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亮平城市设计概论课堂笔记

目录

第一讲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 (2)

需要的能力: (2)

规划与设计的区别: (2)

柏拉图《理想国》: (2)

规划与景观的区别: (2)

城市设计的核心思维: (2)

城市设计的类型: (3)

城市设计的产生: (3)

城市化: (4)

城市的含义: (4)

传统城市设计: (4)

两种传统城市设计方法: (4)

历史上的城市设计哲学与城市形态: (4)

第二讲现代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 (5)

现代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 (5)

现代城市设计的三种视角 (5)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关系 (6)

第三讲城市设计的基本内涵 (6)

城市设计的类型与对象 (6)

城市设计对象 (7)

城市设计的基本观念 (7)

现代城市设计的客体要素构成 (9)

第一章城市的萌动 (10)

第二章从村庄到城市 (11)

第三章古希腊造就的城市文明 (11)

第五章早期的城市设计思想与城市思想 (12)

第六章帝国时期的都市设计 (12)

世界城市化的浪潮: (13)

城市设计的步骤: (14)

第七章宗教图景与市民生活 (14)

第八章城市设计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15)

第九章山水城市 (15)

第十章艺术与理想 (15)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设计 (15)

第十一章权力与秩序 (15)

第十二章近代城市革命 (16)

第十三章城市设计理想模式 (16)

PART 1

第一讲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

绪论

需要的能力:

1.知识,知识的扩展

2.技能

3.能力

a.认知能力

从物质设计到宏观空间,我们在大学的学习是:微观—宏观,三维—二维

b.表达能力

形态表达、思维表达

c.思维能力

分析、综合、观点、论证

d.交往能力

e.组织能力

规划与设计的区别:

规划(planning):policy making /decision making

以及公众参与

设计(design):physical design/social design

形体的设计

学校分为两类:规划与设计

规划涉及公众参与、政策制定;设计涉及形体设计

很早的时候,国家—城市—家庭,是同构体,功能一样知识单位不同而已

柏拉图《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是政体。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规划与景观的区别:

规划(landuse):对社会、经济、文化在地面的投影的组织和利用,安排土地利用为核心

景观(landscape):对景观形态的组织安排

“人居环境科学群”—建筑、规划、景观

城市设计的核心思维:

1.系统性

将主系统分为单系统,分析完后再由单系统组合起来成为主系统

2.结构性

各个单系统都有结构形态,所有土地利用都有结构关系

3.逻辑性

弄清楚“来—去”关系,因果关系、表里关系

城市设计的类型1:

1.法定规划体系

狭义定义:城乡规划法中规定的,必须定期编制的具有法律效应的

广义定义:经过法定的规划编制、规划审批程序的规划

包括: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总规、分规、控详规、修详规、方案报建

2.非法定规划体系

城市设计的类型2:

1.总体城市设计

2.分区城市设计

3.局部地段城市设计(广场、市中心、街道等)

城市设计的类型3:

1.政策性城市设计(过程性)process

2.工程型城市设计(项目性)project

城市设计的类型4:

1. 理论城市设计(本质、概念、观念)

2. 实践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的方案表现形式:

城规法定文件:文本、图集

文本:政策文件、管理文件,将图纸和模型转化为导则

城规非法定文件:基础资料集、专题报告、规划说明书

一传统城市设计观念

城市设计的产生:

定居—聚落—村庄—城镇—城市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从霍华德开始的《明日的田园城市》

三位人文主义大师:霍华德、芒福德、格迪斯

芒福德:《城市发展史》,美国人,曾做过报刊编辑,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十余所大学担任过讲师、教授或访问教授、高级研究员,是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开山鼻祖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英国人,曾做过速记员,20世纪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城市学家,风景规划与设计师,“花园城市”之父,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格迪斯:《进化中的城市》,英国人,曾做过生物学家,现代城市研究和区域规划的理论先驱之一,倡导区域规划思想,认为城市与区域都是决定地点、工作与人之间,以及教育、美

育与政治活动之间各种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基本结构

城市设计的历史比城市规划早,城市设计古已有之

现代城市设计提出:伊利尔沙里宁

沙里宁:“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是什么”

1918年的芬兰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分散大城市的积极倡导者

《格调》:保罗·福塞尔,什么是一个人的社会等级标志?它常常不是你的职业,不是你的住宅,不是你的餐桌举止,也不是你能挣多少钱或者拥有多少财产,而是一系列细微的、你在自觉不自觉中所呈现出来的行为特征的混合,正是这一切构成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等级定位。

《理想国》:城市是一个让人生活得更美好的地方

城市化:

1.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

2.农村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从事非农产业(二产、三产)

3.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

农村—血缘社会,城市—地域社会

城市的创新来自于人口的多样性

4.形成有别于农村的城市文化

异地城镇化:外出工作的人成为工作地的城镇人口

芒福德:城市最大的功能是文化功能,这是农村与城市的差别所在

例:希腊雅典卫城,文化精神是城市的灵魂,即使城市建设并不先进,但是传承至今的卫城文化吸引全世界人民

城市的含义:

城市=城+市城:城墙(统治堡垒、居住中心)市:市场

市井:在井边形成农业交易场所,于是叫市井

二.传统城市设计:

1. 工业革命以前:传统城市设计

这个时期的城市主要为政治功能和居住功能,城市设计等同于建筑设计,建筑师负责城市设计

2. 工业革命—20世纪60年代:近现代城市设计

工业革命作为分水岭,将城市从政治、居住中心变为经济、居住中心

4.20世纪60年代—现在:现代城市设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实后的第一代人成长起来,形成了思想活跃的时期,60年代是反传统的时期

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

两种传统城市设计方法:

1.自上而下(政治、宗教为目的,反应少数人的意志,按某种模式建造的规整城市,功能明确)中国传统的王城,西周分封制度开始之后,形成诸侯国

西方军事营寨城(营寨城:军事扩张时以军事占领与统治为目的的城,有方正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2.自下而上(自发形成、逐年累积,自我更新、叠加、灵活自由,适应当地的气候、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

中国西南地区、江南地区,古时开始自下而上的建城活动

西方中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山城

自上而下的城市建造方法容易造成教条主义;自下而上是一种更加自然的形式,自下而上是无形的规划,是“文化传承机制”,是按照未定俗称的规定来建造,将自上而下的规划变为大家自觉的一种文化

三.历史上的城市设计哲学与城市形态:

1.神秘主义—宇宙城市原型(城市发展早期的状态)

城市形态具体、“象天法地”

2.自然主义—有机城市原型(结合自然条件自发形成的城市)

遵从自然法则

例:都江堰指状发展,2000多年的水利工程

3.功能主义—几何城市原型(按城市功能划分,规整明确的现代城市)

柯布西埃的巴西利亚和昌迪加尔的规划

柯布西埃是四大师中思想最超前的,对城市规划贡献最大的

第二讲现代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

乔纳森巴纳特《开放的都市设计程序》:“城市设计是设计生活”

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城市空间的生产国重不是规划师所为,不全靠公众参与,是资本决定城市形态”

在中国,政治可以调动资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国家无法控制资本的流动,资本决定了城市的形态

城市增长(urban growth):由城市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反映出的城市的增长状况。需求的力量创

造了城市发展的初期刺激,而供给的因素则决定城市扩展的速度和持续时间。美国增长速度快的,拉斯维加斯,赌博行业引发旅游业、餐饮业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就业岗位增多,城

市活力增强。

美国底特律,作为汽车之城,由于汽车制造总部向亚洲迁移,城市萧条,没有活力。

美国斯坦福大学、斯坦福高中附近房价很高,源于斯坦福大学的吸引力以及硅谷的影响力,资本带动了城

市的发展。

一现代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

1. 城市设计的时间段落

工业革命以前,传统城市设计

工业革命至60年代,近现代城市设计

60年代至今,现代城市设计

2. 城市设计的定义

A.大英百科全书:城市设计指为达到人类社会、经济、审美或技术目标在形体方面所做的构思

B.老师定义:以改进人们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为手段,建立和完善人类社会生活的创造性活动

C.培根: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建筑周围或建筑之间的空间,包括相应的要素如风景或地形所形成的三维空间的规划布局和设计

D.巴奈特:城市设计是设计城市而不是设计建筑,作为公共政策的连续决策过程

E.科林斯:城市设计应是一种解决经济、政治和物质形式的手段

F.城市设计是一种主要通过控制公共空间的形式,干预城市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的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过程

二现代城市设计的三种视角

1. 传统建筑学视角

城市设计是建筑师的天职

2. 现代城市环境设计视角

城市设计即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及其对市民大众生活的影响

3. 现代城市规划管理视角

城市设计主要是通过城市规划管理等调控手段来实现美好城市。是政府对城市开发建设进行的决策过程和干预过程。城市设计是设计城市而不是设计建筑、城市设计是真实的生活问题

三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关系

1.城市规划:侧重社会、经济分析,土地利用及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对城市空间及形体环境设计涉及较少

2.城市设计:主要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及其对市民大众生活的影响,更侧重从人类情感、城市历史、文化及城市建设艺术的角度考虑问题

3.建筑设计:工业革命以后建筑设计侧重建筑单体艺术和技术,较少涉及城市整体涉及,并忽略城市公共空间及环境设计,主要考虑业主利益,忽视大众利益

第三讲城市设计的基本内涵

一城市设计的类型与对象

1.城市设计类型

类型1:

工程设计(项目设计)

过程设计(政策设计)

例:香港属于过程设计(政策)

“超级复合空间系统”

棕地(brownfield):废弃的工业用地

非建设用地规划:城市设计的构思可以从非建设用地入手,除开非建设用地再开始建设用地的规划。

生态敏感区、水源地、森林或绿带、山体或湖泊、文物用地、宗教用地、资质灾害地、

塌陷地

这样才符合生态规划的理念。

城市增长(urban growth)——城市蔓延(urban sprawl)贬义

城市膨胀(urban extention)

精明增长(smart growth)

紧凑城市(compact city):高密度的开发,土地混合使用,公共交通优先。过城市功能的相互叠加来增加能源的适用效率,减少消耗和污染,追求可持续发展,反对功能分区,避免城

市向郊区与乡村扩张。反对小城市的统治地位,主张步行与建立邻里关系。

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

的发展模式。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其核心人物是Peter

Calthorpe。

UGB(urban growth boundary)城市增空间长边界:基本功能是控制城市规模的无节制扩张,是城市增长管理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之一,一条划分城市与乡村的分界线,是一种城市

空间控制和管理的手段,以区分城市化地区与周边生态开敞空间的重要界限

郊区化(surbanism):这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

化过程。所谓的郊区指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邻接地域,主要是城市化地

区核心以外的城市边缘。外迁包括人口、工业、零售业的外迁。郊区化并不

意味着大城市的衰落,只是城市由高密度集中向低密度扩张的转变,这一转

变中,建成区在扩张,城市人口在增长。

香港城市设计的启示:瞭望点规划(landmark)—关于城市轮廓线的规划,自然景观与建筑轮廓

线的组合

视廊—视觉的通廊,边界的缺失容易导致城市同质化、均质化

岸线规划—对于城市临水岸边的景观有着重要意义,形成具有城市独特性

的对景

城市同质化(均质化):城市特性的缺失,使得城市之间的差异变小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中的城市五大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

志物,关注这几个要素,避免城市的同质化

类型二:

开发设计(development)

保护设计(preservation)

社区设计(community):国外城市较多,调查分析互动为主

2.城市设计对象

A:区域或城市整体设计

工作对象是整个区域或城市,与城市总规相对应。着重研究城市总规前提下的城市

形态结构、景观体系、开放空间组织,其内容包括区域范围内的生活、文化、历史在内的用地形态、空间景观、空间结构、道路格局、开放空间体系和艺术特色乃至城市天际轮廓线、标志性建筑布局等内容。

B:分区级城市设计

工作对象是城市中功能相对独立和具有相对环境整体性的街区。包括街区环境质量

与特色的保护改善与提高、道路交通等流线组织、公园街道广场绿地等开放空间布

局、主要建筑群群体轮廓体量高度色调、文化历史文物特色的保护等内容。

C:地段级城市设计

工作对象是建筑群体设计和特定开发建设项目的设计,如街景、广场、公园、交通

枢纽、大型建筑物及周边的环境设计。包括改善环境质量和宜人活动的角度出发提

出改造和构思方案、将人的静态活动和动态活动在公共空间内的分布作出安排、开

放空间的布局和设计、景观及环境设计等内容。

荷兰阿姆斯特丹规划(欧洲最好):全市共有160多条大小水道,由1000余座桥梁相连。市内地

势低于海平面1-5米,被称为“北方威尼斯”。

二城市设计的基本观念

1.整体、长远的观念

城市设计不是一种突变,而是渐变,要努力维持城市固有的结构和形态特征,要处理好局

部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

突变论&渐变论

2.尊重历史、环境、地域特色(巴西里约热内卢)

对建筑环境的;历史、文脉及自然环境特征作有效的延伸和维护

地域主义: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地域主义,是一种持有传统、保守的对待外来文化的一种态度,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纯粹性。旧形式的地域主义,是绝对的历史主义。

新地域主义:是对全球化的反对,着眼于特定的地域和文化,关注日常生活与真实亲近熟悉的生活轨

迹,提取文化中更本质的东西,致力于把当地文化用先进的理念、技术表达出来,

使建筑和其所处的当地社会维持一种紧密与持续性的关系。主要就是不要盲目

抄袭异域风格,要突出地域传统的特点,要有自己的风格,在流传下来的古老风

格上做升华,而不是抛弃。

芒福德对地域主义的定义有五个方面:

1)它不同于旧形式的地域主义,因为它拒绝了绝对的历史主义。他拒绝使用那些不能满足建筑功能的地方材料,他说:“地域主义并不是有关使用最现成的地方材料,或是抄袭我们祖先所使用的某种简单的构造和营建形式。”事实上,他赞成如果不能对历史先例加以变通以满足本地区不断变化的需求,就应该彻底抛弃。他进而认为“人们谈论地域主义特征的方式经常是好似将其作为土著特征的同义词:那就是将地方与粗糙、原始和纯当地性相等同。这便犯了严重的错误。”

2)芒福德也不完全同意“回归自然”这个传统地域主义术语。他反对风景画般的抒情倾向,反对那种对景观采取的纯粹欣赏和审美的态度。对他来说地域主义不仅仅是“场所精神”,地区的形式还是那种最接近满足生活的真实条件的形式,并能够成功地使人们在环境中感受到家的感觉。它反映了该地区文化的目前状况。此外,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他的地域主义的要点。

3)他虽然考虑生态问题,但他并不像海德格尔那样彻底地反对机器文明,只要机器在功能上是优化合理并且是可持续的,他便赞成使用最先进的机器,这与传统的地区主义者不同。

4)他的地域主义有关社团和社会的定义与传统的地域主义完全不同,他的地域主义社会是多元文化的,而传统地域主义的那种与当地密切相关的单一文化是一种血缘的和部落式的联系。

5)他并没有将“本地”与“世界”,即今日的“地区”与“全球”对立起来看待,他没有将地域主义作为对抗和抵制全球化的思想和方法,他在“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之间建立了一种平衡。

岭南建筑:一种建筑流派,有八大特点

1)宁变勿仿,宁今勿古。

2)追求意境,力臻神似。

3)因借环境,融为一体。

4)群体布局,组合空间。

5)清新明快,千姿百态。

6)室内设计,丰富多彩。

7)景园文脉,推陈出新。

8)神似之路,殊途同归。

3.公众参与及过程的思想

城市设计要作为一种普遍的观念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全过程,总规、分规、详规、建设、管

理。将城市设计的观念贯穿于市民头脑中。

辩护式规划&交往式规划

辩护式规划:政府与公民是两个利益集团,需要中立部门进行辩护式判断,政府与公民可

以各自委托规划部门进行辩护。在中国,政府是利益既得者,也是规划的指

导执行者,规划成为了政府的职能。

4.城市设计是一个过程

是一个设计过程、决策过程、实施过程和管理过程

设计总目标-设计子目标-设计原则-设计导则-规定性导则、指导性导则-宣传引导-操作过

程-实施过程

公民社会:指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集体行为。它不属于政府的一

部分,也不属于盈利的私营经济的一部分。它是处于“公”与“私”之间的一个领

域。通常而言,它包括了那些为了社会的特定需要,为了公众的利益而行动的

组织,诸如指慈善团体、非政府组织(NGO)、社区组织、专业协会、工会等。

英语中的Society不仅有社会之意,还有团体的意思。

公民社会城市规划理论:社会渐变,公民推动城市社会改变,自下而上的规划理论

5.生态优先

过度设计是一种假生态:比如草地修建过多,导致没有虫子,因而没有鸟类,生态环境反而不好

6.人本主义思想和人文精神

技术官僚:以业务为主,只能从事一种或一方面的领导工作,而不能胜任其他种类或方面的领导工作,并且以专业思维为定式,缺少人本主义思想。规划师切忌技术官僚,按照自己生活方式规划城市,与广大市民生活脱节。

自然通风道的设计:留有自然水体(大面积或者流动的最好)或者大面积的绿化郊区,郊区来的风将水体或绿地的凉气带进城市,利用凉风的切割作用切割热场,缓解热岛效应,起到改善局部气候的作用。

三现代城市设计的客体要素构成

1.建筑形态及其组合

例:培根的费城城市设计,以运动系统为设计切入点

2.土地使用

(1)土地的综合使用

关注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

(2)自然醒体要素和生态学条件的保护

(3)基础设施

雨水排水最难做,看一个城市的完善,就看排水系统

3.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四大特性:开放性(不要围堵成封闭空间)

可达性(人们可以方便进入到达)

大众性(服务对象是大众,不是少数人群)

功能性(不仅仅是观赏功能,而是能满足某些需要的,具有连续性)

开放空间结构性要素:边缘

连续

绿楔

焦点

连续性

4.步行街

步行城市(walkable city):威尼斯是代表,在威尼斯,步行是最常见的出行方法,一个人用一小时可以步行穿越整座城市。宜人而缓慢的公共交通靠渡船提供,这种交通方式可以让人们一览这座美丽城市的风光秀色。在那里,城市是安静的,大大小小的公共场所分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人们聚集在广场上享受生机勃勃的街区生活。

汽车给社会带来的问题,尽管人们作了半个世纪的不懈的努力,也没有得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将要求在人类活动中大量减少能量和原材料的使用。在城市中消灭汽车将大大改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同时使城市成为人类更好的生活场所。出于这个原因,步行城市被看作是可持续发展中的一块基石。

尽管城市的交通危机难于解决,但是从步行城市的增多证明了人类正努力以密集的、无汽车的城市帮助恢复车辆支配街道以来所失去的许多良好的城市特征。

5.使用活动

行为支持,可以适应不同时期的不同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需要。形成人与环境的互动。

6.交通与停车

中国大城市进入了轨道交通时代,关注交通与停车

(1)城市路网规划

(2)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常规郊区/城际铁路,轻轨,地铁)

尤其形成空港、火车站、中心区、大型枢纽

(3)交通换乘和接驳

(4)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城市设计

(5)公交线网规划

(6)慢性交通系统规划(自行车、步行),绿道规划

(7)静态交通规划(停车)

7.保护与改造 historian/cultural preservation

旧城改造 urban regeneration/reconstruction/renewal/revival

8.标志

凯文林奇五大要素

五大要素——三个平面(节点、路径、区域);两个立面(标志、边界)

标志不一定很高大,即使是雕塑、建筑小品、桥都可以作为标志,沿岸的建筑群可以作为城市独特的标志(如上海外滩、香港维多利亚港湾)

凯文林奇的言论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的城市,传统的中国城市没有节点或广场,中国传统城市重视私密空间和半私密空间

PART 2

第一章城市的萌动

1.城市 city

2.城市与文明

City 与 civilization 代表着:城市是文明的表征

第二章从村庄到城市

1.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

从社会学角度,从村庄到城市是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的转变,这是村庄与城市的本质区别2.两种推动力

生活的需要+精神的需要——生活和精神力量推动城市发展

3.新文明与城市革命

社会交往+社会多样性——新文明与城市革命的产生

多样性(diversity)十分重要,是促进城市创造力的元素

城市有三个特性值得关注:多样性(diversity)、宜居性(livability)、可达性(accessbility)

4.演变中的形态

5.城乡一体的城邦

邑—邦—城—国

城邦制:其实就是古时候的城乡统筹的体现,虽然城乡一体化是现代中国城市的重要发展战略,但是在三千年前开始,西周的城邦制就体现了城乡统筹的思想

第三章古希腊造就的城市文明

人本主义发源—古希腊

神的文明—埃及文明

文艺复兴是复兴古希腊文明

1.城市city-state

公民社会,民主政治

2.人本主义 humanism

古希腊的人本主义源于政治的民主和宗教的美好,宗教对于引导社会的人本主义起到很大的作用,古希腊的神也有七情六欲,也会犯错,与人类亲近,守护神是人们精神的化身,因此引导人们的民主宗教和人本主义

希腊产生了最早的“公民”,政治的民主与宗教的美好是与原因

景观都市主义:将城市理解成一个生态体系,通过景观基础设施的实例系统地介绍了走向景观的城市,景观都市主义的途径。强调景观是所有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的载体,景观都市主义是当今城市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城市当做景观,在城市设计中引入景观设计的思想和内容

传统的城市设计中没有景观规划的思想和方法

巴洛克:一说来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又一说它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总的来说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意,是18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风格对城市影响深刻也十分深远

城市美化运动:主要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许多城市针对日益加速的郊区化倾向,为恢复城市中心的良好环境和吸引力而进行的城市“景观改造运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伴随奥斯曼的巴黎改建,城市“景观改造运动”影响了欧洲各国:包括英国的“公园运动”,西谛的城市形态

研究。核心思想就是恢复城市中失去的视觉秩序和和谐之美,采用古典主义加巴洛克的风格手法设计城市。虽然当时伯恩海姆的“芝加哥规划”由于未考虑经济问题,未被政府正式采纳,但其影响传遍世界各地。

城市美化运动的另一代表人物是 F.L.Olmsterd,他主要进行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将城市美化传播开来,主持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规划设计。

3.开发与学习

希腊文明=东+西

4.艺术与生活

中印——大陆内河文化

希腊——海洋文明

希腊靠海,土地贫瘠,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城邦10万人,但是造出了许多剧场

5.城市生活重心——广场

广场最早出现在希腊,agora—plaza—square

中国:街道与院落,中国城市注重私密空间和半私密空间

希腊:广场,西方城市重视公共空间,广场没有固定形态,是以活动为主体的灵活空间,苏格拉底就是在市场里产生的哲学家,有生活的智慧,开放的言论

街:主要是人步行为主

路:以交通工具为主

6.城邦精神的化身——圣地

神庙很亲切,自然,不是违背自然地对称式,英雄主义的设计不可取

卡米勒希特:军权时期,巴洛克式巴洛克主义被批判,希腊民居是南欧式的民居,有院落《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

第五章早期的城市设计思想与城市思想

1.希波丹姆斯城市设计

强大—扩张—殖民—占领—建城—快速建城

军队里服役的希波丹姆斯工程师开始建设的希波丹姆斯城

朗方的华盛顿,格里芬的堪培拉

中国多方城,西方城市不是方的,但是希波丹姆斯城布局为方格子

城市规划——法定规划:制度policy

非法定规划:设计design

井田制度:我国奴隶社会实行的一种土地使用的管理制度。所谓“井田”是指将方里九百亩土地,划为九块,每块一百亩,八家共耕中间的一百亩公田,每家都有一百亩私田, 这种土地的划分使用方式,其形犹如“井”字。是一种农业、行政与军事组织形式合一的重要制度。

第六章帝国时期的都市设计

1.秦汉

罗马时期—秦汉时期

汉长安是北斗城,有助于给水排水

中国传统城市结构形态—院落

院落与街道之间产生半公共空间

2.北魏洛阳到唐长安

北魏开始有了中轴线

(1)中国城市方城多

(2)院落、街坊

(3)中轴线

(4)层级、套院结构

(5)居中思想,中心地位最重要,都—城—国—家是同构体

3.罗马城市的继承与发展

意大利地方文化

古罗马营寨城,提姆加德

提姆加德作为特拉让皇帝的军事殖民地,是于公元100年沿欧雷斯的北坡而建立的。城

区拥有正方形围墙和垂直方向的设计,以及两条穿越城市的交叉道路,是美妙绝伦的罗

马式城市建筑设计。

4.城市中心设计

西方城市(1)自由式

(2)地标性建筑

(3)建筑群体组合

(4)轴线,不是中轴线

(5)空间序列

世界城市化的浪潮:

1. 英国工业革命以后能源推动力

瓦特发明蒸汽机——第一个火车、地铁在英国米德兰地区——能源——生产力提高——城市化

这个浪潮持续了200多年

2.美国制造业推动力

英国对外殖民——带动其他国家的发展——美国机动车交通业发展——制造业兴起——美国城市化3.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和非洲国家巴西马来西亚泰国

这个时期,欧美发达国家进入逆城市化阶段,人口往郊区转移

中国城市化浪潮特征:

(1)关起门来的城市化

过去的城市化是向外扩张、殖民带动持续发展,现在中国是关起门来城市化(2)空前绝后的城市化

欧洲当时人口少于1亿,美国当时2亿,中国目前13亿人口进行城市化,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1000万人从农村到城市

中印——内河大陆文明,农耕文化,孩子意味着劳动力,因此多子多孙

欧洲——海洋文明,贸易文化,资源环境的约束强,孩子意味着更多的投入,因此孩子

(3)前两次的城市化时期,能源充足环境良好,不受限制,现在的城市化能源短缺环境恶化,处处受到限制

经济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

中国三大山:医疗、教育、养老

Sir peter hall: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当代国际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大师之一,被誉为“世界级城市规划大师”,定义“世界城市”的全球权威,“世界工业区”概念之父。

新型城市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级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四大城市以及在其之后包括中国香港在内的六大城市;第二层次包括北美、拉美、欧洲的一些城市,但其中没有中国的城市;第三层次包括了东亚的一些城市,其中北京在前,上海其次。霍尔爵士指出,这是5年前的调查结果,并且随着高度集中化发展的进行,领头城市的作用必将随其它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减小,在未来的10-15年,北京、上海必将位于前列,成为“世界城市”。

对于中国私家车盛行的问题:

可持续地发展城市,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开发节能节源新型车;更好地结合公共交通体系和城市集中化开发之间的联系。他同时又强调说,面对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状况,必须要把握和控制好城市的开发,避免开发商过度开发的热情。

武汉市中心:王家墩中央商务区

武汉市副中心:鲁巷、杨春湖、四新区

城市设计的步骤:

1.区位分析;

2.上位规划研究;

3.现状分析;

4.案例研究;

5.规划理念;

6.规划定位;

7.规划策略(4—6个,因地制宜,比如空间、文化、产业、交通策略);

8.规划方案分析论证(推到演义);

9.总平面;10. 系统规划(道路、开敞空间、路线控制、市政管线);11. 实施策略

第七章宗教图景与市民生活

中世纪的城市与宗教和市民生活休戚相关

1.教会与社区

西欧城市讲究秩序order

社区community:最初在中国是街坊邻里的含义,在西欧最初是由教区发展而来的

基督教:人情味——神权合一的黑暗势力,中世纪成为了黑暗世纪

2.城市兴起与市民生活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欧洲是10世纪以后,中国是鸦片战争以后有了开埠城市

在这之前,城市是政治军事的堡垒,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

现代意义的城市要点:1.城市自治(以前是城市要给教会交税)2.工商业发达 3.出现市民阶层(商人、手工业工作者、银行家) 4.城市议会 5.城市管理与运营 6.城市文化、现代大学兴起(以前的大学是为贵族的)

3.西欧中世纪城市设计

有机秩序,中世纪的城市是有机秩序

4.有机秩序与社区中心

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主教区广场

5.大学

大学的出现是现代城市的标志之一,英国最早的大学是牛津(800多年),其次是剑桥(800多年),牛津的学院是注册单位,牛津是一个union

6.玄学、佛教与城市园林

中国是风景园林,西方是大地景观,形成中西合璧

中国传统园林是私密空间为主,西方园林是公共空间为主

在中国,园林与城市的关系很密切,理解园林——理解城市

在中国的公共空间是庭院,西方是教堂

寺观+园林+宅第为一体是中国的特色

7.城市家园

中国以街坊邻里为单位,西方以教区为单位

第八章城市设计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唐代里坊制宋代街市制

1.市的变革与市民文化的兴起

草市:牲畜市场,牛羊马,在内城之外

对西方文明影响最大:罗马时期、文艺复兴(著名的为弗洛伦萨)

文艺复兴三杰:但丁、米开朗琪罗、达芬奇

西格诺里亚广场是西特在《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举出的著名案例

第九章山水城市

中国为何叫风景园林风不等于wind,而是包括了许多文化内涵,风格、风采。。

中国最理想的人居模式是自然山水城市、田园风光

1.田园理想

婺源的和谐城乡规划

第十章艺术与理想

1.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设计

文艺复兴是主要复兴古希腊,文艺复兴之前没有真正的科学

罗马:轴线—地标—空间视廊—透视景观

罗马巴洛克式喷泉:在公寓楼的外立面上加上假立面,修建喷泉广场

处理高差的时候运用巴洛克式,是结合西方古典美学的做法

西方城市广场多,广场由市场演变过来,广场可达性好,与市民生活十分密切,旁边多是住宅楼布鲁塞尔广场被马克思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

第十一章权力与秩序

学院派产生于17世纪的法国,巴黎美术学院

唯理主义与绝对君权,唯理主义是一元论

因为打猎需要将动物集中在一个区域,因此有了放射状的马路

第十二章近代城市革命

工业革命以前,成活节奏不快,程式设计更容易落实

第十三章城市设计理想模式

中国是政府主导式城市化

以设计师为中心的设计师英雄主义,夸张的以自我为中心

如今的规划多是跟着领导走,无限拔高目标

规律—rule 道

天道:自然规律

人道:人世规律

道可道,非常道。在掌握城市空间结构前提下,利用自然、人世规律,对城市空间秩序进行良好组织、安排

1.形体——秩序

2.场所——文脉

后来有人批判柯布西埃,场所精神meaning of place

文脉context——历史、文化、事件、场地特征、居民构成调查、功能特征

3.生命与活力

活力——多元

亚历山大《建筑的模式语言》《城市并非树形》

城市应是多种网络的叠加,批判功能分区、把城市这个有机体分解了

在整体里才能体现局部的功能意义,若把局部分离出来,就没有了意义

如何构建城市的活力:1.多元化,一元很难坚持下去,多元是维持稳定的办法,比

如国家的多元化新闻战略

2.整体性。做局部也要扩大研究范围,整体思想的重要性

广州大学0833城乡规划学(新经济与城市空间规划)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6)

城乡规划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6级研究生开始使用) 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 一级学科名称:城乡规划学(代码: 0833 ) 二级学科名称:城乡规划与设计(代码: 083301 ) 二级学科名称:新经济与城市空间规划(代码: 083302 ) 二级学科名称: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代码: 083303 ) 二级学科名称:城乡规划空间信息技术(代码: 083304 ) 学制:3年学习方式:全日制 二、本学科情况介绍 本学科龚兆先教授、吴志峰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已形成一支由25人组成的学术梯队,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讲师11人,博士10人、硕士15人。 本学科研究突出我校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中心城市,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逐步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在城乡规划学科领域,在城市尺度上,立足广州城市建设实践,积极开展城市规划与住区规划研究并取得较大进展;在区域尺度上,侧重从新经济视角研究大都市空间重组,广东的区域整合和创新城市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城乡规划历史与理论方面,侧重近代城市历史和地方城镇史研究,地方性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与保护规划的研究,观点新、成果多;城乡规划空间信息技术方面,以学科交叉与融合推动GIS技术的应用,在GIS模型、算法与仿真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本学科下属建筑设计研究院拥有甲级建筑设计资质和乙级规划资质,提供了较好的实践平台。梯队成员参与的科研实践全面覆盖了广东的区域规划、城乡规划、城市设计等各个层面,大范围参与了广州市的重点地区规划和设计项目,并逐步走出广州,参与了全国各地区的规划和设计项目。近五年研究成果获得了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一项、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优秀项目一等奖一项、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优秀项目二等奖一项、广州市城乡规划设计优秀项目一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两项、广东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广州市高校第六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目前在研的课题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3项,省部级项目17项,横向设计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大量研究成果,其中被国际重要检索收录的论文有30多篇, 出版专著10部。 三、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管理需要的、同时具有学术研究能力和社会应用性的复合型高层次城市规划专门人才。具体目标要求是: 1.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公民意识,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遵纪守法,品行优良,作风朴实,学风严谨。 2.掌握系统的城乡规划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问题,具有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城市规划理论和技术解决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问题;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具备初步的外语写作和听说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能进入相关专业领域工作,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部分学生能在专业领域读博深造,成为学术型人才。 四、培养方式 采取导师负责与专业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同时成立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指导教师个人指导与教研室/研究所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提倡不同学科的专、兼职导师组成学科群体进行联合指导),配合导师,发挥集体培养优势。 研究生应在入学后3个月内制订出培养计划,按培养计划完成学位课程学习,于第四学期按照《广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参加中期考核,并完成社会(教学)实践环节。

城市规划专业书籍100本

城市规划专业书籍100本时间: 2012-06-06 / 分类: 专业图书/ 浏览次数: 222 views / 1个评论发表评论支持作者+1 0 2 - 正在写城市规划论文的朋友有福了,特别是为要为论文找参考文献或是写文献摘要的,100本啊! 当然了,最好是有时间有机会一本本来阅读一下! 外文类: 1.(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年2.(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 外部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 3.(英)F?吉伯德等著.程里尧译. 市镇设计.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年 4.(美)弗郎西斯?D?K?钦.邹德依,方千里译.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 5.(美)凯文?林奇.项秉仁译. 城市的印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 6.(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 7.(奥)卡米诺?西特著.仲德崑译. 城市建设艺术——遵循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 8.(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等编著.俞孔坚等译.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9.(英)克利夫?芒福汀著.张永刚等译. 街道与广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10.(英)Matthew Carmona编著.冯江等译. 城市设计的纬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1.(德)沙尔霍恩等著.陈丽江译. 城市设计基本原理.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12.(美)斯皮罗?科斯托夫著.单皓译.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与城市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13.(日)黑川纪章著.覃力,黄衍顺,徐慧,吴再兴译. 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手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14.(美)戴维?戈斯林著.陈雪明译. 美国城市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年15.(美)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可译.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16.(美)马斯洛著.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 17. (美)约翰?O?西蒙兹著.钟山,俞孔坚等译. 景观设计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 18. (美)C.亚历山大等著.王听度等译.建筑模式语言.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 19. (美)诺伯特.舒尔茨著.王淳隆译.实存空间建筑.台湾,台隆书店 20. (美)诺伯特.舒尔茨著.施植明译.场所精神.台湾,尚林出版社 21.(美)埃德蒙?N?培根著.黄富厢等译.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22.(美)威廉?J?米切尔著.刘小虎等译.我++——电子自我和互联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23.(美)肯尼思?科尔森著.游宏滔等译.大规划——城市设计的魅惑和荒诞.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24.(南非)保罗?希利亚斯著.曾国屏译.复杂性与后现代主义.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 25.(英)克利夫?芒福汀著.陈贞等译.绿色尺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26.(英)克利夫?芒福汀等著.韩冬青等译.美化与装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27.(美)乔斯?B?阿斯福德等著.王宏亮等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省城市设计技术指引(试行)》

《湖北省城市设计技术指引(试行)》 《湖北省城市设计重点地区管控工作指引(试行)》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7年4月

前言 2017年3月15日,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正式出台了《湖北省城市设计管理办法(试行)》(鄂建设规〔2017〕1号,以下简称《办法》),为增强《办法》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湖北省城市设计工作专班组织省内有关规划主管部门、规划编制单位和高校院所,同步编制了《湖北省城市设计技术指引(试行)》、《湖北省城市设计重点地区管控工作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两个技术性文件,与《办法》配套实施,为全省各地城市设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编制过程中,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多次与住建部对接,广泛吸收借鉴了国内外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成果,全面系统研究了湖北省城市设计工作的历史与现状,结合湖北实际和试点示范经验进行了总结提炼,突出了时代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彰显了湖北特色、凝聚了湖北经验。经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专家审定,形成了本《指引》。 《湖北省城市设计技术指引(试行)》由正文和附录两

部分组成。正文部分包括“总则”、“城市设计体系和主要内容”、“城市设计重点要素”三个部分,附录部分包括总体城市设计、区段城市设计、地块城市设计、专项城市设计的内容和成果要求,城市设计重点要素构成和技术要点、“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引导等六项内容。 《湖北省城市设计重点地区管控工作指引(试行)》共十四条,包括“总则”、“分级分区管控”、“城市设计管控内容”、“城市设计管控维护”四个部分。 本《指引》由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归口管理并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指引》实施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城市设计工作实践,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寄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乡规划处。 湖北省城市设计工作专班 组长:童纯跃省住建厅党组成员、总规划师 副组长:洪盛良省住建厅城乡规划处处长 王云泉省住建厅勘察设计与科技处处长成员:胡朝忠陈浩泉田燕倪火明洪亮平 樊伟黄婷李媛陶文铸唐超英《湖北省城市设计技术指引(试行)》 主编单位: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湖北省城乡规划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

古希腊是古典文化的先驱

汉洛阳和普南城城市形态分析 摘要:古希腊和中国是东西方两大文化古国,在不同的地域、自然、文化、宗教中产生了不同的城市。本文选取了普南城和汉洛阳进行城市形态进行探讨,并分析其规划的思想和城市形成的差异及其原因。 关键字:古希腊、中国、东汉洛阳、普南城 一、普南城城市形态 古希腊是古典文化的先驱,欧洲文明的摇篮。它深深地影响着欧洲2000多年的建筑史与城市史。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突破了城邦的狭隘性。马其顿统一了希腊,随后建立了版图包括希腊,小亚细亚,埃及,叙利亚,两河流域和波斯大帝国的国家。由于东方古国的经济与文化同希腊的经济,文化交汇在一起手工业,商业和文化达到比希腊古典时期更高的水平。因此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也有很大的发展。这个时期的城市大多按希波丹姆规划系统进行规划建设。希波丹姆斯(Hippodamus)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建筑师他的城市设计思想反映了古希腊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政治和人本主义。他所规划的普南城(Priene)都是方格形道路网,城市的中心广场(Agora)是市民活动的中心,在空间设计上追求几何形体的和谐、秩序、不对称的均衡。这和中国封建都城的轴线对称是完全不同的手法。人称这种处理手法为“希波丹姆斯城市模式”(HippodamusPattern)。他是这种布局规整,模式统一的规划在当时殖民城市建设量大,规划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被广泛采用。 普南古城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古代时邻近梅恩德河原出海口处。后因海滩淤积,城址现已离爱琴海约16公里。19世纪末开始对该城进行考古发掘。普南古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约在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统治时进行重建;改造了旧区,增筑了新城,公元前4~前1世纪为该城繁荣时期。普南城是按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建设的,对研究欧洲古代城市规划有重要价值。 普南城的面积很小,东西600米,南北300米。城市背山面水,建在四个不同高程的宽阔台地上,位于向阳的陡岩脚下。建城最初,以城上底米特神庙为基础,顺地势往下发展并与地形配合,建起自上而下蜿蜒的城墙。城墙2。1米厚,城墙上有塔楼,围护着岩顶及其下面的城市。 从岩顶至南麓竞技场、体育馆高差97.5米。中间两个台地上建有剧院、雅典娜

简述城市设计形态论及场所文脉理论

简述城市设计形态论及场 所文脉理论

简述城市设计形态论及场所文脉理论 摘要:城市设计的理论探讨经历了从研究单纯的物质空间到研究城市“涵义”的发展过程。城市设计就是设计城市的过程,是通过对物质空间的整合为人们提供更加美观舒适的生活环境的过程。建立关联城市场所的文脉,为人们提供生活于城市之中理解和感知城市的丰富的视觉和心理享受,整合城市文脉,构建城市的时空秩序。 关键字:城市设计城市形态社会思潮场所——文脉 1.城市设计 1.1城市设计的概念 城市设计从广义上看,就是指对城市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即对人工环境的种种建设加以调节。社会、文化构成和空间条件不同会引起不同的城市设计方法和途径。 “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改进人们的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一般来说,相对城市规划而言,城市设计比较偏重体型的艺术和人的知觉心理,并与城镇建筑环境相对应,不过,一个城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城市空间是很难得到肯定答案的。当今世界上各家之说在对待城市设计的形体艺术特征和改善环境质量的价值取向上分歧甚微。1981年出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城市设计是指为达到人类的社会、经济。审美或者技术等目标的在形体方面所作的构思,它涉及城市环境可能采取的形体。 1.2城市设计的内容及要素 城市设计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城市设计着重表现城市优美特色的基本设计要素。改善城市建设环境中未如人意的部分,并保存和巩固城市的特色,是整体城市设计的方向和概念。 城市设计要素包括:天然环境,天然环境的主要特点、组成部分、天然景观、文化或社会经济资产在地理和视觉景象上的直接及间接影响城市设计,所以设计要配合天然的环境和景观;人造环境,设计城市环境,城市特色及创造高质素环境以促进城市景致,地标的适合性及所产生的视觉影响,视觉景物的适合性及显见度,景观和发展模式方面的协调,整体高度轮廓和结集程度的协调,地方特色的增强,与历史文物环境的协调。 2城市设计形态理论 2.1形态的概念 形态的概念根植于西方古典哲学性的研究框架论与方法思维,和由其演生出的经验主义哲学。其中包含两点重要的思路:一是从局部到整体的分析过程,复杂的整体被认为是由特定的简单元素构成,从局部元素到整体的分析方法是适合达到最终客观结论的途径;二是强调客观事物的演变过程,事物的存在有其时间意义上的关系,历史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研究对象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内的完整的序列关系。 2.2 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 城市形态作为一门跨学科课题,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有密切关系。城市设

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划界对城市规划学的启示

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划界对城市规划学的启示 作者:洪亮平发表:《规划师》2005(7):10-13 评论(0) 打印 景观文章·景观中国 https://www.360docs.net/doc/d319177808.html, 摘要:城市规划作为人文社会学科,应当借鉴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的划界来区分城市理论研究和城市规划设计。城市理论和城市规划设计各有其特定的属性、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二者不可僭越。关键字:理论思维;工程思维;城市规划学 Enlightenment of Delimitation between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Engineering Thinking on the Science of Urban Planning/Hong Liangping [Abstract] As a subject of Humanitics & Social Sciences,urban planning should differentiate urban theory and design in urban planning by using as reference the delimitation between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engineering thinking.Urban theory and design in urban planning have their own properties,way of thinking and method of study and they should not be arrogated be each other. [Key words] theoretical thinking,engineering thinking,The Science of Urban Planning 1、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思维误区 一般认为,人类有两种旨趣殊异的思维活动①:一是认知,二是筹划。认知是为了弄清对象本身究竟是什么样子;筹划是为了弄清如何才能利用各种条件做成某件事情。认知的最高成果是形成理论,即用抽象概念建构起来的具有普遍性的观念体系;筹划的典型表现就是工程,即用具体材料建构起来的、具有目的性和个别性的实存。认知的结果是形成观念体系,它是客体对象的主观化;筹划的结果是形成实存,它是主体意愿的客观化。从两种思维的表现形式看,认知型思维的高级形式是理论思维;筹划型思维的高级形式则为工程思维。 在自然学科中,认知和筹划、理论和工程是分得很清楚的。例如,数学家在研究三角形时,知道自己是在研究一种道理,不会过多地考虑三角形在现实世界中会是什么样子;而工程师在建一个三角形的建筑时,则不仅要知道三角形的原理,还必须考虑三角形建筑的功能、材料、环境场地及外观与装饰等,同样他也不会过多地考虑自己所建的是否是一个纯粹的三角形。在这里,数学家和工程师分得很清楚,他们各司其职。 但在人文社会学科中,理论和工程常常分不清楚,混淆在一起。即使那些长期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人,也很难对这些问题有高度的自觉:“自己究竟是在探求事物的道理,还是在绘制生活的蓝图?”“理论研究与工程设计在思维方式上究竟有什么差异?”例如,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常常先探求有关城市的理论和规划原理,其中还夹杂着某些城市理想,然后,顺着思路就会提出若干规划建造城市的建议和对策,甚至还有城市方案。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即使是那些公认的城市理论家或政治家在阐述完自己的理论和观点之后,也很少能忍住不顺便提出实现这种理论和观点的对策和建议。在他们看来,工程设计跟理论研究总是如影随形的,他们甚至把“理论是否联系实际”作为评判理论的第一标准。这一点,是人文社会学科领域普遍存在的思维误区。而在自然学科中情况则大不相同,试想如果欧几里德(Euclid)在《几何原本》的每一条原理后都来一段应用对策,爱因斯坦(A·Einstein)在阐述完相对论之后附上一张工程技术图纸,那一定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 人文社会学科之所以不能像自然学科那样清楚区分理论思维和工程思维,主要是因为两者的研究对象之间存在质的差异。自然学科中的理论,单纯以求解自然之理为目的,其对象是一个无价值的世界,只有“本来怎样”的问题,没有“应该怎样”的问题,因而其理论建构不受价值取向的干扰;人文社会学科中的理论,面对的是人的世界,这个世界随时都在发生和解决“应该怎样”的问题,同时

对于上海城市滨水区域工业遗产环境改造启示

对于上海城市滨水区域工业遗产环境改造启示 一、上海市滨水工业区域背景 上海作为最早崛起的中国工业城市,曾经是全国的工业中心,聚集了各类工业建筑种群。20世纪后叶开始,产业的更新换代不断开始,工业产业从市中心迁走,产业型建筑与地段进行功能置换,造成了大量工业遗址的存在。上海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做法的过程中,对于工业遗址的景观和环境改造也逐步积累了一定的心得。如位于建国中路的八号桥创意园区就是保留原有建筑特色、全面改造区域景观和环境,从而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以及大量特色创意公司入驻的成功案例,对于拉动附近老城区整体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优化区域性环境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改造的优势 上海在城市滨水区域工业遗产的改造领域,才刚刚起步,经验和法规上均不成熟。。目前仅有近代建筑保护名单和《上海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上海市优秀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等少数法规性文件涉及工业遗产的改造和再利用,缺乏严格意义上的立法程序。如莫干山路M50、梦清园改造、现代艺术馆等一批苏州河上的工业遗产再改造方案,本应当随着苏州河改造的整体实施来不断推广自身影响力,从而拉动周围区域、甚至整个苏州河水域的整体环境品质。然而,由于在政府政策层面上,仅对特色产业区域进行简单的区域划定、并没有从城市整体环境建设的角度通盘考虑,缺乏整体规划性指导,这些特色产业园区彼此之间并没有形成联动,而仅仅成为了散布在苏州河上的若干个风景点,对于整体环境景观建设效果有限。 三、关于上海国际时尚中心 位于上海东外滩板块的杨树浦路2866号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就是为数不多的改造项目之一。此项目由曾设计上海大剧院的法国夏邦杰建筑设计机构担任概念设计。该项目的原身是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该中心占地12.0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外墙为清水红砖,既保留了上世纪20年代老上海工业文明的历史年轮,又融入了当代时尚的审美元素。它目标建设成为具备多功能秀场、接待会所、创意办公、折扣店、公寓酒店和餐饮娱乐等六大功能的新地标。通过研究英国对城市滨水区工业遗产的开发再利用,我们可以在此项目上找到一些成熟有效的模式,一是综合开发模式,在原来的工业建筑改建成购物中心,并配有咖啡馆、茶馆、健身及儿童娱乐场所等,集旅游、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多元开发模式。二是公共休闲空间模式,在靠近滨水区域改造成景观公园,对公众开放,不仅仅局限于购物者,为市民提供独特的工业景观,亲水景观与活动场所。三是创意办公园区模式。创意产业是新兴产业,业界人士大多是年纪较轻,经济实力较弱的群体。他们往往倾向于使用租金较低廉的由工业建筑改造成的创意办公场所。如英国伦敦的泰特艺术馆,就是由位于泰晤士河边上的发电厂改建而成。四是展览活动与商务旅游开发模式。通过把部分建筑改建成展览馆,举办有主题

洪亮平城市设计概论课堂笔记

目录 第一讲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 (2) 需要的能力: (2) 规划与设计的区别: (2) 柏拉图《理想国》: (2) 规划与景观的区别: (2) 城市设计的核心思维: (2) 城市设计的类型: (3) 城市设计的产生: (3) 城市化: (4) 城市的含义: (4) 传统城市设计: (4) 两种传统城市设计方法: (4) 历史上的城市设计哲学与城市形态: (4) 第二讲现代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 (5) 现代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 (5) 现代城市设计的三种视角 (5)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关系 (6) 第三讲城市设计的基本内涵 (6) 城市设计的类型与对象 (6) 城市设计对象 (7) 城市设计的基本观念 (7) 现代城市设计的客体要素构成 (9) 第一章城市的萌动 (10) 第二章从村庄到城市 (11) 第三章古希腊造就的城市文明 (11) 第五章早期的城市设计思想与城市思想 (12) 第六章帝国时期的都市设计 (12) 世界城市化的浪潮: (13) 城市设计的步骤: (14) 第七章宗教图景与市民生活 (14) 第八章城市设计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15) 第九章山水城市 (15) 第十章艺术与理想 (15)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设计 (15) 第十一章权力与秩序 (15) 第十二章近代城市革命 (16) 第十三章城市设计理想模式 (16)

PART 1 第一讲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 绪论 需要的能力: 1.知识,知识的扩展 2.技能 3.能力 a.认知能力 从物质设计到宏观空间,我们在大学的学习是:微观—宏观,三维—二维 b.表达能力 形态表达、思维表达 c.思维能力 分析、综合、观点、论证 d.交往能力 e.组织能力 规划与设计的区别: 规划(planning):policy making /decision making 以及公众参与 设计(design):physical design/social design 形体的设计 学校分为两类:规划与设计 规划涉及公众参与、政策制定;设计涉及形体设计 很早的时候,国家—城市—家庭,是同构体,功能一样知识单位不同而已 柏拉图《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是政体。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规划与景观的区别: 规划(landuse):对社会、经济、文化在地面的投影的组织和利用,安排土地利用为核心 景观(landscape):对景观形态的组织安排 “人居环境科学群”—建筑、规划、景观 城市设计的核心思维: 1.系统性 将主系统分为单系统,分析完后再由单系统组合起来成为主系统 2.结构性 各个单系统都有结构形态,所有土地利用都有结构关系 3.逻辑性

建筑中的城市设计

建筑中的城市设计 建筑中的城市设计,这是一个很宽泛的题目,本文不仅想以此来拓展建筑的视野,更想借此说明设计建筑的目标不在于建筑本身而是设计城市。 标签: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整体性 吴良镛先生在“21世纪建筑学展望”一文中指出,近百年来,世界建筑学术提出了种种思想和理论,其总体趋势是:建筑环境观念逐渐扩大,由单独的房子扩大到聚居;从单栋建筑扩大到村镇、城市、大城市以至特大城市地区。归根结底,新时代建筑学要集大成,兼容并包更多内容。其提出的“广义建筑学”概念从学科内涵上讲,就是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将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进行有机融合形成建筑—地景—城市三位一体的综合创造。 由此可见,建筑学与城市设计要放在一个整体的层面上进行考虑,这种整体性的问题不只是作为一种美学问题在视觉层次上得以解决,这种创作城市整体性的任务还必须作为一个过程来处理,它不能单独靠设计某一单体建筑来解决,也就是说整体性是由过程得来的,过程必须保证每一种新的建设行为在深层次意义上都与过去所发生的一切相联系。在实际操作中,这就要求不仅规划、设计,还要有土地、交通、园林、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各部门各方面共同协作,但这种设计思想所传达出的信息就是建筑创作与建设正日益突破建筑自身的范畴,建筑的社会化和城市化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但人们通常所采取的决策是一种向内的决策,即只考虑个人那块土地的利益,而不是向外的决策,及城市环境的利益。换句话说,建筑设计趋于用建筑内部规律来探讨和解决设计问题。正是这种强烈的“内视”观念阻碍了都市生活在建筑与城市之间的有机连续。 为了在建筑设计中兼顾城市设计,形成整体性,就要争取由建筑物创造的空间具有正向空间的特征。这一点往往很难做到,因为在房屋建成后城市空间已经具有负向特征,即剩余空间。然而,在不同建筑文化里,人们都把空间理解为是由建筑物产生的正向事物,这就要求每座建筑在其附近都必须创建既有机联系又优美典雅的公共场所,让“建筑物环绕空地”而不是“空地环绕建筑物”。但建筑物又不能简单地去迎合已有的环境,正像安藤所指出的“建筑和环境之间一定要有以摩擦和冲突为特征的刺激性的对话。这也正是有可能创造新价值的地方。”“我相信,消除一些变化性的元素并将其简单化反而可以创造无限的可能性,去实现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世界。尽管这种说法乍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是我相信,只有不断地在抽象和具象这两极之间犹豫摇摆,寻找二者之间保持紧张感的重合点,才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既拥有作为单个建筑物所应有的自律性,而从影响环境能力方面来讲又具有开放性。” 另外,把城市设计引入建筑就要求建筑室内空间具有城市交通职能,这是建筑转向接纳城市职能实现与城市职能交叉的环节和显著特征。这种室内城市

重塑旧城空间活力场

重塑旧城空间活力场 摘要:黄桷垭正街,昔日是联通川黔两地的唯一通道,以地势险要商贾云集闻名。百余年后,驿道文化已无太多遗存,居民私建的房屋破败不堪。本文针对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老城出现的空间品质下降和特色文化丧失等问题对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正街展开了调研,结合“空间活力场〞理论意图为现今的老旧街区更新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關键词:旧城更新;空间活力场;老街;地域性;空间活力 一当下黄桷垭正街 黄桷垭正街地处重庆市南岸区,毗邻重庆邮电大学,北面接壤黄桷古道。古时,黄桷垭正街作为川黔两地间唯一的通道,曾一度代表了川黔的驿道文化。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与国民党守军也曾于此爆发屡次冲突。此外正街附近的潜在旅游资源也甚为丰富有黄山、真武山、老君洞、文峰塔、德国使馆、老龙洞、宋代瓷窑遗址、陪都遗址、黄桷古道、涂山雕塑园、一棵树观景台等名胜。 过去十几年来的人口外迁,使得街区进一步的衰退。新建城市与老街之间已无法相互融入,城市裂痕逐步加深。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百余年来生长的老旧建筑所提供的根底设施已无法满足老街居民的需求,卫生及燃气系统的不完善已成为居民们日常所诟病的问题。从街边零散的食品摊隐约可以看到当年驿道的影子。年轻人们逐渐搬离老街,街区已看不到百年前的活力。 二黄桷垭正街的文化特性及开展机遇 百余年的文化积淀,造就了黄桷垭正街多样的建筑风格,从传统的穿斗式巴渝民居、开埠风格建筑、民国风格建筑到现代框架建筑。建筑风格的多样性使得街区的丰富度及趣味性得以保证。因街区筑于山林之间,层叠的建筑营造出了丰富的空间感受,周边的山林资源也为街区的景观规划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三“空间活力场〞的概念 “场〞作为一个物理学概念,最先出现于法拉第的电磁理论,?现代汉语词典?将“场〞定义为:“物质存在的根本形式,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实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依靠有关的场来实现。而空间,是一种具有活力的结构形态,它作为物质存在,具备产生“场〞的前提,在空间环境与人的交互活动中产生类似电场、磁场、引力场的一种现象。从表现形式上来看,空间活力与磁场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我们把这里当做契合点,找出场与空间活力的对应关系。提出了运用“空间活力场〞更新旧城的理念。 四引入“空间活力场〞促进老街再生 人的聚集是城市活力产生的根底,从社会学来说,人类的群居特性形成了人类初始的聚落,尽管现代城市已与初始聚落形态完全迥异,但是聚集任是城市人行为的一种根本特性。赛缪尔·约翰逊说过:“人群,如果过于稀疏,倒是会带来一些变化,但那是不好的变化,不会产生什么东西??只有人群集中在一起才会产生便利的价值与活力。〞 人在聚集处不能得到所有需求,所以聚集处的人会不断的转移以满足自身需要。同样的,那些城市中富有活力的空间往往蕴含了大量的社会活动。然而单一的空间环境不能满足范围内人的需求,所以必然出现人们在各个不同功能类别的空间环境间来回流动,如同磁场两极间的相互作用。而作为磁场两极,不同功能的空间就像具有磁场一样,向外辐射,吸引人们在

空间句法sDNA在小城镇城市设计中的应用——以南京谷里新市镇为例

空间句法sDNA在小城镇城市设计中的应用——以南京谷里 新市镇为例 陈鹏宇;洪亮平;乔杰;姬刚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22(40)3 【摘要】提升小城镇城市设计品质,塑造小城镇风貌特色,是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与大尺度的城市不同,小城镇的规模与步行尺度相适宜,生产与生活空间紧密相关,路网形态演变与空间发展密切结合。构建适应小城镇空间特征的空间分析方法是推动我国城市设计技术更新的重要内容。sDNA作为改良版的空间句法,具有针对性强、兼容稳定、操作简便的特点。文章运用sDNA的线段分析在空间形态量化分类、模型分析、问题生成方面与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契合性,通过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谷里新市镇城市设计的实证研究,探索了空间句法在小城镇设计中的应用实效。在回顾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了空间句法在城市设计中的局限性,通过建构基于sDNA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技术方法,对空间句法的未来应用方向进行了有益讨论。 【总页数】12页(P87-98) 【作者】陈鹏宇;洪亮平;乔杰;姬刚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城市仿真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与实训基地办公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2;F292 【相关文献】 1.城乡统筹背景下对南京涉农新市镇城市设计的思考——以浦口区汤泉新市镇城市设计为例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城市设计实践反思——以南京市江宁区土桥新市镇城市设计为例 3.新市镇城市设计创新与实效研究——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 4.小城镇空间特色塑造探讨——以南京谷里新市镇城市设计为例 5.空间句法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以南京市河西地区空间结构分析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设计概论 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0131016 总学时数:16学时 总学分数:1学分 课程性质:专业任选课 适用专业:建筑学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城市设计概论》为建筑学专业的任选课,本课程主要是介绍城市设计学科发展之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城市设计的特征、运用、控制要素、设计方式与控制管理,以及现代城市设计的思潮发展。 基本要求: 1、透过本课程的教学,逐步使学生具备城市设计的概念。 2、熟悉城市设计的规律与发展。 3、理解城市设计的运作方式。 4、了解当代国内外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与动态。 5、提高城市设计的理论思维与视野。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城市设计理论》教学基本内容分为四大部分: 1、城市设计概论与基本特征 要求学生对于城市设计学科有基本了解,通过各类相关书籍与案例,使学生能重点掌握到城市设计的历史发展、特征、主要内容与此学科的价值。 2、城市设计的语境与维度 透过对于城市设计四大语境与六大维度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基本理解城市设计的思考方式、分析与设计过程。 3、城市设计的方法、技术与运作机制 透过案例介绍城市设计运作的过程,以及城市设计在过程中的采用包括信息接收、场地调查、理念创造..等的各种技术及其运用,并重点介绍城市设计在运作机制中所使用的控制管理手段,力求使学生能够对于整个城市设计操作有深刻理解。 4、当代城市设计理论的思潮 重点介绍国内外当代城市设计理论的发展动态及多样性的相关发展,同时介绍城市设计解决问题能力的扩展,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三、实践环节和要求: 无

四、教学时数分配: 五、其它项目(含课外学时内容):无 六、有关说明: 1、教学和考核方式: 本课程以理论配合案例介绍方式,在课堂中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同时辅以课外预习与背景材料阅读的教学方式。 本课程为考查课,以课程论文、分组研究与平时练习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 总成绩=论文40%+分组报告40%+考勤20% 2、习题: 以课程各专题进行分组并进行报告与研究,并要求课程结束时个人撰写城市设计分析案例或理论小论文一篇。 3、能力培养要求: (1)分组报告:透过分组的合作协力,学习城市设计团队之工作的协调与研究方式,并促使学生课题预习与提高其报告能力。 (2)城市设计理论与案例研究:透过要求学生对城市设计案例与理论的研究,提高学生对于城市设计相关领域的深度。 4、与其它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联系: 先修课程和教学环节:《城市规划原理B》 后续课程和教学环节:《大型公共建筑设计》、《地域建筑设计》 平行开设课程和教学环节:《城市设计》、《城市环境艺术》 5、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1)教材: ①《城市设计的维度:公共场所-城市空间》,Matthew Carmona 等编著,冯江、袁 粤等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②《城市设计概论-理念・思考・方法・实践》,邹德慈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主要参考书目: ①《城市设计方法与技术》,Christine Sarris and Paola Signoretta著,杨至德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与规划思想研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与规划思想 摘要:因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长期延续不衰,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与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巧妙结合;以理性规划为最高原则;城市形象争取天时、地利、人和。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为分清主次尊卑,产生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儒家思想(社会等级秩序)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严谨、中心轴线对称规划布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之规划理念,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之观念;充分考虑自然特色,不拘形式。 Summary:Because long-term continu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is not bad.the most important is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urban planning system and the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Ancient Chinese urban planning has unique combination of unity and diversity;the highest principles of rational planning;city's image for timing,location,and.city of strict and orderly registration system.to distinguish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hierarchy,Produced in the axis of symmetry of the layout of the way.Confucianism(social hierarchial order) a profound impact on urban planning in ancient China.Rigorous,the center axis of symmetry layout.emphasizes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Heaven of the planning concept,reflecting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concept;fully consider natural features,informal. 关键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规划思想住宅建筑Keywords: Ancient Chinese City Layout Planning Residential buildings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 1.1.1 从周代关于建筑的文献记载中,以及陕西岐山周代建筑遗址的发掘材料中,可以看出一些大型建筑群已采用对称的布局。春秋战国的一些城市遗址中大型建筑基址也按一定的周线布置。汉长安城总体布局虽然不规则,但宫殿部分的布局也很严整。曹魏邺城的总体布局就已采用了中轴线对称的形式。隋唐长安城在总体中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更加完善,城门的数目与位置、道路的格局、市的分布、坊里的大小及划分,均严格对称而衬托出中轴线朱雀大街。又以中轴线来正对全城的主要建筑群——宫殿。宋东京也正对宫城正门开辟宽广的御路。元大都城市总体布局艺术又达到新的高峰。除了南北向的中轴线,还有东西向的横轴线,在其交点建造全城几何中心——中心阁。春秋战国的一些城址中的高台,秦咸阳阿房宫遗址的大土台,汉未央宫遗址的土台、邺城的三台,都是以高达来突出主要建筑物。隋唐大明宫的含元殿及麟德殿也建在高台上,但这时以高台加高建筑物的手法已属次要,更主要的是以整体布局,特别是道路的布局来突出主要的建筑群。[1] 如以150m宽的朱雀大街正对皇宫大门及太极宫。在修建大明宫后,又新开辟宽达180m的丹凤门大街,正对含元殿建筑群。以大量人工建造工程浩大的土台以增加建筑物的高度,毕竟还是一种并不高明的做法。长达7km的朱雀大街也嫌过于单调,而在明清北京城的整体艺术布局艺术中就吸取了历代都城总体布局的经验而加以发展,在中轴线上采取多样手法来变化空间效果。主要的宫殿建筑太和殿虽然也建在高台基上,但通过适当比例的关闭性广场及两侧建筑物的衬托,显得更加宏伟壮观。中轴线虽然不如唐长安的朱雀大街长宽,但通过多重城门,东西三座门,东面千步廊,以及广场形体、闭合的变化,还通过形成直线的宫殿建筑的屋顶,宫后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081303〕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和处所经济社会开展与城市建设办理需要的、同时具有学术研究能力和社会应用性的复合型高层次城市规划专门人才。具体目标要求是: 1.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公民意识,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祖国的建设和开展效劳。 2.掌握系统的城市规划根底理论和专门常识;具有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程度;能够熟练运用城市规划理论和技术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实际问题。具有使用第一外国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熟练地阅读本学科外文文献,并具有初步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3.大局部学生毕业后能进入相关专业领域工作,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局部学生能在专业领域读博深造,成为学术型人才。 二、研究标的目的 1.规划理论与方法 2.区域规划 3.城市总体规划 4.城市详细规划 三、修业年限 本专业修业年限为2-3年,此中,全日制硕士生底子修业年限为2年,非全日制硕士生底子修业年限为3年。 非全日制硕士生允许提前毕业,但最低修业年限不得少于2.5年,并且在学期间应当有至少一篇公开颁发的学术论文。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此中课程总分不少于27学分,毕业论文3学分〔含开题陈述、进展陈述、论文评阅和辩说等环节〕。 研究生修满规定学分,其他方面符合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 1.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论文写作和参加实践课题研究工作为主,兼顾学术交流、讨论、实习等过程培养。 2.采纳导师负责与专业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同时成立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按目前本专业师资情况,指导小组成员由副传授及以上职称教师构成〕,配合导师,阐扬集体培养优势。 3.有方案地聘请国表里专家前来授课,或尽可能地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名牌高校或科研院所以多种方式学习或见习科研,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增强独立学习和科研能力。 六、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

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 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E. Saarinen)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他在1942年出版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就详尽的阐述了这一理论。 山里宁认为,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因此,城市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与此相一致的,或者说,城市发展的原则是可以从与自然界的生物演化中推导出来的。在这样的指导思想基础上,他全面的考察了中世纪欧洲城市和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建设状况,分析了有机城市的形成条件和在中世纪的表现及其形态,对现代城市出现的衰败的原因进行了解释,从而提出了治理现代城市的衰败、促进其发展的对策——进行全面的改建,这种改建应港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1,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这些活动的地方去,2,把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做其它最适宜的用途,3,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因此,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市目前的那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在这样的意义上,构架起了城市有机疏散的最显著特点,便是原先密集的城区,将分裂成一个一个的集镇,他们彼此之间将用保护性的绿化地带隔离开来。 要达到城市有机疏散的目的,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手段来推进城市建设的开展,杀李宁在书中详细的探讨了城市发展思想,社会经济状况,土地问题,立法要求,称颂居民的参与和教育,城市设计等方面的内容。针对于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他认为“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两种组织方式,使是原先密集城市得以必要的和健康的疏散所必须采用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因为,前一种方法能给城市的各个部分,带来生活和安静的居住条件,而后一种方法能给整个城市带来功能秩序和工作效率。所以,任何的分散运动都应当按照这两种方法来进行,只有这样,有机疏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