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囊对虾精巢发育过程中组织器官生化组分含量的变化

合集下载

虾蟹类生物学复习资料

虾蟹类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虾蟹的生殖蜕皮:在交配期,某些雌性个体在交尾前要先行蜕皮,此次蜕皮又称生殖蜕皮。

2.自切现象:虾蟹类动物在遭遇天敌或相互争斗中受困时常常会自行使被困的附肢脱落,以使个体摆脱天敌,迅速逃逸。

在附肢有机械损伤时亦会自行钳去残肢或使其脱落,这种现象称为自切。

3.虾蟹类的生殖、生长洄游:生长洄游是指虾蟹类在生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变更栖息地的洄游;生殖洄游是指成熟个体向产卵场移动的洄游。

4. 虾蟹类的再生:虾蟹类自切后的附肢经过一段时间,大多可以重新生出,称为再生。

5.虾蟹的发育蜕皮:也称变态蜕皮,幼体阶段随着蜕皮动物形态结构不断变化,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完善。

6.额角:头胸甲中央向前突出,形成发达的额角,以保护两眼和头胸部其它附肢,额角形状在种间变化很大,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7.齿式:额角上缘和下缘具有小齿,齿的数目和有无是分类依据之一。

齿数一般用齿式表示。

如中国对虾齿式为7~9/3~5.8.纳精囊:雌性对虾头胸部腹面4~5步足之间的腹甲上有一交接器——纳精囊,用以储存交配后的精荚。

分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

9.颚舟片:虾类第二小颚的外肢发达,叶片状,称为颚舟片。

虾类生活时,借此片鼓动,使鳃腔中的水川流不息,以辅助呼吸。

10. 侧鳃:根据鳃的着生位置,把着生在胸部附肢的基部上方身体侧壁上的鳃称为侧鳃。

11. 关节鳃:根据鳃的着生位置,把着生于胸部附肢底节与体壁间的关节膜上的鳃称为侧鳃。

12.足鳃:根据鳃的着生位置,把着生在胸部附肢底节上具鳃轴的鳃称为足鳃。

13.侧板线:蟹类眼眶下线下方,斜向头胸甲前侧缘的颗粒隆起线。

14.内骨骼:甲壳的某些部分突入体内形成,主要作用为肌肉的附着点。

15.绿腺:位于第二触角基部,为虾蟹类的排泄器官,主要作用是调节渗透压及离子平衡。

16.X-器官:也称眼柄腺,由视端髓内一簇神经分泌细胞构成,细胞轴突一直延伸到血窦腺。

主要分泌物是性腺抑制激素和蜕皮抑制激素。

17.Y-器官:来源于外胚层,形状各异,位置也不同。

日本囊对虾G1群体生长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日本囊对虾G1群体生长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对 虾生 长选 育提 供 了理论 依据 .
较低, 严 重影 响 日本囊 对虾 养殖 产业 的 发展.
选择 育种是传 统 、 基 本 的育 种方 法 , 是水 产养 殖 动
物性状 改 良、 提 高生 长速 度 以及 成 活率 的最 重要 途 径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 1 亲本 交 配 及 催 产
日本 囊 对 虾 ( Ma r s u p
性状 对 比测试 实 验 , 采 用 动 物模 型分 析 其遗 传 方 差 组
虾、 竹节 虾 , 是具有 重 要 经 济 价值 的养 殖 虾 类 ¨ 1 ] , 其 广
泛 分 布 于 印度 、 西太平洋地 区, 在 我 国 主要 分 布在 长 江 口以南 沿 海 , 其 肉质鲜 嫩 可 口、 适应性强、 可 活体 运 输、 销售 价格 高l _ 2 ] , 是 我 国主 要 的 养 殖 虾类 之 一 . 相 对 于其他养殖对虾种类, 日本 囊 对 虾 生 长 较 慢 、 成 活率
率等性状 , 对 生长性状进行选育改 良, 提 高 其 生 产性 能 .
关键 词 : 日本囊对虾 ; 生长 ; 遗传参数 ; 遗 传力
中图分 类号 : Q 3 4 8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4 3 8 — 0 4 7 9 ( 2 0 1 5 ) 0 4 — 0 4 6 9 — 0 5
分, 估 算 日本 囊对 虾 G1群 体 ( 第 1世 代 选 育 群 体 ) 生 长性 状 遗传力 和 遗传 相 关 , 获 得 了我 国东南 沿 海 日本
囊对 虾基 础选 育 群体 的生 长遗 传 参 数 , 为采 用 家 系 选
育结 合 家系 内个 体 选 育 的综 合 育种 技 术 开 展 日本 囊

雌性克氏原螯虾不同性腺发育时期肝胰腺生化组成变化

雌性克氏原螯虾不同性腺发育时期肝胰腺生化组成变化
Keywords
Crayfish (Procambarus clarkia), Hepatopancreas,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Gonadal Development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licenses/by/4.0/
李住 等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variation of hepatopancreas index (HSI), as well as hepatosomatic moisture, lipid, protein, carbo and fat acid contents, of female crayfish (Procambarus clarkia) during the ovarian development peri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decreasing trend was observed on HSI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 clarkia ovarian from Stage I to Stage IV, but further ovarian development from Stage V to Stage VI increased the HSI. 2) Hepatosomatic moisture showed a slightly increasing trend with the ovarian development, but hepatosomatic protein and carbo contents showed markedly deceasing trends with ovarian development. 3) As for fat acid composition, C16:0 and C18:2n6 respectively showed a slightly decreasing and increasing trend with ovarian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C16:1n7 and C18:3n3 both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with ovarian development from Stage I to Stage IV, but leveled off thereafter. 4) C20:4n6 (ARA), C20:5n3 (EPA) and C22:6n3 (DHA) all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with ovarian development.

虾蟹类增养殖预测试卷 (新补充)(3)

虾蟹类增养殖预测试卷  (新补充)(3)

虾蟹类增养殖学期末考试预测卷一.名词解释1.头胸甲:头胸部由 14 节构成,第一节称为顶节,各节分节不甚明显,背面及两侧包被一层甲壳,称为头胸甲。

2.额角:头胸甲中央向前突出,形成发达的额角,以保护两眼和头胸部其它附肢,额角形状在种间变化很大,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3.齿式:额角上缘和下缘具有小齿,齿的数目和有无是分类依据之一。

齿数一般用齿式表示。

如中国对虾齿式为 7~9/3~5.4.纳精囊:雌性对虾头胸部腹面 4~5 步足之间的腹甲上有一交接器——纳精囊,用以储存交配后的精荚。

分封闭式和开放式。

*5.柄刺:虾类第一触角基部外缘有一刺状突起,称为柄刺。

6.内侧附肢:第一触角内中部向前伸出一能自由转动的叶片状突起,称为内侧附肢。

*7.肢腮:原肢的内外两侧具有由原肢壁的褶皱所形成的附属物,外侧的称为外叶,内侧的称为内叶。

外叶表面角质膜很薄,同时又非常发达,往往分枝而具备广阔的表面积,以利于呼吸,这种外叶特称肢腮(不具鰓轴) 。

8. 侧鳃:根据腮的着生位置,把着生在胸部附肢的基部上方身体侧壁上的鳃称为侧鳃。

9. 关节鳃:根据腮的着生位置,把着生于胸部附肢底节与体壁间的关节膜上的鳃称为侧鳃。

10.足鳃:根据鳃的着生位置,把着生在胸部附肢底节上具鳃轴的鳃称为足鳃。

*11.颚舟片:虾类第二小颚的外肢发达,叶片状,称为颚舟片。

虾类生活时,借此片鼓动,使鳃腔中的水川流不息,以辅助呼吸。

12.侧板线:蟹类眼眶下线下方,斜向头胸甲前侧缘的颗粒隆起线。

13.内骨骼:甲壳的某些部分突入体内形成,主要作用为肌肉的附着点。

*14.并列影像:各小眼感知的像点联合形成的物体总影像,多见于白天活动的种类。

*15.叠加影像:个小眼接受的光集中形成的影像,多见于深海及夜行种类。

*16 胃磨:虾的贲门胃内壁,有许多角质的小齿形成的,可进一步磨碎食物功能的组织称为胃磨。

17.滤器:*18.肝胰脏:也称中肠腺,由中肠前端膨大延伸形成,多级分枝的管状结构,覆盖在胃周围,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酶、吸收储存营养物质。

中国沿海日本囊对虾5个地理群体间形态差异比较分析

中国沿海日本囊对虾5个地理群体间形态差异比较分析

中国沿海日本囊对虾5个地理群体间形态差异比较分析蔡晓鹏;游欣欣;曾凡荣;宋维彦;李昂;尤颖哲;丁少雄【摘要】应用多元分析方法,采用体质量和10个形态性状为指标对中国沿海陵水、北海、惠来、诏安、厦门5个地理群体的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日本囊对虾雌雄个体间形态差异显著(P<0.05);而同-性别不同地理群体间的形态以陵水、北海群体间较为相近,厦门、诏安群体间较为相近,但各地理群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雌性个体的体长、头胸甲宽和雄性个体的体长、第六腹节宽分别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雌性日本囊对虾的体长(X2)、头胸甲宽(X4)对体质量(Y)的最优多元回归方程为:Y=-151.737+9.235X2+23.194X4,雄性日本囊对虾体长(X2)、第六腹节宽(X9)对体质量(Y)的最优多元回归方程为:Y=85.280+5.222X2+43.656X9.以上结果为日本囊对虾的选择育种提供了理想的测度指标.【期刊名称】《中国水产科学》【年(卷),期】2010(017)003【总页数】9页(P478-486)【关键词】日本囊对虾;地理群体;形态差异;多元回归分析【作者】蔡晓鹏;游欣欣;曾凡荣;宋维彦;李昂;尤颖哲;丁少雄【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水产学院,山东,日照,276826;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漳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福建,漳州,363000;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之前也称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1-3],是中国海水虾类养殖的主要种类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在对虾养殖业深受病害侵害的情况下,日本囊对虾以其相对抗病力较强、适应性广、经济效益高、离水性较好以及适于长距离运输等优点倍受养殖业者的青睐。

海水养殖对虾种苗的性腺发育与繁殖生理研究

海水养殖对虾种苗的性腺发育与繁殖生理研究

海水养殖对虾种苗的性腺发育与繁殖生理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对虾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海水养殖对虾种苗的性腺发育与繁殖生理研究成为了对虾养殖产业中的热点问题。

对虾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养殖物种,其种苗的性腺发育与繁殖生理直接关系到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和利益。

因此,对虾养殖业需要深入研究对虾种苗的性腺发育与繁殖生理,以提高对虾养殖的效益和产出。

对虾的性腺发育是指从种苗期到成熟期繁殖器官发育的过程。

性腺发育的研究对于了解对虾的生殖周期、繁殖能力以及生殖机能等至关重要。

研究发现,对虾的性腺发育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环境温度、水质、光照等对对虾性腺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合理调控环境因素对促进对虾种苗的性腺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对虾的营养状况和饲料的质量也会影响对虾种苗的性腺发育。

因此,在对虾养殖中,科研人员和养殖户需要重视对虾种苗的营养供应,合理配置饲料成分,以促进对虾种苗的性腺发育。

对虾的繁殖生理研究关注的是对虾在各个发育阶段的生理变化和繁殖行为。

研究发现,对虾雌虾的性腺发育和生殖能力会随着体长和年龄的增加而提高。

因此,在对虾养殖中,科研人员和养殖户需要根据对虾种苗的体长和年龄选择合适的繁殖时期和方法。

同时,对虾的繁殖生理还涉及到对虾的配种、受精和孵化等过程。

科研人员和养殖户需要掌握这些繁殖生理知识,以提高对虾种苗的存活率和繁殖成功率。

对虾繁殖生理研究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技术在研究对虾的性腺发育和繁殖生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研究对虾的性腺发育的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从而揭示对虾性腺发育的分子机制。

此外,生物化学技术还可以用来研究对虾体内的生物活性物质,如激素和酶活性等,以探索对虾的繁殖生理调控机制。

这些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推动对虾种苗的性腺发育与繁殖生理研究的深入发展。

除了对虾种苗的性腺发育与繁殖生理的研究,还有其他与对虾养殖息息相关的课题需要我们深入探索。

日本囊对虾精荚再生能力的研究

日本囊对虾精荚再生能力的研究

本 囊对 虾 ( Ma r s u p e n a e u s j a p o n i c u s ) 不仅具有个大 、 体 色鲜艳悦 目和 肉质 口感 好 等 特 点 , 同 时还 具 有 离 水性 好, 适合 活虾运输 和市场价格 高的优势 , 而且 , 与凡纳 滨
对虾( L i t o p e n a e u s v a n n a me i ) 、 斑节 对 虾 ( P e n a e u s mo t r —
自然 海 区捕 获 的 已交 配 的 成 熟 雌 虾 , 而 在 对 虾 生 殖 生 物
的个体在 亲虾群体 中 比例分布 的实验结果 , 以期 为对虾
繁殖生物学 和遗传育种 学提供理论 资料 , 为 日本囊 对虾 雄亲虾资 源的利用 和保 护提供科 学依据.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 1 实 验 材 料
第5 3卷
第 2期
厦 门大 学 学报 ( 自然 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Xi a me n Un i v e r s i t y(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
Vo 1 . 53 NO . 2
Ma r .2 O1 4
生 删 , 输 精管 内精 荚 的超 微 结构 和 形 成 ̄ H - 1 3 ] , 有 关 雄
虾 精荚再生 的研究 只见一些零 星的报道[ 1 4 - 1 6 ] , 迄今 日本
囊 对虾在精荚 人工移植 、 经产雌虾 再交配技 术上 尚未 突
将亲 虾运 至实 验场 ; 雌 虾 是 经育 苗 场 生产 使 用 过 的亲 虾, 处 于 即将 脱 壳 或 已蜕 壳 , 购 自漳 浦 大 尾 鱼水 产 育

实验七 日本沼虾及其它节肢动物

实验七 日本沼虾及其它节肢动物

( 2 )胸部:3对颚足,5对步足。 胸部: 胸部
颚足:原肢2节,底节基部外侧具薄片状的内叶(肢鳃 肢鳃), 第1颚足 颚足 肢鳃 外肢基部大,末端细长,内肢细小。 颚足:原肢2节,底节具1肢鳃及足鳃,内肢发达,分5节, 第2颚足 颚足 呈屈指状。 颚足:原肢2节,仅具足鳃,外肢细长,内肢发达(单枝型), 步足 共分5节,即坐节、长节、胫节、跗节、趾节。步足前两对 末端呈钳状(钳由跗节末端的尖突起和趾节构成),其中第 二对步足特别长(螯足),雄虾尤甚。雌性生殖孔位于第三 对步足基部,雄性生殖孔位于第五对步足基部。
1 .呼吸器官
观察完呼吸系统后,用镊子自头胸甲后缘至额剑处, 仔细地将头胸甲与其下面的器官剥离开;再用剪刀 自头胸甲前部两侧到额剑后剪开并移去头胸甲。然 后用剪刀自前向后,沿腹部两侧背板和侧板交界处 剪开腹甲,用镊子略掀启背板,观察肌肉附着于外 骨骼内的情况。最后小心地剥离背板和肌肉的联系, 移去背板。
2 .腹部
对虾的腹部长圆柱形,体节明显为 6 节,其后还有尾节。 各节的外骨骼可分为背面的背板,腹面的腹板及两侧下垂的 侧板。 观察体节间如何连接?此连接对虾腹部的伸屈运动有 何作用? 尾节扁平,腹面正中有一纵裂缝,为肛门。
3 .附肢
除第一体节和尾节无附肢外,螯虾共 19 对附肢, 即每体节 1 对。除第一对触角是单枝型外,其他都 是双枝型,但随着生部位和功能的不同而有不同的 形态结构。 观察时,左手持虾,使其腹面向上。首先注意各附 肢着生位置,然后右手持镊子,由身体后部向前依 次将虾左侧附肢摘下,并按原来顺序排列在解剖盘 或硬纸片上,放大镜自前向后依次观察。
实验七
对虾的解剖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观察对虾(或鳌虾)的外形及内部结构, 了解甲壳动物在形态结构上的主要特征,掌 握对虾(鳌虾)的解剖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2期 2012年4月 福建水产 Journal of Fujian Fisheries Vo1.34 N0.2 

Apr.2012 

文章编号:1006—5601(2012)02—0099—06 日本囊对虾精巢发育过程中组织器官生化组分 含量的变化 

姚东明,吴超,黄晶晶,林琼武 ,李少菁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本实验采用酶学和现场采样等方法研究日本囊对虾精巢发育过程中精巢与肝胰腺的形态学和几 种生化组分含量的变化,旨在说明海区自然状态下H本囊对虾亲虾生殖过程营养物质在组织器官中的消长 与转移的情况。结果表明,台湾海峡海区自然状态下Et本囊对虾精巢发育过程中,精巢指数从I期O.010± 0.001~IV期0.017±0.002呈逐渐上升(P<O.05);肝胰腺指数从I期0.021±0.002~IV期0.025.-I- 0.003,虽也呈增大之势,但变化不大(P>0.05)。葡萄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mg/d1)变化情况 分别如下:在精巢中,为l4.85-l-5.4O~4.75±3.17、7.69±2.47~16.46±6.79和15.85±4.56~36.78± 8.12;在肝胰腺中,为10.95±2.60~22.24±5.76、27.12±9.11~202.62±77.26和42.87±13.39~ 116.99±24.57;在血淋巴中,为6.38±1.44—11.25±3.08、53.77±32.10~155.32±62.55和13.67± 7.06—79.56±38.19。本文还就对虾精巢发育过程中,性腺和肝胰腺的形态变化,以及肝胰腺、血淋巴、 精巢中葡萄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的消长与转移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关键词:日本囊对虾;精巢;肝胰腺;生化组分含量 中图分类号:¥917.4 Q593 Q492 文献标识码:A 

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是世 界性养殖种类,也是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经济种 类之一_l J。日本早在1889年就开始发展Et本囊 对虾养殖,之后其养殖技术传到中国、东南亚、 印度和拉丁美洲 ,随着人工繁殖技术和人工 配合饲料研制的成功,以及养殖技术的进步和交 通运输业的发展,日本囊对虾的养殖在世界范围 内蓬勃发展 。1978年以来,我国对虾养殖面 积逐渐扩大,产量逐年增加_4]。伴随沿海对虾 养殖的迅速发展,日本囊对虾已成为一种发展前 景较好的养殖种类 J。 随着对虾养殖业对优质种苗的需求量H益增 加,亲虾的来源和种苗的供给已成为产业发展速 度和规模的制约因素。长期以来,人们只直观地 把注意力集中在雌亲虾上,力图通过各种方法或 途径来提高雌虾的产卵能力,从而获得较高的养 殖效益 J,却忽视了在生殖过程中雄亲虾的重 要性,日本囊对虾也不例外。本文以在自然海区 现场捕获的Et本囊对虾精巢发育过程中的雄亲虾 为材料,研究日本囊对虾精巢发育过程精巢与肝 胰腺的形态学以及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消长与转 移的情况,其结果能够客观地反映日本囊对虾雄 虾在自然状态下的生殖营养代谢,以期为建立亲 虾质量评价体系和开发安全高效的亲虾全价饵料 提供科学依据。 

l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1.1.1实验对象 实验所用日本囊对虾亲虾均捕自于台湾海峡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08N0040)资助. 作者简介:姚东明(1988一),男,硕士,从事海洋甲壳动物生殖生态学研究.E—mail:yaoaji@126.corn 通讯作者:林琼武,E—mail:qiongwulin@126.com 100 福 建 水 产 第34卷 自然海区,当天以活水箱运到厦门码头,暂养于 充气的玻璃槽中。亲虾精巢按成熟的程度分为I 期~Ⅳ期,以亲虾精巢外观形态为依据,每期各 取雄亲虾24尾,共计挑选96尾。经挑选的亲虾 采用塑料袋充氧、低温水包装带回实验室。 1.1.2实验器材与设备 形态学解剖器材:剪刀,镊子,称量仪器; 生化分析仪器:酶比色法测定,北京北化康 泰临床试剂有限公司提供酶试剂盒,并使用酶标 仪测定吸光度值。 1.2实验方法 1.2.1实验设计 收集来自台湾海峡的日本囊对虾雄虾96尾, 使用称量法和酶学法测定El本囊对虾亲虾性腺发 育过程中的性腺指数、肝胰腺指数及其血淋巴的 葡萄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并进行观察 和分析。 1.2.2血淋巴、精巢和肝胰腺的取样 血淋巴的取样:首先测量亲虾的体质量和体 长,采用围心腔穿刺抽取血淋巴;加入l:2质 量比的血淋巴抗凝剂,以3 000 r/min离心5 min,取上清液于一20℃保存备用。 精巢、肝胰腺的取样:将取完血淋巴的亲虾置 于冰盘上解剖,取出全部精巢和肝胰腺,测量并记 录其重量,分别取0.2 g,按重量/体积比分别加入 9倍体积的匀浆缓冲液(0.02 M Tfis—HC1,pH 7.6)进行匀浆,匀浆液在4 ̄C以下ll00 g离心 l0 min,取上清液分装,于一70℃保存备用。 1.2.3生化组分含量的测定 用酶比色法测定葡萄糖、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的含量,采用酶标仪测量反应体系的吸光度值。 酶试剂盒与测定方法均由北京北化康泰临床试剂 有限公司提供。 1.2.4 日本囊对虾雄虾肝胰腺和性腺生化含量 的评价及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1)性腺指数(Gonadosomatic Indexes, GSI)=性腺重/对虾重 肝胰腺指数(Hepatosomatic Indexes,HPI) =肝胰腺重/对虾重 ’ (2)吸光度测定浓度=A样/A标×100% (mg/d1) 实验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使用 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用Duncan 检验进行多重比较,当P<0.05时,认为结果有 显著差异,而当P<0.01时,则认为结果有极显 著差异。 (3)根据性腺的形态学观察和性腺生化指 数比较,本实验参考Neil Richardson等 提出的 方法并按照精巢内精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将性腺 分为4期:即I期:精巢中大部分位置充满着初 级精母细胞;II期:初级精母细胞开始向次级精 母细胞发育;III期:次级精母细胞已充满了整 个精巢;IV期:细胞核外有核膜包被,核呈圆 形,染色质高度浓缩,着色很深,即精子细胞。 

2结果和分析 2.1 台湾海峡自然海区日本囊对虾精巢发育过 程中精巢和肝胰腺的形态变化 

表1 日本囊对虾精巢发育过程的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 数 Tab.1 Variation in g0nadOsOmatic index and hepato- somatic index of male M.japonicus during the spermaw development 

表l GSI和HPI的变化可清晰地显示在自然 状态下台湾海峡日本囊对虾雄虾精巢发育过程精 巢和肝胰腺的形态变化情况。肝胰腺指数HPI 从I期(0.021±0.002)到IV期(0.025± 0.003)虽略有升高,但是升高的幅度不显著 (P>0.05)。表明:日本囊对虾雄虾性腺发育过 程中,随着性腺的逐渐成熟,作为生化储备物和 能量贮存的肝胰腺质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逐渐 增加,其中的营养物质也不断地积累 。GSI 从精巢I期(0.010±0.001)到IV期(0.017± 0.002)呈逐渐上升(P<0.05),表明日本囊对 虾雄虾性腺发育过程中,随着性腺的逐渐成熟, 能量逐渐积累,质量逐渐增加,尤其是在成熟 前,性腺指数明显增加。 2.2 台湾海峡海区Et本囊对虾亲虾精巢发育过 第2期 姚东明等:日本囊对虾精巢发育过程中组织器官生化组分含量的变化 101 程中组织器官生化组分含量的变化 2.2.1 日本囊对虾精巢发育过程中精巢、肝胰 腺、血淋巴中葡萄糖的含量变化 表2 日本囊对虾精巢发育过程中精巢、肝胰腺、血淋 巴中葡萄糖的含量变化(m d1) Tab.2 Change of glucose level in hepat0pancreas, hemolymph.gonad of male M.japonicus broodstock during the sperma ̄development 表2可知,日本囊对虾精巢发育过程肝胰腺 中的葡萄糖含量起迭交错,从I期[(10.95± 2.60)mg/d1]到II期[(22.24±5.76)mg/d1]上 升,Ⅱ期到III期[(11.34.4-2.47)mg/d1]下降,III ~IV期[(22.09 4-7.85)mg/d1]又上升,统计学 差异不显著(P>0.05);血淋巴中的葡萄糖含 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其变化的趋势与肝胰腺中 变化的趋势一致,变化幅度同样没有达到显著程 度(P>0.05)。精巢中葡萄糖含量刚好与前两 者相反,I—II期下降,II~III期上升,III~IV 期又下降,说明葡萄糖在精巢中的消耗增加了葡 萄糖从肝胰腺中通过血淋巴向外转移的量。 2.2.2 日本囊对虾精巢发育过程精巢、肝胰腺、 血淋巴中胆固醇的含量变化 表3 日本囊对虾精巢发育过程精巢、肝胰腺、血淋巴 中胆固醇的含量变化(mg/d1) Tab.3 Change of cholesterol level in gonad of male M. japonicu¥ broodstock, hepatopancreas, hemolymph during the spermaff development 表3中,肝胰腺中胆固醇的含量变化与葡 萄糖含量变化相反,在I期[(37.77±5.24) mg/d1]~II期[(27.12±9.1 1)mg/d1]下降,II ~III期[(202.62±77.26)mg/d1]上升,III~IV 期[(51.17±17.31)mg/d1]又下降,统计学差异 显著(P<0.05)。血淋巴中胆固醇含量差异不 显著(P>0.05,I期[(1 10.84±61.14)mg/d1] ~II期[(155.32±62.55)mg/d1],II~IV期 [(53.77-4-32.10)mg/d1]持续下降,且高于肝 胰腺中的含量,可见血浆中的胆固醇无法从肝 胰腺中储存的胆固醇得到及时补充,食物中的 胆固醇对雄虾性腺发育过程中血浆胆固醇含量 的升高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从表3中看出 尽管血淋巴中胆固醇含量很高,但是精巢中积 累的并不多,且精巢中胆固醇的变化趋势与血 浆中的变化大体是一致的,说明血浆中的胆固 醇有一部分转移并贮存在精巢中,但大部分转 化成其它可供日本囊对虾雄虾利用的能量形 式,表明雄虾在性腺发育过程中对胆固醇的消 耗相当大。 2.2.3 日本囊对虾精巢发育过程中精巢、肝胰 腺、血淋巴中甘油三酯的含量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