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会考知识点大全 八年级下册

地理会考知识点大全 八年级下册
地理会考知识点大全 八年级下册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不同的地理区域

地理区域不仅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而且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如:行政区域:省、县、乡;再如: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温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2、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P4中的图5.4)

⑴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

⑵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⑶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

3、秦岭——淮河一线代表的地理意义:

⑴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⑵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⑶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⑷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⑸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⑹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⑴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⑵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

3、青藏地区的太阳能资源的丰富的原因

空气稀薄洁净、水汽含量很少,阳光穿过大气时损耗少,直接辐射较强。西藏首府拉萨,年日照时间长达3000多小时,被称为“日光城”。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

一、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规划和建设包括中央商务区、国际传媒大道等在内的重点功能区,以及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

⑵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建设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城市环境。

二、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P28中的图6.13)

⑴祖国内地:廉价劳动力、厂房、生产生活用水、能源、日常生活消费品。

⑵香港: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

3、香港经济持续繁荣的原因

⑴优越的地理位置

①香港背陆面海,海陆兼顾,具有双向优势,既有利于开拓中国内地,也为开拓沿海经济地带和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同美国的旧金山、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并称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又位于沟通日本、东南亚、大洋洲及大平洋沿岸美洲各国的海上交通要道,这使得香港成为许多国家商品的中转站,转口贸易发达。

⑵灵活的经济政策

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许多进出口商品免征关税,进出口手续也极为简便,从而吸引国际船只和货物过境,这也促进了香港转口贸易的发展。

⑶祖国的大力支持

香港地狭人稠,资源匮乏,祖国内地在提供食品、燃料、原材料等资源以及劳动力和广阔市场等方面对香港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同时,祖国内地又把香港作为转口贸易的重要基地,通过香港、祖国内地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这也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发展。

三、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1、美丽富饶的宝岛(P33中的图6.22)

⑴位置: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相望,位于东海、南海、台湾海峡、太平洋之间。

⑵范围:我国最大的岛屿台湾岛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小岛组成。

⑶居民:2300万,汉族占97﹪,多是明清以来广东和福建两省移民的后代,是我们的骨肉同胞。

⑷台湾是祖国领土的证据:地缘、血缘、历史和文化渊源。(P34中的活动2)

⑸自然环境:

①地形:岛内西部是平原,约占1/3;中东部是山地,约占2/3。

②气候:北回归线穿过南部,大部分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南部是热带季风气候、。

泊。樟树是台湾最著名的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2、出口导向型经济

⑴经济: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即出口导向型经济。

⑵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有利因素:

①优越条件,海岛多港口。

②丰富廉价高素质劳动力。

③政策支持,吸引外资。

⑶工业分布特点:分布在西部地区。

原因:

①位于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为工业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②大陆移民首先到达,最早开发的地区

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

④海运便利

⑷主要城市:台北是省会,是台湾最大的城市;高雄是台湾第二大城市也是最大港口;台南是台湾省最早的城市;新竹是台湾的“硅谷”。

3、两岸交往

⑴1979年1月1日,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⑵2008年12月15日,两岸正式实现“三通”。

⑶两岸实现海上直航后,最近的2条航线是:基隆——福州(265千米)、高雄——厦门(295千米)。

四、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高山、荒漠和绿洲(P41中的图6.33)

⑴位置:位于我国西北边边陲,亚欧大陆的中心。

⑵居民:以维吾尔、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

⑶自然环境:

①地形:“三山夹两盆”,“三山”指: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两盆”指: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新疆的“疆”字高度浓缩了新疆的位置和地形特点。

②气候: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昼夜气温相差大,有“晨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之说。

③河流和植被:荒漠广布、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⑷新疆之最:

①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160多万平方千米)。

②我国邻国最多的省区(8个邻国),自北向南: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

③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

④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

⑤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⑸新疆人类活动的分布规律: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主要分布在绿洲,“北疆一条线(沿天山),南疆半个环(沿塔里木盆地)。

⑹绿洲的开发与保护:绿洲边缘环境非常脆弱,对植被的破坏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很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所以在开发利用中应注意,防止过度开采水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活动。

2、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

⑴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⑵水源:高山冰雪融水,特有的引水工程——坎儿井。

⑶绿洲农业

①特色农产品:棉花、甜菜和瓜果

②特点:产量丰富、质量优良

3、潜力巨大的能源开发(P47中的图6.40)

⑴油气资源的分布:两大盆地中,油气资源十分丰富,预测石油、天然气的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1/3。

⑵目前国家的能源战略:稳定东部,大力发展西部。

⑶西气东输:四大跨世纪工程之一。(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

①起止点:西起塔里木天然气田轮南,目标地是长江三角洲的上海。

②所经省区:新、甘、宁、陕、晋、豫、皖、苏、沪9个省市。

③所经地形区: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穿越大河:黄河(郑州)、淮河(淮南)、长江(南京)。

⑤产生效益:

西部地区:a、使天然气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带动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

b、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

c、增加就业机会

东部地区:a、缓解能源缺短问题

b、改善环境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

一、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1、对外开放的前沿(P50中的图7.1)

⑴位置: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⑵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河道众多。

⑶气候: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⑷条件:

①区位因素(地利)——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产品大量销往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②人文因素(人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低廉,又是著名的侨乡,便于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方法。

③政策因素(天时)——国家制定了特殊的经济政策。

2、外向型的经济

⑴贸易:产品通过港澳贸易管道,出口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⑵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的分工合作模式——“前店后厂”。

⑶珠江三角洲和辽中南地区经济特色和条件的差异:

⑴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这些非农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⑵城镇化的主要表现:

①非农业人口的增长;

②城镇数量和规模的扩张。

⑶土地的利用特色: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交错分布的独特土地利用景观。

二、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1、丰富的旅游资源(P57中的图7.10)

⑴位置:云南省最南端,北回归线以南,地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和缅甸、老挝接壤。

⑵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是回归沙漠上的一片“绿洲”。

⑶河流:澜沧江自北而南流过。

⑷植被: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

①形成多达7、8个层次的自然植物群;

②植物密集丰富,“热带植物王国”;

③动物上千种,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⑸居民:以傣族为主体的13个少数民族。

①建筑:竹楼②美食:菠萝饭、竹筒饭③舞蹈:孔雀舞④节日:泼水节

⑹旅游资源:

①地处边境,可以就近发展边境旅游和出境旅游。

②野生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可以发展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③少数民族聚居,特别是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更增添了无穷魅力。

2、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建成热带植物园、傣族园、野象谷等一批国家级旅游景区,旅游业已发展成为本区的支柱产业。

⑵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①带动多个部门的发展;

②增加了就业机会;

③提高人均收入,改善人民生活。

⑶出现的问题:

①周边景点增多

②本地景点分散

③不法商贩缺德

④生态环境压力大

⑤景点大同小异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一、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1、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P66中的图8.1)

⑴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

⑵黄土地形的分类:黄土原、黄土峁、黄土梁。

⑶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⑷成因:风吹来的高原。

⑸证据:

①“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②“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戈壁——沙漠——黄土)”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

西北向东南。

③“黄土的矿物成分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漠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

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④“有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2、严重的水土流失

⑴形成原因

自然因素:

①地形:坡度较陡,地面较长,冲刷侵蚀力强。

②植被: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

③土质: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裂隙。

④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

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表植被。

②开矿、修路使地表疏松。

⑵影响

①带动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②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③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造成河道整治和防洪困难。

⑶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冀北山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等地,

一般降

水量越大;山区地表坡度较大,地表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

3、脆弱的生态环境

⑴地形破碎,气候干旱。

⑵自然灾害频繁: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还有旱、涝灾,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

⑶环境容易遭到破坏,而且破坏之后很难恢复。

4、生态建设

⑴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⑵水土流失的治理:

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②工程措施:修梯田;

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避免超载放牧。

二、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1、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P75中的图8.17)

⑴地理位置

①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25o~35 oN,地处亚热带地区。

②海陆位置: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东部濒临海洋。

③相对位置:沿长江东西带状分布的地理区域。

⑵范围: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的范围内。

⑶自然条件

①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

②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③水文:河湖众多,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④资源:耕地、水能、矿产。

⑷长江上游与中下游的环境差异及利用:

2、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

射作用

⑴纽带作用——承东启

西

①以长江为轴线将沿海

经济带和西部地区构成

“H”形格局。

②沿海地带和西部地区

的优势:

沿海地带——资金、

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广阔

③作用:自东向西的产业、技术、信息、商贸信道;自西向东江海联运的交通通道。

⑵辐射作用——沟通南北

①基础——农业和工业基础雄厚,其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开发水平在国内位居领先地位,水陆交通便利。

②动力——高新技术和相关产业。

③方向——由本地带向南向北辐射。

④意义——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南北辐射,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

⑶世界著名的沿河产业带:长江沿江地带、莱茵河流域、密西西比河流域。

3、沿江地带的城市(P80中的图8.26)

⑴四大城市群

⑵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对全国的辐射和带动作

用:

①位置: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的最大港口

②工业: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③金融:重要的金融中心

④文化: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

⑤商业:最大的商业中心

⑥经济:拥有浦东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4、沿江地带的工业(P82中的图8.29)

5、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1、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⑴基本国情:

①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

②人口众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⑵区域差异: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⑶区域合作:加强区域联系,互惠互利。

①三北防护林: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包括13个省区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⑴中国与WTO

①2001年12月11

日,卡塔尔首都多哈,中国成为WTO 143个成员国。 ②中国加入WTO 原因:

发挥优势: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

加入WTO 融入世界,发展本国优势,对外开放,可促进祖国的发展。事实证明,自入世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的一个亮点。

发展途径: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加入WTO ,加强与世界其它区域的合作,是发展的

途径。这说明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有合作,在合作竞争中求发展。我们只有加入WTO ,才能参与到这样的竞争合作中,促进祖国的发展。

重大责任:加入WTO ,有利于我国参与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为保卫世界和平,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⑵人类三大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1.中国省级单位邻国最多(8个)——新疆 2.中国最大的省级单位(160多万)——新疆 3.中国跨经度最广的省级单位——内蒙古 4.中国最大的岛——台湾岛 5.中国最大的沙岛——崇明岛 6.中国东部最高的山——台湾玉山 7.中国最长的河——长江

8.中国含沙量最多的河——黄河

9.中国黄土地貌最大的高原——黄土高原 10.中国最大的湖——青海湖 11.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 12.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

13.中国煤炭含量最多的省——山西省

14.中国海岸线最长的省级单位——山东省

15.中国最冷的省级单位——黑龙江

16.中国最大的海——南海

17.中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

18.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19.中国最大的市——重庆市

20.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市

21.中国最年轻的省级行政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

22.中国长绒棉最多的省级单位——新疆

23.中国民族最多的省级单位——云南省

24.中国人口最多的省——河南省

25.中国人口密度最多的省级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

26.中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

27.中国雨极——台湾火烧寮

28.中国最广的气候灾害——干旱

29.中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初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八年级)

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要点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1、地理位置:⑴、从东西半球看,位于东半球; ⑵、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 ⑶、从濒临的大洲和大洋看,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中国的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居世界第三位。 领土四至:⑴、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黑龙江省)(53N附近) ⑵、最南: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海南)(4N附近) ⑶、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黑龙江省)(约135E) ⑷、最西:新疆的帕米尔高原。(新疆)(约73E) 3、中国大部分领土在北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各地均采用北京时间。 4、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 ⑴、四个近海(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都平洋的一部分)。 ⑵、两个内海:渤海(辽东半岛的山东半岛之间)、琼州海峡(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 ⑶、两个海峡:台湾海峡(福建省和台湾省之间)、琼州海峡(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 ⑷、三大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5、众多的邻国: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共有14个陆上邻国,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陆上邻国(14个):朝鲜、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1、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上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 2、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 地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纬度位置及优越性: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一小部分在 (热带) ,没有(寒带 ) 。气候差异大,为发展( 多种农业经济 )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及优越性:(1)位于( 亚)洲的东部, (太平 )洋的西岸,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 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降水 ) 丰富,有利(农业)生产;(2)海陆兼备,东部地区有利与( 海外各国友好往来 ) ;西部地区(深入亚欧大陆内部 ) ,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便于对外( 交往和合作 ) (3)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 。 ●我国领土面积(960万 )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 加拿大),居世界第三。陆上邻国14个。逆时针依次为朝鲜、( 俄罗斯)、( 蒙古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 )、(老挝 )、越南。陆上疆界2万多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韩国、(日本 )、菲律宾、(马来西亚 )、文莱、(印度尼西亚 )。

2、我国的人口 ●人口总数:2019年( 12.95 )亿。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 东部 )地区人口密度大,( 西部 )地区人口密度较小。(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少,但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但自然环境相对脆弱。在目前人、地、水、土矛盾已相当尖锐的条件下,开发西部,一定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不能先开发后再治理。) ●人口国策:实行计划生育。 ●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我国的民族 ●我国共有(56 )个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 汉 )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壮 )族。 ●汉族分布特点: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 ( 中部 )和(东部)最为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 东北 )、( 西北 )、(西南 )。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 )族。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少数民族风情: ( 蒙古 )族的那达慕大会

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

2016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2016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一) 知识分类复习打破传统按章节或会考条目复习的方法,是将11章44节必修内容中的229个会考知识条目分为地理基本概念、地理事物演变、地理基本规律和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等四部分,并将能力融于其中进行复习,具体作法如下: 地理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地理数据、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按会考考试要求,它可分为记忆和理解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地理概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复习。 1、记忆层次的地理概念借谐音巧记。记忆的概念是指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的记忆或再认。借谐音记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变死记硬背为巧记乐记,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2、理解层次的地理基本概念,用图表与举例加深理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1)重要比例数据用归类法。 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地物: ①可见光区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比例 ②地壳中氧元素的含量 ③中东石油储量占世界的比例 ④我国平地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⑤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世界人均的比例 ⑥东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⑦山西煤炭储量占全国的比例

⑧乡镇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 ⑨地壳中硅的含量 (10)我国宜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11)西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12 )我国浅海渔场面积占世界浅海渔场面积的比例等,填入图下方相应方框内进行归类 (2)重要的地理名词用举例法。如自然资源的名词,例举A 粮食、苹果,B生铁、水泥,C闪电、鸣雷,D煤炭、阳光,先要求学生辨别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概括说明凡是农产品、工业品均缺乏自然属性,而雷电则缺乏经济属性,它们都不是自然资源。再如天体、能源、轻重工业、生态系统、地理环境等均可用此法。 (3)相对和绝对的地理名词用图解法。如下经纬网图中:E 点位于高纬度、C点位于低纬度,这是绝对概念,而A点比C 点的纬度高是相对概念,这是指AC两地纬度相比较而言,所以高纬度与纬度高是相对概念和绝对概念的关系。从A点到B点是沿纬线方向或是沿经度方向,指的是东西相对方向,从C到E 是沿经线方向或是沿纬度方向,指的是南北绝对方向。再如气温高与高气温、高气压与气压高,寒流与暖流等相对和绝对地理名词都要用图解法,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4)相似地理名词用比较法。如下表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异同: 不同点相同点天气影响因素是气团、锋面 大气物理状况短期变化。都表示大气物气候形成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 大气物理状况长期变化理状况的变化 再如恒星与星云,寒流与寒潮,矿物与矿产,水能与水资源,土地与国土,国土与国土资源,国土整治与国土规划等都

人教版初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半径:6371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3、地球仪: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 4、经线: 经线特点:所有经线一样长;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经线是一个半圆。 经度:0°—180°;0°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0°经线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 5、纬线: 纬线特点:纬线长短不一,赤道最长,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纬线是一个完整的圆。 纬度:0°—90°;0°纬线为赤道,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 6、低中高纬的划分:南北半球,0°—30°为低纬度, 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7、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 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9

10、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式、线段式、数字式 11、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12、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围越小,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围越大,容越简单。 13、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4、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方法: 一般的地图,用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的地图,用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有经纬网的地图,用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5、图例: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要记住常用的图例) 16、注记: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17、海拔(绝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在地图拔高度相同点的连线。 18、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缓。 19、由等高线的特点判断地形: 山顶: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鞍部:两侧的等高线比较高。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1、地球表面的水陆面积比例:海洋71%,陆地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七: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 3、陆地地形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类。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1、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风雨、冷热、阴晴等),天气是短时间的,经常变化的。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是长时间的,比较稳定的。 2、空气质量高低与污染指数有关 3、一天中气温的变化,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中气温的变化,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高气温是7月份,最低气温是1月份,南半球相反。 4、气温日较差: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的差值。 5、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全球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同纬度海洋和陆地气温不一样; 同纬度高原、山地气温低,平原气温高。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6、降水:空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面,称为降水。测定方法用雨量器,单位是毫米(mm)。 7、世界降水的地区差异: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环境差异显著: (1)气温: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环境差异显著: 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⑴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⑵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⑶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⑷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⑸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⑹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第六章北方地区 一、自然特征 1.黑土地、黄土地: (1)位置: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

海和黄海。 (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北平原被称为“黑土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被称为“黄土地”。(3)气候:地跨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属温带季风气候,属于半湿润区。 2.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发展优势: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农作物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华北地区春旱的主要原因(1)春季少雨;(2)春季升温快,蒸发量大;(3)春季正值华北地区冬小麦返青和玉米、棉花出苗,农业用水量较大。 二、“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1.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气候:冷湿。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2.农业发展——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发展条件 有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的气候 不利:春秋季节易发生低温冻害 (2)作物熟制:一年一熟。 (3)主要农作物: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全浏览】 来源:姚凱的日志 ★以下内容均由本人亲自整理。 ★由于word文档与校内日志编辑器格式不完全相容,部分标识无法显示,word文档可能更便于复习,需要的留言。 ★把一年前的东西翻了出来我只是为了积累RP= =。 第一篇宇宙与地球 专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天体系统 1、各种天体 各种天体中,最基本的是恒星和星云,它们都有巨大的质量。 ①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主要组成物质:氢和氦; ②星云:云雾状天体。主要组成物质:氦; ③行星:围绕恒星运动的、质量大到自身引力足以使它变成球体,并且能够清除其公转轨道周围物体的天体。本身不发射可见光,表面反射恒星光而发亮; ④卫星: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它的质量比其所环绕的行星小,本身不发射可见光,表面反射恒星光而发亮; ⑤彗星:围绕恒星运动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呈云雾状。分为彗头和彗尾两部分,彗头由彗核、彗发、彗尾构成。彗尾形状像扫帚,所以俗称扫帚星; ⑥流星体: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降落到地面的未烧尽的流星体叫做陨星;陨星(非天体)有石陨星(陨石)、铁陨星(陨铁)和石铁陨星三种。 2、天体系统说明 ①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总星系不代表宇宙; ②与银河系并列的是河外星系,当然河外星系的大小远大于银河系。 3、月/日地平均距离:约为38.4万千米/约为1.5亿千米。 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系统) 1、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王星已被排除)。 2、其轨道特点: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3、太阳系距离银河系中心约3万光年,宇宙年:2.5亿年。 4、哈雷彗星:自东向西公转,而八大行星都是自西向东公转。哈雷彗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76年 三、太阳 1、由炽热的气体构成;核聚变产生能量。 2、天文学上将太阳大气由内向外分成:光球、色球、日冕,越向外层,厚度约大,亮度越小,温度越高。 ①光球——太阳黑子; ②色球——耀斑、日珥; ③日冕——太阳风。 其中,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太阳黑子——强弱标志;耀斑——最激烈的显示。 太阳黑子一般以11年为一个活动周期——这个周期与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周期也为11年。 3、太阳活动的影响:极光、磁暴、短波无线电信号。 四、只有一个地球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会考)地理基础知识总结 1、天体及主要类型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宇宙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按由近及远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木之间。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 2、地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地球的质量适中(大气)、液态水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纬度) 2、海拔高度 3、天气状况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①黑子(光球)②耀斑(色球)③太阳风(日冕) 3、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③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④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运动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除极点都是15每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公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约1度每天 近日点最快 远日点最慢 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最大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昼夜长短分布:夏之日:北半球达昼达到最大值。越往北越长,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南半球昼达到最大值,越往南昼越长,北半球相反 岩石圈厚度大于地壳厚度 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17km 、地幔2900km 、地核) 大气的受热过程(自己写出): 地震波 传播介质 通过莫霍界面 通过古登堡界面 纵波P 固液气 明显加快 突然下降 横波S 固体 明显加快 突然消失 总星系 银河系 河外星太阳系 其他恒星 地月其他行星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汇总

1、天体及主要类型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宇宙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按由近及远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木之间。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 2、地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地球的质量适中(大气)、液态水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纬度) 2、海拔高度 3、天气状况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①黑子(光球)②耀斑(色球)③太阳风(日冕) 3、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产生磁暴现象;③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④对气候的影响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昼夜长短分布:夏之日:北半球达昼达到最大值。越往北越长,南半球相反

至日:南半球昼达到最大值,越往南昼越长,北半球 岩石圈厚度大于地 壳厚度 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17km 、地幔2900km 、地核) 大气的受热过程(自己写出): 地震波 传播介质 通过古登堡界面 纵波P 固液气 突然下降 横波S 固体 突然消失 出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大总结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大总结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环境差异显著: (1)气温: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环境差异显著: 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代号区域界线主导因素 Ⅰ西北与北方: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降水 Ⅱ青藏与其他地区:地势一、二级阶梯界线吻合地势或地形 Ⅲ南方与北方:秦岭—淮河气温、降水(或气候) ⑴1 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⑵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⑶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⑷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⑸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⑹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第六章北方地区 一、自然特征

1.黑土地、黄土地: (1)位置: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北平原被称为“黑土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被称为“黄土地”。(3)气候:地跨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属温带季风气候,属于半湿润区。 2.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发展优势: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农作物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制约条件措施发展方向 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等节水农业 华北地区春旱的主要原因(1)春季少雨;(2)春季升温快,蒸发量大;(3)春季正值华北地区冬小麦返青和玉米、棉花出苗,农业用水量较大。 二、“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1.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气候:冷湿。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2.农业发展——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发展条件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要点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要点 在高二地理会考来临之前,我们要做好哪些复习呢?下面是查字典地理网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地理会考复习要点以供大家学习。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要点:气候成因 气候成因的影响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具体的某种气候的形成并不一定全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所以,审题时要注意判断主导因素是什么。 (1)太阳辐射:①使得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温度带,如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极地);②是同纬度地区的季节差异,加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季风气候。 (2)下垫面: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②地面植被和地表性质的局部差异,其实质是热量和水分的差异,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和水源。 (3)大气环流:①本身的低压带、高压带可以作为一种天气系统,长期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如赤道低压带终年高温多雨;②通过盛行风带、季风环流影响水汽输送,进而影响气候,如季风环流下,冬季气流由陆到海,降水少,夏季气流由海到陆,降水充沛;③通过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影响一些地区的气候,如地中海气候。 (4)人类活动:通过生产活动及改变下垫面的物理、生物

学特性,改变大气中水汽、C02的含量,影响气候。如工业生产导致C02增多、增加森林覆盖率或修建水库,改变局部气候。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要点: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续发展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1) 庞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大、经济迅速发展和资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地理 一、地球 @简单初中生 1、地球是个球体;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经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二、地球的运动 @简单初中生 1、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自转。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产生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产生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 3 月 21 日前后(春分日),太阳光直射赤 道,3、4、5月是北半球的春季(南半球是秋季) 6 月 22 日前后(夏至日),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6、7、8月是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9 月 23 日前后(秋分日),太阳光直射赤道,9、10、11月是北半球的秋季(南半球是春季) 12 月 22 日前后(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12、1、2月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是夏季) 3、地球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4、五带的分界线是:热带与北温带界线是北回归线,热带与南温带的界线是南回归线,北温带与北寒带的界线是北极圈,南温带与南寒带的界线是南极圈 5、地球五带中,气候终年炎热的是热带,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的是南、北温带,气候终年寒冷的是南、北寒带 三、地图 @简单初中生 1.地图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会考)地理基础知识总结 地月 太阳系 1、天体及主要类型银河其他行星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总星系系其他恒星 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河外星 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宇宙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按由近及远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木之间。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 2、地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地球的质量适中(大气)、液态水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纬度) 2、海拔高度 3、天气状况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①黑子(光球)② 耀斑(色球)③ 太阳风(日冕) 3、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产生磁暴现象;③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④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运动方向周期速度 角速度线速度 自转自西向东(北逆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除极点都是 15从赤道向两 南顺)秒每小时极递减 公转自西向东(北逆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 9约 1度每天近日点最快 南顺)分10秒远日点最慢 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最大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昼夜长短分布: 夏之日:北半球达昼达到最大值。越往北越长,南半球相反冬至日:南半球 昼达到最大值,越往南昼越长,北半球相反 地震波传播介质通过莫霍界面通过古登堡界面岩石圈厚度大于 纵波 P固液气明显加快突然下降地壳厚度 横波 S固体明显加快突然消失 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17km、地幔 2900km、地核) 大气的受热过程(自己写出):

最新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整理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本章重点图幅:图5.5 1、 地理差异表现 (1)自然环境差异 地势: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主要原因是海陆位置的影响; 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影响。 (2)人类活动差异 农业:东耕西牧,南稻北麦,主要原因是气候。 人口、城市、交通线:东部密集,西部稀疏; 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人文地理的特点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4、秦岭——淮河一线代表的地理意义:

⑴1月0℃等温线的分界线⑵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⑶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界线⑷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⑸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第六章北方地区 本章重点图幅:图6.3、图6.6、图6.11、图6.13、图6.19、图6.20、图6.24、图6.25、图6.28、图6.29、图6.30、图6.32、图6.42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1、地理位置: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特征: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3、气候 (1)气候类型: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气候特征: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华北平原由海河平原、黄河平原和淮河平原组成,是由黄河、淮河、海河冲击形成的。 4、黑土地和黄土地 (1)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 (2)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1)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a.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b.气候雨热同期。 不利条件:北方地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 (2)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等。 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等。 (3)自然灾害: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解决措施:采取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发展节水农业,修建水库,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等。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知识总结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环境差异显著: (1)气温: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环境差异显著: 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⑴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⑵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⑶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⑷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⑸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⑹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第六章北方地区 一、自然特征 1、黑土地、黄土地:

(1)位置: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与黄海。 (2)地形:以平原与高原为主。东北平原被称为“黑土地”,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被称为“黄土地”。 (3)气候:地跨中温带与暖温带,大部分属温带季风气候,属于半湿润区。 2、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发展优势: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农作物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华北地区春旱的主要原因(1)春季少雨;(2)春季升温快,蒸发量大;(3)春季正值华北地区冬小麦返青与玉米、棉花出苗,农业用水量较大。 二、“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1、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地形:以山地与平原为主。“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气候:冷湿。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2、农业发展——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发展条件 有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的气候 不利:春秋季节易发生低温冻害 (2)作物熟制:一年一熟。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 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 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 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 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①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a) 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图示( c )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它位于金星和火星轨道之间。 读图要求:识别地球在八大绕日行星中的位置、运动方向、相邻行星的名称。 2、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b)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充足的水分。 原因:(1)地球处于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2)距日远近适宜,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3)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形成适中的大气层,有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4)地球内部水汽的生成及外逸凝结导致了液态水的存在。 3、太阳辐射与地球 ①太阳辐射的含义及能量分配(a)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辐射可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约50%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区。 ②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b) 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的活动和变化,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能量的主要来源,如煤炭、石油、水能等。 4、太阳活动与地球 ①太阳活动的类型(a) 太阳活动的类型:黑子、耀斑、日冕、太阳风。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和日冕发生在色球层,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 ②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影响(b) 影响气候:一般来说,太阳活动极大年,地球上反常气候出现的概率明显增大;太阳活动极小年,地球上气候相对比较平稳。如黑子数目变化的周期为11年,黑 子数目多少与地球气候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影响短波通讯:耀斑导致地球大气中电离层受破坏从而造成短波通讯受干扰甚至中断。 影响地球磁场:当太阳活动强烈时,太阳大气向外抛射大量的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 受到干扰,产生“磁暴”现象。

最新地理会考主要知识点

气候 1、热带气候: 2、亚热带季风气候: 3、温带气候: 4、寒带气候: ⑴、高山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山地高原,气温较低,降水较少,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显著为基本特色。

⑵、极地气候:①、苔原气候: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终年严寒,分布有苔藓和地衣等。 ②、冰原气候:终年严寒。主要分布北极地区和南极洲,无植物生长。 亚洲及欧洲 1、比较亚洲和欧洲: 2、需要识记的一些内容 ⑴、亚、欧两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⑵、亚洲、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⑶、“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400米)。 ⑷、北半球的“寒极”奥伊米亚康(俄罗斯);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印度)。 ⑸、亚洲最长的河流---长江(世界第三长河,注入东海),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湄公河(中国境内叫澜沧江)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注入南海。 ⑹、欧洲最长的河流——伏尔加河,注入里海;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多瑙河(流经8个国家),注入黑海。 ⑺、亚洲、欧洲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最深的湖泊; 里海(中亚)——世界最大的湖泊;

死海(西亚)——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 巴尔喀什湖(中亚)—一半咸水,一半淡水 非洲 1、地理位置:⑴、地理位置:赤道从中部穿过,地跨南北两半球。 ⑵、海陆位置: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亚欧相望,东北和东面隔苏伊士运河和红海与亚洲分界。 2、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54个)。二战前,只有三个国家独立: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 3、非洲地形:⑴、地形多以高原为主(高原大陆)海拔500—1000米 ⑵、势东南高,西北低。 ⑶、主要地形区:①、埃塞俄比亚高原—“非洲屋脊”②、乞力马扎罗山——非洲最高的山峰; ③、刚果盆地-----世界最著名的盆地;④、东非大裂谷----世界最长的裂谷带;⑤、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沙漠; ⑥、几内亚湾-------非洲最大海湾;⑦、马达加斯加岛------非洲最大岛屿。 4、气候:⑴、非洲绝大部分在热带,平均气温高(25℃以上)称为“热带大陆”,是世界上干旱面积最大的国家。 ⑵、气候特点: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高原气候 注:非洲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适于栽柑橘、葡萄、橄榄等。 5、河流:⑴、尼罗河——世界上最长河(6000千米)注入地中海; ⑵、刚果河——水量次于亚马孙河,注入大西洋。 6、物产丰富(“富饶大陆”): ⑴、矿产资源:非洲金刚石、黄金储量和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几内亚湾的铝土,南非的黄金储量和产量居世界首位,赞比亚的铜,尼日利亚的石油也非常有名。 ⑵、名贵树种:桃花心木、檀木、花梨木等。 ⑶、农作物:咖啡、枣椰、油棕的主产地。 ⑷、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居世界首位如狮子、大象、斑马、长劲鹿等。 7、经济:⑴、非洲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低的一个大洲。 ⑵、农业是重要部门,玉米种植面积最广,小麦和稻米大量进口,咖啡、可可、花生、棉花等大量出口。美洲 1、比较北美洲和南美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