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程目标解读

高中地理课程目标解读
高中地理课程目标解读

高中地理课程目标解读

课程标准文本的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该标题下有两段没有小标题的文字,第一个

自然段是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第二个自然段是对目标的一个说明。

一、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

我们知道,地理课程的目标是地理课程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地理课程设置预期所要达

到的结果。这种预期结果产生于地理课程实施之前,表达了设置地理课程的一种期望1。地理课程目标可分为各个层次的“目标”,整个地理课程有它宏观的“目标”,每个年级、每章节或每堂地理课都可以有各自具体的教学目标2。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虽然是由制订课程标

准的专家确定的,表达了课程编制者的意愿,带有主观的性质,但它却要受社会的需要、地

理科学的发展以及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等客观因素所制约。关于这一点,本章第一节已有阐述。

具体说来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确定,首先,必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即: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

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强烈愿望;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

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

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

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

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

其次,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确定还必须依据高中地理课程的课程性质,符合高中地理课

程的基本理念,顺应高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

遵循上述原则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确定为:“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

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

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这个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为了进一步明晰这一目标,课程标准从“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细化,但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

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分割。

二、“知识与技能”——课程的基础目标

与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一样,这次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仍然将“知识与技能”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把学习地理知识与形成地理技能看成是课程的惟一目标的观

点,是片面的、狭隘的。但是,忽视学习知识与形成技能,认为“‘双基(指基本知识、基

本技能)提法’已经臭名昭著”,同样也是有失偏颇的。掌握地理基本知识与形成基本地理

技能不仅有用,并且它们也是培养智能、发展个性的基础,学生要想高效地参与地理教学过程、熟练地掌握地理学习方法、顺利地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离不开地理基本知

识与基本地理技能。因而,掌握地理基本知识与形成基本地理技能是地理课程的基础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一条是“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

12陈澄主编,《地理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22页,23页。

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条目标涉及的知识内容,侧重自然地理。“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属于地球概论和天文学知识,

“谈天说地”是必要的,但是“谈天”不是目的,“谈天”是为了“说地”,所以这部分知识是学习地理环境内容的前提。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知识应该说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经典内容,并且它是学习人文地理、人地关系有关知识的基础。本条目标的完成重点通过必修模块“地理1”来实现。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二条是“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这一条目标涉及的知识内容,侧重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系统地理的重要分支之一,与自然地理学并列为系统地理的两大支柱。

有关“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等知识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经典内容,这对于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

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等等都是极为重要的。并且,人地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是高中地理课程,而且是整个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所以,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不仅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

提出,而且还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体现。“知识与技能”第二条目标的完成重点

通过必修模块“地理2”来实现。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三条是“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和解决途径”。这一条目标是有关区域地理内容的目标,但它和初中地理的区域地理教学目

标有很大的不同。初中阶段的目标是“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主要任务是了解地理概况,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而高中地理则要求从成因上认识区域差异,通过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来认识区域同人类的

关系、区域的开发整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本条教学目标的归宿是对人地关系与可持

续发展基本原理的领会,区域是作为教学的载体。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四条“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

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是一系列地理技能。这些技能是在初中阶段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巩固、拓展和提高。例如:初中是“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而高中则是“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初中是“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而高中则是“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等等。这些技能的掌握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对于学生的生活以及终身发展都极有裨益。

三、“过程与方法”——课程的关键目标

“知识与技能”是基础,但不是惟一的、终极的课程目标,有了知识与技能但不去运用、不会应用,是毫无意义的。以往的地理课程与教学往往是过于“重结论、轻过程”,这是片面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

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并且,“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

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告诉我们,必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

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

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必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

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

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75页。

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3。因而,“贵在参与、注重过程、强调方法”就成了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关键。

和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明显不同的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首次将“过程与方法”单独列为课程目标阐述的一个领域,这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正确地、熟练地

掌握“过程与方法”,不仅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而且它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地理技能

的形成,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也都具有促进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第一条是“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

过程”,侧重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在高中阶段,相对说来这条

目标属于初级水平目标,但作为高中学生来说,不会收集处理地理信息并将其运用于学习过

程就谈不上进一步的解决地理问题。所以它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第二条是“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

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侧重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能

力的培养。第二条目标属于在第一条目标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并且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条目标。其中,发现地理问题是前提,提出方案、对策是核心。至于途径和方法,则倡导与他人

合作,强调开展调查研究。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第三条是“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

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侧重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以往的

地理教学大纲,对于这一目标是忽视的。实际上,对于一个问题的正确表达并不是一件很容

易的事情,应属于比较高层次的能力。表达者要让听者听明白,首先必须把问题全部“消化”并能融会贯通,然后还应该做到表达的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最后还应尽力讲究语言的声调

节奏。实际上,表达能力是一项综合的能力。此外,交流也是一种能力,加强学生之间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可以说,“过程与方法”这三条目标属于三个不同的层级,级别逐渐提高并且形成体系,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创新精神都是十分关键的。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的终极目标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

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所以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的必要目标

是其他目标要求所不能替代的。这次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摆脱以往课程教学的唯知主义框框,

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不仅如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只是课程的一个必要

目标,而且它还是课程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确实,当一个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经历的

过程、形成的方法,最终都升华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升华为意识、观念、责任、习惯,那

末,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将是受益无穷的。

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虽然也有情意领域的目标,但相对说来处于一个辅助的、陪衬

的地位。本次制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的情意领域的目标,被提高到一

个新的高度。情意领域的目标不仅仅是单纯的爱国主义情感,而是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个要素,情意领域目标的内涵比以往更充实、更丰富、更全面了。首先,情感不仅指学习

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也是指内心体验、情操陶冶。其次,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

习责任,也是指科学的态度、求实的态度。第三,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地理环境价值)的统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一条是“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

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动机,以往仅仅被理解

3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7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8日。

为一种手段和策略而已,而这次地理课程标准将其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这是因为学生假如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那末,地理学习活动就不可能有效运行,即使能短暂地运行但也不可能长时间地维持。地理课程标准将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列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一条,可见对情意领域这一方面内涵的重视。此外,科学态度、审美

情趣的培养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二条是“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

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关注国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是地

理学科传统、经典的课程目标,地理和历史这两门学科被称为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双翼”。有关情意领域在这一方面内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往已有很多剖析,这里不再赘述,这次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继续强调这些方面情感的培养。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在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方面,这次特别强调“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三条是“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

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以往的地理教学大纲在提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往往还

强调国际主义教育。在国际社会强调“阶级斗争”、强调“反对共同的阶级敌人”、强调“输出革命”的“国际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前的国际大环境下已不合时宜。取而代之

的应该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国际合作”和“全球意识”教育。如何在全球的资源、人口、环

境、经济、社会与发展方面,进行“国际合作”和“全球意识”教育,是地理学科义不容辞

的重要使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四条是“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

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持续发展教育在“知识与技能”领域已有目标要求,但是光知道“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还不够,还必须在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上,使学生进一步“产生意识——形成观念——增强责任——养成习惯”。从而使遵守“环境道德”、“资源道德”、“人口道德”蔚然成风,使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深入人心、产生行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 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国际竞争加剧的同时,国际之间的合作也得到了加强。面对国际国内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现代公民的要求体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随着地理科学的持续发展,新的理论与研究给高中地理课程带来新的学科资源与发展活力。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主基调,素养导向的教学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课程相衔接的基础学科课程,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涵盖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综合思维(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区域认知(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实践力(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新理念、新实践、新思维在地理课堂中不断涌现,地理课堂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各具特色,兼具别样优势的方法使地课堂精彩纷呈。不论什么样的形式,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研读新课程标准,回归课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有更加清晰准确的学习的方法与教学策略。 第一,精心研究、明确方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任务量大,而时间较为紧张。研读新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现教学由“教书”到“育人”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我们只有对这些内容研究透彻,在指导学生学习及复习备考的环节中,才能做到明确思路,做到知识无遗漏,能力有侧重,避免简单教教材,使有效资源最大化。 第二,素养导向,课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概念,如何与学科知识结合,这是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科知识,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止于知识。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知识的学习提升、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我们需合理优化课堂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源于课本而不限于课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高中地理必修一提纲解读

1.1宇宙中的地球 ● 知识结构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2、天体包括 天体,如 ;也包括 天体,如 3、天体系统: 4、天体系统的层次:(P4读图思考)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 2、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是一个 、 、 的天体。 3、公转运动共同点: 、 、 。 综上所述: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 的行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包括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 1、外部条件: 2、自身条件:(1) (2) (3) ● 课堂反馈 1、下列全部属于天体的一组是( ) A .地球和运行中的通信卫星 B .太空中的云雾状物质和天空中飘动的云朵 C .陨落地表的流行体残骸和“神舟七号的返回舱” D .等待发射的卫星 2、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天文学家投票“驱逐”了冥王星。使太阳系中只保留八大行星,同时明确了行星的概念。 下列关于太阳系内行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 B .质量比太阳小 C .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三类

D.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3、2004年3月,美国“机遇号”火星车找到火星可能有过适合生命栖居环境的依据。主要是在火星表面发现了( ) A.显示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化石 B.大量被流星体撞击的坑穴 C.曾被水浸润过的迹象 D.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 课后练习 1、下列关于天体、天体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天体形态多样、是物质的、孤立存在的 B.总星系即为宇宙 C.太阳系是比银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 D. 只有相邻的天体才可以构成一个天体系统 2、凌日是指地内行星(运行轨道在地球轨道和太阳之间的行星)在绕日运行时恰好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看到日面上有一个小黑点缓慢移动。当金星与太阳、地球排成一条直线时,就会发生金星凌日现象。在2012年6月6日,便发生了金星凌日现象。假若发生金星凌日现象,则下列四图能正确表示凌日的是() 3、关于金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金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 B.金星的左邻右舍分别是水星和火星 C金星属于类地行星 D. 金星属于巨行星 4、有关下列天体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星云闪闪发光 B.行星不断移动 C.恒星圆缺变化 D.彗星一闪即逝 5、太阳系中,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 ( ) A.太阳 B.月球 C.金星 D.水星 6.与河外星系同一天体系统层次的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7.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是是 ( ) A.银河系 B.地月系 C.宇宙 D.总星系 8.下列各行星中,属于类地行星且距日由近及远排序正确的是 ( ) A.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 B.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C.天王星、木星、火星、地球 D.金星、水星、火星、木星 9.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看,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 A.地球表面温度适于液态水存在 B.地球具有0℃以上的温度 C.地球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D.日地距离适中 10.关于地球宇宙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总称。 B.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C.人类用肉眼可以观测到太阳系所有的天体 D.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应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11.关于太阳系八大行星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八大行星自转方向相同 B.黄道面与其它各行星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很大 C.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轨道面是正圆 D.地球绕日公转轨道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

高中地理必修二重点知识考点整理(精选.)

高一地理必修2 重点知识考点整理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1.能根据人口增长轨迹图分析说明世界人口增长经历的阶段划分、人口增长特点、原因。(1)三个阶段:古代、近代、现代; (2) 对应的时间是公元1770年以前,1770年至1950年,1950年至今。 (3)人口增长缓慢;人口加速增长;人口爆炸式增长。 (4)原因:古代(1770年前)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人口增长缓慢。 近代:(公元1770-1950)生产力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保持较高,人口呈加速增长。 现代:(1950 年以后)主要原因是:科技进步,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进一步改善,国际环境稳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民族解放,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事业改善,出生率高,死亡率下降,人口呈爆炸式增长。 2. 能根据“三率”判断人口增长模式(即人口再生产类型),四个阶段的名称及对应的三种模式。并会说明每个阶段人口增长的特征及原因。 (1)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应模式:(原始型)第二阶段:对应模式:(传统型) 第三阶段:对应模式:(传统型) 第三阶段:对应模式:(现代型)(2)特征:第一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低,且波动较大。 第二阶段:出生率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 第三阶段: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减缓。 第四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有些国家人口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3)原因:第一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下。(目前只有极少数分布在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土著居民) 第二阶段:生产力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死亡率明显下降,平均寿命上升。(目前主要是东非一些国家:如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发达国家则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属于这一阶段) 第三阶段: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家庭观念发生变化,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等导致出生率明显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这一阶段,发达国家则在20世纪50年代处于这一阶段) 第四阶段:生活水平高,社会文化、家庭观念发生变化,导致出生率进一步降低,出生率与死亡率差距很小,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呈零增长或负增长。(目前主要是发达国家处于这一阶段。) 3 明确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不同;人口问题政策不同。 (1)发展中国家主要是:。 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2)发达国家主要是:。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知识讲解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三个)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 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能源丰富,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政策 新能源的优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缺点: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考点6: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有了昼夜更替现象。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 (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同纬度地区不同地点见到太阳的时刻会有早晚。地方时的确定与经度的对应关系: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12点,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完整版)高中地理听课心得体会

高中地理听课心得体会 篇一:地理课听课心得体会 地理课听课心得体会 2015年11月19日 2015年11月19日在泰安六中听完王霞老师的《巴西》课,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通过比较,深刻认识到自己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现将我个人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杨老师从观察图片入手,并配以适当的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自己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从而引出课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充分体现了自主教学。而王老师通过区域地理的学习导入新课后,在整节课的设计上,她把自主权充分交给了学生,引

导学习积极认知。她将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不同的版块,每个版块都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听变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解疑,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具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才 能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杨老师课前准备了大量丰富的资料,通过课件展示出来,并将地理知识与人文知识有机结合,使整个教学过程顺利流畅,不生硬,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开拓了视野。王老师结合课堂内容准备的地图使用时机合适,达到锦上添花的功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贴近生活是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

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开始,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两节课优点很多,给我的启示也很大,但两节课也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注重了新知识的传授,但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识记,且缺乏相应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篇二:地理优质课听课心得 吉安市中学地理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 戴志婴 本次有幸参加了吉安市在吉安三中举办的中学地理优质课的听课活动,我的感触颇深。听了来自我市不同学校的优秀地理教师的16节不同内容的优质课之后,我的心就久久不能平静。我从16名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深深体会到了教学的意义所在,下面是我在本次活动后的教学收获和自我反思。 (一)教学收获 本次观摩的16节课各有千秋。可以

(完整)学习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心得).docx

学习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心得 今年学校印发了高中地理新课标,通过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新课标 带来的冲击,对新课标也有了新的认识。 一、高中地理课程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 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 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 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 善待环境”。“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 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 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二、高中地理课程重视探究,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高中地理课程又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 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是地理课程而且 是这次新一轮课程总体改革的重要理念。 传统的地理教学“以本为本、以纲为纲”长期以来成为教师教学 的基本依据,因而形成了“教师教课本,学生记课本,考试考课本”的教 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结果过分 强调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心理品质。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给学

生造更多的机会体主学和探索的“ 程”和“ ”。 高中地理程准中“重地理的探究” 一条基本理念,除了“倡 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以外,“开展地 理、地理考察、地理、地理和地理研究等践活”。是因,无是开展野 外察、野外考察、社会等室外,或者是开展做、制作学具等室内操作,都主要是学生自己察、操作、、、搜、思索、判断、分析??。既可提高 地理学 学生的吸引力,能培养学生的践能力,更能在践程中, 而在解决的程中激学生的潜能和造力,有利于学生素的全面提高。 高中地理程基本理念“注重学程价和学果价的 合。重反映学生展状况的程性价,价目多元化、价手段多化,形成 性价与性价相合、定性价与定量价相合、反思性价与鼓励性价相合”。 三、信息技的用 高中地理程准理念“ 信息技在地理学中的用。充分考信息技地理教学的影响,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和 能力的教学境”。次程改革的指思想之一是要突出代性,地理程要突出 代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关注代信息技地理 程的影响,包括在地理程内容、地理教学方法运用和地理教学价中,都 要充分考代信息技的用。 当今世界,信息技速展,地理信息技源与境可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6791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为11年。(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3°26′S 2.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5.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㈢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㈣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 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 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时间计算: ⑴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高级高中地理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

高级高中地理新课标培 训学习心得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地理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 2018年11月21日 本次培训采用网络教学的形式,请了课标编写专家、教材编写专家、省教研员、特级教师等来讲课或上示范课,培训的层次高、内容丰富,收获颇丰,特别是对新课标修订的国际背景、重要意义、过程方法等等有了比较多的了解。这些对正确理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1.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2.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一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

最新《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汇》

考点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农业,可实现人地和谐发展。不合理利用强度会引起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 13、东北农林基地的开发建设 (1)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①黑土的利用: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为了保证作物稳产高产,必须保持和不断提高黑土的肥力。加强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并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注意土壤的培肥,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是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办法。 ②沼泽的保护:三江平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沼泽是蓄水也、水源地,对于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东北的沼泽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等栖息地,沼泽植物又是一项重要资源。 ③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能够提供的商品粮比重在全国最大。中部松辽平原玉米产量大,已成为我国的玉米带。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就是要在继续发展种植业,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 (2)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①问题: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新,导致资源减少、材质下降;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采伐以皆伐为主,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浪费,也不利于森林的天然更新。 ②措施:森林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是东北林区的一项首要任务,具体措施是:坚持合理采伐,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深加工);加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发展温带水果,辽宁东部和吉林东南部丘陵柞林地区,发展柞蚕生产等。 14、黄淮海平原农业低产区的治理 (1)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严重的旱涝、盐碱和风沙灾害: 排水或灌水条件很差的低洼或山坡地,容易遭受涝灾和旱灾; 在风沙活动强烈的地区,土壤锓蚀和土壤沙化,导致土壤肥力不断降低; 由于灌溉方法或灌溉系统不合理,致使地下水位抬高,引起土壤盐碱化; (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鱼塘——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里种粮、果、棉。优点:鱼塘一台田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15、南方低山丘陵区(范围:指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广大的低山丘陵地区) (1)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 ①气候资源:光、热、水资源相当丰富,而且大部分地区配合较好。但因季风活动及其在年际和年内的不稳定性,伴随着多种农业气象灾害发生; ②生物资源:品种多样,植物生长速度快,更新能力强,具有较高的产品产出能力。但利用的生物资源品种单一,潜力没有得到发挥; ③土地和土壤资源:气候、生物、土壤的垂直分异明显,土地类型多样,为农业的分层立体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水土流失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红壤面积大,有机质少,酸性强,土持黏重,是南方低产土壤之一,需要大力改造。 ④水资源:河流多,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建立水电工程和发展灌溉农业。 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乱砍滥伐森林。向大自然强取耕地和薪柴等,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在全国仅次于黄土高原。 ⑤结论:南方低山丘陵区水、热充足,因地貌差异形成的多种土地类型,可以因地配置繁多的生物品种,因此这一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此外,这里劳动力资源充足,而且邻近商品粮基地、工业城市、海港,有开发低山丘陵的人力和市场条件。(2)整治: ①走立体农业之路:本区人口密度大,而人均耕地少,可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立体农业有利于减少有限耕地的压力,把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转移到低山丘陵的综合开发中去,促进林业、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单一种植粮食作物局面,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循局面。 ②解决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使炉灶大大节约燃料。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工业》 考点一: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①)原料(临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

2020年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精选三篇

2020年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精选三 篇 2020年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感受(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刻不容缓。党的十九大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的教育方针,高中地理课程承载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教育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教学方向,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感悟。 一、教学设计新颖 新课标解读中给了一系列案例,其中《水循环》一节给我很大的感悟,教学分四个环节,分别为:创设驱动式问题情境;发现并提出地理问题;项目合作,寻找地理解决方案;成果展示,总结评价。 问题情境以济南“七十二名泉”展开,先叙述济南因泉城而美,又叙述泉水开发矿泉水后,过度开发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泉城已经快名不副实,泉水停喷的次数越来越多,停喷的时间越来越长--;进而提出问题:泉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济南的泉水主要分布在哪里?济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泉水,泉水是如何形成的?泉水对人们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泉水为何会停喷?我们应如何保

泉护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贴近生活,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开展探索性学习;项目合作,寻找地理解决方案中,以“水滴的旅行”“探泉之成因”“感泉城发展”展开,设计一系列问题与探究,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成果展示中,学生对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和原理等问题及泉的相关知识等都有了深刻的理解,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中内容的学习,又完成了对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感悟颇深。 二、教学内容灵活 近段时间,辅导学生做练习题时,碰到过这样一道题,学生出现问题比较大,看似一道简单的问题,结果却是问题百出,问题如下: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生态系统被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森林的主要功能是( ) 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②净化地表径流 ③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④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多篇)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从xx年秋季试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经过二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地理课改工作初见成效,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经过二年多的摸索、探讨与实践,我们认为地理课改首先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把握好课标,使用好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等;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认真研读和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各种版本的教材无一不是是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对于课标无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有各自的理解。我们觉得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针对正文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我们备课组的几位地理教师每周都坚持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利用教材素材理解掌握它想说明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及规律,同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的原理等。 2、“带活地图”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注意发挥图像作用,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技巧,启发学生如何挖掘图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 由于初中阶段地理虽然是中考科目,但由于采用开阅考试,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懒于记忆,造成地理基础非常差,进入高中后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上课时我们利用第二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三维目标和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教师每上完一节课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把一些陈述性知识变成生成性的知识,让知识开花结果。 4、营造探究式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针对难学这一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

(完整版)高中高考地理知识必考知识点归纳

高中高考地理知识必考知识点归纳 1.经度的递变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 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 由此 往两极逐渐缩短。 20°W 往东至160°E 为东半球,20°W 往西至160°E 30°之 间为低纬度, 30° - 60°之间为中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 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 范围愈小;比 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 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其它行星系 其它恒星系 河外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②日地距离适中, 地球表面温度适宜, 存在液态 水;③ 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 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 空)。 16.地球的自转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 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纬 60° - 90°间为高纬度。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 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 地方为由脊。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 13.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 河系 T 总星系 f 太阳系f 银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必修一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3°26′S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高级高中地理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

高中地理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 2018年11月21日 本次培训采用网络教学的形式,请了课标编写专家、教材编写专家、省教研员、特级教师等来讲课或上示范课,培训的层次高、内容丰富,收获颇丰,特别是对新课标修订的国际背景、重要意义、过程方法等等有了比较多的了解。这些对正确理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1.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2.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一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

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察、实验、调査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 1.人地协调观 (1)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并能够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各种影响。 (2)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有不同的方式、强度和后果,懂得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能够分析评价现实人地关系问题,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描施与政策。 2.综合思维 (1)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2)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 (3)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地方或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

2020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归纳,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下载打印) 自然地理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 (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