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GDP与GNP

GDP国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2、CPI与PPI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

PPI生产者物价指数是用来衡量制造商出厂价的平均变化的指数。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

4、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经济发展是一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

5、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6、结构性失业与结构性通货膨胀

结构性失业尽管劳动市场有职位空缺,但人们因为没有所需的技能,结果继续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

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

7、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

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在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在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时,利用过去预期与过去实际间的差距来矫正对未来的预期。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二、简答:

1、简述国民收入核算的两者基本方法。

答:1、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

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卖价来核算国民收入的方法。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除了家庭部门的消费,还有企业部门的投资,政府部门的购买及外贸部门的净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2、法核算国民收入

就是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民收入。严格说来,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留存收益等容,因此,用收入法核算的国民收入应包括以下一些项目:①工资、利息和租金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工资包括所有对工作的酬金、津贴和福利费,也包括工资收入者必须缴纳的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利息在指人们给企业所提供的货币资金所得的利息收入,如银行存款利息,企业债券利息等等。租金包括出租土地、房屋等租赁收入及专利、收入。②非公司企业主收入。③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留存收益等。④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⑤资本折旧。它虽然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中,故也应计入国民收入。收入法公式为:

国民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税金+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2、凯恩斯经济理论纲要。

答:(1)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

(2)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消费倾向分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而小于1,因此,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但在增加的收入中,用来增加消费的部分所占比例可能月来越小,用于增加储蓄部分的比例可能越来越大。

(3)消费倾向比较稳定.因此,国民收入波动主要来自投资的变动.投资的增加或减少会通过投资乘数引起国民收入的多倍增加或减少.投资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有关.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而小于1,因此,投资乘数大于1。

(4)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与

资本边际效率成正方向变动关系。

(5)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流动偏好是货币需求,由L1和L2组成,其中L1来自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L2 来自投机动机.货币数量m是指货币供给,由满足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货币和满足投机动机的货币组成。

(6)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攻击价格或者说重置成本决定。

3、分析财政政策的效果与IS曲线及LM曲线的斜率之间的关系。

答:图见书本P519面

当政府实施支出的扩性财政政策效果时,如果增加一笔政府支出会使利率上升很多(这在LM曲线斜率大时就会这样),或利率上升一定幅度会使私人部门投资下降很多(这在IS曲线斜率小就会是这样),则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就大,从而扩性财政政策效果较小,反之则反是。

可见,通过分析IS和LM曲线的斜率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财政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

IS曲线斜率较小时(原因如投资对利率较敏感,边际消费倾向较大从而支出乘数较大,边际税率较小从而也使支出乘数较大),以及使LM曲线斜率较大(原因如货币需求对利率较不敏感以及货币需求对收入较为敏感),使得财政政策效果较小。

4、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p(价格)自有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

答:总需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一个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水平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及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

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假定为一个常数。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收入(产量)水平。

当价格水平为P1时,LM1曲线与IS1曲线相交于E1点,表示均衡收入和利息率分别是y1和r1。当价格水平下降到P2时,由于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价格水平下降意味着实际货币供给增加,从而导致LM1曲线移动到LM2,并与IS曲线相交于E2点,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和利息率分别为y2和r2。

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总需求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相反方向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5、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

答:通货膨胀经济效应。主要有两个方面:

(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首先,通货膨胀将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即使就业工人的货币工资能与物价同比增长,在累进所得税下,货币收入增加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税率的上升也会使工人的部分收入丧失。其次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时债务人获利,只要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就为负值。

(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在短期,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可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却会导致产出水平的下降。需求

拉上的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是清楚的,它会刺激就业、减少失业;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在通常情况下,会减少就业。在长期,上述影响产量和就业的因素都会消失。

6、你认为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动力源泉主要是:

(1)制度变革。制度变革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是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制度创新和变革涉及到的领域、围、人员和取得的成就是史无前例的。每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都给我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极提高了包括国有企业在的经济组织的效率,充分地发挥了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潜力,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了我国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步伐,增强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

(2)生产要素的充足供给。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资本高速积累、劳动力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劳动者的素质显著提高,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人才保障。

(3)以进出口贸易为主导的需求结构的变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我国出口贸易的迅猛发展加快了资本积累的速度,提高了我国专业化水平和优势资源的效益,创造了较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加快了我国技术进步的步伐,促进了我国的技术创新。我国进口贸易的高速发展也间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三、计算题

1、假设国生产总值是4000,个人可支配收是3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

消费是2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都是万元),试计算:(1)储蓄;(2)投资;(3)政府支出

解:(1)s= 3100-2800=300

(2)I= 300+(-200)+100=200

(3)G= 4000-2800-200-(-100)=1100

2、设某三部门经济中,消费函数为C=200+0.75Y,投资函数为I=200-25r,货币需求函数为L=Y-100r,名义货币供给是1000,政府购买G=50,求该经济的总需求函数。

解:因为M/P=L=y-100r

可得LM得方程Y=100r+1000/P

又因为y=C+I+G

可得IS得方程Y=200+0.75Y+200—25r+50=1800—100r

将上述两式联立后

得总需求函数:Y=900+500/P

3、假设货币需求为L=0.2Y,货币供给量为200,C=90+0.8Yd ,T=50,I=140-5r,

G=50(单位都是万元)

(1)导出IS和LM方程,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它情况不变,G增加20,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各为多少?(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解:(1)L=M 0.2Y=200Y=1000

y= 140-5r+50+90+0.8Yd+50

得Y=1200-25r

Y=1000,r=8

代入I=140-5r 得I=100

(2)当g=70 得出Y=1300-25r

得Y=1000,r=12

代入I=140-5r 得I=80

(3)存在挤出效应。因为LM垂直于横轴,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弹性为零,利率已高到人们再不愿为投机而持有货币。政府支出的任何增加都将伴随有私人投资的等量减少,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I的“挤出”是完全的。四、论述题

动用AD-AS模型分析宏观经济波动中短期的萧条状态、高涨状态、滞涨状态及长期的充分就业状态。并提出治理通胀的对策。

答:答案及图,见课本P600至P601面。

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1)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

(2)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施:出售政府债券;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

(3)供给政策。通过降低税率,刺激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