第二节_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与反思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及反思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解释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4、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归纳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归纳主要生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认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认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教材及重难点分析在人教版教材中,生态系统这部分内容能让学生宏观地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再带着这样的认识去学习后继的生物学知识。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生态系统不易理解、掌握。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
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
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是本节中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p20资料分析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讨论彼此建的关系。
重点在于说明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则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尸体,促进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学习者特征及教学策略分析我校是一所规模较小的初中,学生大多为外来打工人员子女。
孩子们从小学科学等课里学到的生物知识比较零碎,不成系统,在知识储备方面有所欠缺。
考虑到学生实际,本课时就只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及“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两个知识点,把“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及“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放到一下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教学过程设计本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生存需要依赖并适应一定的环境,环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哪些条件的基础上呈现出来的,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把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生活在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中,既能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
统的概念,又能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板书:一、生态系统的定义
相互作用
生物+环境生态系统(一定的空间范围)
探究新知
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都具备相同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呢?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无论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学习方式的选择,活动的设置,都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互助合作,体现新课程教学以人为本的理念。
但教学过程仍有不足:问题的学习方式单一,几乎都是按“出示问题——自主学习——思考讨论——教师点拨——整理知识点”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减弱;课堂设置内容较多,以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环节时间较紧,对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这部分解释得不是很到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书写练习,错例展示,来让学生学会对问题的判断巩固对知识点的掌握。)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22页图片,尝试连接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思考:这些食物链之间是互不关联的吗?
以某条食物链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流动特点。
(设计意图:仅仅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且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就行,至于能量传递效率不做要求。)
设计思路
1、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设置讨论制作生态瓶、书写食物链等环节,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突破重难点。
3、学以致用,拓展提高。
4、课堂小结,回归目标。
5、达标检测,当堂反馈。
教学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一、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要求:
生态系统概念的精髓是生物与环境的整体性,学生应认识到生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教师可通过反例来强化生态系统的概念。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生物与环境统一观
科学思维——观察思考、资料分析、归纳与概括
社会责任——关爱生命
2.生态系统的组成
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式来过渡到生态系统的组成,请学生回忆生态因素包括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这正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出示生活中常食用的海带和进餐的人的图片,提出问题:他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什么角色呢?引起思考,进入新知的探究。
结合图片,直观呈现生态系统的组成,引导学生阅读说出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明确各种生物的角色,强调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教师请学生结合一条食物链的变化来理解自动调节能力,渗透环保,明确爱护生物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直观呈现,结合阅读查找,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及分析能力。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学生如何来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及食物链的写法,在精讲过程中要强调关键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学生的记忆容易有遗漏,在以后的课堂中,对于知识点的概念的讲解和分析,需要更加生动,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有关生物部分的学习,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分组来讨论这些生物分别是生态系统的哪一部分组成,同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文字信息,来分享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来区分生活中工厂里的工人生产的物品与植物制造的有所不同,明确生产者的特点;有关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教师强调消费者的含义;采用问题过渡,教师提问我们生活的地球为什么没有变成一个垃圾堆呢?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来分析,明确分解者的作用。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1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节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中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节的教学内容。
本节是这一章的一个总结,在生物圈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就形成了生态系统。
而后面一节内容《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只是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延伸。
可见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这节课教参建议课时为一节课,可是本节内容很多,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准确地把握好重难点打造高效课堂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认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连食物链培养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是食物网中的一员,人类社会离不开周围的生物,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爱护我们的家园----- 生物圈。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理解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难点:1•理解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教法:采用激趣法、观察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准备:多媒体、学生自制的教具。
七、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后回答两个问题(多媒体出示问题)。
生:到讲台上找出生物部分。
师:谁来回答第二个问题。
生:回答生物生存需要的条件。
师总结出生态系统概念并板书:生态系统2■新授2.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师:出示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展示一个水族箱,思考这是一个生态系统吗?生:观察后回答。
(意见不一致)师:究竟水族箱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该如何判断?下面我们详细了解了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通用6篇)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篇1一、设计说明1、教学内容分析《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是新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了解生物圈”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和生物圈”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食物链和食物样”该教学片段是“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这一节中的一个重难点内容,本节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等概念,该片断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基础上,能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
2、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描述出食物链和食物网,并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员,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生物,树立保护环境意识。
二、环节教学目标1、描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2、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三、教学手段、方法1、使用多媒体辅助2、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四、环节用时:10分钟五、环节的教学过程1、提问导入通过刚才我们对生产者、消费者和分析者的关系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形成了一定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2、授课过程(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观察与思考”’,尝试完成食物链的链接图,并写出所有的食物链。
2、教师用课件展示正确的食物链连接图。
3、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食物链书写方法。
提问:食物链由什么组成,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4、食物链的起点是什么?箭头由什么指向什么?能不能倒过来?为什么?5、在掌握食物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食物网的概念。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二章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
3.知道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目标:通过“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关注生态系统。
教学重点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
3.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3.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园艺人员在城市的一角种了一块草地,为防止鸟吃草籽,人们用网把这块草地罩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发现网里的草被虫子吃光了,大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PPT2)二、学案导学自主学习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19~22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23~24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学法指导:讨论法、观察分析。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三、合作探究点拨升华1.两人合作探究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①通过让学生做游戏,扮演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的角色,回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②生态系统中除了生物部分,还有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③阅读教材第22页“观察与思考”讨论:A.你连接的食物链有多少条?它们是互不关联的吗?B.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问题(2)①分析课本第23页的资料,讨论思考: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②创设情景:草原上,雨量充沛、气候适宜而草木繁茂。
设问:因为食物充足,兔的数量急剧增加。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以及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倍养。
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3.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三、教学难点
1.生产者的理解。
2.食物链和食物网。
3.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是有限。
四、课时安排:2
板书设计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光、空气、水等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和能量随食物链随流动
原则:1起点为生产者
2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与分解者无关
3能量流向为箭头方向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7C学科网,最大最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教学资料详细分类下载!。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4)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3)食物链和食物网。
2、教学难点(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如森林、草原、湖泊等,提问学生:在这幅图片中,你看到了哪些生物和非生物?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二)新课讲授1、生态系统的概念通过展示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池塘中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然后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展示森林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组成成分。
(2)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3)通过举例说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细菌和真菌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
3、食物链和食物网(1)展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图片,如草、兔、鹰等,引导学生说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2、了解生态系统各组成的作用
能力目标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情感目标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二、重难点
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书写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
五、教学设计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产者:绿色植物
生物部分消费者:各种动物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分解者: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三、食物链的概念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是初中生物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而且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是联系比较紧密的。
例如南方的雪灾还有 5.12的汶川地震都不同程度的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影响到了我们现实的生活。
所以说关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解以及学习对于学生了解现实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发挥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通过现实的例子去掌握新知识。
本节出现了很多生物学名词: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