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野战军的组建

合集下载

建国以来解放军历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

建国以来解放军历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

建国以来解放军历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实施的较大规模的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就有10次,先后有数十个大军区和兵团级单位被撤销,近千所军队院校、医院等被裁撤、缩编或改隶,全军员额从抗美援朝时的627万人减为目前的230万人。

回顾建国以来我军历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0月至1952年,确立国家军事领导体制和人民解放军进行精简整编。

1949年10月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重新组成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重新划分战区,将全国划分为13个军区;调整了总部和战区的领导机构;组建了新的军兵种,改建和新建了军事院校。

到1950年,人民解放军总人数骤增至近550万,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的41.1%。

1950年4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对军队进行大规模的精简整编复员的重大战略决策。

中央军委于5月16日至31日对整编复员工作进行研究、讨论和部署。

决定军队复员150万人,将全军的总员额由550万压缩到400万,当年即复员23.9万余人。

这是我军建国后的第一次精简整编。

整编方针是:缩减陆军,尤其是步兵员额,加强空军、海军及各特种兵部队员额。

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精简整编工作终止。

之后,由于战争需要军队又进行了扩编,到1951年底总兵力达到611万人,最高时达到627万人。

朝鲜战场形势基本稳定后,中共中央决定再次进行精简整编,毛泽东于1952年1月批准了《军事整编计划》。

到1952年10月底,共精简19个军部、73个师,近200万人。

基本实现了朝鲜战争爆发前国家计划将军队员额压缩到400万的目标。

军费开支占全国财政总支出比例由1951年的43%下降为32.9%。

这是第二次精简整编,更确切地说是第一次精简整编任务的继续。

通过这次精简整编,陆军初步完成由分散领导向集中统一指挥、从单一步兵体制向诸兵种合成体制的转变。

同时,海军、空军和院校建设得到了加强。

第二阶段:1954年至1958年底,人民解放军按照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确定的精简整编规划和贯彻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又进行了第三、四两次大的精简整编。

五十年代至今陆军发展史

五十年代至今陆军发展史

五十年代至今陆军发展史
陆军建立于1927年8月1日,建立之初长期以步兵为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了少量的骑兵、炮兵、工程兵和通信兵,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坦克兵和防化兵。

1950年,由于战争需求没有初期那么大,我军进行过大规模的裁军,但依旧还有着高达200多个师,而每个师的人数大概就在一万人左右,此后我军在师级的人数就没有太大变动,当下咱们一个步兵师差不多也是这么多兵力。

随后,成立了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和防化兵等兵种领导机关。

80年代以来,陆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增设了陆军航空兵、电子对抗兵等兵种,并于1985年组建陆军集团军。

经过81年建设,陆军已由单一兵种发展成为诸兵种合成的现代陆军,成为既能独立遂行作战任务又能与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实施联合作战的强大军种。

陆军主要担负陆地作战任务,包括机动作战部队、边海防部队、警卫警备部队等。

按照机动作战、立体攻防的战略要求,陆军积极推进由区域防卫型向全域机动型转变,加快发展陆军航空兵、轻型机械化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加强数字化部队建设,逐步实现部队编成的小型化、模块化、多能化,提高空地一体、远程机动、快速突击和特种作战能力。

1。

华东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撤退两淮苏中战役之后,华中我军主力一部包围海安,一部进行休整。

9月4日,淮北地区敌军部署进攻淮阴,整编74师和整编69师进至睢宁、宿迁一线,桂系7军进至泗阳以北洋河、凌河一线。

陈毅、宋时轮没有识破敌军东犯的意图,以为敌军是意图我沭阳,在致电中央军委和华中军区的电文中提出山东野战军的3个方案,北移沭阳、出击洋河、泗阳待机,并告知山野倾向于第1个方案。

9月5日,邓子恢复电,认为山野应以“泗阳待机”为上策。

同日粟裕一针见血地指出:“敌占宿迁、洋河之线,有犯两淮(淮阴、淮安)之极大可能,来直捣我华中心脏与截断华中与山东之联系”,“以山野目前之布置似乎让敌过运河以东再与敌决战,如决战顺利两淮当无问题,否则华中局是将受极大影响”。

后来敌我态势的发展果然如粟裕所料,撤退两淮被粟裕不幸言中。

9月6日张鼎丞和邓子恢致电中央并山野陈宋,华野粟谭,再次指出敌有夹击两淮之势,陈、宋所提方案只有第3案可行,请陈、宋速调叶飞之1纵南下,或调粟、谭主力北上。

也正是这一天,中央电告山东和华中领导人,准备派徐向前来山东。

两淮是我华中首府,毛泽东在这一年的3月曾向张治中公开表示国民政府委员会改组以后,中共中央将移居两淮。

此时,周恩来仍在南京谈判,两淮如失,政治影响很大。

粟裕已经敏锐地看到敌军东犯是佯动,兵锋实际指向两淮,9月7日他与谭震林致电陈毅、宋时轮和中央军委,“我们请求山野必须在淮泗地区打几仗,以挫敌锐,否则两淮不保”,提出“我们当于攻占海安后,暂时放弃苏中之较有利局面,而转移主力于淮泗”。

第1次向陈毅并中央军委主动提出调整华中野战军的作战方向改西进为北上。

次日又提出“我苏中主力决心放弃围攻海安,求得10天左右之休整,逐渐转回淮泗地区”。

9月9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

如果华野主力立即北上,两淮撤退或可避免。

但陈毅、宋时轮却在复电中指示:“仍以打下海安,争取休整,相继转移为好”。

华中军区的张鼎丞、邓子恢也发电主张先攻占海安,“以免功亏一篑”。

四大野战军之第一野战军战斗序列及指挥官名单

四大野战军之第一野战军战斗序列及指挥官名单

★★★
★ ★


第二兵团

战 军
司令员:许光达
69年去世
各 政委:王世泰 08年去世

指 参谋长:张文舟 86年去世


★★★★ ★


第二兵团

战 军长:许光达 军
各 政委:朱明(江西) 64年去世

指 参谋长:李文清 99年去世


★★★★ ★★ ★


第二兵团

战 军长:王世泰
军 政委:张仲良 83年去
第二十 三师
骑兵第 一师

一 司令员:彭德怀(兼政委)1974年去世
野 战第一副司令员:张总逊 1998年去世
军第二副司令员:赵寿山 1965年去世

斗 参谋长:阎揆要 1994年去世

挥 官
政治部主任:甘泗琪
1964年去世
后勤部司令:刘景范 1990年去世
★★★★★ ★★★
★★ ★★


第一兵团
四大野战军
第一野 战军
第二野 战军
第三野 战军
第四野 战军
第一兵团
第一野战军
战斗序列
第二兵团
第一军
第一师 第二师 第三师
第二军
第四师 第五师 第六师
第七军
第十九 师
第二十 师
第二十 一师
第三军
第七师 第八师 第九师
第四军
第十师
第十一 师
第十二 师
第六军
第十六 师
第十七 师
第十八 师
第八军
第二十 二师
四大野战军四大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第一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第一野战军战斗序列第一兵团第二兵团第一军第一军第二军第二军第七军第七军第三军第三军第四军第四军第六军第六军第八军第八军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第四师第五师第六师第十九师第二十师第二十一师第七师第八师第九师第十师第十一师第十二师第十六师第十七师第十八师第二十二师第二十三师骑兵第一师第一野战军军战斗指挥官司令员

建国后解放军各军的历史沿革

建国后解放军各军的历史沿革

建国后解放军各军的历史沿革一、1955年全军授衔时据有关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于1950年、1952年、1954-1955年先后进行了三次精简整编。

到1955年9月授衔时,全军还有39个军的番号,其中陆军34个军(在国内27个军、在朝鲜的志愿军7个军),空军4个军,防空军1个军。

1955年全军授衔时陆军共有34个军的番号:1、12、13、14、15、16、20、21、22、23、24、26、27、28、31、38、39、40、41、42、43、46、47、50、54、55、60、63、64、65、66、67、68、69。

空军有4个军的番号:2、3、4、5。

防空军有1个军的番号:1。

六大军区和志愿军所辖陆军的军是:西南军区:13、14军;华东军区:12、20、22、26、27、28、31、60、67军;中南军区:15、41、42、43、47、55军;华北军区:24、63、65、66、69军;东北军区:38、39、40、46、64军;志愿军:1、16、21、23、50、54、68军。

空军:空2、3军(东北军区)、空4、5军(华东军区)。

防空军:1军(华东军区)。

二、60年代初期55—56年,随着行政区的变化,全军由六大军区调整为十三个大军区:即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兰州军区、武汉军区、济南军区、南京军区、福州军区、广州军区、昆明军区、成都军区、新疆军区、西藏军区、内蒙古军区。

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志愿军全部撤回国内。

至60年代初期,全军陆军有33个军的番号,大军区所辖陆军的军是:沈阳军区:16、23、38、39、40、46、50、64军;北京军区:21、24、63、65、66、69军;南京军区:12、20、27、60、68军;武汉军区:1、15军;济南军区:26、67军;福州军区:28、31军;成都军区:13、54军;昆明军区:14军;广州军区:41、42、43、47、55军。

58年,22军撤消番号,整编为舟嵊要塞区。

红军八路军野战军领导名单

红军八路军野战军领导名单

红军八路军野战军领导名单红军、八路军、野战军领导名单一、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简称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与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并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

1930年8月由红军第1、3军团组成,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毛泽东、周恩来先后任总政委。

曾在江西中央苏区粉碎国民党军四次“围剿”。

1934年10月开始长征。

次年10月胜利到达陕甘苏区。

,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第三两个军团。

第一军团总指挥部由方面军总指挥部兼,下辖3、4、12、20、22军,共5个军。

第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下辖5、8、16军,共3个军。

全军共计3万余人。

与此同时,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

1931年11月,红一方面军总部撤销,所属各部归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统称中央红军。

1932年6月,中央红军复称红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毛泽东、周恩来先后任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简称红二方面军,是红军长征中唯一没有损失的部队。

红二方面军辖第二军团、第六军团、第32军,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第二军团由原在洪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于组成。

1930年7月,红二方面军部分领导人湘鄂西地区的红军第4军和第6军在公安会师。

1934年8月,任弼时、萧克同志奉命率领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同年10月到达黔东印江县的木黄与第二军团会合,成立了以贺龙、任弼时为首的总指挥部。

同年11月到1935年8月,发动了湘西攻势,恢复和建设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部队发展到1.7万多人。

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第二、六军团突破敌军的包围开始长征,于1936年6月到达西康甘孜同第四方面军会合。

两军会师后,在党中央领导下,于7月初,第二、第六军团、第32军(原属红一方面军的第九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与张国焘的反党分裂主义进行斗争。

从东北野战军的12个纵队到四野的12个军

从东北野战军的12个纵队到四野的12个军

从东北野战军的12个纵队到四野的12个军1948年11月13日,东北野战军所属第1至第12纵队,按照中央军委规定的统一序列,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第39、第40、第41、第42、第43、第44、第45、第46、第47、第48、第49军。

至1949年3月11日,东北野战军则正式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

四野的12个纵队威名赫赫,改制称军时每名军长、政委无不是战功卓著,声名远播。

现特一一盘点如下:1纵:该纵队前身是山东解放军第1、第2师和东北挺进纵队。

1946年8月,东北民主联军直属第1、第2师和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部分部队,合编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辖第1、第2、第3师)。

1948年11月整编为第38军,辖112师、113师、114师,同时将独立第10师划归38军,改称第151师,全军近5万人。

时任军长:李天佑政委:梁必业2纵:1946年1月新四军第3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辖第7、第8、第10旅、独立旅及师直三个特务团,共3.7万余人。

1946年9月,师主力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辖第4、第5、第6师),全纵队约3万余人。

1948年11月1日,第2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9军(辖第115、第116、第117、第152师),共5万余人。

时任军长:刘震政治委员:吴法宪3纵:1946年1月组建,辖第7、第8、第9旅,共2.6万人。

7月,旅改师。

1 948年11月,整编为第40军,辖第118、119、120、153师,共5.9万人。

时任军长:韩先楚政治委员:罗舜初4 纵:1946年2月,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辖第1、第2支队,12月支队改称旅)、第3纵队(辖第4、第5旅),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下辖由第2纵队第1旅改编的第10旅;由第2纵队第2旅改编的第11旅;由第3纵队改编的第12旅,全纵队共2.3万余人。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4纵队(辖第11、第12、第13师),属东北野战军领导。

华东野战军(三野)战斗序列

华东野战军(三野)战斗序列

华东野战军(三野)战斗序列1947年第一季度,山东与华中我军进行统一整编,撤销山东军区、山东野战军和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组成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

华东军区以陈毅为司令员,饶漱石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司令员,黎玉为副政治委员,陈士榘为参谋长,舒同为政治部主任,辖鲁南、鲁中、胶东、渤海、苏北、苏中等六个军区及滨海分区和东江纵队,共约36.6万余人。

华东野战军以陈毅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粟裕任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治委员,陈士榘为参谋长,唐亮为政治部主任。

辖第1纵队(含第1、第2、第3师和独立师),叶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2纵队(含第4、第5、第6师),韦国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3纵队(含第7、第8、第9师),何以祥任司令员,丁秋生任政治委员;第4纵队(含第10、第11、第12师),陶勇任司令员,王集成任政治委员;第6纵队(含第16、第17、第18师),王必成任司令员,江渭清任政治委员;第7纵队(含第19、第20、第21师),成钧任司令员,赵启民任政治委员;第8纵队(含第22、第23、第24师),王建安任司令员,向明任政治委员;第9纵队(含第25、第26、第27师),许世友任司令员,林浩任政治委员;第10纵队(含第28、第29师),宋时轮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治委员;特种兵纵队,陈锐霆任司令员,张潘任政治委员。

另外,原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改为第11纵队,兼苏中军区(辖第31、第32旅和三个军分区),管文蔚任司令员,吉洛任政治委员;第10纵队与苏北军区一部合编成第12纵队,兼苏北军区(辖第34、第35旅和三个军分区),陈庆先任司令员,曹荻秋任政治委员。

整编后,华东野战军约有27.5万余人(不包括第11、第12纵队)。

华东野战军引向蒋管区战略方针1947年8月,遵照党中央关于将战争引向蒋管区的战略方针,中共华东野战军前委确定:以第1、第3、第4、第6、第8、第10纵队及特种兵纵队组成外线兵团,由陈毅和粟裕率领,执行外线进攻作战任务;以第2、第7、第9纵队和新组建的第13纵队(由周志坚任司令员,廖海光任政治委员)组成内线兵团,由许世友和谭震林率领,担负山东内线作战任务;以第11、第12纵队和各军区武装继续坚持敌后斗争,配合外线和内线兵团作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大野战军的组建 人民解放军五大野战军(即一野丶二野丶三野丶四野和华北野战军),孕育于同国内外敌人的浴血奋战中,诞生于解放战争我军转入战略反攻之际。在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的统帅下,五大野战军犹如五只雄狮,纵横驰骋于辽阔的祖国大地上,凯歌行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成为20世纪中叶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巨大推动力量„„

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是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为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丶夺取全国胜利而进行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也是中国革命战争进程出现重大转折的重要标志。国共两党丶两军,经过近30年的激烈斗争和厮杀,至1949年初,双方力量及其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原来的大小丶强弱,迅速变换着位置,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着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早在1948年9月,辽沈战役刚刚开始丶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刚刚结束时,毛泽东即曾指出:根据过去两年来的作战成绩和整个敌我形势,建设500万人民解放军,并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从1946年算起),歼灭敌正规军500个旅(师)左右(平均每年歼敌100个旅左右),歼灭敌正规军丶非正规军和特种部队共750万人左右(平均每年歼敌150万人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是有充分可能性的。但形势的发展比毛泽东预料的还要好丶还要快。仅仅过了两个月,1948年11月,毛泽东又十分愉快地否定了此前作出的预测和估计。他说:我军在9丶10两月的胜利,特别是在东北及济南的胜利,业已从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形势。7月至现在四个多月的作战,我军共歼敌军近百万个。国民党军(连近月补充的在内)现已不足300万人,而我军则增至300余万人。因此,9月上旬我们所作的“在5年左右的时间中,建军500万丶歼敌500个正规师,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估计及任务,因近两月的伟大胜利,已经显得落后了。目前来看,这一任务的完成,大概只需再有1年左右的时间即可达到。在这里,毛泽东对于形势的估计前后仅相差两个月,但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时间却提前了整整两年。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正式提上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议事日程,并很快在全军各部队陆续实施。

(二) 1948年11月1日,为适应革命形势迅猛发展的需要,以便更有力地推动全国解放的到来,毛泽东丶中央军委颁发了《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在我军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整编全国军队的任务。《规定》指出:“根据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关于战略任务更进一步地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的要求,中央军委关于全军组织和部队番号,特作统一规定,通令全军一体遵行。”与此同时,将全军各部队按地名划分为四大野战军,即:西北野战军丶中原野战军丶华东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 其中,西北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宗逊丶习仲勋分别任副司令员和副政治委员;中原野战军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邓任政治委员,李达任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由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丶张云逸任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由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刘亚楼任参谋长。但进入1949年1月,随着辽沈丶淮海丶平津三大战役的相继胜利,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军队损失殆尽,诺大的北中国实际已成为共产党的天下,蒋介石100余万残军纷纷退守长江以南。这样,我各野战军的作战范围必将突破地域的界限,扫平南中国丶从根本上推翻蒋家王朝已是指日可待。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先前以地域命名的野战军番号已不合时宜„„

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将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宗逊丶赵寿山任副司令员,阎揆要任参谋长(王政柱丶李夫克任副参谋长),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张德生任副主任),下辖第一丶第二兵团共6个军;将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任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段君毅任后勤部司令员兼政委,下辖第三丶第四丶第五兵团共10个军又1个特种兵纵队;将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谭震林任第一副政治委员,张震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任副主任),下辖第七丶第八丶第九丶第十兵团共16个军又1个特种兵纵队及华东海军;将原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邓子恢任副政治委员,谭政任政治部主任(陶铸任副主任),萧克任第一参谋长(赵尔陆任第二参谋长,聂鹤亭丶陈光任副参谋长),下辖第十二丶第十三丶第十四丶第十五兵团共12个军,另加1个特种兵司令部丶1个铁道兵司令部及两广纵队。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整编中,中央军委还将原华北军区的部队改编为“华北野战军”,受毛泽东丶中央军委直接领导和指挥,作为直属军委统帅的我军唯一的一支战略机动部队,下辖第十八丶第十九丶第二十兵团共11个军。这样,实际上就在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形成了五大野战军,即:“一野”丶“二野”丶“三野”丶“四野”和“华野”。不久(即1949年3月17日),中央军委又决定组织以徐向前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太原前线司令部和以徐向前为书记的党的总前委,统一指挥“华野”各部队。

(三 ) 人民解放军五大野战军的组建,是我军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第一野战军历经百战,是一支所向无敌的强师劲旅。其最初矫健的身影,可追溯到抗日战争时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它是由抗战时期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主力部队逐步发展而来的。一野组建后,在彭德怀、王震、杨得志、许光达、贺炳炎、彭绍辉、郭鹏、余秋里、罗元发、郑维山等著名将领的指挥下,历经西北春季战役、陕中战役、扶眉战役、陇东追击战、兰州战役、河西走廊追歼战、宁夏战役和解放新疆以及解放陕南、陇南等著名的大战、血战,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赫赫战功。 第二野战军骁勇善战,是一支素以善打硬仗而著称、令敌闻风丧胆的英雄部队。其前身是抗战时期赫赫有名的八路军129师和晋冀鲁豫野战军。解放战争中,在刘伯承、陈赓、杨勇、陈锡联、王近山、杜义德、周希汉、王秉璋、曾绍山、秦基伟等著名将领的统帅下,二野各部纵横东西,历经渡江战役、两阳战役、成都战役、滇南战役和昌都战役等重大战役,将中华大地搅得惊天动地。一切强大的敌手,在它面前都似风卷残云般地消散而去。

第三野战军精悍强大,是人民解放军五大野战军中编制最庞大的威猛之师。其前身是抗战时期的新四军和山东八路军。它在血与火中成长,在枪林弹雨中厉兵,涌现出了陈毅、粟裕、皮定均、陈士榘、宋时轮、许世友、王建安、韦国清、成钧、陶勇等著名将帅,历经渡江战役、上海战役、长山列岛战役、福州战役、舟山群岛战役和漳、厦、金战役等震撼世人的大战,在与蒋军王牌和锐师的较量中,迸发出了排山倒海、海啸山呼般的巨大威力。

第四野战军勇猛无敌,是一支兵力最强悍、武器最精良、战将最齐备的铁血雄师。它是抗战胜利后,以奔赴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及东北抗日联军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一支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走到一起、来自五湖四海的部队。解放战争中,四野独树一帜,在林彪、罗荣桓、萧劲光、黄克诚、邓华、谭政、刘亚楼、李天佑、陈伯钧、洪学智等一批被称为“猛将”、“怪才”的率领下,从零下40度严寒的白山黑水,一直打到40摄氏度酷暑的海角天涯,先后转战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战场,并在三大战役胜利后历经安新战役、汉浔间渡江战役、宜沙战役、湘赣战役、衡宝战役、广东战役、鄂西战役、广西战役和海南岛战役等大规模的血战、硬仗,纵横驰骋于14个省区,以摧枯拉朽、风卷残云之势,成为中国人民埋葬蒋家王朝、创立新中国的主要力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特殊功勋。

华北野战军是一支与四大野战军齐名、由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直接领导的英勇之师。它是由抗战时期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主力和晋冀鲁豫部队一部,经编组改建而成的。与其他野战军一样,这支部队同样人才辈出:聂荣臻、徐向前、罗瑞卿、萧克、杨成武、苏振华、耿飙、胡耀邦等一个个声震中外的著名将帅,都曾在这支部队中战斗过。解放战争中,它历经大同、集宁战役和张家口保卫战、保(定)南战役、正太战役、保北战役、解放石家庄、晋中战役等,锋芒所指,所向无敌,以其骄人战绩,令人信服地入列于我军五大野战主力的阵营中,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卓越贡献。

人民解放军五大野战军编制建制时间不长,仅仅存在于共和国如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前后的短暂岁月里。“一野”持续时间仅1年零3个月,于1950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被取消其番号,所属部队归西北军区管辖。“二野”持续时间1年零1个月,于1950年2月,同率领第1兵团入川的西北军区机关一部合并,组成西南军区。“三野”持续时间1年零7个月,于1950年8月被取消番号,部队全部归华东军区领导。“四野”持续时间1年零3个月,于1950年4月取消番号,部队归中南军区指挥。而“华野”的番号、编成,更是经过了数度反复的调整、变化,甚至令人眼花缭乱:1949年4月25日,太原城的硝烟尚未散尽,第18、19兵团即接受新命令,调入一野,参加解放大西北的千里征战;11月,第18兵团又调入二野参加大西南战役;1950年,为适应剿匪任务的需要,其第20兵团除部分转入特种兵外,一部分转为地方军区或公安军;另外,第18兵团第61军,于1950年2月兼由川北军区领导,1951年3月其181师又调归第60军;1952年7月,第61军番号正式取消。其他各部归宿各异,也都有着相似的经历。

尽管五大野战军的番号、序列几经变化,但变化的只是形式。人民解放军各部队和全体指战员,在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一直续写着往日的辉煌,并在建国后的抗美援朝和历次自卫反击作战中,创造了许许多多崭新业绩。其战争年代的光辉征战史,至今也为人们所缅怀和传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