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崇高的审美特征
略论《沁园春·雪》的崇高美特征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7期
东 的 ----《
+ 》,
我国诗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绚丽夺目的璀 I
,
国中的一
贵的 财
。
美学范
,
国
的系统,
高美的品格。崇高美 美、阳
美,
人生活中的特殊的审美 ,
、
兼的特 大、异
的动人 的美美国的
美
学家 •
: “崇高 高 .
的美J2〕毛泽东 ,
、
,
、
、,到苏 的崇高美的美学
的天兵,有“不远征难”的红军,有“飒爽英姿”
的中华儿女
英雄群体;有“
”的 , “
”的 , “ 千
”的金
现实与理想成分的 主
的象征
)
,
的实践
,社会 的建 ,是中华民族的:代
表。
本 巨大的,也 高的,更
的,生“高山 ,景
”⑻的美感)
,
“
”的
,“浪下 ”的江,“一
大
景物的 )
,“
”的
不见”的
实巨大,大
2
享一
,
的
, 显得更
加劲健有力,更加厚重深远,更加震慑人心。其雄
浑之美,独步千古,文情并茂,
右,并凸显出
独特的美学特征,具体表现在《
•》中即
巨大 的创构而让欣赏者“充实人生”、磅礴
气势的涌现而让欣赏者“改变人生”和宏阔意境
的开拓而让欣赏者“享受人生”。以下分 以
论述,以正教于大方之家。
一、"沁园春#雪》中所创构的巨 大形象让欣赏者“充实人生”
个人 不错的人文修养,特
,诗
文书法,均 乘,达 高妙的境地,说他们
崇高作为一个特定的美的范畴

崇高作为一个特定的美的范畴,它具有与优美不同的本质特征。
美学中所讲的崇高,是一种庄严的美、刚劲的美、雄浑的美,与伟大、壮美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1、崇高的本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与自然界中的体现。
崇高感的特点,它作为一种庄严的美和雄浑的美,崇高体现了这种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中的矛盾冲突的统一。
崇高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感反映。
朱光潜在谈到崇高感时曾指出:对象以巨大的体积或雄伟的气魄突然向我们压来,我们首先感到的是势不可挡,因而惊惧,紧接着自卑感就激起自尊感,要把自己提到雄伟的高度而鼓舞、振奋,感到愉快。
所以崇高感由一个不愉快转到极高愉快的过程。
一个人多受崇高事物的鼓舞,消除鄙俗气,在人格上有所提高。
至于优美感是对娇弱对象的同情和宠爱,自始至终都是愉快的。
2、崇高的本质是什么?它在社会生活中、自然界中有哪些表现形态呢?在西方,对崇高真正从哲学、美学上作探讨的是从德国开始的。
康德对崇高本质的论述,他把崇高和美严格地区分开来,看作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两个审美范畴。
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即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所谓“数学崇高”,是从事物的数量着眼,指对象在体积和数量上无限大,超过了常人感观所能掌握的限度,如天空、大海、山岳等等。
康德说:“假如我们把某物不仅称为大,而全部的、绝对的、在任何角度超越一切比较称为大,就是崇高。
”又说:“崇高和它一切较量的东西都是比它小的东西。
”所谓“力学崇高”,是指对象具有巨大的力量和威势,引起人们的恐惧和崇敬。
他说:“假使自然应该被我们评判为崇高,那么它就必须作为极其恐惧的对象。
”如高耸而下垂威胁着人们的断崖,天边层层堆迭的乌云里面携带着闪电雷鸣,火山在狂暴与嘶咧之中,飓风带着它吹毁了林渠,无边无际的海洋,怒涛狂啸着,诸如此类现象,在和它们相较量里,我们对它们的抵御能力显得太渺小了。
但假使发现我们却是在安全地带,那么景象越可怕就越对我们有吸引力。
即说,自然的力学的崇高以其巨大的无比的威力作用于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无从适应而感到恐惧、害怕,因而要求理性观念来战胜和掌握它,从而发现自己是在安全地带。
崇高美

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啊长江啊长江
英雄赞歌
风烟滚滚唱英雄 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 晴天响雷敲金鼓 大海扬波作和声 人民战士驱虎豹 舍生忘死保和平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一声吼叫炮声隆 翻江倒海天地崩天地崩 双手紧握爆破筒 怒目喷火热血涌 敌人腐烂变泥土 勇士辉煌化金星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小组讨论 长江之歌
• 长江之歌怎样体现了自然界的崇高?试加以 分析。
自然界的崇高
• 空间上占有巨大辽阔的广度 • 包含力量和气势的显示 • 与人们那种独特的感受,崇高感密切联系
社会生活中的崇高
• 人类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在进步与落 后、正义与邪恶之间激烈复杂、艰难曲 折的斗争中,主体征服客体时所显示的 强大力量、伟大精神和高尚品格,一切 人类共同尊崇的人格美德、高尚情操、 神圣理想都可视作崇高美的表现。
• 在灾难电影中,当人类面对灾难,即巨大的崇 高客体时,感到自己的渺小无能,以及对崇高 客体的恐惧和敬畏。灾难力量的巨大且趋向于 无限使人们感受到崇高的存在。人类在灾难这 一崇高客体的压抑之下,激发起其反抗的意志、 激情、勇气、正义感,以及不屈不挠的抗争精 神,激发起人类再一次向自然争高下的激情, 而且愈挫愈奋,从而达到一定高度的主体精神 的高扬。
小组讨论 英雄赞歌
优美与崇高的审美差异

优美与崇高的审美差异优美和崇高一向被美学家看作一对重要的美学范畴。
由于审美客体的特征的不同,审美主体的心理感受和差异,使优美和崇高成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对美学范畴。
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其特点是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它的本质属性就是和谐。
在它的内涵中,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均处于协调和完善状态。
在外在形式上,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从自然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社会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崇高,崇高的特点是美处于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的矛盾激化中。
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
其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坚韧的特征。
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崇高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
一、优美与崇高作为美学中两种不同的形态,它们的区别是它们各自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般说来,优美的特点是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谐平衡状态,也就是“在具有曲线、圆形、小巧、光滑的形体,舒缓轻柔的节奏,柔和协调的色彩,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中显示出来的美”。
它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
这种优美在自然界中表现为鸟语花香、山明水秀、倒影清澈的自然景色,在现实生活中,那眉清目秀、表情恬静、线条柔和的脸蛋,那苗条的身腰、秀雅的动作、轻盈的体态也都是优美的表现,优美的文艺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鲜明,如拉斐尔的油画《椅中圣母》、《西斯廷圣母》,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宋代婉约派的词……这些都体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相对统一的凝静均衡、和谐的特点。
崇高的美就是在巨大的体积、激烈的动作、惊人的速度、辉煌的光彩、磅礴的气势、强烈的对比、刚劲的力量。
尖锐冲突等等事物、现象和矛盾中体现着的美。
它的特点是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发中,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
什么是崇高

第二节崇高一、什么是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健、奇特的特色。
西方美学史上,对崇高的研究也常常是在与优美的比较中进行的。
自然美之中,有许多可以划归崇高的类型。
例如,奔腾咆哮的黄河,浩瀚无际的戈壁,巍峨雄伟的泰山,高耸入云的雪山等,都可以称为崇高的对象或者崇高的现象。
这些对象或现象给人的美感不是优美,而是一种力量的美、雄伟的美,是一种震撼人心的“阳刚之美”,也就是崇高之美。
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认为崇高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数量的崇高(数学的崇高),也就是体积无限大的对象,如海洋、群山、天空等;另一种是力量的崇高(力学的崇高),也就是威力无比巨大的对象,如狂风、雷电、瀑布等。
社会美之中,也有许多可以划归崇高类型。
例如,人工修筑的巨大水库,改造沙漠的重大工程,战胜洪水的惊险搏斗,扑灭大火的英雄事迹等。
在社会生活中,中外古今许多人物和事迹,一旦被作为审美对象时,也就具有崇高的审美属性,大禹为民治水,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慷慨就义,林则徐虎门禁烟,这些崇高的人物与行为,无不体现出崇高的理想和追求。
艺术美之中,更是有许多可以划归崇高的类型。
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是两千多年前的文学巨著,包括长达15000余行的《伊利亚特》和长达12000余行的《奥德赛》,规模宏伟,气势磅礴,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的艺术瑰宝,具有极大的美学价值和认识意义,对欧洲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荷马史诗”作为神话与历史相结合的巨著,记录了特洛伊战争及战后的历史,并且将神话作为历史的补充,在神的人化与人的神话种种故事中,体现出早期人类在巨大的时间与空间面前深感自身的渺小。
这部巨著场面雄伟、风格崇高,马克思称它具有“永久的魅力”。
在中国艺术史上,秦汉艺术具有伟大的气魄,秦汉艺术“显示出的是一种胸怀之大,力量之大,气魄之大,趣味之大。
崇高与优美

(二)美学史上的崇高
①古罗马修辞学家朗吉弩斯最早提出“崇高”概念——伟大 心灵的回声; ②英18世纪博克站在纯感觉论的立场上考察对象的崇高属性; ③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崇高的分析》——数量的崇高和 力量的崇高; ④黑格尔《美学》——崇高是理念大于或压倒感性形式,美 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⑤车尔尼雪夫斯基:体大、量大、力大。
(二)优美的表现 优美在自然、社会、艺术中的表现不同
1.自然境界中的优美 自然境界中的优美表现为,自然景物以光、色、形、 音等合规律的组合所呈现出的明暗、浓淡、大小、高 低、刚柔在矛盾中的统一,以大然的完美和谐作用于 主体的感官,使主体获得安静恬美的心理感受。 2. 2.人生的优美 人生的优美具体表现为作为社会性的人的个体合乎礼 仪、道德规范的言行举止及其所反映的一致的思想观 念和群体或社会稳定、平和的局面。 3.艺术中的优美 艺术中的优美表现为作品中反映的自然景物、社会人 生或营造的氛围以及合规律,合目的性使主体感受到 其中的和谐统一。
一、崇高 (一)什么是崇高 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指对象的一种独特的审 美属性。这种审美属性或范畴客观地存在于自然、 社会和艺术作品中,并对人审美心理发生作用,从 而产生崇高感。崇高的涵义存在于不同的审美对象 中: ①自然景观的崇高;②人事的崇高;③人性的崇高— —德高、才高、品高、格高,精神的崇高;④情感 的崇高——气慨;⑤人创造物的崇高——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即通常人们 所说的狭义美;与作为审美对象总称的美(即广义的 美),是两个不同内涵的概念,不能互相混淆或相互 取代。 我们平时所说的美,一般指的是优美。优美的特点是: 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它在形式上的特 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从美感上看, 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浅析康德哲学中的“崇高感”

浅析康德哲学中的“崇高感”【摘要】康德哲学中的“崇高感”是康德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通过对美学的思考,康德提出了崇高感的概念并探讨了其特征和作用。
崇高感与美的区别在于,美引起我们的享受和愉悦,而崇高感带来的是一种敬畏和无限的感受。
崇高感的意义在于激发我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敬畏,启示我们超越日常琐事的视野,以更高尚的境界审视世界。
这种崇高感也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指引和启示作用,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尊重生命中的一切美好和伟大。
崇高感在康德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带给我们对生命和美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
【关键词】康德哲学、崇高感、美学、概念、特征、区别、作用、意义、启示、现实意义1. 引言1.1 康德哲学简介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启蒙哲学家,他被誉为是现代哲学的巅峰之作。
康德对伦理学、形而上学、美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他的美学理论中的“崇高感”更是成为了后世哲学家们深入探讨的焦点之一。
在康德的美学体系中,崇高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唤起我们内在的崇高情感,还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与创造力。
理解康德哲学中的“崇高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探索人类的审美情感和精神追求。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会详细阐述康德对美学的贡献,以及崇高感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 正文2.1 康德对美学的贡献康德在哲学史上被誉为“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峰”,他的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在他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美学观念,为美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概念,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独立于理性和感性的主观判断,其特点在于无目的性和无论据性。
康德认为,美的感知是一种纯粹的主观体验,它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扰,完全取决于个体的感受和想象力。
康德强调了“审美反思”的重要性,他认为审美反思是一种超越感性和理性的思维活动,通过对美的感知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领悟美的本质和价值。
优美与崇高

• 中世纪基督教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了早期的崇高风格, 这是一种对神的赞颂同时对人的价值进行压抑的宗 教艺术。 • 当崇高从宗教艺术风格演变为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时, 它的内容从主体精神的异化复归为主体精神的自觉。 追求超越的人对自身的超越这一精神历程,代替宗 教超越中的彼岸(天国、上帝),成为崇高的核心。
黑格尔(1770~1831)
• “我们在观照伟大的东 西时,或者感到恐怖, 或者惊奇,或者对自己 的力量以及人类的尊严 产生自豪,或者由于我 们自身的渺小、衰弱而 丧魂落魄。”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年)
• 朗吉弩斯提出艺术中的崇高 应该对人的感情产生强烈的 效果,使人狂喜,让人惊奇, 这是贯穿《论崇高》全书的 一条主线。他写道:“天才 不仅在于说服听众,而且也 在于使人狂喜。…….” 朱光 潜先生对“狂喜”做出了解 释,狂喜“是指听众在深受 感动时那种惊心动魄,情感 白热化,精神高度振奋,几 乎失去自我控制的心理状 态”。
• 崇高和优美的第三个区别是,优美的事物偏于静, 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完满,崇高的事物偏 于动,有突然性,不合常轨,在形式上有些卤莽 粗糙,不加雕琢,它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 把美和丑放在一个炉子里去锤炼。
• 在《关于崇高与滑稽》一文中,李泽厚先生阐述了他关 于崇高的基本观点,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崇高的 根源是人改造现实的社会实践的活动。其次,崇高对象 的感性形式具有非规范性。再次,如果优美引起知觉者 平静的、和谐的愉快,那么崇高引起人的动荡的、剧烈 的愉快。
• 姚鼐列举的刚性美的对象 有:雷霆闪电、崇山峻岭、 对于人来说如凭空远眺、 万千将士勇猛杀敌等等; 而柔性美的对象有:云、 霞、清风、烟雾、幽静的 山林里潺潺的溪水等等。
姚鼐 (1732-1815) 清代学者、古文家、诗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崇高的审美特征
一、概述崇高的内涵
从审美事实出发,我们可以认识到,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人类无不面对这来自自然和
社会的不同的审美对象,这些对象有的是和顺的,有的是暴烈的,有的是可爱的,有的是可
敬的。由此,人们在审美实践中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和审美的生存感受。崇高是西方美
学的基本形态之一。它的基本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已己力量的压抑、排斥、
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也可以
说,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
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展开来说,崇高包含有对生存理想的积极追求,即对完满的人格,
完整的生存境界的追求、即从道德和理性上对人性和生存意义的弘扬。
二、崇高的历史探讨
在西方美学史中,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一般认为是朗
基努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加以概述。
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他在《论
崇高与美》一文中提出,崇高感情的根源是“自我保全的冲动”。康德从博克的提法中引申
出崇高与美的最重要的内在区别。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崇高不存于自然界的任何
物内,而是内在于我们的心里”他强调人类本身的伟大,但没有把人类本质力量理解为物质
生产实践,而将它归结为心灵的理性。在康德之后,席勒和黑格尔等几位西方美学家分别对
崇高作了进一步研究。在我国,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的结尾如此概括过崇高的内涵:
“崇高的基础不在自然,也不在心灵,而是在社会斗争的伟大实践中。所以,伟大的艺术作
品经常以崇高为美学表征,即以体现复杂激烈的社会斗争为基础和为特色的。
三、崇高的审美特征
1.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
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
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在审美意象的
形式构成上,崇高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如巍巍泰山、滔滔长江等。在审美体验上,
崇高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在人生精神上,崇高总是给人强烈鼓舞,引人赞叹,催人奋进。
2.崇高包含有对困难、挫折。直至牺牲的意志品格的人性赞美。崇高联系着真和善,崇
高往往在悲剧中诞生,崇高与悲剧的契合在于崇高与悲剧中所含有的理性精神和力量,激情
的高度一致,崇高中的理性精神是人面对崇高的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人生本体和伦理道德上
的思索和追求。而人们面对悲剧的过程中,会有对不当如此的生存的沉重的理性思考,会有
对应有的理想性生存在认识上的确认。崇高与悲剧的契合是说包含悲剧含有力量和激情。悲
剧最能展示人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激情和本质力量,悲剧人物的生命受到压抑甚至毁灭时,生
命奇景往往和会被激活到兴奋的存在状态。席勒指出:“我们怀着不断高涨的兴趣注视着一
种激情的发展,直到它把不幸的牺牲者拖进了深渊。
3.崇高还体现为主体的独特审美感受和体验,即“一种无垠崇敬、无限感动的情感反应,
是一种超常的心灵震撼,”这种体验常常伴随着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成就感、伟大感。
四.崇高与优美
优美与崇高是客体与主体的矛盾在事物中呈现的两种客观状态。崇高主要体现实践主体的巨
大力量,更多地展示的是在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对立、冲突中显示出来的美,优美作为
美的一般形态,侧重的是在实践主体与客体处于矛盾统一、和谐、相对静止状态中显示出来
的美。在优美的形态中,自然感性形式往往具有对称、均衡、柔和、比例协调的特点,与之
相适应的是生理的快感、情感的松弛快适、心灵的共鸣。例如:中国传统意向花好月圆、芳
春柔条、扶疏杨柳等,就基本上属于处在优美状态中的审美对象。即使同一事物,在不同的
外在环境中,虽同属于优美,也会有不同的审美特征。总而言之,我认为,崇高和优美都是
美,却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关于崇高与优美的联系与区别问题,因为对二者的本质理解不
同,有些美学家强调崇高的本质的独特性,从而将崇高与优美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崇高根
本不属于美的范围(如柏克、康德以及布拉德雷等)。许多美学家则反对这一理论,认为崇
高与美具有共同的本质。他们强调美与崇高的一致性,认为崇高是美的最高阶段,崇高本身
就是美。从美学史上的争论来看,认为崇高与优美对立的人,大都强调了崇高中的消极和否
定的一面.而认为崇高与优美具有共同本质的人,则强调崇高中的积极的、愉悦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