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件(北师大)完整版

社会心理学课件(北师大)完整版
社会心理学课件(北师大)完整版

课件内容第1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第2章社会心理学理论第3章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第4章社会化第5章态度及其测量第6章社会知觉第7章刻板印象与归因第8章自我概念第9章价值取向第10章沟通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斯旺Swann1992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人们确实偏爱确认自我概念的反馈图8-2 同伴交往偏好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五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人们由于我们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中强调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喜欢用好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认失败负有责任这种偏差被称作自我服务偏差或利己偏差自我知觉的自我优化倾向能使人产生力量感和自我满意感符合自我价值定向的自我保护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保护自我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这些倾向可能妨碍人们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导致自欺 self deception 的发生严重时还会使人否认现实第三节自尊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三自尊的测量四自我效能第三节自尊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一自尊的结构詹姆斯 1892 认为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波普 Pope 1988 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两个维度构成此与罗杰斯早期的观点一致库泊史密斯 Coopersmith 1967 提出自尊从四个方面来建立个人重要性能力个体的道德性权力第三节自尊波普 Pope1988 提出自尊体现在五个方面①社会方面的自尊②学业

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③家庭方面的自尊④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尊⑤整体自尊张静 2002 认为自尊由自我效能或自我胜任和自我悦纳或自爱组成魏运华 1997 发现儿童的自尊结构由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公德与助人等六个因素组成蔡建红 2001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自尊结构由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交口才学习能力他人及社会认同父母关系归属群体人际亲密演讲体育运动九个因素构成黄希庭 1998 认为自尊可以分为总体自尊一般自尊和特殊自尊第三节自尊二影响自尊的环境与经验因素首先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学业成绩的好坏也就会影响到学生自尊水平的高低第三个人因素对自尊水平有影响第三节自尊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一自我差距希金斯 Higgins 1987 提出了一种自我导向理论这种自我导向代表个体要达到的标准他认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自我 the ideal self 与应该自我 the ought self 实际自我actual-self 与理想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抑郁的负性情绪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焦虑的负性情绪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自尊降低第三节自尊二自我提高自我提高self-promotion指个体用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它通常与自我确认self-verification 共同产生提高自尊的作用自我提高可以使人对自己产生一个较高的评价有助于自尊的提高使用自我

提高的人希望被尊敬而不仅仅是被喜欢与承认缺陷来

强化能力可信性的类似做法是美化策略 Schlenker 1980 第三节

自尊三自尊的测量由于自尊对人的行为导向和适应

的重要价值激发了研究者对其进行测量的愿望心理学界编制出许多

测量自尊的量表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有两种一为罗森

伯格自尊量表 The Self-Esteem Scale SES M Rosenberg 1965 一为

得克萨斯社会行为调查量表 Texas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 TSBI HelmreichStapp Ervin 1974 这两个量表简便易用前者测量总体

自尊后者测量社交自尊第三节自尊四自我效能一控制

点理论控制点 locus of control 概念是心理学家罗

特 Rotter 1971 1973 提出的所谓控制点指人们关于影响自己行为

和结果的力量位置的看法心理学家一般将控制点分为两种类型即内

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 与外部控制external control 在现实生活中极端的内控者或者极端的外控者都不多见而是每个人

都可以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连续轨迹上找到相应的位置第三节

自尊二习得无助习得无助 learned helplessness

指人或动物面对反复出现的不好的事件感到难以控制从而

name=baidusnap0>学会了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放弃和感到

无望的现象这种现象第一次是由动物理论学家塞利格曼等人

Seligman Overmier1967 在一项动物实验中发现的无法控制的失

败事件习得无助相信不能控制的观念第三节自尊

塞利格曼 Seligman 1975 1991 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人类生活情境中同样存在类似的习得无助机制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屡屡遭受挫折时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有些事情不是自己的能力所能控制的这样他们就产生了习得无助沮丧压抑的人因为相信努力是无效的而变得被动丧失信心的人意志麻痹主动放弃成为习得性无助者第三节自尊三自我决定习得无助让人感到沮丧放弃去改变现状这对人们的生活和主动适应无疑是有害的如何克服习得无助重新找回自信呢自我控制感就是克服习得无助的重要途径其中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可以使人增加自我控制感进而减少习得无助正反两方面研究表明能否让人自我决定增强控制感不但影响人的习得无助状况更进而影响人的心态行为甚至健康需要说明强调自我决定的积极作用时需要注意完全的自由和自我决定可能转化为一种负担过多的选择可能使人麻痹第三节自尊四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效应 1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效应 1 选择行为 2 努力付出与坚持不懈 3 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 2自我效能的信息来源 1获得的成就 2替代性经验第四节文化与自我一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自我概念二文化自我的动态观三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第四节文化与自我一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形成受个体成长所处的环境及环境中的他人影响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文化心理学是一个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其标志是20世纪70年代《跨文化心理学期刊》的创立马科斯和北山Markus Kitayama1991提出了独立自我-互依自我的二元结构第四节文化与自我将美国文化与日本文化间自我概念的差异进行对比他们认为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价值视自我为独立的实体因而自我概念与社会背景间是分离的他们将这种自我概念的建构称作独立自我independent self而东方文化更强调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以及个体和他人之间的相互协调因而与自我相联系的他人在自我概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将这种自我概念的建构称作互依自我图8-6 独立自我-互依自我结构图第四节文化与自我二文化自我的动态观支持自我动态观的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是康萤仪赵志裕等提出的动态建构理论Dynamic Constructivist Approach这一理论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文化并不是维度论定义的静止的宽泛的结构它更具动态性和不连续性是一套为人们所共享并内在化了的松散网络而这些松散结构又由随不同情境而变化的知识结构所组成其次一个个体可以获得不止一个文化意义系统即使这些文化意义系统之间是冲突和矛盾的个体也能够在不同的文化意义系统之间进行转化他们将这种转换称作框架转换Frame Switching 杨宇2008 第四节文化与自我三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脑成像技术为自我在不同文化情境下的差异找到了更为有力的证据进一步从神经

机制的层面呈现个体的自我概念的差异最有说服力的是许多研究者使用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FMRI技术进行的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 FMRI技术主要通过测量脑内各处血流含氧量的变化来反映人脑的心理活动是一种无创且空间分辨率很高的脑成像技术目标被很多心理学研究广泛采用许多脑成像的结果发现相对于他人的判断自我判断时激活了内测前额叶区域作业与思考题 1 什么是自我概念 2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 自我概念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4 试分析自我概念形成的主要机制 5 简述自我知觉理论的主要观点 6 个人控制点对努力有怎样的影响 7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习得无助现象并尝试分析如何解除这种习得无助 8 试分析自我差距和自我提高影响个人自尊的机制 9 试分析自我效能的本质及其对自我发展的意义 10简述文化自我研究的维度论与动态建构理论的联系与区别建议读物卢文格 1989 自我的发展李维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乔纳森布朗 2004 自我陈浩莺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朱滢2007 当代中国心理学家文库朱滢卷文化与自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杨宇 2008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四辑性格与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Michael Argyle 1994 日常生活社会心理学陆洛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建议读物时蓉华 1997 透视中国社会的社会心理学香港中华书局周晓红 1991 现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综合探索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马丁赛利格曼2002 学习乐观洪兰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Bond M H Hwang K K 1986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nese People Hong Kong Oxford Michener H A Delamter J D 1997 Social Psychology 3rd ed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Lord C G 1997 Social Psychology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社会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金盛华第九章价值取向本章要点价值取向的界定价值观理论价值取向的关联心理变量价值观的测量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第二节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第三节中国企业家价值取向第九章价值取向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一价值取向的界定二价值观理论及测量三价值取向与主要关联心理变量的关系四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五价值取向的最新研究进展

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一价值取向的界定一价值主体说外界事物有无价值的评判主要在于主体的感受和体会客体说价值是客观事物本身就有的一种属性不会以评判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关系说事物有无价值取决于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求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和适宜性心理学研究中的价值强调主体的重要性也强调事物的本质属性还充分考虑到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动态变化过程

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二价值观克拉克洪Kluckhohn1951把价值观界定为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可能会选择什么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来过日子罗克奇Rokeach1973则认为价值观是指一般的信念它具有动机功能而且不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和禁止性的是行动和态度的指导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施瓦茨Schwartz1998认为价值观是合乎需要的超越情境的目标在个人的生活中或其它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用

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三价值取向人们对特定事物所采取的价值观它是和具体事物情境相关联的是人们在特点对象之上所进行的价值选择金盛华1995 价值观 vs 价值取向价值观强调的是观认知层面注重人们判断事物价值的视角具有系统性和静态性等特点价值取向的指向性更为明确与更为具体的行动选择相关联是个人价值观的体现很多研究情境中价值观可以和价值取向互换不过价值取向的说法更强调了主体与客体的关联性和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性

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二价值观理论及测量一奥尔波特的六维分类

理论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审美的宗教《人的类型》 Spranger1928 价值观研究量表 Allport1960 Vernon1960 经济型

的人务实对有用的东西感兴趣理论型的人以发现真

理为主要追求审美型的人以美的原则评价事物

社会型的人追求权力影响和声望宗教型的人信神或

寻求天人合一等政治型的人重视权力地位和影响力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二罗克奇的工具性终极性价值观理论终极性

价值观terminal values欲达到的最终存在状态或目标如和平的世界

舒适的生活等工具性价值观 instrumental values

为达成上述目标所采用的行为方式或手段如负责任的和自我控制的

等价值观调查表M Rokeach1973由36项价值观信念构

成的分别测量这两类价值观两类各18项

第三节归因与归因理论四凯利的三维理论人们通过检

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区别性行为者的

反应是否是针对于特殊刺激物的一致性行动者的反

应是否与其他人的一致一贯性行动者的反应是一贯

的还是偶然的将外部归因进一步区分为刺激物和情境

使归因更为明确详细描述了人们如何根据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归因的

机制有利于更准确地分析行为的原因但是归因模型过

于理想化实际中人们常常得不到一贯性一致性区别性的全部信息也不会进行如此科学复杂的分析第四节归因偏差一基本归因偏差二活动者观察者效应三自我服务偏差第四节归因偏差一基本归因偏差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与内部稳定的个性特征低估了情景的作用文化背景的不同西方国家的人倾向于用个体因素来解释事件而亚洲国家的人多使用情境归因王登峰侯玉波2004 第四节归因偏差二活动者观察者效应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认知到的是同一个行为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个人把失败归因于情境而观察者则会更多的把成功归因于情境失败归因于个人的特质行动者与观察者的视角不同行动者注意外在情境因素而观察者则更关注行动者行动者与观察者的信息拥有量不同行动者了解自己的过去和本性而观察者则较强调现实因素此时此地第四节归因偏差三自我服务偏差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当某个行为有个体的自我卷入的时候个体在归因过程中会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即归因回朝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面倾斜自我服务偏差往往随自我卷入的深浅而不同自我卷入越深自我服务的程度越高作业与参考题 1什么是刻板印象举例说明刻板印象在社会现实中的不良影响 2举例说明偏见实质是一种误区 3 结合你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举例说明如何消除社会阶层之间的偏见 3性别刻板印象在家庭中可能会有哪些不良影响 4什么是归因结合具体事例尝试运

用不同归因理论追寻事情的真正原因 5联系生活实例思考在归因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偏差如何避免推荐读物王沛 2002 刻板印象的理论与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梁晓声 1998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香港天地出版社Jacques-Philippe Leyens Vincent YzerbytGeorges Schadron 1994 Stereotype and Social CognitionSAGE Publications Matras J 1990 社会不平等-社会阶层化与流动李明译台湾桂冠图书出版公司孙晔等 1987 社会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石俊杰 1993 应用心理学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孙非等1987 社会心理学导论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Wetherell M Ed 1996 Social Psychology Identities Groups Social Issues London The Open University 推荐读物 Feldman Robert S 1998 Social Psychology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 J Prentice Hall Inc Michener H A Delamter J D 1996 Social Psychology 3rd Ed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Company Breen R Rottman D 1995 Class Stratificatio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 Inc Leung B 1996 Perspectives on Hong Kong Society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社会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金盛华第八章自我概念本章

要点自我概念的定义关于自我的几种主要理论自我概念的功能

自我概念的形成机制自我知觉理论及其验证研究自我差距与自我

提高对自尊的作用自我效能的概念自我效能感对自我发展的影响

文化自我的主要理论与研究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第三节自尊第四节

文化与自我第八章自我概念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一自我概念的相关理论二自我概念的结构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一自我概念的相关理论一詹姆斯

的自我理论自我概念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

詹姆斯对自我的讨论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 I 和客体我 Me 客体我由三个要素构成物质我 material self 社会我 social self

和心理我 mental self 这三个要素都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以及

自我追求等侧面詹姆斯认为三种客体我都接受主体我

的认识和评价对自己形成满意或不满意的判断并由此产生积极或消

极自我体验进而形成自我追求即主体我要求客体我努力保持自己的

优势以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

源二米德的自我理论米德从社会整体及社会和个

体的互动的视角来定义自我按照符号相互作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的思想解释自我及其形成和发展他的主要观点有

1.自我的主客体分化2.影响自我的两类他人

一类是概化他人 The Generalized Others 即社会文化整体另一类他人是重要他人 Significant Others 即影响个人生活和人格成长的中心人物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3 自我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准备阶段 preparatory phase 原始的自我尚不能运用符号只能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第二游戏阶段 play stage 儿童用游戏扮演不同的重要他人角色学习其态度和观念并学会从对方角度看待自己第三社会角色扮演阶段 game stage 即儿童扮演概化他人的角色将他人行为综合为整体印象从概化他人角度衡量自己的行为遵守游戏规则社会的价值观态度规范目标由此内化于个体形成自我米德的自我理论强调了自我的社会生成性和对情境的能动反应性对认识自我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其概化他人的思想很好解决了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的困惑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三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精神分析理论创建者弗洛伊德提出了其关于自我的独特的概念他将自我分为本我 Id 自我Ego 和超我 Super ego 三个部分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不能再被压抑就会出现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是出现精神疾病一是人在痛苦的挣扎中实现人性的升华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四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埃里克森 Erikson 1968 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一系列自我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对于这些危机人们会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方式面对从而对自我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他提出通过适当的方式度过危机会

促进自我成熟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五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人际关系基础特别强调早期的母婴关系自我的发展来自与他人接触时所体验的感受以及对他人评价的反映性评价reflected appraisals 或感知自我与愉快经验相联系的好我与痛苦和安全受到威胁相联系的坏我以及和难以容忍的焦虑相联系的非我或被拒绝的自我部分都是人际关系经验的产物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六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罗杰斯 Rogers 1951 1959 将詹姆斯和米德的主体我 I 和客体我 Me 的概念统整到一起使自我概念的内涵兼具对象与作用两个方面他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对一个人的个性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不是真实自我 real self 而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控制并综合着对环境知觉的意义高度决定着个人对环境的反应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自我概念有四个特点 1 自我概念是对自己的知觉它遵循知觉的一般原理 2 自我概念是有组织的连贯的有联系的知觉模型 3 自我不是指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另一个人而是能表征的自我经验 4 自我虽然也包括潜意识的东西但主要是由有意识的或可以进入意识的东西构成的它通常可以为人所觉察自我差距理论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二自我概念的结构一自我图式理论自我图式 self-schema 理论是由认知心理学家马科斯 H Markus1977 提出的所谓自我图式是指自我

概念的组成要素指个体有关自己某些具体的能力与特征的认知一个

图式就是一个具体的成分概念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受到图式理论的影响自我图式研究更强调自我概念的动态性质自我

图式作为自我概念的存在方式会对我们认知周围世界和信息的获取

记忆等发挥模式化影响 1986年与1987年马科斯又进一

步提出了可能自我possible self 与动态自我的概念

可能自我是基于自我图式而指向未来的自我概念即个体希望自己在

某一方面将来会怎样或者该怎样动态自我是指在某

一特定时刻的自我概念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二自我概念的

结构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伯恩斯 Burns 1982 在其《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一书中系统论述了

自我概念的心理作用提出自我概念具有保持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和

决定期望等三种功能一自我一致性维持在研究

失足青少年时发现坏孩子的自我概念会使失足青少年倾向于做与自

我概念相一致的行为出现破罐子破摔现象金盛华1982 自我胜任 self-competence 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及

成绩也明显优于自我胜任概念消极的学生金盛华 1988 第一节

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二经验解释梅德维克等人

Medvec et al1995 做过一个有意思的研究发现奥运会上银牌得主感

觉不如铜牌得主快乐

图8-1 不同获奖者在不同时间的幸福感大小第一节自我与自

我概念溯源三期望定向自我概念的期望定向功能

指人们对情境和自己行为的期望是受自我概念引导的在各种不同的

情境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和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为都高度决

定于自己的我概念金盛华 1993 有关儿童自我概念的

实验研究发现差生成绩落后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整个行为动力系统出

现角色偏常 role deviance 的结果差生的消极自我概念导致消极自

我期望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一自我概念的发生机

制二自我概念的发展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一自

我概念的发生机制孩子长到大约到6-8月龄时?开始

出现自己身体和自身连续性的感觉儿童自我意识正是在这一基础上

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尤其是

随着语言的学习和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开始逐渐学会用符号来指

称周围世界的客体并最终了解了语词中我的内涵开始用我来代替宝

宝此时自我已经明确分化为一个独立的对象符号相互

作用论按照库利 Cooley1902 镜像自我理论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儿童自我发展的另一个核心要

素是人际交往米德Mead 1934和麦奎尔等人? ?McGuire

McGuire 1982 的研究重要他人 significant others 自省能力是儿童形成自我概念的基础在我国儿童的自省能力方面

韩进之等人 1990 的研究在自我概念的形成方面我国

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已形成十分清晰的自我概念金盛华

1988 和李德伟的研究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二自我

概念的发展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人生有八个阶段的危机1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婴儿期0-18个月 2 自主对怀疑和羞愧童年期18个月-4岁 3 主动感对内疚学前期4-6岁 4 勤奋对自卑学龄期6-12岁 5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青春期12-18岁 6 亲密对孤离成年早期18-30岁 7 产出对停滞中壮年期30-50岁 8 自我完整对绝望老年阶段50岁以后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三自我知觉理论自我知觉理论 self-perception theory 的提出者贝姆 Bem 1967 认为与个人通过别人的行为来认识别人的特征的机制一样个体对自己态度感情和其它内在状态的认识也存在根据自己的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而进行推断的机制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四自我确认自我确认 self-verification 指人们注意和寻找那些与自我图式相符号的信息的倾向研究表明Swann 1984 1990 自我认识过程并不是对全部现有信息进行扫描而是寻找那些符合自己已有假设能确认自我概念的信息如果个人认为自己是自信的会寻找能确认这个自我图式的信息而排斥否定的信息第五节内隐社会认知一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二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三内隐社会认知的相关研究第五节内隐社会认知一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一些个体不能回忆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具有潜在影响作用是更深层的复杂的社会认知活动

Greenwald et al1995具有如下鲜明特征社会性包含社会文化影响积淀性社会历史事件和生活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果无意识性自动无意识的过程启动性旧有的经验和认知对当前的认知加工产生影响第五节内隐社会认知二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内隐社会认知的活动脱离了意识的监控直接测量法已无法证明内隐认知过程的存在为此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所采用的是间接测量技术和方法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补笔法阈下条件法反应时法内隐联想测验IATIAT测验是一组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以反应时差异为指标来测量概念间内在的联系强度从而间接反映个体的内隐心理倾向第五节内隐社会认知 IAT测验的方法学基础是心理学中的启动效应以内隐自尊为例IAT测验的基本程序如下顺序 1 2 3 4 5 程序描述原始目标概念辨别联系性质辨别原始混合任务反转目标概念辨别反转混合任务键的分配左键右键左键右键左键右键左键右键左键右键自尊IAT ●我●愉快●我我●我●●愉快●愉快非我●不快●非我●●非我●非我不快●不快●第五节内隐社会认知三内隐社会认知的相关研究一内隐社会知觉的研究内隐社会知觉是个体对社会信息的一种无意识获得属于内隐社会认知的初级阶段二内隐社会认知中关于印象形成的研究三内隐社会认知中的刻板印象研究内隐的刻板印象指不能确知的过去经历内隐记忆影响着个体对特定类型的社会成

员的评价四内隐自尊的研究内隐自尊是过去自我态度积累下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是个体在评价与自我相关的对象时由内隐的自我态度带来的一种无意识效应作业与思考题1 什么是社会知觉为什么说社会知觉比对物知觉更困难 2.试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印象形成过程的确存在中心品质 3.举例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怎样在印象形成中具有定向作用 4.社会知觉偏差有哪些原因5.使观察周围的生活和自己是否也存在语言自动实现效应 6.认知启发导致的社会认知误差有几种 7 举例说明自己的三种情境同一性的结构中有哪些成分 8 分析自己在自我监控方面的特性并分析其对于印象管理的价值 9 试分析内隐社会认知在认识自我方面的价值推荐读物伯克威茨 1988 社会心理学张霁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徐光国 2000 社会心理学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R A 巴伦D 波恩 2004 社会心理学第十版黄民儿王飞雪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Zebrowitz L A 1997 Reading faces CO Westview Press. Kunda Z1999Social cognition Making sense of people CambridgeMAMIT Press Schlenker B R 1981 Impression management The self-concept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personal behavior Pacific Grove CA Brooks Cole 推荐读物 Snyder M 1987 Public appearances private realities The psychology of self –monitoring New YorkFreeman Fiske S TTaylor S E1991Social cogn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蔡华俭杨治良 2002 大学生性别自我概念的结构心理学报 2 钟毅平杨治良 1998 内隐社会认知印

象形成的启动效应研究心理学报 1 杨治良刘素珍钟毅平高桦唐永明 1997 内隐社会认知的初步实验研究心理学报 1

社会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金盛华第七章刻板印象与归因本章要点刻板印象的概念刻板印象形成偏见形成的原因如何消除偏见性别角色的形成归因理论归因偏差第一节刻板印象及其形成第二节偏见与歧视第三节归因与归因理论第四节归因偏差第七章刻板印象与归因第一节刻板印象及其形成一刻板印象的概念二刻板印象的具体表现三刻板印象的形成作用与改变第一节刻板印象及其形成一刻板印象的概念一定义刻板印象类属性思维Stereotype 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和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的认知模式二图式与刻板印象图式 schema 过去经验中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它可以是语言材料的图式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图式还可以是其它材料的图式图式加工 schematic processing 人在接触外界事物时在记忆中检索那些与输入信息最符合的图式与之对照加以理解和解释第一节刻板印象及其形成在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测验题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心理 B.社会行为 C.个体心理 D.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雏形的形成。 A.1879 B.1897 C.1908 D.1924 3.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 A.定性研究 B.定量研究 C.群体研究 D.理论研究 4.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中用_______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A、学习 B、本能 C、模仿 D、强化 5.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性、边缘性学科。 A、哲学 B、历史学 C、人类学 D、传播学 6.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态度属于()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 B.人际层面 C.群体层面 D.社会层面 7.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 B.人际层面 C.群体层面 D.社会层面 8.归因问题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 A.结构过程 B.个体过程 C.人际过程 D.团体过程 9.认为人类行为都是由本能决定的心理学家是() A.麦独孤 B.冯特 C.弗洛伊德 D.荣格 10.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等三个阶段。 A.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B.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 C.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 D.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 11.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转向定量研究,从()转向应用研究。 A.纯理论研究 B.经验研究 C.实验室研究 D.哲学思辨 12.完全的价值中立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是()。 A.很难做到的 B.容易做到的 C.不必考虑的 D.必须坚持的 1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 A.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注意密切联系社会现实 B.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试题,心理治疗试题复习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C )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理想 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B ) A、气质 B、性格 C、兴趣 D、能力 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 D ) A、荣格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A ) A、荣格 B、谢尔顿 C、威特金 D、霍兰德 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 B ) A、艾森克 B、卡特尔 C、哈撒韦 D、霍兰德 6、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B) A,艾森克人格问卷B、Y-G人格测试C、主题统觉测验D,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 7、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 D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8、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C ) A、不可遏制型 B、活泼型 C、安静型 D、抑郁型 9、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C )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10、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 B ) A、l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是( ACD ) A、需要 B、气质 C、动机 D、能力 E、兴趣 2、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是(BCD ) A、需要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E、兴趣 3、信念是( ABCDE )

A、被意识到个性倾向性 B、洞察事物的出发点 C、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准则 D、具有自觉性和独 立性E、有认识、情感、意志构成的融合体 4、一般能力是指(A BCD E ) A,观察力B、记忆力C、思维力D、想象力E、注意力 5、气质类型包括( A BCD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E、神经质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 ABC DE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 7、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BCD ) A、荣格 B、华生 C、斯金钠 D、班杜拉 E、埃里克森 8、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 BCE ) A、艾森克人格问卷 B、罗夏墨迹测验 C、主题统觉测验 D、16人格因素问卷 E、儿童统觉测验 9、信度包括( ABC ) A、再测信度 B、等值信度 C、分半信度 D、内容信度 E、效标关联信度 10、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活泼型的特点是( ACE ) A、强 B、弱 C、平衡 D、不平衡 E、灵活 一、名称解释。 1、社会化: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会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角色: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 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3、第一印象:亦称初次印象,素不相识的两个个体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4、首因效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作用。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 大,称为首因效应。 5、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6、人际关系: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 7、利他: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 8、侵犯:侵犯行为的简称。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 9、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俗称:“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完整版)2019年福师大《社会心理学》在线考核试卷一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核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45分) 1、因变量; 答:因变量为研究假定与自变量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一般为有关的各种社会行为与心理,如态度、自尊心、社交倾向、恐惧感或安全感等。 2、自我服务偏见;是指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 3、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也就是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4、近因效应;某些时候,人们最后所接受到的信息也能左右其形成的印象,这种最后接受的信息对人们形成印象具有重要作用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5、自我实现的预言;是指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 6、归因;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称为归因,也叫归因过程。根据各种研究提出的有关归因的不同概念与观点,统称归因理论。 7、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8、偏见;是指人们以不充分或错误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对某人、某团体或某事物的一种片面乃至错误的看法和态度。 9、群体决策;指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题而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是群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 10、态度;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11、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指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台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形式 12、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13、睡眠者效应;即由于时间间隔使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在态度心理学中,人们把说话者因威信因素产生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相反效应的现象,称之为睡眠者效应。 14、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15、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有哪几个基本类型?

20世纪最著名的100位心理学家(完整版)

20世纪最著名的100位心理学家 https://www.360docs.net/doc/d36603812.html,/psy/Psychologists.htm 01 B.F. Skinner Skinnerian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方法 B.F.斯金纳(1904-1990)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 02 Jean Piaget Piagetian 皮亚杰(1896-1980)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因研究儿童智力和认识发展而闻名。提出了发生认识论。他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 实验科学。曾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语国家心理联合会主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1966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土,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03 Sigmund Freud Freudian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忻学派的创始人。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流派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学、教育学、哲学、人类学、文学艺术、伦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04 Albert Bandura Bandura's social learning theory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1925-- ,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05 Leon Festinger Festinger's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 利昂·费斯汀格(1919-1989)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负和决策,并用实验方法研究偏见、社会影响等社会心理学问题。他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有很大影响。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2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06 Carl R. Rogers Rogerian therapy 卡尔·罗杰斯(1902-1987)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并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而驰名。194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07 Stanley Schachter Schachter's affiliation studies 斯坎特(1922-1997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的研究兴趣是上瘾和情绪。他认为人类的情绪体验是人的生理状态和这一状态的认知解释共同作用的结果。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83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08 Neal E. Miller 米勒(1909—2002),美国心理学家,生物反馈学说的创始人。1958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1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09 Edward Thorndike Thorndike's puzzle box 桑代克迷津实验 桑代克(1874-1949)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

(完整)00266社会心理学(一)2018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2018年自考《社会心理学(一)》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 )。 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2.在1966年,布雷姆提出了( )。 A.对抗理论 B.去个体化理论 C.个性理论 D.群体压力理论 3.群体内聚力与群体绩效间的关系受到( )的影响。 A.社会关系 B.群体任务 C.群体规模 D.群体规范 4.领导的应变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 A.菲德勒 B.坎贝尔 C.亚当斯 D.斯托纳 5.( )把失去控制的概念应用于拥挤。 A.奥尔特曼 B.罗廷 C.谢罗德 D.格林伯格 6.从沟通的方式,可以把沟通分为( )。 A.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B.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C.当面沟通与非当面沟通 D.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7.个体偏离群体的程度将受到( )的影响。 A.个体本身的特点 B.群体本身特点 C.社会因素 D.信息因素 8.贝克威茨在1965年提出了( )理论。 A.侵犯激起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侵犯诱因理论 D.挫折—侵犯理论 9.( )是归因治疗的一个基础。 A.凯利的归因模型 B.自我障碍模型 C.习得无望模型 D.自我服务模型 10.社会规范与角色的区别在于( )。 A.社会性 B.普遍性与特殊性 C.社会学观点 D.行为性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标志是( )。 A.开始运用实验 B.依靠生活经验 C.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 D.不再依赖神秘的观念 E.用数量分析补充对现象的质量分析 2.态度形成的条件是( )。 A.社会性 B.需要 C.外界环境 D.社会实践 E.社会化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现象:当然也是心理现象,但有别于一般的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觉得与调整。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3、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能够观察和测量。变量一般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其对心理或行为的影响。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室中的行为反应。 4、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就是可信的。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有信度的。 5、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 6、调查法:又称询问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7、档案研究法:是指对现存的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档案材料包括报纸的报道、政策或团体的记录、书籍、杂志、个人新建、讲演稿等。 8、物理痕迹研究法: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技巧。 9、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一句话,通过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10、再社会化问题: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的问题。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称为再社会化问题。 11、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当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12、角色希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对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绝对的希望,称之为角色希望。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B)-新

暨 南 大 学 考 试 试 卷 一、单项选择题(将你认为最正确的答案填入相应的空格内。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他的不是。甚至会尽量朝他的演讲内容也许包含什么深刻含意方面想,这种认知心理是( )的反映。 A .折扣原则 B .刻板印象 C .仁慈效应 D .晕轮效应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同一认知心理的是( )。 A .情人眼里出西施 B. 爱屋及乌 C. 一叶障目 不见森林 D.先入为主 3.给尊敬的人送礼时,她总是喜欢送自己认为好的东西,这是( )的反映。 A . 投射心理 B.刻板印象 C.晕轮效应 D.心理免疫 4.人们对与某个人最近一次交往形成印象往往特别深刻,这是( )的表现。 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印象整饰 D . 仁慈效应 5.人们在做出某种决策后,他(她)所放弃的事物的所有优点会被放大,而所选择的事物的优点则容易被忽略,这是典型的( )现象。 A .行为不协调 B.折扣效应 C. 认知不协调 D.认知协调 6.社会心理学中95%的理论贡献都与( )有关。

A.库尔特·勒温B.弗洛伊德C.费斯汀格D.斯金纳 7.一个平时文质彬彬的人做了一件大跌眼镜的事,人们对他的好印象就变得被破坏。这种现象说明()。 A.折扣原则 B.累加模式 C.负面特性对整体印象的影响大于正面特性 D.加权平均模式 8.下列不属于容易产生团队管理的定型思考的是()。 A.领导者为了维护某个观点,即使错误也会文过饰非 B.出现多数人对少数人施加压力的现象 C.领导者先听他人各抒己见,最后表态 D.领导者首先表态,明确自己的立场 9.一个人因为牙齿长得不好看,她笑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抿着嘴巴。这种现象属于()。 A.印象整饰 B.晕轮效应 C.近因效应 D.首因效应 10.北京记者对搭顺风车实地采访发现:如果司机是女性,则无论男女,都同意搭顺风车。如果司机是男士而邀女士塔车,则屡屡遭拒;如有人同行,则女同志愿意搭车。同行人中途下车,搭车女士马上拿出手机,用方言给家人打电话。告知现在何处,所乘陌生车的车牌号。这种现象说明了()的广泛存在。A.刻板印象B.折扣原则C.性别相符D.从众现象 11.下列影响态度形成的社会因素中不合适的是() A.社会大环境 B.家庭背景 C.同伴 D.遗传 12.下列行为中,属于消极的印象整饰行为的是()。 A.口蜜腹剑 B.面试前理个发 C.穿礼服去吃法式餐 D.某教授经常不修边幅 13.下列现象不属于团队内耗产生的原因的是()。 A.内部成员不团结 B.团队有吸引力 C.害怕自己比别人干得多 D.群龙无首 14.在森林中看见一只熊会感到恐惧,而在动物园看见一只关在笼子里的熊就不会产生恐惧感。这说明()对情绪的影响。 A.情境评估 B.事件归因 C.认知网络 D.图式 15.总喜欢将别人的成功归于外因,自己的成功归于内因。这一心理是()的表现。 A.印象偏差 B.态度偏差 C.行为偏差 D. 归因偏差 16.婚姻围城中的人对对方的态度常与婚前的期望有较大反差;女生在购买一件衣服回来后常后悔买回来却不喜欢它。这些现象的共性是()。 A.消除不协调 B.认知不协调 C.欣赏效应 D.阿伦森效应 17.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假是()的表现。 A.自控行为 B.自我关注 C.认知失调 D.自我效能

社会心理学课件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 质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尚未形成一个确切的、所有社会心理学家都能接受的定义。 在西方,学者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大体可分为两类: 1.强调社会心理学要研究人的社会行为。 这一类观点的理论渊源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2.强调社会心理学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为研究对象。 这一类观点的理论渊源是社会学。 我国学者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也很多,但多数是模仿国外定义。 ◆因此,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E . Aronson)(1980)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欲知社会心理学是什么,请先了解它不是什么 1. 不是社会问题学 社会问题指社会关系失调,影响社会大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2. 不是社会改革学

社会改革学研究如何改造一个社会的制度以及一个国家的国民性,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3. 不是社会调查学 所谓社会调查学,是指应用科学方法,对特定的社会现象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发生的各种原因和相关联系,从而提出解决社会问题对策的活动。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从定义中可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在西方,不同学派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并不一致。有学派认为是社会心理,有学派认为是社会行为,也有学派认为二者兼有之,我们采用了兼容并蓄的态度。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包括四个层面: (一)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本层面包括以下领域: 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一、强化理论溯源 强化导向的理论,早期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华生的行为主义,桑代克的刺激-反应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多拉德和米勒的模仿论。 后来,出现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扩大了强化理论对人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解释范围和深度。 从学习角度看待和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是欧美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多年来采用的视角。学习理论是一种强化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原理。20世纪初,学习理论流行,并成为行为主义的基础。后来,赫尔、斯金纳、米勒、多拉德,将其运用到社会心理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班杜拉将其应用范围扩大,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在解释人类社会行为方面取得重大成功。 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 (一)联结 是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用联结可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二)强化 这是强化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其含义是,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三)模仿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米勒和多拉德认为,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理解模仿的心理机制。 强化理论的评价: 强化理论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获得,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于外在环境,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注重解释外表行为,而忽视解释主观心理状态。 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 (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四、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采用强化心理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把人际相互作用比作经济交易,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他将强化理论的元素引入交往,认为交往本质上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人们的交往通常会尽量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扩大满意度,缩小不满意度。 收益和代价需要维持平衡与合理,若收益大大超过代价,人会内心不安;但若代价大大超过收益,就产生气愤。因此,公平和互惠方能使相互作用长期保持。 社会交换理论的评价: 社会交换理论与整个刺激-反应理论一样,忽视对中介心理过程的探讨,又不像社会学习理论有系统的实验证据,其理论的视角也倾向于将人看成是简单实惠驱动。

社会心理学课件(北师大)完整版

课件内容第1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第2章社会心理学理论第3章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第4章社会化第5章态度及其测量第6章社会知觉第7章刻板印象与归因第8章自我概念第9章价值取向第10章沟通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斯旺Swann1992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人们确实偏爱确认自我概念的反馈图8-2 同伴交往偏好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五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人们由于我们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中强调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喜欢用好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认失败负有责任这种偏差被称作自我服务偏差或利己偏差自我知觉的自我优化倾向能使人产生力量感和自我满意感符合自我价值定向的自我保护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保护自我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这些倾向可能妨碍人们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导致自欺 self deception 的发生严重时还会使人否认现实第三节自尊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三自尊的测量四自我效能第三节自尊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一自尊的结构詹姆斯 1892 认为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波普 Pope 1988 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两个维度构成此与罗杰斯早期的观点一致库泊史密斯 Coopersmith 1967 提出自尊从四个方面来建立个人重要性能力个体的道德性权力第三节自尊波普 Pope1988 提出自尊体现在五个方面①社会方面的自尊②学业

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③家庭方面的自尊④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尊⑤整体自尊张静 2002 认为自尊由自我效能或自我胜任和自我悦纳或自爱组成魏运华 1997 发现儿童的自尊结构由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公德与助人等六个因素组成蔡建红 2001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自尊结构由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交口才学习能力他人及社会认同父母关系归属群体人际亲密演讲体育运动九个因素构成黄希庭 1998 认为自尊可以分为总体自尊一般自尊和特殊自尊第三节自尊二影响自尊的环境与经验因素首先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学业成绩的好坏也就会影响到学生自尊水平的高低第三个人因素对自尊水平有影响第三节自尊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一自我差距希金斯 Higgins 1987 提出了一种自我导向理论这种自我导向代表个体要达到的标准他认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自我 the ideal self 与应该自我 the ought self 实际自我actual-self 与理想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抑郁的负性情绪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焦虑的负性情绪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自尊降低第三节自尊二自我提高自我提高self-promotion指个体用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它通常与自我确认self-verification 共同产生提高自尊的作用自我提高可以使人对自己产生一个较高的评价有助于自尊的提高使用自我

社会心理学 时蓉华(DOC)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性质、对象、范围分类 1、社会心理学概念: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侵犯、助人、极化、去个性)大众层面(流行、流言、舆论)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用心理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心理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社会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 两者的区别: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 影响人的行为。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首先要分析心理变化与过程,找出影响个 人行为的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 为的动机与自我概念等是如何发生作用 的。 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室实验法 (二)现场调查 (三)现场研究法 (1)现场实验 (2)现场观察研究:现场观察是围绕着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进行连续性观察;进行轮换性观察;进行 隐蔽性观察)

(四)模拟研究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动向 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早期孕育(哲学思辨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基本特征:根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的社会行为。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孟 二、初创时期(经验描述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875,德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 1908 :罗斯(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 麦独孤(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 三、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20世纪20年代~ 至今) 特征:描述——实证定性——定量理论——应用大群体—小群体、个体普遍论——特殊论 20-30年代:团体、小群体、个体研究 40年代:信仰、偏见、劝导、宣传 50年代:社会交际 60年代: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70年代:重点涉及归因研究 80年代:日益重视认知、应用的研究 代表人物:勒温 2、第二章中相关的理论(了解) 第三章社会化(重点) 一、社会化的定义 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特点 (1)个人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的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 (3)个体的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一生完成的 (4)社会化是通过人的 三、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文化的影响 (二)学校的影响 (三)家庭父母的影响 四、社会化的类别(自己看一下就行) 五、社会角色的获得 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个人提出恰如其分的希望与要求,就会产生良好的期待效果。(了解) 六:社会化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了解,看几遍) (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内容: 1.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 2.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

(完整版)精心整理的心理咨询师考试笔记-02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概述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F.H 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奠基人)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主张实验研究的方法,揭示个体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 G.W 奥尔波特 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艾尔乌德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本书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 社会行为: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函数关系: 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刺激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指导作用的心理活动。与个体的即时情境、过去的经验、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 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 人际层面:人际沟通、人际关系 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 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特征 社会心理学原则:价值中立、系统性、伦理

主要理论流派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一单元社会化 社会化: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视角: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个体视角: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如社区矫正制度。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做事) 2.遵守社会规范(学做人) 3.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有理想)

社会心理学(第八版)

一自尊:自尊威胁也存在于朋友之间,因为周围朋友的成功对一个人而言比陌生人的成功更有威胁,比如,人们会嫉妒自己同行中的佼佼者。当感到受到威胁时,高自尊的人会表现出敌对,骄傲,不友好。和自尊脆弱的人相比,比较正确的态度是把自尊更多的建立在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不是外貌、金钱、以及他人的赞美上。戴维?麦尔斯在其著作《社会心理学》(第八版)中引用了克罗克和帕克(Crocker&Lorar Park)的调研结论:那些试图通过在他人眼中变漂亮,显得富有或更加受欢迎来寻求自尊的人,容易对许多真正意义上提高了其生活水平与质量的东西视而不见。每个人对自我形象的关注都应该控制在一个适合的“度”上,应该在关注自我形象塑造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自己,增强才智与能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 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为了进一步塑造具备优势的自我形象,人们常常产生一种奇怪的心理倾向,那就是过分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或行事。这种心理效应被称为虚假普遍性效应,人们满心欢喜地期待别人赞同自己的观点,好像自己的观点已经成为真理。(很多分享的内容就是为了说服他人开始采纳自己的观点,并在一段时间后完全以我们的观点为其立场)。 印象管理 自我展示:可以这样认为,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一切包括自拍照、个人物品照片、旅行照以及一切原创文字等所有由发布者本人创造并公开的能够使他人更加了解自己的行为与内容都可归属于“自我展示”。自我展示,是一种人们希望向他人以及自己展现一种值得赞美的形象(Schlenker & Weigold,1992)。当然,有意识的自我展示也并非完全出于期待赞许,满足虚荣心的需要,也有一些自我展示已经成为发布者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的生活方式,依靠这种借助新社交媒体平台获得他人反馈的自我展示,就像照镜子一样,帮助人们矫正自己的行为,以获得赞许性的社会效果。

【参考】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答案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 A、民族社会化 , B、个体社会化 , C、性别角色社会化 ,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 态度三个方面D ,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 B、群体的社会化 , C、个体的成长 ,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 A、社会组织结构 , B、社会政治制度 , C、社会教育理念 ,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 括个体也包括()C , A、组织 , B、社会 , C、群体 ,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 ()A , A、应用社会心理学 ,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 A、吴江霖 , B、乔治米德 , C、潘菽 , D、迪尔凯姆 1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 程A , A、生理 , B、角色 , C、心理 ,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 这是()D , A、首因效应 , B、近因效应 , C、晕轮效应 ,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是 社会认知C , A、怎样去认识自然 , B、怎样去认识社会 , C、怎样去认识自己 ,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 A、人际关系 , B、人际沟通 , C、利他与侵犯行为 ,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 A、消费社会心理学 , B、学习社会心理学 , C、政治社会心理学 ,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2

社会心理学详细整理版

社会心理学考试整理 空白部分可自行填写答案。 考试题型:一、判断题 5题,每题1分 二、名词解释 5题,每题4分 三、简答题 5题,每题6分答出要点 四、论述题 3题,每题15分答出要点+论述 第一章 1、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简答题只需答以下三个要点,论述题则需要展开)谁提出的? (1)思辨期(社会心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 在我国古代是由孔子提出;西方是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 (2)经验描绘期(社会心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 (3)实验期(社会心理学成熟与独立发展阶段)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2)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 (3)社会交互作用与交往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实验法 (2)非实验法(相关法):档案研究、现场研究、模拟研究等 第二章(不用复习) 1、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2、个性化 个性化是指个性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3、社会化的四个心理机制? (1)角色引导机制

(2)社会比较机制 (3)社会学习机制 (4)亚社会认同机制 4、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内在一致性 (2)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 (3)决定着人们的期望 第四章 1、社会知觉的含义P99 答案为书上内容的整合 社会知觉是对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即对由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的知觉,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实践等的知觉。 2、印象的形成P103 3、影响印象形成的条件?(依据老师口述听写的答案)P104-105 意识与潜意识 安德森的信息整合法则:平均法则、加权平均法则 4、刻板印象P111 刻板印象是类别化的产物,它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生活在同一低于或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常表现出许多相似性,人们在社会知觉中便将这种相似性的特点加以归纳,概括到认识中并固定下来,便形成了刻板印象。如商人很精明、知识分子彬彬有礼、女人很温柔等。 5、什么是图式?P112 图式是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它可以是语言材料的图式,也可以是视觉材料或是其他具体材料的图式。 6、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 (1)首因效应: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往往根据最先接收到的某些信息形成印象,这种最先的信息对人形成印象具有强烈影响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P106 (2)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某些时候,人们最后所接受到的信息也能左右其形成的印象,这种最后接受的信息对人们形成印象具有重要作用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P106 (3)晕轮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P122 1、对印象管理的理解?P143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完整版教学内容

课件内容第1 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第2 章社会心理学理论第 3 章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第 4 章社会化第 5 章态度及其测量第 6 章社会知觉第 7 章刻板印象与归因第 8 章自我概念第 9 章价值取向第10 章沟通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斯旺(Swann ,1992 )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人们确实偏爱确认自我概念的反馈。图8-2 同伴交往偏好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五、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人们由于我们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中强调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喜欢用好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认失败负有责任,这种偏差被称作自我服务偏差或利己偏差。自我知觉的自我优化倾向能使人产生力量感和自我满意感,符合自我价值定向的自我保护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保护自我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这些倾向可能妨碍人们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导致自欺(self deception) 的发生,严重时还会使人否认现实。第三节自尊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三、自尊的测量四、自我效能第三节自尊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一)自尊的结构詹姆斯(1892) 认为,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波普(Pope, 1988) 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两个维度构成。此与罗杰斯早期的观点一致。库泊史密斯(Coopersmith, 1967) 提出,自尊从四个方面来建立:个人重要性;能力;个体的道德性;权力。第三节自尊波普(Pope,1988) 提出,自尊体现在五个方面:①社会方面的自尊;②学业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③家庭方面的自尊;④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尊;

(word完整版)社会心理学重点内容总结,推荐文档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区别(p1、p6)(简答或论述)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景的力量的科学,尤其关注我们是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关于环境的科学,它揭示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人。 1、研究对象上的区别: 社会学家研究团体——从小团体到大团体(社会与其发展趋势);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个体——个体在某个特定时间对他人的看法,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关系。 2、研究方法上的区别: 社会学家研究的因素诸如社会地位,常常很难操控或可能引发某种伦理道德问题。 社会心理学家更多依赖于可对某种因素进行操纵的试验方法,例如有无同伴影响这个因素。 二、如何实施研究?——相关(法)研究、实验(法)研究(论述或不定项选择) 相关研究是观察两个或多个因素(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操纵任何变量。相关研究可以同时处理许多变量,并且能够探讨实验室无法操纵的现象,例如犯罪、离婚或强奸。相关研究通常不允许得出因果结论。 实验研究中,研究者创造两个(或多个)条件,这些条件仅在特定的、精心操纵的方面有差异(自变量)。个体被随机分配到一个条件下,然后测量他们的反应。如果结果行为(因变量)有任何差异,都是由于研究者控制的自变量造成的。实验允许确定的因果陈述。 相关研究实验研究 明确因果通常不可以可以 探索性经常有通常无 理论检验经常有通常有 检验很多关系通常可以通常不可以 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景 实验者可以考察不可能进行干预的问题 效率较高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来探寻因果关系避免了多数相关研究的因果不明问题 劣势通常因果关系是模糊的通常使用实验室情景设置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的比较(根据p23和shelly p19 表格综合修改)

(完整版)自考04265社会心理学(二)历年题目汇总

自考2047社会心理学(二)历年真题汇总 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二)试题课程代码:0204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 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________因素如何影响个人和群体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行为的一门科学。( ) A.家庭环境 B.生物遗传 C.学校环境 D.社会情境 2.个体是通过微观环境来感知社会现象并获得一切社会心理特征的。微观环境包括很多,如:朋友、家庭、( ) A.学校 B.意识形态 C.社会制度 D.文化 3.人在某种情境中习得一定的行为,而当这种情境再现时,他会出现同样的行为。持这种观点的是( ) A.精神分析理论 B.认知理论 C.场理论 D.学习理论 4.美国心理学家津巴多(P.Zimbardo,1973)等人在斯坦福大学所作的“监狱”实验属于( ) A.模拟研究 B.现场实验 C.实验室实验 D.自然实验 5.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定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 ) A.心理状态 B.心理特点 C.心理倾向 D.心理活动 6.通过记录皮肤电、心率或瞳孔收缩等指标,可以判断一个人对刺激的态度。这种研究态度的方法叫( ) A.生理记录法 B.行为观察法 C.假路线技术法 D.纸笔测验法 7.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恐惧程度与态度改变的关系是( ) A.倒U关系 B.U型关系 C.线性关系 D.反比关系 8.在听众没有改变态度的情况下,先向听众提出小的要求。在听众同意之后,再提出更高要求,听众往 往也会同意,此称为( ) A.登门拜访 B.先大后小 C.对牛弹琴 D.折扣技术 9.弗斯汀格(L.Festinger,1957)提出的理论是( ) A.模仿理论 B.刺激反应论 C.归因理论 D.认知失调论 10.通常人们减少认知失调的办法不包括( ) A.改变认知 B.增加认知 C.减少认知 D.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