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

合集下载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

• 黑色幽默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海勒的 《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出了 毛病》(1974)、《像戈尔德一样好》 (1979),库尔特· 冯尼古特的《猫的摇 篮》(1963)、《第五号屠场》 (1969)、《顶呱呱的早餐》(1973), 托马斯· 品钦的《V》(1963)、《万有 引力之虹》(1973),约翰· 巴思的《烟 草经纪人》(1960)、《牧羊童贾尔斯》 (1966),唐纳德· 巴塞尔姆的《白雪公 主》(1967)、《亡父》(1975)。
• 萨特是个无神论存在主义者。从凯戈尔的基督教存 在主义过渡到萨特的无神论存在主义有一个过程, 中间承前启后者是德国的另一位哲学家胡塞尔。第 二次世界大战前,萨特就学于胡塞尔门下,他直接 师承了胡塞尔在克尔凯戈尔存在主义基础上发展的 理论中的非理性主义等而摒弃克尔凯戈尔的基督教 神秘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在进行发展和独创,便形 成了萨特的无神论存在主义。从此,存在主义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萨特的无神论存在主义的影 响远远超出了它的先辈,以致人们忽略了基督教存 在主义。现在所谈及的存在主义,通常便是指以萨 特为领袖的存在主义。
詹姆斯· 乔伊斯及其代表作
• 《都柏林人》 •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 《尤利西斯》 • 《芬尼根的苏醒》
乔伊斯的意识流技巧
采用合乎理性的艺术技巧来表现非理性 的精神活动; 通过人物混乱无序的意识流动来揭示生 活的本质; 凭借独特的语言手段来反映人物各个层 次的心理现象;
对《尤利西斯》的评价
• 神秘现实主义在美国尤为普及,表现为 多样形式。除奥尔布赖特以外,迪金森 浪漫而精细的作品,彼得· 布卢姆离奇的 画面,都有它的痕迹。神秘现实主义与 超现实主义、精确现实主义之间,一般 难以划出绝对的界限,同一画家的不同 作品,也往往出现不同的倾向。 • ——《国际现代艺术辞典》

表现主义文学名词解释

表现主义文学名词解释

表现主义文学名词解释表现主义文学是指20世纪初在德国兴起的文学流派,主要流行于1910年到1930年之间。

其主要特点是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批判和揭示,追求真实和直观的表现方式,倡导个人情感的宣泄和激情的表达。

下面是对表现主义文学中几个重要名词的解释。

1.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表现主义是一个艺术潮流,起源于德国,始于20世纪初。

表现主义标志着一种追求表达个人内心真实情感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的艺术形式。

在表现主义文学中,作家通过变形和夸张的手法,强调主观感受和内在体验,突出对社会问题和人类苦难的揭示。

2. 内心独白(Monologue intérieur):内心独白是一种表现主义文学中常见的叙事技巧,它通过直接揭示人物内心的想法、情感和感觉,展示人物思想活动的复杂和混乱。

内心独白通过独特的句法和语言形式,使读者更加贴近人物内心的真实体验。

3. 黑暗战士(Der schwarze Freitag):黑暗战士是表现主义文学中著名的一本小说,作者是奥斯卡·海涅曼。

该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失去内心的人物,暴露了现代社会的虚伪和冷漠,表达了对社会病态现象的强烈批判。

黑暗战士被认为是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4. 元素剧(Elementardrama):元素剧是表现主义戏剧的一种形式,它追求舞台上表现主义的核心元素,即通过肢体动作、表情、声音和节奏等手段,以夸张、变形和抽象的方式表现人物内心的冲突和痛苦。

元素剧注重意象和象征的运用,追求情感和心理的真实表达。

表现主义文学尽管在时间上相对较短,但对20世纪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内心的深入探索,为后来的文学流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表现主义文学的特点和手法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加多样化和自由的表现方式。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


卡夫卡是在极度的痛苦、忧郁、苦闷、恐识和孤独屮, 终其一生的。使他域早而且持久地尝到痛苦体验的是他 的父亲。他父亲的蛮横暴躁、专制权威对他形成巨大威 压,使他终生都生活在他父亲的阳影和难以摆脱的恐讥 和痛苦之中,他甚至产生过自杀的想法。在《给父亲的 信》里,卡夫卡把父亲称做“坐在靠背椅见主宰世界” 的“暴君”,他把自己的恐饥、负疚感以及不善生计都 归咎于父亲。他在信中告诉父亲:“我写的书都与您有 关,我在书里无非是倾诉了我当着您的面无法倾诉的 话。”在他的《美国》、《审判》、《城堡》、《变形 记》等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暴君似的父亲形象或^为 专制父亲的象征。
“昨天夜里,我辗转反侧,难以成寐,我在阵阵作痛
的头脑里,反复考虑自己所遇到的一切事情。那时,
我重新认识到,我是生活在非常贫瘠的土地上,或者 说,我是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在一片漆黑中,黑色 的暴力随心所欲地猛冲过来,不管我怎样结结巴巴为 自己辩护,它还是毁了我的一生。只是写作保存了我。
没有写作,生活将变得不可忍受,我会以发疯来结束
卡夫卡与婚姻
情感经历
菲莉斯:公司职员, 两次订婚,两次取消 婚约 密伦娜:翻译家
朵拉:公益服务人员
菲莉斯将卡夫卡理解为
一个有着独特的业余爱好 的保险公司的高级职员;密伦娜将卡夫卡理解为一个 不得已而上班工作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家;朵拉则将 卡夫卡理解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生命的个体。
“但是,我为什么没有结婚呢?这也同其他问题
“ 与你强壮的体魄相适应的是,你在精神 上也高人一等。你完全是通过自己的努 力奋斗才得以发迹的。因此,你极端地 自信。我在孩提时对此迷惑不解,长大 成人后才茅塞顿开,在你看来,只有你 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确的,其他的想法都 是荒诞古怪的、偏执的、疯癫的、不正 常的。”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
现代重要艺术流派
1
2
最优秀的第二组
3
最优秀的第二组
4
最优秀的第二组
5
最优秀的第二组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20世纪 初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流派。表现 主义首先出现于美术界,后来在音乐、文学、戏剧以及电影等领域得 到重大发展 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 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的这个做法尤其用来 表达恐惧的情感,因此,主题欢快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
6
最优秀的第二组
表现主义一词最初是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 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题名,用来与自然派和印象派相区别。
1911年希勒尔在《暴风》杂志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现主义”一词来称呼柏林 的先锋派作家。
1914年后,表现主义一词逐渐为人们所普遍承认和采用。 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它们 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 传统的特色。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
最优秀的第二组
表现主义作家每个人的创作个性不尽相同, 我们很难将之统一于一种或几种模式之中。表现 主义在艺术上实验色彩很强,在当时是不定型的。 但经过半个多世纪时间沉淀,它的许多艺术主张 和表现方法已经得到公认。表现主义文学在形式 和技巧上所进行的广泛的探索和革新是有成效的, 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对现代文学 理论和文艺美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11
最优秀的第二组
ABOUT:表现主义在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手法

表现主义手法

表现主义手法表现主义是一种在20世纪初期兴起的艺术运动,它强调对内心感受和情感的直接表达,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在绘画、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中都有表现主义的身影。

本文将以表现主义手法为标题,探讨表现主义在不同艺术领域中的表现和特点。

一、绘画中的表现主义手法在绘画中,表现主义追求形式的扭曲和颜色的夸张,以表达内心情感的冲突和痛苦。

画家们常常使用扭曲的线条和变形的图像来表现内心的焦虑和恐惧。

同时,鲜艳的色彩和强烈的对比也是表现主义绘画的特点之一。

通过这种方式,画家们试图唤起观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和共鸣。

二、戏剧中的表现主义手法在戏剧中,表现主义通过舞台布景、角色表演和音效等手段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痛苦和迷茫。

舞台上常常出现夸张的装饰和扭曲的道具,以及戏剧化的动作和声音效果。

演员们以夸张的表演方式来传达角色的内心情感,呈现出独特的戏剧效果。

表现主义戏剧常常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存在的困境,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来引发观众的思考。

三、电影中的表现主义手法在电影中,表现主义通过摄影、灯光和剪辑等手段来表达情感和情绪。

黑暗、阴影和对比是表现主义电影的特点之一。

通过运用特殊的摄影技术和灯光效果,创造出悬疑、紧张的氛围,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描绘。

同时,表现主义电影也常常运用快速剪辑和非线性叙事的手法,以增强电影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总结:表现主义手法在绘画、戏剧和电影等艺术形式中都有广泛应用。

它通过形式的扭曲和颜色的夸张,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表达了艺术家对内心感受和社会现实的关注。

无论是在绘画中的形象独特,戏剧中的夸张表演,还是电影中的摄影手法,表现主义都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通过学习和欣赏表现主义艺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艺术家们内心的情感,以及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关注。

表现主义手法

表现主义手法

表现主义手法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以强烈的个人表达、夸张的形式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为特征。

在绘画、音乐、戏剧、文学等领域都有表现主义的影响。

本文将以表现主义手法为标题,探讨表现主义在不同艺术领域中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一、绘画中的表现主义手法表现主义绘画强调对内心情感的表达,形式上追求形象的变形和色彩的夸张。

绘画家通过扭曲的线条和形象、鲜艳的色彩以及粗犷的笔触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例如,德国画家埃米尔·尼尔德的《吼叫》以扭曲的形象和夸张的色彩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不满和焦虑。

二、音乐中的表现主义手法表现主义音乐以情感表达为核心,注重对内心体验的直接表达。

音乐家通过不同的和声、节奏和音色等手法来表达情感的冲突和内心的痛苦。

例如,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德·勋伯格的《绝望的和声》运用了复杂的和声和紧张的音乐结构,表达了对社会和人生的绝望和痛苦。

三、戏剧中的表现主义手法表现主义戏剧追求对人类生存状态和社会现实的批判,注重对内心感受的直接呈现。

戏剧家通过夸张的表演和舞台效果,以及简化的舞台布景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

例如,德国剧作家贝尔特·布莱希特的《噪音》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夸张的表演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虚伪和冷漠。

四、文学中的表现主义手法表现主义文学强调对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的表达,注重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探讨。

作家通过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描写手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环境的压迫感。

例如,德国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以夸张的形象和荒诞的情节,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无奈的思考。

表现主义手法在绘画、音乐、戏剧和文学等艺术领域中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它通过夸张的形式、强烈的情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传达艺术家对世界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和发展,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也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是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文艺思潮。

它首先出现在德国,盛行于奥地利,进而在瑞典、波兰、英、法、美等国广为流传。

它起于绘画,后来在音乐、戏剧、小说、电影等整个文艺领域中获得发展。

据1980年11月13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分析,表现主义打响了二十世纪反主流文化的第一炮。

它是那些中产阶级的浪子的不满和沮丧的产物,是一种带有自由意志论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的反叛形式。

表现主义一词,最初出现于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玛蒂斯的画展上,原是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标题。

1911年,德国画家沃林格尔在《狂火飙》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借用了这个词来称呼析林的先锋派作家,1914年后,这一术语被人们普遍承认和采用。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流派来说,表现主义是一个反传统的现代主义艺术流派。

1905年末1906年初,在德累斯顿成立了第一个表现主义的集团"桥社";1911年,在慕尼黑成立了第二个表现主义的集团"蓝骑士"(或译"青铜士")社。

第一次世界大战交锋,表现主义风行德国。

从文艺理论上考察,德国的沃林格尔和康定斯基是表现主义的理论家。

沃林格尔的著作《抽象与移情》(1908)、《哥特艺术的形式形式问题》(1912)和康定斯基的著作《精神谐和的艺术》(1910),被公认为表现主义的理论文献。

1911年以后,表现主义从绘画界传文学界,到了二十年代获得巨大发展,在诗歌、小说,特别是戏剧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

到三十年代初,表现主义逐渐退潮,但始终没有在欧美文坛销声匿迹。

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奥地利的小说家弗朗兹〃卡夫卡,美国的戏剧家尤金〃奥尼尔,捷克作家卡莱尔〃恰佩克等。

作为表现主义戏剧的先驱者是瑞典的剧作家斯特林堡,他的剧本《去大马士革》三部曲和《鬼魂奏鸣曲》,开创了表现主义戏剧的先河;尤金〃奥尼尔的剧作占据了二十到三十年代的美国剧坛,被称为美国表现主义的领袖。

表现主义名词解释外国文学

表现主义名词解释外国文学

表现主义名词解释外国文学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个艺术潮流和文学流派,它起源于德国,并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的文学和艺术领域。

表现主义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对内心感受的直接表达来呈现社会现实中的冲突和困扰,强调个体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表现主义文学以对人性悲观的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为特点,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冲动和极端的形式表达方式。

表现主义的特点包括:1.冲突与痛苦:表现主义文学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混乱和冲突,特别是对人类存在的痛苦与失败的强烈关注。

2.个体情感的凸显:表现主义文学重视个体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在思想和情绪的深入描绘来传达情感。

3.夸张和变形:表现主义文学以夸张、变形、逼真和各种形式的变异为手段,以突出主题和情感的表达。

4.社会批判:表现主义文学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来揭示社会的虚伪、不平等和缺点。

表现主义在外国文学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德语国家以外的地方。

比较著名的外国表现主义作家包括挪威的尤廷、瑞典的斯特雷姆伯格、捷克的卡雷尔·恰佩克等。

这些作家在各自国家的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痕迹,他们的作品也充满了表现主义的特点和风格。

在中国,表现主义对文学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20世纪初期,表现主义的思潮传入了中国,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表现主义文学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通过对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来呈现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困惑和痛苦。

代表作家包括鲁迅、郭沫若等。

总之,表现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体情感表达和社会现实批判的文学流派,其在外国文学中的影响不可忽视,同时也在各国的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痕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主义文学表现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表现主义”概念最初用在绘画评论。

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在巴黎“独立沙龙”展出八幅作品,提名“表现主义”。

1911年4月在德国柏林第22届画展的前言中,表现主义一词再度出现,以描述法国年轻画家的绘画特色。

在文学批评界,表现主义一词则1911年7月正式出现于德国,此后几年获得更广泛认可。

一战前后,表现主义成为以德国为中心、颇有声势的文艺运动,到20年代遍及欧美各国,在20、30年代形成高潮。

以后逐渐退潮,融入于其他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中。

影响•表现主义文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西方现代主义忧郁、神秘的特点,在象征主义那儿有了明显表现,而怪诞、诡异的特色和抽象的观念,则在表现主义之后才引人注目,形成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向内转”、“深层化”特色。

其原创性、开拓性,被后来的各种现代主义流派继承发展。

国外某些学术著作,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编的《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就把多数现代主义流派统称为“广义的表现主义”。

表现论•表现,是指将表现对象变形幻化为传达某种心理体验的艺术创作原则,以变形和扭曲让艺术远离事物原有的外在形态,以此破除艺术形象直观实指的意义,从而赋予它暗示或象征的功能,使之具有抽象、多义交织的蕴含。

表现的方法让作家、读者专注于感知和把握世界的深层的意蕴。

《生命之舞》,蒙克,1899—1900年,布面油画•“生命组画”是一部揭示现代人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的画卷。

《生命之舞》中央那一对寓意性的拥抱慢舞的恋人形象而汇聚。

它们同时也涉及年轻与单纯、衰老与忧愁的主题,另外,除了“跳舞”,还涉及了生与死、贪欲与繁殖,以及忧郁、忌妒的主题。

油画描绘了一群在河岸边草地上醉然起舞的人们。

三位女性形象在画面上占据主要位置,分别象征女性生涯的三个不同阶段。

左侧穿白裙的那个是一位处女,红润的面颊泛着微笑,就象她面前那枝盛开着的花儿。

其长裙的白色象征着少女的纯洁。

右侧的妇人双手交叠,面露忧郁神色,显得十分孤独。

深色长裙,象征着其内心的暗淡与哀伤。

这两个女性形象,都面朝画面中央的那对沉醉在舞乐中的男女。

他们漫无目的、旁若无人地迈着舞步,女子卷曲的秀发和长裙,将其男伴缠绕。

而男子的黑色衣服,则将女子的红色衣裙衬托得更加夺目,使她看起来显得异常妖娆和充满诱惑。

那衣裙的红色,在这里象征了人生短暂的喜悦。

背景中,两对放荡的跳舞者,象征着那种更为卑贱的生活。

悬挂在空中的一轮圆月(或许是太阳),在水面映出其长长的、宽宽的倒影,象鬼魂的眼睛。

这也是男性的象征。

这一母题在蒙克的其他作品中更清楚地显示了其象征的含意。

毕加索·双臂抱胸的少女毕加索·梦《门》,汉斯·霍夫曼1960年,布上油画•绘画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以纽约为中心的一场广泛的艺术运动。

《门》是霍夫曼创作于1960年的作品,画面看上去简洁、明确。

不同形状的长方形错落有致,红黄蓝的色块在黑色与灰色背景的衬托下显得十分强烈。

整个画面在抽象色块的对比中显出节奏和张力。

观念一:表现自我•认为客观外在现象世界无真实可言,真实在“自我”,其“本质”即自己的灵魂。

作家从主观自我出发,才可以演绎万事万物。

只要开掘自己的内心世界,特别是挖掘那些隐秘的直觉和潜意识,就能创作出“灵魂的戏剧” 。

•埃德施米特:“现实性必须由我们创造出来”。

•库恩菲尔德:“一切现实都是错误的,心灵着迷才能显现真理”。

•“世界形象都在我们自身”,主观幻想乃是“事物的更深一层的形象,事物的纯粹真实”。

观念二:破坏表象、揭示本质•表现主义者追求艺术的“真”,但否定现实主义者基于事物“表里如一”的认定所采取“由表及里”的描写路线。

在他们看来,事物的表象就是假象,是对事物本质真实的掩盖和歪曲。

因此,艺术的方法就是破坏事物的表象,以作家自己的主观创造来达到对于本质真实的揭示。

表现主义美学:美在表现•“我们觉得以‘成功的表现’作‘美’的定义,似很稳妥;或是更好一点,把美干脆当作表现……因为不成功的表现就不是表现。

”“因此,丑就是不成功的表现。

”“美与丑的奥妙都可以纳在‘成功的表现’和‘不成功的表现’这两个平易的定义里面。

”(克罗齐《美学原理》)表现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1.以“内心外化”直接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观现实”•现实主义戏剧重视心理活动内容,主要从社会与心理学统一的角度去洞察、揭示人的内心世界,以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表现主义戏剧实现了创作方向转移——由外部世界的描绘转向对人的深层心理揭示。

内心外化•表现主义是“主观的艺术”,为了深入地表现主观世界,把“潜在情绪戏剧化”,就需要把人物的体验、感情、潜意识外化为舞台形象。

由此,表现主义戏剧运用表演梦境与幻象、独白、面具、以灯光音响舞美表现人物特定情绪等艺术方法直观、形象地揭示人物和作家的主观精神世界。

内心外化•梦境与幻象:潜在心理内容视觉化。

•多层次内心独白:心理内容直接表达。

•面具:揭示多重自我与人格分裂。

Great God Brown。

•音响、灯光、舞台布景:以感官直觉、感知人物特定情绪状态。

•……•画面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

画面中央的形象捂着耳朵,听不见那两个远去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

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的孤独者,似被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征服。

高度夸张、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是漫画式的。

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联想到骷髅与死亡,仿佛是个尖叫的鬼魂。

整个构图具有旋转的动感,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成鲜明对比。

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

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

“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草图上这样写道。

2.人物形象和背景描写的抽象性、符号化•表现主义者认为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是表象,同时强调普遍性而追求类型化,不注重形象的个性特征而具有抽象性和符号化的特征。

重视“本质”•表现主义戏剧着意于突破生活表面去寻找世界和人的“最深一层的东西”,揭示人类共同的、具有永恒的品质,因而,“反对那种满足于在舞台上罗列印象,而对事物的本质、人物的思想、冲突的后果等不作深入揭示的倾向。

它不仅要停留在生活的表面,而且试图进一步深入到其内部。

表现主义者十分熟悉他周围的现实环境,他要从实质上再现这一现实。

”(恩斯特·托勒)忽视个性、情绪•“表现主义否认戏剧的性格。

表现主义者试图把在作者和观众之间的一切可能在舞台出现的东西压缩到最小限度。

……认为戏剧中的人物似乎过分地注意自己的服装外表和自己的行为举止,而使思想受到损失了。

”(奥尼尔《戏剧及其手段》)•“在表现主义剧作中,人物不是无关大局的个人,而是去掉个人的表面特征,经过综合,适用于许多人的一个类型的人物。

表现主义剧作家期望通过抽掉人类的外皮,看到深藏内部的灵魂。

”(恩斯特·托勒)抽象的理由•时代的现状强烈多变,因此没有人能够成功的应付它。

只有经过抽象,对合理的传统格式重新加以研究和诠释,艺术家才有可能制服这纷繁复杂的现实。

(恩斯特·托勒)《第一幅水彩抽象画》,康定斯基1910年,水彩、墨水、铅笔、纸版•康定斯基说“是客观物象损毁了我的画”,即画中具体的物象,将观者的目光引向辨认现实事物的歧途,干扰了对“内在精神”的呼唤与感悟,也干扰了对绘画本身的观照,从而使绘画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潭。

他指出,对于绘画来说,抽象的形式是最具表现性的形式,“形式愈抽象,它的感染力就愈清晰和愈直接”。

《构图4号》,康定斯基,1911年,布面油画•“康定斯基所见的世界,是一个力的宇宙,摆脱了感官印象的桎梏,从外物及其实质上分离开来,并依其周围的造型而获得经验。

”画家在这里进行了有意味的形式处理。

他有意地隐去那条作为风景画中主线的地平线;山的形态使他能够将地平线分解成道道斜的线。

这对整个画面空间产生直接的影响——不仅使那客观、沉静、分出天与地的地平线在这里消失,而且,还使画上有了一个象立体派绘画一样完整的绘画性空间结构。

3.用多种手法营造怪诞•重视客观现实必然妨碍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与手段的运用,剧作家所描绘的现实生活内容往往也会限制心理内容的表达。

表现主义突破现实主义的“忠实于生活”的舞台常规,创造出表现性的舞台形象,以表现超越自然形态的潜意识、多重自我、幻象……,这就必然会具有怪诞的特点。

即表现主义艺术中的怪诞是表现的必然结果。

“非舞台幻觉主义”•表现主义要破坏事物的表象,直接揭示内在真实,它就必然抛弃西方传统现实主义戏剧的“舞台幻觉主义”,而以背离常态的舞台形象来表明它对最高真理的关注。

这样,布莱希特的戏剧观念也就为现代主义戏剧,特别是表现主义戏剧所接受。

怪诞同时也是追求“间离效果”以注重理性介入的需要。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Constantin Stanislavsky•1863-1938,苏联戏剧家,1888年起领导莫斯科艺术文学协会。

后与人创办和领导莫斯科艺术剧院。

创立“体验派”戏剧表演艺术学派,主张演员表演时应生活于角色之中,每次演出都要感受角色的感情。

表演艺术必须以内部体验为基础。

布莱希特•Berlot Brecht、1898-1956。

德国戏剧家,柏林德意志剧院导演兼剧评家。

他所创立的“史诗剧”理论和表演体系,30年代以来引起世界戏剧界的广泛关注。

表现主义戏剧美学代表,提出观众和演员在感情上与舞台保持“间离”的理论。

认为艺术通过表现人类生活来激发创造性,唤起改造世界的能动性。

创作戏剧《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1931)《伽利略传》(1939)、……《戏剧小工具》第42•间离的反映是这样一种反映:对象是众所周知的,但间离又把它表现为陌生的。

古典和中世纪的戏剧,借助人和兽的面具间离它的人物,亚洲戏剧今天仍在应用音乐和哑剧的间离效果。

毫无疑问,这种间离效果会阻止发生共鸣,然而这种技巧跟追求共鸣的技巧一样,主要是建立在催眠术式的暗示的基础上的。

这种古老方法的社会目的和我们的完全不同。

表现主义戏剧中,变形、交混、割裂、渲染、分身成为经常运用的艺术手法。

二、表现主义文学主要作家作品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剧作家,表现主义戏剧先驱。

主要代表作为《鬼魂奏鸣曲》(1907),三部曲《去太马士革》(1897-1904)等。

《鬼魂奏鸣曲》•通过神的女儿到人间考察世情,表现人生痛苦的悲观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思想观念。

魏德金德Frank Wedekind1864-1918《青春觉醒》格奥尔格·凯泽•Georg Kaiser、1878-1945,德国左翼表现主义剧作家,一生写有70多部戏,重要作品有《从清晨到午夜》(1916)、《珊瑚》(1917)、《煤气厂》(二部、1918、1920)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