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4讲讲义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4讲讲义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4讲讲义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4讲课件讲义(环球职业教育在线)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4讲讲义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4、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基本上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从中我们可以追踪城市规划整体的发展脉络,建立起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基本框架。

1、《雅典宪章》(1933年)代表人柯布希埃

背景: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的领域内达到发展的,甚至可以说,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雅典宪章》是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运用了近代理性主义的观念。

思想基础:思想上认识到城市中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以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机制是衡量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

思想方法: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思想内涵:最为突出的内容就是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在印度新城市昌迪加尔的规划中,得到了具体实践)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和“最合适的关系”。城市看成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2、《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背景: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行修正。于1977年在秘鲁的利马召开了国际性学术会议,在马丘比丘山上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

(1)强调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2)摒弃了《雅典宪章》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思想基石,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其中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且这一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深信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

(3)《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4)提出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这一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城市规划是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

(5)强调规划的公众参和——理论基础是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基本意义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6)《马丘比丘宪章》不仅承认公众参和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更进一步的推进其发展,提出: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员、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治领导之间的系统的不断相互协作配合的基础上,并鼓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地参和设计和施工。

3、两个宪章之间的比较

《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二、中国城市和城市规划的发展

大纲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2、了解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背景和主要规划实践

3、熟悉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了解)P59

我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几千年来不同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几经演变。

1、西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对于城市布局模式也有相应的严格规定。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

《周礼.考工记》:和儒家思想一脉相承,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表现为城市形制的皇权至上理念。礼制思想的体现。

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度时代,既有和《周礼.考工记》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变革思想,强调“因天才,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至上的理念。

3、西汉(武帝时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礼制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

4、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曹操已经采用功能能分区的布局方法。

三国时期孙权迁都建业(今南京)依自然地势发展,突出了和自然结合的思想。

5、唐时期

主要特点:中轴线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宋代---商品6、宋时期

经济和世俗生活的发展开始冲破《周礼.考工记》的礼制约束,改变城市中居住区组织模式,逐渐废除里坊制。到北宋中叶,开封府中已建立较为完善的街巷制。

7、元大都和明清时代的北京城

格局特点: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和轴线对称格局

三套方城分别是内城、皇城和宫城。

中轴线南北贯穿三套方城,突出皇权至上的思想。也有人认为元大都的城市故居还受到道家的回归自然的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表现为自然山水融入城市和各边城门数奇偶关系。

(二)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背景和主要规划实践(了解)P64

1、中国近代社会和城市发展

2、中国近到城市规划的主要类型

(三)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熟悉)P68

1、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和实践

2、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和实践

3、199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思想和实践

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趋势

三、当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大纲要求

1、了解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趋势

2、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

3、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

(一)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趋势(了解)考 P74

1、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了解)

跨入21世纪,城市未来发展面临的全球性经济议题得到普遍关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当代城市规划必须适应形式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开拓、创新。

(1)1987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具有环境的可持续性,即最少的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和环境影响绝对不可危及生态体系的承载极限。

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社群能够享受平等的发展机会。另外,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必须得到管理体系、法制体系、科技体系、教育体系和决策体系等五大体系的支撑。

(2)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发布《全球21世纪议程》:变革现行发展政策,改变贫穷国家和社区的生活水平;变革现行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达到最少限度的耗费自然资源以及最低限度的产生废弃物;提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在管理、科技、教育和公众参和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可持续发展开始成为人类共同纲领。

(3)1994年中国政府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和发展白皮书》: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其中,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发展目标:通过政府部门和立法机构制定并实施促进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发展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动员所有的社区团体和民众积极参和,建设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住区。

人类住区的发展任务:向所有居民提供住房,改善住区环境和管理,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提供可持续的能源和运输系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业以及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以推动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三提供二促进一改一推)

2、知识经济和城市的科技创新环境(了解)考 P36

知识经济直接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和信息为基础,是由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于《1996年度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提出。

(1)知识经济四个主要特点

科技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的发展资源,被称为无形资产;

信息技术:使知识能够转化为数码信息而以极其有限的成本广为传播;

服务产业: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

人力因素:空前重要,人的智力取代人的体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资源,因而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所在。

(2)高科技园区四种类型

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区:和所在地区的科技创新环境紧密相关,以大学所提供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基础;

科学研究中心:和制造业无直接地域联系,往往是政府计划的项目;

技术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企业投资;

建设完整的科技城市: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一项计划。

当今世界的科技创新的主要来源仍是发达国家的国际性大都市,如伦敦、巴黎、东京等

3、经济全球化和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1)经济全球化

定义:指各国之间在经济上越来越相互依存,各种发展资源(如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规模越来越扩大。

基本特征:

(1)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管理和控制——研究和开发——生产和装配三个基本层面的空间配置已经不再受到国界的局限。

(2)各国的经济体系越来越开放,国际贸易额占各国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关税壁垒正在彻底瓦解之中。

(3)各种发展资源(如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规模不断扩大。

(4)信息、通讯和交通的技术革命使资源跨国流动的成本日益降低,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城镇体系结构性变化

从以经济活动的部类为特征的水平结构到以经济活动的层面为特征的垂直结构)

(1)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的管理和控制、研究和开发和制造和装配三个层面往往集中在同一城镇,城镇间依赖程度相对较小,因而城镇之间的经济活动差异在于部类不同而不是层面不同

——城镇体系水平结构。

(2)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三个层面的聚集向不同城镇分化,经济空间结构重组表现为制造和装配层面的空间扩散和管理和控制层面的空间集聚,城市间依赖程度较大——城镇体系垂直结构。典型例子——春兰集团

这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导致城镇体系的两极分化。在城镇体系的顶部,是少数城市对于全球或区域经济起着管理和控制作用,末端是作为制造和装配基地的一大批城镇。

经济中心城市的特点:1作为跨国公司(全球性或区域性)总部的集中地,因而是全球或区域经济的管理和控制中心;2金融中心;3高度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如房地产、法律、财务、信息、广告和技术咨询等),以满足跨国公司的服务要求;4知识创新的基地和市场;5信息通讯和交通设施的枢纽。

典型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4、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变化

(1)知识传播的信息化大大缩短了从知识产生到知识使用的周期,促进了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2)信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如亲近大自然、家庭内工作、中心区娱乐、消费、社交等。

(二)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熟悉)

1、从城乡规划到环境规划

现代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土地资源配置,目的是控制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可能产生的消极外部效应(特别是环境影响)。

(1)环境规划产生的标志—1993年英国城乡规划协会成立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发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对策》,提出将可持续发展的规粘合原则引入城市规划实践的行动框架,成为环境规划。

(2)环境规划的主要特征

①预警性

②整合性

③战略性

(3)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

①土地使用和交通:通过倡导公共交通,缩短出行距离,节约和有效利用土地;

②自然资源: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③能源:减少能源的浪费,更多地采用可再生能源;

④污染和废弃物:减少污染排放,提高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程度。

2、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和区域发展—主要体现为:城市体系的结构重组

分为两个方面:城市体系的结构重组和不同层次的城市内部结构重组,具体表现为:

(1)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形成一系列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对于全球和区域经济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显著;

(2)制造业资本的跨国投资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迅猛发展,同时也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或装配基地;

(3)在发达国家出现一系列科技创新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基地,而发达国间的传统工业城市普遍衰退,只有少数城市成功的经历了产业结构转型。

(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熟悉)

1、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规划实践——都市村庄

美国规划师对于战后的郊区化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住区发展模式,称为都市村庄,具有以下特点;

(1) 形态紧凑;

(2)密度适当;

(3)混合用地;

(4) 公共交通为主导;

(5) 街道面向步行者;

(6)调适性较强的建筑。

2、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实践——产业园区

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同时包括了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园区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加工区。

我国当今一项重要的城市规划实践是开发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