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潘一矿13煤层综采工作面采空区“三带”测试措施
综采工作面综合安全技术措施

综采工作面综合安全技术措施前言煤矿是一个危险的工作环境,特别是综采工作面,是煤矿生产中高风险、高危险、高难度的区域。
为切实保障煤矿生产和煤炭工人安全,矿山企业需要采取综合措施,确保综采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综采工作面综合安全技术措施1.确定安全措施在综采工作面开采之前,需要对采煤工程进行安全评估,了解采煤工程的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热力学条件等信息,准确判定可行的开采方案。
在采煤过程中,需要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对采煤工作面进行巡视,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
2.确立安全区域综采工作面需要划分安全区域,明确不同区域的安全要求。
对于危险区域,需要采用更严格的安全措施,如限制人员进入,确保区域的安全性。
3.确保通风系统综采工作面的通风系统是保障生产安全的重要设施,通风系统的不畅通会导致瓦斯积聚、煤尘爆炸等安全隐患。
为此,矿山企业需要建立合理的通风系统,在综采工作面及时排放有害气体,保持空气流通畅通。
4.采用安全装备在综采工作面,采煤机、输送机、支架等设备必须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装备,确保设备的可控性和可靠性。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及时处理异常设备,确保安全运行。
5.做好应急预案在矿山生产过程中,突发事件时有所发生,如地质灾害、煤层突出等。
为了保障煤矿生产和煤矿工人的安全,矿山企业需要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多种应急救援体系。
当出现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救援。
结语煤矿生产是一个风险较高的行业,人们对综采工作面的安全有着极高的关注度。
矿山企业需要采取综合措施,确保综采工作面的安全生产,保障生产和矿工的安全。
工作面采煤工程施工措施(3篇)

第1篇一、施工准备1. 组织准备:成立专门的项目管理团队,明确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安全负责人等职责,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2. 技术准备: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和设计图纸,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包括采煤工艺、支护方式、设备选型等。
3. 设备准备:根据施工方案,采购或租赁所需设备,如采煤机、输送机、支架、锚杆钻机等,确保设备齐全、性能良好。
4. 材料准备:提前采购或储备施工所需材料,如钢材、水泥、木材、锚杆、网片等,确保材料质量符合要求。
5. 人员培训: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操作水平和安全意识。
二、施工工艺1. 采煤工艺: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以提高采煤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2. 支护方式:根据地质条件和采煤工艺,采用锚杆支护、金属支架支护等,确保工作面安全稳定。
3. 设备安装:严格按照设备安装规范进行,确保设备运行稳定、安全可靠。
4. 输送系统:采用皮带输送机,实现煤炭的连续、高效运输。
5. 通风系统:根据采煤工作面的需要,设置合理的通风系统,确保工作面空气质量。
三、施工安全1.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确保施工安全。
2.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
3. 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4. 做好应急准备工作,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迅速应对。
四、施工质量1.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2. 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施工质量。
3. 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 做好施工记录,为工程验收提供依据。
五、施工进度1. 制定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确保工程按期完成。
2. 加强施工组织,提高施工效率。
3. 定期召开进度协调会,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对施工进度进行跟踪,确保工程按时完成。
六、环境保护1. 严格按照国家环保要求进行施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做好施工场地绿化,恢复生态环境。
3. 对施工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
工作面顶板管理及采空区管理安全技术措施

工作面顶板管理及采空区管理安全技术措施前言在煤矿生产中,煤层开采需要引起对采区、顶板、底板等区域的高度重视,采空区是煤矿生产中特别危险的区域,工作面顶板管理和采空区管理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以下内容:1.工作面顶板管理安全技术措施2.采空区管理安全技术措施工作面顶板管理安全技术措施选好采区选好采区对保障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应该在以下条件下选取:1.煤层稳定性较好2.顶板厚度适中3.煤岩结构奇特变形能力小4.煤岩体密实度高辨别能力强合理放炮因炮所引起的冲击波和振动,极易破坏工作面的顶板,从而诱发采空区决裂,为此煤矿在选好采区的情况下,应该实施合理的放炮。
1.合理布孔布药2.良好的炮深与炮孔配比3.合理的炮孔密度4.严格管控炮源。
强化巷道支护工程巷道的支护是顶板管理的关键,巷道不稳定会引发设备故障、人员伤亡等严重危害。
为了保障巷道的稳定,保证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需要采取以下技术措施:1.应选择支护方法对巷道实行优化2.工程巷道的开挖应该备有合适的开挖顺序和支护标准3.加大支护质量控制强度,保障巷道支护的质量采空区管理安全技术措施合理布局采空区布局应该: 1. 稳定 2. 安全 3. 合理利用采空区的填充利用煤岩材料或者其他填充材料填充采空区,以增加采空区稳定性,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1.应选择适当的填充方案以提高填充材料的强度2.对已经填充的采空区,应该实施防水、防火等措施,以避免水灾、火灾等灾难3.接近填充采空区底部的巷道应该进行加固,以保障人员和车辆的安全结论煤矿在进行顶板管理和采空区管理时应该注重预防性安全工作,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煤矿生产活动的持续安全运行。
煤矿采空区三带划分

内蒙古*****有限公司******煤矿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报告编写:内蒙古*****************技术部审核: *** **** **** 批准:*****2017年10月11日制定2017年10月11日实施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报告作为煤矿五大自然灾害之一,火灾的发生不仅能产生大量的CO造成作业人员中毒,高温烟流可能导致巷道风流逆转、破坏通风系统,而且还会烧毁资源、设备,甚至引起矿井瓦斯燃烧和爆炸。
根据其成因将矿井火灾分为内因火灾和外因火灾,内因火灾因其发生过程缓慢,无明显火焰,不易察觉,也不能及时找到火源的精准位置,一旦发现,大面积自燃发火很难控制和采取措施处理。
据不完全统计,采空区自燃火灾占矿井内因火灾的60%左右,矿井内因火灾大多数都与采空区有关,因此通过测定定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宽度,进而确定采空区自燃的安全推进速度,是煤矿效预防采空区自然发火的关键。
一、***********采煤工作面概况***********采煤工作面长度130米,高度4.0米,***********切眼平均坡度32°。
+1500水平一采区***********采煤工作面位于矿井北翼,是本井田9#层煤第二个回采工作面,***********回风顺槽标高为: +1435.1~+1505.5m,平均为:+1470.3m,运输顺槽标高为:+1359.9m~+1453.2m,平均为:+1406.6m。
工作面埋深97.9m~243.5m,平均埋深:170.7m。
,回采方式为综采一次采全高,采用U 型通风方式,全部垮落法控制顶板,所开采9号煤层属于易燃煤层,自燃倾向等级为Ⅱ级,最短自燃发火期为134d。
二、采空区“三带”划分方法目前对采空区“三带”的划分方法主要根据对煤自燃过程产生影响的氧气浓度、漏风流速和温升速率3个指标确定。
1、根据采空区漏风流速划分。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实验室模型实验,模拟采场的实际条件来进行。
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的研究

311矿井火灾是煤矿开采所面临的“五大灾害”之一,由采空区遗煤自燃发火导致的内因火灾是矿井火灾的主要原因。
为预防采空区遗煤的自燃危险,需要对采空区进行“三带”的划分为散热带、氧化带、窒息带。
随着煤矿采掘的不断推进,为解决开采难度大、经济效益低等问题,越来越多的开采作业面采用台阶型综采工作面的布置方式,即综采工作面与两顺槽巷道间留有一个台阶,但此类工作面周围存在大面积采空区,漏风现象较为严重,给工作面火灾防治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因此,本文以庞庞塔矿5-108工作面为例,通过对工作面采空区温度、CO浓度分布规律进行测试研究,合理科学地给出了工作面自燃“三带”区域,并相应地求出该工作面的最小推进速度,保证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1 矿井概况 庞庞塔矿位于位于山西省河东煤田中段临县县城以东。
井田面积60.73k㎡,生产规模1000万吨/年,批准开采3号-10号煤层。
5-108工作面是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煤层厚度2.50~4.3m,平均厚度3.5m;倾角3°~7°,平均为 5°;工作面东侧为5-106上工作面采空区,西侧斜上方为5-103上工作面采空区,北邻冲刷带无煤区、南邻西翼带巷和西翼轨道巷。
煤层平均倾角6°,开采煤层厚为2.7m。
与传统综放工作面的不同之处是,该工作面的东侧上方约111m处存在上分层的采空区,在分析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时,应充分考虑上分层采空区对“三带”分布的影响。
2 现场测试方案 2.1 测点布置 温度传感器和束管安装在5-108综放工作面采空区内,用以监测及分析温度和气体。
1#、2#和 3#测点位于进风巷一侧,6#、7#和 8#测点位于回风巷一侧,每个测点之间的距离约为9m;4#和5#测点则布置在5-108上工作面两顺槽的以内约10m 处。
各测点均布置有温度传感器和束管,每个测点的温度传感器和束管将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逐渐埋入采区内[2]。
由于矿井环境条件恶劣,温度传感器必须要同时具备稳定性能好、安全性能高、防腐蚀、抗静电冲击等优良特性,并适应于远距离传送要求,能够满足煤炭自燃的早期预测预报。
关于新发煤矿瓦斯抽采钻孔在采煤工作面“三区”“三带”定位的浅析

关于新发煤矿瓦斯抽采钻孔在采煤工作面“三区”“三带”定位的浅析摘要:本文通过对瓦斯抽采钻孔在采煤工作面上“三区”“三带”定位,在治理瓦斯措施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针对新发煤矿西三采区实际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的“三区”“三带”定位实践,总结该采区各个面的瓦斯治理技术方案,根据现场实践情况,积累了现场实际经验,逐步得到广泛应用,并确定具体技术参数。
关键词:瓦斯治理技术;矿山压力;“三区”“三带”控制技术;0引言新发煤矿在近三年开采西三采区36A右一面、36A左一面、29#右二面、27#左一面、27#右一面5个首采面,在这5个首采面分别采用了高位水平钻孔、仰角钻孔、采后位钻孔及邻近层层位钻孔等抽放措施,并且综合对27#层、29#层、36A顶板岩性,直接顶初次来压,老顶的初次来压步距进行“三区”“三带”的观察,对抽放钻孔在走向“三区”,竖向“三带”中的定位进行了观测及抽放实践,确定了合理的终孔位置。
找到了瓦斯富集区,保证了抽放效果,为今后的抽放钻孔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1技术原理抽放钻孔抽采技术就是从工作面回风巷沿走向在煤层顶板想采空区上方施工钻孔,利用抽放泵负压动力抽采空区顶板裂隙及冒落间内积存的高浓度瓦斯,切断上部邻近层瓦斯涌向工作面的通道,对采空区下部的瓦斯起到了拉动作用,减少工作面瓦斯涌出,控制上隅角瓦斯积聚。
钻孔要处于采空区裂隙带内,此区域内透气性好,是瓦斯运段的主要通道,同时又是处于瓦斯富集区,有充分的高浓度瓦斯源。
2工作面走向三区、竖向三带的划分2.1根据矿山压力规律研究,随着工作面的回采,工作面周围的岩层由于受到采动压力影响,在垂直方向上由下而上形成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在水平方向上从前往后形成煤壁支撑影响区、离层区和重新压实区。
2.2根据矿压理论和瓦斯运移规律,将抽放钻孔的终孔位置在垂直方向冒落带以上裂隙带之中。
冒落带理论高度Hm计算公式:式中:所选参数为适合我矿中薄煤层, a为4.7、b为19、c为2.2裂隙带理论高度Hi计算公式:式中:a为待定常数,需依据煤矿设计规范确定,见表2-1表2-1 a、b、c的取值可以得出钻孔垂直高度Hz应为:在水平方向上煤壁支撑区,一般在工作面前30-60m内,离层区由工作面后方40m以外处,存在邻近层瓦斯开始期、瓦斯活跃期、瓦斯衰退期,使得钻孔终孔端投影距离落在走向卸压离层区内及瓦斯活跃区内。
采面过下层煤采空区安全措施

在采空区附近采用临时支护措施,如木垛、金属 支架等,确保采面安全通过。
加强支护
对采空区周边煤柱进行加强支护,提高煤柱稳定 性,防止煤柱失稳引发事故。
支护方式优化
根据采空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护方式,并 进行优化设计,确保支护效果达到最佳。
通风系统调整与完善
通风系统调整
根据采空区位置和范围,调整通风系统,确保采面风量充足,防 止瓦斯积聚。
施工过程中监管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操作,加 强现场监管,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3
施工后处理
施工完成后,对现场进行清理和检查,确保没有 安全隐患。
监管部门职责划分及协作机制
职责划分
明确各级监管部门的职责划分, 包括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地方政 府相关部门等,确保各项工作得 到有效落实。
协作机制
采面过下层煤采空区安全
措施
汇报人:
2024-01-12
• 采空区现状及危害 • 安全措施制定依据与原则 • 采面过下层煤采空区具体安全措施 • 现场实施与监管 • 应急预案制定与演练 • 总结反思与持续改进
01
采空区现状及危害
采空区分布情况
采空区范围
周边地质环境
根据地质勘探资料和生产记录,确定 采空区的范围、形状和体积。
探测与监测技术应用
地球物理探测
利用地震波、电磁波等地球物理 方法进行采空区范围、形态和稳
定性的探测。
实时监测技术
采用传感器、摄像头等实时监测 设备,对采空区变形、位移、气
体浓度等进行实时监测。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探测和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 析,提取有用信息,为采空区安
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支护方式选择与优化
综采工作面过空巷安全技术措施(精品)

综采工作面过空巷安全技术措施(精品)范本一:一、综采工作面过空巷安全技术措施1. 工作面过空巷概述1.1 工作面过空巷的定义1.2 工作面过空巷的目的1.3 工作面过空巷的步骤和流程2. 综采工作面过空巷的前期准备2.1 工作面周围环境的检查和排查2.2 通风系统的检修和维护2.3 确保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3. 综采工作面过空巷的操作流程3.1 工作面进风巷的封堵3.2 工作面出风巷的封堵3.3 确保工作面瓦斯抽放的有效性3.4 综采机和输送机的检修和维护4. 综采工作面过空巷的安全措施4.1 严格按照工作规程操作4.2 制定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4.3 充分培训操作人员4.4 增加监测设备的使用5. 综采工作面过空巷的监测和检查5.1 定期进行工作面巷道气体的监测5.2 对气体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5.3 对工作面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6. 综采工作面过空巷的处理措施6.1 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作业6.2 对异常情况进行处理和疏散6.3 及时报告相关部门7. 综采工作面过空巷的质量安全检验7.1 对工作面过空巷的施工质量进行检验7.2 对工作面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附件:工作面过空巷安全操作流程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 工作面:煤矿采煤作业区域。
2. 过空巷:煤矿工作面在进出工作面时经过的巷道。
3. 通风系统:用于保证煤矿工作面气体流通和稳定。
4. 输送机:用于将采煤机采出的煤炭运送到地面的设备。
范本二:一、综采工作面过空巷安全技术措施1. 概述1.1 工作面过空巷的定义1.2 工作面过空巷的目的1.3 工作面过空巷的流程和步骤2. 前期准备2.1 工作面周围环境排查2.2 通风系统检修和维护2.3 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3. 操作流程3.1 工作面进风巷的封堵3.2 工作面出风巷的封堵3.3 瓦斯抽放的有效性保证3.4 综采机和输送机的检修和维护4. 安全措施4.1 工作规程的严格执行4.2 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4.3 操作人员的培训4.4 监测设备的使用增加5. 监测和检查5.1 定期巷道气体的监测5.2 气体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评估5.3 工作面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6. 异常情况处理6.1 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作业 6.2 异常情况的处理和疏散6.3 及时报告相关部门7. 质量安全检验7.1 工作面过空巷施工质量的检验7.2 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情况检查附件:工作面过空巷安全操作示意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 工作面:煤矿采煤作业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南矿业集团潘集第一煤矿潘一矿13煤层综采工作面采空区“三带”测试 (光纤热电偶)施工措施编制单位:通风区2013年3月份编制:孙国友审核:参加会审人员调度所:通风防突一科:安监处:信息工区:综采一队:生产预备队:合肥容知测控仪器有限公司: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会审意见措施目录一、概述二、测试系统的安装方案三、测试系统的保护设计四、设备安装期间的注意事项五、观测记录六、设备清单七、各单位职责一、概述潘一矿13煤具有煤层自燃倾向性,煤层自燃发火期3~6个月,存在自然发火隐患。
本项目以13煤2341(3)综采面采空区为试验地点,通过在采空区上下两巷附近布置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和束管进行连续的监测,同时采用热电偶测温与光纤测温所测数据进行对比,通过对监测数据(主要是温度和氧气浓度)的分析,结合13煤的自燃特性和采空区“三带”的划分标准,准确确定出综采工作面采空区防火“三带”的范围,为制定针对性的防火措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二、测试系统的安装方案根据潘一矿2341(3)工作面的具体情况,本次试验分别在进、回风巷道各布置一套测试系统。
进风巷选用长度为715米的光纤及715米、480米两组三芯聚乙烯束管,长度分别为715米、695米、675米的热电偶。
回风巷选用长度为545米的光纤及545米、310米两组三芯聚乙烯束管,长度分别为545米、525米、505米的热电偶。
束管用来采集气样,光纤用来连续测温,热电偶可用来测温也可以与光纤测温进行比较。
1、将两组束管、光纤和热电偶用胶带两两捆绑在一起,捆绑结实,确保不分离,以便井下穿管时不会松散。
热电偶捆绑时要留有0.5米的距离,同时在各测点处需将束管剥离,并留有0.5米的长度,以便穿管保护。
2、考虑工作面过断层因素,在进风巷中距工作面20m处设置第一个测点,依次隔20米、20米、195米、20米、20米布置第二个测点、第三个测点、第四个测点、第五个测点和第六个测点;在回风巷中距工作面20m处设置第一个测点,依次隔20米、20米、195米、20米、20米布置第二个测点、第三个测点、第四个测点、第五个测点和第六个测点。
在每个测点处摆放三通,每个铁管用两通连接。
观测系统布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
3、考虑到工作面的实际情况,为了方便穿管,将捆绑好的束管、光纤和热电偶整体从距离工作面最近的三通开始,分别穿过三通、铁管、两通。
4、在每个测点处将剥离的单芯束管和热电偶从法兰盘穿入套管,并将束管和热电偶固定于套管内;用黄泥将三通与法兰盘连接处封堵,目的是为了防止铁管内气体进入套管,影响所采集的气体成分,保证抽气效果。
5、将第一个测点处的三通出口端,用黄泥封堵,以防止气体进入套管,影响气体采集。
6、用尼龙袋包裹于套管四周,防止碎煤与岩石堵塞套管孔眼。
7、将各测点对应的束管和热电偶进行标记,便于进行数据测量。
第一个测点埋进采空区时,由安徽理工大学研究人员或矿方安排人员开始进行测温和气样采集,下井进行测温和气体取样时间最好是在同一时间,采集后将气样送至地面检测站进行色谱分析。
图1 2341(3)综采工作面测点布置示意图三、测试系统的保护设计系统能否进行安全保护是试验成功的关键。
系统保护主要包括观测站保护、探头保护和管线保护3个部分。
3.1观测站保护由于井下实际操作环境比较恶劣,观测站处有抽气泵、热电偶补偿导线端头和光纤测温仪,抽气泵能否及时运行和光纤测温系统的正常读数直接关系到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所以需要进行保护。
根据观测站处抽气泵和光纤测试仪器的相关尺寸采用在地面焊接好的铁皮箱子罩着观测系统进行保护,对热电偶补偿导线端头进行塑料袋包裹。
3.2巷道内探头保护在三通预设探头的部位将剥离的单芯束管和热电偶从法兰盘穿入套管,并将束管和热电偶固定于套管内,接上0.3m长的2寸花管,以花管作为防护罩,用尼龙袋包裹于花管四周,防止碎煤与岩石堵塞花管孔眼。
用黄泥封堵三通与法兰盘,其具体保护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巷道探头部位结构示意图3.3管线保护随着工作面的向前推进,测试系统逐渐被埋在采空区内,所以进回风巷内的光纤、热电偶和束管必须进行保护,以防止管路的破坏。
上风巷将防护铁管放在距底板0.5m 处并用铁丝固定于巷帮上,下风巷考虑到积水问题将防护铁管用铁丝固定于离底板1.0m高的巷道帮上。
项目中采用2寸防护铁管进行保护。
测试系统的可靠性不仅需要保护措施,还需要一些注意事项。
测点端头保护时探头及其防护罩竖直放置,四周采用铁丝固定在巷道外帮,以防止探头平倒在地面,避免巷道有积水淹没探头。
测试系统安装好后,要采取措施对巷道中管道和测点进行保护,以防生产过程和人为等原因致使管道系统破坏。
四:设备安装期间的注意事项1、设备安装期间,施工单位必须跟随矿方人员一同下井,严禁施工单位自己下井。
2、设备安装期间,两家施工单位必须看好顶板的情况,防止掉落东西伤人。
3、设备安装期间,上风巷综采一队禁止打运。
4、设备安装期间,施工单位和通风区负责将束管、光纤、热电偶的线路一起穿进2吋管路,由生产预备队负责将穿好的2吋管路接至到上、下风巷测试地点。
5、光缆设备安装期间,敷设光缆要轻拉慢放,禁止打折、弯曲。
6、光缆设备安装期间,固定轴上有污垢的要清理干净,避免由污垢产生隔热层影响检测值。
7、光缆设备安装期间,测温光缆要用扎线固定牢靠,防止人为造成光缆松动脱落。
8、光缆设备安装期间,挂设标牌,标识测温光纤起止点站名、测温光纤距起点长度,分区号等信息。
9、光缆设备安装期间,光缆固定后要保证光缆仍然可以调整,防止现场设备移动时产生的过大拉力、拉伤光缆。
10、测温设备安装期间,井上工控机安装在调度室或其他利于监管的地方。
11、测温设备安装期间,井下基站安装在井下监控室或其他干燥、洁净的环境,设备基座要固定牢靠。
12、测温设备安装期间,基站采用660V电源供电。
13、测温设备安装期间,基站通过光缆与井下工业以太网连接,将数据上传到井上工控机。
14、测温光缆敷设期间,测温铠装光缆沿轨道上、下风巷,辅设至综采工作面。
上风巷光缆用防护铁管固定在距底板0.5m处并用铁丝固定于巷道帮上,下风巷考虑到积水问题将防护铁管用铁丝固定于离底板1.0m高的巷道帮上。
弯曲部分应小于光缆直径的20倍,以确保不增加光缆的损耗。
15、测温光缆敷设期间,基站到综采工作面光缆,总长度为1500m。
16、测温光缆敷设期间,重点监测区域可延长光缆在此环境下的长度,以增加光缆的受热长度,测量更准确。
17、测温光缆敷设期间,测温光缆敷设期间在光缆的另一端使用光时域反射仪(OTDR)测量光缆的性能参数。
熔接光缆同时用OTDR对前一段光缆进行测试,保证熔接质量。
18、测温光缆敷设期间,确定光缆性能没有变化后,接入位于控制室的专用盘柜内。
19、测温光缆敷设期间,在有断裂时,在用光纤熔接机将光缆熔接后,必须用接续盒将其接点保护好。
20、系统调试敷设期间,将上位机安装于调度室,通过井下工业网进行上下位机的通讯及控制。
21、电源系统调试期间:断开所有电源开关、确认电压、测试对地绝缘,逐级送电。
22、系统硬件调试期间:现场测温光缆工作正常、网络通讯正常、监控室设备运行正常。
23、系统软件调试期间:应用程序正常、画面切换正常、正确显示各点状态、操作正常、记录正常无少点。
系统数据通讯架构图五、观测记录测试系统安装过程需记录1#测点距工作面、两测点间、束管及热电偶端头距底板巷道以及1#测点距观测站的实际距离。
测点进入采空区后,由安徽理工大学研究人员或矿方安排人员每天进行观测采样。
测温采用分布式光纤温度测试系统,可连续测温,各点温度可由测试软件自动绘制成曲线。
使用万用表测试各测点的电势,以便得出测点处的温度值,与光纤测温数据进行比较。
为了清楚观测到同一地点的温度变化,选取距1#测点不同距离的点并记录该点温度数据,并记录于表1中。
在采样过程中注意先将抽气泵预抽5分钟,以排除束管和抽气泵中的空气,采集气样后贴上标签,立即送至地面检测站进行色谱分析。
在表2中记录井下需记录的原始数据,在表3中记录气体色谱分析数据。
表1 距1#测点不同距离的温度数据表2 井下需记录的数据表3 各组分气体浓度数据六、设备清单:1、束管(三芯总长度2050米);2、光纤(距观测站测温系统所需2050米);3、热电偶补偿导线(总长度4820米);4、万用表(型号:VC9806A+);5、2吋防护铁管(总长度800米)(带法兰盘);6、连接三通(带法兰盘)(总共12个);7、测点防护罩(2寸花管8个)(长度每个0.3米)(带法兰盘);8、抽气泵(两台);9、气样带(若干);10、尼龙袋(12个);11、其他材料:透明胶带、刀具、米尺、黄泥。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系统设备清单:七、各单位职责:1、通风区负责将三芯束管安装到上、下风巷测试地点。
2、合肥容知测控仪器有限公司和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施工人员负责将光纤和热电偶线路铺设到上、下风巷测试地点。
3、合肥容知测控仪器有限公司和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施工人员负责井下观测站的安装。
4、信息工区负责配合合肥容知测控仪器有限公司和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施工人员观测点搭电源工作。
5、生产预备队负责将2吋的保护铁管安装在上、下风巷测试地点并吊挂整齐。
6、综采一队负责保护上、下风巷的敷设的管路。
7、合肥容知测控仪器有限公司和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施工人员和通风区负责本次工作的观测记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