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学课程标准

针灸推拿学课程标准
针灸推拿学课程标准

《针灸推拿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定位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内容简介:“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之一,供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中医类专业的针灸推拿学课堂教学使用,也可供基层医务工作者临床参考之用。全书分基础篇、治疗篇、附篇三部分,共九章。绪论主要论述针灸推拿学的渊源和发展概况。基础篇主要论述经络的概念、循行路线及规律,腧穴的作用、定位、主治及操作,针灸技术中各种刺灸法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推拿功法的基本姿势和练功方法,推拿作用原理及诊断方法,推拿技术中的手法操作等;治疗篇主要论述针灸推拿的治疗原则、针灸处方的运用、推拿的基本治法及常见病的针灸推拿治疗;附篇主要选录了古代针灸歌赋、保健推拿等内容,供学生课外学习。

2、课程的性质是:本专业培养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针灸推拿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综合性医院针灸等部门从事针灸、推拿医疗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3、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针灸推拿学培养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针灸推拿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人才,适用于骨伤专业的学生使用。

4、课程作用:通过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使本专业学生掌握适应临床岗位需要的,针灸推拿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关技术,并将它们运用于临床实践。

5、课程类型:理论课(含实践),理论学时为36,实践学时为36。

三、课程目标

(一)能力目标:

1、熟悉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2、了解中医学、尤其是针灸、推拿学的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

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知识目标:

1、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医学知识以及必要的现代医学基本知识;

2、掌握针灸、推拿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3、具有运用针灸、推拿处理临床各科疾病的初步能力。

(三)职业素质目标:

1、专业思想巩固,热爱中医事业。

2、具有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高尚的医疗道德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善于与病沟通,对病人充满爱心,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

3、具有认真求实、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善于自学的优秀品质。

四、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

《针灸推拿学》本课程是以骨伤、针推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根据治疗岗位所涵盖的工作任务的需要而设置,是在对相关专家、用人单位、临床一线治疗师充分调研后,在经过该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充分讨论后制定。并对针灸推拿疗法临床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分析出此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在课程学习中将素质要求纳入课程教学之中。课程设计主要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采用院校合作,教学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通过理论学习、校内实训、临床见习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使学生在毕业时能独立地防治常见病。在毕业后通过临床实践,应能进行自学和开展科学研究等,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防治疾病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1. 本课程设计力求贴近临床,综合各教学医院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2. 为弥补教材内容滞后的不足,积极收集专业发展中的新技术、新方法使用的信息,以各种方式反映在教学上。

3. 在实践性教学方面,加强开展院校师资融合教学,使本课程更充分地体现职业针对性、教学开放性和实践操作性等培养要求。

五、课程教学单元与学时安排

教学方法: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需要,采用了讲授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训作业法等。

教学场所:教室、多媒体教室、一体化教室、临床学院内科实训室。

师资配备:双师素质教师、兼职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实验员等。

六、课程教学设计

七、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注意教学评价、考核的多元性。项目考评、产品考评、过程考评、报告考评、知识考评等,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要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全面评价。

1.考核性质与方式:考查,理论采取笔试的方式,实验采取操作考试及实验报告结合的方式。

2.成绩的记录及组成:百分制等级制

总成绩100%=平时考核成绩30%+期末成绩50%+实训成绩20%

3.考核项目与评价方法

八、教学保障条件

(一)实训条件

在安排的授课时间,将每2~3个同学分为一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训模块的指导要求,利用仿真模型达成实验目标。教师可先进行示范操作,然后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抽考学生,教师总结。在其它时间,开放针灸推拿室、按摩室等,实行有专人管理和实训教师指导的7天无休制全天开放式运作模式,全套操作录像和教学助学课件输入装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多媒体综合实训室,以供学生观摩。

(二)师资条件

我校建立完善的学生评教和教师同行互评制度,准确及时反馈保证教学质量精益求精。同时外请知名专家不间断的进行教学指导,帮助中青年教师成长。

(三)教材编写或选用

教材体现任务驱动、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四)信息化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多媒体素材、电子图书和课程网站的开发与利用等。

. 制作急诊技能操作录相:与医院专家合作,制作一套规范的急诊技能操作录相,投放至急诊科多媒体综合实训室和网络课程上,对于指导学生技能操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 建设急诊科网络课程:将教材、课程标准、技能实训及考核评分标准、教学课件、电子教案、达标测试题、参考文献目录、授课视频、急诊科技能操作录相等上网,课程内容随时更新,使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空间。

. 建立急诊科网站或论坛鼓励学生到论坛解惑答疑,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体现学习价值。

九、参考文献/书目

1.教材:针灸推拿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参考书籍:

赵毅、季远主编的推拿手法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九版)

十、说明

本标准根据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的发展,及时调整相关内容。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