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椰菜栽培技术
花椰菜栽培技术(1)

花椰菜栽培技术(1)土壤耕作:花椰菜要求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土壤,忌积水。
夏秋与春季多雨季节宜采用1-1.2米宽的狭畦,每畦栽2行。
冬季雨水较少,可适当宽些,1.5-2米,每畦裁3行。
花椰菜叶面积与花球大小成正相关,叶丛盛大,花球肥大,栽植距离要适当,过密,基部叶片黄萎脱落,茎长,难得高产。
一般早熟种行株距70厘米×35厘米,每亩2500-3000株,中晚熟品种行株距70厘米×45厘米,每亩2000-2500株。
晚熟品种行株距70厘米×50-60厘米,每亩1600-1800株。
花椰菜早熟种,生长期短不可间作,中晚熟种生长期长,前期可间作,但间作时间应在定植后20-30天内。
播种育苗:花椰菜不同品种花球发育温度要求有不同,栽培关键首先要了解品种特性,掌握播种适期,把叶丛形成期安排在温暖季节,而花球形成期安排在凉爽季节。
以达到优质高产。
并利用不同品种特性,排开播种期达到分期采收,周年均衡上市。
早熟种,可提前在6月下旬播种,9-10月供应,中熟种不宜过早,一般7-8月播种,11月-1月供应,晚熟种可延迟到8月上中旬播种,春节和4-5月供应;四季种可以在11月中下旬采用冷床播种育苗,2月下旬定植,“五一”节前后上市。
花椰菜品种之间对温度的敏感性差异很大,其中早熟种最敏感,播种期幅度较狭,既不能过早,亦不宜过迟,如延迟到8月以后播种,则会产生小花球问题,因为早熟品种花球发育早,温度要求不严格,8月以后播种,植株叶丛未及充分成长,即遇适宜花球形成的温度条件,于是很快形成花球,随着播种期延迟,植株越小,花球也越小,甚至在苗期即可形成小如钮扣的花球。
同样,早熟种也不适宜提前到6月初以前播种,否则花球表面容易产生小苞叶,俗称为毛花。
影响产量与品质。
中晚熟品种,虽然花球形成温度要求较低,品种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宽,除华南地区外亦不适宜延迟到9月以后播种。
否则温度逐渐降低,不利叶丛生长,叶面积小,花球不大,产量低。
花椰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等苗期 害虫 。 出苗 2d , 补苗 、 0 后 移栽 定苗 , 只 留 1 。 每窝 株 定 苗后 , 1%n枯唑 80 液喷雾 , 细菌性 病害 。 用 5 - I - 0倍 防治 出苗后 约 3d 0 ,用 4 0 . %的高效 氯 氰菊 酯 1 0 倍 液对 爱诺 虫 清 3 5 0 8 号2 0 倍 液浇 窝 ( 椰 菜根 部 )每 窝 5m , 0 0 花 , 0 L 防治金 针虫 等 地下 害虫 , 免烂根 、 花椰菜 的大 量产 生 。苗 期灌水 , 以避 黑根
土壤 墒情 以地表见 干见湿 为准 , 若地表 全 干 , 就要 浇水 1 次。
于前 一 年秋 季结 合 耕 地 ,每 67 腐 熟 的农 家 肥 3 0 6m 施 0 0
~
3 中期 ( 座 期 一拧 心 ) . 2 莲 管理
花 椰 菜 出 苗后 4 d 入 5进
40 0 g碳 酸 氢铵 4 k , 酸 钾 5 g 0 k , 0g 硫 k 。春 季 及 时耙耱 保墒 。
定间距拉线 ,l J 水地 区采用 8c I 0m宽 的地膜 , 9 e 用 0m的间
距拉 线 , 阴地 区采用 9 e 二 0m宽 的地 膜 , l 的 间距 拉线 。 用 m 线拉 好后 , 线 的两 头 固定 , 用 方头 铁锹 沿 线不 断 向前 将 然后
将 土 铲起 , 3 c 宽 的水 沟 , 将 铲 起 的 土 添加 到 线一 侧 开 0m 并 垄基上, 再整 平垄 面 。垄高 1 0~1e 二 阴地 区 1e 。 5 m( 0 m) 22 杵 窝 . 垄起好后 , 用直径约 1 e 0 m的小铁杵按 3 m× O m 8 4e 窝杵好后 , 在每窝中浇约 8 成满的水 , 待水渗
日光温室花椰菜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

日 宪 温 窒 花 椰 菜 秃 公 害 高 产 裁 培 技 术
周 兰 花
( 阿勒泰 市 菜篮子 工程 办公 室 , 阿勒 泰
86 0 ) 3 5 0
一
、
品种 选择 与种 子处理
③分苗 当幼苗长至 2 3片真叶时分苗 。分苗 ~
前 1天 先 将 育 苗 畦 浇 透 水 ,起 苗 后将 幼 苗 按 行 距
度 1~ 2 , 0 1 ℃ 夜温 最低保 持在 1 ℃。 0
定 植前 1 , 将分苗 畦 浇 透水 , 到起 苗 时 土 天 先 做
坨 不易 松 散 , 量减 少伤 根 。垄上 单 株定 植 , 植 深 尽 定
② 水肥 播 种前 浇足 底水 , 分苗 前控 水控 肥 。
N o n g C u n K e J i
时定植 。
4 定 植 时 间 .
厘米 . 种后覆土 , 播 然后 覆 盖 薄 膜 , 7 %幼 苗 顶 土 待 0
时拿掉 薄膜
3苗 期 管 理 .
l 米 地温 稳定 通 过 l 以上 时 定植 , 时幼 O厘 0 此 苗 有 5 6片真 叶 ,  ̄ 温室 内白天气 温达 2 % , 间 最低 0 夜 气 温达 l 以上 。 日光温 室花 椰菜 定植 期 可在 4月 0 上 中旬 。
植期 向前 推 3 ~ 5天 即为播 种期 ,春季栽 培 育苗 以 04 3月初 为 宜 : 秋冬 栽 培 以 6月上 中旬 为宜 。
复合 肥 5 0千 克 , 翻 1 ~ O厘 米 , 土 壤 和 肥料 充 深 52 使 分 混匀 。 整地 达 到“ 、 、 、 、 、 ” 齐 平 松 碎 净 墒 六字标 准 。
闽北高海拔山区花椰菜特色栽培技术

闽北高海拔山区花椰菜特色栽培技术闽北高海拔山区是一个适宜花椰菜生长的地区,由于地处高海拔,气候凉爽,土壤肥沃,适合花椰菜的生长。
为了提高花椰菜的产量和质量,农民们开展了多年的特色栽培技术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闽北高海拔山区花椰菜特色栽培技术的详细介绍。
一、品种选择在闽北高海拔山区,选择适应当地环境和气候条件的花椰菜品种是关键。
一般人们选择早熟、耐寒、耐病虫害的品种,并注意选择适合当地土壤条件的花椰菜品种。
常见的品种有致优、露娜、祝福等。
二、良好的种子处理将花椰菜种子放入50℃的热水中浸泡2分钟,然后迅速放入冷水中浸泡2分钟,可以提高花椰菜种子的萌发率和发芽速度。
浸泡后的种子可以进行温水杀菌,防止土传病害。
三、合理施肥花椰菜生长期短,营养需求高,合理施肥对提高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在种植花椰菜前,先进行土壤测试,了解土壤的氮、磷、钾等元素含量,然后根据测试结果进行施肥。
一般在翻地前施入有机肥,如畜禽粪肥或腐熟的农作物秸秆,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并提供养分。
在花椰菜生长期,可以适时追施复合肥或针对花椰菜的专用肥料。
四、及时灌溉花椰菜对水分要求较高,尤其是在开花期和结球期需要更多的水分。
为了避免水分紧缺或过剩导致产量下降或病害的发生,农民要合理掌握花椰菜的灌溉量和灌溉时间。
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叶片被水淋湿,以免引起病菌繁殖。
五、病虫害防治闽北高海拔山区花椰菜常见的病虫害有菜蚜、菜青虫、黑腐病等。
为了防治病虫害,农民要及时采取措施。
可以使用生物除虫剂或农药进行喷洒,注意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避免农药残留。
还要注意定期清除杂草,保持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菌的传播。
六、及时采收花椰菜的生长周期短,要合理掌握采收时机。
一般来说,当花簇开始紧密,土茎肥大,白菜心形成,即可采收。
及时采收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避免过度生长导致花团松散,品质下降。
花椰菜春季栽培管理技术

花椰菜春季栽培管理技术
育苗,采用营养钵育苗,配育苗土时注意施磷钾肥以利于壮苗,在营养土中掺入杀菌剂防治立枯病和猝倒病。
可先在苗床上播种,2叶1心时分入营养钵内,播种后如遇冷空气可在大棚内搭小拱棚,棚内最低温度不低于8℃,出苗后拔除病弱,在3~4叶后要不断拉大营养钵之间距离利于培育壮苗,定植前7~10天低温炼苗,逐步降到夜间2℃~5℃,以适应大田生长环境。
整地施肥定植,选择肥沃地栽培,施腐熟有机肥,三元复合肥,施后及时翻地、耙平,及时清理好排水沟以保持排水沟畅通。
定植期不可过早,大棚在2月中旬,小拱棚2月中下旬,地膜覆盖3月中旬为宜,带土定植,定植后喷施新高脂膜,可提高成活率,恢复植株旺盛。
田间管理,定植后应以大水大肥一促到底,春季干旱应勤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拱棚栽培要闷棚3~5天,以提高地温,促进扎根成活。
返苗后根据天气变化及时通风,白天棚内掌握在25℃~28℃、夜间10℃~15℃。
栽后10天左右,根据花菜长势施尿素,并及时浇水。
花球鸡蛋大小时追施三元复合肥,并结合根外追肥施硼肥1~2次,喷施菜果壮蒂灵增加产量、预防花球黑心、空心。
《花椰菜高效栽培技术与要点》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花椰菜高效栽培技术与要点》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花椰菜高效栽培技术与要点》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花椰菜高效栽培技术与要点》一、引言花椰菜,又名花菜、菜花,为十字花科蔬菜,享有“蔬菜之王”的美誉。
花椰菜起源于地中海地区,后传入我国,逐渐成为大众餐桌上的常客。
花椰菜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C、维生素A、钙、磷、铁等,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
花椰菜概述花椰菜呈肉质花序,由花序梗、花梗和未发育的花组成。
花序梗肥大,肉质化,顶端肉质花序紧密排列,呈球形或椭圆形。
花椰菜按花球大小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按花球颜色可分为白色、黄色和紫色。
目前我国栽培的主要为白色花椰菜。
花椰菜栽培的意义与前景花椰菜栽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与前景:1. 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营养的需求越来越高,花椰菜作为高营养价值的蔬菜,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2. 适应性强,易于栽培。
花椰菜适应性强,耐寒耐热,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同时,花椰菜对土壤要求不严,易于栽培。
3. 产业带动作用明显。
花椰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花椰菜产业,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本篇论文旨在介绍花椰菜高效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以期为花椰菜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推动花椰菜产业的持续发展。
二、花椰菜生长环境与季节选择生长环境要求温度:花椰菜的生长适温范围在15-25℃之间,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20-25℃,幼苗生长适宜温度为15-20℃,花球形成和发育适宜温度为18-22℃。
闽北高海拔山区花椰菜特色栽培技术

闽北高海拔山区花椰菜特色栽培技术闽北高海拔山区种植花椰菜是一项受欢迎的收入来源。
这项作物的生长需要一些特定的技术,以确保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和质量。
以下是闽北高海拔山区种植花椰菜所需的特色栽培技术:土壤的选择闽北高海拔山区的土壤通常为黄壤和土黄壤,PH值在6.5 - 7.5之间。
适合花椰菜生长的土壤应具有良好的排水性和透气性。
必须保持土壤的含水量,让种子在干燥的土壤中萌发受到严重阻碍。
此外,土壤中必须含有足够的有机物,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为了改良土壤的质量和提高土壤的肥力,闽北高海拔山区的农民可以采用有机肥料进行施用。
在田地开垦前,应在土壤中添加有机物质,以保证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获得足够的养分。
种子的选择要在闽北高海拔山区种植花椰菜,需要选择具有良好发芽特性和适合当地气候的品种。
在购买种子之前,种子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以确保种子的质量。
最好选择适合根部呈圆形或扁平形状的花椰菜种子。
育苗管理育苗是种植花椰菜的第一步。
在育苗过程中,必须保留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温度应在20-25℃之间,并保持充足的光照。
育苗期间,需要在作物上定期浇水,以确保土壤湿润。
定植和与其管理在育苗完成后,必须进行定植,定植的间距应按照1米x 0.6米的标准。
为了帮助植物生长和保护作物,应在植株四周铺上覆盖土。
覆盖土可以随着水分的蒸发而帮助保持土壤的湿度和减少土壤中的杂草。
病虫害的防治闽北高海拔山区的花椰菜种植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特别是蚜虫和白粉虱。
为防止虫害,农民可以在种植前施用杀虫剂。
此外,在种植花椰菜期间,还需定期进行防病工作。
在花椰菜表面出现病斑时,必须对病斑进行消毒处理。
如果出现严重的病害,应立即进行处理,以防止病害的扩散。
收获和保管花椰菜的收获应在花头成熟时进行。
花头的颜色应呈深绿色,并且应呈圆形或椭圆形。
合理的收获时间可以保证作物的质量和产量。
在收获后,闽北高海拔山区的农民应尽快将花椰菜装箱,以确保保鲜。
闽北高海拔山区的气温较低。
春保护地花椰菜栽培技术

春保护地花椰菜栽培技术一.育苗前的准备1.阳畦(育苗):利用阳光加温,成本低,技术易掌握。
在10月中旬至11月初选地势高燥、背风向阳、距水源近的地块建造。
生产上最常用的是单斜面冷床,坐北朝南,东西向延长,畦宽1.5米左右,畦长根据覆盖物而定,一般12米左右。
作畦前先画好基线,浇水湿润土壤,把畦内表土起出后再做畦墙。
一般北墙高0.4~0.5米,上宽0.3米,其他墙体宽0.3米左右,药用湿土筑墙,每层踩室压紧,以防塌墙压苗。
加够高度后按基线切齐,墙内壁要拍打光滑,整个床面北高南低成一斜面,以南帮上口距畦面0.1米为宜,做到阳畦整平畦低,再把起出的表土与肥料混合均匀放到畦底,也可填入另外配置的营养土,以利发苗。
营养土整平后备用。
阳畦北侧夹风障,四周在夹上围障,对于改善育苗畦的小气候作用更好。
阳畦的保温性能取决于阳畦本身结构能否接受阳光和光照时间的长短,以及风障及覆盖物的保温透光能力。
在天津市郊区1月下旬至2月底,早晨畦内最低温度约为5℃左右,如果冷床上盖严薄膜,保温性能还要好,2月下旬畦内温度可稳定在8℃以上,晴天中午最高气温可达20℃~30℃,阴天最高气温明显下降,阳畦的这一特点对花椰菜幼苗生长十分有利。
2.改良阳畦:是在阳畦和小棚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一种半永久性的保护设施,由棚架、支柱、后墙(土墙或砖墙)、塑料薄膜、草苫或蒲席组成。
改良阳畦后墙高1米、厚0.5米,前排支柱高0.7米,中柱高1.1米,跨度3米,屋面呈拱圆形。
建造时首先建好后墙,呈东西长,每667平方米前柱和中柱各60根,材料可因地制宜,选用竹竿、木柱或水泥柱,柱直径7~10厘米,长1.8~1.9米,东西距3.3米设一柱,插入土中30~40厘米,柱底垫砖,两排柱顶端东西向用8号铁丝拉紧固定,用竹片或竹竿每隔30厘米支一拱形架,南头插入土中,北头固定在墙上,中间用8号铁丝绑紧,自上而下分别用1米、1.5米、1.5米宽的三块薄膜盖于拱架上,并用压膜杆固定,上下两端用土固定于墙上和地下,草苫置于墙上,以便夜间保温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