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

合集下载

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浅析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褚遵强(新汶矿业集团公司鄂庄煤矿,山东莱芜271122)摘要要在企业内树立和提倡人人都要创新、人人都能创新的理念,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鼓励创新,用创新去推动工作,去开创新局面,形成一个没有创新就是过,创新不罚过的氛围。

关键词人才培育环境机制创新型人才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1-11-30作者简介:褚遵强(1981-),男,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鄂庄煤矿办公室副主任。

近年来,新矿集团鄂庄煤矿不断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树立了“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尽其才”的人才理念,着力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队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为煤炭企业人才创新管理进行了有益探索。

1要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氛围环境1.1要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在企业内树立和提倡人人都要创新、人人都能创新的理念,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鼓励创新,用创新去推动工作,去开创新局面,形成一个没有创新就是过,创新不罚过的氛围。

无论是企业领导、管理人员、科技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应把创新看成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振兴企业的具体行为,成为广大员工约定俗成的工作习惯。

1.2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用是最好的培养,要大胆使用创新型人才。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大胆起用那些专业知识丰富,创新意识强烈,而有一些缺点和不足的人才。

对这些优点突出,缺点也突出的“双冒尖”的人敢不敢用,不仅体现领导者的胸怀和胆识,还关系到一个人自身价值的发挥。

要本着德才兼备但又不因瑕掩玉的原则,宽容他们的个性和不足,不求全责备,充分发挥他们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一技之长,发挥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潜力。

不信任是抑制创新能力的最大障碍。

对创新型人才,不应等他们成熟后才去使用,而是要主动地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尽早进行创新锻炼,催化人才早熟。

在使用过程中,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精神力量、足够的工作责任感。

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为了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需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并根据中国国情进行创新。

本文将介绍一个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并详细讨论其实施方法和预期效果。

一、培养目标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潜力。

2.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注重锻炼学生的领导力和团队管理能力。

3.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和项目实践,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跨学科综合能力: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和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具备多学科交叉思维和能力。

二、实施方法1. 课程设置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

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引入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增设创新创业课程,包括创业理论、创业管理、创新方法等,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强化实践环节:增加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实习、项目实践等,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入跨学科课程:增设跨学科课程,让学生了解其他学科知识,培养跨学科思维和能力。

2. 指导教师培养指导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力量。

为了提高教师的培养水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引进优秀教师:学校可以引进一些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讲师,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和实践指导。

•组织培训活动: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培训活动,邀请专业人士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创新教育水平。

•激励机制:学校可以建立一套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实践活动开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可以组织以下几类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比赛:组织创新创业比赛,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锻炼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摘要:生物新课程教学的实施,学校对高考科目的课时进行了调整,生物课课时减少与没有减少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明显,同时高一新生因为学习科目众多而感到学习负担沉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成为生物教师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一线生物教师为此搅尽脑汁,目前切实可行的做法是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分组讨论法则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引导学生在分组讨论基础上进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生物教学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创新人才 分组讨论是新课程新高考下问题探究的一种方法,即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分成小组,学生们针对某些问题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结论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教师“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模式。以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学派十分重视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要求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成为师生两方面都是作为平等者和学习者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分组讨论式教学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站在这个教与学的“大舞台”上,他就是主持人,而真正表演的是学生;同时每位学生都经历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没有提供知识点、结论、方法给学生直接去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限制,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寻求信息,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结合《细胞增殖》的教学设计,浅析“分组讨论”教学法。 一、分组讨论前的准备工作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分组讨论,它具有特定性,所以为了避免讨论的泛泛、空洞,没有实际内容,我决定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提前进行预习,为讨论做充分准备。 1.将班里所有的学生分成5组,每组民主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维持组内讨论秩序)、记录员(把组员的观点记录下来)、发言人(作为组里代表发言,总结本组的观点),落实责任,分工协作。每个组员都要发表至少一个观点。为了体现课本的知识点,5组命名分别为:第一组叫“分裂间期”;第二组叫“前期”;第三组叫“中期”;第四组叫“后期” ;第五组叫“末期”。 2.以已经分好的组为单位分析教材:围绕细胞周期和每个时期细胞里所发生的变化,结合教材的文字和图片,总结每个分裂时期的特征 3.阅读分析后,写下每个分裂时期的特征,重点是染色体的变化。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创设的问题为载体,用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突出学生的充分参与性、积极思索问题的主动性。同时培养了他们组与组之间竞争、组内合作和团队精神。创设特定的情境,然后进行分组讨论,使分组讨论更具实际意义。 创设特定的情境: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是细胞的重要生命特征之一。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细胞分裂就是物种生殖和繁衍的过程。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分裂是细胞增殖、分化、组织和器官形成的基础。生物体通过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完成个体发育。 分组讨论,轮流由每组的发言人进行发言和总结; “分裂间期”组;主要完成染色体的复制(包括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 组;分裂间期复制的染色质由丝状缩短变粗,逐渐形成清晰可见的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两个中心体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核膜解题、核仁消失;中心体发出的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中期” 组;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与纺锤丝相连,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 组;每条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单体从着丝粒处分开,形成均等的两组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 组;到达细胞两极的染色体逐渐成为染色质;核膜、核仁重新出现。在赤道板处细胞膜向内凹陷,细胞质一分为二,一个亲代细胞缢裂成两个体积基本相等的子代细胞。 三、巧设问题:激起学生思想浪花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多角度、全方位设计各种问题,激化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设计的问题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评价每个现象,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他们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问题1;亲子代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什么能保持恒定? 问题2;有丝分裂对生物体有什么意义? 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同学们各抒己见,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观点,旁征博引,视野宽广,大家切磋、交流十分活跃。在这种平等、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学生能放下一切心理包袱与同伴探讨交流,同龄人具有相同的想法,智力水平相当,所以大家滔滔不绝,这样的课堂教学活跃而又高效。几分钟过后,讨论结果出来了,每组发言人发言。 过程总结: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复制的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意义:亲子代细胞有相同数目和形态的染色体,保证遗传性状的稳定。 四、分组讨论: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这堂课的课堂秩序变了,以学生活动、师生对话取代了教师的“一言堂”,几乎不存在教师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的现象,课堂的建构发生了变化:从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变成了学生对知识的分析、探究、总结;由关注教学结果转为关注学习过程,突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学生被分成四组进行探究、合作、交流、竞争,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整节课基本上是学生活动,自主性得到张扬。古老沉重的生物课堂成了学生讨论问题激发思维的场所,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发,沉闷、枯燥的氛围已被学生高昂的情绪一扫而空。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能够体现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新理念。 分组讨论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并且使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坚信,随着生物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分组讨论法必然成为培养21世纪素质人才的有效手段之一。

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对创新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很多高校不断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个性化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有效的探索。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要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同时,进一步确立创新教育理念,并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推进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等途径,积极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标签: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要。

从发展的角度而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创新人才的培养,影响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因此,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大势所趋,是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一、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1)因材施教,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平台。

创新人才培养没有一成不变的最优化模式,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改革措施,都不可能违背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此,要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特色平台。

清华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

从1998年开始,学校就先后成立了数学物理基础科学班、化学生物学基础科学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钱学森力学班等。

学校不制定统一的模式,而是充分尊重学科门类之间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采取多样化的措施和选择。

清华学生已经是同龄人中的尖子,为什么还要实施这样的特殊培养计划呢?这是因为,清华大学的学生整体上是非常优秀,但是每个学生的个性不一样、特长不一样,对于有志于学术发展的学生还需加强引导。

为了引导和激励有志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优秀学生充分发展,使其成长为相关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中国人民大学也提出“要为优秀学生的成长提供优质土壤”。

他们大学践行“道术结合、文理交融、中西会通、知行统一”的培养理念,开创各种创新实验班,这种教学有利于根据学生的特点与个性特长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

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

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成为了教育的重要使命。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而科技领域的创新更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关键。

那么,如何在教育中有效地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呢?首先,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教育环境。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我们应该打破这种束缚,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尝试新的想法。

学校和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权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

对于学生提出的独特见解,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创新的价值和乐趣。

其次,课程设置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体系中,课程是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

我们应该优化课程结构,增加创新类课程的比重。

例如,开设科技创新实践课程、发明创造课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能力。

同时,要将创新教育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比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题;在物理实验中,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索新的物理现象。

再者,教育方法要灵活多样。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我们应该采用启发式、探究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

启发式教学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探究式教学则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项目式教学则以实际项目为依托,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此外,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要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科研项目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摘要: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集中体现为学生能力的欠缺和能力发展的不均衡。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以能力培养为突破口,按照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和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既简约又完整的实施方案,其组成要素是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培养过程。

[1]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探究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深刻理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根据系统优化理论探求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途径和有效措施。

一、工商管理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置还不太科学,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错位。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全面尽管近年来各高校普遍认识到培养能力的重要性,但大多数的工商管理教育仍然停留在理论灌输和简单的案例讨论阶段。

创新型人才培养归根到底是能力培养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较为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则不够重视;较为注重培养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进行分析的能力,而对培养学生针对问题提出独到见解的能力则不够重视;较为重视教给学生如何采取稳定可靠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对培养学生敢于承担风险的胆识则不够重视。

(二)企业家精神培养缺位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

它涵盖了企业家才能,同时又有着更多的内涵,如冒险精神、效率精神、诚信精神、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等,这些都是企业家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有调查显示:在美国,每16 个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在欧洲,每26 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在日本,每36 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而在我们中国,每200 人中还找不到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

如何才能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如何才能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2009年10月31日清晨,我国航天科技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父”的科学泰斗钱学森,静静地走了。

一代科学巨星的陨落,除了给国人留下无尽的缅怀之外,同时也留下了待解的“钱学森之问”:到底是哪些因素成就了这样一位科学大师?我们究竟该如何培养创新型杰出人才?其实,从钱学森的人才培养观、教育思想观,以及钱学森自身成长成才的经历中,我们可以隐隐找到解开这一难题的钥匙。

兴趣广泛喜欢阅读——打开视野之门据钱学森的弟子涂元季介绍,钱学森兴趣爱好十分广泛,音乐、绘画、摄影、文学等都喜欢,阅读面非常宽广,前沿科学、文学艺术,连菜谱也买来看。

涂元季介绍道:“我给他当了20多年的秘书,可以说一句不夸张的话:恐怕很少有人比他买的书多。

”新华书店专门给钱学森留一个格子,出了什么新书就给他留着,包括当时最尖端的外文科学书籍、杂志。

一次,看书店送来的书里还有一本菜谱,涂元季还以为是厨师“搭车”买的,一问才知,原来这也是钱老的读物。

钱学森不是一个藏书家,而是一个看书家。

他看书的效率很高,哪些章节废话多,哪些章节有内容,他一浏览就知道了,并且把精彩的章节推荐给别人。

钱老96岁高龄还在家翻看报纸,家里的书架书柜,摆满了他阅读过的书籍和资料。

不管是报纸还是资料上,凡有用的东西钱老都剪下来,用档案袋装起来,一共有600多个档案袋,可见钱学森博览群书、博闻强识。

【启示】阅读开阔视野,知识增长智慧。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今成大事者,无不注重学习,博览群书,从浩瀚书海中吸取精神养料。

马克思喜爱读书,每天都到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去翻阅书刊,前后翻阅1500多种书籍,座位下的地板都被踩凹下去,最终写成《资本论》。

毛泽东一生热爱读书,即使在战乱时,还坚持学习,读哲学、历史、军事书籍。

视野决定高度,胸怀影响成败,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正如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所言:“积学以储宝,酌思以富才,研阅以穷照。

”创新需要广博的知识和大量的信息,这是思维发展和跨越的基础。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一、培养方案的优化1. 人才专业培养定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实践技能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既要学习本专业的各种基础理论知识,又需掌握一定的实际工程实践能力,保证以后工作的接轨和职业应用。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也比较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相对来说还是不足。

从目前的学生就业反馈来看,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能力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并且在同类的兄弟院校及二本院校里,我们并没有别明显的优势。

针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旧版的培养计划存在的缺陷,教研室人员通过实地参观、电话咨询、文献调研、网络搜索等方式对兄弟院校,企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及相关文件进行调研。

确定了新培养方案的定位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岗位群的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明确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科学构建与行业标准对接的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确定与专业核心技能相对应的核心课程,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把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课程讲授大纲相衔接,体现一专多能的思想,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的形成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重在“应用”二字,如何能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和就业零距离对接,根据人才定位,最终确定本专业新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具备从事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在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公司、运营公司等单位从事采暖、通风、空调、冷热源、供热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以“理论知识够用,实践能力加强,教育特色凸显”的教学理念为引导,培养“一专多能”应用技术型人才。

努力建立以施工、设计为核心的职业岗位的培养目标,辐射造价员、质检员、安全员、监理员等相关职业岗位群。

力求达到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过程工作化,课业文本情境化,在课堂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 黄 志 广 刘 效 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展与规划研究室,安徽 合肥 230026)

摘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提出的战略目标。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不仅是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更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们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创新教育,努力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和途径。 关键词:大学;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On the Methods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People HUANG Zhi-guang, LIU Xiao-m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Anhui 230026)

Abstract: In addition to generating, disseminating and utilizing knowledge, universities as a part of the nation’s innovation system should foster an innovative spirit and cultivate innovative people. To meet the needs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ore effective methods should be explored and adopted for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people. Key words: university; innovative people; education for innovation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发布,标志着“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目标已进入执行阶段。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国家将强力实施、稳步推进。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把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促进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良性互动,积极推动教育与科技、经济的结合。高等院校是贯彻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必须进一步加强创新教育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尽快建立起与其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这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谋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称为创新型人才?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具有创新思想”或“具有创新精神”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内涵。美国《创新杂志》对创新所下的定义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因此,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从广义上看,创新型人才是专指那些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思路超前的人和那些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试敢冒的人。也就是那些具有经验、知识、信息,并将其融合运用到实际中,能够对行动目标有效地进行整理、判断、创新的人。综合国内学术界的一些观点,归纳一下,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对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创新型人才不仅能够很快注意到某一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并设法寻求新的解决途径,而且能够在貌似平淡无奇的事物中觉察到一些奇特的、不同寻常的事情,并展开思考。 2、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创新型人才能够在同样时间内形成较多的观点或想法。 3、思维具有灵活性。创新型人才可以轻易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4、认识具有新颖性。创新型人才思想活跃,能够经常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 5、人格特征鲜明。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有着较强的成就动机,期待取得成功,他们不唯书、不唯上,只服从真理。这种个性特征常常使他们在行动上敢于冒险,不愿忍受繁规琐节的束缚,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以上特征实际上体现了创新型人才的三个主要方面,即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动机等方面;创新人格主要表现在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方面。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坚持的基本理念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的必由之路。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需要在宏观上进行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材体系、教育模式、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大胆创新,既要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又要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其次需要在微观上把创新意识带到人才培养具体过程中,使人们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善创新。为此,必须树立教书育人和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重点、以成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1. 教书育人的理念 创新型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创新教育要把指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培育学生的爱国、诚信、责任等情操和创业、协作、奉献等意识,加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文艺术教育,培育学生健康优良的人格品质。这就要求坚持教书育人的理念,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师的第一天职,强化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念,通过推动教授、名师上课堂,营造尊教、尚教、爱教、乐教的浓厚氛围,使更多的优秀教师能够主动积极地研究和实施创新教育。 2.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按照“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构建以“个性化学习”为主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潜能。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帮助学生自主确定专业方向、自主设计知识结构、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培养创新能力创造条件、拓展空间。 3. 以创新为重点的理念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基础是实践。以实践为基础,就是要求大学教育及时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成果;要求大学教育加强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大学教育与科研、社会服务相融合,产、学、研相结合。以创新为重点,就是要求大学教育必须始终紧扣创新这个主题,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灌输到学生大脑中,把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到具体实践中。 4. 以成才为目标的理念 实施创新教育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引导学生成功、成才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师的责任,学校的任务。以成才为目标,就是要求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展开各项工作,就是要把教风、学风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就是要促使学生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创造性学习和创新性实践中。以成才为目标的理念,要求把创新教育贯穿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因此,这样的教育理念也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首先进行教育创新。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没有走出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如果把这种教育称为接受式教育;那么创新教育则是由接受教育发展来的,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由于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更加重视以下几种教育模式: 1. 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与自学结合 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在创新教育中,营造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学;教师发挥主导性,创造性地教。 教师发挥主导性,创造性地教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平等的教育主体,从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挥出发选择和设计教育,使学生能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科技发展信息和教育科研成果并及时充实到教育内容中去,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巧妙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勇气和探索精神,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 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主要体现在学习的目的性、刻苦性和创造性上。明确的学习目的可促进学业进步。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更主要的是为了服务社会;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怕苦怕累就不可能获得真才实学,要有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学习的创造性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这既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本质要求,也是今后从事实际工作的需要。 2. 课内与课外并重、校内与校外结合 课内和课外是学校教育的两种基本形式。课内教育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课外教育通过课外活动开展,侧重于理论的应用和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是对课内教育的强化和补充。实施创新教育,坚持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并重的原则,既可克服只重视课内教育,忽视课外教育的不良倾向;又可消除创新教育就是加强课外教育的片面认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从大学的功能演变来看,进入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而是知识传播与知识创新的一个开放性、扩散性的平台。大学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其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大学的教育应是开放性的,坚持校内与校外结合不仅体现了教育的开放性,而且其营造的创新教育社会氛围,有利于把创新教育从校内教育的实践引向校内与校外结合的实践。 3. 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运用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