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星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解答一

超星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解答一
超星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解答一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答案

1.1案例:认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

1、()认为马克思主义还很年轻,几乎处于童年时代。

萨特

2、当前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的纽约中心每()年召开一次大会。

3、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很多人意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4、20世界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三次热潮,第三次热潮出现在20世界90年代。()

1.2问题提出: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

1、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侧重点是()。

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及与时俱进的品质

2、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是批判()和()的错误观点。

李卡克内西、倍倍尔

3、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指的是()。

马克思主义方法

1.3对马克思主义的多维解读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是()。

无产阶级

2、马克思主义被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空间上的开放性

3、()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纲领。

科学社会主义

4、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

1.4马克思主义何以以马克思命名

1、下面著作中提到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人物的是()

《青年恩格斯的思想形成》

2、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传播中,恩格斯在辩证法方面发挥了他的特点。()

3、恩格斯明确表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属于马克思的,自己并没有独立参加理论的创立。()

1.5反对两种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

1、下面不属于科拉科夫斯基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存在的分歧的是()。

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

2、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反对青年马克思的代表人物是()。

阿尔都塞

3、在否定马克思主义历史方面的彻底性和严密性上,不包括下面哪个观点?()

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对立

4、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分歧,背后还有深刻的政治原因。()

1.6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一)

1、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哪个行业?()

纺织业

2、下面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经济背景的是()。

无产阶级的壮大

3、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相继失败,说明空想社会主义不能对工人运动起到科学的指导作用。()

4、马克思主义创立时仅仅参考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这三项自然科学成果。()

1.7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二)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吸收了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理论,这些理论不包括()。

阶级和平学说

2、费尔巴哈批评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提出了抽象唯物主义的观点。()

3、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被马克思完全继承。()

1.8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著作

1、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出版的著作不包括()。

《反杜林论》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共产党宣言》的出版

3、马克思生前只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后两卷主要靠恩格斯创作完成。()

4、恩格斯在经济、精神和创作上都对马克思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帮助。()

1.9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的主要理论成果是()。

《资本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

以上都是

3、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成果集中在列宁对马克主义的创造性发展。()

1.10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马克思恩格斯于()创立了第一国际。

19世纪60年代中期

2、下面对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中立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是无产阶级推翻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思想武器。()

1.11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1、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方法不包括()。

读原著注释

2、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提出了()的战略思想。

持久战

3、作为领导,只具备专业的学识还不够,还要有概况能力、统筹全局的能力。()

2.1中国哲学的历史(上)

1、被称为经学的是()时期的哲学。

两汉

2、清代哲学被称为()。

朴学

3、司马谈认为先秦诸子百家共有6家显学,其中不包括()。

纵横家

4、乾嘉学派是朴学是代表学派,重证据而轻义理。()

5、中国哲学走向成熟是在陆王心学时期。()

2.2中国哲学的历史(下)

1、蔡元培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关于取材的评价是()。

证明的方法

2、()是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关于中国哲学史的书。

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

3、刘邦和萧何进入咸阳之后率先保护了档案馆,许多古籍得以保留。()

2.3词源分析

1、phllia指的是()。

友爱

2、“哲学”在希腊语中的意义是()。

爱智慧

3、爱智需要人们保持好奇心,打破观念的束缚。()

2.4哲学的内涵(上)

1、哲学中世界观的对象范围与层次分别是()和()。

整个世界、最深层的本质

2、哲学与具体科学通过()可以区别开来。

研究对象

3、人人都有世界观,人人都可以成为哲学家。()

4、只有把万事万物抽象到存在这一层次才能称为哲学。()

2.5哲学的内涵(下)

1、哲学通过()把自己与实际生活沟通起来。

方法论

2、下面关于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具体科学依赖于哲学

3、世界观指导着方法论的使用。()

4、18世纪,哲学尚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需要借助科学的名义提高自身的地位。()

2.6何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原因

1、哲学基本问题之所以成为基本问题,下面不是决定因素的是()

人的主观意志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人的双重性指的是肉体和灵魂的统一。()

2.7何谓本源与本体论

1、下面对本体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在宗教上表现为追求彼岸世界

2、()第一次提出了“存在”的概念。

巴门尼德

3、在寻求世界本原的问题上,西方哲学形成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两种路径。()

2.8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中国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唯物主义是()。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提出了火本原说。

赫拉克利特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体现在直观性、机械性。()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反对神学、促进科学民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9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1、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是()。

都把精神看作是世界本原

2、下面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代表学说的是()。

心外无物

3、哲学的基本派别只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类。()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只在回答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时才有意义。()

2.10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下面属于康德不可知论观点的是()。

人的认识只能停留于现象界,自在之物是认识达不到的

2、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认识存在的观点属于()。

可知论

3、不可知论否认了人的认识有无限可能性,对人们的认识活动毫无益处。()

2.1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客观实在性

2、()提出了物质的定义。

列宁

3、辩证唯物主义的三观不包括()。

认识观

4、把物质和实物区别开来,认为物质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观的根本不同。()、

2.12对运动概念的理解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生”是什么意思?()

运动

2、“一个物体永远到不了目的地”体现了芝诺的()。

二分辩

3、根据恩格斯的观点,物质的运动是()。

以上都是

4、种子要体现自身的价值就得长出幼芽,体现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2.13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化学运动的物质主体是()。

原子离子、离子团等

2、下面对唯心主义运动观描述不正确的是()。

把运动理解为在和不在的统一

3、我们不仅要承认物质是运动的,还要承认物质是自己运动的。()

2.14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

1、把活着的人看成是静止的,体现了哪种静止的表现形式?()

事物的性质比较稳定的状态

2、具体物质形态具有()和()。

时间性、空间性

3、运动的绝对性不能等同于运动形式的绝对性。()

2.15时空概念及其特性

1、空间的广延性和并存秩序简单来说就是指事物的()。

体积、位置

2、现开花再结果实体现了时间的()。

顺序性

3、长生不老、返老还童的想法违背了时间的一维性和不可逆性。()

2.16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1、下面对时中观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体现了绝对的时空观

2、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的体现有()。

人类的很多战争由空间问题引起

3、地球到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是10的13次方光年。()

2.17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问题

1、下面不能够体现时空相对性的是()。

时空具有客观性

2、主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时间和空间是一种先天的认识形式

3、根据钟慢现象,乘坐以光速飞行的宇宙飞船上的人要比在地球上的人老得更快。()

2.18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问题

1、下面关于时空的有限性说法不正确的是()。

指的是物质总体时空的有限性

2、时空的无限性还没有得到科学的证明。()

3、有限和无限互相包含,相互转化。()

2.19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体现在()。

以上都是

2、意识的产生过程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其中第二个环节是()。

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生物的心理

3、意识既起源于社会,又起源于自然界。()

2.20意识的本质

1、下面不属于人脑能够产生意识的物质要素的是()。

人脑指挥人们去劳动

2、人脑的重量在达到一定程度后,智力就依靠劳动产生差别。()

3、梦也是人的意识对物质的客观反映。()

2.21意识的作用

1、人为了冬天吃粮食而在春天就开始耕种体现了意识的什么作用?()

赋予人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下面描述不正确的是()。

要不断丰富意识和想象

3、低估意识的作用就会走向唯意志论。()

2.2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与科学的实践观

1、下面不属于实践特征的是()。

目的性

2、下面对费尔巴哈实践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把人的活动本身作为对象性的活动

3、实践最基本的形式是生产实践。()

4、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是通过主、客体的对象化来实现的。()

2.23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1、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是()。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人是实践的存在

3、实践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质原因。()

2.24实践:人类社会的本质

1、人口决定论是一种什么样的历史观?()

自然主义历史观

2、生产实践对应的实践活动形式的是()。

创作物质资料的实践

3、实践是社会的本质这一观点的确立推动了唯物史观的建立。()

2.25形而上学概念及其与辩证法的对立

1、辩证法”一词最早是由()提出并作为哲学术语来使用的。()

柏拉图

2、在朴素辩证法阶段,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是()。

自发结合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区别是是否用联系的、运动的观点来看待事物。()

4、中西辩证法都主张对立统一,中国主张用和来统一而西方主张用斗争来统一。()

2.26辩证法的总体特征:普遍联系

1、燕太子丹赠手的故事告诫我们联系具有()。

整体性

2、联系的根本内容是()。

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3、下面体现了本质联系的是()。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4、联系不仅存在于事物之间,也存在于事物的各个要素、过程之间。()

2.27辩证法的总体特征:永恒发展

1、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不包括()。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规律

2、下面对发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时间越新,发展程度越高

3、事物的永恒运动不代表事物任何时候都是发展的。()

2.28辩证矛盾的含义

1、下面说法不属于逻辑矛盾的是()。

我说的这句话是一句假话

2、在说一条鱼是活鱼时又说它身上有死亡的种子体现了()

辩证逻辑

3、从自身推出和自身相反的命题被称为逻辑矛盾。()

2.29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及其属性

1、形而上学在矛盾概念上的错误是()。

割裂了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

2、下面不能体现矛盾斗争性的是()。

否极泰来

3、下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的是()。

福与祸

4、和”对应的是矛盾的统一性。()

2.30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体现了矛盾的什么作用?

矛盾双方相互汲取有利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

2、下面不能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是()。

民主与专制此消彼长

3、矛盾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推动事物的质变。()

2.3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白马非马的错误体现在()。

割裂了矛盾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生物界优胜劣汰的法则体现了哪种矛盾解决方式?()。

一方克服另一方

3、矛盾的共性来自个性,完全包括了个性。()

4、猫吃老鼠,老鼠也能吃猫,体现了普遍性也会有特殊性的情况。()

2.32矛盾分析方法

1、下面能够体现要抓主要矛盾的是()。

牵牛要牵牛鼻子

2、列宁称()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善恶的标准在不同条件下是不同的。()

2.33规律及其客观性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了规律的()。

客观性

2、从作用范围的大小看,规律的分类不包括()。

自然规律

3、下面属于规律的是()。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4、我们可以发现、认识、利用、创造规律,但无法消灭规律。()

2.34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1、波普尔在社会规律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是()。

不承认社会规律的存在

2、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一个特性是()。

主体选择性

3、自然规律具有可重复性,社会规律很难重复表现。()

4、“天时地利人和”体现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相互联系。()

2.35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1、下面强调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说法是()。

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

2、下面对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规律可以创造和消灭

3、人与自然的相处需要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否则会受到自然的报复。()

3.1在实践基础上形成认识的主体

1、()提出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帕斯卡尔

2、下面不属于人的情商范围的是()。

经验

3、“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现了对认识主体的什么要求?()

人本身的自然力

4、鲁迅说对于《红楼梦》,经学家看到的是《易》,才子看到的是宫闱秘事。()

3.2在实践基础上形成认识的客体和中介

1.、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结成的第二种关系是()。

认识关系

2、认识客体的分类不包括()。

语言客体

3、认识中介要发挥正确的作用需要认识主体摆正中介的位置。()

3.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造成人的认识能力差别的最根本原因是()。

实践

2、近代西方西方很多的科学和技术发明是在工厂而不是在大学发现的,体现了()。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3、下面能够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是()。

人们利用原子能的需要推动了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

4、认识从产生到检验的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标准和目的。()

3.4认识对实践的相对独立性和作用

1、()最先观测到海王星。

加勒

2、海王星的发现体现了()。

以上都是

3、只有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才能被称为认识,错误反映不能被称为认识。()

3.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1、下面不属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特征的是()。

认识是对头脑中先天固有的东西的回忆

2、()是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

休谟

3、只要主张可知论,就是唯物主义。()

4、孟子的良知良能说体现了唯心主义的观念。()

3.6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1、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特点不包括()。

能动

2、旧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德谟克里特提出了()。

影像说

3、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从客体到主体,再由主体到客体的过程。()

3.7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1、徐悲鸿画马和文与可画竹体现了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

创造性

2、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能动性,下面关于能动性说法不正确的是()。

无法创造现实中没有的事物

3、专业学习和读书都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融会贯通。()

3.8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不包括()。

本质

2、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不包括()。

归纳

3、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当下事物的具体反映。()

4、理性认识通过感性材料来认识客体,体现了理性认识的间接性。()

3.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机遇总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是()的名言。

路易·巴斯德

2、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

教条主义

3、“悟性不能直观,感觉不能思维”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渗透。()

4、唯物主义经验论认为经验是感觉和知觉的总和。()

3.10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环节

1、()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

开普勒

2、从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体现了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方法。

由表及里

3、《本草纲目》是在李时珍花费大量时间心血积累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成书的。()

4、人的认识过程只能借助理性的思维方法,非理性因素得出的结论并不可靠。()

3.11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比萨斜塔试验体现了()。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需要

2、下面关于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之间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大的能动性

3、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得到的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

4、经济理论不能直接指导经济活动,需要与实践结合形成经济政策。()

3.12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下面不属于认识过程特点的是()。

单一性

2、下面不是认识主体的限制因素的是()。

物质世界的多变性

3、矛盾推动了认识和实践的永恒发展。()

3.13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平等不包括()。

获得真理的人地位都是平等的

2、唯心主义真理观否定()。

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3、对真理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真理就是客观事物

4、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特定认识对象的正确认识只有一个。()

3.1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人类认识的()可以推出真理的绝对性。

客观性、可知论

2、下面关于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指两种不同的真理

3、()提出了地球绕日运转的椭圆轨道说。

开普勒

4、文化观念对人们的认识会有强大的影响体现了真理的相对性。()

3.15主观标准论

1、中世纪把《圣经》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当成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体现了()。

权威标准

2、()对众人意见标准进行过明确批判。

笛卡尔

3、实用主义真理观强调的有用性指的是()。

满足人的主观需要

4、在马克思主义之前的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是主观标准。()

3.16实践标准

1、实践因为()和()的特点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普遍性、直接现实性

2、只有()可以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

实践

3、下面关于经验哲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经验哲学争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柏拉图的洞穴隐喻说明了真理的不易发觉及追求真理道路的坎坷。()

3.17实践标准的辩证法

1、下面不能体现实践标准确定性的是()。

实践标准的历史性

2、否定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会导致()。

机械论

3、“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体现了实践标准的()。

历史性

4、在某些情况下,逻辑证明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另一个标准。()

3.18价值及其特性

1、下面不能够体现事物价值的是()。

药品对人的身体的副作用

2、价值的特性不包括()。

主观性

3.、下面对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价值是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4、价值的主体是人,价值的客体只能是物。()

3.19价值评价与价值选择

1、下面属于人的价值性认识的是()。

苹果的营养是否丰富

2、()决定了价值评价是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评价对象的客观性

3、每个人都需要进行明确的价值选择,树立坚定的价值观,而不是随波逐流。()

4、在价值评价中,评价结果不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3.20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1、“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体现的是一种()。

价值原则

2、价值原则是一种条件性原则。()

3、真理原则是一种侧重于客体的原则。()

3.21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伟大的两大发现是()。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2、不承认科学有禁区,鼓励人们去探索一切未知的奥妙。这是一种()。

科学精神

3、康德的墓志铭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4、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3.22一切从实际出发

1、“实事求是”这个词语出自于()。

《汉书》

2、班固是()时期的史学家

东汉

3、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位于()。

江苏省

4、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本质规定。()

3.23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1、实践创新不包括下面哪一项?()

思想体系创新

2、丁肇中院士发现了第()种夸克。

3、只有坚持理论创新,才能使党的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4、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不符,因此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3.24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1、《反杜林论》的作者是()。

恩格斯

2、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中认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

3、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关系。()

4、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的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 论重点内容归纳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重点内容归纳(参考): 1、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含义是什么 答: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 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列宁对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 答:(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 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列宁这一物质定义的意义在于: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 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 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3、运动的含义。 答: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 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答:(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 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5、实践的范畴、特征、形式和作用。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作者:————————————————————————————————日期: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

§1: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1-3 二、产生和发展p4-13: (一)时代产物: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阶级实践基础 (二)马克思继承和创新 (三)实践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理论与实际结合;把马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 §1.1: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p28 1)哲学的产生&意义——通过劳动分离人&自然;两大现象(物质&精神);两大活动(认识&改造世界) 2)其他思潮&马恩诞生 哲学基本问题(物质&意识;思维能否认识&正确认识存在) 3)对于基本问题的回答 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5)世界怎样存在(联系发展or孤立静止) 6)马哲的解答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p30 1)科学物质观、物质范畴、物质唯一特性 存在意识之外,可被意识反映 2)意识&物质(作用&反作用);意识发展阶段;社会实践(劳动)决定性作用意识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p32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 1)运动&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绝对的运动,相对的静止 3)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马哲之前的物质观 5)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p35 1)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的具体形式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 1)把握两大方面 实践分化&统一人&自然; 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源,得到科学说 明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 三、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及客观性p40 事物发展中的偶然&必然;自然&社会规律 1)规律的特点——本质、必然、稳定 2)规律客观性——根本特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乔·威·弗·黑格尔(1770-1831)和路·费尔巴哈(1804-187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1723-1790)和大卫·李嘉图(1772-1823))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昂立·圣西门(1760-1825)、沙尔·傅里叶(1772-1837)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1771-1858))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的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具体时间是1848年。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及思维能否认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它的物质性。 5、为什么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主义现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二)从时间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6、联系具有哪些特点? 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 7、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9、结合实际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内容和意义。 答:内容: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形式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2018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P2 (一)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主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及其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2、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其他记忆点: 1、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P10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鲜明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革命性是根本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我们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与此同时,我们又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各个阶段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的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要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答案4.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4) 一、单项选择题: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B)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口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C)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怛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木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木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IH事物的灭亡 8、在牛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雹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彖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Z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來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岀来 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A、较差的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观梢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两条根木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A、伟人Z言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超级完整版)

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从狭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是只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继承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知论的基础。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可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是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唯一方向进行,具有不可逆性。 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指事物的体积、规模、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是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是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完全认识的,这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着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社会政治实践:在物质生产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政治与公共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全)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总结概括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 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 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 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 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 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 (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 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 (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①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②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③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018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P2 (一)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主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及其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2、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其他记忆点: 1、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P10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鲜明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革命性是根本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我们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与此同时,我们又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各个阶段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的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1、马克思主义定义: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P3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P3 3、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P9 4、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法国:圣西门、傅立叶;英国:欧文。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P10 5、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P28 6、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⑴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⑵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P28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P29 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P30 8、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P31 9、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P32 10、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P32 11、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P32 12、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P32 1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P34 1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表现: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5、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P40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P40 16、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P40 17、新事物的定义: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P41 1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P43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和“钥匙”; 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9、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P44 20、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总之,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P46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精心整理)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 绪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①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部矛盾尖锐化 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斗争 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伟大任务 ④时代需要本身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 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章 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说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p35 答:①唯物主义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C、现代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A、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B、哲学上认识论的问题分为:a、可知论b、不可知论 ②唯心主义形态: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什么是一元论、二元论,在世界统一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