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的探究

喀斯特地貌的探究
喀斯特地貌的探究

喀斯特地貌的探究

一、教学目标:

1、选取贵州省有代表性喀斯特地貌这一地貌特征,分析溶洞的成因。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对家乡地理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对家乡河山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

1.实验观察(可以回忆以前的化学实验、也可观察实验录像)

组织学生完成下列实验,认真观察,详细记录反应现象,并用该实验揭示说明地理问题。

(1)两个玻璃水槽,装半槽水,水中放置石灰岩碎块。①利用导管向一水槽中通入CO2气体,使水中CO2浓度不断升高;另一水槽保持原样。观察两水槽中石灰岩碎块的变化情况。②将两水槽放在支架上,在两水槽中都通入CO

2,在一水槽下方放酒精灯给水槽加热,另一水槽下不放酒精灯。观察两水槽中石灰岩碎块的变化情况。

(2)坩埚内放石钟乳碎块,用酒精灯加热坩埚,观察石钟乳碎块发生的变化(为了更名显的显示反应结果可将石钟乳碎块换成碳酸氢钙碎块)。

2.技术资料准备

利用技术去探测安顺市龙宫溶洞的全景及岩石成分的分析,观察主要景观的特征,分析景观的形成以及开发利用状况。模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3.搜集资料

组织学生利用网络、报刊等收集贵州溶洞的图片、文字说明等资料。

三、课堂探究

(一)课堂引入

播放安顺市龙宫溶洞的全景考察图

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如何造化出我国西南地区神奇的山山水水的?在

指出贵州龙宫溶洞实际上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后,让学生自学教材第一段明确“喀斯特”是这类地貌的名称。下面我们来来认识一下喀斯特地貌。

(二)互动探究

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搜集的资料直接回答下列问题:

(1)喀斯特名称的来源和发展。

(2)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及我国的分布。(同时展示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图。)

(3)什么是喀斯特地貌?

2.让学生讨论:结合课前实验来说明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探究喀斯特地貌的本质:

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实验(1)就是喀斯特作用中的溶蚀作用。其化学方程式是:

CaCO3+CO2+H2O=Ca(HCO3)2

也就是说:CaCO3 是碳酸盐在CO2 和H2O 的作用下被溶蚀成Ca(HC O3)2。

从实验(1)的两组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水中CO2 含量、温度越高溶蚀作用越强烈。

从实验(2)中可以看出,这是喀斯特作用中的淀积作用。其化学方程式是:Ca(HCO3)2=CaCO3↓+CO2↑+H2O

也就是说:Ca(HCO3)2 又在一定的条件下分解成为CaCO3。

这两个反应是可逆的,反应的方向取决于水中CO2 的含量,即与CO2 进入水中或从水中逸出有关,即分别出现溶蚀和淀积,这就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原因。

3.学生讨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后依次回答:

问: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岩石的可溶性。

问:影响岩石可溶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首先岩石应是可溶性岩石,即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

答: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就越典型,岩石的透水性又与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有关。

问: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除了与岩石的可溶性(最基本条件)有关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还与水对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蚀力有关。

问:影响水的溶蚀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水对碳酸盐的溶蚀力大小主要取决于水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还有水的流动性的强弱。

答:从我们做的实验中也可以看出来:水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数量越多、温度越高,那么水的溶蚀力就越强。水的流动性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水的流动性可以使更多的岩石在更大的面积上受到溶蚀,从而提高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性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坡度以及岩石裂隙的类型与连通性。

列出知识结构:

可溶性: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岩石的可溶性

透水性:与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有关

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

水的溶蚀力酸的数量以及水的流动性的强弱

流动性: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坡度以及岩石裂隙的

类型与连通性

小结:喀斯特作用能否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力,而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的影响。

动画展示: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

4.讨论:喀斯特地貌分为哪些类型?各类型有哪些典型景观?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回答: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

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各种由碳酸钙淀积形成的堆积体(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承转:以上只是讲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但还没有解决龙宫溶洞的成因。我们可以对照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来分析龙宫溶洞的形成。首先请大家读教材“贵州安顺龙宫溶洞及周边地区地形图”,说出它所在的经纬度,分析其气候类型。

生:位于 26.14N,105.55E,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5.讨论:贵州龙宫溶洞是怎样形成的?(可以采用技术还原其形成过程)

追溯到 3.25 亿年前,龙宫所在的地区是一片大海,这里沉积了大量的石灰岩。这说明:石灰岩的成分是CaCO3,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成分即满足岩石的可溶性。后来由于构造运动,抬升为陆地,因此安顺市石灰岩是充足的,并且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所以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都很好。

安顺的气候温暖湿润,全年降水充沛,以4-7 月降水较多。

地处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强烈的流水侵蚀作用使石灰岩受到大面积的溶蚀,从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的程度。这体现了水的流动性非常的好。

对照水的溶蚀力,需要丰富的有机酸,无机酸。安顺的气候也十分有利于生物的生长,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所以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就比较高了,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也创设了条件。

师:请大家从四大圈层方面总结安顺龙宫的成因。

甲:岩石圈:首先岩石不可溶性是最基本的条件,形成喀斯特地貌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云岩等;其次是透水性,岩石空隙与裂隙越多,透水性愈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乙:水圈: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离不开水,气候愈湿润,降水愈丰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流动性愈好,从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

丙:大气圈:首先大气中的与水体中CO2 的含量是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物质,其次气温愈高,有利于加快上述化学反应,可促进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由此,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一般分布在较低纬度地带。

丁:生物圈:水的溶蚀作用不仅取决于水中CO2 的含量,而与水中有机酸与无机酸的数量有关,而水中酸性含量与生物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小结:喀斯特地貌是在一定的大气、气候和生物条件下,水对岩石的溶蚀、侵蚀及淀积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生物、岩石、大气的相互作用。桂林山水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工头的结果。

总结: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着大量的石灰岩,属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在水和二氧化碳等共同作用下发生化学溶蚀、淀积作用,从而形成峰林、溶洞、地下河、钟乳石、石笋等千姿百态的岩溶地形。由于我国西南地区,降水丰富,气候温暖,植被茂盛,加之可溶性岩石纯度高,因此熔岩地貌发育得十分典型。

拓展:根据大家的实地考察,请大家思考我们如何开发利用喀斯特地貌?

生:主要开展旅游活动。溶洞可作地下厂址和地下仓库。还可作为温室用做育苗或居住等。

(三)质疑反思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理出知识结构,理清知识间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疑问。

四、课后活动

课后请每位同学根据所学内容围绕桂林山水的成因及开发利用写一篇小论文。选取优秀论文张贴。

Ps:标红部分可用技术解决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在可溶性岩类(主要指石灰岩)分布地区,由于喀斯特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各种地貌形态总称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了各种奇特的石灰岩溶蚀地貌。我国对喀斯特地貌研究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山海经》中就有“伏流”的记载。在距今300多年前,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在广西、贵州和云南一带的石灰岩地区考察了100多个岩洞,对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成因进行分类描述。他的不朽著作《徐霞客游记》,被人们称为喀斯特方面的经典著作。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和地下两种基本类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溶沟、石芽、石林、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干谷、盲谷、峰丛、峰林和孤峰等不同形态。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水沿着石灰岩地面流动,顺着节理、裂隙进行溶蚀,形成宽浅不一的溶蚀沟槽,称为溶沟。溶沟一般宽可从十几厘米到几米,深可达1米以上,长度不等,溶沟之间突起的脊、柱称为石芽。石芽的高度不等,可从数十厘米到数米。石芽除露出地面的,还有埋在地下的,是由地下水在下渗过程中溶蚀而成。发育在厚层石灰岩中的高大石芽,其间有平行的垂直溶沟、沟深坡陡,形似森林,故名石林,如我国云南的路南石林。

地表水沿着岩层裂隙垂直向下溶蚀,并有塌陷发生,成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垂直通道,称之为落水洞。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裂隙状落水洞、竖井状落水洞和漏斗状落水洞等。图1溶沟与石芽一般落水洞的洞口直径为7—10米左右,深度为10—30米左右,最深可达百米以上。在被溶蚀的石灰岩地表常可见到一种平面轮廓为圆形、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数米至十几米的漏斗状凹地,称为漏斗。漏斗下部常有管道通往地下,地表水沿此管道下流,如通道被粘土碎石堵塞,常积水成池。按其成因可分为溶蚀漏斗、沉陷漏斗和塌陷漏斗。漏斗是喀斯特发育初期的产物,它是喀斯特地下水垂直循环作用的结果,所以漏斗多分布在喀斯特地貌高原面上。例如宜昌的山地平面上,漏斗很发育,落水洞和溶蚀洼等负地形也很多,平均每平方公里达30多个。漏斗再进一步溶蚀扩大就成为溶蚀洼地。溶蚀洼地底部如果被红土和其它风化物覆盖,其底部的漏斗、落水洞等流水通道被堵,积水成为喀斯特湖。溶蚀洼地底部平坦,其直径超过百米,甚至可达1—2公里。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展形成宽坦的盆地,宽度可达数百米至数公里,长度达几十公里,称为喀斯特盆地。南斯拉夫学者J.司威治最早称这种地形为坡立谷,原意为可耕种的平地,现已成国际通用术语。盆地的边坡陡峭,底部平坦,常被残留的棕黄色粘土、红色粘土及河流冲积物所覆盖。一些溶蚀残丘、孤峰、峰林常常耸立在盆地边缘或排列在河谷两侧,著名的桂林山水就是这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在石灰岩地区,河流常

桂林喀斯特地貌分析结果汇报

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系别xxx 年级专业xxx 学生姓名xxx 指导老师xxx

xxx 2011 年4 月24 日 一、实习目的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根据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在学完地质学、地图学、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自然地理课程后,组织的一次野外实习,通过此次实习,要求学生能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并能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感性知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野外独立研究与考察的能力,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和学习专业的兴趣,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地理教学等工作奠定基础。 二、学生实习进度安排表 1、实习时间:2011年4月11日——2011年4月24日 2、实习地点:广西桂林市 三、实习过程概述 1、2011年4月11日xxx 实习准备:实习动员、安全教育以及收集实习资料。 2、2011年4月12日xxx 乘车,安排食宿。 3、2011年4月13日中国岩溶地质博物馆参观岩溶模型及标本;请专家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2011年4月14日桂林园林植物园考察珍稀植物及亚热带生物群落特征 5、2011年4月15日至16日桂林——阳朔考察桂林——杨堤——兴坪——阳朔一带的漓江沿岸岩溶地貌,漓江沿岸岩溶地貌,观察漓江沿岸地下河及溶洞特征。 6、2011年4月17日七星岩、芦笛岩考察七星岩、芦笛岩等典型溶洞的地下喀斯特地貌。

观察漓江沿岸多层洞穴特征。 7、2011年4月18日月亮山、象鼻山、伏波山考察穿山、孤峰等喀斯特地貌特征。 8、2011年4月19日桂林市郊唐家湾一带观察大型直立倾伏背斜,认识大型褶皱和张性构造角砾岩。 9、2011年4月20日桂林市郊刘家村北渡口观察桂林市区漓江沿岸河流的地质作用及主要产物。 10、2011年4月21日桂林市火车站乘车返校 11、2011年4月22日至24日xxx 根据实习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完成实习报告的撰写。 四、实习报告 (一)桂林区域简介 桂林市(简称“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桂走廊南端。东、北与湖南省相邻。湘桂铁路与漓江纵贯,有321 、322 、323 三条国道穿过。桂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桂林是广西的名城和交通、文化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桂林的工业主要以微电子、橡胶、医药、食品类和工艺美术为支柱,并建立了桂林高新技术开发区。 语言:普通话、桂林话、桂柳话 自然条件 地形条件 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典型岩溶地貌。岩溶峰林地貌是桂林重要旅游资源。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 气候条件

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 保护研究 ——以贵州省西南地区(安顺、兴义)为例 摘要: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四川、湖南、湖北六个省区,贵州正好位于六省区的核心位置,是喀斯特发育最为激烈的中心区域,而贵州省又主要以西南地区最具特色。在贵州西南部,随处都可以看到独具个性的自然景观,喀斯特景观就是这万千自然景观的基础。本文以贵州省西南地区为研究主体,就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相关问题,通过查阅文献、网络搜索、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阐述了该地发展喀斯特旅游业的意义、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并提出了一些喀斯特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具体措施和策略。 关键词:贵州省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开发保护 贵州作为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地处西南腹地,集聚了溶洞、瀑布、石林为主的天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区等旅游资源优势,并且它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但是其自然资源和人文风情的整合度较差,导致其旅游资源一直处于周边省份尤其是云南、广西等旅游热点的阴影之下,影响了其在全国的知名度。因此,如何提高贵州旅游资源的核心文化品位,树立个性鲜明的旅游产品形象,如何科学开发旅游资源,使贵州省变为一个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竞相发展的大省,成为目前贵州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贵州省西南地区主要旅游资源概况 贵州省西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主要由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构成,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

(一)、黄果树风景区 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是国家首批5A级风景区。黄果树瀑布是该景区的核心景点,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赏的瀑布,以水势浩大著称。黄果树瀑布属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型瀑布,瀑布高77.8米,宽101米;其中主瀑高67米,宽83.3米,以其雄奇壮阔而闻名于海内外。黄果树瀑布不只是一个瀑布的存在,以它为核心,在它的上游和下游20千米的河段上,共形成了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瀑布18个。1999年被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黄果树瀑布群的各瀑布不仅风韵各具特色,造型十分优美,堪称世界上最典型、最壮观的喀斯特瀑布群,而且在其周围还发育着许多喀斯特溶洞,如天星洞,洞内发育各种喀斯特洞穴地貌,形成著名的贵州地下世界,具有极大的旅游观光价值。 (2)、龙宫风景区 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南郊,与黄果树风景区毗邻。龙宫风景区是以暗河溶洞为主称奇、并集旱溶洞、峡谷、瀑布、峰林、绝壁、溪河、石林等多种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着中国最长、最美丽的水溶洞、中国最大的洞穴佛堂、中国最大的洞中瀑布、全世界最低的天然辐射剂量率、全世界最多、最为集中的水旱溶洞等高品位风景资源。贵州龙宫中心区有卧龙湖、迎宾洞、龙门飞瀑、龙潭天池、龙宫暗湖、蚌壳岩、虎穴洞等景点组成,上下辉映,别有洞天,宛如神话中龙王所居的水晶宫殿。天池是一个山间湖泊,碧绿如玉,俗称龙潭,湖水下泻,从巨大的溶洞倾斜而下,水墙壁立,宽25米,高约50米,惊涛奔涌,蔚为壮观,此即龙门,据称为中国地下瀑布之冠。 (三)、马岭河峡谷风景区 位于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境内,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集雄、奇、险、秀为一体。马岭河峡谷是一条在造山运动中的大裂水地缝,谷内群瀑飞流,翠竹倒挂,溶洞相连,两岸古树名木点缀其间,千姿百态。马岭河峡谷风景区地处云贵高原隆起的乌蒙山与广西丘陵之间,碳酸盐可溶岩分布广泛,岩层断裂褶皱复杂,集中体现了喀斯特多层次、多类型地貌景观,与东西两边的黄果树瀑布和云南路南石林竞展风姿,构成冠盖中华的喀斯特风光,被誉为“地球上一道美丽的疤痕”。特色万峰林景区是马岭河峡谷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兴义市东南部成千万座奇峰组成,气势宏大壮阔,山峰密集奇特,整体造型完美,被不少专家和游人誉为“天下奇观”。万峰林分为东峰林、西峰林两大景区,景致各异,相映成趣,分别被称为大自然的水画、天然大盆景。 (四)、民族风情 贵州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风情独特,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各民族的音乐、舞蹈、节日、风俗、民居、服饰等独具魅力。布依族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等;传统剧种有地戏、花灯剧等;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等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传统音乐“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享誉海内外。苗族最早的乐器是芦笙,芦笙曲调是最早的曲调之一。苗族的音乐,可分为民歌、芦笙、唢呐和琴箫曲调。工艺上,刺绣具有独特的技巧,针法多种多样;蜡染历史悠久,独放异彩。银饰工艺精巧,是苗族服饰中,最耀眼的部分,在裙子、衣服、头饰、手饰等中都有运用。此外,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质朴、纯真、自然,被称为“东方踢踏舞”。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节”,苗族的“八月八”等民族节日,多姿多彩,让人留连忘返。特别是布依族“八音坐唱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报告 krast cave 宋柳依 2016级地理信息科学 学号:2016013332 2016年秋季 [摘要]:1.关于岩溶作用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和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2.喀斯特地貌发育和演化实在自然界一定时间和空间领域内进行的,它具有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性,同时又居于空间有序的分带性;3.喀斯特地貌类型多样,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两大类;4.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及其景观价值。 [关键词]:喀斯特;岩溶作用;形成条件;发育理论;形态分析;旅游形象。 前言: 喀斯特地貌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我国是热带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类型最多的国家,亦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对喀斯特地貌现象纪录和研究最早的国家。喀斯特地区有许多国民经济建设问题,因此,研究喀斯特地貌的类型与成因及演化一直备受关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与新方法的提出,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也一直在逐渐深入。 1,喀斯特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定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作用过程(分解和化合)和物理作用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叫岩溶作用。

化学作用过程:碳酸盐在纯水中溶蚀速度很微弱,只有当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时,碳酸盐的溶蚀速度才会显著增大。二氧化碳和水化合成碳酸,碳酸再电离成氢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氢离子也越多,当含多量氢离子的水对石灰岩作用时,氢离子就会从碳酸钙中离解出的碳酸根离子结合成碳酸氢根离子,分离出钙离子。而上述化学反应是可逆的,所以喀斯特作用不断发展。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碳酸钙在水中的溶度和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有关,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又受温度、气压以及土壤中有机质的氧化和分解等因素控制;另一方面,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还受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的影响。因此,影响喀斯特作用的有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和地质因素。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度、降水和气压等方面。温度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比较复杂,温度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少,溶蚀作用减弱。降水量多的地区,地表径流量大,地表水和地下水交替条件好,水的溶蚀力强。降水的影响比温度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当温度相同时,二氧化碳的分压越大,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 生物因素:动植物的生长与活动对喀斯特作用也有很大的影响,动植物可供给土壤大量有机质,土壤中的有机质的氧化和分解可产生许多二氧化碳。在高温地区,通过有机质氧化作用,二氧化碳将大量增加,对促进碳酸钙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藻类的生长能分泌许多溶蚀性酸,对可溶性岩石也有一定的溶蚀作用。 地质因素: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地质因素包括岩石成分、岩石结构和地质构造等三方面。岩石成分是指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实验表明,结晶质岩石的晶粒愈小,相对溶解度愈大。岩层的产状核破裂可控制岩溶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在断层发育的地方,特别是张性断裂发育的部位,结构松散,空隙大,有利于岩溶作用的增强。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存在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水化和水解作用下不断溶蚀,并进一步扩大,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奇特的地貌。 2.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理论: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理论研究,近一个世纪以来被国内外研究者广泛讨论。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复习:喀斯特地貌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复习:喀斯特地貌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复习:喀斯特地貌 前言: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下面由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复习:喀斯特地貌,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简介: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 ②硫酸盐类岩石( 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③ 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达 51×106 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

牙买加等地。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 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 结合相关文章的描述,此毕业论文对喀斯特地貌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 (1)由于喀斯特地形的限制和地表的破碎,地形相对平坦、聚落发展相对较好的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聚落分布集聚性仍然不强,总体上分散,聚落形态复杂。 (2)喀斯特地貌决定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的空间格局特点及演变规律,聚落主要分布在喀斯特盆地、洼地等负地貌和溶丘、溶原、峰林等正地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聚落规模逐渐增加,局部呈现集聚并随着喀斯特地表地貌和组合地貌的形态表现出一定的集聚特点:一般来说,低海拔、无坡向坡度或坡度较低的地势平坦区域聚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集聚且较为连续,地形起伏地区聚落分布分散,喀斯特正地貌边缘有聚落低程度集聚,集聚形式上沿着等高线向外逐渐增加。 (3)喀斯特高原瓮地区聚落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无论是数量上或是面积上都有所增加,且增幅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水平空间上,聚落形态变化明显,居民点形状越来越不规则,分布越来越聚集,景观格局不断趋于复杂,但到一定程度后,景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一定继续增加,体现了喀斯特地貌对聚落空间发展的限制。 (4)垂直宅问分布是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聚落空间的主要特点,并加剧了聚落空间格局的复杂性。垂直空间上,聚落主要集聚在低海拔范围内,并逐渐向高海拔地区增加,但各个海拔范围的变化不尽相同,低海拔区域内聚落比蘑呈现逐年增加后又减少的趋势,体现了当居住空间受限后,聚落逐渐向海拔较高的区域蔓延规律。坡度上,聚落主要分布在无坡度的平坡地带,其次是坡度平缓地带。随着平缓地带居住空问的有限(聚落开始向坡度较高的地带蔓延,陡坡和较陡坡的聚落规模和所占比重都有所增加,极陡坡开始有一定比重的聚落分布。坡向上,聚落以分布在无

石林的介绍与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保护石林 专业:地理信息科学2013级 学号:20130461023 姓名:刘丛谊 摘要 石林是大自然运动的杰作,是世界喀斯特(岩溶)地貌的精华。约3亿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泽国,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终于形成了现今极为珍贵的地质遗迹。石林涵盖了地球上众多的喀斯特地貌类型,一簇簇、一片片,这一簇酷似马来西亚的石林;那一片又像美洲的石林;而另一片又和非洲的石林相同。这林林总总的景致让见多识广的世界喀斯特专家似曾相识,赞叹不已,称其为世界地貌的博物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石林,或因路途艰险,仅能在飞机上拍摄观赏;有的隐匿在茫茫林海中无法到达而令人望景兴叹。中国石林却以最好的通达条件让游人走近他,欣赏他。在相差不到500米的高差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石芽、峰丛、溶丘、溶洞、溶石湖、瀑布、地下河,洋洋洒洒,美不胜收。无论俯视、平视、仰视都有不同的景致尽收眼底,构成了典型的高原喀斯特生态系统和最丰富的立体全景图,被誉为"大自然雕塑博物馆"。 关键字 喀斯特地貌石林世界自然遗产景观保护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溶岩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地貌可分出以下6种: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 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石林世界自然遗产景观 大石林:这里的石林直立突兀,线条顺畅,呈淡淡的青灰色。最高大的独立岩柱高度超过40米。其中的"莲花峰"、"剑锋池"、"犀牛望月"等为典型景点。而"望峰亭"为欣赏暮途穷"林海"的最佳处。在石林中属大石林开发得最早,整个景区由密集的石峰组成,犹如一片石林盆地。人行峰林中,不几步便被石峰挡道,曲折迂回之后,又是另一种天地。 小石林:与密集诡秘的大石林相比,近邻的小石林便显得疏朗、清雅。宽厚敦实的石壁像屏风,将小石林分割成若干园林。小石林中最有名气的景点当数"阿诗玛"。如今小石林景区

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摘要:贵州受到喀斯特地貌控制,喀斯特地貌研究的程度关系到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意义重大。本文对喀斯特地貌成因、演化、分区,及喀斯特相关研究进行了描述,得出:地表喀斯特的研究已有规模,但地下喀斯特探测需大量研究,是今后研究重点;对于贵州受构造影响,喀斯特分区应考虑小地貌、小环境的影响;喀斯特相关研究如石漠化、小流域治理、旅游研究等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演化分区 引言 贵州地处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中心,是我国第一级台阶向第二级台阶的延伸斜坡地带,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质构造较为复杂,造就了独特、多样而又秀丽的喀斯特地貌景观。[1]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其范围北起四川盆地南缘山地和鄂西南高原,南至南盘江河谷和桂西北山地,纵跨近5个纬度(24°30’N-9°13’N),长约510km;西起滇东黔西高原,东至湘西丘陵山地,横跨6个纬度(103°31’E-109°30’E),宽约570km,总面积1.76*105km2。[2]由于特殊的岩溶地质作用过程和岩溶环境特征,造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直接关系到贵州社会和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等重大问题。 1.研究现状 1.1成因研究 袁道先先生认为应以系统科学的观点,将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程度和特征的因素:构造、岩性、气候、水文、土壤等,以及这些综合这些影响因素而产生的直接作用方式和强度综合起来考虑。[3]从宏观上看,自晚震旦纪到三叠纪晚期,贵州地区沉积了上万米厚的碳酸盐岩地层,发育了四套碳酸盐沉积建造,自上而下为:上震旦统灯影组,下寒武统上部至下奥陶统中部,中泥盆统顶部至下二叠统,下、中三叠统。[4] 俞遵典对原生喀斯特地貌的成员机制作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岩石地层因素、地质构造环境、水化学及水动力条件、生物化学制导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形成喀斯特。[5] 2006年以来,通过运用高分辨率的自动化监测仪器,对岩溶水文(水位、流量)、水的物理化学指标(水温、PH值、电导率、HCO等)和土壤空气CO2进行连续监测,不但证明了岩溶作用的迅速变化过程,而且揭示了水——岩——气耦合作用规律。[6,7]

喀斯特地貌简介

喀斯特地貌简介 摘要:喀斯特地貌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在中国分布广泛,其类型众多,分类标准不一,发育形成理论也有多种说法。本文从克斯特地貌的分类、发育形成理论、在中国的分布、旅游价值等方面对喀斯特地貌进行简单介绍。旨在希望更多的人对喀斯特地貌有更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分类;发育;分布;旅游价值 1定义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1]。 2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分类,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 2.1按其发育演化 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2.2其他角度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2] 3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形成理论 有关喀斯特地貌发育理论研究,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相继提出了“循环演化论”;“渐进演化论”;“地壳上升速度与剥蚀速度对比论”;“同时态系统演化论”;“时空演化论”等[3];下面就这些理论进行简单介绍: 3.1 喀斯特地貌的循环演化论 国外一些学者把喀斯特演化归纳为“幼、青、壮、老”四个发育时期,也就是四个发展演化阶段,并形成喀斯特地貌循环演化论。这一论点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演化规律,其演化动力主要是地壳升降运动。 3.2 喀斯特地貌的渐进演化论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何宇彬[4]、张世从[5]等学者强调了新构造运动和水文网的控制作用。认为由于不同地貌的水动力条件各异,导致了喀斯特组合形态的有序分布。 3.3 喀斯特地貌的地壳上升速度与剥蚀速度对比论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以新构造运动的上升或下降性质为主导思想,用上升速度和剥蚀速度的均衡对比关系来解释现阶段的各种峰林喀斯特的成因,分析其演化方向和发展趋势,认为上升

文档: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原理

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原理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 碳酸钙(CaCO 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 3 ) 2 ], 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包括:可溶性岩石、岩石透水性、流水作用、气候影响。 可溶性岩石 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喀斯特地貌岩石。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流水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 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 2 CO 3 ),二氧 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H 2O + CO 2 ==HCO 3 -- H 2O + CO 2 ==H 2 CO 3 H 2CO 3 ==HCO 3 --+H+(第一步:形成碳酸和碳酸根离子) H++ CaCO 3==HCO 3 -+ Ca 2 +(第二步:H+与CaCO 3 反应生成HCO 3 -,从而使CaCO 3 溶解)

喀斯特、丹霞、雅丹地貌区别与分析

读书笔记 ---关于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的比较与总结暑假在阅读《中国国家地理》时,在该杂志期刊简要的介绍了这三种地貌,在这本书的介绍上主要是以图片的形式体现,没有能够系统的对这三种地貌进行比较,以及对这三种地貌的形成过程进行阐述。加之自己在对这三种地貌的了解甚少,同时看到这本杂志上的唯美图片,于是想深入了解一下这三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形成的时间等方面的知识。虽然这三种地貌在大一的《自然地理学》上就有过介绍,但是自己觉得还是不够深入,在自然地理学上主要是对喀斯特地貌作了详细的介绍,但是对另外两种地貌就没有详细的阐述,在这我想通过自己的仅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自己的其的理解进行区分。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这三地貌的特点。 一.喀斯特地貌 1.1喀斯特地貌的定义: 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1.2喀斯特地貌的起源: “喀斯特”是斯洛文尼亚伊斯特拉半岛的一个地区。(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这里在中生代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厚实的石灰岩层。经过长时间的水流侵蚀,形成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故而地质学家们将这种石灰岩层所特有的地形冠名以“喀斯特”。 1.3化学原理 :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通常是温带气候地区pH值较低的酸性雨和石灰岩层所造成的。随着地表下的岩石不断与水反应,将不溶的碳酸盐在与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不断生成可溶但不稳定的碳酸氢盐,在排水较好的地下岩层就能形成一个大的溶洞。溶洞中的水在流动时,其溶解的碳酸氢盐就可能分解,再度形成不溶的碳酸盐沉降在地面。溶洞中从高处落下这样的水滴就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碳酸盐沉降在溶洞顶部,而另一部分则会在地面沉降。上部的碳酸盐沉降往往形成一 1.4喀斯特地形分类 : (1) 按其发育演化 1.4.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 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1.4.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1.4.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1.4.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 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1.4.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1.4.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 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2)按出露条件 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3)按气候带 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4)按岩性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结合相关文章的描述,此毕业论文对喀斯特地貌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 (1)由于喀斯特地形的限制和地表的破碎,地形相对平坦、聚落发展相对较好的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聚落分布集聚性仍然不强,总体上分散,聚落形态复杂。 (2)喀斯特地貌决定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的空间格局特点及演变规律,聚落主要分布在喀斯特盆地、洼地等负地貌和溶丘、溶原、峰林等正地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聚落规模逐渐增加,局部呈现集聚并随着喀斯特地表地貌和组合地貌的形态表现出一定的集聚特点:一般来说,低海拔、无坡向坡度或坡度较低的地势平坦区域聚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集聚且较为连续,地形起伏地区聚落分布分散,喀斯特正地貌边缘有聚落低程度集聚,集聚形式上沿着等高线向外逐渐增加。 (3)喀斯特高原瓮地区聚落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无论是数量上或是面积上都有所增加,且增幅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水平空间上,聚落形态变化明显,居民点形状越来越不规则,分布越来越聚集,景观格局不断趋于复杂,但到一定程度后,景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一定继续增加,体现了喀斯特地貌对聚落空间发展的限制。 (4)垂直宅问分布是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聚落空间的主要特点,并加剧了聚落空间格局的复杂性。垂直空间上,聚落主要集聚在低海拔范围内,并逐渐向高海拔地区增加,但各个海拔范围的变化不尽相同,低海拔区域内聚落比蘑呈现逐年增加后又减少的趋势,体现了当居住空间受限后,聚落逐渐向海拔较高的区域蔓延规律。坡度上,聚落主要分布在无坡度的平坡地带,其次是坡度平缓地带。随着平缓地带居住空问的有限.聚落开始向坡度较高的地带蔓延,陡坡和较陡坡的聚落规模和所占比重都有所增加,极陡坡开始有一定比重的聚落分布。坡向上,聚落以分布在无坡向地区为主,有坡度地区的聚落在各个坡向的分布变化显得杂乱且无规律可循,体现了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分布的复杂性。 综上,由于地表的复杂和破碎,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总体分散,近年来随着聚落规模的扩大,聚落在局部区域有一定程度集聚,但地形的限制导致集聚的形式和集聚的程度有所差异;相关才子表述,随着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增大.聚落形态更为复杂,空间分布更加散布;喀斯特地貌的垂直空间特点在决定聚落的垂直分布及演变规律的同时也加剧了聚落空间分布的复杂性。因此,掌握好喀斯特

主要地貌类型简介

喀斯特地貌 简介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类型和分布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青海(即云贵高原)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下流水侵蚀形成的地下河。在地表常见有石芽、溶沟、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地貌形态,而地下则发育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 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丹霞地貌 简介 现今定义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及其在我国的情况 摘要:“喀斯特地貌”为可溶性岩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类型,又叫岩溶地貌。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分布着大量的喀斯特地貌。比较著名的桂林山水、武隆等风景区都是喀斯特地貌。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典型中国利弊 1.喀斯特地貌简介 “喀斯特”(karst)一词源于前南斯拉夫,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喀斯特地貌指可溶岩(主要是分布最广的碳酸盐岩)经以溶蚀为先导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如石芽、石沟、石林、溶洞、地下河等。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大喀斯特作用。它主要是溶蚀作用,还包括了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地表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石有着重要的侵蚀作用,这里包括了水动力作用下对碎屑物搬运,水对岩石或沉积物的化学溶蚀作用,还包括了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作用。这种地下水对碳酸盐岩侵蚀作用的结果,就形成了喀斯特地貌。因此,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地区,往往奇峰林立,地表水系缺乏,而地下水系比较发育。 (图1 喀斯特地貌)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当水中含有CO2时,或者PH值显酸性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碳酸氢钙溶于水之后,形成空洞,并逐步扩大。 按其发育演化,喀斯特地形可分出以下6种。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2.几种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1)石林 高温多雨 的热带气候条 件下,厚层质 纯的碳酸盐岩 地层中发育的 形体高大的沟 间耸岩。多数 学者认为它是 热带石芽的一 种特殊形态。 石林之间有很 深的溶沟,沟 坡垂直,坡壁上(图2 路南石林) 有平行垂直凹槽,以中国云南的路南石林最为典型,相对高一般20米左右,大

对喀斯特地貌地形的地基研究与处理

对喀斯特地貌地形的地基研究与处理 摘要:在我国的岩溶地区,工程建设中一般会遇到特殊的地质问题。溶洞、土洞和地层塌陷这些不良工程地质情况,在溶岩地区或多或少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对工程建设造成不利影响,使建(构)筑 物附近产生地面塌陷、不均匀沉降等危害,严重时危及建筑物的正常使用。本文在此从喀斯特地貌地区的地质问题出发,在此基础上对于地基的施工做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地质;地基 abstract:in the karst areas of china, project construction will always encounter special geological problems. cave, soil cave collapse and formation of these adverse conditions of engineering geology in karst area, more or less will inevitably arise, adverse impact on project construction, the building (structure ) constructed near the non-uniform settlement of ground subsidence, damage, serious endanger the normal use of the building.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geological problems of karst landform areas, on the basis of th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to do some research. key words; karst landform; geology; foundation; 中图分类号:f416.1 前言:岩溶(喀斯特)地貌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貌单元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在贵州、广西等地尤为发育。岩溶地区由于地下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总结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总结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世界遗产地由云南石林的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贵州荔波的森林喀斯特、重庆武隆的以天生桥、地缝、天洞为代表的立体喀斯特共同组成,于2007年6月27日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评选为世界自然遗产并获得全票通过。世遗专家组在对其进行全面实地评估后认为,“中国南方喀斯特”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完整的喀斯特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演化进程。 一、云南石林喀斯特 (一)组成 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所属有八大景区:石林同景区,黑松岩(乃古石林)风景区,飞龙瀑(大叠水)风景区,长湖风景区,月湖风景区,芝云洞风景区,奇风洞风景区,仙女湖风景区。其中已经开发为游览区的景区是:石林风景区,黑松岩(乃古石林)风景区,飞龙瀑(大叠水)风景区,长湖风景区。 (二)特点 云南石林地处滇东高原腹地,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云南省昆明市70余公里。石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是一个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休闲度假、科学考察为一体的著名大型综合旅游区。石林喀斯特景观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景观,在世界地学界享有盛誉。总面积达1100平方公里,保护区为350平方公里。

地表峰林奇布,主要为高大巨型石芽群景观,大部分灰岩山峰分布在河谷两侧,各种形态的石峰似人似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全国35片石林中本省有:路南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和莫村石林、石板哨石林、天生桥等20片石林足见本省石林分布面积之广;溶洞景观有:玉溪溶洞,建水燕子洞,九乡溶洞等。 二、贵州荔波喀斯特 (一)组成 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由贵州荔波水上森林喀斯特森林区、甲良镇洞庭五针松保证点及小七孔喀斯特森林科学游览区三部分组成。 (二)特点 荔波喀斯特最醒目的景观是锥状喀斯特,最典型的类型是峰丛喀斯特和峰林喀斯特。作为世界遗产提名地,荔波喀斯特满足了世界自然遗产的多个标准。峰丛景观与峰林景观呈有序排列,展示了相互地貌演化与递变;具有特殊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与显著的生物多样性,包含众多特有和濒危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代表了大陆型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的地质演化和生物生态过程,是研究裸露型锥状喀斯特发育区喀斯特森林植被的自然“本底”及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平衡的理想地和天然试验场所;区内90%的人口是少数民族,文化底蕴丰富,其中主要是水族、瑶族和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荔波茂兰,是至今保存着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盆地过 渡的斜坡地带上,因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加之喀斯特地貌生境复杂多样,森林生态空

喀斯特地貌有各种类型

喀斯特地貌有各种类型,有地上的有地下的,有正地形有负地形。比如地上的有峰林、峰丛、石林;有峡谷、坡 立谷、盲谷;地下的有溶洞、天坑、漏斗、地下河、伏流、竖井等;溶洞中又有各种沉积物:钟乳、石笋、边石 坝等。 这些地貌景观中,峰林、峰丛最值得关注。这是因为这两种地貌是形成大地景色的主导因素,在尺度和规模 上又是大数量级的,其他景观大部分发育在这两种地貌组成的景观之中。它们就像一个城市中的建筑物,其他喀 斯特地貌就像是街道、地下管道、家具等。在卫星遥感图中你可以看到和识别出这两种地貌,可以这样说,峰林、峰丛是喀斯特地貌的一张脸,一张名片。 什么叫峰丛和峰林呢?我打个比方。 如果你把手掌朝上,然后把五个手指掬起来,这看起来就是一个峰丛了。如果再多一个手指就好了,因为假 如一切都很理想的话,比如石灰岩质纯,孔隙均匀,裂隙和节理分布也很均衡,降水对石灰岩溶蚀的结果:平面 投影应该是一个六边形,有六个石峰,围着一个洼地,洼地中间应该有一个漏斗或落水洞,把水排走。这道理就 和城市地理学中说的中心地理论一样,商业网点最后的分布会出现多层次的六边形结构。因为就像蜂巢的结构一样,六边形最节省材料和力。如果说你的五个手指是峰丛的尖峰,那么朝上掬起来的手就是一个峰丛洼地了。 如果你再戴上一个无指手套,让手指露出来,然后手指间的距离尽量拉开,离得远一些,再把无指手套理解 为覆盖在石灰岩上的一些土、砾石、沙等松散沉积物的话,那么你的五个手指就组成一个峰林了。你的手指与手 掌还有无指手套合在一起,就是一小块峰林平原了。 当然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我们还是看一下学者们给出的定义吧。 “峰丛”是指有共同基座的一些石峰构成的地貌。石峰之间常有封闭洼地,其组合地形称为峰丛洼地。 “峰林”是指被平坦的常有较薄的松散沉积物覆盖在基岩面上的地面隔开的一些石峰构成的地貌,峰体之间常 为平原,其组合地形称峰林平原。 同样是可溶岩地区,为什么有的地方发育成峰丛洼地,有的地方就发育成峰林平原了呢? 主要是水的作用方式不同,峰丛地区是“入渗型喀斯特”,降水就地直接入渗。为什么会直接入渗呢?因为这 里的地壳处于抬升阶段,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位低,所以地面的水会垂直下渗。这种就地入渗的天上降水对岩 石进行垂直方向的溶蚀,最后就形成了峰丛洼地。峰丛地区由于地下水位低,降水下渗,无法汇聚成地面河流,即使有河流也大多是“过境河”。发育成熟的峰丛地区最后会在地下深处形成地下河水系。 无数个峰丛组合起来,指尖点点、万峰汇聚,很有气势。在广西的西部、贵州的南部分布有大片大片的峰丛 地貌。峰丛地貌,石峰密集,规模宏大、气势有余,但由于无河缺水,因此景观壅塞干涩,疏朗含蓄的情调不足。 峰林地貌则是“流水型喀斯特”。除了天上降水对其进行垂直方向的溶蚀外,从非喀斯特地区流来的河流,也 就是所谓的“外源水”,还对满布裂隙和节理的石峰进行侧向即水平方向的溶蚀,这种“挖墙角”的行为,使石峰的 外缘边坡不断平行后退,最后一个个石峰越离越远。河流带来的沉积物又填塞在石峰间,最后一个个石峰好像伫 立在平原上的巨石。外来的河流之所以能在石峰间蜿蜒流淌,是因为峰林地区地壳稳定,或相对周边地区抬升缓慢,形成一个汇水盆地,并且远离深切的河谷。因此地下水位接近地面,一场暴雨或者雨季,地下水就会涌出地 面低洼处,因此峰林地区的地面多湖泊、池塘等。 峰林地区平畴展布、山峰突起、河流缠绕、湖泊点缀,你完全可以把峰林平原想象成江南水乡,但是你要在 水乡的平原上摆上一些错落有致的翠绿挺拔的山峰。因此这种景观的风格在温润婉约中添加了一些硬朗和刚劲。 峰林与峰丛这两种景观无论哪一种,单独存在都是不完美的。它们二者像太极图中的阴与阳,水墨画中的黑 与白,计算机中的0与1,又像交响乐中的双主题。 峰林的疏,峰丛的密;峰林的塔,峰丛的锥;峰林的润,峰丛的燥这二者合则美,离则伤。 桂林山水为什么美?因为她是——峰林和峰丛的对手戏和双人舞。 据朱学稳教授调查,桂林漓江流域中的峰林和峰丛分布区几乎是平分秋色,各占流域面积的一半左右。 然而它们不是泾渭分明地一半对一半地分布,而是疏密有致,均衡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镶嵌式地展开。 峰丛也不是单一的样式,而是有几丛团聚形成岛状,或排列有序成条带状。峰林中的石峰也非仅为塔状,亦有锥状;有的如刀似刃,有的像柱若桶;有时峰林平原中的石峰并非独立的孤峰,而是一个个岛状、条状的峰丛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