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①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②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③入两股间。今乃④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苏轼《东坡志林》)【注】①曝:晒。②拊(fǔ)掌:拍手。③搐(chù):抽缩。④乃: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好书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尾搐入两股间/屠自断其股

C.处士笑而然之/舍然大喜

D.不可改也/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这则故事给人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1)C

(2)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这则故事来说明实践出真知,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解析】【分析】(1)A选项中“好”都是“喜欢”;B选项中的“股”都是“大腿”;C选项中的“然”分别是“认为是对的”和“的样子”;D选项中的“也”都是“表判断”的意思。故选C。(2)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的意思是:(杜处士)尤其珍爱,用玉做了画轴并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本文叙写了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文章告诉人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要因事求人,取长补短。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 C;

⑵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⑶这则故事来说明实践出真知,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结合关键语句即可做出回答。

【附参考译文】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与友期行(________)②去后乃至(________)

③相委而去(________)④下车引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1)约定;才;离开;拉,牵拉

(2)①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②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了门。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5)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期”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约定”的意思;“下车引之”的意思是“便下车拉元方”,“引”的意思是“拉”。

(2)“信”“惭”“引”“顾”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面对友人发怒的情况,元方从“无信”“无礼”两个方面对友人的行为进行了批判,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就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意思是: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4)结合前一句“友人惭”,可知他下车来拉元方,是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歉意;再结合元方反驳他的语言来看,可知“引之”是出于对元方的语言、智慧的赞美与认可。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回答合适,从友人的“无信”“无礼”来说;回答不合适,从尊重长辈的角度回答。

故答案为:⑴① 约定;② 才;③ 离开;④ 拉,牵拉

⑵ ①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②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了门。

⑶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⑷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⑸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

⑷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文中提示的句子。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的个性化解读。从友人的“无信”“无礼”或“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

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ó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________

③孔子观于周庙________

④虚则敧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谈的都是学习__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答案】(1)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2)以……为乐;优点;参观;空

(3)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4)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解析】【分析】(1)本题划分技巧:①句子成分划分:主谓宾定状补;②关联词划分;③介词划分:而、以、于等。①好之者(主语)/不如乐之者(谓语)。②孔子(主语)/使子路取水试之。

(2)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乐,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以……为乐。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善”是一词多义:善良,好,擅长。“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善者:优点。③孔子观于周庙:孔子参观周庙。“观”是一词多义:景观景色,观看参观。④虚则敧:空了就会斜着。“虚”是一词多义:空的,不真实的,不自满,衰弱等。

(3)本题翻译赋分点:①行,走。师,老师。②恶,怎么。覆,颠覆。

(4)①内容概括,三则材料主题:第一则材料从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三个比较中谈要以学习为乐,乐学态度,。第二则材料从以身边人为师,以身边人为鉴角度谈要向身边

人学习,随时学态度,。第三则材料则以比喻的方法,从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角度谈要谦虚,虚心学态度。三则态度都谈学习态度。②启示类习题一般答题语言:告诉我们某个道理,告诉我们要如何,告诉我们不要如何。恶有满而不覆者哉: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这里采用比喻手法,“满”指狂妄自大,“覆”指失败。启示:告诉我们狂妄自大会导致失败,所以要谦虚,不要自大骄傲自满。

故答案为:⑴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⑵① 以……为乐;② 优点;③ 参观;④ 空

⑶ 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

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

⑷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这类试题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作答。要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自圆其说。

【附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乙】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子路问:“请问持满有方法吗?”“持满的方法,压抑然后使之减损。”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仲由宇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①,好勇力,志伉直②,冠雄鸡,佩猳豚③,陵暴④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⑤,因门人请为弟子。

(选自《史记。伸尼弟子列传》)【注】①鄙:粗朴。②伉直:刚强直爽。③猳(jiā,加)豚:猪。猳,公猪。豚,小猪。指以猳豚皮装饰的剑。④陵暴:欺凌,施暴。⑤质:质,通“贽”,礼物。

【丙】

王子敬①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②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③好恶傍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④!”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與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⑤门外,怡然不屑。

(选自《世说新语》)【注】①王子敬:王献之,官员。②顾辟疆:人名。③指麾:指点评论。磨,通“挥”。

④伧:粗野,鄙陋。⑤箸:这里相当于“之于”。

(1)学习文言文要注意一词多义。请写出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顾:①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②回转顾望________

(2)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词类活用的情况,如:饭疏食,“饭”活用做“吃”的意思。下列两句中的划线词都有词类活用情况,请写出意思。

①冠雄鸡________

②子路后儒服委质________

(3)下面的词语曾在课内出现,请结合你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

①好勇力________

②顾勃然不堪曰________

(4)用“/”给文章划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

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

(5)阅读上面三篇文章,根据你的理解,结合画线句用现代汉语补全下面内容。

①【甲】文:友人极为生气地说:“________”。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了您还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②【乙】文:孔子遭到子路的欺凌,他________。

③【丙】文:顾辟疆愤怒地说:“________。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一提的伧父罢了!”

(6)上述三篇文章中的人物面对别人的无礼行为,表现各有不同。请结合示例对孔子和顾辟疆的表现进行点评。

示例:陈太丘之友人没有按约定时间到来还骂陈太丘,此时元方为了维护父亲的尊严,据理力争,指出父亲友人不仅无礼而且无信,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见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另外,当陈太丘之友人知错拉他的手表示歉意时,元方入门不顾,可见他是率真、有个性的孩子。

(7)《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古

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尤其重视礼仪。根据“敬称”和“谦称”的知识选词填空。

A.尊君 B.家父 C.小女 D.令爱 E.令郎

①我们家家教很严,________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②________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感谢您。

③________不愧是绘画世家的子弟,他画的马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答案】(1)回头看;看

(2)戴帽子;穿儒服

(3)喜欢;忍受

(4)值顾方集宾友酣燕/ 而王游历既毕 /指麾好恶 /傍若无人。

(5)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傲视别人,这是无理

(6)孔子:子路出身微贱,生性粗野,好逞勇斗狠,为人刚强爽直,经常头戴鸡冠式的帽子,身佩用野猪皮装饰的剑,曾想“陵暴”孔子,孔子通过礼仪慢慢诱导他,使他改邪归正,改穿儒服,拜孔子为师。可见孔子做到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顾辟疆:顾辟疆面对王献之无视别人、恣意评价别人好坏的傲慢的态度,他大发雷霆,最后把王献之赶出去。可见顾辟疆不会因为王献之身份地位高就容忍他的无礼行为,是一个有原则的人。

(7)B;C;E

【解析】【分析】(1)“顾”在古文当中的主要意思有以下几种,学生需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字词的意思。①回头;回头看。《荆轲刺秦王》:“荆轲顾笑武阳。”②视;看。《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③看望;拜访。《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顾念;关心。《诗经·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⑤回还;返回。《屈原列传》:“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⑥只是;不过。《荆轲刺秦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⑦但;却;反而。《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冠”本意是“帽子”,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戴帽子”;“儒服”本意是“儒者的服饰”,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穿儒服”。

(3)“好”多音字,读hǎo时作形容词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或同意、应允;读hào时作动词,表示喜欢的意思。在这里“好”用作动词,解释为“喜欢”。“堪”一般用作动词,主要有两种意思:①能够承受,经受得起;②可以,能够。在这里“堪”解释为“能够承受”,即为“忍受”。

(4)这句话翻译为“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所以断句为: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

(5)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句中“委”意思是“舍弃”②“设礼稍诱子路”句中“设”意思是“使用,运用”,“诱”意思是“诱导”。③“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句中“傲”意思是“对……傲慢”,“以”意思是“用”。据此翻译作答即可。

(6)【甲】文中“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

入门不顾”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率真、有个性的孩子的形象;【乙】文中“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能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老师的形象;【丙】文中“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可以看出顾辟疆是一个不趋炎附势的形象。

(7)①此处的意思应该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应该是“家父”故选B。②此处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女儿,应该是小女。故选C。③此处应该是尊称对方的儿子,所以应该是“令郎”。故选E。

故答案为:⑴回头看;看

⑵戴帽子;穿儒服

⑶喜欢;忍受

⑷值顾方集宾友酣燕/ 而王游历既毕 /指麾好恶 /傍若无人。

⑸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

3、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傲视别人,这是无理

⑹孔子:子路出身微贱,生性粗野,好逞勇斗狠,为人刚强爽直,经常头戴鸡冠式的帽子,身佩用野猪皮装饰的剑,曾想“陵暴”孔子,孔子通过礼仪慢慢诱导他,使他改邪归正,改穿儒服,拜孔子为师。可见孔子做到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顾辟疆:顾辟疆面对王献之无视别人、恣意评价别人好坏的傲慢的态度,他大发雷霆,最后把王献之赶出去。可见顾辟疆不会因为王献之身份地位高就容忍他的无礼行为,是一个有原则的人

⑺B;C;E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比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平时的积累,结合句子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

⑺本题考查考生读敬词和谦词的理解和运用,在平时考生要掌握基本的谦敬词,并且要学会运用。

【附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朋友便生气了:“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

走,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不回头看。

【乙】仲由,字子路,是卞邑人。比孔子小九岁。子路性情质朴,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冒犯欺凌过孔子。孔子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后来,子路改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丙】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顾辟疆气得脸色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傲视别人,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一提的伧父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很久也不来。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泰然自若,置之不理。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割席断交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依附曹操父子。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________

②宁读书如故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非吾友也。

(3)文中管宁、华歆对片金和轩冕过门这两件小事的不同反映,导致管宁和华歆断交,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1)一同或一起,共同;从前或原来

(2)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意思对即可)

(3)启示: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容易,没有古今异义词,如“共”:一同或一起。“故”:从前或原来。现代汉语都有其义项。

(2)此题中注意“子”是“你”之意。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子非吾友也”判断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

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可从志不同道不合难以为友的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一同或一起,共同;从前或原来

⑵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意思对即可)

⑶启示: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受到的启示。解答此题要在深入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解答时根据所选的句子的意思来谈启示,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同在园中锄菜。看见地上有一片黄金,管宁把这片黄金看的同砖瓦石块一样毫不介意,照旧挥动锄头锄地;华歆却拾起黄金握在手里看了看然后才把它丢掉。又有一次他们俩同在一起读书,听到一个贵官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出去观看。管宁和他绝交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赵简子死,未葬,中牟入齐。已葬五日,襄子起兵攻围之。未合而城自坏者数十丈。襄子击金而退之。军吏谏曰:“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襄子曰:“吾闻之叔向曰:‘君子不乘人于利,不迫人于险。’使之治城,城治而后攻之。”中牟闻其义,乃请降。

(节选自《淮南子·道应训》)(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合而城自坏者数十丈(包围)

B.襄子击金而退之(退兵)

C.不迫人于险(逼迫,胁迫)

D.中牟闻其义(传闻)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3)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中牟为什么不战而归顺襄子?

【答案】(1)D

(2)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3)襄子不乘人之危,在中牟城墙毁坏之际没有乘机进攻,而是主动撤退。这种仁义的美德折服了中牟。

【解析】【分析】(1)D.加点词语解释错误错误。闻:听说。故选D。

(2)句子翻译为:君王亲率兵马征讨中牟守将的罪行,城墙自行倒塌,这说明老天爷帮助我们去讨伐这些天理难容的罪人,为什么我们要撤退呢?故句子断句为: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3)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来作答。襄子不乘人之危,在中牟城墙毁坏之际没有乘机进攻,而是主动撤退。这种仁义的美德折服了中牟,所以中牟不战而归顺襄子。

故答案为:⑴D

⑵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⑶襄子不乘人之危,在中牟城墙毁坏之际没有乘机进攻,而是主动撤退。这种仁义的美德折服了中牟。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关键语句的分析和理解,注意结合文章的中心内容及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寻求答案。【参考译文】

赵简子死后还没落葬,中牟的守将就叛变投靠齐国了。赵襄子将父亲简子下葬料理停当后,第五天发兵征伐中牟城,但包围还没完全合拢,中牟城的城墙突然自行倒塌十来丈。赵襄子下令鸣金收兵。军吏们劝谏说:“君王亲率兵马征讨中牟守将的罪行,城墙自行倒塌,这说明老天爷帮助我们去讨伐这些天理难容的罪人,为什么我们要撤退呢?”赵襄子解释道:“我听叔向说过:‘君子不该在自己有利的形势下去欺凌别人,君子也不该在别人处于险境时去逼迫他。’所以让他们将城墙修好后我们方开战进攻吧。”中牟城内的守将听到赵襄子这番如此仁义的话后,便请求投降。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止有剩骨止:________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驱:________

③一狼洞其中洞:________

④屠自后断其股股: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言语中画线的句子。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理解填空。

①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通过屠户“(遇狼)——________——(御狼)——________”来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

②文中表明作者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

【答案】(1)通“只”(或:只;仅);追赶;打洞;大腿

(2)①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②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3)惧狼;杀狼;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洞”:打洞。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去”:离开。“犬”:像狗似的。“盖”:原来。还有“其一犬坐于前”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

(3)①文言文情节的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要依照题干所示情节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如可分别概括为“惧狼”和“杀狼”。②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文中表明作者看法的句子可提取“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作为答案。

故答案为:⑴通“只”(或:只;仅);追赶;打洞;大腿;

⑵①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②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⑶惧狼;杀狼;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衔接的判断能力,要注意理清内在的逻辑关系。

【附参考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

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8.文言文阅读。

乳母诗序(节选)

(清)郑燮

乳母费氏,先祖母蔡太孺人①之伺婢也。燮四岁失母,育于费氏。时值岁饥,费自食于外,服劳于内。每晨起,负燮入市中,以一钱市一饼置燮手,然后治他事。间有鱼飧②瓜果,必先食(sì)燮,然后夫妻子母可得食也。

数年,费益不支,其夫谋去。乳母不敢言,然常带泪痕。日取太孺人旧衣溅洗补缀,汲水盈缸满瓮,又买薪数十束积烛下,不数日竟去矣。燮晨入其室空空然见破床败几纵横;视其灶犹温,有饭一盏、莱一盂藏釜内,即常所饲燮者也。燮痛哭,竟亦不能食矣。

【注释】①孺人:古代贵族、官吏之母或妻的封号。②鱼飧:有鱼的饭食。

(1)用“/”符号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燮晨入其室空空然见破床败几纵横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①育于费氏________

②间有鱼飧瓜果________

③其夫谋去 ________

④竟亦不能食矣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每晨起,负燮入市中,以一钱市一饼置燮手,然后治他事。

(4)“我”痛哭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燮晨入其室/空空然/见破床败几纵横

(2)抚育;偶尔;离开;吃

(3)每天早晨,费氏背着我到集市上,用一个铜钱买个饼,放在我手中,然后才去处理其他的事情。

(4)费氏对我视如己出,倍加爱护;我视费氏为母,感情至深,费氏的突然离开使我伤心难抑。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燮晨入其室/空空然/见破床败几纵横。译为:我早晨走进房间,里面空空的,只有破烂残旧的床和桌子杂乱的摆放着。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注意标志性的虚词“然”等。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间”:偶尔。“去”:离开。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育”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抚育”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以”:用。“市”:买。“置”:放。“治”:处理。

(4)可分析“每晨起,负燮入市中,以一钱市一饼置燮手,然后治他事”“间有鱼飧瓜果,必先食燮,然后夫妻子母可得食也”“视其灶犹温,有饭一盏、莱一盂藏釜内,即常所饲燮者也。燮痛哭,竟亦不能食矣”等句,即可归纳出费氏对我倍加爱护,而我也视费氏为母,费氏的突然离开使我伤心至极。

故答案为:⑴“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委婉的问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突出自己中秋见月不见人的愁苦,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⑵抚育;偶尔;离开;吃

⑶每天早晨,费氏背着我到集市上,用一个铜钱买个饼,放在我手中,然后才去处理其他的事情。

⑷费氏对我视如己出,倍加爱护;我视费氏为母,感情至深,费氏的突然离开使我伤心难抑。

【点评】⑴此题难度不大,关键在于考生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要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注意文中抒情的语句的理解。

【参考译文】

我的乳母费氏,是我的祖母蔡太孺人的侍女。我四岁时母亲去世,由费氏抚育。那时恰逢荒年,费氏自己在外面吃饭,但仍来我郑家干活。每天早晨,费氏背着我到集市上,用一个铜钱买个饼,放在我手中,然后才去处理其他的事情。偶尔有了鱼和瓜果之类好吃的东西,一定要先喂给我吃,然后费氏夫妇及儿子和母亲才可以吃。

几年之间,费氏的身体越来越差,她的丈夫打算离开这个地方,费氏不敢说什么,但脸上常常挂着泪痕。她每天取来我祖母的衣服缝补浆洗,打水装满缸和瓮;又买来好几十捆柴火,堆放在灶边,没过几天,竟然走了。我早晨走进房间,里面空空的,只有破烂残旧的床和桌子杂乱的摆放着,看她家的灶还是热的,有一碗饭、一盘菜,藏在锅内,正是经常喂给我吃的饭。我痛哭,以致于吃不下饭。

9.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断两处

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一狼洞其中________ ②再就枕将寐__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

B.久之,目似瞑/犬阻之,不使前也

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学而不思则罔

D.将啮其喉/其一犬坐于前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5)(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________的共同特征,最后的下场都是被人类杀掉。在生活中,我们遇到像上述两只狼一样的敌人,我们应该________。

(6)(甲)(乙)两文都以反问结尾,但是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却有所不同,请结合文章加以解说。

【答案】(1)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2)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睡觉

(3)C

(4)①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②(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但还是比较驯服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

(5)阴险、狡猾、奸诈;要发挥聪明才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能心存幻想。

(6)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偶然得到两只狼崽,将它们和自家的狗混养在一起,早些时候,倒也和狗平安相处”可知应划分为: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2)本题注意“洞”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3)A.用/来;B.补齐音节,不译/代词,它;C.表转折,但是;D.代词,他的/其中。故选C。

(4)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驯”,驯服;“竟”,竟然。

(5)结合两篇文章的语句来回答。第一空:甲文的“狼亦黠矣”和乙文的“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都表现出狼的阴险、狡猾、奸诈。第二空:根据屠夫的作法,明确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发挥聪明才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能手软,待他们再好,本性难移。

(6)甲文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乙文说明狼表面上装作很亲热,但背地里却心怀不轨的阴险。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根据“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和“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来体会。

故答案为:⑴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⑵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睡觉

⑶C

⑷ ①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②(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但还是比较驯服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

⑸阴险、狡猾、奸诈;要发挥聪明才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能心存幻想。

⑹甲文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句子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注意常见的虚词的运用,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虚词语进行积累。

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形象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对形象默写的语句进行分析。

⑹本题开心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评述性的语言进行回答。

【参考译文】

(甲)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个富人偶然得到两只狼崽,将它们和自家的狗混养在一起,早些时候,倒也和狗平安相处。(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但还是比较驯服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有一天,富人在客厅里休息,睡着后忽然听到许多狗“汪汪”地发出咆哮的吼叫声,他惊醒一看,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于是依旧准备睡觉,但是,狗又像刚才一样叫。他想不对劲,便假装睡着来看怎么回事,才发现原来那两只狼想等他睡去没防备时去咬他喉咙,忠心的狗发现了狼的企图,便阻止狼,不让他靠近主人。富人知道后立即把狼杀掉,并把他们的皮扒了。狼本性凶恶,实际上没有诬蔑它们啊!但是凶恶本性只不过是隐藏起来罢了,表面对别人好,可心中,却怀着不利于别人的想法,这可不仅仅是野心了。野兽这样凶残,这个人为什么还要养它,给自己制造祸害呢?

10.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陈太丘与友期(________)②太丘舍去(________)③下车引之(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依照约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体现的是古人“诚信”的理念。

B.文中的友人无信、无礼,但有一个优点,就是知错能改。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尊君”、“太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家父”、“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

D.文章语言生动传神,运用语言、动作的描写,展现人物鲜明个性。

【答案】(1)约定;离开;拉,牵拉

(2)①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②正午您没来,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C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期”“去”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尊君:对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 ②日中:正午;则:就;信:没有信用。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正午您没来,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ABD分析理解正确。C太君:封建时代官员母亲的封号。而不是尊称对方的父亲。故答案为:⑴约定;离开;拉,牵拉

⑵①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②正午您没来,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⑶ C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1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各组词句中划线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过中不至人迹罕至

B.太丘舍去舍己为人

C.下车引之穿针引线

D.入门不顾奋不顾身

(2)依据全文,下面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和我相约同行,竟然丢下我走了。

B.和我相约同行,竟然丢下我先去了那里。

C.期待与我同行,竟然丢下我自己离开。

D.期待与我同行,竟然丢下我先去了那里。

(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案】(1)D

(2)A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无信,无礼。

【解析】【分析】(1)A. 都解释为“到”。B. 都解释为“放弃”。C. 都解释为“拉”。D. 前者“回头看”,后者“考虑”。故选D。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和我相约同行,竟然丢下我走了。注意理解关键词:期,约定。委,丢下、舍弃。去,离开。故选A。

(3)从文章可以得知,“友人惭”是发生在元方反驳他之后,让他感到惭愧,所以原因就是:“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故答案为:⑴ D

⑵ A

⑶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无信,无礼。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12.文言文阅读

任末①年十四时,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⑥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王嘉《拾遗记》)

【注释】①任末:东汉蜀郡人。②芨(jí):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

⑤麻蒿: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⑥门徒:指一同求学的人。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人若不学未若柳絮因风起

B.负笈从师必有我师焉

C.暗则缕麻蒿以自照可以为师矣

D.不惧险阻尊君在不

(2)请你用“/” 给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3)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感受,写出你对任末的评价。

【答案】(1)B

(2)观书有会意者 /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3)①任末是一个刻苦学习的人。他不惧艰险到处去求学;点燃麻秆、蒿草之类取光读书;

②任末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看书有领悟到的地方,就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养成了随时记录的好习惯;任末是一个读书有选择的人。他非圣人之言不视,只读有益的书籍。

【解析】【分析】(1)A假如/比作;B老师;C用来/凭借;D和“是”相反/通假字,通“否”。

(2)这句话的大意是: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它。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观书有会意者 /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3)结合文段具体内容分析,从“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缕麻蒿以自照”可以看出任末是一个刻苦学习的人;从“ 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可以看出任末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从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可以看出任末是一个读书有选择的人。

故答案为:⑴ B;

⑵观书有会意者 /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⑶①任末是一个刻苦学习的人。他不惧艰险到处去求学;点燃麻秆、蒿草之类取光读书;

②任末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看书有领悟到的地方,就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养成了随时记录的好习惯;任末是一个读书有选择的人。他非圣人之言不视,只读有益的书籍。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参考译文】

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它。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