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评估材料-汽检专业范文

专业评估材料-汽检专业范文
专业评估材料-汽检专业范文

专业总结报告

一、专业概况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是我校重点专业,成立于1990年。2001年,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被授予“国家高等工程专科示范专业”;2003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专业;2006年学校首批进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2009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首批示范专业。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本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的理念,培养汽车后市场相关企业的维修、管理、服务等岗位所需要的,熟练掌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懂专业管理知识的,具有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以一线维修服务岗位为就业目标,以服务顾问、索赔员、服务经理、技术经理、备件经理、技术总监等关键岗位为发展目标,面向全国汽车行业培养毕业生。

多年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毕业生深受企业好评,供不应求,连续多年学生入学分数大多数高于本科线,学生生源素质高。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荣获2007年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荣获2008年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团队内有一名吉林省教学名师。建设成《汽车舒适与安全系统检修》国家级精品课1门,《汽车底盘系统检修》省级精品课一门,《汽车发动机维修》《汽车总线系统检修》校精品课二门,《汽车电子、电气系统故障诊断与修理》国家级资源库。

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学生代表队在2011年吉林省汽车检测与维

修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2012年国家汽车检测与维修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二、专业建设与成效

1、工学深度结合,确立柔性人才培养模式,

在工学结合不断深化的实践中,切身感受到目标企业在经营理念和用人观念的不同,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不同,相应的必须要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更加贴近就业市场,我们还与企业合作共同创办了各种定向培养班,兼顾普适性培养与定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出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柔性化。

截止到目前,我们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了下列人才培养模式:

2+1普适性培养模式:普适性班级采取一年基础专业平台学习,一年高级专业平台学习,一年企业实习的三阶段培养模式。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第三年在企业实习。

1+1+1订单培养模式:T-TEP、TQP订单班级、博世订单班等采取一年基础专业平台学习,一年定向专业平台学习,一年定向实习的三阶段培养模式。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第三年在企业实习。

中德SGAVE 2+1订单培养模式:中德SGAVE订单班采取二年定向学习,一年定向实习与发展的二阶段培养模式。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第三年在企业实习。中德SGAVE项目具有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和领头作用,是中国职业教育的重大创新,对职业教育改革有着深远意义。

3+1四年制模式,四年制班级采取一年基础专业平台学习,二年高级专业平台学习,一年企业实习的三阶段培养模式。前三年在学校学习,第三年在企业实习。随着汽车技术发展,汽车产品升级,汽车维修工作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为了培养新形势下的汽车维修人才,我们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学制上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培养流程:

2、以能力培养为根本,以素质培养为基础,结合岗位群的能力和素质要求,科

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出真正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我们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就目前行业发展趋势及对人才培养机构的要求进行充分研讨,同时专业

教师团队成员深入到更广大的企业中调研,倾听一线岗位的声音,汇总归纳成行业企业用人标准,根据能力递进原则,形成课程体系框架。

(1)“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的理念

教学指导思想: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转向培养学生的自主与创新能力,并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课程的开发要依据是用科学的方法对职业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并探究出隐含在工作任务中的知识和能力,最后抽象出职业工作任务。

教学内容确定把工作过程知识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 把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并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课程模式构建,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中实行“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领域来源于对行动能力的系统分析。教学按照活动过程进行,旨在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学习形式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更多的是教学的咨询者与主持者。

(2)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上述理念、思路,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构成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

通过系统设计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的设置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化,打好汽车机械识图、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维修电工等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打好必要的基础。

(2)课程内容设计是根据人才培养和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3)知识技能的积累由经验到策略,更关注故障诊断与分析能力的培养,高职更注重逻辑思维,策略层面的培养,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

(4)课程的设置注重能力的培养,从单一到综合能力,由基本到高级的培养,逐级递进。

3、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校企共建,合作育人

(1)利用企业智力资源,制定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我们注重吸收企业专家,在专业建设上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专业建设委员会中,企业、行业专家占有重要地位。专业坚持校企共建的开放式办学模式,定期与企业、行业专家召开毕业生座谈会,针对长春市乃至整个国内汽车领域的汽车检测与维修发展状况,提炼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要素,论证和制定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对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进行充分地分析和讨论,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从前期研讨、制定、实施监控、反馈和修订,周而复始,不断更新,我们一直听取企业、行业专家的宝贵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过程中,及时把企业的专业培训内容与教材引入进来,形成了新鲜、完整、动态的课程体系。专业建设委员会不断补充新鲜血液,邀请企业工程师、研究所专家等加入专业建设委员会。

(2)企业提供教学设备和相应的技术标准,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

在与一汽大众、一汽轿车公司、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博世公司等企业的多年合作过程中,企业陆续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设备,如奥迪、迈腾、高尔夫、皇冠、锐志、卡罗拉、凯美瑞、马自达、红旗等30余辆轿车,发动机总成、变速器总成50余台,检测仪器VAS5051、5052、6150、VAG1552、IT2、GTS共20余台。

配套这些设备,企业还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标准和企业标准,共同建设校内学生实训基地。

在举办2012全国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大赛期间,一汽大众提供20台迈腾车以及相应的维修资料,与赛事组委会共同研究大赛标准。一汽大众旗下的多家4S店又提供了20余位专业裁判。

将有条件的课程和教学环节课堂建在企业,建设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教学实训基地,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方式将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和业务骨干组成的教学团队,课程中引入公司、企业业务流程和工作项目,聘请业务骨干指导实践教学。

(3)利用企业培训资源,推动师资培养和认证

我们利用一汽大众、一汽轿车公司、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博世公司的培训资源,培训专业教师并获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认证。T-TEP项目赵晓宛、石庆国等6名教师接受丰田体系汽车维修技术培训,并获得相应认证。TQP项目张军、丛彦波等5名教师接受一汽大众体系汽车维修技术培训,并获得相应认证。博世项目夏英慧、孙雪梅等2名教师接受博世公司培训,并获得相应认证。田丰福、李明清等4名教师接受中德SGAVE培训,并获得相应认证。

(4)学校与企业联系密切,沟通及时,保证学生实习就业岗位

学校与企业联系密切,沟通及时,通过招聘会、网上面试等形式,每年由一汽大众、一汽轿车公司、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博世公司提供500多个实习、就业岗位,保证学生实习就业岗位。

(5)合作开发多少教材,丰富教学资源

学校与企业合作,积极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方法,大力促进工学结合教材建设,丰富教学资源。迄今为止,共同开发了,18本校企合作教材。

(6)充分利用企业专家,提供兼职教师

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学环节聘请企业的兼职教师,比如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择业观和职业生涯规划、关键技能训练项目和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这些都有兼职教师的身影。

4、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采取“任务驱动,工单引领”的方式,促进课程

建设,推动课程改革

课程体系中的职业核心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开发,首先提炼职业活动的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对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形成课程框架,然后把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融入课程内容,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全面发展。按岗位标准(行业标准)来建立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在课程建设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采取“任务驱动,工单引领”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1)课程建设过程中,贯彻“任务驱动,工单引领”的理念

我专业的13门职业核心课程均通过“客户委托工单”、“任务单”导入教学目标,然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首先学生明确“我要达到什么学习目标”,其次“我要通过学习什么来实现目标”,此过程教师起到纠正、补充、完善作用,最后学生讨论、制定方案,“如何做来实现目标”,实现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2)教学实施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本专业有发动机理实一体训练区、汽车底盘理实一体训练区、汽车电气理实一体训练区、汽车装配与调整理实一体训练区等,能够完全实现理实一体教学。目前有汽车发动机维修、传动系统检修等16门课程在理实一体化教室上课。

学习过程采用理—实一体化的形式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交替进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做中会”。

(3)建设学习型课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深入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建设学习型课堂,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听懂”变为“学会”,学生真正的在“学”,才会有学习的困惑,教师的教学才会有针对性。

我们采取了以赛代练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实训内容、考核标准、熟练程度、规范程度等方面精益求精、刨根问底的精神。

(4)课程内容表现形式多样,提高教学吸引力

为了提高课程吸引力,方法之一就是增加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主要职业核心课程在建设过程中,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图片展示,实物,视频挑错,网上问答,教学资源库,网络资源,校本维修手册等,课程内容载体形式多样,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实施的有机结合

(5)不同订单项目课程建设各具特色,针对性强

1)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SGAVE)项目的课程建设进行了全新的教学模式探索,开发8大学习领域课程,包含43个情境、14个综合能力,建立基于能级递进的课程模式,每个学习领域课程贯穿3年,课程安排遵循能力递进(新手到专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课程采用客户委托,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以问题和处理问题为导向进行学习,探索全新教学模式。

2)丰田技术教育项目课程注重丰田理念熏陶和职业素质提高,丰田理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