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工程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版答案

NP(BV )36 5102(0P/0A,IRB,R 5)0 (P/A,IRB,R 5)3.0417 i11% 5 ,NP1V36 5102 030 .352 327.624 i22% 0 ,NP2V36 5102 020 .990 66.128 IRR1% 5 37.624 (2% 01% 5 )1.92% 91% 5
第四章 习 题
4.某方案的现金流量如习题表4-1所示,基准收益率为15%,试计算(1)投资回收期 (静态Pt和动态Pt′),(2)净现值NPV,(3)内部收益率IRR。
450 550 650 700
800
01
2
3
4
5
-2000
(3)内部收益率 N P 2V 0 4( 0 P 5 /F ,0 I 0 R ,1 ) 5 R ( P 5 /F ,I 0 R ,2 ) 6 R ( P 5 /F ,I 0 R ,3 ) R 7( P 0 /F ,I 0 R ,4 ) 8 R ( P 0 /F ,I 0 R ,5 ) 0 R
10
01
234
56
120
解: NPV 125 0(0 P/A,IR,6)R1(0 P/F,IR,6)R0 i13% 0 ,NP 1V 125 0 02.641 3 00.20 712.4 22 i24% 0 ,NP 2V 125 0 02.161 8 00.13 21 8.0 27 IRR i1NP N 1V N P 1 V P 2(iV 2i1)3% 01.4 21 2 .4 212 .0 2 7(4% 03% 0)3.5 8% 1
i
1.5 (F / A,10%1, 0) 15.9374 当i2 12%, (F / A,12%1, 0) 17.5487
《道路勘测设计》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 平面设计2-5.设某二级公路设计速度为80km/h ,路拱横坡为2%。
⑴试求不设超高的圆曲线半径及设置超高(% 8 i h =)的极限最小半径(μ值分别取0.035和0.15)。
⑵当采用极限最小半径时,缓和曲线长度应为多少(路面宽 B = 9 m ,超高渐变率取1/150)?解:⑴不设超高时:)(h V R i 1272+=μ=0.02)]-(0.035[127802⨯=3359.58 m , 教材P36表2-1中,规定取2500m 。
设超高时:)(h V R i 1272+=μ=0.8)](0.15[127802+⨯=219.1 m , 教材P36表2-1中,规定取250m 。
⑵当采用极限最小半径时,以内侧边缘为旋转轴,由公式计算可得:缓和曲线长度:=∆=p i B L '150/1%2%89)(+⨯=135 m 2-6 某丘陵区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 ,路线转角"38'04954︒=α,4JD 到5JD 的距离D=267.71m 。
由于地形限制,选定=4R 110m ,4s L =70m ,试定5JD 的圆曲线半径5R 和缓和曲线长5s L 。
解:由测量的公式可计算出各曲线要素:πδπβ︒•=︒•=-==1806,18022402m ,240000200032R l R l R l l R l p , 解得:p=1.86 m , q = 35 m , =4T 157.24 m , 则=5T 267.71-157.24 = 110.49 m考虑5JD 可能的曲线长以及相邻两个曲线指标平衡的因素,拟定5s L =60 m ,则有:522460p R = ,30260m ==,"28'20695︒=α 解得=5R 115.227m2-7、某山岭区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 ,路线转角"00'54322︒=右α ,"00'3043︒=右α ,1JD 至2JD 、2JD 到3JD 距离分别为458.96m 、560.54 m 。
(完整版)大气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2.1 已知重油元素分析结果如下:C:85.5% H:11.3% O:2.0% N:0.2% S:1.0%,试计算:1)燃油1kg所需理论空气量和产生的理论烟气量;2)干烟气中SO2的浓度和CO2的最大浓度;3)当空气的过剩量为10%时,所需的空气量及产生的烟气量。
解:1kg燃油含:重量(g)摩尔数(g)需氧数(g)C 855 71.25 71.25H 113-2.5 55.25 27.625S 10 0.3125 0.3125H2O 22.5 1.25 0(1)理论需氧量 71.25+27.625+0.3125=99.1875mol/kg设干空气O2:N2体积比为1:3.78,则理论空气量99.1875×4.78=474.12mol/kg重油。
即474.12×22.4/1000=10.62m3N/kg重油。
烟气组成为CO271.25mol,H2O 55.25+11.25=56.50mol,SO20.1325mol,N23.78×99.1875=374.93mol。
理论烟气量 71.25+56.50+0.3125+374.93=502.99mol/kg重油。
即502.99×22.4/1000=11.27 m3N/kg重油。
(2)干烟气量为502.99-56.50=446.49mol/kg重油。
SO2百分比浓度为%07.%10049.4463125.=⨯,空气燃烧时CO2存在最大浓度%96.15%10049.44625.71=⨯。
3)过剩空气为10%时,所需空气量为1.1×10.62=11.68m3N/kg重油,产生烟气量为11.267+0.1×10.62=12.33 m3N/kg重油2.2 普通煤的元素分析如下:C65.7%;灰分18.1%;S1.7%;H3.2%;水分9.0%;O2.3%。
(含N量不计)1)计算燃煤1kg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和SO2在烟气中的浓度(以体积分数计);2)假定烟尘的排放因子为80%,计算烟气中灰分的浓度(以mg/m3表示);3)假定用硫化床燃烧技术加石灰石脱硫。
计量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计量经济学全部答案(庞浩)第二版 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解答2.1 为研究中国的货币供应量(以货币与准货币M2表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相互依存关系,分析表中1990年—2007年中国货币供应量(M2)和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有关数据:表2.9 1990年—2007年中国货币供应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对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作相关分析,并说明相关分析结果的经济意义。
练习题2.1 参考解答:计算中国货币供应量(以货币与准货币M2表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相关系数为:计算方法: XY n X Y X Y r -=或 ,()()X Y X X Y Y r --=计算结果:M2GDPM210.996426148646GDP 0.996426148646 1经济意义: 这说明中国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6426,线性相关程度相当高。
2.2 为研究美国软饮料公司的广告费用X与销售数量Y的关系,分析七种主要品牌软饮料公司的有关数据表2.10 美国软饮料公司广告费用与销售数量资料来源:(美) Anderson D R等. 商务与经济统计.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405绘制美国软饮料公司广告费用与销售数量的相关图, 并计算相关系数,分析其相关程度。
能否在此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作回归分析?练习题2.2参考解答美国软饮料公司的广告费用X与销售数量Y的散点图为说明美国软饮料公司的广告费用X与销售数量Y正线性相关。
若以销售数量Y 为被解释变量,以广告费用X 为解释变量,可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i i i u X Y ++=21ββ 利用EViews 估计其参数结果为经t 检验表明, 广告费用X 对美国软饮料公司的销售数量Y 确有显著影响。
回归结果表明,广告费用X 每增加1百万美元, 平均说来软饮料公司的销售数量将增加14.40359(百万箱)。
电力系统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电力系统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二章 经济学基础 2-1 解:1) 边际生产成本表达式:()502000dc q q dq=+ 2)按边际成本出售产品时,收入: 2()502000dc q q q q dq⨯=+ 利润=收入-成本222502000(252000)25q q q q q =+-+= 2-2 解:1)根据反需求函数:102000q π=-+,画出反需求函数曲线:当价格为零时,最大消费需求:max 200q =。
2)根据1)所示的反需求函数曲线,最高购买价格:max 2000π= 美元/件3)由1)的反需求函数曲线可知最大消费者剩余即为反需求函数曲线、价格坐标轴、数量坐标所围三角形的面积。
最大消费者剩余:120002002000002⨯⨯=美元但是生产者生产了产品,不可能什么都不卖,因此该最大消费者剩余不可能实现。
4)当价格π=1000美元/单位产量反需求函数曲线如下: 消费量:200010010q π-==总消费者剩余:1(10002000)1001500002⨯+⨯=美元 生产者收入:1000100100000q π=⨯=美元净消费者剩余:净消费者剩余=总消费者剩余-生产者收入 =15000010000050000-=美元 5)如果价格增加20%,则1000(120%)1200π=⨯+=美元/单位产量, 消费量:20008010q π-== 生产者收入:12008096000q π=⨯=美元 6)当1000π=美元/单位产量时,100q =需求价格弹性:110()110dqdq q d q d πεπππ===⨯-=- 7)如下图所示以需求为变量的反需求函数曲线:知总消费者剩余为一梯形,所以 总消费者剩余为:211111111(2000)(104000)5200022q q q q q π+⋅=-+⋅=-+ 总消费者剩余函数为:252000q q -+ 净消费者剩余为一三角形,所以净消费者剩余为:21111111(2000)(2000102000)522q q q q π-⋅=+-⋅= 净消费者剩余函数为:25q 以4)中当需求为100q =时检验,总消费者剩余:225200051002000100150000q q -+=-⨯+⨯=美元 净消费者剩余:225510050000q =⨯=美元 结果一样。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第二章课后答案

习题22.1选择题(1) 一质点作匀速率圆周运动时,(A)它的动量不变,对圆心的角动量也不变。
(B)它的动量不变,对圆心的角动量不断改变。
(C)它的动量不断改变,对圆心的角动量不变。
(D)它的动量不断改变,对圆心的角动量也不断改变。
[答案:C](2) 质点系的内力可以改变(A)系统的总质量。
(B)系统的总动量。
(C)系统的总动能。
(D)系统的总角动量。
[答案:C](3) 对功的概念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保守力作正功时,系统内相应的势能增加。
②质点运动经一闭合路径,保守力对质点作的功为零。
③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两者所作功的代数和必为零。
在上述说法中:(A)①、②是正确的。
(B)②、③是正确的。
(C)只有②是正确的。
(D)只有③是正确的。
[答案:C]2.2填空题(1) 某质点在力(SI)的作用下沿x轴作直线运动。
在从x=0移动到x=10m的过程中,力所做功为。
[答案:290J](2) 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面上作直线运动,当速度为v时仅在摩擦力作用下开始作匀减速运动,经过距离s后速度减为零。
则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为,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摩擦系数为。
[答案:](3) 在光滑的水平面内有两个物体A和B,已知m A=2m B。
(a)物体A以一定的动能E k与静止的物体B发生完全弹性碰撞,则碰撞后两物体的总动能为;(b)物体A 以一定的动能E k与静止的物体B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则碰撞后两物体的总动能为。
[答案:]2.3 在下列情况下,说明质点所受合力的特点:(1)质点作匀速直线运动;(2)质点作匀减速直线运动;(3)质点作匀速圆周运动;(4)质点作匀加速圆周运动。
解:(1)所受合力为零;(2)所受合力为大小、方向均保持不变的力,其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3)所受合力为大小保持不变、方向不断改变总是指向圆心的力;(4)所受合力为大小和方向均不断变化的力,其切向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大小恒定;法向力方向指向圆心。
材料化学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与解析
第二章参考答案1.原子间的结合键共有几种?各自特点如何?2.为什么可将金属单质的结构问题归结为等径圆球的密堆积问题?答:金属晶体中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的金属键即无饱和性又无方向性, 其离域电子为所有原子共有,自由流动,因此整个金属单质可看成是同种元素金属正离子周期性排列而成,这些正离子的最外层电子结构都是全充满或半充满状态,电子分布基本上是球形对称,由于同种元素的原子半径都相等,因此可看成是等径圆球。
又因金属键无饱和性和方向性, 为使体系能量最低,金属原子在组成晶体时总是趋向形成密堆积结构,其特点是堆积密度大,配位数高,因此金属单质的结构问题归结为等径圆球的密堆积问题.3.计算体心立方结构和六方密堆结构的堆积系数。
(1) 体心立方 a :晶格单位长度 R :原子半径a 34R = 34R a =,n=2, ∴68.0)3/4()3/4(2)3/4(23333===R R a R bccππζ (2)六方密堆 n=64. 试确定简单立方、体心立方和面心立方结构中原子半径和点阵参数之间的关系。
解:简单立方、体心立方和面心立方结构均属立方晶系,点阵参数或晶格参数关系为90,=====γβαc b a ,因此只求出a 值即可。
对于(1)fcc(面心立方)有a R 24=, 24R a =, 90,=====γβαc b a(2) bcc 体心立方有:a 34R = 34R a =; 90,=====γβαc b a(3) 简单立方有:R a 2=, 90,=====γβαc b a74.0)3(3812)3/4(6)2321(6)3/4(633hcp =⋅=⋅R R R R a a c R ππξ=R a a c 238==5. 金属铷为A2型结构,Rb 的原子半径为0.2468 nm ,密度为1.53g·cm-3,试求:晶格参数a 和Rb 的相对原子质量。
解:AabcN nM=ρ 其中, ρ为密度, c b a 、、为晶格常数, 晶胞体积abc V =,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6.022×1023 mol -1,M 为原子量或分子量,n 为晶胞中分子个数,对于金属则上述公式中的M 为金属原子的原子量,n 为晶胞中原子的个数。
商品学基础第五版窦志铭第二章课后答案
商品学基础第五版窦志铭第二章课后答案第2章商品分类训练与习题:1.判断题(1)很多商品分类体系中有空章空节。
(对)(2)为了使分类体系完整,一个商品可以给予两个代码或两个商品给予一个代码。
(错)(3)商品分类体系中一个商品只能有一个代码。
(对)(4)科学的商品编码体系不能留存空号。
(I错)(5)能够识别EAN-13码的POS系统就不能够识别EAN-8码了。
(错)(6)商品的主要成分可以作为分类标志,而特殊成分不能做分类标志。
(错)(7)EAN条形码都是13位数字的编码。
(错)(8)能够识别UPC码的POS系统就不能够识别EAN码了。
(错)(9)商品分类应遵循兼容性原则,使得分类体系之间能够建立对应关系或转换关系。
(对)(10)《GB/T7635.1-2002》标准采用的5层10位数字型的层次码。
(错)(11)EAN一13条码可用于销售包装,不可用于储运包装。
(错)(12)EAN一8也称缩短版条码,当商品包装上没有足够的面积印刷标准版条码时使用。
(对)(13)ITF条码,又称交叉二五条码,主要用于运输包装。
(对)(14)商品分类中不能进一步细分的、完整独立的商品品项称为小类。
(错)2.选择题(1)对HS制度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ABD)A、归类总则、注释、商品编码表三部分组成B、释分为类注、章注、子目录注C、国际上只有少数国家采用D、编码表中有空章空号(2)对HS制度的描述是正确的(A)A、对同类商品按整机在前,零件或配件在后B、对同类商品按零件或配件在前,整机在后C、HS制度分类时注意了商业习惯的实际操作的可行性D、HS制度分类时没有注意到商业习惯的实际操作的可行性(3)“C8112”表示涤粘中、长纤维色布,用的是(C)编码方法。
A、数字型代码B、字母型代码C、混合型代码D、条形码代码。
(4)棉布婴儿服装的代码是“21011007”,用的是(A)编码方法。
A、数字型代码B、字母型代码C、混合型代码D、条形码代码。
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_课后习题答案_2[1]
uo
2-6-b 用运算放大器组成的有源电网络如 力所示,试采用复数阻抗法写出它们的传 力所示 试采用复数阻抗法写出它们的传 递函数。 C 递函数。
R2 ui R1 -∞ + + R3
uo R4 R5
UO (R2R3SC+R2+R3)(R4+R5) = - UI R1(R3SC+1)R5 R2R3 (R4+R5)(R2+R3)( SC+1) R2+R3 =- - R1R5(R3SC+1) R5 UO(R3SC+1) R4+ R5 =- - R2R3SC+R2+R3 R5 R5 UO UO UI R4+ R5 R4+ R5 =- - R3 R1 R3 R2 + SC R3 SC+ 1 + R2 + 1 R3 + SC
IL R2 UL sL + Cs UO
-
I
C
UC=UO+UL
2-6-a 用运算放大器组成的有源电网络如图 所示,试采用复数阻抗法写出它们的传递函数 试采用复数阻抗法写出它们的传递函数。 所示 试采用复数阻抗法写出它们的传递函数。 电路等效为: 解:电路等效为 电路等效为 UO =- R2 +R3 R2 SC+1 UI UO =- R1 1 R2· SC + 1 R3 R2+ SC
s=0
1 s
(2-4-2)
求下列微分方程。 求下列微分方程。
d3y(t) d2y(t) dy(t) 初始条件: 初始条件 3 +4 dt2 +29 dt =29, dt · y(0)=0 , y(0)=17 , · · y(0)=-122 解:
2-5-a 试画题 图所示电路的动态结构图 并 试画题2-1图所示电路的动态结构图 图所示电路的动态结构图,并 求传递函数。 求传递函数。 + uc - 解:ui=R1i1+uo ,i2=ic+i1 duc ic=C dt UI(s)=R1I1(s)+UO(s) I2(s)=IC(s)+I1(s) UI(s)-UO(s) =I1(s) 即: R1
大学英语3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英语3课后习题答案大学英语3课后习题答案大学英语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而课后习题是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大学英语3课后习题的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
第一章:课后习题答案1. 1. D2. A3. C4. B5. C2. 1. B 2. A3. C4. D5. B3. 1. D 2. C 3. B4. A5. D4. 1. B 2. A 3. C 4. D5. B5. 1. D 2. C 3. B 4. A 5. D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1. 1. C2. A3. B4. D5. C2. 1. B 2. D3. A4. C5. B3. 1. D 2. C 3. B4. A5. D4. 1. B 2. D 3. A 4. C5. B5. 1. D 2. C 3. B 4. A 5. D第三章:课后习题答案1. 1. C2. B3. D4. A5. C2. 1. D 2. B3. C4. A5. D3. 1. C 2. B 3. D4. A5. C4. 1. D 2. B 3. C 4. A5. D5. 1. C 2. B 3. D 4. A 5. C第四章:课后习题答案1. 1. C2. A3. D4. B5. C2. 1. B 2. A3. D4. C5. B3. 1. C 2. A 3. D4. B5. C4. 1. B 2. A 3. D 4. C5. B5. 1. C 2. A 3. D 4. B 5. C第五章:课后习题答案1. 1. B2. D3. A4. C5. B2. 1. C 2. A3. D4. B5. C3. 1. B 2. D 3. A4. C5. B4. 1. C 2. A 3. D 4. B5. C5. 1. B 2. D 3. A 4. C 5. B以上是大学英语3课后习题的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
CDABC BACBA BDBBC BDCDD
二、填空题
1.线性表
2.P = head;
while(P != NULL)
{ if (P ->data == 7)
/*找到位置插入结点后跳出循环*/
{ ___new->next=p->next;_____________(1)
____p->next=new;____________(2)
_____break;___________(3) }
else
___p=p->next______________(4)/*指针后移*/
}
if(P == NULL)
printf(“\n the position isn’t exist! ”);
3.n-i
三、程序设计题
1.一个单链表(不同结点的数据域值可能相同),其头指针为head,编写一个函数计算数据
域为x的节点个数。
int count(Lnode *h,elemtype x)
{
Lnode *p;
int i=0;
p=h;
while(p!=NULL)
{
if(p->data==x) i++;
p=p->next;
}
return i;
}
2. 设线性表中的数据元素是按值非递减有序排列的,试以不同的存储结构,编写一算法,
将x插入到线性表的适当位置上,以保持线性表的有序性。
以下程序为顺序存储的情况下的函数:
int SqInsert(sqlist *L,int x)
{
int i,j;
if((*L).len==Maxsize)
{ printf(“Overflow!\n”);
return 0;
}
else if((*L).len==0)
{
(*L).v[0]=x;
(*L).len++;
return 1;
}
else
{
for(i=0;i<(*L).len;i++)
{
if((*L).v[i]>x)
{
for(j=(*L).len-1;j>i-1;j--)
(*L).v[j+1]=(*L).v[j];
(*L).v[i]=x;
(*L).len++;
return 1;
}
}
(*L).v[(*L).len]=x;
(*L).len++;
return 1;
}
}
以下程序为链式存储的情况下的函数:
Lnode* ListInsert(Lnode *h,int x)
{
Lnode *p;
Lnode *new;
new=(Lnode *)malloc(sizeof(Lnode));
new->data=x;
new->next=NULL;
p=h;
if(p==NULL) return new;
else if(p->data>x)
{
new->next=p;
return new;
}
else if(p->next==NULL)
{
p->next=new;
return p;
}
else
{
while(p->next!=NULL)
{
if(p->next->data>x)
{
new->next=p->next;
p->next=new;
return h;
}
else
p=p->next;
}
p->next=new;
return h;
}
}
3. 写一算法,将一单链表逆转。要求逆转在原链表上进行,不允许重新构造一个链表。
Lnode * reverse(Lnode *h)
{
linklist p,q,r;
p=h;
q=p->next;
if(q==NULL) return p;
p->next=NULL;
if(q->next==NULL)
{
q->next=p;
return q;
}
r=q->next;
while(r->next!=NULL)
{
q->next=p;
p=q;
q=r;
r=r->next;
}
q->next=p;
r->next=q;
return r;
}
四、简答题
1.描述以下三个概念的区别:头指针、头结点、首元结点(第一个元素结点)。在单链表
中设置头结点的作用是什么?
答:头指针:指向链表的第一个元素结点的指针;
头结点:一个数据域为没有值或任意值,指针域指向链表的第一个元素结点的元素结点;
首元结点:链表的第一个元素结点。
2.线性表有两种存储结构:一是顺序表,二是链表,试问:
(1) 如果有n个线性表同时共存,并且在处理过程中各表的长度会动态地发生变化,
线性表的总数也会自动地改变。在此情况下,应选用哪种存储结构?为什么?
(2) 若线性表的总数基本稳定,且很少进行插入和删除,但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存取
线性表中的元素,那么应采用哪种存取结构?为什么?
答:(1)链式存储结构。因为链式存储结构是动态处理数据元素。
(2)顺序存储结构。因为顺序存储结构是静态开辟空间,存取速度快。
3.假设本测试中使用的链表结点定义如下:
struct List
{ int data;
struct List *next;
};
typedef struct List Node;
typedef Node *Link;
Link P,Q,R,S,head;
Link pointer,back,new;
对以下单链表分别执行下列程序段,要求分别画出结果图
(1)Q=head->next->next;
(2)R->data=P->data;
(3)R->data=P->next->data;
(4)S=P;
while(S->next!=NULL)
{ S->data=S->data*2; S=S->next;}
(5)S=P;
while(S!=NULL)
{ S->data=S->data*2; S=S->next;}
答:
(1)Q指向节点7.
(2)5节点的数据域赋给3节点的数据域
2 5 7 5
8 ^
(3)7节点的数据域赋给3节点的数据域
(4)
(5)
4.定义同上图
画出执行如下程序段后各指针及链表的示意图
head=(Link)malloc(sizeof(Node));
head->data=0;
head->next=NULL;
P=head;
for(i=1;i<4;i++)
{ new=(Link)malloc(sizeof(Node));
new->data=2*i;
new->next=NULL;
P->next=new;
P=new;
}
答:
head
5.有一链表如下图所示,阅读程序给出程序的输出结果
P = head;
while(P != NULL)
{
printf(“\n data=%d”, P -> data);
P = P->next;
if( P != NULL)
P = P ->next;
}
答:
data=1
data=3
data=5
2 5 7 7
8 ^
2 10 14 6
8 ^
2 10 14 6
16 ^
0 2 4
6 ^
6.链表和指针如图所示,删除pointer指针所指的节点,写出相关语句
1. head = pointer->next;
free(pointer);
2. back->next=pointer->next;
free(pointer) ;
3. back->next=pointer->next;
free(poi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