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表现主义的定义问题_张黎

合集下载

表现主义的社会批判倾向_张黎

表现主义的社会批判倾向_张黎

理论研究表现主义的社会批判倾向张 黎内容提要 德国表现主义作家都是对社会问题感觉极为敏锐的人,具有强烈匡正时弊的意识。

他们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倡导艺术为人生的社会功能,主张艺术家充当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群的代言人和保护者,以变革和改善世界为己任。

虽然他们尚不清楚世界应变成什么样,但这种倾向性却为德国文学带来一种新质,并对后世作家、艺术家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本文从社会批判倾向的角度,概括描述了德国表现主义文学的重要特征。

关键词 表现主义 行动主义 社会批判 德国文学史家弗利茨·马蒂尼在他那篇《表现主义作为文学运动》的论文一开头便指出,表现主义作为一种精神运动,不只表现在绘画艺术和文学中,它作为一种世界危机的征兆和表现,遍及宗教、哲学、政治、社会生活等各种领域,而世纪之交便已酝酿成熟的各种精神、艺术思潮,恰恰在表现主义运动中汇合一处,因此,任何单纯从艺术角度考察表现主义运动,忽视思想政治倾向的做法,都是不得要领的。

①表现主义那一代年轻作家们,不同于盖奥尔格、霍夫曼斯塔尔、里尔克等前辈,他们都是对社会问题感觉极为敏锐的人,像德国文学史上启蒙运动、狂飙与突进、青年德意志派和自然主义运动中的作家一样,具有强烈匡正时弊的意识,他们对表面看来似乎不可动摇的一切现存事物都持怀疑态度。

他们要求文学表达新思想、新内容,艺术上创造新形式、新语言,他们强调按照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经历表达一切,不拘泥于用现成的表达方式表现他们在现实中感受到的恐怖、痛苦、不满、渴望、梦想等等。

他们面对各种社会矛盾,不再采用精雕细刻的现实主义手法表达内心冲突,不再强调对描写对象进行扣人心弦的分析和缜密充分的揭示,而是强调以鲜明的倾向性和浓郁的主观色彩表达他们的社会批判性。

如德国文学史家维尔纳·密滕茨威所说:“和谐与细腻的时代已经过去,诗歌开始呐喊。

”②这种呐喊的表现主义运动,十分蔑视新浪漫派和印象主义那种唯美主义和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

艺术中的表现主义风格

艺术中的表现主义风格

表现主义是二十世纪初期在欧洲兴起的一种艺术风格,它强调将内心感受与情绪直接表达在作品中,以追求个体情感的真实性和独特性。

表现主义的出现对于艺术界影响深远,它不仅在绘画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渗透到了戏剧、电影、文学及音乐等艺术领域。

在绘画中,表现主义表现为一种具有夸张、扭曲和狂野风格的艺术形式。

艺术家通过采用鲜明而激烈的色彩、强烈的笔触和夸张的构图来表达情感和心理状态。

舒尔曼的《善恶》、莫克的《吶喊》等作品成为了表现主义的代表之作。

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是通过夸张和扭曲的形象来探索人类内心的焦虑、痛苦和孤独。

这种艺术风格激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引发了人们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和关注。

表现主义也在戏剧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的《威鲁伯娜成风尚》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戏剧,它尝试通过夸张和扭曲的方式揭示社会现实和个体心理的冲突。

表现主义戏剧的舞台设计以简约和黑暗为主,通过舞台化的效果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表演者的表演方式也常常是夸张和狂热的,以突出角色的情感状态和内心挣扎。

在电影领域,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被誉为世界电影史上的重要一章。

德国导演弗里茨·朗的《德拉库拉》和罗伯特·魏纳的《卡利古拉》是两部非常著名的表现主义电影。

这些电影运用了夸张的摄影技术、疯狂的场景设计和阴森的氛围来表现人类内心的恐惧和痛苦。

表现主义电影的特点是黑白摄影和非现实的场景设计,这些元素营造了一种梦幻般的氛围,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角色内心世界的认知。

除了绘画、戏剧和电影,表现主义也广泛影响了文学和音乐领域。

在文学中,表现主义通过生动的描述、夸张的形象和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音乐中的表现主义则通过不寻常的音色和半音阶的使用来表达复杂的情感状态。

总的来说,表现主义是一种极具个性和情感的艺术风格。

它通过夸张的形式和狂热的表现手法来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表现主义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引发了人们对人类存在以及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表现主义戏剧名词解释

表现主义戏剧名词解释

表现主义戏剧名词解释
表现主义戏剧是一种戏剧风格和文学运动,强调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体验,以
及观众对戏剧的感知和情感反应。

表现主义戏剧通常通过夸张、扭曲和戏剧性强烈的手法来呈现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情感变化,旨在挑战观众的认知和情感反应。

表现主义戏剧的基本概念包括:
1. 表现主义戏剧强调人物内心体验的重要性,认为戏剧应该直接呈现人物
的情感和内心冲突。

2. 表现主义戏剧采用夸张和扭曲的手法,通过夸张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3. 表现主义戏剧强调戏剧性,认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体验应该通过强烈的
冲突和紧张的情节来展现。

4. 表现主义戏剧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即人物的经历和情节的发展不是按
照线性逻辑来发展的。

5. 表现主义戏剧常常使用象征和隐喻等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品包括:
1. 巴黎公社:《巴黎公社的最后一天》(The Day of the Loyalties)和《最后审判》(The Trial of the Century)等。

2.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Hamlet)和《奥赛罗》(Othello)等。

3.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TRAGEdy)等。

4.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天鹅湖》(Pyotr Ilyich Tchaikovsky):这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作之一。

5. 老舍:《茶馆》(The相声茶馆)等。

表现主义戏剧对戏剧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现代戏剧的发展。

艺术之表现主义

艺术之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埃米尔·诺尔德作品。

1 19世纪末,出现了象征主义的影响和现代风格混在一起的第一个表现主义运动,先驱代表画家是荷兰人凡·高、法国人劳特累克、奥地利人克里姆特、瑞士人霍德勒和挪威人蒙克20世纪表现主义的主要基地是德国,2、桥社时期:1905年德累斯顿成立了表现主义第一个社团桥社。

代表人物:基希纳,黑克尔,配希施泰因等。

基希纳代表作《柏林街景》、《市场与红塔》。

3、青骑士社:1911年慕尼黑成立了第二个社团青骑士社,代表人物:康定斯基、马儿克、马可等。

康定斯基代表论著:《论艺术的精神》等。

康定斯基代表作组画《秋》、《冬》、《乐曲》、《即兴曲》、《构图2号》等。

4、新客观社:德国表现主义后期社团,出现于1923年,代表人物:格罗斯、迪克斯、贝克曼,格罗斯代表作:《夜》,《壕沟战》,《启程》。

劳特累克劳特累克是一位完全独立的画家,他讨厌一切理论、派别,也不收学生。

人物是他唯一的作画题材。

他的画法习惯于把模特儿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不给予任何阴影的笼罩,他只对人感到好奇。

对他来说光线只起一个作用:照明。

它不会改变他的颜色,也不会给确定、充足的对象带来任何变化。

他创造了一种理想的冷光,这使他能去发掘人的形象,从中获得深刻的秘密。

这样他所创作的模特儿便是精神上和心理上的裸体。

所以他的画风色彩明快,简洁率直。

阿尔方斯·德·图卢兹-劳特累克伯爵夫人《《红磨坊舞会》基希纳将其对于现代都市生活的敏锐感受,将都市所特有的那种冷漠、拥挤以及快节奏的感觉,真实而充分地层示出来。

在那浮华喧嚣的热闹场景中,无时无刻不渗透出孤独、隔阂和焦虑之感。

而这些表现主义作品上所充斥着的极度紧张的线条与笔触的形式张力,在某种意义上正反映了基希纳自身那濒于崩溃的精神世界基希纳(1880~1938)Kirchner,Ernst Ludwig,德国画家。

关于表现主义的定义问题

关于表现主义的定义问题

The Definition of Expressionism 作者: 张黎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出版物刊名: 外国文学评论
页码: 119-127页
主题词: 表现主义;文学运动;文艺思潮;文学现象;统一;艺术运动;所指
摘要:德国表现主义文学运动是在艺术运动启发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没有统一的宣言、纲领,也没有统一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规范.'表现主义'从20世纪初起成了德国文艺界一个'流行
语'和'标签',人们大体上明白它的所指,但它却不是一个可以从定义出发进行判断的文学现象.本文概述'表现主义'这个概念的发生史,并指出它与当时欧洲几种文艺思潮的关系.。

表现主义艺术名词解释

表现主义艺术名词解释

表现主义艺术名词解释
表现主义艺术是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法国、奥
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流派。

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的扭曲和抽象化,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恐惧的情感。

因此,主题欢快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

后来,表现主义艺术逐渐发展到音乐、电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

在德国戏剧流派的作品中,其共同特征都是哲理化的加强。

表现主义强调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需要,是一种富有哲学意味的表达方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准确的信息,可以查阅关于表现主义艺术的文献或者咨询艺术领域的专家。

表现主义在美国文学中的影响

表现主义在美国文学中的影响

2014.08学教育25表现主义在美国文学中的影响姬尧(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摘要]表现主义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之一,一直以来受到了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纵观对表现主义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从表现主义的历史、文学特征、影响以及代表作家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综合性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本文主要从表现主义的文学范畴、文学特征入手,以奥尼尔的表现主义戏剧,探析了表现主义对美国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表现主义;美国文学;表现主义戏剧;尤金·奥尼尔表现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绘画的领域。

它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二三十年代兴盛于德、美等西方国家。

表现主义的影响力扩展到其他国家。

之后,在1910年至1927年这段期间,表现主义的发展达到一个高峰。

它不但是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之一,而且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表现形式之一。

从表现主义的文学范畴来讲,它与西方的思想流派如象征主义、未来主义一样。

到目前为止,文学论坛上的,关于表现主义的确切概念,学者们众说纷纭,没有清晰、统一、确切的概念。

一、表现主义的文学范畴表现主义的范畴问题和它的定义密切相关。

一方面从表现主义外部来讲,学者在进行界定的同时,都不可避免地侧重强调它的社会性和思想倾向。

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表现主义的文学性。

这种界定过于简单了。

另一方面,从文学角度来讲,也就是解读表现主义的作品,认为表现主义在德国兴起。

经过不断的发展,接着影响到了欧美的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

主要划分的依据有三个方面:其一,从表现主义的理论来源来分;其二,从表现主义作品的艺术手法划分;其三,从表现主义作品的主题内涵划分。

虽然三种划分的依据不同,但是其中的认识有一定的相同点。

认为表现主义文学兴起于20世纪初,20、30年代兴盛于德、美等国家。

其先驱是斯特林堡,济和社会之深而占有主宰地位。

”美国黑人文学发展到理查德·赖特,确实出现了一个高峰,一个里程碑。

艺术学表现主义的名词解释

艺术学表现主义的名词解释

艺术学表现主义的名词解释表现主义是一种艺术学派,它以强调情感和个体体验为特点,并试图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和传达情感。

这种艺术形式追求直观感受和情感真实性,通常以夸张、变形和夸张的形式呈现。

艺术表现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的德国,并在绘画、音乐、戏剧和文学中得到广泛运用。

本文将对这一艺术学派进行详细解释。

1. 艺术表现主义的起源与特征艺术表现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的德国,与其他一些现代艺术派别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有所不同,表现主义更加强调情感和内心体验。

他们试图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来传递情感和思想,表达社会对于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不安和痛楚。

2. 表现主义的艺术形式表现主义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出名的是绘画和戏剧。

绘画表现主义通常以夸张、变形和强烈对比的方式呈现图像,以此来突出情感和形式上的冲突。

戏剧表现主义则尝试用夸张的动作、音调和语言来表达情感,以及强调人物内心的动态变化。

3. 表现主义的影响和发展表现主义对于20世纪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挑战了传统的视觉和戏剧语言,尝试创造出一种更加直观和感性的艺术体验。

它不仅在艺术界产生了影响,也对文学、音乐和电影等领域产生了影响。

例如,表现主义的音乐作品往往以强烈的音乐表现力和独特的乐器运用为特征。

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和主题也渗透到了电影中,例如德国无声电影时期的作品。

4. 表现主义的现代解读与评价虽然表现主义在早期艺术界引起了争议,并被一些人诟病为过于激进和夸张,但它对于现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它的突破性艺术表达形式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而表现主义所强调的情感和内在体验也使得其作品在观众中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5. 当代艺术中的表现主义影响虽然表现主义在当代艺术界的直接影响力可能相对较低,但其核心理念和思想仍然在当代艺术中产生影响。

许多当代艺术家借鉴了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和精神内核,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艺术家可能采用了更为多样和现代的表现方式,但仍然保持着表现主义求真和个体感受的基本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研究关于表现主义的定义问题张 黎内容提要 德国表现主义文学运动是在艺术运动启发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没有统一的宣言、纲领,也没有统一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规范。

“表现主义”从20世纪初起成了德国文艺界一个“流行语”和“标签”,人们大体上明白它的所指,但它却不是一个可以从定义出发进行判断的文学现象。

本文概述“表现主义”这个概念的发生史,并指出它与当时欧洲几种文艺思潮的关系。

关键词 表现主义 新激情 行动主义 未来主义 立体主义、野兽主义 说起德国表现主义文学,自它产生之日起,就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因此,30年代中期德国进步文学界掀起了一场关于表现主义的论争,实在并不奇怪。

在德国,对表现主义文学的兴衰及其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大体上一致的评价,始于20世纪60年代。

从现在掌握的材料来看,推动德国学术界乃至其他国家的德国文学研究者对表现主义文学开展深入研究的契机,大概有三件事情:一是美国学者瓦尔特·H·索克尔(Walter H Sokel)于1959年出版的一部名为《走向极端的作家》(The W riter in Extremis)的著作,德译本的标题为《文学表现主义———20世纪德国文学中的表现主义》;二是1960年在德国玛尔巴赫席勒档案馆举办的一次关于表现主义的文献展览,以及保尔·拉贝和路德维希·格雷维主编出版的一部《表现主义展览目录》。

三是随着布莱希特驳斥卢卡契的笔记问世而开展的关于表现主义论争的讨论。

这三件事情,对于表现主义文学研究无疑起了推动作用。

不过,时至今日,关于表现主义究竟是一个特殊的德国现象,还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世界现象,在研究表现主义的学者当中,仍然是见仁见智,各说不一。

这个问题,实际上仍然涉及对表现主义的理解,涉及如何给表现主义下一个确切定义的问题。

给任何文艺流派下一个确切定义,实际上都是一件相当棘手的事情。

表现主义尤其如此。

表现主义与同时代的未来主义、立体·119·主义等思想流派不同。

未来主义者曾经发表过大量宣言和纲领性文字,曾经形成一股“宣言热”,评论家、艺术史家、文学史家可以依据那些自我表白来评价这股文艺思潮。

立体主义者则首先以其表达方式相同的绘画作品形成一个特殊流派,而后由一些善于理论思维的画家、评论家总结出关于立体主义的艺术主张。

在德国文学史上,诺瓦利斯和施莱格尔兄弟明确提出了“浪漫主义美学”及一系列特殊术语,学者们同样也可以依据他们的表白,对浪漫主义文学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

此外,豪普特曼及其同道有意识地接受了“自然主义”这个称谓,并以它为规范进行文学创作,连自然主义的反对者都采用这个概念对他们的创作活动进行评价。

表现主义却不同。

表现主义者既没有统一的宣言、纲领,又没有统一的表达方式,它实际上是一个宽泛的、没有统一艺术规范、无法用一个确切定义来概括的文艺流派或文艺运动。

“表现主义”这个概念,是评论家、文学史家、艺术史家和艺术商人们给那一代操着不同艺术表现手法的作家、艺术家共同掀起的文艺运动贴上的一个标签。

“表现主义”从20世纪初起就成了一个流行语。

表现主义者当中除了个别人一开始就宣称自己是“表现主义者”之外,大多数作家、艺术家并不承认这个称谓。

尽管许多学者在探讨和描述这个术语方面花了不少心血,实际上至今也未能取得尽如人意的答案。

“表现主义”仍是一个不确定、模糊不清的概念,美国学者瓦尔特·H·索克尔给表现主义下的定义,甚至还引起许多异议。

倒是瑞士学者保尔·波特纳对表现主义这个概念的探源性论文,①为研究表现主义文学的学者们,提供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材料。

他证明,在重要的表现主义作家、艺术家中几乎无一人承认自己是表现主义者。

这一看法得到学术界普遍首肯。

那么,“表现主义”这个流行语是怎样形成的呢?据保尔·波特纳考证,“表现主义”作为一个外延并不确定的流行语,最初出现在绘画领域,时值19、20世纪的转折点。

而它作为一个特定文艺流派的称谓被普遍采用,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事情了。

据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表现主义”首次出现于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独立沙龙”画展目录里。

一个名叫于连·奥居斯特·埃尔维的职业看门人,在这次展览会上展出了八幅油画,其总标题就叫“表现主义”。

其实,这些画与后来的表现主义毫不相干,它们只不过是一个业余绘画爱好者按照学院派写实绘画要求,努力正确描绘自然的习作而已,所以“表现主义”在这里是训练表现力的习作的意思。

后来,曾经称乔治·勃拉克的画作《勒斯塔克之屋》为“立体主义怪物”,并首次提出“立体主义”概念的法国艺术评论家路易·福克赛依,有时也称亨利·马蒂斯的画为“表现主义”作品。

但是这个概念在法国艺术评论界并未流行开来,后来人们通常称法国的“表现主义者”为“野兽派”。

德国画家弗兰茨·马尔克1912年在《蓝骑士》杂志上发表《德国的野兽派》一文时,借用法国绘画界的流行语,称德累斯顿的《桥社》、柏林分离派和慕尼黑新艺术家同盟的画家们为“野兽派”,而不称其为“表现主义者”。

直到19l4年,他还未用过“表现主义”这个概念。

在德国文献中,“表现主义”这一术语第一次出现在1911年4月柏林举办的第22届分离派绘画展览目录前言里。

一些来自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的立体派、野兽派画家,如毕加索、勃拉克、德朗、佛拉芒克、马尔凯、范·唐金、杜飞等人参加了展出,他们的作品被冠以“表现主义”的称呼,这些画家被统称为“表现主义者”。

“表现主义”这个称谓,就是这次展览会为这部分参展的外·120·外国文学评论 No.4,2001国画家首创的。

观众自然也接受了这个称谓,并且大体上知道它的所指。

关于这个称谓的来历,还有一则广为流传的轶事。

据说19l0年在柏林分离派一次评论委员会上,有人针对马克斯·佩希施坦的一幅画,问保尔·卡西勒:“这还是印象主义吗?”卡西勒顺口答道:“不,这是表现主义!”这是一个机智而俏皮的回答,颇类似文字游戏,因为“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有着相同的字根pr ession(即“挤压”的意思),随着前缀的变化,加上“im”便有“往里压”,加上“ex”便有“往外挤”的谐意。

关于这个传说的真实性,无人能提供确切的证据。

时至今日,研究表现主义起源的人,大都援引这则没有确切证据的轶事,而那种认为表现主义来源于印象主义的说法,实际上就是由此产生的一个“噱头”。

由此可见,在本世纪初期的绘画艺术中,所谓立体派、野兽派和表现主义并无明显界限。

法国的立体派、野兽派绘画被德国人冠以“表现主义”,法国人自己有时也这样称呼;德国也称本国早期的表现主义绘画为“野兽派”。

而当德国人称法国野兽派、立体派为“表现主义”时,还以为“表现主义”这个术语在法国是对这些画家的通用称呼呢。

其实,这个称呼在法国始终未能流行开来。

即使在德国,这个术语最初也并不很流行。

现代绘画艺术最积极的实践者、理论上最有力的辩护者瓦西里·康定斯基,在1911年出版的《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尽管首次详细阐述了方向性的艺术宣言,却不曾明确运用“表现主义”这个概念。

他于1910年在慕尼黑举行的个人画展,被新闻界称为对文化起破坏作用、令人愤慨的“无政府主义”的展览,新闻界甚至要求警方关闭这个展览会。

康定斯基在其发表于《蓝骑士》上的文章中,也就顺水推舟地接过“无政府主义”这个称呼,说这样称呼当前的绘画艺术是对的,不过不是取“无政府主义”一词的贬义,而是取其积极的含义,即新艺术要从旧艺术的规范中解放出来之意。

他有意识地称自己的绘画为无政府主义的作品,却从未有意识地用过“表现主义”一词。

关于艺术解放这一层意思,他在《关于形式问题》(1912)一文中做了充分发挥。

这两篇论文在我国均有中译本,已收入他的《论艺术的精神》②一书中。

译文虽因几经转译,某些地方与原文有些出入,但读者完全可以从中了解作者的艺术主张。

从康定斯基1906年初次接触马蒂斯早期绘画作品算起,到他1910—1911年之间转向抽象绘画为止,他的表现主义绘画经历,只有四五年的时间。

他在1927年一次答记者问中,称自己是从表现主义过渡到抽象艺术的。

当表现主义艺术在德国成为热门话题的时候,康定斯基已经从表现主义阶段进入到了抽象艺术阶段。

从此以后,在他的心目中,所有的“主义”,都是“自然主义的产物”。

在他看来,画家们由于气质不同,分别走向了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但不管他们的艺术规范怎样变化,他们总是以准确再现现实为己任的。

高特弗里德·贝恩在1933年的《关于表现主义的自白》一文中称:“未来主义作为风格,也被称为立体主义,在德国主要是被称为表现主义。

”③可见这三者在当时就没有明确的界限,它们只不过是20世纪初期的一股文艺思潮,在不同国度有着不同的称呼而已。

“表现主义”一词首次出现于评论家笔下,是1911年4月柏林分离派画展之后的事情。

一位名叫卡尔·维能的画家,联合132位同行共同签名发表了一本名叫《德国艺术家的抗议》的小册子,反对德国博物馆出高价购买法国象征派和野兽派绘画,反对德国艺术界过高评价法国现代艺术风格。

维能的抗议在艺术界引起强烈反响,马克斯··121·关于表现主义的定义问题李伯曼、斯雷弗格特、洛维斯·柯林特、马克斯·贝克曼、马克斯·佩希施坦、瓦西里·康定斯基、奥古斯特·马克、弗兰茨·马尔克、卡尔·霍菲尔、克利斯蒂安·罗尔夫斯、埃米尔·奥尔利克、威廉·沃灵格等纷纷撰文反对维能的抗议,为法国现代艺术进行辩护。

这次论争后被德国艺术史家称为德国围绕现代艺术进行的第一次争论,而艺术家们的言论汇集成《为现代艺术而斗争———回答德国艺术家的抗议》一书,在慕尼黑出版。

8月号的《暴风》杂志转载了其中威廉·沃灵格的《论现代绘画发展史》一文。

沃灵格批评了那种认为现代艺术简陋得如同儿童游戏一般、在成熟的欧洲面前显得十分可笑的观点。

他说:“这种效果只能发生在那些尚未学会理解朴素艺术的人身上,只有他们才认为这种艺术是一种发育不良的技艺,只有他们才会带着成年人的优越感耻笑这种技艺。

今天,欧洲文化人这种成熟的傲慢开始动摇了,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认为朴素的生活和艺术表达方式,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出于同一种必然性,我们既愿意理解巴黎那些年轻的合成主义者和表现主义者,又能够理解朴素艺术……”。

④沃灵格这里所提到的“年轻的巴黎人”,指的是那些与塞尚、梵高、马蒂斯艺术风格相似的年轻野兽派画家,也称后印象派画家,沃灵格称他们为“合成主义者”或”表现主义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