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乡村爱情_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
一曲淡淡的乡村恋歌——论农村剧《乡村爱情》的叙事策略

2、谢大脚与长贵的爱情 编剧在表述农村爱情的时候,并没有一 味的去描写年轻人的爱情,对于农村中年人的 爱情的展现也是有着意味深长的内涵的。谢大 脚和王长贵这对中年人的爱情叙事篇幅在本
述内容时所起的不同作用。另外,书中还进 一步探讨了段落、篇章的声画构成规律“电
视专题片声画语言结构》是较早的从语言学 角度对某一特定电视节目形态进行研究的 专著。
止I:A,I-,徐丹晖教授的《语言艺术探索》、
黎运汉教授的《现代汉语语体修辞学:池从
书面语体的角度对科技语体有过很有价值 的论述,徐教授在《语言艺术探索》中对交叉 语体进行独到的论述,黎先生则详细论述了 口头语体、书面语体的各种类型,尤其是交 融语体和翻译语体的语言特点。其中对科学 语体以及文学科学语体的阐述对于本文的
年轻人的爱情对阵图谱:
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的爱情对阵图谱
1、王小蒙与谢永强的爱。隋 编剧表现这对年轻人的爱情线索时,谢 永强的工作问题成为了这条线索的一个主要 支撑点,永强大学毕业在家等待分配工作,而 小蒙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卖豆腐的农家女,永 强和小蒙的爱情一开始遭到永强父亲谢广坤 老汉的强烈阻挠,在整部剧的前15集里。永强 和小蒙的爱情就几经波折近乎夭折了。谢永强 要被分配到县教委工作,在他父亲广坤老汉和 村主任长贵的计谋下,长贵的女儿香秀终于是 如愿以偿的和永强定了婚,因为她向往着城里 的生活。她希望永强到县里工作后会带她走出 农村。前15集的叙事主要讲述的就是永强、小 蒙和香秀三个人的爱情纠葛,其间也夹杂着刘 英和谢玉田这对年轻人的爱情争斗。以及刘一 水对小蒙的暗恋等等。舒缓平和的节奏中叙述 了农村青年多角的恋爱关系。
试论《乡村爱情》对东北乡土文化的传播

孙帅多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 要:2006 年,由本山传媒打造的大型连续剧《乡村爱情》在播出后掀起巨大的收视热潮,东北文化也因这样一部贴近农 村生活的电视剧而在全国广泛传播。这部剧持续播出 13 年之久,成为反映东北文化的重要载体。但这部经典作品仍然存在扭曲文 化真实性、娱乐因素大于现实价值等问题,这些都是导致观众地域文化认知偏差的根源,因此,如何在影视作品中正确传播地域 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的时代,人们每天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就 是观看电视,电视剧在受众心中的地位 远远超过了任何一种电视栏目。2006 年 9 月 30 日,《乡村爱情》在央视一套首播, 一个以草根生活为主题的轻喜剧就这样 出现在大众面前。无论是电视内容还是 播出平台,这部电视剧都以一个极具优 势的起点从当时的传播环境里脱颖而出, 最终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即便 是在今天这种网络与自媒体盛行的时代, 电视仍然是极为重要的传播媒介,电视 剧作为电视媒体中令人眼花缭乱的节目 类型,在文化形象的传播中依旧发挥着 不可缺少的作用。
101
▲
THE FILM 影 视
光和勇于创新的魄力。此外,以秧歌和 二人转为代表的文艺活动与感染力极强 的地域方言也常常被穿插在剧情之中, 力求为观众烹饪出原汁原味的东北盛宴。 2 《乡村爱情》对东北乡土文化传播的 效果分析
2006 年,由本山传媒打造的大型电 视连续剧《乡村爱情》一经问世,就引 发了巨大的观看热潮。东北文化也因这 样一部贴近乡村生活的电视剧在全国范 围内受到广泛传播。尽管据该剧诞生至 今已有十余年之久,但当我们提起东北 文化时,谁都不能忽视这部令人印象深 刻的影视作品。电视剧作为人类了解世 界的直观窗口之一,能够将图画清晰地 呈现在受众面前。通过了解《乡村爱情》 的题材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 发生地点还是情节特色,这部电视剧都 带有浓厚的东北地域文化色彩,它的受 众也以面向东北居民为主。但令人意外 的是,《乡村爱情》的传播范围并未像 它的内容那样具有一定的地域限制性, 相反,受众对这部影视作品的喜爱程度 甚至让它和它背后的东北文化在全国范 围内持续受到人们青睐。
九亿农民的方向——从电视剧《乡村爱情》透视新农村建设.

九亿农民的方向——从电视剧《乡村爱情》透视新农村建设张万友一部名为《乡村爱情》的电视剧激荡了大江南北众多农民的心灵。
这部反映当代农民情感的作品是中央电视台一套推出的又一农村力作。
农村出身的我有幸较完整地品尝了这场优美的电视盛宴。
毫无疑问,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畅想。
《乡村爱情》何以有如此功能:不仅仅对我,更是对亿万农民(当然也不乏众多非农业者)产生巨大的心灵冲击。
我想,“新农村需要新气象”是最好的注解。
其实早在该片之前,中央一套也曾播放过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刘老根》。
剧中赵本山饰演的主要人物刘老根,经过努力终于使龙门山庄从不为人知到熟为人知,从“鸡窝”变成“凤巢”。
在这里,影片更多体现的是农村如何生产、经营,如何“发家致富”的问题,因此倾向于展示农村物质的积累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与《刘老根》相比,《乡村爱情》渲染的是农民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
其实,从片名我们就能直观地体味到这一点。
该作品以一村庄为背景,以几对恋人的坎坷经历为主线,形象而风趣地刻画了新时期新农村农民的心态蓝图。
值得关注的是,在该剧的几对恋人中,除了四对年轻人,还有一对中年人的曲折感情对白。
对于农村素材的影视剧,前者往往是反映主体的依托,为人熟知,也不足为奇,但后者的出现则甚为少见,似乎没有先例。
不仅如此,我认为这对中年恋人的经历描述好像是该剧的最大亮点,因为他们的心灵交往是传统题材没有涉及到的,但事实上这种心态是农村中不可或缺的,虽然它当前并非被传统道德所认可。
试想村主任(长贵)同一有夫之妇(谢大脚)出现感情纠葛,这在现实的农村生活甚至城市生活中都无法接受,虽然谢大脚受丈夫虐待而心灵痛苦。
然而,该剧似乎默许或者鼓励这一做法,因为长贵同谢大脚之事并非无人知晓,应该说还不少,但屏幕上看不到有关此事的非议或讨论,至少没有恶意的评论;除非长贵为“升官”之事故意隐瞒,似乎从内心深处证明了包括其本人在内的众人认为此事不是好事。
然而,情理融合始终是中国民众心理生活的一大准则。
乡村爱情故事

乡村爱情故事乡村爱情故事是一部风靡全国的电视剧,以乡村为背景,讲述了一群乡村人的爱情故事。
该剧自首播以来便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爱和追捧。
它以真实、生动的形象展现了农村的传统风俗,温暖的人际关系以及朴素、纯真的爱情,给现代都市生活中的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动。
这部剧以农村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向观众展现了农村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乡村的美景、农田里的辛勤劳作以及那份对土地的深深情感,无不让人们对乡村的生活充满向往。
与此同时,剧中还展现了农村人的善良、纯朴和真挚的情感,这些都是现代都市生活中所缺少的。
观众通过这部剧,不仅可以感受到农村的美丽和宁静,也能够体会到农村人们的真诚和坚持。
剧中的爱情故事更是触动了观众的心弦。
这些爱情故事发生在乡村,有些是青梅竹马的两个人,有些是陌生人之间的相识相爱。
无论是哪种情况,这些故事都表达了对真爱的向往和追求。
在乡村的土地上,爱情是纯粹而真实的,不受外界的干扰,不受物质的诱惑。
它让人们明白了爱情的真正含义,教会了人们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幸福。
这部剧中的人物形象也是深入人心的。
他们或善良、憨厚,或机智、精明,都是乡村人生活中的原汁原味。
人物的塑造细致入微,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的真实性和生活的智慧,也让观众和他们产生了共鸣。
这些人物看似平凡,但他们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他们身上充满了乡土气息和对家庭的热爱。
正是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使观众能够更加贴近乡村的生活,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生活与乡村人的生活之间其实是有着某种共通之处的。
尽管乡村爱情故事是一部虚构的电视剧,却触动了观众内心的情感和记忆。
它向人们展现了农村的美丽,传递了纯真而真挚的爱情,让观众感受到了亲情、友情以及爱情的力量。
这部剧将乡村人的生活和情感与观众的内心连接在一起,让人们找回了一份对传统价值观的思考与追求。
正是由于剧中表达的纯朴、真实和深情,使得这部电视剧成为了一部受众喜爱的佳作。
总之,乡村爱情故事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农村题材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农民形象分析

农村题材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农民形象分析《乡村爱情》是中国电视剧历史上最成功的农村题材喜剧之一,该剧以温馨、幽默的方式呈现了农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
其中农民形象是该剧中的核心元素,对于表达农村文化、社会问题以及历史背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下面就对该剧中的农民形象进行分析:一、乐观向上《乡村爱情》中的农民形象给人最深刻的第一印象就是他们的乐观向上。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挑战或困难,他们总会保持微笑、乐观和坚定的态度。
他们相信自己,也相信社区的力量,一旦面临问题,他们就会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在电视剧的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建设家乡,发扬民间文化,打击犯罪等等事情,展现了农民的勤劳、智慧和勇气。
二、淳朴自然《乡村爱情》中的农民形象强调了淳朴自然的思想。
他们的生活方式极为简单,生活的内核是亲情和友情,是浓浓的人情味。
他们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点,如尊老、重教育、注重礼仪等。
因此,他们与城市里的生活剪影截然不同,是纯朴、自然和透明的。
这个形象塑造为农民在现代社会中坚定了自己的文化自信。
三、传统价值观《乡村爱情》中的农民形象展现了传统价值观。
他们坚持了一系列传统价值观,如勤劳、纪律、伦理、道德等。
在这个电视剧中,农民形象往往代表了一种对于固有传统价值观的瓦解呈现出的一种相反形式的承认。
他们强调道德、需要正义,以及尊重长辈和教育的重要性,这种传统价值对于现代社会中没有传统价值观的个体有很强的震撼力和警示作用。
四、群众性《乡村爱情》中的农民形象强调了群众性。
他们是整个社区的一部分,他们喜欢与其他农民,甚至是城市人互动。
在他们的乡村生活中,他们享受着称之为“二人世界”在城市里不容易见到的天伦之乐,也能享受到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
因此,他们代表着那些身处农村地区的人民,这是一个稳固的社区基础,这个形象很好地彰显了人与人之间紧密的联系和团结的意义。
综上所述,农民形象对于该剧中的农村题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电视剧《乡村爱情》通过农民形象的塑造,成功地展现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区精神。
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的融合_简析_疯狂的石头_的后现代主义特征_刘学明

后现代主义的融合
——简析《疯狂的石头》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摘要] 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对电影《疯狂的石头》进行解读,认为该片对文本意义的消
解、对主流话语和文化经典的解构使这部作为大众文化的流行影片蕴含了更多的后现代主 义元素,从而为引导当代电影走出萧条冷落的生存窘境提供一种新的思考维度。
显带有不满。 言为心声,《乡村爱情》中的人物语言既
寓思,又含情,既朴实可感、又生动形象。轻 松中带着喜庆与幽默,曲折中满含着希望和 力量,《乡村爱情》中对人物本色语言运用得 恰到好处,增添了审美意象的活力与无限的 审美张力。
作者简介:李绍群,女,湖南安乡人,东莞理工学院 中文系教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现代汉语法与 修辞。
(10)大脚:我保证给你们介绍一个好对 象。
大拿:我们爷俩也不能介绍一个啊。 大脚为表示自己有负大拿的爱意,答应
要给他们找“媳妇儿”,但王大拿不领情,老 挑刺,却又要保持大款风度,因此只好用诙 谐机智的语言化解了尴尬的气氛,同时大拿 心中也充满了辛酸与无奈。
《乡村爱情》中小人物的语言能把人物 的性格演绎得入木三分,笑料百出。
表现的却是生活中的琐碎与平凡,影片的内 文学创作里受到相当的重视“,反讽这个词就
容集中在“盗宝”与“护宝”的意义关联中,主 意味着揭示人表里不一的技巧,这是文学中
流文化所要弘扬的崇高的意义被搁置一边, 最普通的技巧,以尽量少的话包含尽可能多
甚至连“正义与邪恶”的边界也模糊不清“,盗 的意思,或者从更为一般的意义来讲,是一种
影视评论
重庆文理学院 刘学明
乡村爱情乡村生活的喜剧奇遇

乡村爱情乡村生活的喜剧奇遇乡村爱情:乡村生活的喜剧奇遇乡村生活一直以来都是电视剧中的热门题材,而《乡村爱情》系列剧集则以其独特的喜剧风格和妙趣横生的剧情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这部电视剧通过描绘了一群普通乡村人物之间的生活故事,以及他们在追求爱情、友情和梦想中遇到的一系列喜剧化的奇遇,成功地让人们在欢笑中感受到了乡村的温暖和亲切。
《乡村爱情》以其优秀的编剧和演员阵容,真实地刻画了乡村人的喜怒哀乐。
在剧中,杨师傅是一个耿直善良、反应迟钝却乐观满满的农民,他与妻子秀英夫妇的生活被描写得鸡飞狗跳。
秀英是村里首富的女儿,她与杨师傅的婚姻是一个跨越阶层的爱情故事,这为剧集增添了不少浪漫元素。
此外,还有众多搞笑的配角,如曲筱绡、曲筱竹姐妹、运杏等,他们的出场都为剧情带来了更多的喜剧化奇遇。
剧集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故事背景,他们之间的互动也令人捧腹。
例如,杨师傅和秀英的儿子杨坤是个聪明活泼又有点调皮的孩子,他常常以不同的方式给父母带来了笑料。
此外,村里的大唐、小唐兄弟也是让人捧腹的角色,他们的憨厚与单纯为剧情带来了许多搞笑场景。
除了喜剧元素,剧集也着重描绘了乡村人物的真实生活。
他们艰辛的劳作、朴素的生活态度以及彼此之间的亲情友爱,都带给观众一种亲切感和共鸣。
《乡村爱情》通过喜剧手法展现乡村生活的同时,也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温情和人性关怀。
该剧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喜剧作品,更是对乡村生活的一次真实呈现和人性反思。
通过喜剧的形式,剧集密切关注了当代乡村青年的成长和乡村父老的晚年生活。
在娱乐观众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乡村现状和乡村发展的思考,使得观众对乡村的印象从传统的落后形象走向多元、丰富和现代化的方向。
总之,《乡村爱情》系列剧集以其独特的喜剧风格和真实的人物形象,成功地将乡土文化和现代元素相结合。
无论是情节的安排还是角色的设定,都让人们在欢笑中感受到乡村生活的魅力和特色。
这部电视剧既是对农村生活的一次创新表达,也是对乡村文化的一次积极传播,它通过娱乐的方式打造了一幅幽默而真实的乡村画卷,将乡村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度。
《乡村爱情》中的角色塑造分析

《乡村爱情》中的角色塑造分析作者:浦晓亮付彬彬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11期[摘要]自2006年电视剧《乡村爱情》第一部播出以来,至今已经播出五部,总集数超过170集,实为农村题材电视剧之最。
其塑造的鲜活的乡村人物,广受观众喜爱。
整体说来,《乡村爱情》中的人物塑造手法夸张但不虚假,真实而又典型,从而成功地勾勒出一幅乡村群像图。
[关键词]《乡村爱情》农村题材塑造角色乡村爱情电视剧《乡村爱情》是第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它突破了以往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束缚,以“爱情”为切入点,描写了发生在农村中离合纷扰的爱情故事,传递了一种青涩、传统、朴素的爱情观。
开播以来一直保持良好的收视率,以至于不断推出续集,截至2012年已经播出了五部170多集。
这部电视剧用一种崭新的目光看待农村生活,塑造了众多令人津津乐道的典型人物形象。
在人物塑造方法上,也采用了赵本山式的特有艺术手法,正如倪学礼教授所言“创作者应该懂得如何强化和放大某些人物特征,电视剧的观赏模式与播出方式要求剧中人物能够准确而迅速地辨认出来,而适度的强化与放大对于刻画人物的主要特点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手法将使人物从环境与人群中跳脱出来为观众所牢记。
”[1]整体说来,《乡村爱情》中的人物塑造手法夸张但不虚假,真实而又典型,从而成功地勾勒出一幅乡村群像图。
一、个性的人物设计《乡村爱情》是以主人公谢永强与王小蒙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开,当村里唯一的大学生谢永强毕业归来,父亲的殷切希望导致他与青梅竹马恋人之间出现了种种矛盾,也引出了王香秀与李大国、刘英与赵玉田、王长贵与谢大脚等人的爱情故事。
随着故事的外延不断扩大,人物渐渐增多,又增加了王大拿、王天来、刘大脑袋等人的爱情经历。
最后也开始反思老一辈人的爱情,将父母辈例如刘能夫妇、谢广坤夫妇的婚姻故事也展示出来,使小角色不再走过场,更加立体生动。
主人公谢永强既有大学生的知识眼界,又带着农村出身的好面子与执拗,所以与同样好强、执着的女主人公王小蒙注定要走一条不平坦的爱情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评论·16·2010.01《乡村爱情》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朱艳丽(新疆大学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 )摘 要:赵本山导演的《乡村爱情》系列播出后很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这不但因为《乡村爱情》中特征鲜明的喜剧性人物和赵本山式的幽默吸引了观众,还因为《乡村爱情》中不自觉地呈现出来的一些后现代特征,如对宏大叙事的颠覆、叙事的通俗娱乐化、对人性欲望的自然展现等,契合了现代人的后现代心理,从而和观众产生了共鸣。
关键词:《乡村爱情》系列 后现代主义元素 后现代心理中图分类号:I235.2 文献标识码:APost-modern element in country love storiesZHU Y an-li(Xinjiang University xinjiang·urmqi 830046)Abstract:Country love stories,directed by ZhaoBenShan ,was very popular with most TV audiences after broadcasted, the reasons of which not only because the lively comedy characters and the humor of ZhaoBenShan’style were depicted in country love stories attracted audiences, but also because some post-modern character was represented unconsciously in country love stories,for example,a upset of the grandiose narrative, a popular and recreational language, a natural presentment of human appetency, and so on, all of which agree with the post-modern psychology of modern people, therefore have a lot of sympathy with TV audiences.Key words: Country love stories series;Post-modern element;Post-modern psychology赵本山拍摄的《乡村爱情》系列,立足平民化的视角讲述了东北象牙山农村老百姓的故事。
《乡村爱情》第三部《乡村爱情故事》近期开始在央视一套热播,《乡村爱情》系列的每一部都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热烈喜爱,这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剧中性格鲜明的喜剧角色和赵本山式的幽默固然给观众带来了不少笑声,但《乡村爱情》中不自觉地呈现出来的一些后现代主义元素也让它的收视率城乡通吃。
在此对《乡村爱情》中表现出来的一些后现代主义元素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对宏大叙事的颠覆让·弗·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中说“用极简要的话说,我将后现代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态度。
”[1]这里的“元叙事”有的版本也译作“宏大叙事”,这类叙事表现出现代主义的一些特征:追求作品的深度,崇尚英雄,追求理想,讲究评判标准的二元对立,用现代中心价值观理性地约束自己等。
更进一步说,“后现代是一种精神,一套价值模式,它表征为:消解、去中心、非同一性、多元论、解‘元话语’、解‘元叙事’。
”[2]显然,《乡村爱情》中乡村故事的选材和平民化叙述视角与宏大叙事的要求相背离。
首先体现在叙事主题深度感的消失。
《乡村爱情》从平民化的叙述视角切入,讲述的是发生在东北象牙山村老百姓生活中的一些故事。
它不再追求故事主题的典型宏大,而倾向于边缘化叙事,选取的都是些农村老百姓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一些再琐碎不过的小事情,这些小事情可有可无,可多可少,不具有深刻的意义,造不成多大的影响,却构成了这些长在大山深处的老百姓的全部生活。
这些小事情构成了一个个小故事,没有一个统一的重大主题贯穿其中,包括发生在这些小人物身上的一些爱情纠葛,也都是这些故事碎片中的一部分,剧中叙事“放弃了对终极意义、绝对价值、生命本质的苦苦追求”,展现给观众的是“一些无深度的但却是生动有趣的故事、人物、场景”。
[3]其次是“反英雄”人物角色的塑造。
宏大叙事体现了现代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怀有很深的英雄主义情结,追求一种崇高美,有着扬善除恶、济世救人的悲悯情怀。
而《乡村爱情》中的角色都是些再平凡不过的农村小人物,是现实生活中很少被关注到的边缘人物。
他们身上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如刘能的爱占小便宜、谢广坤的好面子、李大国的爱吃醋妒忌等,也有着农民的质朴和善良,在他们身上找不到拯世济民的崇高理想,有的是为着小日子各自打的小算盘。
无论从人物形象、性格气质还是理想追求上,他们都与传统叙事中的英雄人物相去甚远,《乡村爱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没有英雄却同样精彩的平民世界。
再者是叙事结构的开放性和延展性。
《乡村爱情》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这些小人物生活中的小故事拼贴起来的,今天刘能为了女儿给赵玉田的相亲使坏,改天又为了当副主任的事和谢广坤斗牛,有时就是为了说错一句话、一个小误会引发了一段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前后之间并不追求连贯完整、前呼后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只要这些人物存在着,生活着,类似的小故事就可以被无限复制和任意拼贴,因而故事的叙事结构和结局呈现出开放性和延展性的特点。
以上这些特征都表明了《乡村爱情》对宏大叙事的消解和颠覆,同时又与后现代文化中的去中心、无深度、反精英、多元化不谋而合。
二、在笑声中解放人性欲望现代主义要求用理性来压制人的本性欲望,用法律道德规范来约作者简介:朱艳丽(1981.12—),女,汉族,河南濮阳人,新疆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评论2010.01·17·束人性中的劣根性,从而维护现代社会中的核心价值观的绝对地位。
后现代主义则是对现代主义的一次反叛,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非理性,任性而为,主张解放人性欲望,追求简单直接的欲望满足和快感。
追求快感也是人类的总体欲望。
德勒兹也认为,应该“解欲化”,把欲望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从弗洛伊德的狭隘概念——性欲中解放出来,解放到社会领域中去。
这是生活在后现代社会的人们最突出的心理诉求。
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虽然还未真正进入所谓的西方的后现代社会,由于科技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日益沉重的生活和工作压力,生活在相对发达的都市的人们已明显感受到了后现代文化的气息,并深受其感染,潜意识里渴望通过一种安全的方式缓解压力,解放被压抑的欲望,获得某种心理慰藉。
《乡村爱情》中每个角色的出场都可谓是人性的本色表演,这些乡村小人物身上都带着或多或少的人的劣根性和欲望,但他们从不刻意去掩饰或压抑,把一切都展现在脸上、言谈举止间,反倒让观众感觉到有故意去展现人性缺点和欲望的嫌疑。
赵本山运用他独具特色的幽默方式把这些人物身上的缺点和欲望喜剧化,把这些明显缺点变成了这些人物身上的特征符号和出彩点。
例如,磕巴的刘能身上集聚了人性中的自私、爱占便宜、权力欲、爱显摆、吝啬、媚强欺弱等缺点,刘能做每一件事前,首先从自己的立场出发,看是否利己,还特爱占小便宜,不但在大脚超市赊账老不兑现,而且爱吃零食还不想自己花钱,装病让女婿赵玉田送过来。
在《乡村爱情》第三部中,刘能为了当村主任,用一场误会做把柄逼迫亲家赵四去劝说刘一水放弃村主任的职位。
有权力欲的还不止刘能一个人,在《乡村爱情》第二部中,为了竞争村副主任的职位,谢广坤和刘能都大献殷勤,争相义务扫起了大街,还在大街上公然贿赂起村民来了:一个免费送盆花,一个免费送豆腐。
就连赵四这样老实寡语的人在第三部中也动起了当村主任的念想,和“官迷”亲家刘能起了争执。
还有爱吃醋嫉妒的李大国,因为嫉妒半夜装鬼吓王天来。
没有多大能耐的刘大脑袋在老板王大拿面前极尽讨好,在村里其他人跟前喜欢摆大领导的派头。
再如《乡村爱情》第三部中谢广坤从上海转了一趟回来后说话时故意拿着腔调,生怕别人不知道;儿媳妇买了小汽车,爱面子的谢广坤出门走几步远的路也要求开着小汽车去。
《乡村爱情》剧中把人性的弱点和欲望演绎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的人物也是最出彩、最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人物。
观众在轻松的观看过程中,以一种安全的距离潜意识里参与了剧中人物身上人性欲望、弱点的自然释放,获得了一种视听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慰藉。
影视作品利用对声音和表演画面的复制帮助广大观众圆了一个白日梦。
按照弗洛伊德对梦的分析,“梦因愿望而起,梦的内容即在于表示这个愿望,这就是梦的主要特性之一。
此外还有一个不变的特性,就是梦不仅使一个思想有表示的机会,而且借幻觉经验的方式,以表示愿望的满足。
”[4]《乡村爱情》系列中对人性欲望、弱点的喜剧性呈现,正好迎合了具有后现代心理的都市观众渴望解放欲望、解放人本性和追求快感的诉求。
三、以大众化、娱乐化为立足点“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风格,它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衷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性变化的某些方面,这种艺术模糊了‘高雅’和‘大众’文化之间,以及艺术和日常经验之间的界限。
”[5]后现代主义“是和商品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6]因此后现代文化是一种反美学、反严肃、反个性的草根文化、大众消费文化。
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影视作品尽量以满足观众的视听快感为目的,追求通俗性、娱乐性、生活化,在剧中尽量稀释人文内涵,填平美学深度,疏离权力话语,为人们提供一种消遣性的“原始魔力”。
这与后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后现代心理也有关系,后现代社会“是信息和科学技术膨胀泛滥的新时代。
在这种社会中,靠高科技力量符号化、信息化、复制化的人为文化因素越来越压倒自然因素。
”[7]人生活在其中,感受到的一方面是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提高,娱乐方式和获得信息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却是生活、工作、心理压力的不堪承受,想象力的日渐衰竭。
依靠视听追求直接、瞬间的快感和满足成了普遍的心理需求。
《乡村爱情》承继了赵本山小品的独特幽默风格,最大的特点就是能不断地给观众带来快乐,再简单不过的快乐——放松地笑。
《乡村爱情》系列的立足点很显然就是要把电视艺术大众化、娱乐化,消解电视艺术与日常百姓生活的界限。
为了制造更强烈的娱乐效应,赵本山一方面把人物身上的各种缺点欲望夸张放大,如刘能的抠门爱占便宜,谢广坤的爱面子,李大国的爱吃醋嫉妒,几乎成了这些人物的典型特征;另一方面还给几个人物设置了特色各异的生理或性格缺陷,比如刘能说话时的磕巴,而且是越说到关键时候越磕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