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及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及对策

摘要:“不良行为习惯”,是学生的一种经常性地违反《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行为。一个学生具有不良行为习惯,会扭曲他的性格,会影响他的行为;一个学校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纠集在一起,会影响教育秩序,败坏校风校貌。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和反复,不单纯地源于学生思想问题,更多地还是复杂多变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浸染造成。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既有来自自身的主观因素的作用,也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的客观因素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媒介的传播,学生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越来越呈现多元化趋势。传统思想的说教在其面前显得空洞而无力,致使有些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屡教屡犯,而且这类学生数量在呈上升趋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以本校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个别交谈、走访家长、问卷调查、个案分析、教师座谈、查阅文献等方法,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来对农村初中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其成因进行分析,以便为制定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方案提供依据。

一、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及其负面影响

“不良行为习惯”,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它既有别于违法犯罪行为,又有别于偶尔的错误行为,是一种经常性地违反《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行为。从程度上看,它要比诈骗、抢劫、杀人等犯罪行为轻得多,甚至算不上违法行为。但从频率上看,“不良行为习惯”不是偶尔的小过失,而是学生屡教不改的一种不良行为方式。举一个例子来说吧:一个学生在家常与父母顶撞,在校常不完成作业,爱去打电子游戏,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这应该说是这个学生具有不良行为习惯。假如他去敲诈同学的钱、假如他去偷自行车,甚至杀人放火,那就是违法犯罪了。在农村,随着物质的丰富和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东移,空巢家庭的出现,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数呈上升趋势,他们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一方面,它影响了学生本人的健康成长。由于具有不良行为习惯,导致其思想上放松,行为上放纵,进而形成扭曲的性格。日久天长,逐渐对学习丧失兴趣,进而常违反班规校纪。若得不到矫正,慢慢地就会滑有可能违法犯罪。比如我校0二级有一个辍学学生陈某,在读小学时就曾拿板凳来打老师,进入初中,老师多次教育仍我行我素,最后干脆辍学,在社会上流浪,短短几年时间,就被拘留了五、六次。另一方面,它影响了学校的教育秩序。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兴趣相投、处境相似,在校内形成小团体,直接地影响了课堂纪律。同时,他们常与社会流荡青年纠集在一起,成为称霸中小学的小霸王,直接影响了校风校貌。我校是乡镇中学,无寄宿条件,个别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寄住在街上亲戚家,常三、五个男男女女的在街上溜达,常三、五个躲躲藏藏地往电子游戏室窜,其实这仅仅是极个别的学生,但这却极大地损毁了我校的形象。

二、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

(1)学习方面:无法安心学习,对学习丧失兴趣;讨厌做作业,抄袭作业甚至不交作业;一听考试,心里就紧张,甚至有恐惧心理;偶尔有逃课现象,特别喜欢上体育课和音乐课。20名被调查的学生都不想学习,都经常不做作业,都讨厌考试。

(2)交往方面:大多数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害怕与老师交往,表现

为一听见老师叫,就会紧张,不安,浑身长刺,爱和老师家长顶嘴,更听不得老师家长的批评;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有的自我封闭,但却经常打架滋事,有的常三五几个相互来往,玩在一起,寻求刺激,甚至有的还和社会流浪青年纠集在一起,无原则的讲哥们一气。

(3)个性方面:有的自卑多疑,表现为不合群,不信任人,如被别人嘲笑时,会埋怨自己能力差,别人私下窃窃私语,总认为是说自己;有的却是盲目肤浅的自信,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爱出风头,如头发梳得油光可鉴,喜欢穿奇装异服;有的冲动,自控能力差,表现为被人说了坏话,就想立即采取报复行为,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弄到手;有的压抑,父母对这些学生一般不允许自由行动,导致这些学生千方百计地想脱离老师和家长的控制;有的意志薄弱,耐挫力低,缺乏恒心,常写检查又经常违反。

三、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和反复,不单纯地源于学生思想问题,更多地还是复杂多变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浸染造成。我们以随机抽样的20名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作为分析对象,采用了家访、走访他们小学班主任老师、召开他们的初中任课老师座谈会的方式进行研究。我发现他们都有这样的成长道路:在小学时,因多种原因,偶尔有不愿学习、害怕作业、害怕考试等表现,但由于乡镇小学老师都是包班教学,忽略习惯培养,致使这些不良现象没得到及时的引导和纠正,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厌学、纪律观念薄弱、师生关系紧张等;进入初中以后,生理上出现了第二性征,他们内心既感到不安、恐惧,却又想追求独立和自我,因而情绪变得焦虑、无所适从,他们身上的不良行为习惯就表现得更为明显与严重。从这个具有共性的成长的历程看,他们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具有其主客观因素。

(一)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因素。

(1)自尊心的增强和成人感的出现,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他们常抱怨、甚至批评父母、教师和社会。当父母拒接打给孩子的电话,严禁孩子单独外出自由活动时;当家长批评他们,并把他们与优秀的亲戚子女作比较,逼他们用功读书时,他们对家长不满。当他们受到老师的当众批评时,他们会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感到没面子,继而产生逆反情绪,与父母或是教师发生冲突,有的学生竟对父母的责骂训斥进行反抗。

(2)自我意识的出现,形成了他们偏激、扭曲的个性。他们因知识、思考能力的局限,对人对事的评价常常是偏激的,不成熟的,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比如看到好朋友被人欺侮,他们会挺身而出打抱不平。却没想过谁对谁错,也没思考过用其它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性意识的觉醒,导致了他们的恐慌和盲目表现,常引发一些超常行为的发生。随着生理发生的变化,青春期性心理开始萌动,他们内心不安、恐慌,同时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吸引异性的举止上。有时,他们为了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常常做些超常行为。比如,初三的黎某某同学在有一天放学时,有个同学不小心撞了他一下,他觉得有很多女生看见,自己没面子,于是就暴跳如雷地举起拳头砸向那个不小心的同学。

(二)客观因素

学生处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必然要受到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1、家庭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