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浪漫主义
德国浪漫派文学

海德堡浪漫派
• 1805 青年 刊物《隐士报》
• 阿尔尼姆:《埃及的伊莎贝拉》、《冬天 的花园》、《萨维那夫人》 • 布伦塔诺:《花冠传奇》、《罗累莱》
• 与长于理论的耶拿派想比,海德堡派比较 注意德国民间文学并重视整理“国故”。
克莱斯特柏林浪漫派
• 按地域划分的文学派别 • “基督教德国聚餐会” • 《彭提西丽亚》、《赫尔曼之役》、《洪 堡亲王》、《破瓮记》、《科尔哈斯》、 《智利地震》、《O侯爵夫人》
背景及思想基础
概 述
•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和拿破仑战争 • 欧洲基督宗教思想
• 德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康德、费希特和 谢林
德国浪漫主义流派
概
• 耶拿浪漫派 • 海德堡浪漫派
述
• 柏林浪漫派 • 施瓦本浪漫派
耶拿浪漫派
1798年 耶拿 文学杂志《雅典娜神庙》 施莱格尔兄弟
诺瓦利斯
蒂克
极力美化中古,鼓吹天主教,仇恨动荡, 歌颂黑夜和死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
概 • 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文艺复兴” 述
• 颠覆了旧的价值理性,构建了一个新的文 化模式 • 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
施瓦本浪漫派
• • • • 霍夫曼 世界影响的浪漫派作家 《谢拉皮瓮兄弟》 《十日谈》 《斯居德丽小姐》 德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性侦探小说
格林童话的历史背景解读

格林童话的历史背景解读在现代社会中,格林童话是无数个孩童童年的美好回忆。
这些经典故事不仅具有娱乐性,更是一本智慧的百科全书,深刻地影响了很多人。
然而,只有了解格林童话背后的历史背景,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些故事背后的深意。
本文将为您揭示格林童话的历史背景,帮助您更好地欣赏这些传世之作。
1.德国浪漫主义的兴起格林童话创作于19世纪初,正是德国浪漫主义兴起的时期。
浪漫主义崇尚自然、感情和民族精神,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
格林兄弟是浪漫主义的先驱者,他们深受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致力于收集和保存德国民间故事。
2.民族自豪感的觉醒当时的德国正处于法国的占领下,民族自豪感极为薄弱。
格林兄弟将目光投向民间文化,希望透过收集民间故事,唤起德国人对自己民族传统的认同感。
这也使得格林童话具有了浓郁的民族色彩,成为德国民族复兴运动的象征之一。
3.批判现实社会的力量尽管是童话故事,然而格林童话并非毫无深意。
它们常常含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在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权力、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的揭示。
例如《灰姑娘》故事中,灰姑娘通过善良和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呼唤着社会的公正与平等。
4.文化的传承与保存格林兄弟在搜集民间故事的同时,也把这些故事重新书写并出版。
他们通过对这些故事的整理和改编,使之成为永恒的经典。
这种文化的传承与保存,成为帮助后世保留德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5.教育与娱乐的完美结合格林童话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孩子们而创作的,旨在教育和娱乐结合。
这些故事常常通过人物性格塑造、道德教育和情感表达来引导孩子们的思考和成长。
例如,童话中的主人公往往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通过勇敢和智慧的表现,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结起来,格林童话的历史背景是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民族自豪感的觉醒,以及社会现实的批判。
格林童话不仅是德国民族复兴运动的象征,也是对社会不公的呼喊。
同时,格林童话的创作和出版也帮助传承和保存了德国的传统文化。
最重要的是,格林童话以教育和娱乐相结合的方式,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成长的指导,教导他们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浪漫主义文学在各国的成就

浪漫主义文学在各国的成就浪漫主义文学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强调个人情感、对自然的赞美和对自由的追求。
浪漫主义文学在各国都有着重要的成就,本文将分别从英国、德国和法国三个国家来探讨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和成就。
英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起源地之一,该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成就不可忽视。
浪漫主义文学在英国兴起的背景是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人们对于自然的向往和对于工业化进程的质疑使得浪漫主义文学得以迅速发展。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威廉·华兹华斯,他的诗歌作品表达了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社会现实的关切。
另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家是约翰·济慈,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情和细腻的描写而闻名。
此外,英国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家,如彭塞、拜伦等,他们的作品对于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德国是另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与政治和社会的变革密切相关。
浪漫主义文学在德国的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
歌德是德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浮士德》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经典之作。
席勒则是德国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麦克白》和《威廉·泰尔》等都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是情感深沉,思想深邃,对于个体的追求和对于自然的崇拜贯穿其中。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受到了英国和德国的影响,但同时也有自己的特色。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维克多·雨果,他的作品《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雨果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悲壮,对于社会不公和人类命运的关注贯穿其中。
另一个重要的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是阿尔弗雷德·德·米尼亚克,他的作品《真爱永恒》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爱情小说之一。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教案教学设计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历史背景和核心概念;2. 分析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主要元素和特点;3. 探索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对当代文学和艺术的影响;4. 培养学生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欣赏和批判能力。
教学内容:一、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历史背景和核心概念1.1 背景介绍德国浪漫主义文学起源于18世纪末的德国,是一种追求自然、自由和想象力的文学流派。
它反对启蒙运动中对理性的过分偏重,强调个体的感性和内心体验。
1.2 核心概念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体情感、想象力、超验主义和对自然的崇拜。
它追寻真我与自然、无限与哲学的融合。
二、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元素和特点2.1 想象力和超验主义浪漫主义作品中经常出现超越现实的情节,通过对理性世界的超越,揭示个体内心世界的神秘性。
2.2 自然与个体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体与自然的联系。
作品中经常描绘美丽自然景色,以及自然对个体内心的启发和影响。
2.3 对历史和民族的关注浪漫主义文学关注历史和民族的发展,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出来。
它呼唤复兴和独立,反对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压制。
三、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对当代文学和艺术的影响3.1 对诗歌的影响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对诗歌的传统和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开创了许多新的诗体和诗歌风格,使诗歌更加注重个体的表达和情感体验。
3.2 对小说的影响浪漫主义文学对小说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它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和题材限制,注重个体心理的描写,创造了许多经典的浪漫小说形式。
3.3 对绘画和音乐的影响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对绘画和音乐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维科多·费舍尔、卡尔·福尔斯特等浪漫主义画家将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概念融入到绘画中,而浪漫派音乐则通过音调和节奏表达情感和超验。
四、培养学生的欣赏和批判能力4.1 阅读经典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学生通过阅读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如《泰伊尔》、《浮士德》等,培养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西方文论第七讲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文论 cee

—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他们对资本主义文明及人与人之 间的现金交易关系极其反感,向往中古时期的封建社会。曾隐居 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由是得名“湖畔派”。他们的诗作或讴歌宗 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或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 一般都是远离社会斗争的题材。他们常常是通过缅怀中古时代的 “纯朴”来否定丑恶的城市文明。“湖畔派”诗人在法国革命之初也曾 感到鼓舞,表示过欢迎,但后来被1793年出现的雅各宾专政所吓 倒,恐惧之余,日趋后退与保守,有的竟发展到反对革命。
1、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 序言》
《<抒情歌谣集> 序言》——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和纲领。
情感与 自然
诗的题材应是田园生活;诗的语言应 为真挚单纯的语言
诗的目的是抒发情感,歌颂自然和人 性,诗是神谕的东西
诗的目的是抒发情感,歌贬低情感。但华兹华斯则把人类天性和自然之美看做是“普 遍的和有力量的真理”。他说:“诗的目的是为了真理”。具体来说,诗就是要抒发 情感,歌颂自然和人的本性。他认为, “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 诗人应“是一个天生具有更强烈感受力、更多热情”的人,“对于人性有着更多的知 识”,“比任何人还要喜爱自己的内心的精神生活”。
3\
法国浪漫主义
1.夏多布里昂的“基督教诗意”说
• 《基督教真谛》——美学文艺学著作,是基督教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基督教诗 意说”
基督教“最富于诗意,最富有人性,最有利于 自由、艺术和文学” “神秘”、“孤独”、“忧郁”——“神秘为美”
2、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理论著作《<克伦威尔>序言》和《莎士比亚研究》 《<克伦威尔>序言》——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书。 • 《<克伦威尔>序言》中的文艺思想: ① 诗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② 基督教的产生与美丑对照原则 ③ 基督教的人道主义与真实 ④ 文学的自由主义原则
舒曼浪漫曲三首介绍

舒曼浪漫曲三首介绍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是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以其丰富的情感表达和优美的旋律而著称。
在他的作品中,尤以浪漫曲最为突出。
在本文中,我将向大家介绍舒曼的三首著名浪漫曲,分别是《梦幻曲》、《幻想曲》和《森林情曲》。
首先,我们来谈谈《梦幻曲》(Traumerei)。
这是舒曼创作的《童年情景》(Kinderszenen)中的一首小品,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如同一幅忧郁而温馨的画面,带领人们回忆起童年的美好时光。
音乐中的旋律优美流畅,情感丰富而深沉。
通过舒曼的音乐语言,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儿时的快乐、单纯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首曲子既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又展现了舒曼独特的创作风格,是他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接下来,我们聊一下《幻想曲》(Fantasie in C major)。
这是舒曼为了表达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爱妻克拉拉的思念而创作的。
这首曲子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着不同的情感表达。
开头的部分充满了悲伤和忧郁,反映了舒曼内心深处的痛苦和不安。
而中间的部分则展现了他对音乐的热情和激情,充满了力量和力量的表达。
最后的部分则是充满了希望和欢乐,表达了舒曼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整首曲子的结构和情感变化都非常丰富,展现了舒曼作曲才华的全面和深度。
最后,让我们来听听《森林情曲》(Waldszenen)。
这是舒曼创作的一部钢琴独奏曲集,共有九首小品。
这个曲集以森林为背景,通过音乐的形式展现了不同的森林景观和情感表达。
每首小品都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情感氛围,有的安静祥和,有的激情奔放,有的忧伤凄美。
整个曲集给人一种置身于森林中的感觉,引发人们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
舒曼通过音乐的力量,将森林的神秘和美丽呈现给了听众,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音乐的力量。
舒曼的浪漫曲以其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旋律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喜爱。
他的音乐作品中蕴含了他对生活、自然和爱情的热爱和思考,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和感动。
海德堡浪漫派名词解释

海德堡浪漫派名词解释海德堡浪漫派是19世纪初德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以海德堡大学为中心形成的一群文学家、诗人和哲学家。
他们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追求个人感受、自由创作和对自然、爱情、艺术的热爱。
海德堡浪漫派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感情、奇幻的想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在海德堡浪漫派的作品中,有几个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和拓展。
首先是'浪漫'一词,它源自拉丁语'romanticus',原意为'来自罗马',但在浪漫主义中,它指的是对现实社会的反叛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浪漫主义强调个人的情感和想象力,追求纯粹的艺术表达,反对机械的理性和功利的现实。
海德堡浪漫派的作品充满了浓烈的情感、幻想和对自然的赞美,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核心精神。
另一个重要的名词是'自然'。
海德堡浪漫派强调与自然的和谐,认为自然是人类心灵的源泉。
他们赞美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并将其与人类内心世界相联系。
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然常常被描绘为一个有生命的存在,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海德堡浪漫派的诗人们通过描绘自然的景色、感受自然的气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还有'爱情'这一名词。
海德堡浪漫派的作品中,对爱情的追求和赞美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们认为爱情是人类最高尚的情感,能够超越世俗的束缚,给予人以力量和启示。
海德堡浪漫派的诗人们通过描写爱情的美好和伟大来传递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总之,海德堡浪漫派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追求纯粹的艺术表达,赞美自然和爱情,并通过个人的情感和想象力来反思现实社会和追求理想世界。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浓烈的情感和奇幻的想象,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浪漫主义时期的德语歌剧》文献综述

《浪漫主义时期的德语歌剧》文献综述浪漫主义时期是德国歌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作曲家和作品。
本文将对浪漫主义时期的德语歌剧进行综述,以及对其影响和贡献进行分析。
19世纪是德国音乐史上的重要时期,被誉为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德国音乐家对歌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试图通过音乐和剧本的完美结合来创造出具有浓厚情感和戏剧性的音乐剧作品。
德语歌剧在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家主要有瓦格纳(Richard Wagner)、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和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等。
瓦格纳是浪漫主义时期德语歌剧的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戏剧手法在歌剧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瓦格纳的歌剧作品充满了宏伟的音乐,并与剧情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音乐戏剧形式,被誉为“资本的音乐剧”。
瓦格纳最著名的作品是《尼伯龙根的指环》(Der Ring des Nibelungen),这是他终生的杰作。
该作品由四部连续的歌剧组成,通过史诗般的叙事和复杂的音乐结构,讲述了尼伯龙根神话中的故事。
这部作品在音乐和剧本的设计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对后世的歌剧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韦伯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另一个重要的歌剧作曲家。
他的歌剧作品中最著名的是《魔弹射手》(Der Freischütz),这是一部结合了德国民间传说和神秘主义的作品。
这部歌剧描绘了一个猎人与魔鬼契约的故事,具有浓厚的德国风情和巫术色彩。
《魔弹射手》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被认为是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里程碑之作。
门德尔松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歌剧作品《费利克斯·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极具戏剧性和情感深度。
他的作品风格上受到了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和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等作曲家的影响,充满了表现力和激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漫主义是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上一场引人注目的思想运动。它是西方世界自启蒙运动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思想事件。国内学术界关于浪漫主义的探讨大多限于文学艺术领域;而对于浪漫主义政治思想则鲜有论及;国内出版的各种西方政治思想史教材中,德国浪漫主义往往只字不提。事实上,即使是西人著述的政治思想史经典教材,例如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对浪漫主义政治思想也不加介绍。这一方面或许是由于浪漫主义思想自身的复杂性、模糊性、无体系性以及其特殊的著述方式——浪漫派作家从未系统地阐述其政治见解,他们的政治思想只是散见于他们写作的许多断片、书信、笔记、名言警句之中;另一方面实际上也体现了英美自由主义话语霸权下的思想史写作中有意无意的取舍及其所折射出的偏见。然而,浪漫主义绝不是一种可以忽略的思潮,相反,它是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西方知识界的许多大家如卡尔·施米特、卡尔·曼海姆、汉娜·阿伦特、以塞亚·伯林等,皆高度重视浪漫主义政治思想的研究价值。
鉴于德国浪漫主义发展史上,早期浪漫派与晚期浪漫主义思想有较大差别,本文主要关注德国早期的浪漫主义,这是因为浪漫主义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主要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并表达得最为明确,并且,这也是更好地理解德国浪漫主义中后期演变的必要的一步。在介绍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政治思想的代表人物、历史背景及基本理念之后,本文将揭示浪漫主义的思想特色,并对这一思潮做出批判性思考。
一、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兴起 “德国浪漫主义”是指一个组织松散、具有模糊的自我意识的知识运动,它肇始于18世纪90年代的德国,最初体现在文学、审美领域,其先声则是由歌德、赫尔德、海曼所代表的“狂飙运动”。浪漫主义形成的关键时期是1797至1802年,中心在耶拿和柏林。当时,许多作家聚会于耶拿的A·W·施勒格尔家中以及柏林的Henriette Herz 和Rahel Levin的文学沙龙中,他们自由而坦诚地谈论哲学、诗歌、政治、宗教等。这一群体的成员的重要代表有蒂克(Ludwig Tieck,1773—1853),瓦肯罗德(Wilhelm Heinrich Wackenroder,1773—1801)、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Schelling,1775—1845),A·W·施勒格尔(August Wilhelm Schlegel,1767—1845)、F·施勒格尔(Friedrich Schlegel,1772—1829),施莱尔马赫(Ernst Daniel Schleiermacher,1767—1834)及诺瓦利斯(Friedrich von Hardenberg,1772—1801)。他们的聚会名噪一时,但随着1801年瓦肯罗德及诺瓦利斯的英年早逝,以及翌年施勒格尔兄弟离开耶拿,浪漫派活动的小圈子便解散了。但是,德国浪漫主义并未随着他们的集会的解散而终结,而是继续发挥影响,最终成为西方现代思想史上最具影响的运动之一。
人们一般将1797至1802年这段时期的德国浪漫主义,称为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其代表人物如上文所述。而1803至1815年被成为浪漫主义的中期,以Achim von Arnim,Joseph Gorres, Adam Mueller, Caspar David Friedrich, Zacharais Werner,Clemens Brentano,Gotthilf Heinrich von Schubert为代表,而1816到1830年则称为浪漫主义的晚期,以Franz Baader, E.T.A.Hoffmann, Hohann von Eichendorff, Schelling 为代表。浪漫主义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观点往往大相径庭,最明显的就是浪漫主义在中后期演变成德国保守主义的盟友,事实上,晚期浪漫派的政治思想已经与早期浪漫派有极大差异,尽管它们仍具有某种一致的思维样式和价值取向。
理解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首先必须考察其历史背景。在考察18世纪末德国浪漫主义思想运动的背景时,我们需要注意当时德国的具体历史境况。直到18世纪最后几年,德意志依然只是一个地域概念。在德意志版图上,大小邦国林立。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在法国以行动体现的革命,在德国以思想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特别是随着拿破仑的进军,德意志民族国家的构建成为德国思想界越来越清楚的一种意识。拿破仑的征服在德意志资产阶级心中引起了复杂的感情,一方面,他们赞同法国大革命的基本理想,敬佩拿破仑的天才,另一方面,又憎恨这位外国统治者,而渴望独立。这最终使他们一方面寻求摆脱各邦封建主的绝对主义统治,另一方面寻求摆脱外族的统治,二者共同构成了近代德国民族国家构建的任务。德国浪漫主义是民族主义产生的思想准备。1784年,J.G.赫尔德出版《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考》一书,表达文化民族主义的基本观点,此后,“民族性”的观念伴随着浪漫主义运动中迅速传入其他国家。德国浪漫主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与拿破仑的国际主义以及法国革命的普遍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浪漫主义是对法国大革命与启蒙理想的一种激进的批判性回应,它与英国保守主义思想家柏克对大革命的反思以及法国反动派梅斯特尔对大革命的敌视皆有所不同。浪漫主义如何表达其独特的哲学见解的,这是下文的基本内容。
二、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政治思想的基本理念 (1)高扬个性——自我的实现与英雄理想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十分强调“个性(individuality)”,即强调个人的唯一性、独特性,个性是费希特、F·施勒格尔、施莱尔马赫的等人思想的中心语汇。F·施勒格尔写道:“个性是人内在的原初的永恒之事物;人格则没这么重要。追求这种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事业,将是一种神圣的自我中心主义(a divine egoism)。”施莱尔马赫直到晚期都坚持认为,世界就是人们通过行动实现其个性、表达其个性的可能场所,而所谓自由,在本质上也正是人的个性的张扬。早期浪漫派关于“个性”的理念继承了启蒙运动的个人自由的理念,同时将其进一步向前推进,把个人的价值放到了最高的位置。他们认为,启蒙时期的自由、平等的理念固然不错,但它以抽象的“个人”代替了具体的、活生生的各个不同的个人,因此未能很好地彰显自我的价值。浪漫派强调自我的实现,主张妇女解放、性自由,呼唤英雄人物,呼唤个人神性,这与启蒙时期的个人主义大异其趣。纳德·赛蒂在比较浪漫主义的“个性”与启蒙时期的“个性”时,引用西美尔关于“质的个人主义”与“量的个人主义”的区分,说明浪漫主义的个人主义是一种“质的个人主义”,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不可通约性、不可替代性、特殊性,而非启蒙时期具有相同的理性、人性的个人。
(2)崇尚天性——自然、原始的浪漫化 与声张个性、追求自由相连,浪漫主义崇尚天性或自然(nature),这种自然天性具有某种无法言说的神性,而理性所支配的心灵则无法领会这种神秘、魔幻与美丽。浪漫主义认为,近代以来的工业化进程,在丰富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严重破坏了自然,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近代以来的人也丧失了自然的纯真,所谓的文明人,不过是惟利是图、恬不知耻、毫无情趣的市侩(philistine),不过是金钱的奴仆。诗人诺瓦利斯甚至把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诺瓦利斯那里,到处都是奇迹,娇媚可爱的奇迹;他谛听花草树木的娓娓清谈,懂得含苞待放的玫瑰的心事隐衷,他终于和整个大自然合而为一,待到秋风萧瑟,落叶纷纷,他也就憔悴而死。”浪漫主义的“自然”概念,与理性主义契约论中的“自然”有着根本的不同。正如施密特所指出的:“‘自然’,完全是一个传统哲学中的理性主义概念,是抽象的理性的‘本质’和理性自然法则的同义词,但它获得了一种感情内容。早先哲学中被当作故意的抽象或历史事实的‘自然状态’,变成了一首回荡在森林和原野上的真实的牧歌,一首‘浪漫的幻想曲’。”浪漫派作家主张从那些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遥远偏僻的地方、原始野蛮的部落那里去重寻有资于人的发展的精神财富。正如同浪漫主义的先驱人物卢梭对野蛮人的歌颂一样,他们以野蛮人的质朴来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肮脏、虚伪、矫揉造作。浪漫派作家到各地游历,搜集民间童话、歌谣、原始艺术,他们到古城中寻求昔日的旧画,他们把目光投向古老的处在前工业社会的东方国度,比如“全国都是古董的中国”。浪漫主义崇尚自然,崇尚原始、幼稚之事物,视之为未受所谓的文明污染的纯真事物。诺瓦利斯写道:“哪里有孩子,哪里就是一个黄金时代。”两位施莱格尔兄弟也说,我们的文艺已经老朽衰败,我们的缪斯是一个手握纺杆的老妪,我们的爱神不是金发的少年,而是一个萎缩干瘪、满头灰发的侏儒,我们的幻想已经枯竭:我们必须重新振奋,重新去探索那埋没已久的中世纪素朴单纯的文艺源泉,于是返老还童的仙浆便会向我们迸涌出来。海涅不无讽刺地写道,浪漫派诗人“蒂克先生喝下了那么多民间唱本和中古诗歌,结果差不多变成一个孩子,满口咿呀儿语,天真烂漫。”
(3)有机共同体——寻求失去的家园 浪漫主义一方面发现近代以来人与自然的远离,同时也发现人与共同体的远离,即人成了单子式的个人,失去了归属感。浪漫主义批评基于个人主义而联合形成的市民社会,重新发现了充满温情的业已瓦解的共同体的价值。他们进一步指出,在自利伦理的基础上所建立的现代社会缺乏温情,真正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应当建立在“爱”的伦理之上。“爱”是浪漫主义思想的又一中心概念,浪漫派认为,“爱”是比自利更强烈的动力,爱的主体会为了他所爱的人放弃他的一切,浪漫派希望以“爱”代替法律,使之成为社会的纽带。“爱”之于浪漫传统,正如“自利”之于自由传统一样。浪漫派在启蒙以来的近代思想史上,最早强调共同体的价值,F·施勒格尔、诺瓦利斯和施莱尔马赫在18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了关于有机共同体的理念。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共同体的观念一直贯穿于早期浪漫派于晚期浪漫派之中,但是这两个时期对共同体的理解并不一样。晚期浪漫主义基于其保守甚至反动的政治立场,强调有机的国家、有机的共同体,事实上将其价值放在了个人之上,而不再强调个性,且暗含极权主义之诱因;而早期浪漫主义则不过将共同体视作个人成长栖居、个性培养发挥的家园,共同体的存在并不是为了控制个人。这与浪漫主义对个性的强调是一致的。并且,早期浪漫派关于“有机共同体”的观念也不同于“有机国家”,因为他们事实上有意识地同时与两种理念区别,一种是启蒙“机械社会”的观念,另一种是德国的绝对主义“家长制国家”的理念。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所唤起的对共同体的诉求,充满的乃是一种工业化、城市化以后特有的乡愁,批判的乃是现代人的无枝可栖、无家可归的漂泊状态,体现着在去魅除魔的现代世界寻求人类美丽温馨的家园的哲学诉求,其关于“有机”的论述,与他们关于自然天性的论述是一致的。同时,这也与浪漫主义对传统的尊重相协调。此种亦可窥见埃德蒙·柏克对浪漫派或多或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