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生猪养殖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2017-2018年新版中国生猪养殖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趋势展望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2017年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2017年7月出版文本目录1、环保压力下的产能去化导致本轮独特猪周期 (4)1.1、传统猪周期运行规律遵循蛛网模型理论 (4)1.2、本轮猪周期相对独特,行业高景气下存栏恢复缓慢 (4)2、散户退出VS 规模扩张,预计未来存栏量企稳回升 (6)2.1、环保压力下落后产能持续退出,但边际影响正在减弱 (6)2.2、生猪养殖仍处于盈利高位,养殖户补栏意愿足,能力强 (9)2.2.1、养殖利润高企,补栏情绪高涨且具备资金支持 (9)2.2.2、饲料成本处于历史低位,利好养殖盈利 (10)3、多重数据印证,未来生猪存栏回升不可逆 (12)3.1、多重数据支持行业补栏积极性强,能繁存栏已触底企稳 (12)3.1.1、二元母猪价格维持高位,补栏需求旺盛 (12)3.1.2、猪饲料同比增速转正,反映行业补栏积极性强 (13)3.1.3、3 月农业部同环比数据趋势向好,存栏拐点已经显现 (14)3.1.4、能繁母猪PSY 逐年上升,生猪存栏回升速度有望加快 (16)3.2、结论:存栏回升不可逆,预计小步爬升为全年主基调 (17)4、预计17 年猪价震荡走低,未来猪周期变平变长 (17)4.1、17 年猪价:预计全年呈现震荡走低趋势 (17)4.2、未来趋势:养殖规模化占比提升,猪周期变平变长 (21)4.2.1、需求端:未来我国猪肉消费有望保持平稳 (21)4.2.2、供给端:进口影响有限,预计国内规模化占比持续提升 (21)4.2.3、未来猪周期:变平变长为发展趋势 (23)4.3、温氏模式VS 牧原模式:牧原在景气上行期扩张速度更快 (26)5、行业领先企业简析 (31)图表目录图表 1:本轮猪周期始于 2014 年 5 月,2016 年 5 月达到高点 (4)图表 2:能繁母猪存栏量和生猪价格走势产生背离 (6)图表 3:东三省和内蒙的玉米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全国占比超 40% (7)图表 4:自繁自养头均盈利维持相对高位 (10)图表 5:外购仔猪头均盈利维持相对高位 (10)图表 6:猪粮比和猪料比处于高位 (11)图表 7:玉米价格处于低位 (11)图表 8:近期饲料价格处于相对低位 (11)图表 9:2016 年 3 月起二元母猪价格维持高位 (12)图表 10:2016Q4 猪饲料同比增速转正 (13)图表 11:2017 年 3 月能繁母猪存栏止跌 (14)图表 12:2017 年 3 月生猪存栏重回升势 (14)图表 13:2017 年 3 月生猪存栏环比回升高于往年 (15)图表 14:2017 年以来生猪存栏同比下降幅度收窄 (15)图表 15:近年来我国能繁母猪 PSY 逐步上升 (17)图表 16:2017 年初以来生猪价格呈现下滑 (18)图表 17:春节节前屠宰场屠宰量环比明显上升 (19)图表 18:2016Q4 生猪压栏现象明显 (19)图表 19:2017Q1 仔猪价格上升,补栏现象明显 (20)图表 20:近期猪价维持相对高位运行 (20)图表 21:近年来我国猪肉产量增速略有下降 (23)图表 22:2016 年我国猪肉产量占比下降至 62% (24)图表 23:进口猪肉较国内猪肉具有较大价格优势 (24)图表 24:我国猪肉进口规模占比很低,仅为 3% (24)图表 25:2015 年我国养猪业出栏量 CR5 仅 4% (25)图表 26:近年来我国散养户数量持续负增长 (25)图表 27:2017 年 3 月 PPI 同比上升 7.6% (26)图表 28:近年来温氏生产性生物资产增速较缓 (28)图表 29:近年来牧原生产性生物资产高速增长 (28)图表 30:牧原出栏增速与上年盈利增速相关度高 (29)图表 31:猪价景气度高时,自繁自养盈利高于代养费 (29)图表 32:2016 年温氏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速降至 12% (30)图表 33:2016 年牧原生猪出栏量同比大增 62% (30)图表 34:牧原生猪出栏增速与猪价相关性强,温氏相关性较弱 (31)表格 1:2016-2020 年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 (7)表格 2:全国部分地区禁养和拆迁时间表 (8)表格 3:预计 17 年全年生猪价格呈现震荡走低趋势 (18)表格 4:我国生猪规模养殖主要有公司+农户和自繁自养两种模式 (27)1、环保压力下的产能去化导致本轮独特猪周期1.1、传统猪周期运行规律遵循蛛网模型理论猪周期的本质是蛛网模型下的产能超调。
生猪养殖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生猪养殖调研报告精选多篇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肉类需求的不断增加,养殖业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行业。
其中,生猪养殖作为最主要的肉类来源之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生猪养殖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笔者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整理了以下精选报告,希望能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
1. 生猪养殖行业概况生猪养殖行业是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当前,我国的生猪养殖规模居世界前列,年产量占全球的一大部分。
生猪养殖业的发展水平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生猪养殖技术和管理措施(1)生猪养殖环境的优化为提高生猪养殖效益,必须优化生猪养殖环境。
合理设置通风设备、温度控制设备等,对于保障猪舍内外环境达到适宜的生长条件十分重要。
(2)生猪饲养管理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是确保生猪健康成长的关键。
通过合理的配饲、疫苗接种等手段,可以提高养殖效益,减少养殖成本。
3. 生猪养殖业现状与问题分析(1)生猪养殖业现状当前,我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庞大,但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生猪草率养殖导致了环境问题的加剧,另一方面,疾病防控、养殖成本等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生猪养殖业问题分析从市场需求、生产环境、疫病防控等角度对生猪养殖业进行了问题分析。
提出了在市场需求多元化、技术革新、疾病防控等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和研究的建议。
4. 生猪养殖业发展策略为了推动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
以市场为导向,注重提高生产效益和降低成本,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生猪养殖抗病能力和产品质量。
5. 生猪养殖业新趋势展望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背景下,绿色养殖、有机养殖等新兴养殖模式受到关注。
未来,生猪养殖业也将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来提高养殖效益、减少环境污染。
总结:生猪养殖是一个重要的农业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生猪养殖行业的调研,我们发现优化饲养环境、科学管理措施等能够提高养殖效益。
生猪养殖行业研究报告

生猪养殖行业研究报告生猪养殖行业研究报告一、行业概述生猪养殖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我国畜牧业的支柱产业,生猪养殖业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生猪养殖大国。
根据中国农业信息网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末,我国生猪养殖存栏量达到4.6亿头,年出栏量达到6.1亿头,生猪肉产量累计达到5349万吨,占全球生猪肉产量的50%以上。
在我国肉类市场中,生猪肉占有60%以上的市场份额,可见生猪养殖行业在我国畜牧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二、市场现状1.供应稳定:我国生猪养殖业在经历2018年猪瘟疫情后,经过政策扶持和技术创新的推进,养猪企业生产规模逐步恢复,生猪供应量已经基本稳定。
今年一季度,全国生猪存栏量同比增长23.9%。
在政策利好和技术支持的推动下,国内生猪养殖业仍将以规模化、集约化为主导,未来市场供应仍将保持平稳。
2.需求改变:我国生猪肉需求由于消费结构的变化而呈现出较大的变化。
“肉足三分瘦”成为消费者标准。
第一,二肉类市场的价格下跌,且出现了分化。
第三,四肉类市场的价格却逐渐走高,分别占据市场前两位。
这也导致国内的生猪肉消费呈现出向瘦肉转化的趋势。
3.激烈竞争:由于行业进入门槛较低,生猪养殖市场存在很多小型的养猪户,也有较多规模较小的养猪企业。
在政策的推动下,很多大型的养猪企业不断扩大规模,使得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同时在市场价格的波动下,金融资本进入生猪肉行业的投资也日益增多,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这个行业变得非常复杂。
三、存在的问题1.环保压力:生猪养殖废水、粪便等废弃物含有大量营养物质和有机物,如果排放处理不当,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甚至直接危及人类健康。
在我国,环保压力不断增大,对于污染严重的生猪养殖企业,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和处罚。
2.市场价格波动:生猪养殖业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在生猪疫情的影响下,市场价格也呈现出较大的波动,这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困难。
生猪养殖行业专题研究

生猪养殖行业专题研究1、人性不变,周期本质不变,猪价变化规律有迹可循1.1、人性不变,周期机制不变人性逐利,人性不变,周期机制不变,周期仍然存在。
复盘过去,当猪价上涨养殖户盈利时,养殖户倾向于扩大产能,直至产能逐渐过剩导致猪价下跌;随之养殖户盈利下降甚至亏损,开启产能淘汰阶段;待供给压力缓解,价格重新上涨,周而复始。
因此,从历次猪周期的演绎可以发现,正是人性在面对猪价/盈利波动的过度反应,产生了猪周期。
因此人性不变,那么周期机制不变,若没有强有力的外界因素干扰,周期便仍然存在。
我们认为这种人性反应不仅在散户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大规模企业同样难以避免。
原因如下:一、养殖盈利阶段是企业扩大规模抢占市场的最好机会,养殖盈利越高,融资越容易,越能够支撑其快速扩张产能;二、养殖亏损阶段企业经营紧张,融资相对困难,难以有足够的资金扩产,甚至在亏损较大情况下不得不降低产能减少亏损。
当然,经过近几年猪价的暴涨暴跌教训后,已有部分企业扩产行为谨慎而理性。
1.2、供需决定猪价,猪价影响因素不变猪价由供需关系决定。
超长期来看,猪价围绕着养殖均衡利润波动,但从中期(一个周期)的维度来看,猪价主要是猪肉供需博弈的结果,主要由供需关系决定。
猪价影响因素不变。
猪价影响因素在7月14日外发深度报告已有详细论述:需求端影响因素包括居民消费能力、饮食结构和季节性;供给端影响因素包括生猪出栏均重、出栏量和进口猪肉;外界影响因素包括动物疫病、新冠疫情、政策等。
其中,外界影响因素通过影响猪肉供给端或需求端间接影响猪价。
1.3、猪价长期分析框架:看供给边际变化趋势中长期猪价主要看供给边际变化趋势。
我们在前述报告中已有详细分析:生猪消费年间波动较小,代表年猪肉需求总体稳定。
因此在中长期维度,猪价主要受供给端影响,供给与猪价二者强负相关。
猪价长期分析框架以能繁母猪和MSY边际变化趋势为核心。
中长期猪价主要看供给边际变化趋势,而生猪供给端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国内生猪出栏量,当前生猪出栏=10月前的能繁母猪×MSY。
生猪养殖深度研究报告

生猪养殖深度研究报告生猪养殖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对于保障国内市场的肉类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生猪养殖的效益和规模,近年来针对生猪养殖展开了深度研究。
本报告将从饲养管理、疫病预防和饲料营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饲养管理是生猪养殖中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生猪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
在饲养环境方面,应保持圈舍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通风,并合理设置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在饲养方式上,应采用科学的饲养方法,合理安排饲喂时间和量,避免饲料浪费。
另外,定期对生猪进行体重测量和生长监测,及时调整饲喂量和饲养方案,以确保生猪的健康成长。
其次,疫病预防是生猪养殖中的关键问题。
疫病的发生会严重影响生猪的健康和生产力,导致经济损失。
因此,预防疫病非常重要。
在疫病防控方面,应定期对生猪进行疫苗接种和免疫程序。
另外,要保持生猪圈舍的卫生条件,定期进行杀菌和消毒工作,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同时,加强生猪养殖场的检疫工作,对进入养殖场的生猪进行健康检查,防止带入疫病。
最后,饲料营养是影响生猪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饲料营养可以提高生猪的生长速度和瘦肉率。
在饲料配方上,应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猪需求,合理配制饲料。
同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饲料原料,保证饲料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另外,要定期检测饲料的营养成分,及时调整饲料配方,以适应生猪的需求变化。
综上所述,生猪养殖的深度研究主要围绕饲养管理、疫病预防和饲料营养三个方面展开。
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健全的疫病防控和合理的饲料营养,可以提高生猪的生产效益和规模,促进我国生猪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对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具有积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生猪养殖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一、需求趋势性向下:总量见顶,品质为王 (6)(一)人口老龄化、体力劳动减少利空猪肉需求 (6)(二)城镇化和全面脱贫利多猪肉需求,但影响边际减弱 (8)(三)肉类的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10)二、供给周期性扩张:资本涌入,竞争加剧 (12)(一)史上最长盈利周期 (12)(二)技术进步,规模提升 (15)(三)长周期出栏体重趋势性上行,中短周期随猪价与养殖成本波动 (17)三、养殖模式及代表企业 (19)(一)以温氏为代表的“公司+农户” (19)(二)以牧原为代表的自繁自养 (21)(三)“公司+农户(或家庭农场)”模式与“自繁自养”模式优劣势分析 (22)(四)种养结合新模式 (24)四、风险提示 (25)图表目录图表1中国实际总人口、自然增长率及其预测值 (6)图表2我国人口出生率(%) (6)图表3各年龄层人口比例(%) (6)图表4近10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慢 (7)图表52013年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放慢 (7)图表6中国农民工总量及增速 (7)图表7三大产业就业人员(万人) (7)图表8我国城镇人口规划 (8)图表91980-2017年中国人均猪肉产量(KG) (8)图表102000-2017年中国城镇化率(%) (8)图表11城镇化率与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KG) (9)图表12城镇人均猪肉购买(KG) (9)图表13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比 (10)图表14人均总收入与人均猪肉消费(KG) (10)图表151980-2017年中国猪牛羊消费量结构变化 (11)图表162012年按收入等级分城镇居民猪牛羊消费量占比 (11)图表17猪肉与鸡肉价格走势 (12)图表18猪肉与鸡肉占肉类消费量比例走势 (12)图表19猪肉与牛、羊肉价格走势 (12)图表20猪肉与牛、羊肉占肉类消费量比例走势 (12)图表21生猪价格的周期波动 (13)图表22我国生猪价格波动的周期图 (13)图表242010年-2015年能繁母猪存栏与猪肉价格 (13)图表252015~2017年能繁母猪存栏与猪肉价格 (13)图表26环保政策界定规则及执行规范 (14)图表27我国地方区域政策执行情况 (14)图表28规模养殖户数占比 (15)图表29规模养殖与散养猪成本 (15)图表30规模养殖成本构成 (15)图表31散养成本构成 (15)图表32企业盈利能力变弱 (16)图表33能繁母猪存栏和生猪存栏持续下跌 (16)图表34猪产量(千头) (17)图表35能繁母猪存栏下降但猪肉价格并未上涨 (17)图表36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达到均衡出栏体重 (17)图表37能繁母猪存栏下降但猪肉价格并未上涨 (17)图表38长周期中均衡出栏体重趋势性上行 (18)图表39中短期内均衡出栏体重变动(以2016年为例) (18)图表402006-2016年出栏体重走势(KG) (18)图表412006-2018年猪价与玉米价格走势 (19)图表422015-2018Q1温氏股份肉猪出栏体重变化(KG) (19)图表43温氏股份“公司+农户(或家庭农场)”养殖模式 (20)图表44温氏股份商品肉猪销售量与增速 (20)图表45温氏股份养猪合作农户数与户均养殖数量 (20)图表46温氏股份生猪头均委托养殖费用(元) (21)图表47温氏股份生猪头均营业成本(元) (21)图表49牧原股份生猪销售量与增速 (22)图表50牧原股份商品猪猪头均营业成本(元) (22)图表51牧原股份与温氏股份固定资产比率对比 (22)图表52“公司+农户(或家庭农场)”模式与“自繁自养”模式优劣势分析 (23)图表53温氏股份与牧原股份生猪成本优势行业领先(千克/元) (23)图表54温氏股份与牧原股份生猪头均固定成本(元) (24)图表55种养结合新模式 (24)一、需求趋势性向下:总量见顶,品质为王(一)人口老龄化、体力劳动减少利空猪肉需求人口逐步下滑,人口增长放缓。
我国总人口从1978年的9.6亿增长到2017年的13.9亿,但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却在1987年达到1.67%的顶点后逐步下滑,2017年已经下滑至0.53%,且根据IMF 的预测,有进一步下滑的趋势。
由于我国猪肉消费同人口增长具有一定的刚性,预计未来猪肉需求难以通过人口的增长获得增长。
数据来源:wind 国家统计局,太平洋证券人口老龄化,中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
从人口的年龄结构上来看,一方面,生育率的下降导致0-14岁人口占比逐年降低;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趋势变得愈发严峻。
这导致未来青壮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快速下滑。
猪肉消费最多的群体是青壮年劳动力,尤其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工等群体。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的下降,导致青壮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快速下滑。
图表2我国人口出生率(%)图表3各年龄层人口比例(%)数据来源:wind 国家统计局,太平洋证券数据来源:wind 国家统计局,太平洋证券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增速放慢。
2013年以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慢,固定资产投资和基建增速保持在20%以内,各类工程建设增速趋缓,经济发展从“快”向“稳”转变。
图表4 近10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慢图表5 2013年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放慢数据来源:wind ,太平洋证券数据来源:wind ,太平洋证券从事体力劳动者的农民工群体快速下滑,猪肉需求或将趋势性下滑。
从人口的工作类型来看,农民工总量近几年增长明显放缓,且农民工平均年龄偏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称:2016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9岁,40岁以上的农名工占比46.2%。
从供给角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有限,另一方面,年龄偏大的农民工将逐渐退出,未来农民工供给总量将出现下降;从需求角度,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对农民工的需求下降。
从三大产业的就业人员变动可以看到类似的现象,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工群体快速萎缩,这些都将导致猪肉需求的趋势性下滑。
图表6中国农民工总量及增速图表7三大产业就业人员(万人)(二)城镇化和全面脱贫利多猪肉需求,但影响边际减弱居民收入的提升可以显著提高对猪肉的需求。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13》的数据可以看到,对于不同收入等级的城镇居民,其收入越高,猪肉消费量就越高,但在收入达到中等以上,边际效应减弱。
因此对于贫困地区和中等收入以下人群的人均猪肉消费量仍有提升的空间。
十三五期间约1亿人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从长期人口发展规划来看,约有2.2亿农业转移人口。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要求,到2020年,内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0%,这就意味着在十三五期间要新增0.8亿常住人口和0.9亿的户籍人口,供给1.7亿;根据《国家人口规划(2016-2030)》中的要求,203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则新增2.3亿常住人口。
数据来源:国家发改委,太平洋证券由于国家统计局“城乡人均猪肉消费量”的统计口径为家庭猪肉采购量,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猪肉产量除以总人口得到的人均猪肉产量,2017年人均猪肉产量达到了38kg,由于我国猪肉供需高度自给自足,因此实际人均猪肉消费量应该接近该数值,未包括进来的那一部分主要是居民外出消费的猪肉消费量。
因为城镇居民外出消费猪肉显然高于农村居民,所以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猪肉消费量的差距依然很大,城镇化率的提升能有效带动猪肉需求的提升。
图表9 1980-2017年中国人均猪肉产量(kg)图表10 2000-2017年中国城镇化率(%)数据来源:wind 国家统计局,太平洋证券数据来源:wind 国家统计局,太平洋证券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化率以及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如图所示城镇化率的提高对猪肉消费的增长边际递减。
我们可以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测算出来,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23.9千克,未来对猪肉的需求量仍在增加,但增长边际明显递减。
图表11城镇化率与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kg)图表12城镇人均猪肉购买(kg)数据来源:wind 国家统计局,太平洋证券数据来源:wind 国家统计局,太平洋证券居民收入的提升可以显著提高对猪肉的需求。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13》的数据可以看到,对于不同收入等级的城镇居民,其收入越高,猪肉消费量就越高,但在收入达到中等以上,边际效应减弱。
因此对于贫困地区和中等收入以下人群的人均猪肉消费量仍有提升的空间。
收入改善拉动农村和低消费群体猪肉消费,但影响边际减弱。
根据我国十三五规划,中国将在2020年前实现现行标准农村人口全面脱贫。
收入改善是拉动农村和低收入群体猪肉消费的根本动力。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城乡消费水平比显著下滑,这就意味着城镇居民相对于城镇消费,其边际消费倾向更为平坦。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未来消费的增长率边际递减,也就意味着,猪肉的消费未来猪肉消费的增长也将明显递减。
图表13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比图表14人均总收入与人均猪肉消费(kg)数据来源:wind 国家统计局,太平洋证券数据来源:wind 国家统计局,太平洋证券(三)肉类的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城镇健康意识提高,消费升级。
健康意识和消费的增强以及现代流通渠道的快速发展,鲜肉和肉制品也呈现出消费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趋势,中产阶级对鸡肉、猪肉等低端肉类的需求减弱,转而追求水产、牛羊肉等更为高端的肉类。
此外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也对猪肉的消费起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对于猪肉而言,牛羊肉具有高蛋白质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特点,收入提升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改善直接体现在牛羊肉等更为高端的肉类消费量增长上。
随着收入增加,牛羊肉需求增强。
从纵向时间上来看,1980-2017年中国猪牛羊消费量结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2005年,猪肉消费量占比下降,牛羊肉消费量占比提升;第二阶段,2006-2014年,猪牛羊肉消费量占比保持相对稳定;第三阶段,2015-至今,猪肉消费量占比小幅下降,牛羊肉消费量占比小幅提升。
反映了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对高端的牛羊肉的需求增强。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 注:由于我国猪牛羊基本能自给自足,这里用猪牛羊产量近似代替消费量从横向收入水平来看,高收入家庭的牛羊肉消费量显著高于低收家庭,且猪肉消费占比相对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收入的增加将带来牛羊肉消费增多。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太平洋证券鸡肉替代猪肉效应明显。
从2009-2017年猪肉与鸡肉价格走势、猪肉与鸡肉占肉类消费量比例走势可以明显看出,每当猪肉价格远高于鸡肉价格时,猪肉消费量占比下降,鸡肉消费量占比上升;每当猪肉价格与鸡肉价格接近时,猪肉消费量占比上升,鸡肉消费量占比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