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体有关中国报道的叙述学研究——以北京奥运期间《朝日新闻》“看看北京”专栏为例
日本主流媒体对华报道倾向性与形象呈现

日本主流媒体对华报道倾向性与形象呈现作者:姚奇志梁婷婷来源:《对外传播》2018年第03期中日关系过去几年持续低迷,据日本内阁府宣传室的调查结果:日本绝大多数国民认为中日关系交恶,对中国的亲近感日益减少。
①究其原因,虽说观点众多,但是毋庸置疑,在日本构筑中国形象方面,日本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
日本学者高井源司指出,中日双方本身存在相互认识差异,而两国的媒体正在扩大这种差异。
②因此,作为日本国民认识中国的重要窗口,日本媒体是如何看待中国、又关注哪些方面等问题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近二十年来,刘林利③、张玉④、杨峻⑤以及赵新利和张蓉⑥等学者就外国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展开研究,但综合来看,多以欧美媒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日本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很少,且皆局限于五年前的数据,对于最近几年的中日政治经济关系、双边重大事件的研究多是源于国际关系等角度的研究,以近五年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少见。
《朝日新闻》2016年8月的销售份数达645万份,在日本国内仅次于《读卖新闻》,位居第二,在日本国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以2012-2016年期间《朝日新闻》中文网站上有关中国的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图表分析法,分析了其涉华报道的相关情况。
一、报道总数及比例借助《朝日新闻》中文网站,用关键词“中国”检索了2012-2016年期间有关中国的所有报道共计2005条。
根据其报道内容,大致分为政治(人权、军事)、经济、文化(技术、教育)、外交、社会(污染、环境、法律、医疗等)五个方面。
其中政治类的报道518条,经济类的报道399条,文化类的报道185,外交类的报道333条,社会类的报道570条。
在2005条报道中,最被关注的领域是社会领域,占全部的28%,政治领域是26%、经济领域是20%、外交领域是17%,其中文化领域的比例9%最少。
这个数据结果与先行研究的结论相比,有所不同:先行研究提到,当时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的报道比例最高,而其他领域的报道比例大致持平。
涉华问题上日本政府与媒体的互动性研究

第20卷㊀第1期2019年1月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20㊀No.1 Jan.2019涉华问题上日本政府与媒体的互动性研究董天美㊀陈亚琢[摘㊀要]冷战后,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本国内的政局也相应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之下,日本的外交决策体制也呈现出多元化和集中化两大趋势㊂大众传媒作为外交决策的间接因素,以多元化为契机,起到 承上启下 的作用,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㊁认知方式乃至政治态度都有着重要影响㊂而日本媒体从二战结束后就表现出与外交政策的紧密性和同质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日两国政治㊁经济㊁军事上互动频繁㊁摩擦增多,日本政府与媒体在涉华问题上日益表现出高度的互动性和一致性,对日本民众的对华认知产生了深刻影响㊂[关键词]涉华问题;日本政府;媒体;互动性;一致性[中图分类号]G212;D83/87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9-5101(2019)01-0122-07[收稿日期]2018-10-28[DOI]10.19669/j.issn.1009-5101.2019.01.016 [作者简介]董天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北京㊀100872);陈亚琢,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日本文化研究(天津㊀300270)㊂㊀㊀作为舆论监督机构,媒体天然地具有批评㊁监督政府和影响政府决策的功能㊂而在当下的日本社会,媒体㊁政府和公众三者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三极模式 成为日本社会舆论共通的形成机理㊂其中,媒体无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㊂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日本媒体在涉华报道问题上表现出令人惊异的 举国一致 特征㊂它与日本政府的对华外交亦步亦趋,共同构成了一种协同性的互动机制,可以说日本媒体报道已成为反映日本对华政策的一面镜子,其政府和媒体的互动之紧密㊁步伐之一致成为透视日本对华政策演变的良好路径㊂一㊁日本现代媒体与对华认知现状现代新闻媒体对日本的对华认知具有强大的影响力㊂中国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特别是 入世 之后,经济飞速发展㊂与此相对照,日本经济经历了长达20年的停滞,社会凝聚力下降,这种鲜明对比让日本普通国民感到很大压力,两国之间的敬意和尊重日益减少㊂随之而来的是,安倍政府采取 包围中国 的政策,特别是2016年3月以来正式实施的新安保法,包围㊁封锁中国的意图非常明显,引起中国的高度警惕㊂[1]另一方面,中国的 一带一路 倡议中日本㊁印度等国未参与,日本担心在中国的外交构想中,其重要性逐渐降低㊂因此,2018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时隔7年首次正式访华,日本主流媒体也一致将此次访华看作是 将日中关系推进新阶段 ,表现出日本意在加强与中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互动,也从侧面反映出日本与中国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㊂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使得中日之间结构性矛盾与战略性矛盾日趋激烈㊂而媒体在报道关于中国的新闻时,也会不自然地加入自身的主观情绪和历史认知,造成日本民众心里不安㊂日本媒体在其中起到了 议题设置 的功能,反日游行㊁钓鱼岛㊁军费增长等事件的报道诱导了日本民众对于中国的认知,使其警惕感和对立感不断强化,导致民众对中国的好感逐渐下降,直接刺激了日本大众的民族主义情绪㊂因此,要了解日本民众对华认知的形成,就有必要了解日本媒体对华报道的内容和特点㊂而在日本的各种媒体中,‘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日经新闻“‘产经新闻“这五大全国综合性报纸最具影响力㊂其影响力不仅表现为㊃221㊃五大报纸的发行量占全国报纸总发行量的一半以上,而且这五大报社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其资本控制着主要的民间电视台及广播电台㊂因此,笔者试以这五大全国性报纸为中心,探讨日本媒体对华报道和对华认知的特点及其成因,以及在其中政府与媒体所表现出的一致性和互动性特征㊂(一)日本民众对华认知现状根据日本内阁府所实施的 关于外交的舆论调查 和日本言论NPO的舆论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冷战后日本民众对华认知的基本特点及最近几年的新变化㊂日本内阁府从1975年开始每年都实施 关于外交的舆论调查 ,此份调查从1978年开始增设 你对中国是否有亲近感 这一问题,被调查者可以从 有亲近感 比较有亲近感 不太有亲近感 没有亲近感 这四个选项中做出选择㊂该调查采取两段随机抽样法在日本全国抽取3000名调查对象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基本上每年一致,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日本民众对中国认知的变化㊂从1980年至2013年日本民众对华亲近感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日本民众在上世纪80年代对中国印象较为良好㊂1989年以前,回答 有亲近感 或 比较有亲近感 的人占70%左右,大大超过 没有亲近感 和 不太有亲近感 的人群比例,尤其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对中国抱有亲近感的人占被调查对象最高达到80%左右㊂第二,日本民众对华印象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呈现明显下滑趋势,尤其在1995年以后对华 没有亲近感 和 不太有亲近感 的人群比例开始超过 有亲近感 和 比较有亲近感 的人群比例㊂日中政府间关系的恶化是造成日本民众认知变化的主要原因㊂毛里和子认为,1996年中国在台湾海峡的军事演习及2005年的中国反日游行都对日本民众的对华认知产生了直接影响㊂[2]141第三,日本民众对华印象迅速恶化主要是在2003年以后,这是因为小泉纯一郎从2001年开始参拜靖国神社,造成日中关系恶化㊂2005年中国爆发大规模反日游行之后日本对中国抱有亲近感的人群只占32.4%,同时对中国没有亲近感的人群比例迅速上升㊂第四,日本对华印象在2012年迅速恶化, 2012㊁2013年降至低谷,2015年没有亲近感的比例更是升至93%,达到2005年以来的峰值[3]㊂201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中国没有亲近感的日本人从2011年的71.4%增加到80.7%㊂同时,对中国有亲近感的日本人只占总体的18%,大大低于2011年的26.3%㊂[4](二)日本民众对华认知新特点不管是普通民众还是精英阶层,绝大部分的信息都主要从新闻媒体获得,现代新闻媒体对日本的对华认知具有强大的影响力㊂日本人对华认知绝大多数依赖于日本的新闻媒体㊂关于日本人获得中国信息来源的渠道,2013年调查数据显示,95%的人都回答是日本的新闻㊂这些被调查的普通日本民众几乎和中国没有直接交流㊂在被调查对象中,访问过中国的人只占14.7%,这一数据自2005年起没有很大的变化㊂不同于日本的普通民众,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精英中70%的人去过中国㊂但是,关于获得中国信息来源的渠道, 82.5%的人回答其信息主要通过新闻媒体获取㊂[4]其次,领土问题成为日本民众对华认知恶化的主要理由㊂201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人对中国印象恶化的最大理由是, 中国人为确保资源㊁能源和粮食而采取自我为中心的行动 (54.4%),其次接近一半(48.4%)的人认为围绕着钓鱼岛问题的对立是造成对华认知恶化的理由㊂关于 影响日中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这个问题,回答领土问题(钓鱼岛问题)的人最多,占69.6%㊂尽管日本政府否认领土问题的存在,但民意调查显示,62.7%的日本人认为日中之间存在领土问题,而且有40%左右的人认为日中之间应该迅速就领土纷争进行交涉尽快解决㊂[2]142第三,日本民众中认为中国是军国主义大国或霸权主义大国的人数持续增加㊂关于对华印象恶化的理由,回答中国 军事开支不透明 和军事能力增强的人连续4年增加,2011年为23.90%,到2012年增加到34.8%,认为中国是军国主义大国的人也呈现增加趋势㊂2013年对华舆论调查显示,日本人在军事上感到威胁的国家首位仍是朝鲜,但所占比例(72.8%)比2010年(81.7%)有所减少㊂与此相对,感到中国是㊃321㊃董天美等㊀涉华问题上日本政府与媒体的互动性研究威胁的比例从2010年的47%增加到2011年的57.5%,2013年这一比例为61.8%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精英阶层对中国感到威胁的比例比普通民众更大,2011年有70.8%的人认为中国是最大的威胁,这一比例高于对朝鲜的威胁认识(69%)㊂[5]265二、涉华问题上日本媒体与政府的高度一致性日本报纸的发行量及普及率从全球报业来看,一直都处在很高的水平㊂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各大日本报社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发行数量持续减少,销售额也在减少㊂根据WAN-IFRA (世界报业和新闻出版协会)发布的‘World Press Trends2016“显示:‘读卖新闻“与‘朝日新闻“分别拥有910万和662万的发行量,位居世界第1和第2位,但若与2014年的969万和745万相比,发行量下滑显著㊂[6]但是,对于日本媒体人而言, 报道自由度 的持续下滑则更加令人担忧㊂2018年4月20日, 记者无国界 组织发布了世界各国报道自由排行榜㊂较2015年的第61位,日本排名第72位㊂[7]这意味着随着第二次安倍政权的愈发稳定,日本媒体的报道自由愈发受到束缚㊂可见,虽然日本报纸发行量仍然在世界保持前列,但是各大媒体也不得不开始向政府靠拢维持自身的地位,特别是随着政府对媒体管控的变化,各大媒体也要随之调整市场竞争政策㊂(一)日本媒体与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性之原因为了加强产业竞争力,‘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读卖新闻“这三大报社已经在报纸的销售和新闻的制作上共同开展业务㊂在这种商业模式的运作下,各大媒体的报道日益缺乏个性,着重迎合大众口味㊂对公众关注的事件进行集中反复的报道,但其报道往往过于片面和武断,对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历史很少进行深入彻底的分析㊂而且一旦其他公众关注的事件发生便马上转向集中报道其他事件㊂比如,2005年对中国国内的反日游行,各大媒体连日集中报道,尤其是电台对烧毁日本国旗以及民众的抗议行为滚动报道,大大加深了日本民众对华的不信任感㊂但4月25日,温州重大列车脱轨事故发生后,媒体的焦点纷纷转变,反日游行报道的数量大大减少㊂由此可见,日本媒体一直所倡导的所谓客观和公正是针对于日本内部某些特定的事件,对于外国的报道则以本国的外交政策和民众关注点为导向,脱离了真实性和客观性㊂首先,日本报社与其他产业一样采取了独特的日本式经营体制,日本报社报道的编辑过程具有较强的集体主义色彩㊂报社记者与编辑的关系很特殊㊂记者往往从事的是收集资料的工作,而报道的最后定稿是由编辑部来定㊂换句话说,新闻报道不是由记者自己决定的,而是由编辑经营层集体决定的㊂因此,日本记者写的报道多缺乏个性,即使按照自己的个性写出报道,也很可能被编辑部修改㊂而经营层比较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在组织内部维持自己的权力和利益㊂在缺乏独立竞争的撰稿的情况下,各大新闻报社的报道容易产生单一性㊂正如日本新闻研究学者山本武利对日本新闻界的评价: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像日本这样每天提供具有均质性新闻的国家相当少见,如果把报社的名称隐去,基本上没有人能猜得到是在看哪家报社的新闻㊂ [8]其次,日本存在特殊的记者俱乐部制度㊂记者俱乐部是指记者以日本新闻协会加盟社社员的身份,使用政府等公共机关中用于对外公开信息的记者室对采访和报道进行垄断的记者集团㊂日本首相官邸㊁各中央政府部门和各地政府都设有 记者俱乐部 ,由各大主流媒体驻派该机构的蹲点记者组成,全国大大小小共800多个,覆盖国内各级政府机构和重要驻外使领馆㊂[9]其会员主要限于几个主要的报社㊁电台和通讯社,这些媒体几乎垄断了所有信息源㊂而且,记者俱乐部会员的行为受到一定规则的支配,很难单独展开独家报道或调查㊂[2]162在自民党政权时代,总理和官僚机构大臣的秘书官会事先向记者俱乐部的干事咨询记者会提什么样的问题,并对记者所提问的方式进行指导㊂而当政权快要垮台的时候,记者俱乐部的记者则偏向于提出总理难以回答的问题,问题的内容也较为严格,媒体的提问和报道方向便成为了日本政坛的风向标,完全丧失其独立性㊂总体来看,大众传媒是战后日本制造舆论的重要当事者㊂大众传媒所传递的声音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㊂除了报社本身的编辑和记者在新闻㊃421㊃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19年第1期信息采访和制作过程中受到受众需要㊁政策取向㊁媒介定位等客观因素影响外,也受到自身的认知动机㊁认知背景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去发掘新闻素材,同时各大媒体还开辟出专门的版面为那些舆论领袖们提供发言的场所㊂而政府则可以通过投入大量的人力㊁物力进行政治宣传,通过控制信息源操纵日常舆论,通过与有影响力的记者建立共存关系进行媒体操作,通过动员社会精英和有影响力的舆论领袖为政治施加影响㊂因此,我们可以说,战后日本的舆论和媒体发展是在政府政策㊁领袖意志和各种压力集团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㊂(二)日本媒体与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性之特点现代日本报业基本分为五大类㊂第一类是综合性报纸,主要是政治㊁经济㊁文化㊁艺术㊁体育等关于社会的全方位报道㊁解说和评论㊂其中又分为具有全国性规模的‘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产经新闻“以及其他地方性报纸㊂第二类是经济㊁产业类报纸㊂主要是指报道国民经济生活中的特定信息的专业性报纸,如‘日本经济新闻“‘日刊工业新闻“等㊂第三类是体育类报纸,比如‘产经体育“‘日刊体育“等㊂第四类和第五类是小型报社和其他中小型专业报纸㊂在日本众多报纸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日经新闻“‘产经新闻“这五大全国性的综合类报纸,其内容涵盖经济㊁内政㊁外交㊁军事等,基于其国内国外的影响力,政府愈发重视对其进行引导性控制,使他们充分发挥 第四种权力 的作用㊂1.对中国经济总体持积极态度201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2011年1月日本各大报纸对这一事实纷纷报道㊂总体上说,各大报纸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持欢迎态度,并预测其经济规模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有可能超过美国,对中国市场抱有很大期待㊂‘朝日新闻“‘每日新闻“都将中国喻为 升龙 (上升的巨龙),认为日中经济关系将是竞争和相互依存的局面共存㊂具体而言,中国经济迅速增长会带来对铁矿石㊁煤炭㊁粮食㊁稀土等资源的大量消费,这将引起资源价格的高涨㊂关于一般日用品,中国产品的价格低于日本,对日本的一部分生产商来说是竞争,但另一方面在高端产品方面日本具有技术优势,日本应该具有充分的自信打入中国市场㊂‘每日新闻“连续三天专题报道中国GDP超过日本之后如何处理与中国的经济关系,认为日本应该摸索与中国的共同繁荣的关系㊂与此同时,各大报社也比较热衷于报道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读卖新闻“和‘产经新闻“,对中国经济的负面报道较多㊂如‘读卖新闻“认为,尽管中国经济规模增长较快,但侧重扩大规模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会长久,中国需要今后转变为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模式㊂2.对华负面报道持续增多总体来看,自安倍执政以来,日本主要媒体集体 右倾 ,对华负面报道日益增多,特别是以‘朝日新闻“的转向尤为明显㊂‘朝日新闻“近30多年来一直就 二战期间日本政府涉及为日军强征20万亚洲各国慰安妇 进行报道和评论,但2014年8月5日和6日,‘朝日新闻“连续两天刊登的二战慰安妇问题特辑中,却首次 承认 该报有关 慰安妇 的报道内容有误,称原因是为该报主张作证的主要证人吉田清治说谎㊂[10]此后‘朝日新闻“开始向安倍靠拢㊂在领土问题上‘朝日新闻“就强调,加强领土教育是安倍政权重要课题 教育改革 的一环㊂在历史问题上,部分安倍 御用 媒体更显政治倾向性㊂例如,2017年8月日本各媒体在 终战纪念日 发表评论,‘读卖新闻“刊登社论指出主张 通过集体自卫权提高遏制力 ,‘产经新闻“社论称 有关靖国的论争,是不是也该打上终止符了㊂希望中国和韩国不要继续采取强硬态度,对日本人的心情加以体谅 公然在靖国神社问题和 慰安妇 问题上 诡辩 ㊂此外,部分日媒还把手伸向中国国内政治㊁经济等领域,大多持负面批评意见㊂甚至在对中国访日游客增加㊁购买力提高等利好日本的新闻上,部分日媒也多抱有复杂心态㊂比如日媒喜欢用 爆买 一词形容中国游客㊂ 爆买 在日本语境中很有些贬义色彩,有 土包子㊁没见过世面㊁见啥买啥 之意㊂[11] 3.对中国军事持谨慎关注态度中国军事力的增强及其影响是各大主流媒体㊃521㊃董天美等㊀涉华问题上日本政府与媒体的互动性研究讨论的热门话题㊂对中国军事力的增强,五大报社都认为是一个 威胁 ,常常报道以下几点内容:(1) 中国军事费用使用不透明 ;(2)中国海监船对钓鱼岛附近的日本领海频繁 侵犯 ;(3)中国在南海及东海权益问题上 以军事力量为背景姿态强硬 ㊂这些报道在内容上各大媒体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就主张与中国对话还是采取强硬措施这一点上稍有差异㊂总体上说,‘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坚持对话路线,‘日经新闻“‘读卖新闻“主张积极防卫,在坚持对话沟通的同时该硬的时候要硬,而‘产经新闻“则主张以硬对硬㊂‘朝日新闻“不仅对中国军备力量增强表示担忧,还基于中国宇宙开发能力的增强担心中美之间进行宇宙军备竞赛,认为应该积极地把中国拉入宇宙开发的国际合作体系中,日中之间也可以进行宇宙开发的台作㊂不过‘朝日新闻“强调不应单单鼓吹中国军事威胁,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交流向中方转达日本的担忧,建立与中国的信赖关系,而中国应该积极与美国合作防止核扩散,缩小核武器规模㊂‘每日新闻“认为日本应该在深化与中国的防卫交流和合作的同时,和其他拥有共同利益的东南亚诸国以及韩国㊁澳大利亚加深外交㊁安全保障上的合作,共同应对中国军事上的崛起㊂与‘朝日新闻“相比,‘读卖新闻“更多描述中国是如何 野心勃勃且恣意地 采取行动,关于南海问题,把中国和越南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描绘成强者和弱者的关系,在东海问题上,侧重报道中国军事力量的增强对日本带来的 威胁 ㊂‘读卖新闻“明确表示南海是连接中东和东北亚的海上交通要道,一旦这个海域被中国支配,中国可能会以同样的手段支配东海㊂为对应这一 威胁 ,‘读卖新闻“认为日本需要促进与中国的防御外交和安全保障的对话,同时做到以下两点:(1)深化日美同盟,强化自卫队 静态 的海洋监视活动,必要时提高自卫队的 动态抑制力 即作战能力㊂(2)与同样抱有中国 威胁 认识的东南亚国家建立多层而广泛的对话机制,同时强化日美韩㊁日美澳的三国合作关系以牵制中国,遏制中国的崛起㊂可以说,‘读卖新闻“采取的立场是,不放弃与中国的对话,但需要积极地抑制中国㊂‘日本经济新闻“也采取同样的立场,认为基于防卫预算的限制,要应对中国的军事威胁光靠日本一国是不行的,日本应该在强化对西南诸岛的防卫和监视活动的基础上,与美国㊁东南亚㊁韩国和澳大利亚加强安全保障的合作㊂三、涉华问题上日本政府与媒体的高度互动性与美国媒体独立运作监事权力不同,日本媒体与政治㊁官僚机构关系紧密,在报道内容上比较容易受到政治的影响,集中通过记者俱乐部体制㊁审议会制度㊁资本控制三种方式加以凸显㊂第一,在记者俱乐部体制之下,与政治家㊁官僚构筑紧密的关系有利于采访的顺利进行,记者陪同政治家㊁官僚一起聚餐是很常见的现象㊂而政治家也很乐意与记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㊂记者俱乐部的 官报接待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㊂官报接待 是指作为被采访对象的政府机关的领导以各种各样 恳谈会 的形式招待记者,有时还直接送给记者金钱作为临别时的礼物㊂1995年根据市民团体的调查,全国各地方政府有20多亿日元用于 官报接待 ,2002年内阁记者俱乐部从官方机密费中支付了相当的费用用于接待,类似的丑闻在近些年屡见不鲜㊂第二,记者可以被邀请参加日本政府的各种 审议会 以参与政策的决定㊂审议会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其设立主旨是为了让专家和国民的意见反映到行政中,但随着自民党政权的长期化,参与审议会的人选多为与政府保持合作立场的人,政府也积极地邀请媒体干部参与审议会㊂目前,日本审议会数量与前一段时间相比相对减少,但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审议会㊂[12]第三,日本报社㊁电台和广播同处同一资本系列的情况比较普遍,在这样的情况下,媒体之间很难进行相互监督和批判,难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㊂此外,位于东京的几大主要电台也积极地向各地方电台推销自己的节目,而处于同一系列网络的地方电台为了维持经营,与其花钱自己制作节目,不如直接播放东京主要电台制作的节目㊂这就造成日本的中央和地方媒体以及各主要媒体渠道的报道口径非常一致,对于政府的作用更加强大,成为政府必须要利用的一个政治工具㊂㊃621㊃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19年第1期。
灾难报道的分寸平衡与人文视角——日本《朝日新闻》地震报道的内容分析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O N G N A NC H U A N B O特别推荐——传媒与社会灾难报道的分寸平衡与人文视角——日本《朝日新闻》地震报道的内容分析班燕君(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摘要:本论文主要以对灾后报道已经有成熟操作的日本《朝日新闻》(英文版)为样本,取其灾后一年时间中的报道进行抽样统计分析,得出其灾后报道的一般特点,从中找出与我国灾后报道存在的异同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灾后报道应遵循的一般性规律或法则。
论文的主要意义在于提出灾后报道可以参照的一般操作法则,并对原有的灾后报道进行了报道主题、报道主体、报道倾向等方面的探讨,对灾后报道的平衡性提出参照建议,希望给媒体从业者在面对灾难时更有效地传递信息提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灾后报道人文视角内容分析《朝日新闻》美国“911"、汶川地震、印尼海啸、日本核泄漏、雅安地震…近几年灾难性事件屡屡发生,同时伴随着信息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受众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的大环境,使得笔者对于灾难报道的不同形式产生了兴趣。
媒体有两大功能会在灾难报道中突出出来,即信息发布和安抚民众情绪。
灾难中,报道呈现的不同方式,甚至呈现的不同平台,都会影响受众对灾难事件的直接感知。
我们一方面面临着信息爆炸的大环境,另一方面也面临有效信息的严重缺失,在灾难发生时更是如此。
在灾难面前受众手足无措,而媒体在其中产生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权威媒体是受众在灾难中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我们需要思考何种信息是受众最迫切需要的,以及何种报道方式是受众能够接受的等问题,我们需要探讨如何让媒体在灾难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目前我国在灾难报道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灾难报道和灾后报道中涌现出许多现实性的问题。
例如在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少媒体利用对报道采取过度悲情的方式来赚取关注和眼球,并对悲情信息进行重复报道,这不仅不利于灾后民众情绪的平复,也为灾后重建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
日本媒体对华舆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投稿日期:2018-01-22 修回日期:2018-03-14作者简介:刘晓燕(ORCID :0000-0001-7872-8251),女,1979年生,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党政管理㊁公共传播管控㊂㊃舆情研究㊃日本媒体对华舆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刘晓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韩新媒体学院 武汉 430073)摘 要 [目的/意义]近年来,中日关系一直较为复杂,日本民众对我国的形象存在较深的偏见,如何缓解中日两国的矛盾焦点,针对日本媒体的对华舆论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是本文的研究目的㊂[方法/过程]通过收集2015年10月21至2017年10月20日期间所有来自腾讯新闻网和2ch 中文网,中日本媒体的对华舆论新闻报道,采用定性的内容分析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研究层面对日本媒体的对华舆论进行研究,利用文献计量学对新闻报道进行梳理概括,新闻资料的报道来源㊁新闻中涉华的高频关键词和舆论话题进行重点考察,基于中国知网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所有的涉华舆论㊁涉华舆情以及涉华报道,从不同视角分析日本媒体的涉华舆情㊂[结果/结论]通过分析日本媒体的对华舆论,总结出日本媒体对华舆论特征和应对日本媒体对华舆论的对策建议㊂关键词 涉华舆情 媒体舆论 日本媒介中图分类号 G 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965(2018)07-0074-06引用格式 刘晓燕.日本媒体对华舆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情报杂志,2018,37(7):74-79.DOI 10.3969/j.issn.1002-1965.2018.07.011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Japanese Media toChinese Public OpinionLiu Xiaoyan(New Media College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Zhongnan University of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Abstract [Purpose /Significance ]In recent years ,the Japanese media reported China in the malicious way ,which caused the deep preju⁃dice of Japanese people against China.How to allevi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lone with how to make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Chinese on the malicious statements of Japanese media ,i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Method /Process ]Opinion on China news reports from Tencent news network and 2ch network are selected for the research from October 21,2015to October 20,2017.The analysis is made from the macro and micro levels by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using bibliometrics on news summary keywords and topic of public opinion.China knowledge network is used for the reference of the database.[Result /Conclus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ublic opinion of the Japanese media on China ,this paper sums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apanese media to China and the sugges⁃tions to deal with the public opinion of the Japanese media.Key words China public opinion public opinion in Japan Japanese media 近些年来,日本媒体在对我国的新闻报道中,多采用负面化的报道方式,这种群体失范现象导致日本主流媒体对我国的舆论报道呈现过度的虚假报道,误导了日本民众对我国的形象,致使我国与日本间的友好发展进展止步㊂日本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加深了日本民众对华感情的持续恶化,日本民众对华好感度的持续降低使中日两国关系雪上加霜㊂以发行量统计,位居榜首的‘读卖新闻“每天有1000万的发行量,其次是800万发行量的‘朝日新闻“,‘每日新闻“‘产经新闻“和‘日经新闻“的发行规模也较大㊂通过分析近几年来出现在‘读卖新闻“中,与我国相关的关键词频率增加的背景可知,当我国发生重大事件时,日媒对我国的新闻报道更是频繁㊂对我国报道的逐渐增多却导致日本民众对我国好感度的降低,调查数据表明,日本民众对我国的好感度由过去的60%降至30%㊂该结果产生是因为日本媒体对我国的报道具有一定的偏向第37卷 第7期2018年7月 情 报 杂 志JOURNAL OF INTELLIGENCE Vol.37 No.7July 2018性㊂新闻媒体对舆论事件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中日两国的友好发展,研究日本媒体对华的舆论特点有利于掌握日本媒体对华的舆论态度,能够为我国制定应对策略提供较好的参考价值㊂1 文献综述国际媒体多从西方国家的视角出发,对我国的事件进行分析㊂西方国家从门户网站或者社交媒体上的相关评价来研究涉华舆论的特征,目前大部分研究日本媒体对华舆论都是基于传统的报刊杂志,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地分析日本媒体的对华舆论新闻,相德宝通过分析日本主流媒体中与我国相关的新闻报道,并将该分析结果有效的与当前的两国的关系进行结合[1]㊂许一乔研究的重心为日本媒体是通过何种手段来塑造我国在日本民众心中的地位,同时也分析了日本媒体对我国形象的构建形式[2]㊂郑毅等站在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高度,分析日本对我国的舆论机制,得出日本媒体采用我国特有的元素对议事日程进行重设,确立国家命运共同体和提高国家的危机意识的思想[3]㊂于淼打破了传统的媒体新闻分析理论,分析网络媒体中日媒对华舆论的特点[4]㊂近些年来,西方媒体人利用社交软件中的中国形象,来研究日本媒体的对华舆论特点㊂其中许金生采用数据抓取方法对社交软件中,有关日本对华舆论的资讯进行整理,梳理其舆论特点和规律[5]㊂刘建明在分析我国的国际形象时,基于一种文化表征理论,分析视频网站中所构建的中国形象,将该结果与传统的形象进行对比,比较分析其中的差异[6]㊂这种研究方法是由于随着网络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而发展㊂由新闻网站㊁论坛等社交媒体构成的多元㊁多维度的网络舆论场,充分发挥了网民们自由表达意见的意愿,使他们更多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让越来越多的网民自由地表达意见㊁参与公共事务㊂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网络舆论都成为了近十年研究的热点课题㊂吴文汐等通过互联网对选举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舆论特征进行分析[7];蒋丰等从一则人质事件中对报道该事件的新闻网站㊁论坛等,分析留言者的舆论态度以及新闻报道者对新闻的态度㊂这种通过实际示例进行舆论分析的手段使得分析结果较为严谨㊁可信度较高[8]㊂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分析某一项目的舆论情况不能体现整个舆论的大环境,无法解决更加深层次的社会话题[9]㊂2 研究过程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日本媒体对华舆论的现状和应对策略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为2015年10月21日至2017年10月20日间,腾讯新闻网和2ch中文网中日本媒体对华的新闻报道或留言条数㊂根据新闻资料的特点,分析日本媒体对华舆论的特点以及日本媒体对华舆论的应对措施[10]㊂选取腾讯新闻网和2ch中文网作为研究日本媒体对华舆论的新闻媒体,原因如下:腾讯新闻网作为我国新闻门户网站的重要网站,其涵盖的新闻资源面较广泛,新闻的价值较高,可信度在民众心中也较高,一旦出现任何热点新闻都会迅速进行发布,腾讯新闻网为舆论交流网站,网友可以在网站上针对不同热点话题进行讨论,新闻的转发和阅读量很高[11];2ch中文网对日本民众有较大的影响力,日本民众可以在上面对中国发生的热点新闻进行评论,是日本了解中国的主要舆论场㊂新闻资料的日期选择与当前较接近的日期,本文选择从2015年10月21日至2017年10月20日的新闻资料,利用日媒中的涉华事件舆论特征和对我国的态度,辅以日本民众在该时间段内的留言数量和内容,来分析日本民众对我国态度的转变㊂ 2.2 方法 文章主要采用定性的内容分析法对收集到的日媒对华舆论进行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研究层面来阐述日媒涉华舆论的研究㊂宏观层面上主要采用传统的文献计量学方法,将腾讯新闻网和2ch中文网中有关的新闻报道进行梳理概括,对新闻资料的报道来源㊁新闻中涉华的高频关键词和舆论话题进行重点考察;微观层面依照不同的研究性质对涉华舆论进行系统的解读[12]㊂本文先通过中国知网的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涉及 涉华舆论㊁涉华舆情以及涉华报道”的资料进行搜索,检索时间为近5年发表的文章㊂在系统自动检索基础上,人工检索其中带有关键信息的文本352篇,并对检索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从整体上感知涉华舆论中的关键词,利用收集到的相关新闻报道,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分析日本媒体的涉华舆情㊂基于调查结果,采用分层抽样的手段,每年选取两个星期一㊁星期二 两个星期天,为结构周,选择抽样周目的是,使从腾讯新闻网和2ch中文网的新闻内容可以代表该年度所有的新闻资讯㊂本文共选择6905条新闻报道作为日本媒体的对华舆论分析样本库,选择709条新闻留言为2ch中文网的分析样本库㊂ 2.3 分析结果2.3.1 报道资源 从表1由腾讯新闻网发表的各种涉华言论可以看出,除了来自日本的5家媒体外,涉华新闻报道还有来自澳大利亚㊁新西兰㊁爱尔兰等国家的媒体㊂新加坡新闻媒体㊁英国BBC以及澳大利亚的媒体,将中国新闻的报道重点放在了不同经济指数㊃57㊃ 第7期 刘晓燕:日本媒体对华舆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的变化或不同行业的发展动态;新西兰媒体的新闻重点在于两国的政治外交以及我国海军与其他国家的海洋争端矛盾;日本媒体中的时事通讯社为日本第二大通讯社,该通讯社与法国法新社共同向日本民众提供各种新闻,产经新闻以辛辣的语言和虚有的新闻恶意报道中国而著称,朝日新闻对中国的评价较为中肯,但该新闻媒体在日本影响力较小,仅占10.21%㊂表1 腾讯新闻网针对各种涉华相关的新闻报道整理结果 单位:条报道条数所占比例(%)报道条数所占比例(%)朝日新闻70510.21朝鲜媒体2083.01新加坡媒体1992.88澳大利亚通信社101214.66读卖新闻75510.93CNN4987.21爱尔兰媒体3735.4BBC4496.5产经新闻116516.87其他1872.71新西兰媒体78811.41共计6905100每日新闻5668.2表2 2ch中文网针对各种涉华言论的信息统计结果单位:条报道条数所占比例(%)报道条数所占比例(%)自我言论36551.48法新社/时事通信社141.97中国新闻平台263.67读卖新闻578.04产经新闻12717.91朝日新闻152.12日本电视台436.06共计709100共通社628.74 从表2由2ch中文网获取的各种涉华言论中得出,其中自我言论所占比例为51.48%,在转载内容中产经新闻㊁共通新闻以及读卖新闻的所占比例分别为17.91%㊁8.74%和8.04%,对中国舆论评价较为中肯的朝日新闻占比为2.12%,中国新闻平台中的报道条数比例仅为3.67%㊂其他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歪曲言论新闻比例较高,提高日本形象㊁贬低我国的大国形象㊂2.3.2 报道的本质 无论任何新闻报道都要以事实为依据,在足够的证据和事实基础上,对事件做出真实的播报,对获取的不同涉华言论进行实质分析,表3和表4分别为由腾讯新闻网获取的涉华新闻的实质分析结果和由2ch中文网获取的各种涉华言论的实质分析结果㊂表3 腾讯新闻网对涉华新闻的实质分析结果单位:条报道条数所占比例(%)积极意义60.09消极意义281440.75中性意义408559.16共计6905100 从表3数据分析可知,腾讯新闻网对涉华的相关新闻中中性意义比例占59.16%,消极的意义高达40.75%,涉华新闻中仅有0.09%为积极的意义;从表4数据分析同样得出涉华言论中有60%以上为消极的意义,对我国有积极意义的言论仅有12条,所占比例仅为1.69%㊂表4 2ch中文网针对涉华言论的实质分析结果单位:条报道条数所占比例(%)积极意义121.69消极意义45864.6中性意义23533.71共计709100 下文将腾讯新闻网和2ch中文网针对日本媒体对我国的一些积极或消极的报道进行具体分析,从积极㊁消极的报道重点以及消极新闻的关键词两个角度分析㊂第一,正㊁负向报道的侧重点㊂本文研究的对华舆论资源均来源于腾讯新闻网或2ch中文网,新闻关注的重点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㊂腾讯新闻网中对中国的积极报道重点在于中国科技的飞跃发展;2ch中文网的新闻重点在中国社会的社会风气,如一些帮助人的事件,对国家的重点产业没有具体的描述[13]㊂对比可以看出,腾讯新闻网中获取的一些对华正向舆论在侧重点方面具有一定的国家高度,如科学进展㊁教育提升和经济发展等;2ch中文网对文化艺术和美食娱乐的关注度较高,对研究日媒对华的舆论研究作用较低㊂表5和表6分别为腾讯新闻网和2ch中文网中关于日媒对华舆论中积极和消极报道的重点话题㊂表5 腾讯新闻网和2ch中文网中日媒对华舆论的积极新闻报道重点研究单位:条腾讯新闻网2ch中文网报道条数所占比例(%)报道条数所占比例(%)助人为乐事件20.2230.18互联网产业30.33科技技术20.22感动中国20.2220.12运动实力20.12风景30.18文化艺术30.18娱乐40.24合计917 从表6数据可以看出,腾讯新闻网中涉及日媒对华的消极报道,重点在一些岛屿的争端,人口就业压力大,大气治理以及提高文化素质水平方面;2ch中文网中负向新闻报道关注于中日岛屿争端㊁中国的环境污染㊁历史认识以及提升文化素质等方面㊂以上所有的新闻主题,均为日本媒体对华舆论的关注焦点㊂㊃67㊃ 情 报 杂 志 第37卷表6 腾讯新闻网和2ch中文网中日媒对华舆论的消极新闻报道重点研究单位:条报道条数所占比例(%)腾讯新闻网人民民主37513.3就业问题47416.81大气治理44315.71岛屿归属问题70725.07社会主义荣辱观28210文化水平2207.8其他31911.31合计28201002ch中文网大气治理8317.89岛屿归属问题10923.49社会主义荣辱观5511.85历史认知8017.24文化水平5912.72购买力337.11其他459.7合计464100 第二,负向新闻的核心词㊂新闻框架中采取将关键词和常用俗语构成整句的方式来强化语句的意义㊂在新闻播报中关键词的选择可不同程度地改变我国的舆论形象,本文采用WordStat对腾讯新闻网和2ch中文网中的一些日媒对华消极舆论中出现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分析消极关键词对我国形象的影响,其中关键词的选取自动排除掉无意义的词语,统计时间从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表7和表8分别为腾讯新闻网和2ch中文网消极新闻的高频关键词统计结果㊂表7 日媒对华负面报道高频关键词统计结果(腾讯新闻网)单位:条日期高频关键词统计结果日期高频关键词统计结果15/10/21 ~ 16/10/20警戒中国43中日对话63国防白皮书27钓鱼岛争端75历史遗留问题87雾霾问题95慰安妇49海域问题332投资消费8816/10/21~17/10/20大国意识20爱国教育12建造航母27钓鱼岛仲裁98军事能力55海域问题256慰安妇65经济建设64表8 2ch中文网中日媒对华消极发帖的高频关键词统计结果单位:条日期高频关键词统计结果日期高频关键词统计结果15/10/21 ~ 16/10/20威胁论13联合军演15国产航母巡航74中国人的购买力30海洋保护法53慰安妇21雾霾问题42南京大屠杀2416/10/21~17/10/20警戒中国48边境问题11自我防卫31经济建设20爱国教育31慰安妇38雾霾问题28南京大屠杀15 从表7统计的高频关键词中可以看出,无论从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还是从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均为 海域问题”,出现次数分别为332和256次㊂从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出现次数除海域问题外的前4个关键词分别为 雾霾问题㊁投资消费㊁历史遗留问题和钓鱼岛争端”㊂从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出现次数除海域问题外的前4个关键词分别为 钓鱼岛仲裁㊁慰安妇㊁经济建设和军事能力”㊂从腾讯新闻网报道的新闻资讯的关键词可以看出,日本媒体对海岛问题㊁我国的空气环境污染问题以及中国投资者在日本的建设投资等关注较高[14]㊂从后一时间段可以看出,日本媒体对华的舆论有所改变,关注的重点渐渐转移到两国关于慰安妇的认识问题㊁我国军事实力的增强问题以及我国的爱国情怀问题[15]㊂从表8来自2ch中文网的新闻搜索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出,从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出现的高频关键词中,最高频的为 国产航母巡航”,出现次数为74次;接着分别为 海洋保护法㊁雾霾问题㊁南京大屠杀以及慰安妇话题等㊂从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中关键词 警戒中国”出现的频率最高为48次,其次出现次数最高的分别为慰安妇㊁自我防卫㊁雾霾问题和经济建设等关键词㊂前一时间日本媒体对我国的新闻关注重点在我国航母的试巡航㊁有关海洋法的关键问题等,后一阶段的新闻更加偏向于对中国的警戒心㊁日本制定对我国的制约策略㊁对历史中存在的慰安妇并进行强烈否认㊂综合表7和表8数据分析可知,日本媒体将我国的形象刻画成一个国力强大对日本存在严重威胁的危险国家,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且在日本的投资和购买力加重,在南京大屠杀中扭曲事实,降低我国的国际形象㊂这种对我国的大量消极舆论,极大提高中日两国的矛盾㊂2.3.3 日本媒体涉华舆论的同质性 基于我国与日本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历史问题以及当前的社会形式,日本媒体对我国的舆论关注极其重视㊂近些年,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以及中日关系的不稳定,日本媒体对我国的新闻报道数量大幅度提升,从上文的新闻报道资源看出,日本媒体对我国的新闻报道以消极意义为主且日本媒体的涉华相关舆论的报道同质性现象非常明显㊂总结得出的日本媒体新闻报道的同质性体现在以下几点:①日本媒体涉华舆论的相关新闻以消极影响为趋势,日本新闻媒体㊁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报道内容相似度较高,当我国社会出现重点的社会事件时,日本媒㊃77㊃ 第7期 刘晓燕:日本媒体对华舆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体的报道重点和报道口径基本相同,很难从中得到客观的评价,日本媒体在对国际事件进行报道时,日本媒体主要从国家利益出发,对一些不利本国的言论,通常会选择性删除或偏向正面报道,少数日本媒体不从客观公正立场出发,对我国进行歪曲报道以丑化我国际形象㊂②日本媒体对涉华的相关报道进行误报或不报,中国发生的一些强烈的正面事件或在国际社会上带来重要影响的事件,日本媒体或一笔带过㊁低调报道或轻描淡写㊂我国举办的奥运会为大型的国际比赛,日本媒体对相关的报道较多且对奥运会的正面报道也较多,但对奥运会中的其它风波如民族主义高涨㊁民族宗教问题以及贫富差距大等问题更感兴趣[16]㊂当我国的高铁建设迈进关键一步时,日本媒体大肆报道其新干线技术,然而当我国以自主研发为中心技术点进行宣传时,日媒污蔑我国窃取行业的先进技术,并在安全上存在隐患㊂③日本媒体对中国的社会事件进行播报时喜欢独树一帜,通过将各种日本媒体对华的新闻播报进行分析总结可知,日媒在新闻报道使喜欢将报道重点放在满足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偏见上,该现象折射出日本民众缺乏安全感的事实,过多的报道中国的负面新闻,对中国形象有很大的损伤,不利于中日关系的修补,日本媒体应当担负起应有的责任㊂3 日媒对华舆论的特征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与日本开始进行正常的文化交流后,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对此类事件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㊂日本媒体由于怀着对战争的愧疚心理和强烈的赎罪感,在此后的很长时间内,对提升两国的友好关系起到强烈的推动作用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到世纪末,受到经济危机㊁经济发展放缓等压力,日本媒体逐渐开始对我国进行负面的新闻报道,大肆采取渲染炒作㊁歪曲事实的形式对我国的形象进行抹黑,提出 中国威胁论”,以起到增强国民民族主义的强烈观念,制造一种日本是正常化国家的舆论[17]㊂进入本世纪以来,互联网不断发展,网络媒体已成为新闻力量的重要产地,宣传范围不断扩大,且对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㊂尤其由某些规模较大的新闻门户网站的报道新闻内容,对人们的影响更加深远,日本媒体将网络舆情作为与我国建立外交的重要参考㊂日本建立的某网络论坛的注册人数在21世纪初就已达到1200万人,说明该网站的人口普及率较高,当我国社会发生某些热点话题㊁新闻等,日本民众都可通过该论坛对事件发表看法,如我国奥运会㊁世博会以及亚运会等大型的体育运动㊂但从该论坛得到的日本民众对我国的评价都是日本民众的主观看法,不同发帖者的知识结构㊁眼界和对我国的态度等都不同,都会造成对华舆论的差异㊂日本媒体利用我国与日本间的特点话题进行新闻炒作来提高纸质报刊的发行量,传统的报刊杂志对我国舆情的影响范围也不可小觑,对传统媒体的对华舆论报道特点进行总结,并针对不同媒体杂志对我国的报道特点制定相适应的应对方式也刻不容缓㊂根据世界报业协会的调查结果表明,全球报纸发行量为前十的报刊中,日本占七家㊂这说明日本的家庭中都至少拥有一份报纸㊂传统媒体的巨大发行量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该七家报社就需要报道一些吸引人的新闻来提升报纸的发行量,对新闻的真实性的关注度就越低[18],渐渐丢失的新闻报道的社会导向性的作用㊂另外,日本媒体对华新闻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新闻网站㊁报刊杂志中获取的新闻资讯内容大同小异,针对社会特点的新闻话题的解释也高度趋同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日本记者的群体制度,在新闻报道的不同部门㊁地方的自治团体或不同的行业间都存在小团体制度,造成日本媒体报道的新闻内容来源相同㊁对新闻的解读观点也相同㊂同时日本的媒体记者还对新闻是否可以播报㊁新闻内容如何编写以及哪些可以发表那些内容绝不可播报,都有不成文的规定,打破这一和谐会被视为异类㊂日本媒体的舆论引导造成日本民众对我国形象的误解,加重日本舆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㊂4 我国应对日本媒体对华舆论的对策建议针对我国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的传播特征和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来解决日媒对华的舆论㊂我国在应对当前的日本媒体对华舆论现状中除必须的应对措施外,还需要在一些关键领域进行加强,提升我国的国际舆论地位㊂ 4.1 广泛利用互联网的大范围传播 自由的社会舆论传播都包含 议程设置功能”,进行舆论传播的主流媒介通常为报纸等一些刊物,不同的新闻传播媒体除需要依照自身的新闻传播特点,制定特色的新闻传播偏好,还需要对具有不同价值量的新闻进行取舍,使人们接收的信息为精心挑选的有价值的信息,可高效强化不同新闻传播媒介预置的传播效应㊂针对日本媒体,将沉默理论用于舆论大环境中,日渐减弱民众对负面舆论的支持㊂因此,我国在应对日本媒体对华的舆论时,应及时将一切可以调动的国家媒体进行资源整合,依照不同新闻传播媒介的预置媒介采用密集式㊁多种形式共存的手段,遏制日媒对华舆论,对核心的舆论㊃87㊃ 情 报 杂 志 第37卷。
联想与异化:东京奥运会期间中华民族情感的历史重现

联想与异化:东京奥运会期间中华民族情感的历史重现摘要:奥运会作为和平与友谊的象征,近年来,早已经超越了本质上的体育竞技精神,被各国媒体赋予了太多民族情感与政治意义。
适当的、良性的民族情感有助于提升民族凝聚力、加强民族认同感。
但当民族情感被推到一个极值便会出现异化。
东京奥运会期间,中日的历史旧怨以及场外争端所引发的中国国民的情绪逐渐越过奥林匹克精神,夺占上风。
由情感引发的仇恨叙事占据了奥运舆论场中不容忽视的大比重,日本队成为了中国网友的历史性的假想敌,被赋予了民族性的意义。
中国国民表达出来的民族情感反复地与历史发生重叠,随着奥运会期间发生的各项事宜不断地变异,并与历史记忆复杂交织,赋予了东京奥运会这个世界性的体育赛事太多复杂的遗留性、历史性的复杂意义。
关键词:东京奥运会,民族情感,体育精神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21年8月8日在日本东京正式闭幕。
由于时差接近和移动互联网近年来的高度发展,此届奥运会成为了除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外最受国人瞩目的奥运会。
以国为单位的参赛形式唤起了国人的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自百年前尚未甩掉“东亚病夫”称号的中国参加第一届奥运会以来,在奥运会上的成功早已经超越了本质上的体育竞技精神,被赋予了太多民族情感与政治意义,体育上的成功也被看作是中国国力的象征。
而大众传媒的奥运宣传也更加加重了对于奥运精神的异化,以往对于金牌的过于关注也体现了这一点。
然而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期间,奥运精神的异化却出现了新的方式,与此同时,民族情感也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叠。
一、联想:假想性的抗日重现(一)抗日战争的集体性回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发起了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这段血泪史刻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之中。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十四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半壁江山沦陷,无数的百姓流离失所,中国伤亡人数高达3500万以上。
即使战争结束,这段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也依旧为后世的中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体 观 察 ・
新闻知识 (0 0 1 ) 2 1 .1
日本媒体有关中国报道的叙述学研究
以北京奥运期 间 朝 日新 闻 “ 看看北京’专栏为例 ’
魏玮 华 张殿 元
《 日新闻》在北京奥运期间对奥运和中国进行了 朝 大量的报道 ,并开设了由本报编辑委员和专栏作家撰写 的栏 目 “ 看看北京 ”, “ 看看北京”栏 目中的 “ 北京 ” 的含义并不单单指中国首都,也用来指称 “ 北京政府 ” 和 “ 中国”,该栏 目在奥运期问一共有1篇报道 ( 3 时间
为2 0年 8 1 日一 5 ,其 中1 臼和 2 日没 有 ) ,几乎 08 月 1 2 日 7 4 国 的政 治 、 经 济 、 文 化 中 心 , 各 省 会 也 是 所 在 省 份 各 每 天 一 篇 , 从 多 个 角 度 描 述 了中 国的 奥 运 和 奥 运 的 中
国,这一系列报道为日本读者塑造 了一个既充满活力又 问题 百出的 “ 北京形象 ”,这种描述本身构成了一个丰 富多彩的研究文本 ,本文以 《 日新闻》 “ 朝 看看北京 ” 栏 目为例,借用叙述学中的叙述语态理论对该文本进行
分析 ,从而 了解 日本 媒 体对 中 国报道 的倾 向性 问题 。
大于对 新闻信息本身 的追求 。很 多读 者认为阅读此类
英 文 期 刊 , 在 获 取 知 识 的 同 时 更 重 要 的 是 能 够 学 到 纯 正 规 范 的 英 语 ,借 此 来 提 高 自 己 的 英 语 水 平 。 英
三、媒 介功 能错 位 目前整 个社会 对 于 中国对外 宣传 期刊 ,特 别是 英 文对 外宣传期刊的概念归属还处于浅表层次 。中国 自办的英文 外宣期刊 目前更多地是被作为英语学 习工 具,用 以提 高国 民英语运用能力的 。期刊作为新 闻媒
息、树 立国家形象的重任 。这就要 求期刊主办者从上 述 三方面认真考虑 ,解决在外宣期 刊发展过程中的瓶
注 释
① 2 0 年新闻 出版产业分析报告. 09
h t :/ . p i f . o / j  ̄ h s / 00 1 73 st 1 [L 2 l一 9 0 t p / w w c p n o c m s f / y j 2 1/ 0 8 . h m . O ] 0 O 0 — 5
② 2 0 年新 闻 出版产 业 分析 报告 h t : / w . P iio c m s f / 09 t P/ w w c P i . o / jw f
则 ,这 样 才 能 够 达 到 更 好 的传 播 效 果 。
功 能等方面 的欠缺 与错位 使得 中国外文对外宣传期刊 本应 具备 的沟 通 中外 、联系 中 国与世界 的桥梁 和纽 带作用发挥得不是很充分 。 “ 随着 我国 以更加开放 的
姿 态 面 向世 界 ,融 入 世 界 经 济 一 体 化 的 潮 流 , 国 际舆 论 对 我 国的 关 注 度 明显 上 升 , 我 国 在 国 际 传 播 格 局 中 的 地 位 也 日渐 凸显 。 ” @ 这 样 的 发 展 大 势 下 , 中 国 在 的 外 文 对 外 宣 传 期 刊 应 当 更 好 地 承 担 起 传 播 中 国信
( 作者杨 莹:西京学院人文科学 系讲师 )
・ 4 ・ 2
新闻知识 (0 0 1 ) 2 1 .1
一
・媒 体 观 察 ・
语 权 和 论 述位 置 。
、
命名 “ 北京”:给 叙述对象定性
“ 看 北 京 ” 栏 目可 以看 成 是 一 系 列 的 述 评 , 看 以 “ ” 和 “ ”为 主 ,在 描 述 “ 京 ” 时 使 用 的 多 评 论 北
介 的信 息传播功 能似 乎被 弱化 ,代 之 以突出的英语学
习功能 。很 多大 、中学生以及 在工作中需要使用英语
的成 年 人 都 将 此 类 期 刊单 纯地 当作 英语 课 外 、 业 余 读 物 看 待 。 各 大 图 书 馆 、 高 校 期 刊 阅 览 室 以及 书 店 也
颈 问题 ,从 而使其功能得到更好 的发挥 。
h s / 0 O 1 7 3 s t 1 [L 2 1— 9 0 . y j 2 l/ 0 8 h m . 0 ] 0 0 0 — 5
都将 此类 期刊 归类 为英语 学 习课外 辅导 读物 。 阅读 《 日 中 国》 、 《 京 周 报 》 的读 者 学 习英 语 的 兴趣 今 北
③ 程曼丽 《 国际传播学教程 》 ( 后记 )北京大学 出版社,2 0 . 064
建有赖 于国家整体 的繁荣和进 步。首都、省会等中心 城 市 在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 向外 展 示 中 国 的 社会 主义 建 设 成就 、读者群水平等方面具有其它 中、小城 市不可 比 拟 的优势 ,但 中心城市 的容量 毕竟有 限,今 后对 外宣 传期刊的发展应该本着立足于 中心城 市,将影 响力辐 射到周边一些中等城市 ,形成一个对外传播 网络 的原
外 阐释 各 项 方针 、政 策 , 介 绍 最 新 建 设 成 就 , 向海 外 传 播 中 国文 化 、 思想 பைடு நூலகம் 国 际 传 播 媒 介 。 综 上 ,数 量 少 、语 种 、 地 区 分 布 不 当 以及 媒 介
地 区、每一个城 市都 有其 独特 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每
一
个地 区都有值得宣传 、介绍的特 色。和谐社会的构
项 事业 的中心有关。但是,这样极不平衡 的分布格局 不利于中国对外宣传期刊长久的全面 、整体发展 。中 国幅员辽阔、人 口众 多,是一个有着丰富 、多样文化 资源 、旅游 资源 的多民族 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
文 期 干 更 多地充 当 了一个 及 时的 、大众 的英 语 学习 U 平 台 ,使读 者在 获得 信息 同 时体会 到学 习英语 的乐 趣 。大众 尚未充分意识到英文对外宣传 期刊 所承 担的 “ 向世 界介 绍中国 ”的任务 ,还没有将其 当作中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