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史人物
历史趣闻陈近南 大名鼎鼎的天地会总舵主竟是这样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陈近南大名鼎鼎的天地会总舵主竟是这样死的
导语:在金庸的小说《鹿鼎记》中,有一句话是“平生不识陈近南,便做英雄也枉然”,可见陈近南的武功是非常厉害的,不然也不会是天地会这么庞大的
在金庸的小说《鹿鼎记》中,有一句话是“平生不识陈近南,便做英雄也枉然”,可见陈近南的武功是非常厉害的,不然也不会是天地会这么庞大的组织的总舵主,也不会让韦小宝这个无赖甘心认作师父。
韦小宝虽然是个小混混,看着无与伦比的好运气和小聪明,一路上步步高升,不过他最佩服的是有本事的人,就像陈近南、康熙皇帝以及九难大师,他都是真心崇拜的,并且虚心向他们学习,从这一点来说,韦小宝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有人曾经把陈近南与海大富、九难、鳌拜、澄观、吴六奇等人相比较,看谁的武功最高,不过好像最后是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也没有能排个名次出来。
我想在金庸的小说中,《鹿鼎记》算是很少直接描写武林高手的对决的,也没有什么大场面的比武大会,因为这部小说的主角是一个没有任何武功的江湖笑混混,也不是描写江湖儿女血雨腥风的武功对决的,这里面的很大部分都在皇宫中发生的故事,也就不需要武林高手,所以像陈近南之类武功再高,也不过是韦小宝的陪衬,也不会用很多笔墨来描写他们是如何展示高超的功夫,即便是高手如陈近南,也只是能做韦小宝的师父,在韦小宝无意之中杀死了鳌拜之后,露了一下脸,以后就很少出现了,所以要说陈近南的武功到底能排第几,并没有很多直接的证据。
不过,金庸既然能让陈近南当韦小宝的师父,而且韦小宝还能心悦诚服,看来陈近南的武功是不会低的。
陈近南和陈家洛
生活常识分享。
白先勇作家生平和成就

早年生活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
白先勇在国外的生活经历让他有了更 多的生活体验和观察,这为他后来的 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 他在国外接触到的多元文化背景、不 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为他后来 创作的《纽约客》系列提供了灵感。 同时,他早期的经历也影响了他的写 作风格,例如他的作品中常常使用比 喻和隐喻,这也是受到他早年生活经 历的影响。
04
中华文化全球传播中的角色
白先勇的作品不仅在大陆,而且在海外华人社区也广受欢迎。 他的作品如《红楼梦》的改编等作品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影 响。这表明白先勇在中华文化全球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作品和活动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 平台。
通过作品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关注弱势群体权益
作品通过细腻的 描绘展示了弱势 群体的生活困境
白先勇的作品涵盖了多种文化元素,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台湾本土 文化,也融合了西方文学元素,为台湾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作品在台湾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 的理解和融合。此外,白先勇还在推广传统文化的方面做出了贡献, 他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为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做出了努力。因 此,可以说白先勇的创作对台湾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 动作用。
积极维护台湾地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遗产
文学作品对台湾地区文化多样性的积极影响
白先勇的作品以其丰富多元的文化元素,深刻反映了台 湾地区的历史、社会和文化风貌,对维护文化多样性起 到了积极作用。例如,他的小说《台北人》通过对不同 历史背景人物的描绘,展示了台湾地区多元文化的交融 与碰撞。同时,他的作品也激发了读者对本土文化的认 同感和保护意识。
台湾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白先勇回到台湾后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其作品在台湾文坛上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逐渐成为台湾文坛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作品如《台北 人》等,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台湾社 会历史变迁的真实面貌,对台湾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华五千年十八位划时代的历史人物

中华五千年十八位划时代的历史人物----北京海淀方舟虹历史应该以制度来划分。
本文以为,中国的历史应该划分为分封时代、专制时代、共和时代。
经济应该划分为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中国还没有开始知识经济时代)。
文化应该以儒家文化的变迁为代表。
历史的变迁是渐进的,每个制度往往都经历了由局部到全国,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也往往经历了由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到名符其实的过程。
各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就应该是划时代的历史人物。
其中,有开创者,有确立者,也有创立者、奠基者,共十八位。
他们是:黄帝、尧、秦始皇、孙中山、邓小平、蒋经国、李登辉...政治:1,黄帝:中国文明的开创者,分封制的开创者。
标志着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分封时代的开始;(史载黄帝“胙土命氏”)2,尧:禅让制的创立者,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留下千古美谈;3,启:世袭制的确立者,禅让制的破坏者,对中国社会产生深刻影响,成为中国挥之不去的恶梦;4,商鞅:郡县制的开创者,分封制的废除者,也就是地方世袭制的废除者;5,秦始皇:郡县制的推行者,地方世袭制的废除者,中央世袭制的保留者,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中国当今单一制国家的奠基者。
标志着中国专制时代的开始。
6,孙中山:中央世袭制的废除者,终身制的保留者。
标志着中国共和时代的开始。
7,邓小平:中国大陆终身制的废除者;8,蒋经国:中国台湾民主自由的奠基者;9,李登辉:中国台湾民主宪政的开创者;经济:10,神农氏:中国原始农业文明的开创者(新石器时代);11,春秋时期的中国先人: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开创者(铁器时代);12,曾国藩:中国工业文明的开创者(机器时代,工业革命的开始);13,胡锦涛:中国工业文明的确立者(机器时代,工业革命的完成,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文化:14,孔子:中国儒家文化的创立者;15,董仲舒:中国儒家文化正统地位的确立者;16,朱熹:中国儒家文化宗教化的确立者;17,康有为: 中国民权学术的传播者,儒家文化的创新者;18,马克思:中国儒家文化正统地位的取代者;。
怀才不遇的人物事例

怀才不遇的人物事例怀才不遇的人物事例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才华横溢的人物因为各种原因而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和机遇。
他们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困境,被遗忘在岁月的尘埃中。
下面列举了几个著名的怀才不遇的人物事例。
1. 范仲淹:北宋时期的范仲淹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他通过他的谏言和治理能力,成为了北宋政治的中流砥柱。
然而,由于他的忠诚和正直,范仲淹多次被贬谪和迫害,最终被流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尽管范仲淹的才华和贡献被后人广泛认可,但他终其一生都未能得到应有的机遇。
2. 文天祥:文天祥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深受民众的敬爱和崇拜,被誉为“忠烈文宗”。
然而,文天祥忠于国家,多次反对元朝的统治,最终被囚禁并遭到残酷的处罚。
尽管文天祥的忠诚和才华广为人知,但他却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和怀才不遇的命运。
3. 莫扎特:作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莫扎特的才华无人能敌。
然而,他在他的短暂一生中遭遇了种种不幸和挫折。
尽管他的音乐作品在如今被广泛赞誉,但在他的时代,他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和赏识。
莫扎特的天赋和创造力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
4. 范炳章:范炳章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杰出的地质学家和教育家。
他在地质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贡献,被誉为“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
然而,由于他的政治观点和立场,范炳章多次遭受政治迫害和打压。
他被迫离开中国大陆,最终在台湾度过余生。
尽管范炳章在地质学领域的成就无人能及,但他却饱受怀才不遇的命运。
这些怀才不遇的人物事例告诉我们,即使拥有才华和能力,也未必能得到应有的机遇和认可。
有时候,社会、政治和历史的因素会限制一个人的发展,并使他们被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然而,这些人物的才华和贡献最终被后人所认可和赞扬,成为了历史的瑰宝。
台湾历史资料的故事

02
台湾历史资料的故事二之椰子树的由来
故事背景
据传,很久以前,台湾的人们因为饮用不洁之水而身患重病。为了拯救乡亲们,椰子姑娘决定寻找洁净的泉水。在漫长的旅程中,她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找到了清澈的泉水。
台湾历史资料的故事二之椰子树的由来
寻找泉水
为了找到洁净的泉水,椰子姑娘不畏艰辛,跋山涉水。她发现了一处被毒蛇盘踞的泉眼,但为了拯救人们,她勇敢地与毒蛇搏斗。在搏斗中,椰子姑
台湾历史资料的故事五
很抱歉,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没有找到与故事五相关的内容。建议您通过互联网搜索或阅读相关书籍来获取更多关于台湾历史资料的故事。
台湾历史资料的故事五
THANKS
感谢观看
台湾历史资料的故事三
椰子树的传说:在台湾的民间传说中,有一则关于椰子树的传说。传说中,一位叫做椰子姑娘的美丽女孩为了解救百姓,甘愿牺牲自己。她变成了一只孔雀,去寻找可以解救大家的泉水。在她的寻找中,她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最终,她找到了泉水,并喝了一口。然而,椰子姑娘并没有能够回到原来的样子,而是变成了一棵椰子树。这棵椰子树为百姓们带来了清凉和水分,成为了当地人的守护神。人们尊敬和感激她,将椰子树视为神圣的象征。这个传说不仅解释了椰子树的重要性,也表达了人们对于无私奉献精神的敬仰和赞美。
台湾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台湾的传统文化:台湾的传统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元素。台湾的传统艺术和手工艺品非常丰富,包括剪纸、年画、戏曲、舞蹈、音乐、雕刻等等。这些艺术形式和手工艺品反映了台湾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美的追求。台湾的现代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台湾的现代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台湾的音乐、电影、文学等艺术形式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例如,邓丽君、费玉清等歌手的歌曲在华人世界中广受欢迎。同时,台湾的电影业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曾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导演和演员。此外,台湾的文学也具有很高的水平,例如作家余光中、白先勇等人的作品都享有广泛的赞誉。
关于五年级郑成功小故事

关于五年级郑成功小故事我相信大家都听过很多历史人物,也都知道很多历史人物,且每个历史人物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故事。
而我想说的是郑成功,他是南安的英雄人物。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关于郑成功小故事,供大家参考。
关于郑成功小故事1满怀激动的心情来到郑成功纪念馆。
一进展馆,一尊郑成功全身雕像昂首挺胸地站立于馆内,威风凛凛,让人心生敬佩。
我真为祖国有这么一位英勇的战士而倍感自豪。
随着人群来到第二展厅,展台上陈列着当时人们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如:双耳罐、釉罐、养马槽等。
看着这些文物,我脑海中浮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
到了第三展厅,墙上挂满了郑成功的荣誉与英勇事迹。
听了这些故事,我对郑成功又多了几分了解,对他的崇敬之情也加深了许多。
下午的体验活动最让我难忘的,是奢石文化馆的一场“玉里看智”的游戏,同学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在刻了文字的石碓中找到最多和“玉”有关的成语组合。
“开始!”老师一声令下,我们便伸出了激动的小手认真地拣着石头。
刚开始,我们组刚要拼好一个,可是却找不着“天”字。
听到其他组也在埋怨缺了字,我们这才稍微放下心来,重新振作精神继续游戏。
在小组的同心协力下,我们很快组好了“金枝玉叶”这个词。
紧接着,我们好像有了魔力一般,又飞快地组好了一个、两个,慢慢地,我们组好了五个成语。
当老师公布第一名的成绩是“五个”之后,我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直呼“耶!”。
这个游戏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团队协作。
更让我意外的是,原来普普通通的石头,当人们赋予它一些文化元素之后,竟然可以变得这么好玩!关于郑成功小故事2郑成功是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史上极为著名的英雄。
郑成功原名是郑森,号大木。
明朝福建省泉洲府南安县石井村人。
1624年生于日本。
1630年7岁的郑森(即郑成功)回国。
他虽身处奢侈之地,但却能刻苦勤学,兼习武艺。
丝毫没有富家子弟的恶习。
15岁时考取了秀才,他还非常敬佩岳飞、文天祥等英雄人物。
郑成功从未忘记过身处水深火热的台湾同胞们。
郑成功收复台湾语文教案说课稿范文

郑成功收复台湾语文教案说课稿范文《郑成功收复台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的过程;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通过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归纳,进而培养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归纳的学习方法,提炼出本课的基本知识要点;通过讨论的方式进行纵向联系,温故知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战争;通过介绍我国各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难点:对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理解。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运用多媒体方式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运用媒体,图文结合。
)1624 年,一群荷兰殖者乘船来到我国台湾岛西海岸,企图登陆,被当地居民阻止。
他们捧着白银,乞求说:“船漏了,请租给我们一张牛皮大的土地歇歇脚,船一修好,我们就走。
”善良的居民答应了。
一张牛纸皮究竟有多大,以至于他们能够在上面修筑城堡、架设大炮?与此同时沙俄不断侵略我国北部边疆。
思考讨论:是谁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又是谁遏制了沙俄的侵略?结果如何?(二)探究新知。
知识点一:“开辟荆榛逐荷夷”1、郑成功收复台湾。
(多媒体展示出)①郑成功生平简介视频(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
)②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率军围攻台湾城视频片断)路线:从金门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西海岸。
过程:先后攻占荷兰军盘踞的赤嵌楼和台湾城。
时间: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归。
2、出示材料:(多媒体展示出)郑成功:“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
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动脑筋: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驳斥_论。
历史趣谈东吴小人物沈莹最早写书研究台湾 最后为国战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东吴小人物沈莹最早写书研究台湾最后为国战死
导语: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追根溯源可以到距今一千八百年的三国时期,那时候孙权就已经派卫温、诸葛直到台湾(那时候叫夷洲)并驻兵了。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追根溯源可以到距今一千八百年的三国时期,那时候孙权就已经派卫温、诸葛直到台湾(那时候叫夷洲)并驻兵了。
不过孙权的目的是求长生不老药的,卫温和诸葛直当然找不到了,当年秦始皇都没找到,孙权气急败坏,直接把卫温和诸葛直关进监狱然后咔嚓了。
卫温和诸葛直虽然一万人去,只剩两千人回来,但驻扎夷洲的一年中,卫温和当地居民相处的不错,所以后来两地互相来往,经济文化等也有了交流。
卫温死去几十年后,吴国由孙皓掌政,另一个人物开始对夷洲产生兴趣,他不仅研究还专门写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临海水土志》。
这是世界上记录台湾的最早的文献之一,成书约在268-280年,可惜此书已经失传了。
幸好《太平御览》中的《东夷传》引用了一部分,流传了下来,后人这才得以知道原来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人研究台湾了。
《临海水土志》记载了台湾居民和大陆居民的渊源,还从地理、气候、地形以及习俗等方面,详细记述了台湾情况。
写这本书的人叫沈莹,听起来像是一个女人名字,本人却是个纯爷们。
应该说,无论是从哪方面来说,此人都不简单,可惜《三国志》和《晋书》却没有他的传记,我们只能从其他人的事迹中了解他。
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历史人物目录1. 开台王——颜思齐.........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台湾文化的开拓者——沈光文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统一台湾的功臣——施琅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台湾近代化的首倡者——沈葆桢错误!未定义书签。
6. 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错误!未定义书签。
7. 抗法抗日的民族英雄——刘永福错误!未定义书签。
8. 抗日保台的爱国志士——丘逢甲错误!未定义书签。
9. 领导反日的辛亥志士——罗福星错误!未定义书签。
10. 撰写台湾通史的第一人——连横错误!未定义书签。
台湾历史人物封建社会兴盛起来后,中原的王朝与台湾之间有着许多来往。
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极大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当然也记下了中华儿女共同开拓台湾、建设台湾、保卫台湾的辛勤和牺牲,也记下两岸来往的史实。
本文介绍了台湾历史上的多位著名人物,讲述他们为了祖国统一和台湾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这些人物包括有:颜思齐、郑成功、沈光文、施琅、沈葆桢、刘铭传、刘永福、罗福星、连横等。
1.开台王——颜思齐颜思齐(1589年——1625年),宇振泉,海澄县人。
明万历四十年(1603年),思齐遭宦家欺辱,怒杀其仆,逃亡日本,以裁缝为业,兼营海盗。
数年后积蓄渐富。
其间,思齐与经常到长崎贸易的晋江船主杨天生结下深交,结识了一批流寓日本,从事海外冒险的闽南志士。
明天启四年(1624年),思齐等因不满日本德州幕府的统治,密谋起事造反,参与日本人民的反抗斗争。
不幸事泄,幕府遣兵搜捕,思齐率众仓惶分乘十三艘船出逃。
驶至九洲西海岸的外岛洲仔尾,手下陈衷纪建言:“吾闻疏球为海上荒岛,势控东南,地肥饶可霸,今当先取其地,然后侵略四方,则扶余之业可成也。
”农历八月二十三日,思齐率船队抵达海湾,在新港靠岸。
思齐见岛上地肥水美、大片荒野未辟,决意在此开疆拓土,干一番事业。
乃率众聚伐木辟土,构筑瞭寨。
是时,土蕃以为外敌侵犯,聚族攻击。
思齐遗人加以安抚,商定疆界,互不侵扰。
在新港东南岸的平野,思齐规划建筑了井字型营寨,中间为大高台,使之成为组织指挥垦荒的中枢。
与此同时,派杨天生率船队赴漳、泉故里招募移民,前后计三千余众。
颜思齐将垦民分成十寨,发给银两和耕牛、农具等,开始了台湾最早的大规模拓垦活动。
垦荒需要资金投入,颜思齐挑选了一批有航海经验的漳、泉人士,以原有的十三艘大船,利用海上交通之便,开展和大陆的海上贸易;同时组织海上捕鱼和岛上捕猎,发展山海经济,以解决移民生产和生活的物质需要。
颜思齐是个传奇人物,他的死也充满传奇。
天启五年(1625年)九月,不幸染伤寒病。
数日后竞一病不起,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七岁。
临终,他召众人告之:“不佞与公等共事二载,本期创建功业,扬中国声名。
今壮志未遂,中道夭折,公等其继起。
”颜思齐故后,众推郑芝龙为盟主,继续拓垦大业2.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幼名福松,名森,字明俨,诣明末大儒钱谦益时受字大木。
是明末清初的军事家,民族英雄。
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国姓朱,更名成功,故又称郑国姓、国姓爷;南明桂王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又称郑延平郑成功是南明抗清名将,父为海盗出身的南明将领郑芝龙,母为日本人田川氏。
郑成功籍贯福建泉州石井(现拆分为晋江安海镇,南安石井镇),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藩。
他在郑芝龙投降建虏而被俘虏后,领军和建虏对抗十五年,是南明最主要的抗清势力,期间一度以大军包围金陵,但功败垂成。
他并率军渡过台湾海峡,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军队并接收其领地,建立台湾第一个汉人政权,史称明郑时期。
3.台湾文化的开拓者——沈光文南明弘元年(1645年)沈光文参加浙东的抗清活动,授太常博士。
后参与迎立南明鲁王朱以海,受封工部郎中等职,参赞军务。
1648年鲁王北上,沈光文扈从不及,南来金门。
当时,清朝闽督李率泰闻其名,派遣使者带聘书和财物劝降之,沈光文不就。
1651年11月,携带家眷,自金门出海,欲入泉州,过围头洋时突遇飓风,漂泊到台湾南部,“遂寓居焉”。
当时台湾为荷兰殖民者占据,推行荷文教育。
沈光文隐姓埋名,躬耕生活,并尝试以汉文教授子弟,传播中华文化。
他不辞辛劳,经年累月勘探地理,考察了台湾的山川、矿藏和港口道路。
采访民俗,大小事无不详细记载,为创作台湾第一部地理志《台湾舆图考》积累了大量资料。
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得知沈光文在台,十分高兴,以客礼相待。
沈光文寓台30年,写下大量诗文,著述有《台湾舆图考》、《草木杂记》、《台湾赋》、《流寓考》、《文开诗文集》等。
清政府统一台湾后,“游宦寓贤,簪缨毕集”,迁台文人纷纷组织各种诗社。
此时年逾古稀的沈光文首先出面成立台湾第一个诗社——福台闲咏。
“福台”是指福建省台湾府之意。
后来清代首任县令季麟光等人也加入,乃更名为“东吟社”。
1688年沈光文逝于台南善化里,他作为台湾文化拓荒者的功绩却永为台湾人民纪念。
连横对其评价很高:“台湾三百年间,以文学鸣海上者,代不数睹。
郑氏之时,太仆寺卿沈光文之始以诗鸣。
”清代鹿港建书院即借沈光文之字,名曰“文开书院”。
许多书院将沈光文与朱熹并祀,尊奉沈光文为“台湾孔子”,崇祀不替,即使在日本占领期间也不间断。
现在台南县还留下了不少以“文开”、“文光”命名的路、桥、街亭及诗社。
4.统一台湾的功臣——施琅施琅,祖籍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衙口。
早年,他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
由于郑成功的招揽,入海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成为郑成功部下最为年少、知兵、善战的得力骁将。
施琅1651年随郑下广东南澳勤王。
后因与郑战略“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的做法提出反对意见,郑成功很不高兴,削施兵权,令施琅以闲假人员返回厦门。
后施琅杀犯法亲兵曾德再次触怒了郑成功,由此施郑矛盾升级,郑遂下令逮捕施琅父子三人。
后来,施琅用计逃脱,郑成功大怒即杀施父大宣及其弟施显。
施琅被迫降清,先任同安副将,继任同安总兵,1662年升任福建水师提督,后平定台湾,顺利招抚郑氏集团。
并上疏清廷将台湾纳入中华版图。
终于得到康熙皇帝支持。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军平台,之后,他积极呼吁清廷在台湾屯兵驻守,力主保台固疆。
他为祖国的完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广泛的赞誉,但也为一些人士所诟病。
对施琅的评价是一个海内外史学界较有争议的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史学观点的不同。
5.台湾近代化的首倡者——沈葆桢沈葆桢(1820-1879),字幼丹,又字翰宇,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清代抵抗侵略的著名封疆大吏林则徐之婿。
咸丰十一年(1861),曾国藩请他赴安庆大营,委以重用。
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以琉球船民漂流到台湾,被高山族人民误杀为借口,发动侵台战争。
清廷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办理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筹划海防事宜,办理日本撤兵交涉。
由此,沈葆桢开始了他在台湾的近代化倡导之路。
可以说,台湾的近代化过程就是从沈葆桢治台开始的。
他奏准建闽台水陆电线;用西法在安平、旗后等处建设新式炮台;购买洋炮及军火机械,并建军装局、火药局;调闽厂现造扬武、飞云等一批兵轮供台防之用,并大力倡购铁甲船,从此迈出军事近代化的步伐。
1875年,沈葆桢被奏准使用机器开采基隆煤矿,翌年开始动工凿井,建立起第一个近代民用工业。
同时,实行开山、抚垦,在香港、厦门、汕头等处设招垦局,招工来台开垦荒地,以促进内山的开发。
所有这一切说明,沈葆桢不愧为台湾近代化之路的首倡者。
6.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汉族,安徽合肥人。
淮军将领,洋务派骨干。
1874年清政府已采纳沈葆桢建议,设立了福建巡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的制度。
在以后的具体实施中,由于福州、台湾远隔重洋,实则难以兼顾。
中法战争,台湾成为一个重要的战场,战争暴露了清政府在军事上的突出弱点,尤其是海防的薄弱,这在战后成为清廷内部讨论的主要议题。
在几经讨论后,1885年,清政府决定台湾正式建省,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任命抗法有功的原福建巡抚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
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期间对台湾的国防、行政、财政、生产、交通、教育,进行了广泛而大胆的改革,全面推进台湾的近代化进程,使台湾的面貌焕然一新。
这次自强新政是清朝统治台湾200年中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次改革,其主要内容如下:巩固海防;建设交通;兴办新式企业;发展商务;抚番与垦荒;整理财政;提倡新式教育;增设府县;有人说刘铭传“倡淮旅,练洋操,议铁路,建台省,实创中国未有之奇”,而其最伟大的成就,最值得后人景仰的事功则为“建台省”——建设一个近代化的台湾。
7.抗法抗日的民族英雄——刘永福刘永福(1837年—1917年),字渊亭,汉族,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祖籍博白东平, 清朝时的军事人物,原是反清的黑旗军将领。
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
刘永福奉命率黑旗军两个营赴台湾,帮办台湾防务。
二十一年,清廷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台湾士绅为抵抗日本统治而成立台湾民主国,刘永福任大将军一职。
面对台湾大部分地区逐渐陷入敌手,刘永福只能指挥黑旗军边战边退,步步设防,但最终弹尽粮绝而被迫与日军谈和,亦未成。
刘永福率黑旗军留在台湾领导抗日。
他驻守台南,与台湾抗日义勇军合作,在新竹、苗栗、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
他在台湾同日军血战近五个月,拒绝日军劝降。
但因清廷断绝援台,义军逐步退至台南,刘永福的部下大都战死。
九月,台南失陷。
刘永福潜回大陆,从漳州到广州,一路上受到当地官民的热情迎送。
光绪二十八年,刘永福任广东碣石镇总兵。
辛亥革命后,曾被推为广东民团总长。
不久告老还乡。
8.抗日保台的爱国志士——丘逢甲丘逢甲(1864~1912)近代诗人,台湾苗栗客家人,祖籍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
1895年甲午战争后,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人民激愤,丘逢甲坚持反对并组织义军反抗。
同年5月23日,唐景嵩发表宣言,宣称“台湾同胞誓不服倭,与其事敌宁愿战死”。
丘逢甲任义勇军统领,隔日,国会议长林维源逃亡至福建省厦门。
在5月29日乙未战争掀起战端,6月4日总统唐景嵩弃职逃亡福建厦门,镇守北台湾的正规军溃败。
其后丘逢甲见局势不可为,携带家眷内渡广东嘉应州。
其后虽有名将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及吴汤兴、姜绍祖、徐骧等人率领的诸多民间义勇军奋起抗日,但由于装备及训练均远不如日本,终究于10月21日被日军攻入大本营台南,台湾沦陷。
丘逢甲内渡后先在家乡和潮州、汕头等地兴办教育,倡导新学;1903年,被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萧惠长等人创办的兴民学堂聘为首任校长;后利用担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的职务之便,支持康梁维新变法,并投身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与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等革命党人参与筹划潮州黄冈起义等革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