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课堂】2022-2021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福建)课时训练6.2 卓尔不群的雅典

课时训练18 卓尔不群的雅典

一、选择题

1.“我赐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赐予过多的尊荣……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这是雅典执政官梭伦的一段语录。下列哪一项与材料最相符( ) A.颁布“解负令”

B.按财产多寡将雅典公民分为四等

C.设立“陪审法庭”受理公民投诉

D.改革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 答案:D

2.穿越时间隧道,当你回到梭伦时代的雅典,你有可能看到 ( ) A.全体居民正在抽签选举“陪审法庭”的审判员

B.妇女步行进城参与“公民大会”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C .“公民大会”正在争辩军国大事,消灭了唇枪舌剑、相互驳诘的场面

D.公民正在陶片上写下他们认为的危急分子,获得六千票以上的人将被放逐国外 答案:C

3.美国学者萨托利指出:“今日的民主概念与公元前5世纪创造出来时的这个概念,即使还有什么相像之处,也只是极其微小的相像。”两者“极其微小的相像”之处是( ) A.公民的含义和范围 B.民主的精神与理念 C.民主政体的结构与特点 D.民主政治的基础 答案:B

4.在雅典民主政治进展过程中,“经济逆境从今不再把人们排斥在政事管理之外”。实现这一局面应归功于( ) A.苏格拉底 B.梭伦 C.克利斯提尼 D.伯里克利 答案:D

5.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处,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由于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假如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 ( ) A.伯里克利、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仇视群众 B.公元前4世纪后期雅典政治腐败,阶级冲突激化 C.群体决策易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 D.雅典民主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爱护了城邦利益 答案:C

6.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这样写道:“当雅典西端的普尼克斯山顶上升起通知召开人民议会的黑烟时,城邦农夫便拄起拐杖,徒步走向邻近的雅典城去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这段话反映了( ) A.雅典公民履行职责意在避开极少数人的暴政 B.小国寡民状态便利了公民参与民主政治 C.狭隘的城邦体制制约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进展 D.交通落后促使雅典民主制实行直接民主 答案:B

7.依据“古代雅典居民构成”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雅典( )

城邦居民{

自由人

{

公民{全权公民(成年男性){

贵族平民妇女

外邦人奴隶

A.民主政治完善

B.地域宽广,人口众多

C.民主范围有限

D.人民主权观念形成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材料二 梭伦主宰政事之后通过禁止借贷以人身为担保使平民获得了自由,既在当时也连续至将来,他还制定了法律,取消了一应私人与公众的债务。这一举措被称为“卸担”,意即卸去人们身上沉重的负担。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三 除将军可无限期连选连任,五百人议事会议员可连任二年外,全部公职任期都在一年以内,不得连任。有的公职甚至一人一生中只能担当一次。通过这些措施,每个公民都能够经常参与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都有公平的机会担当公职。政治生活成了公民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材料一中,图1、图2体现了哪两种政治制度?分别反映了什么文明形态?

(2)结合所学学问及材料二,梭伦为什么要“卸担”?又是如何“卸担”的?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局限。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1)制度:君主专制;民主政治。文明形态:大河文明;海洋文明。

(2)平民因债务奴隶制而境况凄惨。颁布“解负令”。解除了雅典公民中平民最沉重的负担,爱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限制土地兼并;巩固了城邦体制,为民主政治奠基。

(3)特点:直接民主、轮番执政。局限:只有本邦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权利。影响:雅典民主政治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赢在课堂】2022-2021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福建)课时训练6.2 卓尔不群的雅典

课时训练18 卓尔不群的雅典 一、选择题 1.“我赐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赐予过多的尊荣……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这是雅典执政官梭伦的一段语录。下列哪一项与材料最相符( ) A.颁布“解负令” B.按财产多寡将雅典公民分为四等 C.设立“陪审法庭”受理公民投诉 D.改革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 答案:D 2.穿越时间隧道,当你回到梭伦时代的雅典,你有可能看到 ( ) A.全体居民正在抽签选举“陪审法庭”的审判员 B.妇女步行进城参与“公民大会”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C .“公民大会”正在争辩军国大事,消灭了唇枪舌剑、相互驳诘的场面 D.公民正在陶片上写下他们认为的危急分子,获得六千票以上的人将被放逐国外 答案:C 3.美国学者萨托利指出:“今日的民主概念与公元前5世纪创造出来时的这个概念,即使还有什么相像之处,也只是极其微小的相像。”两者“极其微小的相像”之处是( ) A.公民的含义和范围 B.民主的精神与理念 C.民主政体的结构与特点 D.民主政治的基础 答案:B 4.在雅典民主政治进展过程中,“经济逆境从今不再把人们排斥在政事管理之外”。实现这一局面应归功于( ) A.苏格拉底 B.梭伦 C.克利斯提尼 D.伯里克利 答案:D 5.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处,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由于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假如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 ( ) A.伯里克利、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仇视群众 B.公元前4世纪后期雅典政治腐败,阶级冲突激化 C.群体决策易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 D.雅典民主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爱护了城邦利益 答案:C 6.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这样写道:“当雅典西端的普尼克斯山顶上升起通知召开人民议会的黑烟时,城邦农夫便拄起拐杖,徒步走向邻近的雅典城去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这段话反映了( ) A.雅典公民履行职责意在避开极少数人的暴政 B.小国寡民状态便利了公民参与民主政治 C.狭隘的城邦体制制约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进展 D.交通落后促使雅典民主制实行直接民主 答案:B 7.依据“古代雅典居民构成”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雅典( ) 城邦居民{ 自由人 { 公民{全权公民(成年男性){ 贵族平民妇女 外邦人奴隶 A.民主政治完善 B.地域宽广,人口众多 C.民主范围有限 D.人民主权观念形成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材料二 梭伦主宰政事之后通过禁止借贷以人身为担保使平民获得了自由,既在当时也连续至将来,他还制定了法律,取消了一应私人与公众的债务。这一举措被称为“卸担”,意即卸去人们身上沉重的负担。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三 除将军可无限期连选连任,五百人议事会议员可连任二年外,全部公职任期都在一年以内,不得连任。有的公职甚至一人一生中只能担当一次。通过这些措施,每个公民都能够经常参与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都有公平的机会担当公职。政治生活成了公民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材料一中,图1、图2体现了哪两种政治制度?分别反映了什么文明形态? (2)结合所学学问及材料二,梭伦为什么要“卸担”?又是如何“卸担”的?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局限。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1)制度:君主专制;民主政治。文明形态:大河文明;海洋文明。 (2)平民因债务奴隶制而境况凄惨。颁布“解负令”。解除了雅典公民中平民最沉重的负担,爱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限制土地兼并;巩固了城邦体制,为民主政治奠基。 (3)特点:直接民主、轮番执政。局限:只有本邦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权利。影响:雅典民主政治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赢在课堂】2021-2022学年高二数学人教A必修5练习: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课时训练16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一、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不等式-x 2-5x+6≤0的解集为( ) A.{x|x ≥6或x ≤-1} B.{x|-1≤x ≤6} C.{x|-6≤x ≤1} D.{x|x ≤-6或x ≥1} 答案:D 解析:由-x 2-5x+6≤0得x 2+5x-6≥0, 即(x+6)(x-1)≥0, ∴x ≥1或x ≤-6. 2.(2021福建厦门高二期末,12)不等式2x 2-5x+5 >1 2的解集是 . 答案:{x|x<2或x>3} 解析:由于指数函数y=2x 是增函数, 所以2x 2-5x+5 >12 化为x 2-5x+5>-1, 即 x 2-5x+6>0,解得 x<2或x>3. 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x<2或x>3}. 3.解不等式:-2-2,x 2-3x ≤10,① ② 不等式①为x 2-3x+2>0,解得x>2或x<1. 不等式②为x 2-3x-10≤0,解得-2≤x ≤5. 故原不等式的解集为[-2,1)∪(2,5]. 二、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 4.(2021山东威海高二期中,8)不等式 ax 2+bx+2>0的解集是{x |-1 2 0的解集是{x |-1 2 0的解集为{x|x<-2或x>4},那么对于函数f (x )=ax 2+bx+c ,f (-1),f (2),f (5)的大小关系是 . 答案:f (2)0的解集为{x|x<-2或x>4}知a>0,且-2,4是方程ax 2+bx+c=0的两实根,所以{-2+4=-b a , -2×4=c a , 可得{b =-2a ,c =-8a , 所以f (x )=ax 2-2ax-8a=a (x+2)(x-4). 由于a>0,所以f (x )的图象开口向上. 又对称轴方程为x=1,f (x )的大致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得f (2)0的解集是 . 答案:(-1 2,-1 3) 解析:∵不等式x 2-ax-b<0的解集为(2,3), ∴一元二次方程x 2-ax-b=0的根为x 1=2,x 2=3. 依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2+3=a , 2×3=-b , 所以a=5,b=-6. 不等式bx 2-ax-1>0,即不等式-6x 2-5x-1>0, 整理,得6x 2+5x+1<0,即(2x+1)(3x+1)<0, 解之得-1 20的解集是(-12,-1 3). 三、含参不等式的解法 7.不等式(x+1)(x-a )<0的解集为{x|-11的解集为 .

【赢在课堂】2022-2021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福建)课时训练2.1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时训练5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一、选择题 1.人们在争辩历史时,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大事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斗这一大事: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的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在当今文明史观指导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斗,文明史观/商业战斗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斗,中国史学观/侵略战斗,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斗,中国史学观/商业战斗,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斗,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斗 答案:B 2.右图是一张清末上海会审公廨(依据上海道台和英美等领事的商订,在英美租界设立了会审公廨)审案情形的照片,这一情形集中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方面的主权遭到了侵害() A.领土主权 B.关税主权 C.贸易主权 D.司法主权 答案:D 3.某年,英国伦敦一本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新闻漫画,描绘了日本人的形象。解析右图,该新闻大事应当是() 小小的,矮矮的小家伙跑到瓷器店里欺侮中国人 A.中日甲午战斗 B.鸦片战斗 C.其次次鸦片战斗 D.八国联军侵华战斗 答案:A 4.清朝官员曾与外国使者拟定了一条约草案: 该草案达成于() A.鸦片战斗期间 B.其次次鸦片战斗期间 C.中日甲午战斗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斗期间 答案:A 5.右图是一张近代外国侵略者进攻北京城的老照片。照片中有星条旗、米字旗等旗帜。这张照片见证的大事,若以干支纪年,应发生在() A.甲午年 B.戊戌年 C.庚子年 D.辛亥年 答案:C 6.晚清政府曾收到某地民众一份公告,文中称:“……百姓无依,惟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图固守以待转机。”该公告反映的历史大事及地点对应正确的是() A.鸦片战斗——香港 B.其次次鸦片战斗——九龙 C.中日甲午战斗——台湾 D.八国联军侵华战斗——北京 答案:C 7.下图是日本人绘制的有意贬低李鸿章的《马关条约》签字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开头割占中国领土的新阶段 B.《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同时它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C.《马关条约》的赔款数目是近代史上不公平条约中最多的 D.《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与祖国分别近半个世纪 答案:B 8.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期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据。”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境况,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污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供应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行估量的。”(《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斗史料》) 材料二下图是19世纪末一位爱国志士绘制的《时局图》。 材料三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1)依据所学学问,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为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行估量的”?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社会面临怎样的现状?说明白什么?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学问,瓦德西为什么说“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列强又实行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结果怎样? 参考答案:(1)“当前局势”指林则徐虎门销烟为英国发动侵华战斗供应了借口。 缘由:中国地广人多,有望成为巨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赢在课堂】2022-2021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福建)课时训练:4.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课时训练1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选择题 1.《申报》发刊词中说:“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耸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辞,不述荒唐之语,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至受其欺。”由此能够推断《申报》() A.起初由外国人在上海创办 B.内容丰富、真实可信、通俗易懂 C.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 D.服务的对象是大商人、政界人士 答案:B 2.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作了特地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大事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地了解重大大事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力量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答案:B 3.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成功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快速进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 200万份。消灭这一现象的主要缘由是() A.人们关怀社会变革,期望了解世界变化 B. 《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A 4.1933年初,《申报》刊登“永安堂”的广告词:“国难紧急中,我们需要的是民族英雄;天气寒冷日,我们需要的是虎标良药。”并附上蔡廷锴将军的题辞:“永安堂仆人胡文虎君,热心救国,仁术济人。……此次本军在沪抗日,胡君救济最力,急难同仇,令人感奋。书此以留纪念。”于是“永安堂”的产品卖得火热极了。这则广告作为史料能用于争辩() A.近代官办企业 B.实业救国思想 C.近代交通运输业的进展 D.八年抗战 答案:B 5.20世纪30年月前期,我国广告媒介空前富强。既有传统的招牌广告、楹联广告、月份牌广告,也有近代的报刊广告、路牌广告,还有现代化的交通广告、橱窗广告、广播广告等。据材料分析,促进广告发布方式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A.文化传统 B.大众传媒 C.科学技术 D.政治形势 答案:C 6.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近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信息社会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传统媒介,是当今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上述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渐渐替代的过程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7.社会生活(衣、食、住、行、消遣等)的变迁是人类历史文化进展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交通工具马车、人力车、电车、汽车、火车、轮船和③ 通信工具邮政通信、④和电话 材料二在广播电视消灭以前,报纸始终是时效性最强的新闻媒介。 (1)材料一表格中①②③④处分别对应什么内容? (2)结合所学学问, 说明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你认为报刊业的进展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①中山装②西餐③飞机④电报 (2)由人力、畜力、风力为牵引动力转向由机械力(或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为牵引动力;速度更快;运力更大;费用更为低廉;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3)报道时事信息,传播学问,宣扬训练,开启民智,舆论监督,宣扬政治纲领,推动社会政治运动进展,供应休闲和消遣,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等。

【赢在课堂】2022-2021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福建)课时训练:1.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课时训练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 1.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富强,资本主义萌芽消灭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心集权减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答案:C 2.清代学者陶煦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材料表明() A.农本思想受到冲击 B.“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成为社会风气 C.自然经济开头解体 D.农业的进展为工商业供应了资金保证 答案:B 3.《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爱护小农经济 答案:D 4.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格外之二。”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康熙年间() 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 B.废除了“海禁”政策 C.对洋船货物征税一视同仁 D.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 答案:A 5.乾隆皇帝对英商送给他的时钟不屑一顾,说中国小民无此物者甚众,但从来没有误了早上起来下地,也从来没有误了晚上回家睡觉。对此现象,下列评价精确的是() A.乾隆帝为维护国家尊严,痛斥侵略者的野心 B.乾隆帝认为中国农夫勤劳自觉,不需要闹钟 C.是小农经济下的一种天朝上国的心态的流露 D.乾隆帝为维护天朝体制,担忧小农玩物丧志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社会化本成员的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铺张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值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峻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猛烈政治军事颜色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进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格外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心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进展: 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1)概括材料一中体现的经济主见及其理由。 (2)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并分析其产生根源和消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进展的因素。 参考答案:(1)主见:“重农抑商”。理由:进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 (2)现象:社会消费结构畸形、病态。根源:中心集权政治体制。消极影响:造成生产资本短缺,不利于我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 (3)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官办商业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

【赢在课堂】2022-2021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福建)课时训练:5.1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课时训练14开拓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选择题 1.新航路开拓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进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沟通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缘由是当时()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宏大航海家 答案:C 2.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觉、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拓了新天地。……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快速进展。”这里的“革命因素”是指() A.“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资本主义的进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 D.贸易中心的转移和货币地租的兴起 答案:B 3.15世纪末,某人想去印度淘金并达到了目的,他跟随的是谁的船队() 答案:C 4.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4倍多,粮价上涨了5倍,英、法、德等国的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2~2.5倍。一位西班牙人说:“我们这里有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全部东西都价格昂扬。”这种现象() A.由新航路开拓和殖民扩张引起 B.造成社会动荡,损害国际贸易 C.增加生产成本,阻碍经济进展 D.表明西欧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答案:A 5.某学者写道:“拿意大利来说……(16世纪后)在外部因素使其丢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荷兰的崛起 B.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世界市场开头形成 D.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答案:B 6.从1545年到1800年,大约有60 000吨白银流向了中国。也就是说,欧洲人平均每年从中国购买了价值大约226吨白银的货物,这是1 500年前欧洲每年购买全部亚洲货物的20倍之多。这一变化消灭的主要缘由是() A.中国自然经济渐渐解体 B.世界市场开头形成 C.西欧自由资本主义进展 D.中国闭关锁国政策松弛 答案:B 7.16世纪初,西班牙的一位家庭主妇埋怨说:“过去一个月的生活费就五个银币,现在十个银币还不够。”这反映出西班牙消灭了() A.商业危机 B.商业革命 C.价格革命 D.经济危机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8.地理大发觉,将世界渐渐连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觉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快速促进了商人资本进展的大革命…… 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掀起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全 部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玉米这一美洲特产,地理大发觉后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洲及东南欧。马铃薯、烟草、可可等美洲特产, 也传到亚欧非诸洲。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材料一中“地理上的发觉”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归纳地理大发觉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欧洲市场的进展。(注:不得照抄原文)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从中你可以得知地理大发觉有哪些乐观作用? 参考答案:(1)新航路的开拓。商业革命;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增多;殖民制度;资本主义进展等。 (2)地理大发觉促进世界物种沟通。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等。

【赢在课堂】2022-2021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福建)课时训练8.3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课时训练24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一、选择题 1.《历史性的转折:1917年俄国革命》中写道:“二月革命的成功是在彼得格勒打算的,莫斯科和其他大城市、外省以及前线,基本上是安静地、和平地接受了2月底3月初彼得格勒的事变。外省的二月革命被称为‘电报革命’,这一说法反映了地方上二月革命的实际过程。”“电报革命”的消灭集中说明() A.革命的影响仅限于彼得格勒 B.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成熟 C.俄国社会反对进行暴力革命 D.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答案:D 2.“在革命高潮中,各种政治力气都很活跃。布尔什维克力图领导并直接参与了两个群众的革命斗争,但尚无足够力气使自发的革命洪流完全置于自己的影响之下。这次革命的结果超出了一般资产阶级革命的范围”。这一“革 命”指() A.二月革命 B.彼得格勒起义 C.七月流血大事 D.“光荣革命” 答案:A 3.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斗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第一次进行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 B.使俄国走向世界经济强国之列 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鼓舞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展 答案:C 4.列宁在一次向彼得格勒苏维埃会议发表的讲话中说:“在国内,农夫中很大一部分人都说:我们不再跟资本家打交道了,我们要同工人一道干。我们只要颁布一项废除地主全部制的法令,就可以赢得农夫的信任。农夫会懂得,只有同工人结成联盟,他们才能得救。”基于此,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实行的措施是() A.颁布《土地法令》 B.开展土地革命 C.颁布《和平法令》 D.发表《四月提纲》 答案:A 5.某课题组在探究“社会主义运动”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A.第一国际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宏大尝试 C.十月革命成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现实 D.开国大典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意义的时候说:“毫无出路的境况十倍地增加了工农的力气,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制造进展文明的根本前提。” (1)材料一中图2、图3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大事?图1到图3体现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怎样的进展趋势? (2)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什么?俄国为什么能够成功地选择这条道路? 参考答案:(1)图2:马克思主义诞生;图3:巴黎公社成立。 进展趋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 (2)通过暴力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缘由: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无产阶级力气强大和无产阶级政党成熟。

【赢在课堂】2022-2021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福建)课时训练:5.2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课时训练15血与火的制服与掠夺 一、选择题 1.“(19世纪末)在南美洲,映入眼帘的,处处都是交通线不合理、不充分的特征。修建它们不是为了国民经济的进展,而是为了连接生产点和装船港口,在它们之间的宽敞地区连最差的道路也没有。”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的这段话旨在说明() A.西方工业文明促进了南美洲农业文明快速进步 B.西方殖民扩张的终极目的是满足自身进展需要 C.西方的殖民活动转变了南美洲交通落后的面貌 D.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答案:B 2.荷兰东印度公司享有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的贸易垄断权,还被授予开战或媾和、夺取外国船只、建立殖民地、修筑城堡和铸币的权力。材料表明荷兰东印度公司() A.具有商业公司和殖民机构双重性质 B.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垄断了世界贸易并掠夺了进展中国家 D.促成荷兰在18世纪建立了商业帝国 答案:A 3.1651年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全部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英国殖民地……”此 规定主要是为了() A.拓展海外殖民地 B.拓展海外市场 C.打击荷兰海上势力 D.加紧与荷兰争夺投资场所 答案:C 4.从贸易观点看,两国早就相互倾轧;在争夺殖民地上,双方更是公开敌对。……英国对荷兰人的竞争越来越猜忌担忧,不择手段地想破坏。为此() A.1588年英国战胜荷兰的“无敌舰队”,取得了海上霸权 B.17世纪初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C.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打击了荷兰的对外贸易 D.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战胜荷兰,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答案:C 5.“人被打上烙印像牲畜一样,被关在阴暗的地下室/只有经过永别之门,才能离开牢狱/很多人死在航程上——不情愿/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跳进海里,滋养了大群的鲨鱼……”此诗主要反映了近代西方殖民者() A.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的情景 B.从事可耻的鸦片贸易的场景 C.对印第安人进行种族灭亡的情景 D.开拓新航路的情景 答案:A 6.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消灭的缘由是 () A.英国成为殖民霸主 B.工业革命 C.殖民掠夺 D.百年战斗 答案:C 7.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不断地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马克思这段话实质上揭示了() A.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B.殖民活动的进步意义 C.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D.西欧资本主义进展的血腥性质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一个仅有150万人口的荷兰,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长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 ——《大国崛起》 材料三17世纪,英国与荷兰为争夺海上霸权及殖民利益而先后发生三次战斗。……三次战斗导致荷兰经济实力下降,英国取得海上优势。 ——《英荷战斗》 材料四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17世纪荷兰是如何进行殖民活动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指出17世纪的荷兰为什么能成为“海上第一强国”。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和所学学问,说明英国是如何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的。 参考答案:(1)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开展海上贸易,在美洲和亚洲等地进行殖民扩张。 (2)缘由:荷兰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地理位置优越;17世纪时荷兰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荷兰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荷兰乐观开展海上贸易活动,建立商业公司从事国际贸易;荷兰商业、金融业发达。 (3)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确立海上优势;建立东印度公司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发动商业战斗夺取贸易优势和殖民地;参与黑奴贸易,获得巨额财宝;资本主义快速进展,实力增加。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赢在课堂】2022-2021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福建)课时训练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时训练1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选择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长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斗政策。”这表明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一边倒” C.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 D.“求同存异” 答案:A 2.渡江战役期间,毛泽东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假如情愿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需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力气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此声明相全都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洁净屋子再请客” D.“求同存异” 答案:B 3.新中国成立后,依据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原则,旗帜鲜亮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并于1950年2月14日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当时实行“一边倒”方针的主要意图是() A.制造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国际环境 B.借助苏联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C.与苏联结盟共同谋求世界霸权 D.期望苏联成为进展中国家的后盾 答案:A 4.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经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惊的。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退了缅甸人这种恐惊。”缅甸消退“这种恐惊”的主要缘由是基于中国() A.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B.重申和平共处原则,进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关系 C.提倡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答案:B 5.在某次国际会议中,周恩来致电毛泽东、刘少奇及中共中心:依据三天会议的状况,朝鲜问题形成僵持局面。因美国不打算解决问题,法国对朝鲜问题又不发言,英国也表示不想发言,但我们并没有失去解决朝鲜问题的信念。该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中共一大 D.联合国大会 答案:A 6.1955年,一位西方记者报道说:万隆会议“最重要的结果是中国变得强大了,她赢得了很多伴侣和善意”。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适时的外交方针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 B.中国已成为新独立民族国家的领导者 C.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第三世界形成了联合反殖反霸的局面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进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50周年纪念大会上,时任印度外长纳特瓦尔·辛格与印度前总统纳拉亚南一起呈现了为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行的首日封。材料二假如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逼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惊就将为平安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 材料三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苦痛。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苦痛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简洁相互了解和敬重、相互怜悯和支持,而不是相互疑虑和恐惊,相互排斥和对立。……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确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1)材料一中,印度为何进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50周年纪念活动?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结合材料二,分析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有何意义。 (3)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材料三中周恩来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表上述讲话的。讲话中指出的亚非国家和人民的共同之处是什么?用最少的字概括讲话的精神。 参考答案:(1)1953年底,中、印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内容:相互敬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害、互不干涉内政、公平互利、和平共处。意义:这些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万隆会议是其次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由亚非国家自己进行的国际会议。它反映了亚非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反对侵略战斗、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增进各国间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和要求。会议期间,面对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和分歧,周恩来发表上述讲话。 共同之处:患病着殖民主义所带来的灾难和苦痛;要解除殖民主义苦痛和灾难,维护民族独立,进展民族经济。“求同存异”。

【赢在课堂】2022-2021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福建)过关检测:专题七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专题七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了19世纪60年月,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很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 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月》 材料二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是在充分保证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实施的,地主因土地被安排给农 夫可以得到政府付给的长期国债券,而农夫则必需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农夫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 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夫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 ——摘编自《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学问,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的缘由。(8分) (2)有学者指出,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进展是以牺牲农夫利益为代价的”。依据材料二,指出这种说法的合 理性,并分析这种做法对俄国进展的消极影响。(12分) 参考答案:(1)缘由:国内社会冲突尖锐;克里米亚战斗的失败;政治上沙皇政府的腐朽统治;经济上农奴制阻碍了俄 国的进展。 (2)合理性:1861年改革解放了农奴但向农夫索取高额赎金,使俄国资本主义的进展获得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和资本。 影响:农夫购买力低下,不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农夫暴动不断,阶级冲突照旧尖锐。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61年2月19日,经过漫长而迟缓的预备,农奴制被正式废除。农奴们大声朗读沙皇的声明,宣告他们成 为“自由公民”。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至少在原则上,农奴们突然获得了自由,这是几个世纪以来封建制度始 终拒绝赐予他们的权利:包括拥有私有财产的权利、自由支配工作的权利、享有正值程序而公正的司法权。这 些主要是象征性的公民权利。在当时的社会,沙皇做出改革的打算,更多是为了保持俄国的地位,却并不鼓舞制造 一种西方模式的国民社会。 ——[意]安东尼奥·萨洛莫尼《列宁与俄国革命》 (1)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沙皇推行改革的目的。(8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沙皇改革“是为了保持俄国的地位,却并不鼓舞制造一种西方模式的国民社会”。(12分) 参考答案:(1)维护沙皇专制统治,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2)说明: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维护了俄国的大国地位。 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维护沙皇专制统治);农夫没有得到真正的公民权利。 3.在俄国的历史进程中,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所主持的农奴制改革对于推动历史进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被 誉为“解放者”“改革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奴的主要膳食为卷心菜汤、黑麦面包、小麦或小米制成的粥。他们的住房狭小,经常只有一间同牲 口挤在一起的小屋。 ——当时俄国官方的一份调查报告 农夫连同妻子儿女及其财产都属于领主全部;农夫永久不能任凭离开仆人,假如逃亡,领主有权无限期追捕。——《法律大全》 材料二1857年1月3日,沙皇政府成立了农夫事务隐秘委员会。参与委员会的大多为大贵族地主,他们并不热 心改革,委员会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为借助舆论的力气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亚历山大二世首先让报纸公开 争辩农夫问题,同时下令成立一个隐秘委员会争辩解放农奴问题。……1861年沙皇颁布“二一九法令”,规定农奴 获得人身自由,土地仍归地主全部,农夫可以赎买一块份地……由于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 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夫。 (1)依据材料一,分析在农奴制下俄国农奴的生活状况。(8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亚历山大二世为推动改革进程所实行的对策和措施。(12分) 参考答案:(1)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底层,境况恶劣。 (2)对策和措施:沙皇政府让报纸公开争辩农夫问题,借助舆论的力气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改革法令规定 让农夫通过交纳赎金的方式获得自由,以安抚大贵族地主的不满心情。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量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材料二废除农奴制后,农奴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图片内容为农夫在大街上嚼食面包和大葱。 材料三阅读下面一首诗歌: 俄罗斯人民是否还会 长期地做老爷的破布? 他们是否还长期地 买卖人口, 把人当牲畜? 是谁让我们沦为奴隶? 是谁授予他们贵族的权利? 又是谁让他们骑在 我们穷人的头上, 挥舞着鞭子?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为什么会产生上述现象?(10分) (2)材料三中的诗描述的是什么制度?作者对这种制度持什么态度?诗中所说的“人民”的地位后来发生了怎样的转变?(10分) 参考答案:(1)现象:材料一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工业进展快速;材料二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农夫生活仍旧贫困。 资本主义工业进展快速的缘由:一方面,农奴制改革为工业进展供应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另一方面,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扶植工业进展。农夫生活照旧贫困的缘由:一方面,农夫所得份地比原来耕种的土地少,还要缴纳高出当时地价两三倍的赎金;另一方面,被“解放”后又受到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2)制度:农奴制。态度:批判的态度。 转变:1861年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农奴获得解放,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或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有拥有财产、转变职业、参与选举的权利(或享有财产、职业和选举等公民权利),地主不能把他们当作私有财产买卖、赠送和典押,不得干涉他们的生活。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3月1日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更重大。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涉及占压倒多数的人口。解放农奴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至其他一系列改革证明是不行避开的……这些进展意味着1914年的俄国比起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时的俄国更与欧洲相像得多。然而,这些不断增长的相像之处正如斯拉夫派所警告的,引起了俄国社会中的某些分裂和冲突。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861年)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适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呈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 ——钱乘旦《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序》 (1)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材料一中俄国与欧洲“相像”的表现并阐释这种“相像”说明白什么。(8分) (2)农奴制改革是如何体现“俄罗斯特殊性”的?这种“特殊性”对人类历史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12分) 解析:第(1)问改革后的俄国与欧洲的相像主要表现在俄国通过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走上了资本主义的进展道路,近代化进程加快;这种相像性说明俄国是传导型现代化国家,或者向西方学习进行现代化。第(2)问俄国改革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保留了农奴制残余和沙皇专制制度;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阻碍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成为十月革命的历史根源。

【赢在课堂】2022-2021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福建)强化训练:专题二 商鞅变法

专题二商鞅变法 强化训练(A)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对商鞅变法持何态度?如何看待“民以殷盛”的说法? 解析:第一小问“态度”从材料中归纳得出;其次小问结合商鞅变法的阶级性质及客观效果回答。 参考答案:完全确定商鞅变法的作用。“民以殷盛”是过分夸大的溢美之词,但它说明变法的确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进展。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下面是某校高二(9)班的同学在学习了商鞅变法后用课余时间排演的一个话剧(片段): 旁白(兴奋地):八年后的一农户家里,张灯结彩,吵闹非凡,仆人忙着迎接客人,邻里纷纷道贺,你想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吗…… 张三:庆贺你啊,同魏国这一仗,你立了大功。国君赏了你二级爵位,还有9亩田宅,过去只有贵族老爷才有资格享受这些,真艳羡你啊! 仆人(一脸喜庆):同贺同贺!去年你向国库上缴了那么多的粮食,不也受到嘉奖了吗! 李四:诸位,自新法以来,咱老百姓安心务农,家给人足,道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生活改善很多呀!今年,我又买了几亩良田,粮食多得吃不完。 仆人:秦国不仅富了,而且在七国中,还是强国。我打了十年仗,只有这几年才真正扬眉吐气,次次凯旋啊! 请回答: (1)请你为此话剧拟定一个题目。 (2)结合材料内容,可知商鞅变法实行了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1)本问为开放性试题,题目只要围绕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拟定即可。 (2)嘉奖军功;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嘉奖耕织。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当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了一家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五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商鞅变法是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国实施的改革,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开头于公元前356年,其次次开头于公元前350年。此次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各国改革中最彻底的改革,对战国末年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依据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假如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克里埃尼图斯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剥夺贵族特权方面,实行的策略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1)权利:担当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途径:立军功;努力 耕织。 (2)不同: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存。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 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民本,法也。故善治民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正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怎样的治国思想?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中的哪些措施转变了中 国历史进展的面貌。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商鞅对军功和等级的生疏回答;其次小问从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回答;其次小问从商鞅变法对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的变革的角度入手,联系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特征回答。 参考答案:(1)体现:嘉奖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 (2)思想:以法治国。 措施: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心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全部制。 强化训练(B)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那七国地广兵强,大略相等。余国如越,虽则称王,日就衰弱。至于宋、鲁、卫、郑,益不足道矣。自齐威王称霸,楚、魏、韩、赵、燕五国,皆为齐下,会聚之间,推为盟主。惟秦僻在西戎,中 国摈弃,不与通好。……及献公薨,子孝公代立,以不得列于中国为耻。 ——《东周列国志》 材料二夫民之从事死制也,以上之设荣名、置赏罚之明也,不用辩说私门,而功立矣。故民之喜农 而乐战也,见上之尊农战之士,而下辩说技艺之民,而贱游学之人也。故民壹务,其家必富,而身显于国。……治国能抟(tuán,集聚)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则富。 民本,法也。故善治民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学问,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 (2)概括材料二商鞅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学问予以评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