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国际收支平衡与宏观经济平衡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阶段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两难选择

1999 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有关结论提出了所谓的“三元悖论”, 指出开放经济条件下, 一国不能既采取固定汇率制(以使经济活动不至于面对太多的不确定性), 又开放资本市场(以吸引国际资本), 同时还能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

以应付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等国内经济问题), 任何国家不能同时实现以上三个目标。此原理在我国的现实经济生活中得到了验证。

近年来, 伴随着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而来的是外汇储备的激增, 自2003 年以来, 我国的外汇储备以年均两千亿美元以上的速度增长, 至2007 年上半年, 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了13326.25 亿元,位居世界榜首。外汇储备是中央银行调节外汇市场的主要工具, 是央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供大于求时买入外汇而形成的资产。由于央行买入外汇必须投放等值的人民币(即外汇占款), 因此, 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意味着外汇占款在高速增加, 也意味着央行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在高速增加。统计资料表明, 我国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的比例, 2003年以前低于50%, 2003 年后快速攀升, 由2003 年底的57%劲升到2005 年底的96.58%、2006 年9月末的136%。外汇占款几乎已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惟一渠道。这使得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 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大大下降,从而使货币政策的调控功能大打折扣。

在外汇占款的推动下, 我国货币供应量从2001 年至2007 年年平均增长20%以上, 在过去6年半时间货币供应增长速度, 大约是美国上个世纪20 年代酝酿金融危机的 4 倍之多, 80 年代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两倍之多, 从而导致金融体内货币流动性过剩越来越大, 推动了资产泡沫的积累和越来越沉重的通货膨胀压力。2007 年7 月份CPI 同比上涨5.6% , 8 月份CPI 同比上涨6.5%。中央银行为抑制通货膨胀压力, 需要提高利率, 但是利率提高会促使外资进一步涌入进行套利投机, 这就会陷入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增多、外汇占款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通货压力加剧的恶性循环, 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完全相反,中央银行陷入政策操作的两难困境。特别近期随着美国经济趋缓, 美联储停止加息, 而我国由于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 市场利率逐步回升, 这使得美国与我国之间的利差逐步缩小, 更限制了我国利率调节的空间。2007 年9 月18 日,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为应对目前的次贷危机, 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即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由原来的5.25%降为4.75%, 这意味着我国加息空间进一步缩小, 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以财政政策降低居民储蓄率是调节我国国际收支的关键

( 一) 对形成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国内高储蓄率的分析

国际收支顺差一定程度上是我国国民储蓄持续大于投资、国内供求失衡的结果。根据宏观经学的基本原理, 贸易顺差等于国内总储蓄与国内总投资的差额。如果国内储蓄超过国内投资, 那么该国将通过经常项目顺差向外国提供融资。从储蓄和投资的角度来考察, 可以发现我国持续的贸易顺差的原因在于国内总储蓄高于国内总投资。2005 年中国储蓄占 GDP 比率达到48.1%, 投资占GDP 比率达到42.6%, 无论储蓄率还是投资率与其他国家相比都处于很高水平。与高储蓄相对应的是低消费, 2005 年中国最终消费占GDP 比率仅为52.1%, 与近10 年来世界78%- 79%的平均消费率水平相距甚远。低消费的状况迫使国内企业积极寻求海外市场, 同时压抑了进口需求, 带来大量的经常项目顺差。因此, 降低国内储

蓄率是调节我国国际收支的根本所在。

对我国高储蓄的原因进行分析, 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人口年龄结构、投资工具的狭窄、传统文化的影响等都对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前两个因素则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近十几年来,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不仅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 各地区、各行业发展也呈现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均降低了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因为当一个人的财富达到一定程度并向高水平发展时, 由于其日常耐用消费品普及程度已经很高, 其消费量将停止增长, 低收入者则由于工作不稳定或正在失业, 虽有消费欲望而缺乏消费能力。上世纪90 年代以后, 我国居民消费年均增长比GDP 慢1.9 个百分点, 而居民储蓄率则稳步上升。同时,在人民银行近一次居民储蓄调查结果中, 列前几位的储蓄动机分别是是教育费(19.8%)、养老(13.6%)、买(建) 房或装修(11.9%)、防病、失业或意外(11.1%)、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10%), 而为了“取得利息”的比例却不到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由于传统体制下的福利制度已经解体,新的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健全, 教育和医疗体制市场化改革使得教育与医疗费用不断增长是造成居民被迫增加储蓄的另一重要原因。

国民储蓄从结构来看除了居民储蓄外, 还有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实际上我国居民个人总储蓄仅占了国民总储蓄的30%~40%, 而政府和企业总储蓄才是储蓄的主要构成部分, 几乎占到了7O%。近年来居民储蓄占GDP 比率自1996 年达到20%后一直在不断下降, 2005 年降为GDP 的16%, 同时政府和企业储蓄占比在提高, 尤其政府储蓄升幅更大。从2003 年至2007 年3 月末,各级财政存款由5126.9 亿元增加到14004.8 亿元,增长了173.6%, 均高于居民存款增长66.4%和企业存款增长59.5%的水平。从政府储蓄的高速增长的原因来看, 从1998 年到2005 年,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年均增长分别为18.6%和16.6%,具有相当高的增长水平, 在此11 年间, 有7 年时间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 由此必然形成了政府的高储蓄。同时政府储蓄等于政府可支配收入减去政府消费性支出, 我国政府支出中投资性支出的比重偏高, 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偏低是政府储蓄率高的又一因。从数据来看, 我国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虽在下降, 但在2002 年仍超过30%, 2005 年降为24.75%, 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仍处于高位, 2002年同类支出美国为4.28%, 英国为1.49%, 印度为9.53%, 印尼为7.47%, 泰国为16.12%。

( 二) 以扩张性财政政策降低储蓄实现国际

收支平衡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现实的经济分析, 现阶段为实现国内外经济平衡, 推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降低储蓄刺激消费是我国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必然选择。

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具体措施包括:

首先,通过减税刺激消费、调节收入、促进就业。在税收总量方面, 企业所得税合并、增值税转型都可以起到明显的减税效果。企业税收负担的降低, 不仅可提高企业的投资能力, 还发挥着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的作用。由此, 还可以配合产业结构调整,对商贸、旅游、社区服务等投资少、就业量大的行业, 高新技术企业, 中小企业实行减免所得税、降低营业税等措施, 可起到更好的效果。对于个人所得税需要进一步完善税制结构, 应逐步推行按年计征的综合所得税, 提高起征点金额, 拉大税率级距, 减缓低税率级次的累进程度, 增加中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其次, 优化支出结构, 加快公共财政建设的步伐。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和低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