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新表现主义

合集下载

世界电影史之德国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电影

世界电影史之德国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电影

世界电影史展示:德国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电影文案历史事件的发展总是离不开时代印记与社会背景,特定的时代背景不仅影响社会事件与国家命运,更影响着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独立的、会思考的灵魂。

因此在探究文艺作品以及当中的艺术性与思想性时,我们绝对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当时人们整个的思考与探索的精神状态。

而说起欧洲先锋派电影,说起“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我们不得不探讨起的是一场波及全世界的战争,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这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掠夺战争中,除了极小部分的民族解放与国家自卫目的之外,其余的参战方都怀有野心勃勃的政治经济利益。

战争历时四年多,战场浩大,战线苦长。

生死是一瞬间的事,但是伤痛却是一辈子的。

战争之后,战胜国职权者忙着瓜分利益,战败国职权者忙着复仇与重兴。

但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每一方的人民,不仅他们的生活受到影响,他们的心理与精神状况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戕害。

这些充满苦闷、怀疑、恐惧的人们,他们没有办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解脱,但是他们想要表达,想要转化这样一种情绪。

于是,这个战争时代下的文艺与思想产物附有浓重的时代印记。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个时代的作品风格各异,诞生了许多流派与大家。

一战后,世界形成一股现代主义思潮,在美国,以海明威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产生,作为战胜国人民,他们曾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却目睹了人类空前的大屠杀,经历种种苦难,深“民主”、“光荣”、“牺牲”口号的欺骗,对社会、人生大感失望。

他们通过创作小说描述战争对他们的残害,表现出一种迷惘、彷徨和失望的情绪。

最有名的代表作是《太阳照常升起》,以及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在文学、建筑等领域上,达达派、未来派、表现派、构成派等先锋派文艺思潮相继泛滥起来,而盛行一时的自然主义出现了衰退趋向。

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开始兴起,中国深受世界现代主义思潮以及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像。

而在大洋彼岸的欧洲,诞生了法国的“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流派,德国的“表现主义”“写实主义”流派。

论新表现主义的现实意义

论新表现主义的现实意义

论新表现主义的现实意义作者:刘晨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11期摘 ; 要:新表现主义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于德国,作为一股新兴的艺术形式,新表现主义在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艺术体验,具有新时代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新表现主义;德国;流派中图分类号:J205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2-0286-01所谓新表现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德国开始的一个新流派,顾名思义,它是以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为楷模的。

当然,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机械的摹仿。

作为波普艺术(流行艺术)和极少主义的反动,新表现主义以表现自我为主旨,在画面、笔法、情调等方面显示了对本世纪初的表现主义的回归倾向,但由于两者发生的时代不同,故在艺术思想、题材选择、表现手法上并不同。

新表现主义是德国政治危机和恐怖主义混合构成历史环境的产儿,它在理论上接受存在主义的哲学观念,在实践中学习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传统,讲究绘画过程的情感突发和即兴处理,追求一种粗狂的、原始主义的简单踊跃的美学风格,竭力主张还绘画以本来面目,注重绘画性、探索内容、色彩、形式的自我语言。

他们的作品主要表现缅怀民族传统的抑郁情境和反思战败历史的悲怆心态,有的作品鞭挞社会的丑恶现象,有的作品则嘲笑自己的无能。

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虽然各具特点,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自觉地将自己的艺术创造与德意志观念紧密相连。

他们抓住德国的创伤,试图探索德意志文化的根基。

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库斯·吕佩尔兹(Markus Lüpertz ,1941-)是德国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于1941年生于莱辛贝格/伯门。

七岁时随父母迁居西德。

在西德,他从1956-1961年先后在克莱菲尔德和杜塞尔多夫的艺术学院学习。

21岁的吕佩茨到了西柏林并开始了他所谓的“颂赞绘画”。

[表现主义,德国,特征]论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表现主义,德国,特征]论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论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德国表现主义是在一股反传统的思潮中孕育而生,在创作方法上它摒弃了在欧洲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模仿论和反映论,推崇极具个人色彩的表现论的美学。

艺术家们在绘画创作中不再只是客观的描摹世界,而是根据自己内心的需求,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意象与幻想进行创作。

与此同时,这一倾向与尼采的悲剧美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形成交汇,产生了一种奇诡新颖的审美形态与艺术特征。

一、德国表现主义的先驱人物代表先驱:蒙克、康定斯基等。

表现主义的先驱:斯特林堡(1849-1912) 瑞典。

代表作《鬼魂奏鸣曲》。

他把梦魇鬼魂搬上银幕,将人、亡魂幻影同时登场,被称为表现主义文学。

在20 世纪初的欧洲文艺运动与思潮中,表现主义以其鲜明的外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典型代表人物:凯尔希纳(1880-1938),是德国表现主义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凯尔希纳早期从事绘画与木刻,在慕尼黑艺术学校进行深造学习。

他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饱受战争、疾病与穷苦的煎熬。

他深受高更和梵高创作画风的影响,强烈崇拜反自然主义色彩的表现方式。

1901 年他前往德累斯顿学习建筑,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于1905 年与海克尔、洛特鲁夫等成员成立桥派。

他们期望如巴黎野兽派一样能在当地产生巨大的影响。

凯尔希纳1911 年定居柏林,开办现代绘画研习所。

在1933 年受到法西斯迫害,作品被从美术馆移出、没收捣毁。

纳粹上台后迁居瑞士,然而这次的迁徙并没有使凯尔希纳看到希望,德军进入奥地利,边境距离凯尔希纳的家25 公里。

这一次他彻底感到绝望,在长期的被迫害和病痛中开枪自杀身亡。

他的主要作品有:《街道》《街头五个女人》《桥社画家肖像》《马戏团的骑士》等。

凯尔希纳作为桥社的重要一员,他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在绘画风格上,凯尔希纳以叛逆、抽象躁动、狂放不羁惊世,他崇拜梵高与塞尚,但在作品的表达气质上并不具备欢快的灵动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德意志民族的坚韧奋发的风格。

德国表现主义、巴黎画派

德国表现主义、巴黎画派

苏丁
1894年出生于俄罗斯史密洛维奇地区一个犹太人 家庭。父亲是当地的一位裁缝。他从小喜欢画画。 16岁时曾先后在明斯克和维尔纽斯的美术学校作 过短期培训。1913年他得到了一个有钱医生的赞 助,前往巴黎;进入巴黎美术学院学习。在巴黎 期间,他结识了同样具有犹太血统的艺术家夏加 尔、莫迪里阿尼等人,并通过他们认识了巴黎其 他先锋艺术团体的艺术家们。在和这些先锋艺术 家们的交往中,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艺术道路。
二者差别
“桥社”的艺术家们可以说是德国表现主 义的一批纯粹的表白者。
“青骑士”更注重理论上的探索。他们对 形而上、宗教、社会心理学等方面都感兴 趣。同时,也受到了后印象派、野兽派和 立体主义等现代艺术流派的影响。与“桥 社”相比,“青骑士”的艺术家们更具有 知识分子的气质。同时,他们的艺术探索 导致了以后几年中所产生的绝对抽象的艺 术表现形式。
力的挑战。后来由于内部成员之间的观念 发生了争议,到1913年,这个艺术团体宣 告解散。
“青骑士”成立于1911年。创始人是康定斯基和 马克。这个团体的雏形是为了记载1911年前后在 德国出现的现代艺术活动所创办的一个年鉴编辑 社。创办这本年鉴是为了对抗当时德国慕尼黑新 艺术家协会中的保守势力。他主要以介绍先锋艺 术为主,因此深得许多年轻德国艺术家们的拥护。 久而久之,许多年轻的艺术家就团结在了“年鉴” 的周围,形成了这样一个先锋的艺术团体。由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当时的发起人之一马克 和许多年轻的艺术家应征入伍。马克战死在德国, 而康定斯基也返回了俄国。所以,到1914年,这 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团体也就这样悄然解体。
纵观苏丁的作品,无论是人物、风景,还 是静物等其他题材,所表现出来的形色关 系,都是他通过直觉直接表达出来的某种 内心极其愤恨的情感和强烈的对现实社会 的不满的呐喊。可以说,他的作品的变现 力无论从形式上还是派

德国表现主义

德国表现主义

【7.4】德国表现主义德国表现主义主要有两个集团组成:德累斯顿的“桥”社(北德)和慕尼黑的“青骑士”俱乐部(南德)。

桥社成立于1905年,它的创始人是凯尔希纳、黑克尔,尔后参加的有诺尔德、佩希斯泰因等。

凯尔希纳在一份宣言中声称:“每一个人,每一个属于我们的人,直接地、毫不虚伪地表现出驱使他们进行创作的东西。

”他们赞赏凡·高和高更的作品,对蒙克持肯定态度,而且对原始艺术怀有虔诚态度。

不过他们每个人都从不同角度吸收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他们描绘自然和城市中变化多端的世态万相,总带有一股愁闷的、空虚的、木偶般的神态。

桥社在风格上的探索,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在形式上起先多采用流畅、松弛、自由、柔和的线条,尔后就逐渐倾向于紧张、曲折、斜向,最后又变得短促、坚硬,这只是总的画风。

在南德巴伐利亚州的首府慕尼黑活跃着另外一个表现主义集团,取名“青骑士”,成员有马尔凯、克利等。

法国的德劳内在立体主义基础上的松散的几何形结构,大胆吸收色彩光学原理而创造的色彩技法,都给“青骑士”成员很大的启发,他们视他为“现代美术”的缔造者。

青骑士集团的宗旨与桥社一致,但表现语言多采用抒情的抽象语言。

他们对不可见的内在精神比对任何可见的外部世界更感兴趣,希望给这种内在精神以一种可见的形和色,从而把艺术和深刻的精神内容融为一体。

主要表现在康定斯基的艺术中。

∙2008-7-4 12:01∙回复∙∙小雪love庆庆∙2楼康定斯基等人1911年脱离慕尼黑新艺术家协会,而成立青骑士社。

“青骑士”一词,产生于这年初冬康定斯基与马尔克的一次闲谈。

康定斯基曾在其《自传》中回忆道:“我们都喜欢蓝色。

马尔克喜欢马,骑士则是我的主题。

我们两个很自然地说出…青骑士‟的名称”。

在青骑土社中,康定斯基是最核心的人物。

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艺术家,早年曾在莫斯科大学攻读法学和政治学,曾受聘为俄国一所大学的法律教授,也从事过业余的人种志研究。

他精通音乐,还系统钻研过西方现代哲学,尤其信奉通神学和通灵术……。

德国新表现主义

德国新表现主义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德国开始的一个新流派, 以本世纪初的表现主义为楷模。当然,它不是简单 的重复,更不是机械的摹仿。作为波普艺术和极少 主义的反动,新表现主义以表现自我为主旨,在画 面、笔法、情调等方面显示了对本世纪初的表现主 义的回归倾向,但由于两者发生的时代不同,故在 艺术思想、题材选择、表现手法上并不同。 代表人物:约尔格· 伊门多夫 乔治· 巴塞利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艺术凭借“没有有 力的文化传统因而也就没有文化传统的压力”这一 年轻野蛮的优势,裹挟其在东西方冷战中形成的 “霸主”地位.开始在国际艺术界扮演着领导者和 文化输出大国的形象。 二战之前,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领域, 欧洲一直扮演着高高在上的“文化贵族”角色,是 美国的“奶妈和移民文化寻根的归宿地”,在欧洲 知识精英的眼中,美国文化通常被视为欧陆文化的 一个劣质拷贝。 产生了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一种“反哺”现象
代表人物
乔治· 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作为德国 “新表现主义”的代表性艺术家之一,他发展出一 种颇具表现性的人物画风格,重现传说中的英雄人 物和神话故事中的人物。 巴塞利兹对绘画的纯粹图像因素感兴趣,有意忽视 叙事性和象征性。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巴塞 利兹尝试用一种“形象倒置”的方法创作绘画。在 这样的画作中,上下倒置的人物似乎在向上升,重 力颠倒,强烈的色彩和宽大而粗犷的笔触渲染出独 特的画面形象

进入1960年代以后,美国艺术的创新已经显得毫无 节制而且粗制滥造,艺术逐步走向一种力和荣 誉地位的丧失使德国人产生失落心理,德国人强烈 的文化自尊心导致悠久的表现主义艺术传统的复苏 另一方面,德国文化传统使德国艺术家对美国文化 的浅显和波普化倾向的抵触。
归纳

德国新表现主义浅议

德国新表现主义浅议
社 科纵横
青年与社会
德 国新表现 主义浅议
郭 锐
新乡 4 5 3 0 0 7) ( 河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河南
【 摘 要】 德 国新表 现主 义是一 个 多元化的 艺术运动 ,在2 0 世纪八十年代 对欧洲与 美国的艺术产 生了深远 的影响。德 国 新表现主 义艺术 家试 图探 索德 意志文化 的根基 ,让 自己的创作与德 国历 史与文化观 念 紧密相连 。他 们在作品 中往往 呈现 出对 民族传统 的缅怀和对战败 历史的反思 ,抑或批 判社会 阴暗面 ,抑或 自我嘲讽 。德 国新表现主 义艺术成为战后 第一面能与 美国
艺 术 相 抗 衡 的 旗 帜 ,对 视 觉 艺术 的 发 展 方 向产 生 了深 远 影 响 。
【 关键词 】 表现 主义 ;新表现 主义 ;巴塞利兹 ; 基弗
德 国是一个有 着厚重积淀的文化强 国,它的哲学与艺术 对 世界 文化 有着深 远影 响。2 O世纪初 期 出现 的德 国表 现主 义拥 有基 希纳 、黑克尔 、康定斯基 、马尔克 、克利 、贝克曼 、 迪 克斯等等大师级 的艺术家 ,德 国表现主义也 由此推动 了西 形象来表达思想 ,他们不 主张过度地扭 曲现实对象 ,认为变 形与夸张是为 了更好地表现表现主义更为具 象。 德 国新表 现主义绘 画出现了诸多有影响力的艺术家 ,其 中乔 治 ・ 巴塞利 兹是最 为有名 的一位 。巴塞利兹 1 9 3 8年生 于东 德 ,2 0岁 时穿越柏 林墙来 到西 德。从七 十年 代末 开始 巴塞利兹开始 画一些上下倒置 的人物或动物形象 ,这些作品 往往尺幅 巨大 、色彩鲜艳 、笔触奔放 。巴塞利 兹这种倒置的 作品表现形式与人们一般对 于架 上绘 画的欣赏习惯相悖 ,正 是这点将观者 的 目光 引领 向作 品本 身。不过他的作品却并未 因为画面 的翻转而削减 画面 的稳定性 ,反 而加强了在混乱颠 倒 中呈现 出来 的独特个人情感 。巴塞 利兹 强调作品的形式特 征 ,他说 : “ 我想绘 画对象 不再具有 固有 的重 要性 ,所 以我 选择没有意义 的东西 ……绘 画客体不 表达任何 东西 ,绘画不 是达到一个 目的的手段 ,相反 ,绘画是 自发的” 。 安塞姆 ・ 基 弗 是 另 一 位 重 要 的新 表 现 主 义 画 家 ,他 1 9 4 5年生 于德 国 ,曾被 誉为 “ 成 长 于第三帝 国废 墟之 中的 画界诗人 ” 。他 的作 品主题往往 晦涩难懂 、饱 含诗 意 ,画面 呈现 出厚 重 的沧桑感 ,形式 极其 现代 。基 弗 是波伊 斯 的学 生 ,他秉承 了他老师 的很多观点 ,也被视 为”德国罪行的考 古学家 ” 。基弗 重视对德 国历史文 化 的重新 审视 ,特别 是纳 粹时期的德 国,他寄希望用绘 画去介人历史 ,助其民族的复 兴。但不 同于波伊斯 的是他避免在作 品中探讨 当下的社会问 题 ,更没有波伊斯那样 的政治野 心。基弗 在作 品里描绘了大 量纳粹时期遗 留下来 的沦为废墟 的建 筑 ,这些 建筑曾经是集 权的象征 ,不过现 已被 战争毁坏殆尽 。他 在绘 制这些遗迹时 运用 了大量油彩 ,以及废 金属 、石 头 、砂子 、树 叶 、稻草 、 树脂等等综合材料 。他在作 品中一再反 映纳粹 时期的德国景 象 ,但很难从作品里读懂他对于纳粹 的真 实态 度 ,不过不管 他是持批评或是 同情都不可抹杀他作 为一 位伟 大的艺术家的 身份。 除了巴塞利兹 和基弗 ,德 国新 表现主义画家的杰出代表 还包括 A・ R・ 彭克 、约 尔格 ・ 伊 门多夫 、马库斯 ・吕佩 尔 兹等等。新表现主义 的艺术家们坚持用传 统的材料 和方式与 美国艺术相抗衡 ,将具象艺术重新带 回被抽象 和观念把持的 七十年代 ,使二战后的欧洲艺术家重新受 到国际关 注。这一 流派动摇 了纽约作为 当代艺术 中心 的地位 ,决定 了后十年艺 术的发展 方向 ,其 意义深远 ,影 响至今 。 参考 文献 【 1 ]王瑞 芸. 新表 现主 义—— 西方 后现 代 艺术 流派 书 系 【 M】 . 北京: 人 民美术 出版社, 2 0 0 3 . 作者简介 :郭锐 ( 1 9 7 7 - ),重庆人 ,毕 业于四川美术 学院油画 系,现为河 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 师,研 究方向 :

浅析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

浅析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

浅析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概述:发生于1970年代末的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区别于原来的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在以美国主导的波普艺术、抽象艺术以及观念艺术世界中,以德国国家力量推出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成为西方艺术内部一股强有力的抗衡力量,深深影响了世界艺术发展的轨迹。

关键字:德国;新表现主义;格林伯格;一.德国新表现主义形成的世界背景及环境(1)德国新表现主义形成的世界背景①.时代背景:德国新表现主义是在20世纪中后期出现的以绘画为主的思潮。

其世界背景是二战结束后,世界一分为二,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作为战争中最大的胜利方在经济上迅速发展,成为了西方世界的霸主,在文化上一度成为标杆,并对欧洲形成一种文化上的压制状态。

欧洲战后的文艺界有强烈的不愤,认为美国属于暴发户,他们认为文化精神的根在欧洲,决定在艺术内部要有一些作为,这是德国新表现主义形成的内在动力。

德国在战后尤其是60年代后,社会秩序与国家经济恢复的异常迅速,德国伴随着经济的腾飞,国家内部开始强调尊严、文化、精神等问题,并开始重新思考在西方内部的位置。

②.文化背景:欧洲的法兰克福学派与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在欧洲兴起并方兴未艾的时候,正是德国新表现主义产生发展的时期,新的思想被生产出来并为德国新表现主义注入了思想动力。

③.人文背景:左翼色彩浓厚的博伊斯带出来的一批学生,如基弗、伊门多夫都有艺术上的对抗性,并延展在政治方面的抗争。

(2)德国内部艺术的状态首先,德国经济的快速复苏,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使得德国本身也具备了实力与资本与美国抗衡。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本土的艺术家想要扮演更多国际舞台的角色呼声越来越高。

其次,从艺术界内部来看,威廉帝国时期非常重视历史画工程,因其从国家的历史与民族的传奇为出发点,能够很好的为本国的合法性做图像的证明,以此来团结凝聚人心,并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所以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统治时期,德国艺术界一直有重视具象绘画的传统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
历史上,德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以其哲学和艺术具有对世界根本性的影响力。

产生于20世纪早期的德国表现主义,拥有众多世界级的绘画大师,他们发展了来自法国的后印象主义的风格,加入德国精神,取得的艺术成就对世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二战的结束,这种文化上的荣誉地位却很快归属了纽约。

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于1945年熄灭之后,世界被一分为二。

两大对立的阵营在政治、经济领域出现对弈格局。

德国作为战争的肇事者在战败后,成了分割和对立的标本,东、西德国被人为地拉向两个方向。

与此同时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却在战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华盛顿作为政治强势极点的同时,纽约成为战后世界艺术的中心。

美国人在战后的40年里,始终把文化艺术作为有力的冷战武器,在世界范围内推行自身的文化强势,在意识形态领域施加影响。

评价: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创作手法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它采用了色面绘画的色面层次组织,也采用了最少派艺术的直接表现法和波普艺术的形象。

他们的作品没有限定的题材内容,追求自由表现﹑自由联想,强调感情的率直﹑天真。

他们的作品起到了恢复德国艺术影响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德国的文化精神。

德国人认为,德国文化的独特使命就是发掘原始的、精神性的图像的意义,新表现主义的探索正是这一意义的体现。

新表现主义绘画体现了德国绘画和文化的伟大历史传统,是真正具有德国性的艺术形式。

背景:
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以一个有活力的现代主义流派的荣誉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政府以经济为手段的强力推动下,它的影响力不仅在美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成为艺术的主流。

然而这种美国艺术风格的源头却来自德国。

战后,德国影响力和荣誉地位的丧失,使德国人产生的失落心理是容易理解的。

另一方面,德国文化传统使德国艺术家对美国文化的浅显和波普化倾向的抵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博伊于斯的“社会雕塑”观念正是以一种充满历史和社会关怀的德国方式对美国文化进行了有效地对抗。

在绘画领域,一批艺术家创造的“德国新表现主义”潮流所获得的世界影响力成功地恢复和加强了欧洲尤其是德国的文化地位。

乔治-巴塞利兹,约尔格-伊门多夫,马库斯-吕佩尔兹,A-R-彭克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群体中的四位杰出代表。

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
——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性艺术家之一,他发展出一种颇具表现性的人物画风格,重现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和神话故事中的人物。

巴塞利兹对绘画的纯粹图像因素感兴趣,有意忽视叙事性和象征性。

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巴塞利兹尝试用一种“形象倒置”的方法创作绘画。

在这样的画作中,上下倒置的人物似乎在向上升,重力颠倒,强烈的色彩和宽大而粗犷的笔触渲染出独特的画面形象
代表作《倒置的形象》
巴塞利兹以“倒置的形象”强调了其作品的独特形式与个性,这种发掘原始精神性图像的意义,正是德国“新表现主义”不断探索展示的精神内涵。

约尔格·伊门多夫(Jörg Immendorff)
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大师,1945年生于德国布勒卡德,70年代他曾属于一个崇尚毛泽东思想的党派,这在当时欧洲青年反思社会时是有代表性的倾向。

他曾被冠以“政治卡通大师”、“社会现实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名头,当时的东德还曾称他是“修正主义”,从这些名头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极强的政治性的艺术家。

这些冠名随着世界政治的变化都渐渐失去意义,而他的艺术本身依然是世界艺术中有持续影响力的语言之一。

代表作《德国咖啡馆》
马库斯·吕佩尔兹(Markus Lüpertz)
1941年4月25日生于波希米亚的莱布瑞克,1948年举家迁往德国西部。

他曾干过一年煤矿工人,后在杜塞尔多夫学院学习,1962年到柏林。

1970年获得艺术奖学金资助,使他有机会在佛罗伦萨学习生活一年。

次年,赢得德国批评家协会奖。

1974年,参加首届柏林双年展。

1977年,他拒绝参加第六届卡塞尔文献展。

但是在1981年,他改变了主意,参加了该年举办的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同年,完成了歌剧《文森特》的舞台设计。

1984年,他游览了纽约,并发表《纽约日记:1984》。

1994年,参加“德国艺术1964-1994”展。

吕佩尔兹是70年代最活跃的德国艺术家之一,擅长绘画和雕塑,他的作品为欧美多家大博物馆收藏。

他还是一个诗人,出版有好几本诗集。

变化多端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其艺术的特征。

吕佩尔兹的艺术不回避政治,不回避历史,他冷静、大胆地直面当时分裂的日耳曼民族和德意志国家不光彩的纳粹时期,他把纳粹的一些标志和象征移用于自己的作品里,创造了极为独特而令人震惊的画面,充满隐喻和象征。

吕佩尔兹自己也说:“我的画里充塞了对于未来的秘密符号,我自己不懂,观众也不明白。


A.R.彭克
德国著名画家,版画家,雕刻家。

1939.10.3.出生于德累斯顿,本名拉尔夫-温克勒(曾用笔名麦克-汉姆、米奇-斯皮雷恩、a.Y..以及Y)在原来表现主义的基础上,他参照了未来主义﹑形而上画派的表现语言,吸收了50年代以来一些流派的手法,使现代艺术具有新的反叛精神。

A.R.彭克继承了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对原始艺术的热爱,重新在自己的画中复苏了表意符号、象形符号和书法,让人回想起洞穴文化,古埃及、玛雅和非洲的艺术。

他相信原始人的精神同现代人是类似的,而原始图像对二者而言同样可懂。

此外,彭克认为这一主题物传达了冷战时代的恐怖与隔离的心理经验,特别是德国一分为二之后的情况。

所以,他的作品是其新表现主义同伴们所共有的危机心态的典型代表。

安塞尔姆·基弗1945年出生于德国多瑙埃兴根。

画家,雕塑家。

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被公认为德国当代最重要艺术家。

作品媒介包括稻草,粉煤灰,粘土材料,石头,铅,虫胶以及铅铁等金属元素。

他的艺术渗透着对历史及文化的反省与思考。

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年3月8日出生于德国多瑙埃兴根。

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被公认为德国当代最重要艺术家。

70年代安塞尔姆·基弗曾师从德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前卫艺术家约瑟夫·波伊
斯(Joseph Beuys)和Peter Dreher。

他的作品常以圣经、北欧神话、瓦格纳的音乐和对纳粹的讽刺为主题,并大量使用稻草、灰土、虫胶、石头、模型、照片、版画、沙子以及铅铁等金属元素。

著名犹太诗人保罗·策兰的诗歌对安塞尔姆·基弗作品主题的表现影响甚巨,他通常会以策兰的诗歌为作品命名或是作为展览主题。

无论安塞尔姆·基弗的艺术采取何种形式,如绘画、行为、摄影、综合材料、装置还是雕塑,它们都渗透着对历史及文化的反省和思考。

他的作品充满张力,震撼人心。

充满强烈而忧郁的美感以及深涉德国历史意义却常常被观者误解。

要说在当代画家中谁对二十世纪末的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意义,而安塞尔姆·基弗就是那个无愧于这个称号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