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方言“儿”类后缀探析

成都方言“儿”类后缀探析
成都方言“儿”类后缀探析

成都方言“儿”类后缀探析

作者:覃洲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7年第09期

摘要:成都方言里“儿”缀同时包含“儿尾”和“儿化”,且“儿”缀现象十分丰富。文章结合前人的研究并形成自己的见解,通过收集语料来对“儿”类后缀进行探析。文章首先对“儿化”“儿缀”“儿尾”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分别从“儿化”与“儿尾”两个方面对成都方言名词性后缀“儿”缀与普通话进行比较,最后归纳出成都方言儿缀的特点和功能

关键词:成都方言儿缀儿化儿尾

引言

关于“儿”缀的探讨,汉语学界对其在普通话中的研究成果颇丰,对“儿缀”的名称概念理解,“儿缀”的用法,“儿缀”的构词等都有深入的探讨,故不再赘述。笔者认为,要研究“儿缀”,首先需要对三组概念加以辨析:“儿缀”“儿化”“儿尾”。根据黄伯荣在《现代汉语》的解释,“儿化”应该理解为在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就叫做儿化韵[1],由此可见,“儿化”是语音层面的现象,而“儿”本身不单独成为一个音节,与前面的韵母共同构成一个新的带卷舌的韵母。根据曹跃香在《儿化、儿尾和儿缀等术语在不同平面上之转换使用》一文中的解释,她指出“儿”音与其前字音节在语流中融合了的称“儿化”,没融合的称“儿尾”。[2]因此,“儿尾”是“儿”字单独成为一个音节,这个“儿”字需要读出来。同时,作者指出“儿化”“儿尾”都是属于语音层面的现象。而“儿缀”是词汇与语法层面的概念,是书写形式上带“儿”的词。所以“儿缀”在读音上可能是“儿化”,也可能是“儿尾”。而本文所涉及的“儿缀”概念在读音上便同时涉及“儿化”和“儿尾”。

从历时的角度考察的话,儿化现象的出现时间应该晚于儿尾,同时,儿尾在语流中由于某种作用逐渐变异最后形成了儿化现象,这种变化在北方方言中的速度与程度是渐变的、不平衡的。以北京话为代表的部分方言区域中儿化演变比较完全,儿化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方言片儿尾和儿化并存,正处于演变之中,像成都方言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有的方言片则只有儿尾,没有儿化,像四川犍为、井研、五通桥等地区方言基本上只有儿尾,沒有儿化。

成都方言名词性词缀“儿”缀词数量多,使用频率高,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跟普通话中的“儿”缀相比,成都方言中的“儿尾”现象尤其值得关注,“儿尾”用例远远大于普通话中的频率,“儿化”很多现象的相关特点以及用法与普通话也有所不同,这就足以体现“儿缀”在其成都方言构词中独特的重要性,以下分别从“儿化”与“儿尾”两部分对成都方言名词性后缀“儿”缀与普通话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归纳出成都方言儿缀的特点和功能。

一、儿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