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意见

玉溪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意见
玉溪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意见

玉溪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

意见

【法规类别】农业管理

【发布部门】玉溪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6.04.14

【实施日期】2016.04.1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玉溪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各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中央、省驻玉单位: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1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意见》(云政办发〔2015〕80号)和《玉溪市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玉办发〔2015〕49号)精神,认真落实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目标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大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通过五年努力,全市以“三湖”径流区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明显转变,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生态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稳步扩大,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产品质量和综合效益明显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力争到2020年,将澄江县、江川区建成国家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区),建成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乡镇(街道)9个、示范村18个、示范企业18个以上,建成种养结合示范点(场)50个以上;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比重达农产品生产总规模的80%以上,有机农产品比重明显提高。

二、工作重点

(一)深入推进生产生态协调发展的农业结构调整。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畜则畜、宜果则果”的原则,在海拔1900米以上山区有序退出烤烟种植,发展核桃等特色经果林,配套推进林下种养;在海拔1300米以下的干热河谷区退出陡坡山地甘蔗种植,发展早熟柑桔等特色水果;在海拔1300至1900米的中海拔地区发展烟、菜、花、果等高效生态特色作物;在高等级公路和交通主干道沿线发展以景观植物为主的生态观光农业;以抚仙湖为重点的“三湖二库” 径流区,加大蔬菜、大棚花卉等高耗肥(药)作物退出力度,发展高效水果和水稻、荷藕等具有湿地功能的水生作物;以城郊结合部和蔬菜常年连作区为重点推进水旱轮作。全面实施“三湖”径流区禁养、限养措施,禁养区退出规模养殖,限养区严格控制养殖规模,积极引导规模养殖场(小区)向山区县(乡镇)转移。(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

高原特色农业项目实施方案(新版范文)

2012年高原特色农业项目 XX精品生态林果蔬种植产业示范区 实施方案 项目名称;精品生态林果蔬种植产业示范区 项目地点:XXX区域 项目属性:新建 申报单位:XX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XXX 联系电话: XXX 邮编:650106 主管单位:XXX区农林局 日期: 二0一三年一月十六日

一、建设目标 加快XX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现代乡村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创建具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为支撑的精品生态林果蔬种植产业示范区为目标,充分利用XX区XX乡XX箐现有资源优势建设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项目。 二、建设原则 坚持经济、生态、社会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农业生态的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打造高原特色精品农业示范区的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提升环境、科学适度开发原则。 三、项目单位概况 云南XX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末,总部位于昆明市XX区XX商贸大厦。集团公司秉承“至诚博厚、人和业兴”的核心价值观和“创造价值、和谐共赢”的企业宗旨,坚持“诚信守诺、稳健发展”的经营理念,历经20余年的奋力拼搏,现已发展为一家主要从事旅游地产、酒店服务、农林资源、矿产、物流、金融、对外投资的跨行业、跨国界、多元化经营的股份制民营企业集团。集团下辖十余家子公司,员工逾千人,资产实力雄厚。 四、项目交通区位及生态景观条件 项目紧邻世博园、昆明金殿国家森林公园,毗邻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穿金路延展线直达XX项目,绕城高速公路跨项目而过。从昆明主城区经金浑公路到项目所在地只需10余分钟,从昆明长水国际机

场经绕城高速到项目所在地只需15分钟。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利。 项目四周山岭环抱,植被葱郁,溪水长流,鸟语花香,集“山、水、林”于一体,形成“箐在山间,山被箐环,水流箐底,林到天边”的自然生态景观,特别适宜打造高品质的林果蔬生态种植示范地,成为昆明繁华都市内的世外桃源。 五、项目建设必要性 1、有利于城市近郊荒山、荒坡植被的修复与改造,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促进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促进生态经济林果蔬产业的发展,带动区域内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 3、建设生态旅游绿色经济带,是树立城市形象、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 4、满足城市绿色旅游追求立体化、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5、有助于实现科研与生产的良好结合。企业与农林科研机构紧密联系和合作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培训工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既发挥了农林科研机构的人才与技术优势,又发挥了企业的资金及市场优势,实现科研与生产的良好结合。 六、建设依据 云南省农业厅《关于上报2012年高原特色农业项目实施方案的紧急通知》(云财农〔2012〕86号)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2006年8月)

黄土高原的地貌

黄土高原的地貌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土状堆积物,分布很广,从全球范围看,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燥或半干燥的大陆性气候环境内。我国黄土集中分布在北纬34~40°,东经102~114°之间,即北起长城,南界秦岭,西从青海湖,东到太行山面积约达3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地理上称为黄土高原。本区除了一些基岩裸露的山地外,黄土基本上构成连续的盖层,厚度达100~200m,形成非常特殊的地貌。甘肃西部、青海西北部及新疆等地前低山丘陵及一部分山地的山坡上,黄土呈片状分布,而在山麓洪积-冲积平原和古河谷阶地上,也断续分布着经过搬运的黄土状土层。东北松辽平原、辽西翼北山地、华北平原和山东低山丘陵等地亦分布有黄土和黄土状土层。上述地区黄土一般呈零星分布,厚度也不大,加上自然条件等因素,黄土地貌发育受到很大限制,形态不典型。 分布在黄土高原区的典型黄土地貌可分为两大类:谷间地地貌和沟谷地貌。黄土地貌总的特征是地面非常破碎,表现在沟谷密度(单位面积的沟谷总长度)和地面分割度(沟谷面积占流域面积的百分数)两项数值很高,例如晋西个别地区沟谷密度为8km/km2,地面分割度达43.70%。地势起伏频率大也是黄土地貌的一个特征,地面频繁的出现200~300m的起伏。上述两个特征是我国其它地区所罕见的。 黄土峁 黄土峁简称峁,是椭圆形或圆形的黄土丘陵。峁顶面积很小,呈明显的穹起。由中心向四周的斜度一般在3~10°。峁顶以下直到谷缘的峁坡,面积很大,坡度变化于10~35°之间,为凸形斜坡。峁的外形呈馒头状。两峁之间有地势明显凹下的窄深分水鞍部,当地群众称为“墕”。黄土峁分布有的呈散列的,也有呈线状延伸的,后者称连续峁,它往往是黄土梁被横向沟谷分割发育成的。 滑坡 黄土谷坡物质在重力作用下的块体运动,是谷坡扩展的主要形式,其中,滑坡是常见的一种。黄土滑坡发生后,在谷坡上部遗留下圆弧形的黄土陡崖(滑坡壁)与坡脚的庞大滑坡体。黄土高原沟壑区和丘陵沟壑区分布着许多微地貌,常见的有黄土墙、黄土柱、黄土桥等。 黄土坪 分布在黄土高原河流两侧的平坦阶地面或平台,称为黄土坪,简称坪。有些黄土坪即是黄土梁峁区河流的阶地,沿谷坡层层分布。另一些是由于现代侵蚀沟的发展使黄土墹遭到切割而留的局部条带状平坦地面。黄土地区的河流阶地,每一级平台的下方有明显的陡坡,平台面向河流轴部方向倾斜。 黄土陷穴 黄土陷穴是黄土区地表出露的一种圆形或椭圆形洼地,我国西北称为龙眼或灌眼,深度大的称为黄土井,分布很广。它是由地表水和地下水沿黄土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并把可溶性盐类带走,下部黄土层被水流蚀空,表层黄土发生坍陷和湿陷而形成的。黄土陷穴往往出现在水流容易汇集的谷间地边缘地带,谷坡坡折的上方和冲沟中跌水和沟头陡崖的上方,常呈串珠状分布。 黄土塬 黄土塬简称塬,是黄土高原谷间地地貌的一种类型,具体是指四周为沟谷蚕蚀的黄土高原。在我国西北,由于长期沟谷蚕蚀,面积较大的塬已保存不多。面积大、形态完整的塬,破碎塬是由塬四周沟谷源侵蚀分割塬而形成的,它基本上保留塬的主要特征:塬面平坦,塬边坡折明显。破碎塬面积明显地比塬小。

陆良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陆良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陆良县云南省第一大平坝,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具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独特优势,云南省首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之一。近年来,紧紧围绕“率先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率先实现农业产业化,率先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县”的发展目标,大力发展了“优质粮、烤烟、蚕桑、畜牧、蔬菜、林果”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鲜明的后续产业,形成了坝区以发展优质稻、蔬菜、蚕桑、生猪、水产为主,山区、半山区以发展玉米、烤烟、林果和畜禽养殖为主的生产格局。 一、陆良县基本情况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曲靖市南部,县城距昆明市122km、曲靖市60km,国土面积2018km2,坝区面积772km2,是云南第一大平坝,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素有“滇中粮仓”、“渔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326、324国道、曲陆高速公路、南昆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是滇东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境内海拔1640-2687m,平均海拔1840m,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光、热、水、土资源较好,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干燥,秋凉湿润的特点,年均气温14.7℃,≥10℃活动积温4436.3℃,无霜期249天,年日照时数2239.1小时,年太阳辐射量125.2千卡/cm2,年均降雨量900—1000mm,适宜多种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全县现有耕地面积91.23万亩,年可供水2.6亿m3,有效灌溉面积39.28万亩,有效灌溉率为42%,水资源利用率为43%。具备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2011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00亿,达115.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89019万元,第二产业

462243万元,第三产业299731万元,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4:40:26;工农业产值的比重为63:37,全年完成现价农业总产值67.3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60元。 (一)农业基础设施状况 近年来,通过实施粮食综合试验示范区建设、省市高稳农田建设、滇中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整理、烟农田建设工程、中低产田地改造等重大项目,目前全县累计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31.19万亩,建设高稳农田59.93万亩。建成小(二)型规模以上水库122座、小坝塘478座,目前在建的大坝冲水库、恨虎坝水库等重点工程建成后,可增加蓄水2000万m3,能满足全县农业生产用水;另外,以蔬菜保护栽培为特点的设施、半设施农业发展面积近3万亩,营造农田防护林2.01万亩。建成了6万余亩稳产高产桑园,完善了年生产蚕种50万张的蚕种生产基地设施,建成小蚕自动升温补湿室1000座,建成蚕茧收烘站17座,年收烘鲜茧能力1.2万吨。畜牧业以开发利用滇陆猪为重点,大力加强滇陆猪的选育、扩繁和示范推广,新建扩繁场76个,强化了基础设施建设。全县现有农机总动力达4.15亿瓦特, 2011年完成农机作业面积115.24万亩次,农副产品加工、植保、排灌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达98%以上,机械耕耙率达83%,水稻机收率达15%,农业机械化作业已承担了全县农村劳动总量的65%以上。 (二)农业科技发展状况 一是与云南省农科院建立了“院-县共建”关系,并成为云南省农科院的6个农业科技示范县之一。与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林科院等科研院

浅析高原特色农业的现状及优势

浅析高原特色农业的现状及优势 【摘要】近年来有个词在云南很热――高原特色农业。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云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这是云南的优势。”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再一次提出: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没有哪一个产业会像农业一样在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毫不动摇的;没有哪一个社会群体会像农民一样关系民生根基,时刻牵动着各级政府和人民的心弦;同样没有哪一个变革领域会像农村那样总是充满优势,同时又伴随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难题。在云南省,作为一个农业优势大省,80%的轻工业原料,75%的国民收入、60%的创汇收入全部来自于农业。因此,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 今年,云南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该决定规定要充分利用云南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优势巨大等条件,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名片。推进“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6大特色农业。 因此,近年来,我们努力发展云南省的高原特色农业,努力将高原特色农业变成云南省的支柱产业,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是新时期我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大决策。近年来,我们省充分发挥高原特色农业优势,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出台了一系列重要发展措施,同时启动了一批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加大了对高原特色农业的投入,使得云南省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只有标志性而没有先进性的农业,不叫现代农业。同样,停留在原始阶段的高原农业,也不是特色农业。只有加上现代科技这个内核,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才有发展的根基。”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的思考很深刻。高原特色农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或翻新的定义,而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一个跨越式发展,是人工产业像机械化产业过度的一个跨越式发展,也是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的一次重大提升,是云南抓住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历史机遇谋划跨越发展作出的科学决断,更是立足4600万各族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确定的民本取向。因此,作为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地区,我们将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把高原特色农业优势发挥出来,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富裕,农村繁荣。 二、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

科技推动宜良县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科技推动宜良县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作者:代玉玲王智勇 来源:《云南农业》 2019年第6期 代玉玲王智勇 宜良县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过程中,突出科技在农业中的支撑作用。通过不断强化农 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职业农民培育,农产品农药和重金属残留检测,农药兽药GSP追踪管理 等技术措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村生产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 优质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 一、加强实施农业科技试验项目、成果示范推广 通过粮食、蔬菜、花卉、水果等优良品种选育,良好耕作,养殖系统的试验示范推广,提 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2018年以来,开展了35个彩色水稻新品种(系)引种观察试验;不同 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对旱直播稻产量的影响试验;完成了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 范面积2000 hm2,示范带动全县25 800 hm2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实现平均每亩粮食产 量增加20 kg以上,产值亩增45元,化肥用量(折纯)亩减2 kg左右;开展了10个特色优质稻新品系引种示范,通过试验发现2个特色稻新品系较适宜九乡等高海拔地区种植;完成辣椒、甘蓝、大白菜等11个新品种引种试验;组织推广宜良县多年探索总结的蔬菜生物多样性高效种植技术2666.67 hm2;引进黄金草鱼、南美白对虾、滇池金线鲃、滇池高背鲫、大理弓鱼、江 川大头鲤等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养殖;向150户养殖户推广微生物制剂水质调控高效健康养殖 技术;开展20 hm2稻田养鱼试验;3.33 hm2鱼菜共生实验示范项目。 二、推行“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技术 推行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环保种养殖技术。制定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作物种植规范,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引进农业绿色防控“三品一标”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鼓励和 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目前,全县制定了鸭子、生猪、水产、 蔬菜、花卉等10来套种养殖标准。建设14 933.33 hm2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推广了甜椒、洋葱、茭白、甘蓝等无公害标准化技术2666.67 hm2。宜良县有“三品一标” 企业10家,29个产品,其中绿色食品8家,21个产品,无公害企业2家,8个产品;绿色食品累计认证 1886.66 hm2,核准产量11 578 t;畜禽养殖规模20万只,年总产量450 t;无公害渔业规模1100 hm2,年总产量1350 t;无公害畜禽养殖规模10万羽,年总产量1350 t。 三、引进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综合利用秸秆、牲畜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加大农膜回收力度,有效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2018年,秸秆总产生量为27.74万 t,按秸秆去向划分,用作堆腐还田、覆盖直接还田、 粉碎翻压还田、留高茬还田等综合利用25.1万 t,共计综合利用率90.5%以上,高于85%目标 值10.5个百分点。完成农作物秸秆还田面积10 320 hm2, 完成计划面积9333.33 hm2的 110.57%,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80%以上。推广使用高效生物农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 术的实施推广,达到每亩节本增效30元以上,减少化肥用量3~5个百分点,提高农业生产产 地环境。 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境内地貌多样,高差悬殊,河流纵横,雨量充沛,立体气候明显,适宜于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引种驯化和种植,孕育了贵州丰富的生物资源,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潜力。 一、资源条件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全省国土面积约17.61万km2,山地、丘陵占省国土面积的92.5%,是一个没有平原依托的内陆省份。全境海拔高度平均在1000米以上,西部海拔1500米—2800米,中部1000米左右,北、东、南三面边缘河谷在500米左右,是一个低纬度、高海拔的亚热带地区,冬暖夏凉,雨水丰沛,全省森林覆盖率达35%,为各种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 (一)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贵州地理环境复杂,海拔高差悬殊,气候类型多样,立体农业特征十分明显。土壤以地带性黄壤和非地带性石灰土为主,但从南亚热带到中温带的地带性土壤在贵州均可找到踪迹,适宜生长各种不同的作物。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背景的多种组合,使贵州丰富的生物资源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和品质特殊性,给贵州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有利的生态环境。 (二)生物资源丰富多样。由于贵州全境处于多种气候交汇的过渡性地带,生物群落的边缘效应,决定了贵州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繁多的生物资源,为贵州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三)环境污染较轻。市场消费趋势决定了特色农业要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必须首先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绿色或有机)食品。贵州境内对环境污染较大的化工、冶金等企业相对较少,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农用化学品的施用量少,所以,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受污染较轻,环境状况也明显优于发达省区甚至周边省区,是我国最适合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地区之一。2003年,贵州的农药施用量仅为0.13公斤/亩,化肥施用量仅为10.8公斤/亩,在全国排位居后。这为我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供了有利条件。2002年,贵阳市环保局、贵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提交的贵阳市中药

大数据背景下的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研究

2019年4月下 王 挺,任泽玉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国家大力提倡互联网与产业快速融合,在这一政策背景下,文章探索了互联网与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融合,通过分析大数据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为云南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建议。关键词:大数据技术;“互联网+”;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9)08-0060-01 ——————————————作者简介: 王挺(1993—),男,陕西韩城人,硕士,研究方向:科 学技术史。 1 农业大数据 现今农业生产消费领域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比如:农业结构的不完善,农产品价格波动,农副产品消费和农业耕种过程中的土壤破坏和修复问题,病虫害防治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预测和防控。随着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都开始依托于大数据技术,这导致了农业大数据的迅速发展,也使农业生产呈现出新的活力和前景,大数据应用和服务在农业领域也越来越广泛。1)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大数据资源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引导农业生产经营。2)在农业服务决策上,可以为政府、公司决策咨询提供各种详实的参考数据,进而为市场运作提供指导。3)可以通过大数据对未来进行预测,比如未来粮食供求能力与人口数量增长问题,未来环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未来市场对农业产品需求的趋势问题等[1]。 2 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代农业园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但其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驱动能力仍然有限。农业龙头企业整体发展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水平低。不仅对普通农户家庭带动不足,而且占用、消耗国家的发展资源、经费。受农业生产条件差、土地资源细碎、家庭小农经营能力有限等多种因素影响,云南省农业的产出仍以原料型、低产值、初加工的种养业为主。尽管建立了初步的政策、技术和服务体系,但没有实现功能的全面发挥。尤其在农产品提质增效方面,产业支撑体系还没有对农业经营主体产生足够吸引力。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例,绝大多数龙头企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产品研发、生产团队,甚至也没有和科研机构、高校等形成长期合作关系,科技支撑能力很弱。 3 大数据助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3.1 以大数据平台统筹共享高原产业链数据资源,打造稳产、 高产的高原特色农业体系 影响云南省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很多,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提高粮食高产以及提高农户收入问题,最直接、最无法估计的制约因素就是自然环境的变化等。如何才能提高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产量?这就要靠大数据搜集、存储、共享各类农业的相关数据,如土壤情况、天气条件(降雨、风暴)以及病虫害等信息。在育种方面,育种公司利用数据库中大 量的基因组资源筛选所需要的基因片段,达到改良品种的形状为目的,培育出具有抗虫、抗病、高产、优质的品种。在栽培方面,借助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可以对种子的种植、栽培、灌溉情况进行有效的追踪,从而为农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2-3]。3.2 建设大数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为高原特色品牌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战略安全中的重中之重,现今,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网上云端等现代科技与农业的结合,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后的一系列环节进行监督,大大提高了农产绿色高原特色农业的推广。 构成等。这样的追溯模式是实现食品信息透明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建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的重要途径[4]。 3.3 大数据为解决云南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巨大空间,助力绿色兴农发展 现阶段,云南农业问题主要是生态环境方面——缺水、土壤污染、质量下降等。技术发展带来的农业大数据为此贡献许多,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农民利用自然规律、自然法则中的技巧来实现自然耕作,以最低的生产资本获取更多的农业成果。将现代科技、卫星传感数据与GIS 系统全面结合,从中找到有用信息,与农业联合,更好地实现农业生态可持续耕种形式,在此基础上也节约水源和化工产品的使用,大大保障了农业的生产安全。参考文献: [1]李昶罕,秦莹.农耕文化视野下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J].云 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3):1-5.[2]马淼,崔瑛,李洋.浅析高原特色农业的现状及优势[J].当代经 济,2014(12):82-83.[3]谢嘉劼.大数据可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N].中国计算机报,2015-01-05(2).[4]裴宇华,朱永健,吴姗姗.消费者网购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影响 因素探究[J].南方农业,2018,12(12):180-185. (收稿日期:2019-4-10)

发展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业(下)测试答案(分)

发展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业(下)测试答案(分)

————————————————————————————————作者:————————————————————————————————日期:

课件名称:发展云南省的高原特色农业(下) 测试题目共:26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三七和人身是一个科的植物。(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70 第2题、在资源利用上,云南省的林已经充分利用起来了。(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67 第3题、云南省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有名的就是烟和茶。(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63 第4题、微生物都是有害的。(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65 第5题、茶多酚叫亲水性。(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77 第6题、云南的石斛和三七种植大部分都是种大棚,时间长了之后,土地不能种植粮食,使土地受到非常大的局限性。(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69 第7题、日本和韩国的酱汤是一块大产业。(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72 第8题、石斛有许多品种,但是价格相差不大。(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79 第9题、普洱是云南茶叶种植面积最大州市。(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66 第10题、思茅的米干、米粉会有点酸的原因是微生物发酵的结果。(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71 第11题、四川是喝六堡茶为主。(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75 第12题、石斛是兰科植物中的第()大属。(单选题)(分值:4)

甘肃省定西市属于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区

甘肃省定西市属于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区,是一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方。多年来定西人总结了如下图的治理开发模式。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 试从植被土质气候方面分析定西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3分) (2) 试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5分) (3)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3分) (4)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南方丘陵地区以及北方石山区。 材料二:图15为“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图中黑色柱状部分代表黄土高原不同省份土壤侵蚀强度大于500吨/平方千米的侵蚀面积。 材料三:图16为“南方丘陵地区农业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系统示意图”。 (1)图15中,土壤侵蚀面积较大的三个省级行政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3分) (2)试简述黄土高原与南方丘陵水土流失的共同原因?(4分)_______________ (3)图15中甲、乙两地生态环境的治理,都必须首先解决当地农民的生活燃料问题;依据因地制宜原则,如果开发可再生能源,则甲地应开发_______和 _______;乙地应开发________和__________。(3分) (4)南方解决水土流失的措施

近10年来,全国实施坡改梯面积近500万亩,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110万平方公里。全国有1.5亿群众从水土保持治理中直接受益,2000多万山丘区群众的生计问题得以解决。图23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l)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不到1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直辖市除外)主要有___、___和___。(3分) (2)甲、乙地区水土流失共同的形成原因有___。(4分)(3)乙地区防治水土流失采取的主要措施有:___。(3分)

黄土高原与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比较

黄土高原与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比较 黄土高原: 1.自然原因:土质疏松,降水集中 2.人为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放牧、开矿、毁林开荒)【流水侵蚀为主】 整治措施:黄土高原不如南方水热条件好,又处于过渡地带,需实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生物措 施;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等工程措施 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区域经济得以发展。 南方丘陵: 1.自然原因:地表的起伏有利于流水冲刷,降水量大且时间长 2.人为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开发,樵采)。【降水侵蚀为主】 整顿措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水热条件好,其有效措施是以封山育林恢复植被 新兴小水电,大办沼气等(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才是能封住山林的基本保障)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影响远比北方严重的原因: 一从经济角度看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热条件更好 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更高 每寸土地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 二从生态角度看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多为石质山地,土层薄,一旦表土蚀去,容易形成石漠化,而且恢复起来更难。 三从社会角度看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人口稠密,并且在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 社会影响更大,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南方: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我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北方: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一、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0%左右,高稳产农田占耕地面积不到三分之一,一半以上耕地面积得不到有效灌溉。农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44.5%,低于全国63%的平均水平18.5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畜牧业生产设施设备落后,规模养殖比例较小。农业信息化水平,信息化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大数据平台、物联网运用、电子商务等发展滞后,“互联网+高原特色农业”推进缓慢。 (二)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高原特色农业总体上表现为“大资源”“小产业”“弱效益”,反差强烈。种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不够,发育不足。规模化生产基地配套设施不完善,优势特色产品损耗大,增值低。大多数农业企业仍以原料供给型、资源消耗型、初级加工型为主、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水平低,产前、产中、产后衔接不紧密。龙头企业散、小、弱,缺乏精深加工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大企业,难以带动更多的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接机制。多数产业处于分工低端,产业链条短,产品开发层次不高,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为0.65:1,远低于全国2.2:1的水平。 (三)农业现代化程度低

参照我国2020年现代农业发展的5项定量指标,云南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仅为30%,低于70%的标准40个百分点;高标准农田比重仅为27%,低于60%的标准33个百分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44.5%,低于80%的标准35.5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仅为55%,低于60%的标准5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8242元,低于23000元的标准14758元。 (四)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不强 全省优质品种研发、关键科技攻关、配套技术集成、高端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完善。高素质科技和管理人才匮乏。教学、科研与生产实际脱节,产品开发与市场消费需求不符,科技成果转化慢。示范基地建设数量不足,实用技术示范、推广滞后,良种良法推广应用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技术指导、生产保障、加工销售、金融信贷等相关服务化比较薄弱。检验检测检疫体系不健全,标准体系不完善,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滞后,生产供应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 (五)高素质劳动力缺乏 云南外出务工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三分之一。留守务农人员结构性特征明显,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农村人口教育程度不高,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点对象中70%以上的劳动力只有初中文化水平。 二、挑战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建设情况简介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建设情况简介 XX县紧紧抓住被省政府命名为第一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和XX州建设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机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围绕XX湖和XX湖流域建设发展“一条现代农业聚集带、二个核心示范园、五个功能区、十二个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力建设XX县以十二万亩杨梅、六万亩蔬菜、畜禽和水产养殖为主的十八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目前,我县已将高豆围塘作为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核心片区,重点围绕高效节水灌溉、高稳产农田建设、田间机耕道路硬化、产业培植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五个环节进行打造。 XX湾、XX湾围塘简称高豆围塘,于1970年围海造田形成,位于异龙湖南岸,东起毛木咀,南至豆地湾、高家湾山脚,西起长咀至砖墩泵站,北由砖墩泵站至毛木咀坝埂,总面积9000亩,灌溉水源主要来源于异龙湖。塘内涉及6个村民委员会,20个自然村,3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万人,农村经济总收入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70元。 近年来,XX县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在XX围塘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使该塘基本形成 了“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的高产高效农田,极大改善了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通过大力推广“一季冬季马铃薯、二季无公害蔬菜”一年三轮作的种植模式,建成XX湾、XX湾村高原冬季马铃薯示范基地。同时,以全省及全州冬马铃薯推广现场会召开为契机,充分利用县供销社农产品信息网,发布马铃薯供求信息,通过信息平台与外地客商加强合作,

提高马铃薯的知名度,拓宽销售市场,宣传提升土豆品牌效益,带动农户致富增收。 高豆围塘蔬菜种植一般一年种植三季,4至8月中旬种植第一季、8月中旬至11月中旬种植第二季、11月中旬至次年4月初种植第三季,方式有净种、间套种。第一、二季主要种植豆类和叶菜类蔬菜为主,亩产值在6000元左右,第三季全部种植冬马铃薯。20XX年,XX湾、XX湾两村委会连片规模化种植冬季马铃薯12500亩,建立亩产3吨高产示范面积1000亩,实施新品种引进、品种区域、新品种展示、种植密度、化肥施用量比较试验各1组。目前,示范区已收获冬马铃薯3750亩,平均亩产达3吨以上,市场价格3.2元/公斤,亩产值近万元,扣除每亩投入成本3000元,亩净产值达6000多元。冬马铃薯远销北京、上海、武汉等20多个省内外城市,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土豆”。

云南高原特色生态农业浅析

云南高原特色生态农业浅析 [摘要]在云南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背景下,本文分析了云南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条件、呈现的特点、现有的生态农业模式。随后立足于现状对云南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态农业;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 生态农业的定义 生态农业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提出,后在1981年由英国生态农业专家M.K.Worthington进一步完善,定义为:一种生态上能够保持平衡,能量上是能够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系统。 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生态农业就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是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 2 云南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建设的背景 2.1 自然背景 云南94%的土地为山地、丘陵,农作物单位产量低,持续高产量的农田少,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不仅制约了云南省经济的全面持续发展,也给长江、珠江下游地区和东南亚领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生态建设被提高到空前的高度。云南位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农业主要是小规模的自给自足的山区农业,再加上一些地方恶劣的地质条件,农业发展潜力极低,现代农业的建设难度大。 但同时云南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①地形地貌众多,地域组合复杂,垂直差异明显,可分为坝区、半山区、山区和高寒山区,土地利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②气候类型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7个气候类型,适宜多种作物的生长,发展生态农业有明显的气候优势。③物种优势: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材宝库”、“香料之乡”、“天然花园”的美誉。拥有全国60%的高等植物和59%的脊椎动物种类,淡水鱼类资源占全国的42.2%。④民族传统文化多元化:云南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拥有各式各样的农耕文化,其中也有包含生态环境的内容,为当今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2 政策背景 在云南发展生态农业既有利于控制水土流失,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对于黄土高原丘陵沟谷区植树种草的一点补充想法中国科学院

对于黄土高原丘陵沟谷区植树种草的一点补充想法中国科学院 (2003-1-27)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 一、历史的回顾 1955年我有机会参加了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段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对晋西、陕北、陇东进行了一次步行考察。对黄土高原上植树造林的经验进行了调查。印象深刻的是在一个黄土梁峁的顶部看到一群长得相当粗大的柏树。光秃秃的黄土丘陵上长一群枝叶茂盛的柏树是极为少见的。经过调查知道这个地方原是一家的祖坟地。当初是用人挑水上来灌溉把柏树养大的。这个例子说明黄土高原上可以长树,但需要水。 后来听说有一种挖鱼鳞坑植树的经验。在黄土陡坡上挖一蓄水的坑,可以使树木生长,但其效果似乎也不是十分理想。因而产生了一个疑虑,黄土高原的丘陵沟谷区植树造林比较难。这是为什么?能不能找出一条可以使植树造林成活率加大的路子来?可能这要在水上想办法。 二、新的启示 1999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组织了一次对黄土高原的快速考察。我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又在陇东、陕北走了一次,看到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印象最深的是农民沿用已久的“打窖蓄水”的方法,得到推广,取得很大实效。特别是初步解决了在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对农田、菜园出现的季节性缺水的问题。 “窖水灌溉”的启示是蓄水,并减少蒸发。可能过去有些植树造林之所以效果不显著是由于那是一种“逆自然环境的发展方向”的举措所致。为什么说是逆自然方向呢?因为⑴黄土高原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所以形成干旱。⑵植树造林,增加了植物,初期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在本来自然环境的干旱的方向上,我们又加上一个消耗水量增加蒸发的树木,这在初始阶段不是逆其干旱方向,更加剧其干旱吗?所以这种增添的树木是可以说是逆“自然环境”方向的举措。 那么有没有可以改变一下这种状态呢? “窖水灌溉”可能是一条很好的路子。因为它是顺自然环境发展方向的举措。这是由于⑴窖水蓄水把流失的降水收集贮存起来,顺其自然在雨季收旱季用,等于减少了蒸发和流失,增加了自然降水,调节了当地的降水和蒸发的量。有人说使用窖水灌溉等于把年降水400-500增加为500-600或更大。这是顺其自然环境方向的增长。⑵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自然形成大大小小的集水区。这在其他地形上是没有的。因而顺其地形而蓄水,在这里是一大优势。因而顺其地形而积水,顺减少蒸发而藏水,顺植物生长需要而用水,这样一种利用各种式形成的“窖水”以顺乎植树种草的需要,也是自然环境向优美发展的一项很值得注意的思想认识上的变化,在举措上可以实施的办法。 这一“逆”一“顺”的举措,可能会给西部大开发中黄土高原,广大的丘陵沟壑区(陇东,陕北以及类似的晋北等地)带来不同的结果,是一个重要问题。 三、一点建议 “窖水灌溉”对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区的农业、果园等种植已有成功的经验,并得到推广,但在植树种草方面,仅有少数地方进行实验。 建议中央考虑能否把原提的“植树种草”增加为“蓄水植树种草”。以利在植树种草行动中同时进行窖水蓄水(需要又可能地区)以利于保证提高成活率,达到再造秀美山川的目的。刘东生: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刊登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建议》2000年第7期)

关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是新时期云南省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规划,是提升云南县域经济水平的支撑力量,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本文从特色农业的认识入手,针对云南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依据云南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目标,提出完善农业产业、特色农产品结构调整,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机制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等措施,以实现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云南省特色农业发展 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认识 特色农业是指充分利用经济区域各种区位优势,在全国经济地理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面向市场的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就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而言,这一概念的理解须从以下特点人手: 1.区域性。一定的区域范围是特色农业存在的前提。特色农业总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特色农业。故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是基于云南得天独厚的高原自然地理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来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离开云南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貌及优越的土壤、气候条件,适宜多种作物生长这些基础条件来谈发展云南特色农业,培育代表性农作物产业就是无的放矢,成为空谈。 2.相对性。由于经济区域有大小之分,且所拥有的各种区位优势不尽相同,因而特色农业的发展具有相对性的特点。云南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使这里囊括了中国从海南岛到黑龙江的各种气候带,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也需要有针对性的根据农业生产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做 出选择。全省地州中较大经济区域有其特色,较小经济区域也有其特色农业,它们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优势性。一个经济区域的特色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其区域优势,在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因而特色农业在该经济区域范围内,无论

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高 原 特 色 农 业 气 象 服 务 2017年(8月上旬)第22期 制作:元江县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 签发:李 刚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一、8月上旬天气实况: 芒果农气站气象要素(单位) 本旬值 平均气温(℃) 26.2 极端最高气温(℃) 35.8 极端最低气温(℃) 21.2 旬降水量(mm ) 87.7 年度累计降水量(mm ) 642.5 空气相对湿度(%) 84 5cm 土壤重量含水率(%) 31.4 15cm 土壤重量含水率(%) 37.4 25cm 土壤重量含水率(%) 29.6 35cm 土壤重量含水率(%) 30.2 45cm 土壤重量含水率(%) 29.3 太阳总辐射(MJ/m 2) 161.49 光合有效辐射(mol/m 2) 286.54 ≥10℃有效积温 162.0 ≥5℃有效积温 212.0 活动积温 262.0 地 点 旬降水量(mm ) 气象局 64.3 曼来 97.8 甘庄 91.8 洼垤 102.0 因远 89.2 羊街 65.2 咪哩 35.9 龙潭 197.5 那诺 68.1 云海观测站 72.0 火龙果观测站 111.3 通用机场观测站 75.6

二、8月上旬天气特点: 8月上旬降雨量分布(单位:mm) 8月上旬极端最高气温分布(单位:℃)

8月上旬极端最低气温分布(单位:℃) 三、8月中旬天气预报: 预计:8月11-13日受副高外围天气影响,多云有小雨;14-15日受辐合区影响,多云间阴有小到中雨;16-20日受西南气流影响,多云有小雨。 四、生产及生活建议: 1、物候期:树势恢复和秋梢萌发生长 2、中心任务:采果后修剪、施肥和病虫防治 3、防治重点:尾夜蛾(钻心虫)、剪叶象甲和瘿蚊等 4、管理概要:(1)采果后修剪(剪除过密枝、弱枝、衰退下垂枝、衰老枝和病虫枝、枯枝,回缩树冠之间和树冠内的交叉枝等);(2)施农家肥或复合肥,适当增加施速效氮肥以恢复树势,促进秋梢的萌发和生长;(3)防旱。修剪后若遇到严重干旱,应及时灌水,以促进秋梢萌发和生长。(4)防治病虫。当秋梢萌发和长至2——3厘米时,尾夜蛾、剪叶象甲和瘿蚊等病虫开始危害,应及时喷洒4000倍液的敌杀死或灭扫利溶液,各周喷杀一次,或用1000倍的的敌百虫加氧化乐果混合液喷洒。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

**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 建设规划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规划背景及意义 (2) 一、规划背景 (2) 二、规划意义 (3) 三、项目规划依据 (5) 第二章规划区范围及基本情况 (6) 一、规划范围 (6) 二、基本情况 (6) 第三章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及建设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建设原则 (8) 三、总体目标 (9) 第四章总体布局规划 (10) 一、园区性质、功能定位 (10) 二、建设标准 (11) 三、区域布局 (12) 第五章建设重点及规划布局 (13) 一、建设重点 (13) 二、规划布局 (13) 第六章重点项目 (16) 一、综合功能区 (16) 二、核心示范园 (18) 第七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22) 一、资金估算 (22) 二、资金筹措 (23) 第八章效益分析 (23) 一、社会效益 (23) 二、生态效益 (24) 第九章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25) 一、组织管理 (25) 二、运行机制 (25) 第十章保障措施 (26) 附表 (28)

附表1 **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投资估算表 (28) 附表2 **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分年度投资计划表 (28) 附图 (28) 附图1 **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位置图 (28) 附图2 **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平面布局示意图 (28)

前言 十七届三中全会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议题,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奋斗目标和“四区两带一线”区域经济总体规划,以及海东地委、行署关于“园区引领,产业集中,县域有别,培育主体,提效增量”的县域经济发展要求,**县人民政府经过认真调查研究,计划在**县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土地流转,实行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经营,提高农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健全市场服务体系和流通体系,实现多环节、多渠道增值,形成机制先进、结构合理、节约循环、高效运行的一体化生产经营格局,在全县特色产业发展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开发土地资源,改造传统农业结构,促进项目区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为宗旨,充分利用项目区独特的地理、交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引进农业高新技术、新品种进行集约化、设施化生产,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在**县建立一个集蔬菜、花卉、种苗、瓜果等农作物优质高产栽培,种苗引进繁育,奶牛、生猪标准化养殖,现代物流、农业技术示范、培训、推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