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教学设计
现时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

现时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尤其是在成长过程中,一些中学生形成了不良品德行为,比如撒谎、偷窃、欺凌等。
这些行为不仅对自己造成伤害,也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并提出一些矫正方法。
首先,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可以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
内在心理因素包括个体的性格特点、自我认同、情绪和压力等。
一些中学生可能具有较为孤独、内向的性格,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他们常常感到被忽视和排斥,想通过制造扰乱和引起注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此外,情绪问题也是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中学生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如家庭问题、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产生压抑和焦虑的情绪,习惯性地用不良行为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外在心理因素包括教育环境、同伴关系、媒体影响等。
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教育环境对其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他们缺乏正确的道德教育和家庭教育,很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诱惑和影响。
同时,同伴关系也能对中学生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中学生更加重视同龄人的认同和赞许,容易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
此外,媒体对中学生的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针对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矫正方法。
首先,建立积极的教育环境。
学校应该建立健康、和谐的教育氛围,引领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其次,加强心理辅导和情绪管理。
对于那些存在情绪问题的中学生,学校应该加强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有效地管理情绪。
同时,学生也应该学会积极的情绪处理方式,防止情绪的负面影响。
第三,加强同伴关系的培养。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和信任,帮助中学生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
此外,学校可以设立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师资,并鼓励中学生相互帮助和支持,共同解决问题。
中小学思想品德差生的心理教育

中小学思想品德差生的心理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越来越重要,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素养,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
但是,面对一些思想品德差生,如何做好心理教育,成为了困扰教育者的问题。
本文将就此话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心态调整学生之所以成为思想品德差生,有很多原因,可能是家庭环境差、自身问题等等。
作为教育者,首先要有一种正常的、乐观的心态,不要抱有既定的观念和偏见,不断调整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在心态调整方面,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不要过分追求完美,理解生命中的不可控因素。
2、养成乐观向上的心态,相信自己、相信学生,并且积极地寻求改善和进步的办法。
3、保持沟通,用理性的方式与思想品德差生交流,不要否定他们的感受和想法,而是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们。
二、引导学生正面思考思想品德差生往往具有负面情绪和行为,如消极、叛逆、逃避等。
教育者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正面思考,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具体做法如下:1、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心理,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选择恰当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2、以问题为导向,让思想品德差生自我审视、反思和总结,从而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
三、培养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不仅有益于思想品德差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也有益于校园环境的和谐与稳定。
教育者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自我管理培养,具体方式如下:1、指导学生建立目标、规划和目的,让他们明确自己希望达到的目标,并制定计划和措施,逐个去完成。
2、鼓励学生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的能力,逐步让他们成为自主学习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
四、建立良好的关系和信任教育者要与思想品德差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和信任,通过修建和联想、共情、支持等方法,建立与思想品德差生之间的富有温情、情感契合、理性支持,凸显主体观念等思想引导,以助其健康发展。
有时教育者也需做好沟通、托出档案等方面,做好记录、分析学生各种行为、分析原因,调整措施。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第一篇: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摘要:一个班级或一所学校里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虽属少数,但其负面作用却很大,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若这些有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转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给本文拟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外部环境及中学生内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几个方面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矫正策略。
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一般指经常违反社会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其中包括品学兼差的问题生(双差生)、后进生及个别劣迹生(失足学生)。
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做好思想转化工作,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行为,使之成为二十一世纪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一)外部环境因素可概括为三个层面: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外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有13亿人口,教育文化状况相对落后,外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近人意。
虽然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社会风气和治安环境还不够理想,社会教育工作薄弱,一些人对金钱、地位、名利的欲望膨胀,各种罪恶现象蔓延,各种不健康的出版物、影视作品,林立的网吧都给相对纯洁的、处于“心理断乳期”和“性饥渴期”的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灵造成很大冲击。
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势必造成他们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品德不良行为。
2、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人,是孩子道德行为的启蒙老师。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决定性的影响。
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家庭,其教育状况、经济状况、交友状况等往往存在某些缺陷:或家长期望值过高,使孩子压力过大;或过分溺爱、放纵、偏袒;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家庭结构缺损,子女得不到父爱或母爱;或家庭内部不和,家长教育方法不一致;或父母忙于经商创业,对子女缺乏教育和沟通;或家庭成员行为不轨,结交染有恶习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谈论低级庸俗的话题等,甚至有的父母忙于搓麻将而无瑕顾及子女,对子女的教育也就出现了“真空”等等,所有这些都会通过主体接受暗示、模仿和心理联系从而发生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导致不良品德行为产生。
中学生不良品德成因及纠正方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成因及纠正方略在和许多教师的交谈中常常听老师们说:“某某学生真难教!”“某某学生又打架了!”反映学生难教、成绩差、不好管、品德不良等的怨言。
这种怨言在农村学校的教师中普遍存在。
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分析,我对农村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进行了归类:一、厌学型。
许多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认为只要会认几个字,会算简单的加减乘除就可以在社会上立足了。
导致在学习过程中敷衍了事,没有积极性。
如逃学、迟到早退、不按时、不认真完成作业等。
二、浪荡型。
做事马虎,吊儿郎当,放荡不羁。
三、两面三刀型。
当着人一面,背着人一面。
做事狡猾、不诚实,不讲信用。
四、压抑型。
遇到挫折时和不快时不愿与人交流,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
心理承受能力低,情绪消沉、低落。
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自我评价偏低,对自己甚至社会感到悲观失望、自暴自弃。
五、破坏型。
一些学生的对道德规范有错误的认识,遇事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造成不好的后果。
这种学生常常以违反道德规范如说谎、骂人打架、破坏公物的方式和手段表现或发泄自己的心情,且不易接受教育者的评价,对行为后果一般不后悔,甚至有满足感、得意感。
根据农村中学生所处的环境,笔者分析出造成学生出现以上不良品德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1.家庭教育不当。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每一天的气氛,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生活习惯,家长对社会事物的评价等时刻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品质。
但在农村环境中,家长们往往存在着如下问题。
(1)家长本身道德不良,品行不端。
有的家长自身道德不良,品行不端,抽烟喝酒,打牌赌博,行为粗鲁,满口脏话。
有的家长长期进行封建迷信活动,甚至在家里摆起“道场”,招摇撞骗。
有的家长长期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2)只养不教,重养轻教。
农村中大多数的轻壮年到外地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叔叔婶婶代为管理。
家长在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最需要关心、帮助和扶持的年龄阶段没有在身边进行教育、管理和帮助。
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对一个差生的教育个案分析

他便逞强闹事,违反课堂纪律,以此来引起别人的注 意。自卑和好胜心理的交织,使他性情暴躁,喜怒无 常。这种情感的特点既是他品德不良的一种结果,也 是引起新的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
3.江湖义气 受社会不良意识的影响,林某有很重的“江湖义 气”,对待事情没有理智思考,往往凭“义气”二字 处事,参与多次打架事件,从而犯下一个又一个的错 误。 4.逆反心理 林某正处于“青春期”,本来反叛心理就很强, 从小又遭到老师、同学的讽刺、斥责。得不到热情关 怀和及时教育,因此产生了逆反心理,助长了错误的 发展。 林某的问题除了有他自身原因之外,他的家庭教 育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林的母亲是个典型的家庭主 妇,心地善良,除偶尔干些活帮补家用外并无收入, 在家中无甚地位。她很希望管教好儿子,但是有心无 力。我每次和她联系,反映其情况后,她只能说儿子 几句,却往往换来林某的恶言相向,甚至是离家出 走。林的父亲是个粗暴的人,自己本身就好烟酒,教 育儿子只会使用暴力,或者干脆放任自流,其言行极 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导致林认为抽烟喝酒根本就不是 什么问题,反而是很平常的事。父母文化水平低,又 不懂正确的教育方法,负面的言传身教成为了他心中 的“准则”,父子母子之间甚少沟通交流,言分意离, 致使家庭教育无法有力地配合学校及班主任的教育, 因此林某的问题愈显得严重。
主要参考书目: 1.徐胜三: 《中学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 2.张人杰: 《大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 3.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责任编辑:陈彩燕)
教育对象的三重主体性及其重要意义
现代教育应是~种“主体教育”。但什么是“主 体”?如何具体理解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笔者认为,教 育对象的主体性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维度,即教育对 象是“三重主体”,也就是在三种意义上的“主体”。
中小学思想品德差生的心理教育

中小学思想品德差生的心理教育标题:中小学思想品德差生的心理教育导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中小学教育不仅着眼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然而,在中小学教育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思想品德差生。
这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不好的思想品德,需要进行心理教育的干预。
本文旨在浅谈中小学思想品德差生的心理教育,并探讨有效的心理教育方法。
一、思想品德差生的特点分析1. 自卑感强:思想品德差生常常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或受到同伴的排斥而产生自卑感,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
2. 理解能力差:思想品德差生在品德素养方面,往往对社会价值观、人生道德等缺乏理解和认同,对与人相处的规范和准则难以理解。
3. 缺乏责任感:思想品德差生常常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个人责任缺乏承担,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不重视。
4. 交往困难:思想品德差生在人际交往中不合群,常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缺乏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中小学思想品德差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中小学时期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尤为重要。
心理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并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中小学思想品德差生心理教育的策略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积极与思想品德差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传达对学生的关心和支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并与学生进行交流。
2. 提供情感支持:思想品德差生需要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教师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价值,并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
3.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思想品德差生创设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通过组织活动和课堂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 进行心理疏导:针对思想品德差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心理疏导的方式进行干预,例如进行个别或小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身问题,寻求解决方法。
5.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重视思想品德教育。
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5.1《矫治不良行为》教学设计

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5.1《矫治不良行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5.1》这一章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的危害,以及如何矫治不良行为。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的严重性,同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矫治方法。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容易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已经遇到过一些不良行为,但对于如何矫治这些行为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的危害,并提供实用的矫治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的危害,提高自律意识。
2.培养学生矫治不良行为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制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不良行为的危害及其表现。
2.矫治不良行为的方法及其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不良行为的危害。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指导法:教师给予学生实用的矫治方法,帮助学生改正不良行为。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分析不良行为的危害。
2.准备矫治不良行为的方法,以便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典型案例引入课题,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的危害。
例如,可以讲述一个因不良行为导致学业荒废、人生轨迹改变的的真实故事。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其他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不良行为的表现及其危害。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并总结出不良行为的共同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矫治不良行为,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寻求帮助、增强自制力等方法来矫治不良行为。
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出最合适的方法,并分享给其他小组。
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一、不良行为及其成因学生经常产生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之为不良行为。
通常表现为损坏公物、不诚实、小偷小摸、聚众赌博、拉帮结派、打架斗殴、考试作弊、无礼貌、爱骂人等。
正是由于学生的不良行为得不及时的纠正,任其发展, 则容易产生道德品质败坏,甚至使少数人走上犯罪道路。
1、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客观原因如下:(1)庭环境中的不良影响①许多学生的不良行为的表现,并不是智商差,而是受其家庭的影响,主要有:家庭自然结构差,父母离异,缺父或缺母;家庭意识不好,小孩耳闻目睹家庭的错误思想,不良恶习,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父母不良性格的影响。
②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的影响,主要有:家庭的教育条件与水平、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教育孩子的时间少,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不了解孩子等;错误的家教态度与方式方法,有的娇生惯养,重养轻教,有的粗暴或忽视放纵等。
总之,家庭教育功能不健全,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牛马……都是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
(2)学校教育不当的影响有的学校办学思路不端正,抱着“一肥遮百丑”的办学思想,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教学缺乏针对性,搞形式主义等,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主要有: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过严、过高,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以及心理需要;有的教师不去了解学生,不去关心学生和尊重学生, 对学生强制命令,采用体罚;有的教师只教书而不育人,对学生违规违纪视而不见,导致学生任之放之;学校的各种压力,如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压力等,常常会引起学生过度的心理紧张,情绪波动和挫折心理,从而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
(3)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主要有: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想、不良风气,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健康的影响;社会上具有各种恶习人的影响,尤其是不法的教唆;青少年不良品德与同学之间的影响,使其相互教唆,如道德败坏学生之间的相互教唆与影响等。
2、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有其主观方面的心理原因如下:(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c orrection method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ad moral behavior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
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
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
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本教案根据政治教学反思
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
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
——xxx中学李凯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
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
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行不良
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
这说明中学生中不良品德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形势下
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给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
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不良
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初中生身心变
化的过渡性与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
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
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识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不良品德
的行为问题儿童。
具体分析,不良品德行为是由于社会环境中消
极因素,家庭教育中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及学生不良的心
理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下面我们着重从学生的心理因素方面
来谈谈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影响。
一、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
中学生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也是形成品德不良的原因。
这些原因
包括:
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
但是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
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
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事例一]:因摆阔而奢侈浪费,某市初中一年级学生周海过生日时,定做了100块钱的大蛋糕,买了三箱可乐,又让爸爸妈妈在
国际大饭店订了一桌800元的酒席,非常风光排场地宴请同班10
个同学参加自己的生日晚宴。
同学们对周海的派头惊叹不已,周
海也因自己的一掷千金而自鸣得意。
2、消极的情绪体验。
部分学生爱憎颠倒、好恶颠倒、喜结伙、重"义气",被集体所冷落、受歧视,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么多的失
败和挫折都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
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
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品德不良行为。
[事例二]:因哥们义气打架斗殴某市高一
(1)班学生方宏伟躺在医院里,因失血过多而面色苍白。
原来,昨天同班好友蒯彪找到方宏伟,让他一起去教训教训高一(2)班的李和林,因为李和林总是带着一帮人欺负蒯彪。
方宏伟和蒯彪是铁哥们,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结果,他们和李
和林一帮人恶战了一场,最后,方宏伟被人捅了一刀,昏迷在打
斗现场。
3、人际关系的不正常。
有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养成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同学与教师
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有的与集体关系不好,感到孤寂苦闷,有的学生在外另找"伙伴",加入"团伙"等。
这些人际关系的不良
倾向,都可能成为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事例三]:因自视甚高性格孤僻。
某中学高二学生谭明成绩优秀,每次考试都拿第一,让同学们羡慕不已。
他也因此对别人不屑一顾,认为其他同学智商太低、太笨,完全不能同自己相比。
他从
来不和班上的同学讨论学习问题,也不在一起聊天玩耍,而是一
个人独来独往,傲视一切。
原本对他敬佩不已的同学们也渐渐疏
远了谭明,谭明变得越来越不合群,最后,整天除了学习外,不再有任何同龄青少年的生活乐趣。
4、不良行为习惯。
不良行为若未能得到及时地矫正,反而侥幸得逞,这些不良行为就会同个人私欲的满足进一步联系起来,经过多次重复,建立动力定型,形成不良习惯,从而成为继续产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直接原因。
[事例四]:小偷小摸成癖好。
某市高一学生程胜家庭环境不错,生活条件很好。
可是他每次逛超市时,时常会控制不住自己,从货架上偷拿一些并不贵重的物品,他把它们放在不易被发现的地方带回家。
每次小偷小摸的时候,程胜也担心被人发生,名誉扫地,但是偷窃的快乐总是占上风,他总是乐此不彼。
此外,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强烈的好奇心、盲目模仿的心理都可能使一些中学生产生过错行为或不良品德行为。
二、对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的矫正
中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
一般认为,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可以分为以下阶段和步骤:
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
具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
作为教师
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产生"自新"的愿望,帮助他
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
达到这个目的,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1)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
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都经
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训斥和惩罚、同学的指责和嘲笑。
他们对教师、家长、同学存在着疑惧的心理,对立的情绪,不信任的态度;家长、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用诚心、爱心去感化学生,消除情绪对立。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是个人要求得到他们
或集体的承认、尊重的情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努力上
进的重要动力。
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自尊
心与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
教师还应运用集体的力量形成正
确的舆论来影响并教育产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
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对训斥已经习以为常,一般的谈话、劝说、
批评不大见效。
教师要抓住引起他们的内心冲突与情绪波动的事件,触动其心灵的震动,使其感受到舆论与良心的谴责,认识到
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促使其醒悟。
在此契机上讲究谈
话艺术,纠正其模糊、错误的是非观念,增强其是非感,提高其
道德认识。
2、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
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开始认识到错误,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并在行为上转变。
转变过程可能有反
复,教师应该积极关注,不仅要导之以行,更持之以恒,养其成性。
实践证明以下方法比较有效:
(1)环境调整法。
环境的适当调整更换,有利于学生去掉旧习惯,巩固新习惯。
(2)活动矫正法。
不良品德行为是在不健康的活动中形成的。
用
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文艺型活动、体育型活动、劳动型活动、
行为养成型活动可以消除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巩固新的行为。
(3)行为强化法。
运用多种强化法,巩固新的道德行为。
既要重
视外部强化,又要重视内部强化,既要多用正强化对正确行为给
予肯定奖赏,也要恰当运用负强化,多错误给予否定批评;既要
及时强化,也可适当运用延缓性强化。
(4)榜样引导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模仿性特强,榜
样对矫正不良品德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要注意榜样人物对学生
的亲切性、可学性与感染性,增强学生对榜样的理解、认同与效法。
(5)行为考验法。
考验是一种信任的表示,可以激起学生的尊严感,从而坚定改正不良品德行为的意志力。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
柯曾要一个有过偷盗行为的工学团学生带着枪,骑着马为工学团
取钱,考验与锻炼他的意志力。
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我
考验,但是要将坚强意志的考验与冒失蛮干区分开。
此外,教师还应及时运用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来强化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矫正期间的行为,帮助学生改变旧行为,建立新的品德行为,促使其稳定化、习惯化、个性化。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