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日本文化

合集下载

鲁迅资料介绍200字

鲁迅资料介绍200字

鲁迅资料介绍200字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他被誉为中国现代文
学的奠基人和中国现代思想解放的旗手。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对中国封建社会
的腐败和愚昧深感愤懑,坚定了他的革命立场。

他的文学作品以小
说为主,代表作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

这些
作品以鲜明的写实风格和犀利的讽刺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
和人性的扭曲。

鲁迅的思想深受马克思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影响,他主张以人民
为中心,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

他关注社会底层的苦难
和人民的命运,呼吁民众觉醒,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除了文学创作,鲁迅还从事文化批评和翻译工作,他对中国传
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比较研究,提出了批判传统
文化的观点,主张借鉴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鲁迅的影响深远,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文学和社会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散文作品、文化批评和思想观点,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总结来说,鲁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名人与抗日战争鲁迅茅盾等

中国文化名人与抗日战争鲁迅茅盾等

中国文化名人与抗日战争鲁迅茅盾等中国文化名人与抗日战争——鲁迅、茅盾等中国文化名人在抗日战争期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鲁迅和茅盾是两位备受推崇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们通过文字和行动积极参与抗日斗争,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抗日精神的传播。

本文将围绕着鲁迅和茅盾展开论述,探讨他们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鲁迅与抗日战争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重要的抗日战士。

他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中国人民的苦难。

这些作品激起了人们的觉醒,引发了对抗日战争的思考和行动。

鲁迅还以笔名“圣人”,在多家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

同时,鲁迅还积极参与组织和支持抗日活动。

他与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合作,为抗日运动提供了良好的思想理论基础。

此外,他还与其他抗日志士合作创办了《漫画杂志》,通过漫画和文字,无情地嘲讽和批评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行径。

这些都为抗日战争的动员和壮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鲁迅的抗日立场和反帝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和思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被广泛传播和使用,激励了更多的人们投身于抗日和革命事业。

同时,鲁迅的文学风格和独立精神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茅盾与抗日战争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界的巨擘,也是一位活跃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名人。

他以其扎实的文学功底和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为抗日文化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抗日战争期间,茅盾发表了一系列有力的演讲和文章,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他强调了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鼓舞了人们的士气,促进了抗日战争的持续进行。

茅盾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文章,通过文字表达对敌人的愤怒和无情抨击。

此外,茅盾还积极组织和参与一些文化活动,推动抗日文化的繁荣。

鲁迅为人民服务的故事

鲁迅为人民服务的故事

鲁迅为人民服务的故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为人民服务的忠诚战士。

以下是鲁迅为人民服务的故事。

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封建家庭,自幼接受传统教育,后来到日本留学。

在日本,他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并对中国的落后和人民的苦难有了深刻的认识。

他决定回国,投身于唤醒民族、拯救人民的事业。

回国后,鲁迅积极投身于文化启蒙运动,通过文学创作、翻译和演讲等方式,向中国人民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他批判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和军阀统治,呼吁人民摆脱愚昧和奴役,追求自由和幸福。

鲁迅的作品以尖锐的笔触、深刻的思考和鲜明的个性著称。

他的小说、散文、随笔、翻译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

其中,《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揭示了封建家族的罪恶和中国文化的病态。

除了文学创作,鲁迅还在思想、艺术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涉猎和独到的见解。

他关注社会现实,为人民代言,呼吁改革。

他支持左翼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鲁迅在生活上也非常简朴,不追求物质享受。

他经常到街头巷尾与普通百姓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

他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贫困学生和文学青年提供帮助。

鲁迅为人民服务的故事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上,更体现在他的人生信仰和实际行动中。

他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关注人民疾苦,为人民发声。

他的思想和行动影响了无数人,成为中国文化界的一面旗帜。

在今天看来,鲁迅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人民立场和担当精神,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为人民利益奋斗。

同时,我们也应该发扬他的创新精神,不断探索新的文化表达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

总之,鲁迅为人民服务的故事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他以文学为武器,以思想为指南,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为人民谋幸福。

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多维文化视域中的鲁迅_中日视野下的鲁迅_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

多维文化视域中的鲁迅_中日视野下的鲁迅_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

多维文化视域中的鲁迅——“中日视野下的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王初薇由厦门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北京鲁迅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中日视野下的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9月24日至26日在厦门大学举行。

来自日本东北大学(前身为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日本仙台鲁迅研究事务局、日本山形大学、日本福山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0余位日本的鲁迅研究学者,与我国海峡两岸各高校、研究机构的近60名专家学者一起,在鲁迅曾经工作过的厦门大学,围绕“中日视野下的鲁迅”、“鲁迅与日本”、“鲁迅与外国文学”、“鲁迅与中国新文化运动”、“鲁迅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性别视野下的鲁迅”等学术议题,通过主题发言的方式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日本驻广州总领馆总领事田尻和宏先生、鲁迅先生的孙子周令飞先生、藤野严九郎先生的孙子藤野幸弥先生作为嘉宾出席了会议。

研讨会期间,还举办了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家族第三代人的对话、日本东北大学的“鲁迅在仙台”图片展、日本话剧《远火——仙台的鲁迅》选段播映赏析等活动。

鲁迅的仙台时期“仙台时期”被公认为是鲁迅生命中极其重要的阶段,也历来受到学界重视。

早在1937年,日本学者就开始了对鲁迅在仙台活动的调查和资料收集。

多年来陆续发现的鲁迅的学业履历书、入学志愿书、日俄战争的幻灯底片、成绩表等珍贵资料,都在本次的“鲁迅在仙台”图片展中集中展出。

本次会议的最大亮点之一,是来自日本仙台市的两个鲁迅研究专门机构——仙台鲁迅研究事务局、东北大学鲁迅研究课题组带来了厚重丰硕的研究成果。

阿部兼也(日本东北大学)代表仙台鲁迅研究事务局首先对仙台的鲁迅研究史作了系统回顾。

大村泉(日本东北大学)则代表日本东北大学鲁迅研究课题组介绍了课题组目前的研究动态。

课题组成员坂井建雄(日本顺天堂大学)和窪俊一(日本东北大学)负责的是对鲁迅“解剖学笔记”的研究:坂井建雄从解剖学研究者的角度细致地考察了鲁迅多维文化视域中的鲁迅的“解剖学笔记”,发现鲁迅的部分笔记未提交藤野先生修改,鲁迅明显在幻灯片事件之前就已经失去对医学的热情,并据此推测寒假期间鲁迅在东京的经历可能是他弃医从文的真正动机;窪俊一指出,将东北大学医学部图书馆保存的当年鲁迅在校时的图书、藤野先生的藏书,及鲁迅同在仙台医专的同班同学的课堂笔记等资料,与鲁迅的笔记作比较,可以弄清当时鲁迅所接受的医学教育,了解当时鲁迅的学习状况。

鲁迅先生的历史及其影响

鲁迅先生的历史及其影响

鲁迅先生的历史及其影响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字豫山,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对民族精神的关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历史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成长于一个传统的士人家庭,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后来他赴日本留学,接触到西方文化和思想,深受启发。

回国后,他投身于文学创作,并通过小说、杂文等形式批判传统文化和封建社会。

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如《狂人日记》、《呐喊》等,鲁迅以鲜明的语言和犀利的批评展现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关注。

他通过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丑恶,唤起了人们的觉醒和反抗。

鲁迅的影响鲁迅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和观点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促使了社会上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

首先,鲁迅的作品激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的揭露和批判让人们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和行动。

其次,鲁迅对中国文化的批判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局限性。

他主张借鉴西方文化的先进思想,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

这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鲁迅的思想也对中国的民族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呼吁人们坚持真理和正义。

这种精神对后来的民主运动和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总的来说,鲁迅先生以其批判性思维和独特的文学风格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和思想激发了人们的思考和行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鲁迅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后人,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鲁迅的简介.

鲁迅的简介.

鲁迅的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评论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

人称“文思革”。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

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鲁迅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

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字豫才。

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理想以自己的双手去治病救人,后因战乱纷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留日归国,任时两级师范(现杭州高级中学)生理、化学教员,兼日语助教。

其讲课及所编《生理学讲义》,深受学生欢迎。

同年冬参加木瓜之役。

1918年首次以鲁迅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成为新文学典范。

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成婚,生有一男,名周海婴。

有3个侄女。

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后于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

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鲁迅一生走过的地方梳理

鲁迅一生走过的地方梳理

鲁迅一生走过的地方梳理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浙江绍兴人。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叛逆者和文化觉醒的标志人物,鲁迅一生走过了许多地方,与这些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将对他一生所走过的重要地方进行梳理。

一、浙江绍兴(1881年-1898年)鲁迅出生于绍兴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地方知名的医生。

在绍兴的少年时期,他家境不错,享受良好的教育。

他在绍兴横店小学和绍兴中学就读,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绍兴的美丽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水乡文化也对鲁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江苏南京(1898年-1902年)1898年,鲁迅考入江苏省第二师范学校读书。

南京是他的求学之地,这里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集聚地。

在南京,鲁迅接触到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开始反思国家的现状。

他在南京师范学校的图书馆中广泛阅读西方文化名著,培养了他的文学修养和批判思维。

三、日本东京(1902年-1912年)1902年,鲁迅获日本政府奖学金,前往日本留学。

他先后就读于东京医学校和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获得医学学位。

在日本期间,他接触到了西方现代文学和思想,深受启发。

他还参与了《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的文学作品和社论,向中国传达了新思潮。

四、山西太原(1912年-1920年)1912年,鲁迅回到中国,在山西太原担任了一个医学院的职位。

他在太原度过了八年的时间,期间积极参与社会运动,投身于革命与文化建设。

他发表了一系列杂文和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对当时社会进行了刻画和批判。

他还与陈独秀等人合作创办了《晨钟报》,成为革命运动的重要媒体。

五、江西南昌(1920年-1927年)1920年,鲁迅接任国立中山大学口腔科教授职位,前往江西南昌。

在南昌期间,他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和思想评论,影响了一大批年轻的知识分子。

他的杂文和小说不断出版,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鲁迅:作者简介

鲁迅: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鲁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

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

因此,在《故乡》中,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后来的贫苦,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

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又着眼于他们的精神创伤和危机,如《在酒楼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独战多数的英雄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又回到原点,在颓唐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

鲁迅的这些改革在《呐喊》和《彷徨》中就演化为“看/与被看”与“归乡”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小说《示众》中所有人的动作只有“看”,关系也只有“看”与“被看”,由此形成了“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在《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等小说中都有展现。

而在“归乡”模式中鲁迅不仅讲述他人的故事也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一个复调,如在《祝福》中,讲“我”、“祥林嫂”与“鲁镇”的三重关系,这个关系中既包含“我”与“鲁镇”的故事,又包含祥林嫂与鲁镇的故事,然而读者往往忽视前者,前者讲一个“永远漂泊者”的故事,后者讲一个封建社会吃人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鲁迅在揭露中国文言文对社会毒害之深基础上,以日语改革对国民造成的有益影响为成功范例要求汉字改革吸收外国语言的营养,实现中国文字拉丁化;他在揭露中国国民某些劣根性的基础上,对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有岛五郎、厨川白村的作品做了全面的关照和吸收;他在普及木刻以启蒙国民思想的前提下,对日本浮世绘做了有选择的“拿来”。总之,鲁迅是在改造国民性的视角下看待日本文化的。

关键词:鲁迅;改造国民性;日本文化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exposing the deep poison of Chinese wen-yen, Lu xun leanred from the successful example of the useful effect of Japanese reform to Japanese people, and absorbed the nutri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o reform Chinese words into Latinized Chinese characters. In order to expose some bad aspects of Chinese nationality, Lu xun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Japanese writers Mushanokoji

Saneatsu, Arishima Takeo, Kuriyagawa Hakuson and absorbed something from them,. With the premise of generalizing woodcarving for the purpose of enlightening national thought, Lu xun did the option of “going fetch” to Japanese float world draw. By and large, Lu xun did treat Japanese culture under the perspective view of reforminng Chinese nationality.

Keywords: Lu xun; reforming nationality; Japanese culture 前 言

鲁迅研究是国内外研究中国近现代人物专题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尤其是日本与中国的鲁迅研究更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研究的聚焦点主要集中在鲁迅的思想、文学成就、改造国民性等方面,但是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的研究者都鲜有关于“鲁迅对日本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的系统性的论著。“鲁迅对日本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研究属于鲁迅日本观研究的一部分,目前,学术界对于鲁迅日本观的相关研究也不多,而且非常分散。《鲁迅与中国现代史》主要是将民国以来至抗日战争前夕中国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长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者将鲁迅对这些事情的看法加以整合成一本书。其中鲁迅的日本观主要在九一八事变与一二八事变这几张有较多着墨。《鲁迅后期思想研究》一书中,编者主要探讨鲁迅后期的思想,其中与日本观比较相关的是鲁迅的反帝思想与国际主义,提出了对日本军国主义软刀子的看法。《鲁迅与中外文化》集结了多位学者探讨鲁迅与中外文化的看法,王吉鹏撰文强调了鲁迅《野草》以及鲁迅之所以探讨国民性是受到厨川白村的影响。《鲁迅心史》中曾探讨了鲁迅与日本文化之间的关系,简略描述了鲁迅的思想如何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鲁迅与日本人》一书描述了鲁迅与日本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他和多位日本人的友好情谊,也稍微描述了他对日本人的观感。这些书籍使我的思路更加开阔,目标更加明确。本文试图以鲁迅关于日本的著作为基础对“鲁迅对日本文化的认识和态度”进行探讨,以弥补学术研究的不足。

鲁迅曾说:“要看别人的作品,但不可专看一个人的作品,以防被他束缚住,必须博采众家,取其所长,这才后来能够独立。”这是鲁迅对别人的文学作品所一贯秉持的态度,同样可以应用于他对世界文化所持的态度,从他的藏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既有西方人文主义的东西、医学著作、中国古代经络学,也有日本的一些考古方面的书。虽然有的书他也只不过是日常浏览,并未深究,但是经过他的消化吸收,这些本没有太多联系的书籍竟成了他著作的思想和素材来源,日本文化之于鲁迅只是他所接触的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与许多留日的有志之士一样,他虽然在日本感受到了不同于中国文化的异样震撼,但没有像周作人那样终身从事于日本文化研究以至到后来痴迷的程度。

鲁迅因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和身体力行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名留千古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在对待日本文化上,虽然鲁迅也把它当成吸收西方文化思想的媒介,但主要目的还是站在改造国民性的立场上对日本文化进行取舍、为我所用。本文重点阐述鲁迅如何将日本文化作为思想启蒙和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工具。

一、日本语言之于鲁迅 语言——人类思想交流、传播的媒介,是人类最优秀的发明,也是执掌一个社会形态最基本的东西,不同的社会就会有不同的语言相伴左右,因此想要革新人们的思想世界,语言革新必不可少,于日本、于中国都是如此。在日本,本土语言首先是和语,但有语言没有文字,汉字的传入首开日本文字之先河。封建社会末期,日本逐渐开始放弃中国古典文化而倾向于西方文化,有的人甚至将日本的落后全部归结于汉字,虽有偏见,但反映了日本人要求革新本国语言的要求。于是“他们有主张减少汉字的,有主张拉丁拼音的”,总之就是向西方文字靠拢,所以他们的文字吸收了英语、荷兰语、葡萄牙语等西方语言的营养。日语吸收西方语言的营养之后,逐渐形成了言文一致的口语体,改变了过去口语与书面语分离的现象,平时所见的日语书籍,用的语法都是很简单的,普通民众完全可以掌握。所以,改革后的日语更加适合在普通民众中普及,日本普通大众交流更加频繁,接受文化教育更加便利,日本国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普遍提高,现代化的国民性更容易培养。

在中国,教育自古就是上层社会的权利,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机会极少,教育的普及无从谈起。文言文的艰涩难懂更加有助于造就一代代有“奴性”的愚民。鲁迅对此就有很深刻的分析:“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因为汉字的艰深,汉字成为了少数人的专利品,全国大多数的人民没有也不可能掌握汉字,这样就使得人民群众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开来,永远做着铁屋中熟睡的愚民,国民永远得不到觉醒。

日本引入拉丁语后的有利影响与中国程式化的文言文对中国社会的荼毒之深之间的两相比较,使鲁迅得到了启示。

日语的改革给鲁迅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所以他主张在翻译上“宁信而不顺”:“日本语和欧美很‘不同’,但他们逐渐添加了新句法,比起古文来,更宜于翻译而不失原来的精悍的语气,开初自然是须‘找寻句法的线索位置’,很给了一些人不‘愉快’的,但经找寻和习惯,现在已经同化,成为己有了。”所以说,硬译有益于中国吸收新句法,也就有益于改造汉语、普及文字了。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苏联开始兴起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它首先是为了解决苏联远东10万华工的文盲问题,今后若条件成熟还可以用拉丁化新文字代替汉字以普及文字、扫除文盲。1933年拉丁化文字介绍到国内,此后拉丁化新文字团体达到了300多个,并得到了文化教育界人士的热烈响应。

因于日语吸收西方文字的成功,鲁迅也极力提倡文字拉丁化,他认为:“拉丁化却没有这空谈的弊病,说得出,就写得来,它和民众是有联系的,不是研究室或书斋里的清玩,是街头巷尾的东西;它和旧文字的关系轻,但和人民的联系密,倘要大家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收获切要的知识,除它以外,确没有更简易的文字了。”他认为拉丁文字最能接近大众,最能表达大众的心声,同样也最能通过拉丁文得到民众的回应以改造他们的思想。无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鲁迅确实是受到了日语的影响,并在改造国民性的立场上要求文字拉丁化的。

1935年12月,鲁迅还和蔡元培、郭沫若等688位知名人士共同发表了《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指出:“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我们必须教育大众,组织起来解决困难。但教育大众的工作,开始就遇着一个绝大难关。这个难关就是方块文字。方块文字难认、难识、难学。……我们觉得这种新文字值得向全国介绍。我们深望大家一起来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为推进大众文化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工具。”这份革命宣言得到了毛泽东的认可,也极大的推动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进展。

纵观中国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从鸦片战争后的切音字运动到民国时期注音字母运动、国语罗马字运动、拉丁新文字运动直至1958年秋季汉语拼音正式作为小学生必修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拉丁新文字运动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抗日战火纷飞的年代,拉丁新文字奠定了中国汉语拼音的基础,对中国文字改革事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从而有利于普及大众文化,提高大众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塑造现代人的国民性。

总之,鲁迅在启迪国民新思想的立场上,赞赏日文改革后的普及性和对日本国民思想产生的有利影响,以日本为范例要求吸收外国语言的营养,并最终提出文字拉丁化。他积极响应当时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并作出了很大贡献。日本语言之于鲁迅,成为了他进行文字改革的正面典型,促使他顺应世界语言的潮流,用语言文字感化着他深爱的这片国土和人民。

二、日本文学之于鲁迅

青年时期的鲁迅已经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文学有了很深的修养,为向往强盛的西方科技来到了日本这个受西方恩惠最多的国家。在鲁迅的知识构成中,他吸收着科学的养分,也无法摆脱文学对他的影响,于是他开始翻译科学小说,他崇尚的也并非是科学本身,而是像科学家那样的精神界之战士。鲁迅留日时,正赶上日本改造国民性讨论热潮,讨论国民性的文章随处可见,鲁迅也从中感受到了文学对改造人们思想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这就使他更加偏向于以文学来救国,加之在日本所看到的中国的一些人和事,从而促成了鲁迅由科学救国向文学救国的转变,可见,日本文学对他的启发是很大的。

日本文学也是鲁迅所关注的日本文化的重点,它是鲁迅“别求新声于异邦” 中“异邦新声”的一种。他曾戏称自己是“排斥汉文和贩卖日货的专家”,前者不言而喻是否定、批判中国的封建文化,而后者即是达此目的的手段之一。在对待日本文学上即是用日本文学来批判中国的封建文化,批判中国的国民性,并以日本文学为“良药”,改造中国的国民性。纵观鲁迅关于日本文学的言论,武者小路实笃、有岛五郎、厨川白村三人是他最关注的,也是对他影响最深的三个作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