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信评级行业的发展历史、问题及建议

我国资信评级行业的发展历史、问题及建议
我国资信评级行业的发展历史、问题及建议

我国资信评级行业的发展历史、问题及建议

朱荣恩郭继丰鞠海龙

中国评级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中国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的发展、信用风险控制的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资信评级行业的发展不仅仅是行业本身的问题,也会受到所面临的生态环境的严重影响。中国资信评级行业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既会因生态环境的优化而快速发展,也会因生态环境的恶化而步履蹒跚。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资信评级行业生态环境在部分历史问题未能解决的情况下,又涌现出了诸多的新问题,并有进一步恶化的倾向。对此,资信评级行业亟需监管机构、行业协会、资信评级机构以及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来优化行业的生态环境,共同促进中国资信评级业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资信评级行业的发展历史

中国资信评级业伴随着中国债券市场的产生而诞生,随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而发展。其中,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改委等债券市场的监管主体,在中国资信评级行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中国资信评级业的诞生

中国资信评级业的发展与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1987年,国务院发布《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企业债券市场由此开始发展。为规范债券市场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提出发展资信评级机构,各地开始组建资信评级机构,其中以人民银行系统内组建的资信评级机构为主。1988年,中国第一家独立于

金融系统的外部资信评级机构成立。1992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将资信评级作为债券发行审批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而确立了资信评级机构在债券发行中的地位。随后,一批外部评级机构相继成立。

1997年12月,人民银行为了进一步规范资信评级业的发展,颁布了《关于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等机构从事企业债券信用评级业务资格的通知》(银发【1997】547号),初步确认了远东、新世纪、中诚信等9家评级机构企业债券的资信评级资格,标示着中国资信评级行业走上了认可制的发展道路,标示着人民银行系统组建的资信评级机构退出了资信评级行业,标示着中国资信评级行业发展走上独立化、正规化的发展道路,为中国资信评级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1997年,人民银行在《贷款证管理办法》(1995年11月)、《贷款通则》(1996年6月)的基础上,在上海、深圳等地区陆续开展了贷款企业的信用评级试点工作,有力地推进了资信评级机构管理、标准、技术的进步,拓展了资信评级的业务市场,为资信评级的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因此,从资信评级机构的诞生与发展看,人民银行在制度建设、评级业务推进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银行间债券市场快速发展促进中国评级业的成长

2005年,人民银行颁布《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推出短期融资券评级业务,极大促进了资信评级业务的发展,使得资信评级行业在队伍、技术和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提高。人民银行在市场创新和监管创新上也不断推动和规范着资信评级行业的发展。

在市场创新上,人民银行不仅推出了短期融资券,而且推出了中

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新产品,推动了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逐渐改变着我国以银行信贷为主的融资格局,开始逐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局。债券融资的主体结构、期限结构逐步完善,资信评级的业务品种日益丰富,资信评级的业务规模逐渐扩大。

在监管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于2003年11月成立征信管理局对资信评级行业进行监管,推进了信贷评级市场的发展和评级业务的规范。2005年,人民银行确定了重庆、南京、长沙、武汉、成都、天津等8个省市实施由独立第三方的资信评级机构对信贷企业开展评级的试点,后来扩展到多个省市,扩大了信贷评级的区域,扩大了企业信贷评级的业务规模。2006年3月,人民银行颁布了《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银发【2006】95号),11月颁布了《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加强了对信贷评级行业的规范和指导。

此外,人民银行在2007年成立了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简称“交易商协会”),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行业自律组织,包括资信评级行业自律。交易商协会成立后,颁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注册规则》、《银行间债券市场中期票据业务指引》等自律规则和指引,并于2010年10月成立了信用评级专业委员会,在有效地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的同时,也推进了资信评级机构的规范和发展。

在人民银行推进债券评级、信贷企业评级的同时,证监会推出《公司债发行试点办法》、《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办法》等,确认了5家具有公司债评级资质的资信评级机构,分别为新世纪、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原为天津中诚)、大公和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并于2010年设立了资信评级专家委员会制

度。发改委于2008年颁布《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简化发行核准程序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企业债券的发行核准程序进行了简化改革,有效促进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人民银行、证监会和发改委共同推进资信评级行业发展的同时,中国资信评级业对中国债券市场和金融行业的发展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包括市场配合、人员培养和输送等。人民银行的制度奠基和业务奠基,培育和促进了中国资信评级行业的发展;同时,一支建制完全、基础力量存在的资信评级机构,有效地配合了债务融资工具的评级,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债券市场、信贷市场的发展和风险防范。资信评级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随着评级业务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评级知识的人才,既保证了评级行业发展,也为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内部评级输送了专业化的人才。

二、中国资信评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中国资信评级业得到了发展,但是,自金融危机以来,暴露出了中国资信评级业的诸多问题。其中,中国资信评级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重要的方面,严重制约了中国资信评级业的发展。

(一)资信评级业发展的理论混乱

评级行业发展的理论混乱主要体现为对评级的地位、功能、作用和属性的基础理论研究混乱,包括高估资信评级的地位、功能、作用的“定价权理论”,把评级机构归于国家公权的“公共产品理论”,以及“经济警察”理论等。事实上,评级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其基本功能是减缓市场各方的信息不对称,作用是为投资者提供可信的评级服务,促进债券市场发展及金融资产的有效配置。评级机构作

为盈利性组织,属私人部门,提供的是私人产品和服务。评级机构作为信用信息、信用报告的提供商,不参与也无力对金融产品的价格进行确定,所表达的只是对被评级对象信用质量的一种意见,而不是投资建议,其未来的发展和话语权形成也依赖于可靠的信息、可信的评级质量,以及必要的政府支持。

(二)资信评级业的社会认知不足

评级行业的社会认知不足与基础理论混乱存在密切关系。由于理论混乱,引起了一些学者、媒体的误解,造成社会认知的混乱,包括金融危机制造论、阴谋论、控制论等。事实上,评级机构既不是金融产品的提供者,也不是投资者,无法制造风险和危机。三大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或之中,也仅是指出了信用衍生产品存在的风险,并无参与金融产品交易。但由于其巨大的影响力引起了社会共鸣,加大了市场的共振。评级机构无法通过自己任意或随意的级别调整,对金融市场稳定性进行干预,更无法以阴谋的手段达成某种目的。就中国评级机构与国际评级机构的合资、技术合作而言,也是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条件下进行的,不仅合法,而且其级别表现也没有形成国际评级机构对国内的控制局面。在金融危机下,一些媒体、机构、个人不顾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存在的实际问题及国内评级行业发展的阶段性,以金融危机制造论、阴谋论和控制论片面信息传播,不仅对三大机构形成了非理性攻击,而且对国内合资或技术合作的评级机构也进行了情绪化的打击。

(三)资信评级业的多头监管问题突出

中国目前债券市场分割(发改委管理企业债、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管理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证监会管理公司债)、业务监管

多头并存。中国债券市场的分割源于中国行政管理体系,在短期内难以形成统一市场。但是,如果在债券市场分割前提下,分割资信评级市场,则会造成资信评级市场的混乱。这种混乱体现为同一资信评级机构分拆为不同的公司应对不同的债券市场,同一资信评级机构不同资信评级产品信用等级之间的释义不尽相同等。这些混乱,一方面分散了政府的监管力量,造成了监管成本的上升(包括监管主体的成本与被监管对象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市场的混乱,产生了监管标准不同条件下发债主体的监管套利,以及评级机构不同产品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四)资信评级行业协会重叠或交叉设立

当前,我国资信评级行业多头监管造成了以不同监管主体牵头的行业协会或类行业协会重叠或交叉设立,这不利于形成资信评级市场的统一监管标准,甚至会产生一定的矛盾,不利于评级机构的长远协调发展。资信评级行业统一自律体系的缺失,是导致资信评级行业理论认识不清、社会认知不足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资信评级机构存在非理性竞争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缺少行业标准的评级领域(例如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评级市场),一些机构为了获得市场而进行压价竞争,扰乱了评级秩序,损害了评级形象。

(五)资信评级业的政府介入过深

政府对评级行业介入过深主要体现为政府派出机构或投资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评级机构,存在以监管机构为主制定统一评级技术标准的倾向。政府派出机构本身是监管机构,国有金融企业是债券的投资者,国有金融企业的下属或相关企业可能是发债主体,其入股评级机构,难以保证评级结果的独立性,容易产生利益冲突;不利于减缓

信息不对称,同时容易造成市场竞争秩序的混乱。在国外,对评级机构的监管主要是对其独立性及相对应的利益冲突、评级过程的质量控制、透明度的监管;在国内,评级机构监管存在监管机构介入评级机构技术标准的倾向,试图以监管主体组织制定统一的评级技术标准。这种做法将会产生评级机构技术同质化,削弱中国评级机构的技术进步和竞争能力。

(六)资信评级业市场地位较低

评级行业的市场地位低体现为收费水平低,由此导致评级机构运营艰难、人员流动性大等。在债券融资中,资信评级机构收取的费用仅占债券总融资费用的0.42%左右,是债券发行所有中介机构中收费最低的,中国的资信评级机构与国际评级机构相比,以发行10亿美元的债券对比,我国评级机构的收费仅为国际评级机构的十分之一。而且,中国债券评级收费的价格已经多年未有调整,但其他各种成本,包括员工工资水平、交通费用、日常营运所需资金却大幅上涨,由此导致评级机构勉强维持正常运转。同时,中国资信评级业较低的行业地位也导致评级从业人员的流动性较大。近几年,评级机构平均人员流动率在20%~30%的水平,大多都流向了金融机构;分析师的流失对评级机构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七)资信评级的业务品种较少、规模较小

我国评级业生存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债券市场。我国债券市场的相对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当小,决定了我国评级市场的规模较小。在国际上,评级不仅仅是对债券和债券发行主体的评级,还包括金融产品交易对手评级,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而我国尚缺乏对交易对手评级的制度安排,也造成了我国评级的市场

规模较小。我国评级产品的品种也较少,主要以短期融资券等债券产品为主,是以债券发行为前提,对债券评级并由此对主体进行评级的模式。而国外是以主体评级为主并进一步对债券进行评级。我国的这种以债券评级为主的模式,易使得企业为发债而优化债券信用品质而忽视主体信用品质,也易导致发债主体注重短期行为而忽视长期行为。

(八)存在以信用级别确定发行利率的倾向

评级机构评出的信用等级在国外表现为等级与违约率之间较好的对应关系,在国内由于缺乏违约率数据,使得国内评级机构评出的信用等级只能与市场反映的利差建立相互对应关系。投资者可以根据、也可以不根据评级机构出具的信用报告及其信用等级来确定是否进行投资,及投资所需要的风险利率水平。目前,在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根据信用等级进行市场询价具有合理性,但是,需要明确这是信用等级参考功能下的询价机制,而不是以信用级别确定发行利率。若不区分评级机构、发债主体所属行业、发债规模等相关信息,仅依靠信用级别进行窗口指导,就容易产生依据信用级别确定利率的倾向。

三、推动我国资信评级行业规范发展的若干建议

评级行业生存环境问题由多方面因素造成,既有认识因素,也有体制因素,还有市场和政策因素。资信评级业的生态环境问题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以对此熟视无睹,要本着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态度去面对,去解决。

(一)统一监管主体仍需明确,监管思路仍需理清,法律建设仍需推进

从监管角度看,统一监管主体仍需明确。多头管理的模式不仅增加了政府的监管成本,包括监管人员、监管制度设置、监管行政设置等,而且也增加了评级机构适应不同监管体系的成本,包括材料报备、监管沟通等。因此,对于评级行业而言,需要形成评级行业的统一监管,即中央政府授权专门的机构对评级机构进行认证和监管。

而在监管思路上,要推动资信评级行业健康、快速发展,要在理清监管思路的基础上加强监管,这是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监管思路应以评级的本质为出发点,参考借鉴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对资信评级监管的重点,着重于评级机构评级行为的独立性,提高评级流程和评级方法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程度,使其评级结果更加公正,更能真实地反映被评对象的信用质量高低。

实际上,无论是IOSCO在金融危机后出台的资信评级基本准则以及后来对其进行的补充规定,还是美国2010年7月颁布的《Dodd-Frank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对资信评级机构监管的核心部分都集中于评级机构的独立性、防范利益冲突以及增强信息披露和质量控制。以IOSCO基本准则为例,独立性及利益冲突管理在IOSCO基本准则中占有重要地位,准则要求资信评级机构避免评级行为与评级机构、发行人、投资者及其他市场参与者有关的潜在影响;而在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方面,则主要体现在对公众投资者和发行人负责,以及自身行为准则的公开两个方面。在评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面,IOSCO基本准则在评级过程、监控和更新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如使用严谨、系统的评级方法,历史经验验证,评估方法的一致性,评级过程中的资源保障等。

此外,国家还需推进资信评级相关法规的建设,出台专门针对资

信评级的上位法。目前,我国涉及资信评级的有关规定散见于《证券法》、《公司法》、《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办法》、《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条例,这些法规、条例对促进评级行业规范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法律盲点,各监管部门规章缺乏统一法律标尺等问题。从国外现状看,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的经济体,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都陆续修订了信用评级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更好地对评级机构进行监管。因此,建议在我国资信评级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需要尽快出台专门针对资信评级的上位法,以便更好的对资信评级机构进行监管。

(二)统一行业自律组织建设需要推进

行业自律是行业的自我管理,资信评级行业自律是维护行业核心价值——独立、客观、公正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市场信息透明的必然要求。从国际上看,美国并无评级行业协会,但这主要是为保证信息充分传递,避免三大评级机构为主的评级公司形成利益集团、产生垄断格局、而对外传递一致的声音,在我国,则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行业自律组织。

从我国现实国情看,我国的评级机构呈现小而多的分布特征,行业内单个企业话语权弱,很难在资本市场上争取自己的话语权。因此,在我国资信评级行业发展的初期,在实行行政监管的同时,还应加强评级机构的自律管理,集中行业智慧,加速行业发展,以便更快地与国际评级机构接轨,有利于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统一行业自律组织的建设,也有利于评级机构在自律体系内形成统一的自律准则及行业行为标准;有利于在新市场产生后,及时进行相应

的制度安排,实现有序竞争、和谐发展。

(三)做好评级制度安排,避免监管主体、行业协会和评级机构的错位,禁止金融机构进入评级市场,禁止金融机构入股评级机构在统一监管、统一行业协会的基础上,建议明确监管主体、行业协会和评级机构各自的职能、地位和行为规则,避免以监管主体牵头、以行业协会为平台,建设统一的资信评级技术标准;避免监管主体以行业协会为平台,变相设置资信评级机构;避免个别资信评级机构不进行技术创新,以资信评级技术标准统一为借口实现“搭便车”的目的;避免个别资信评级机构为一己之利而非理性、不真实传播资信评级的理论、理念;坚持资信评级机构评级技术的自主创新,坚持资信评级机构之间的理性竞争,共同推进中国资信评级业的发展。

同时,我们建议禁止金融机构进入评级市场,禁止金融机构入股评级机构。金融机构既是金融产品的交易对手,也是金融产品的承销主体,在资信评级的相关环节处于强势地位,金融机构进入评级市场、入股评级机构,无法保持评级的独立性,容易引起评级市场的混乱。

(四)提高收费水平,提升资信评级行业地位,稳定分析师队伍对资信评级机构而言,拥有一支知识水平较高、专业技术过硬的分析师队伍,已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过高的人员流动性制约了评级行业的快速发展。监管部门可以考虑通过提高资信评级行业的收费标准,加大对评级行业技术和研发的扶持等手段,提高资信评级行业的收入水平,提高分析师的待遇标准,提升评级行业的吸引力,更好更快地推动评级行业的发展。

同时,需要通过禁止资信评级业人员在一定时间内向存在相关利益金融机构的流动,稳定资信评级队伍。金融机构往往是资信评级机

构的评级对象,也是评级产品的设计、承销或投资主体,评级机构人员向金融机构的流动,使得评级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容易产生人员间难以回避的利益冲突,不利于充分缓减信息不对称,甚至产生隐藏信息、隐藏行为的道德风险。

(五)推进债券市场发展,推动交易对手主体评级,推动理财产品资信评级

我国的间接融资比例高达70%之多,使得我国的信用风险主要集中于银行体系。推进债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优化我国的融资结构,有利于降低银行系统的信用风险对经济安全的冲击,有利于显性化金融系统的信用风险,有利于降低金融产品的交易成本和费用,有利于推动信用产品的发展。

推进债券市场的发展,首先应简化发行核准环节和流程,增加现有债券品种的发行规模、不断推出金融创新品种,丰富债券种类和结构,特别是推出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债券,如高收益债券等。

推进债券市场的发展,还包括扩大公司债的融资规模。目前,我国债券市场主要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主,交易所债券市场发展较慢;其中,既有投资者结构的问题,也包括承销商类型不同所产生的差异等原因。建议证监会推进交易所市场债券的发行,优化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丰富交易所市场的信用产品结构。

推动交易对手主体资信评级,既可以防范主要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引发的金融市场风险,也有利于扩大资信评级市场。我国证券交易市场已经囊括了各类企业和机构,这些企业和机构既是资金的需求者,也是资金的供给者,很多企业和机构也是金融产品的交易者。这些交易对手中,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或机构发生信用风险,就可

能诱发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例如以雷曼破产为标志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因此,对金融产品交易对手,包括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等进行评级,有利于防范系统风险,也有利于扩大资信评级市场规模。

推动理财产品评级,确保投资者的利益,防范理财产品风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类理财产品渐次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的理财产品缺少第三方独立信用风险披露机制,使得投资者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理财产品的信用风险,金融机构为了利益也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为此,需要推动理财产品资信评级,防范理财产品的信用风险。

(六)加强评级机构的基础建设

评级行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自身评级质量的提高和公信力的提升。公信力的提升要求评级机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证评级独立性;评级质量的提高有赖于评级机构评级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持独立性

资信评级机构的声誉具体表现为公信力,是评级结果使用者对评级结果认同度和使用状况的度量,其高低关乎资信评级行业的生存和发展。资信评级机构公信力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影响公信力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评级机构的独立性。

影响评级机构独立性的因素存在于方方面面,从上而下来看,完善评级机构治理结构是最重要的。从对独立性影响的关联度来看,应尽量避免或限制与评级产业链相关产业的企业入股评级机构,特别是成为具有控制权的大股东,这将严重影响评级机构的独立性。从国际角度看,为保持独立性,评级机构的大股东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出版商等信息传播企业,如标准普尔的母公司麦格劳—希尔集团是全球

信息服务业巨头;另一类是非营利性质的事业单位,如大学、研究所、基金会等。鉴于这样的理由和事实,中国的评级机构要在股东资格、治理结构两个环节进行监管。

2.大力推进数据库建设,夯实资信评级基石

数据库是资信评级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不仅体现在评级标准的建立,也体现在评级结果的验证、公信力的形成等方面。由于我国评级行业发展的历史时期较短,信用债券更是近年才产生,评级机构普遍存在数据库建设不足、信用数据大量缺乏的窘迫。这在客观上要求资信评级机构在初期,就要推进数据库建设,为资信评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好基础。

3.加强评级方法与流程披露

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评级结果要能让市场进行验证。从国际社会总结本次金融危机中资信评级制度的经验、教训来看,评级机构信息披露的对象包括评级的方法、评级的流程等方面。中国的资信评级机构应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提高评级方法和流程披露,提高透明度。这样有利于减少中国资信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更好地维护其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

(七)坚持资信评级机构的市场化、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坚持中国资信评级行业的市场化、本土化和国际化为发展的方向,是中国评级机构做大做强的总策略。

所谓资信评级行业的市场化是指,中国资信评级行业应坚持以企业(或公司)的组织形式、采取市场竞争的原则,以盈利为基础、以技术水平的提高为手段,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信息、可信的评级结果,推动中国资信评级行业的发展。当然,市场化的运作必然存在市场的

失灵,需要政府通过适度的、合理的监管措施和调控手段,弥补市场的不足,规范和促进中国资信评级行业的发展。

所谓资信评级行业的本土化是指,中国资信评级市场的发展应该以本土的评级机构为主、以本土的评级人员为主,研究国际评级机构的发展历程,学习和借鉴国际评级机构的管理、评级技术和标准,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特色,形成适合中国国情、能与国际接轨的资信评级机构、人才和管理模式、技术、标准,促进中国资信评级行业的发展。坚持本土化与对外开放的融合,反对本土化下的固步自封。

所谓资信评级行业的国际化是指,中国资信评级行业应伴随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并在政府的政策推动下,通过有限股权合作、技术合作、项目合作等方式,与国际评级机构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推动中国资信评级行业形成具有国际水准兼具中国特色的评级标准和技术,立足于中国为国内外的投资者提供服务。

工业工程发展

工业工程发展 任何一门科学能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强有力的工具,必然存在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和动因。概略地说,工业工程发展的动因在于三个方面,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成果的支持作用和社会环境(或说经济形态),确切地说是商品经济所提供的社会发展环境。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与管理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和越来越多样化。这客观上要求必需存在着分析、设计、改善这些系统和管理的技术体系,因而本世纪初在生产力开始快速发展时,才产生工业工程。而科学技术成果如运筹学、统计学、系统工程、计算机工程及信息技术都为工业工程技术体系提供支持和手段。商品经济提供了企业竞争的社会环境,谁做得更好,谁就生存、成功,否则就会消亡。这样客观需要提供竞争的武器。因而无论是工业发达国家,还是像印度、泰国、马来西亚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工业工程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且收效甚佳。也可说工业工程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根据上述分析就很容易理解工业工程发展的历史原因和过程。 工业工程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应从本世纪初算起,起源于美国。泰勒(Taylor)和吉尔布雷斯(Gibreth)等一批学者应视为IE的创始人。从那时起至现在工业工程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至二次大战结束40年代中期可称为奠基期。这个时期由于福特生产线的产生,生产系统从小规模的作坊式企业走上了较大规模生产的工厂制。由于电动机的产生与广泛应用,人

们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原始积累结束将要快速起步阶段。恰恰此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需求工厂效率提高,因而工业工程得以诞生和发展。从1895年起,泰勒先后发表了《计件工资制》、《工厂管理》和《科学管理原理》等论著,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管理思想,主要是以时间研究和动作研究为主的工作研究理论。在本世纪初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科学管理既被管理者接受与采用,又被工人阶级视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手段而反对。这样在当时形势下人们提议将“科学管理”更名为“工业工程”。从这时起工业工程作为一门纯技术型工程学科发展与壮大到今天。然而,科学管理并未由此而偏废。到本世纪30年代产生了行为科学,使科学管理与之相结合补充又发展到今天形成了众多的现代管理理论。因而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体系与现代工业工程都起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今天已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两大学科体系,但又紧密相联,只不过功能不尽相同而已。 第二阶段,从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为发展期。这个时期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特别是由战后经济建设的恢复需求,生产系统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大量流水生产、成批生产、单件小批生产的三种典型的生产系统。同时统计学的广泛应用和运筹学的产生为工业工程解决越来越大的管理与生产系统规划、设计、改造、创新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市场竞争的焦点以资本、实力竞争为主,工业工程从早期应用工作研究解决现场效率提高发展到企业整体的设计、改善,包括工厂设计、物料搬运、人机工程、生产计划、贮存控制、质量控制等。在这一时期工业工程已不仅仅是欧美工业发达国家的“专

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创新发展趋势

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创新发展趋势 2016年以来,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受到了比较严格的监管,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不如前一段时间火热,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开始换上科技金融(Fintech)的外衣,希望借此绕开严苛的监管条件。然而,无论如何装扮,都无疑希望套上金融业务的光环,尤其是要注意的是,在一轮又一轮的热词概念炒作的背后,监管套利的风险不可忽视。但什么是Fintech,什么是Fintech企业,在概念上还存在一些分歧,而导致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对金融与科技的本质认识有所偏差。可喜的是日前央行强调要划清互联网金融和Fintech的界限,指出Fintech企业要与持牌机构合作才能从事金融业务,明确了“技术是技术,金融是金融”,为进一步规范和监管奠定了基础。同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金融行业未来创新发展的趋势,是寻求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在新科技与专业性中寻求平衡与发展。 从技术提供者到金融行业的创新者 在新技术运用与金融专业的结合过程中,“互联网金融”概念在国内风光无限,而“金融科技”则是国外较为普遍的提法。显然,金融科技的范畴远远超过了互联网技术,还包括智能机器人、VR、生物验证技术等新科技的方方面面。同时“金融科技”概念强调在金融体系中更积极地更多地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提倡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互联网创新技术进行风险控制和平台管理。 单纯从字面上看,金融科技(Fintech)可以理解为金融服务和科技的结合,而所谓的金融科技企业的本质,则更应该体现为面向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系统开发和技术提供者。金融科技(Fintech)并不是一个从天而降,从金融行业外部突然冒出来的特殊领域,追根溯源,可以说是过去数十年金融机构不断进行大规模IT投资而催生领域。 从美国专业杂志American Banker近年来公布的Fintech企业情况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趋势就是,该类企业逐渐从金融行业的技术提供者变身为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早期的Fintech企业主要是指向金融机构提供具有更强金融专业功能的,更高安全度和信赖程度的IT系统供应商。然而,最近越来越多的Fintech企业更加倾向于向用户直接提供金融服务。服务的领域覆盖了家庭账单管理、会计软件、贷款、结算等诸多方面。以前站在金融科技前沿的这些IT企业,悄然变身为金融领域的创新者(或称为搅局者),以至于到目前来看,在人们的视野中形成一种错觉,就是认为“Fintech企业”就等于从事金融服务的企业。 追求新技术与金融专业性的平衡发展 从曾经集中于系统的研发,为金融行业提供金融技术支持,到现在开始面向用户直接提供金融服务,反映出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的特征是在IT技术与金融专业性之间寻求平衡。 以银行业为例,全国性结算系统的开发和运营,自动取款机(A TM)的普及,以及近年来的网络银行,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等等的发展,无论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还是从金融服务提供方的角度,都要求金融行业不断导入新技术新知识,更新金融行业服务的形态和内容。比如,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对信息的“检索”能力大大增强,而智能手机的

中国咨询业发展历程

中国咨询产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管理咨询业是借鉴日本和欧美国家企业管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经验发展起来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发展,80年代初,我国咨询业应运而生。综观我国咨询业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八十年代的官办咨询业 我国咨询业的发展首先起源于政府创办咨询企业,主要集中在投资、科技和财务咨询领域。为了有效地调整国家产业结构,解决瓶颈产业和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原国家计划委员会系统在全国创立了"投资咨询"和建设"工程咨询"公司,以期实现国家投资决策的科学化和工程建设的合理化;为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原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协系统在全国创办和扶持了一批"科技咨询"企业;为推动企业财务会计咨询的社会化,会计、审计、评估工作的社会中介化,国家财政系统在各地创立了"财务会计咨询"公司和"会计师事务"。 2、九十年代前半期的信息咨询业 八十年代出现的信息咨询业是非规范和非市场化的,但其出现让人们也领悟到了信息的价值。随着九十年代,我国经济开始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一批外资和国内私营"信息咨询"公司和"市场调查"公司开始在市场经济进程中涌现,并为企业提供规范化咨询服务。早期对信息咨询业的需求主要来自外资企业和部分合资企业。经过五年左右时间的发展,一部分按市场规律运作的信息咨询公司脱颖而出,如"零点调查"、"盖洛普(中国)咨询"、"华南国际市场研究"、"慧聪信息"、"浩辰商务"等。这些信息咨询与市场调查公司以其高质量的专业化服务赢得市场,并在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3、九十年代后半期的管理咨询业 九十年代初期,我国信息咨询业开始进入起步发展阶段,但管理咨询业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最典型的就是早期的"点子公司"、"策划公司"。大概是1992年北京的何阳一个"点子"卖了40万元,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加之紧随其后的"点子公司"和几本宣传"点子"的畅销书,让咨询的名头着实火了一阵。但把管理咨询业与流星般坠落的"点子公司"联在一起,这是误解。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也可能冒出几个"点子",管理咨询却是典型的知识产业。时至九十年代中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外管理咨询公司大批进入我国市场,我国的管理咨询业才开始起步发展。从此管理咨询业告别"点子"时代,进入专业化发展阶段。到九十年代末,一部分国内管理公司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如"汉普管理咨询"、"远卓战略"、"博峰营销"、"派力营销"、"博通经纬"等。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咨询业迅速发展。北京、上海等地的优秀管理咨询企业,认真学习国外出色咨询企业的咨询经验与程序,结合自己企业的专业优势,形成了符合中国咨询企业实际的一套咨询方法。经过坚持不懈地市场拓展,这些企业已度过艰难的创业时期,在咨询实践中逐步赢得了顾客的信

我对工业工程的认识与理解

我对工业工程的认识与理解 这个学期我们上了有关工业工程的学科前沿讲座,这相当于是我们与工业工程这门专业的第一次正式接触。在老师的讲解与带领下,我们对工业工程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比如知道了工业工程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工业工程的定义、目标以及职能、工业工程的学科属性与特点、工业工程的应用等内容。同时也使我们对工业工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使我们增强了对工业工程这门学科的信心和投身于工业工程事业的决心。正如Wayne C. Turner 在《工业工程与系统工程概论》中所说的那样,“工业工程正成为少数几个有巨大魅力的、用于解决未来高科技社会中复杂问题的行业之一。社会对于工业工程师的需求是强烈的,并且在逐年增长。实际上工业工程专业人才严重供不应求,这种供求不平衡明显高于其他工程和学科领域,并且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会长期存在。”下面我就从以上几个方面简要谈谈我对工业工程的认识与理解。 工业工程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工业工程的起源 工业工程是工业化的产物。各种工程学科早期阶段都是从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开始的,实际工作者从自己或前人成功的经验中得出解决某个问题的办法,并经过不断实践后加以归纳总结,才逐步形成某种理论。工业工程的发展也是从经验开始并逐步走向成熟的,并最终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弗雷德里克 .温斯格.泰勒是工业工程之父。1873年,美国出现了金融危机,企业竞相引进新技术、开展合理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求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泰勒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他的企业管理的科学研究的。他认为当时的管理没有采用科学方法,工人缺乏训练,没有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程序,大大影响了效率。他致力于工作研究并系统地研究工厂作业和衡量方法且创立了“时间研究“。他通过改进操作方法,科学地制定劳动定额,采用标准化而极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他于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被公认为是工业工程的开端。与泰勒同一时期的吉尔布雷斯是另一位工业工程奠基人,他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动作研究”,即对人在从事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动作进行分解,确定基本的动作要素,进行科学分

全过程工程咨询发展的分析和建议 陈秀明

全过程工程咨询发展的分析和建议陈秀明 发表时间:2019-06-19T10:33:06.803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5期作者:陈秀明 [导读] 部分大型咨询机构已逐渐认识到项目管理业务在项目实施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并以此牵头尝试融合其他业务并取得一定成效。山东能建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摘要:全过程工程咨询凭借自身集成化、专业化和多样化的优势,为工程咨询业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我国在该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根据我国当前对全过程工程咨询的顶层设计和相关政策,阐述全过程工程咨询的特点和优势,分析应用案例的成熟经验,梳理推进过程中面临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实施建议,以期为我国全过程工程咨询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全过程;工程咨询;顶层设计;项目风险; 在当前改革背景下,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面临转型挑战。各企业纷纷通过立足自身强势业务实现各业务间融合发展,诸如施工总承包单位立足施工过程牵头开展业务拓展,设计单位则尝试通过设计工作带动其他服务有效扩张等。但当前却鲜有能真正做到将业务有效融合的成功范例。当前,部分大型咨询机构已逐渐认识到项目管理业务在项目实施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并以此牵头尝试融合其他业务并取得一定成效。 1过程工程咨询业务特性 1.1管理特性 顺利完成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必须明确各业务在具体项目中的组合方式,以及项目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的具体方案。需指出,这种有效的组合必需通过管理手段才能实现,发挥引领作用的主导业务只有具备管理特性才能够有效对所融合的各类业务实施整合、集成与统筹。这种管理一方面对内来自咨询主体内部牵头业务对非牵头业务的协调与组织,另一方面对外则需要与业主方及非牵头其他业务的沟通与联系。 1.2系统特性 与传统独立咨询业务相比,全过程工程咨询将使得各独立业务有效融合,打通了业务间联系通路,有利于不同业务间衔接关联。通过融合,业务得以优化整合,各独立业务被迫向纵深方向发展,并实现了彼此优势互补。在项目管理模式下,各业务向管理业务协同过程,也增强了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系统性,可以说系统特性是管理特性作用的必然结果。 1.3统一特性 提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受托主体为同一机构,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全部包含于同一合同委托范围,受托人具有相同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以及统一的服务目标体系及受托要求。此外,所有咨询服务将在同一工作方案指引下完成,从而使得服务过程更加有序。基于咨询团队协同完成的整个咨询过程分工明确,形成了高效协作的局面与氛围。统一性强化了业务内部信息沟通与传递效果,优化了合约规划过程,提高了管理服务效率,也提升了服务质量与效果。 1.4针对特性 项目特性不同决定了对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需求有所差异。不同的咨询机构其业务发展程度不同,主营业务经融合后,所能提供的服务能力有所不同。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的针对性是指基于上述条件,其为项目所提供的菜单式业务组合方式,这决定了其灵活性的业务表现。不仅如此,通过融合后的进一步协同也将为项目提供深度不同的服务。 2全过程工程咨询的优势 国外是以工程咨询公司为向导的全过程工程咨询,对技术、经济、信息、人才进行集约化管理,统筹调配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造价等资源,其优势显而易见: 2.1贯穿项目全程 提供自决策、准备、实施、评估和运营等阶段的各类工程咨询服务,信息流更为通畅,使得咨询成果具有连贯性、高效性、及时性和全面性,对正在实施和未实施的阶段起到指导和控制作用,提升全产业链的整体把控。 2.2提升工程质量 对涉及安全质量重点、关键环节、重大危险源等进行预判,提前预知安全质量风险,协调各专业进行衔接,制定并采取安全质量防范措施,从而规避和弥补原有单一服务模式下可能出现的管理疏漏和缺陷。 2.3管控投资成本 高效统筹项目的费用估算、设计管理、材料设备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等,实时把控每一环节的成本,保证前期咨询与后期执行数据连贯一致、账实相符,提高投资收益,确保项目的投资目标。 2.4确保项目进度 监控项目进度,精确管理,将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对即将到期的任务或者到期未完成的任务进行提醒,分析进度偏差,并克服设计、施工、造价、招标、监理等相关单位责任分离、相互脱节的矛盾,采取纠偏措施,保证工期目标。 2.5深化风险识别 对项目技术和建设风险提前识别,并对相关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信息掌控和资源分配逐步明晰,即时获取有效的资源,并且通过完善各方面资源,不断加强对风险的处理,促进各参与方利益平等,提升风险分担合理性。 2.6强化运维能力 建立资产台账、备品管理、资产统计等机制,对项目定期养护、日常巡检和保修管理进行统筹运营,详细记录和分析突发故障的排查与检修,提供更好的维护方案,合理估计后期运营状况,辅助进行管理工作,降低未来运营的不可预测性,提升运营公司风险抵抗能力。3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面临的问题 3.1数字化普及程度欠缺 咨询企业仍然依靠传统的方式展开工作,不能在短时间内对企业间、行业间信息整合成有效的决策资讯,未利用数字化手段高效整合

中国的金融行业现状

中国的金融行业现状

目前国内已经上马信息化的金融企业大多只是为客户提供信息查询而已,提供理财、咨询服务的不多。 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金融信息化建设是从无到有、从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今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处理模式,建立了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清算系统和金融管理系统。中国的金融数据通信网络框架基本形成。但是国内金融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金融行业信息化问题1、目前各金融体系的建设标准很难统一,阻碍了金融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国有商业银行全面实施国家金融信息化标准前,许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体系,由于机型、系统平台、计算机接口以及数据标准的不统一,使得各地的差距比较大,系统的整合比较困难,标准化改造需要一段时间。 金融行业信息化问题2、金融信息化建设中,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如国内众多的银行卡之间要实现互联互通,似乎需

要经过一番长途跋涉。其实,为了实现银行卡的互联互通,中国人民银行早就牵头组织各商业银行共同出资成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以解决各银行之间的ATM和POS机的共享问题。可是真正要实现联通的时候,各银行又都在盘算自己的利益。因为银行卡的联通意味着小银行可以分享到大银行的资源,大银行当然不愿意了。因此,金融企业的互联互通,必须找到一种市场驱动机制来谐调各方的利益,找到最佳的利益平衡点。 金融行业信息化问题3、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业务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金融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偏重于柜面的负债、核算业务的处理,难以满足个性化金融增值业务的需要。同时,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的收集、储存、挖掘、分析和利用,信息技术在金融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层次较低,许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还处在半信息化的阶段。 金融行业信息化问题4、网上金融企业的认证中心建设速度缓慢。目前中国各金融企业的客户很多,都是网上的潜在客户,然而由于国内金融企业在建设认证中心的意见上难以实现统一,

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现状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 我国经过十几年改革,金融业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成长。 一,我国金融业现状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所占比重下降,金融业逐渐提升份额,形成金融行业在国民经济占主要份额的局面。 我国自从加入WTO后,不断完善多层次多功能金融市场体系,银行交易与信息系统服务日臻完善。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证券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实现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包括商业银行,社会保障基金,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 1999年之前,国际金融业主要有两种经营模式:(1)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混业经营的欧洲模式;(2)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业经营的美国模式。 1999年11月12日,美国签署《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取代了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严格分开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混业经营是金融企业为了实施多元化经营,加强综合竞争力所采取的重大变革。 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这一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也预示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80年代,我国银行都开办了证券、信托、租赁、房地产、投资等业务,实质上进入了“混业经营时代。

1995年5月《商业银行法》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了国有银行分业经营的制度。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央银行金融调控手段的市场化改革有了实质性突破。 如借鉴国际经验,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取代贷款规模指令性管理;大幅度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适时多次降低存款贷款利率,扩大中小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稳步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展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直接融资方式,等等。 2017年以来,我国经济在加速增长中收到通货膨胀等压力的阻碍,我国政府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将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扩大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持金融行业稳定和提高金融服务等。 中国人民银行高度重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科学性和预见性,根据国内外的金融形势变化适时调整货币政策,运用宏观调控的方式来调整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方向。 而中国人民银行在1984年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同时,建立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自从我国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近三十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四十五次调整,存款准备金制度经历了从初创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成为了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金融业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的特点。指标性是指金融的指标数据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和个体状况,金融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垄断性是指金融业是政府严格控制的行业,未经中央银行审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允许开设金融机构。单位和个人,任何经营决策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效益依赖性是指金融效益取决于国民经济总体效益,受政策影响很大。高负债经营性是相对于一般工商企业而言,其自有资金比率较低。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金融业的独特地位和固有特点,使得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本国金融业的发展。我国经过十几年改革,金融业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成长。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金融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历程: (一)、1978—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的金融业改革发展历程和成就。1978年12月,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拉开大幕,这段时间的发展,中央银行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成型,资本市场上股票开始发行,保险业开始恢复,适应新时期改革开放要求的金融体系初显雏形。 这段时间的主要标志性事件有: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办中短期设备贷款,打破了只允许银行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的老框框;1979年3月根据《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中国农业银行重新恢复成立。1979年3月,决定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去,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统一经营和集中管理全国的外汇业务。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时设立;1979年10月,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揭开了信托业发展的序幕。 1983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中央银行制度框架初步确立,《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同时规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办理针对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业务,

全过程工程咨询发展现状(汇总)

全过程工程咨询发展现状 2017年是建筑业改革的窗口期,“全过程工程咨询”作为改革的一大亮点,一时成为了今年行业内企业的关注焦点和热议话题。 一、改革背景 在2003年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建市[2003]30号)以及2004年发布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建市 [2004] 200号)中就已经提出了未来要走向工程总承包道路并提及开展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管理和服务的思路。 近年来,国家更是在大力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方面动作频频。 2014年,住建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建市 [2014]92号):推行工程造价全过程咨询服务,强化国有投资工程造价监管; 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推进工程建设全过程项目管理咨询服务的指导意见》(苏建建管[2016]730号):全面整合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需的前期咨询、招标代理、造价咨询、工程监理及其他相关服务等咨询服务业务,引导建设单位将全过程的项目管理咨询服务委托给一家企业,为项目建设提供涵盖前期策划咨询、施工前准备、施工过程、竣工验收、运营保修等各阶段的全过程工程项 目管理咨询服务。 2017年2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 [2017]19号)在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中提出了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这也是在建筑工程的全产业链中首次明确了“全过程工程咨询”这一理念,政府投资工程将带头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原文描述“鼓励投资咨询、勘察、设计、监理、招标代理、造价等企业采取联合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制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技术标准和合同范本。政府投资工程应带头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鼓励非政府投资工程委托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在民用建筑项目中,充分发挥建筑师的主导作用,鼓励提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 2017年5月2日,住建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工作的通知》(建市 [2017] 101号),选择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四川8省(市)以及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等40家企业(名单见附件)开展为期两年的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工作。 试点工作要求: (一)制订试点工作方案。试点地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试点企业要加强组织领导,制订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任务目标,积极稳妥推进相关工作。 (二)创新管理机制。试点地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研究全过程工程咨询管理制度,制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技术标准和合同范本等文件,创新开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2017-01-2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 金融科技(Fintech)是当前金融界十分关注的话题。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到一个阶段性的调整时期,在这样的氛围下讨论金融科技,能提供一个反思和总结的机会,客观分析一下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金融科技通常被界定为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就是把科技应用到金融领域,通过技术工具的变革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对金融科技的界定是,金融与科技相互融合,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应用、新的流程和新的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形成非常大的影响。金融科技的外延囊括了支付清算、电子货币、网络借贷、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投顾、智能合同等领域,正在对银行、保险和支付这些领域的核心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三个发展阶段 如果从IT技术对金融行业推动变革的角度看,目前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界定为金融IT阶段,或者说是金融科技1.0版。在这个阶段,金融行业通过传统IT的软硬件的应用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这时候IT公司通常并没有直接参与公司的业务环节,IT系统在金融体系内部是一个很典型的成本部门,现在银行等机构中还经常会讨论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第二个阶段可以界定为互联网金融阶段,或者叫金融科技2.0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金融业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渠道来汇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互联网的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 第三个阶段是金融科技3.0阶段。在这个阶段,金融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的IT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信用中介角色,因此可以大幅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代表技术就是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

最新我国金融证券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浅析

我国金融证券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浅析 本文是一篇我国金融证券业发展现状及问题介绍,国内金融证券业近年来的发展前景较为客观,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困扰着中国证券行业的发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一、我国金融证券业的发展特点 1.相关资料显示:近几年内中国证监对证券公司的综合治理工作过程中,累计处置了31家高风险公司,对27家风险公司实施了重组,使其达到持续经营的标准;2007年至2009年前三季度,中国证监会又批准成立了四家证券公司,使目前我国正常经营的证券公司数量达到108家;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公布的信息,目前通过创新类试点评审的证券公司共计29家。由此可见,金融证券公司的风险意识及竞争意识普遍提高了,业务发展更加规范化,其竞争状态日趋激烈。 2.市场竞争激烈,竞争的原则,使得经济市场也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局面,金融证券业的部分业务也出现向大型证券公司集中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国内证券公司竞争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批存在较大风险的证券公司退出竞争舞台,而一批风险控制能力强、资产质量优良的证券公司则得到迅速成长,在经纪、投资银行等业务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领先优势。 3.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渐强烈,随着国际证券公司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国内证券公司开始直接面对拥有雄厚实力的国际证券公司的正面竞争,未来证券行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国内证券公司将面对来自境外同业更为激烈的竞争。随着证券行业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将有更多国际证券公司进入中国资本市场,这意味着今后我国证券公司面临的外资证券公司的业务冲击也将越来越激烈。

二、中国金融证券业发展现状 国内金融证券业近年来的发展前景较为客观,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困扰着中国证券行业的发展。 1.国内证券业发展市场波动较大,致使研究方法失效,估值体系紊乱,投资者无所适从,整个市场处于非理性的状态。中国证券投资者只有在指数和股价上涨时才能盈利,在只能做多的交易制度下,市场参与主体无法回避系统性风险,券商的业务也具有明显的牛熊周期特征,市场下跌,交易清淡,投资收入减少甚至亏损,业绩波动性较大,证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2.中国证券业积极推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和壮大,希冀其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然而实证表明,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与股票市场的波动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当前的基金行为没有起到稳定股票市场的作用,反而加剧了市场的波动。“靠天吃饭”的传统观念,造成了券商业务单一,收入结构失衡。 3. “有标识”性的金融证劵业的发展,也是国内证劵业未来的发展防线之一。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基本处于经营模式单一、盈利模式同质化竞争阶段,还没有形成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证劵企业需要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渠道创新,做出自己的特色,做大做强,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三、我国金融证券业发展趋势 1.我国《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指出:“证券公司经营各类业务的资格条件与其净资本规模挂钩,如证券公司净资本与各项风险准备之和的比例不得低于100%,并要求证券公司在开展具体业务时,需要根据不同业务类型按照不同比例计算风险准备。”金融证劵公司的发展规范化,势在必行。 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的建立,正是为了加强证券公司的风险监管,

论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未来发展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415648408.html, 论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易新强 来源:《建筑与装饰》2019年第01期 摘要在改革传统工程咨询和工程建设组织模式,促进工程咨询业迈向高质量健康发展的新时代,工程咨询行业正迎来一次重大历史性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传统咨询企业纷纷试水布局,加快产业并购步伐,系统整合内外部优质资源,提升公司一体化、协同化发展能力。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创造了新的市场机遇,如何将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咨询服务专业性深度融合,在管理、技术、组织等层面与建设目标所需服务达到统一,尚需深入思考。 关键词全过程管理;工程发展;工程咨询 1 我国全过程工程咨询的发展分析 1.1 工程造价咨询率先实现全过程服务 住建部印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建标〔2014〕142号),在“主要目标”中提出要“完善工程计价活动监管机制,推行工程全过程造价服务”,并在措施中强调“建立健全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制度”,“推行工程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更加注重工程项目前期和设计阶段的造价确定。充分发挥造价工程师的作用,从工程立项、设计、发包、施工到竣工全过程,实现对造价的动态控制。发挥造价管理机构专业作用,加强对工程计价活动及参与计价活动的工程建设各方主体、从业人员的监督检查,规范计价行为。”2017年9月,住建部再次印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和改善工程造价监管的意见》(建标〔2017〕209号),再次强调“积极培育具有全过程工程咨询能力的工程造价咨询企 业,鼓励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融合投资咨询、勘察、设计、监理、招标代理等业务开展联合经营,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设立合伙制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同时强调“完善工程建设全过程计价依据体系,共享计价依据”。至此,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已经成为行业趋势,对于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1.2 深化建筑业改革,推行全过程咨询发展 政府投资项目应带头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鼓励非政府投资项目委托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在民用建筑项目中,充分发挥建筑师的主导作用,鼓励提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在建筑工程全产业链中首次明确了“全过程工程咨询”这一理念。进一步整合我国工程建设项目多部门管理,工程咨询服务多条块发展的局面,并在部分省市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探索全过程工程咨询管理制度和组织模式,为全面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积累经验。我国工程咨询行业,随着建筑业改革的深化,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春天。

中国担保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担保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世界经济界的难题,备受各界关注。民间资本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使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2009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担保业务监督职责的通知》提出了进一步规范民间资本的要求。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过程中,担保机构作为民间资本的一部分在发展中的困境尤为引人关注。 标签:担保反担保 1 担保行业的发展现状 担保是指债权人为确保债务得到清偿,而在债务人或第三人的特定的物和权利上设定的,可以支配他人财产的一种权利的行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队伍的壮大,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担保公司应运而生。我国信用担保的探索始于1992年,经历1999年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推动规范试点,2000年担保体系逐渐完善,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表明中国担保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担保机构数已达4800多家,担保资金近3000亿元,中小企业贷款累计担保总额近2万亿元。对中小企业融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目前我国担保机构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一是政策性担保机构,即由政府出资,吸收部分社会资本成立的中小企业担保信用机构;二是互助性担保机构,是由中小企业自发组建的担保机构,自出资金,自担风险;三是商业性担保机构,一般是以企业和社会个人为股东出资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责任公司,以盈利为目的。河南省已基本形成国有政策性、民营商业性和企业互助性三类担保机构共同发展的局面。至2010年6月30日,全省各类投资担保机构突破千家,达到1002家,注册资本总额达到316.06亿元。其中郑州市共有各类信用担保机构348家,占全省总数的近40%,政府参股的有16家,商业性或企业互助性担保机构332家,注册资金达到11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348家担保机构中已通过县(市、区)、郑州市、河南省三级登记备案的仅91家,占郑州市担保机构总数的26.15%。 2 担保行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困境 2.1 目前担保业发展特点①机构数量快速增长,担保规模有限。②业务单一,担保期限短。房产抵押可能还是最大的业务范围,据媒体报道,在郑州有些担保公司的领导直言:“我们只做房、车的业务”。而且目前在郑州担保市场中为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的融资多为一年以内的短期融资。担保品种局限在流动资金,对信用担保的要求高,业务量小。③反担保措施严苛。由于风险控制能力有限,担保公司每一笔担保贷款业务几乎都要求提供对等的抵押物,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工业工程学科形成和发展

1、工业工程学科形成和发展 ●了解工业工程在国内外发展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P7-主要介绍了IE在美国和日本发展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P9主要介绍了国内IE 学科的发展及在企业中的应用。 ●了解工业工程学科形成的四个阶段; P3-科学管理时期(工业工程的缘起)、运筹学时期(工业工程有了理论基础)、定量和精细化时期(计算机的出现,利用信息系统可以帮助决策)、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时期(网络化)。 ●理解工业工程与工商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工业工程是工程与技术的交叉学科,侧重研究生产、技术、和工程管理类的问题;而工商管理(business administration)则是侧重财务、人事、金融等商务行政性的管理行为。就学科的设置而言,一般工业工程设在工学院,工商管理设在商学院。工业工程主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而工商管理则主要以社会科学为基础。 联系:工业工程的研究职能和工商管理的研究职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了解科学管理时期工业工程学科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贡献; P4-泰勒,科学管理原理;吉尔布雷斯夫妇,动作研究;甘特,甘特图;(上述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其他见书。Shewhart统计过程控制 ●理解工业工程的定义及研究职能X围。 P10-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P11-职能:1-7点,也大致构成的IE学科的几大模块。 2、生产率和竞争力 ●了解生产率定义; P25-产出和投入之比。 ●分类及各自含义; P25-全部要素生产率、部分要素生产率、国家生产率(含义见书) ●了解影响生产率的因素; P26-内部因素: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外部因素(详细见书)。 ●了解生产率与质量及就业之间的关系。 P27-由于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得到发展,经济随之增长,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详细见书) 3、产品决策和生产方式 ●了解需求的构成及分解; P43-构成:趋势、周期性、随机、突变。 分解:可用一般数据处理方法。(在需求预测的定量分析方法中会有分解方法的介绍,作为概念只要知道是数据的定量处理即可。) ●了解定性预测的方法; P44-一般定性预测:根据底层经销人员提供的数据进行预测。

浅析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析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0912130211 国贸0902 魏琪 摘要:随着世界范围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金融服务贸易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血脉,它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更主要的是挑战。是各种社会资源以货币形式进行优化配置的重要领域,甚至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服务业获得了长足进步,金融资产总量快速增长,金融服务业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与此同时,已基本形成了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以信托、银行、保险、证券为四大支柱、以其他非银行金融业为补充的金融服务业体系。对于转轨时期的我国经济来说,金融资产快速增加且大大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其意义非同小可,而在刚刚过去的十年中,一个顺应市场经济的金融体系的初步建成,无论从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对微观经济活动,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数,对策 一、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发展现状 (一)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 目前,中国已初步建立起以各类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为主体的比较健全和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到2001年底,全部金融机构(含证券、保险公司)总资产已达21.8万亿元,其中存款货币银行总资产14.1万亿元,所占比例64.7% l.银行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 1997年以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加快改革步伐,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强化统一法人制度,撤并分支机构,精简人员。为更好地支持广大中小企业,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中国还陆续增设和重组了10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整顿规范的基础上,将2200多家城市信用社组建成109家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深化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组建了3家农村商业银行,3万多家农村信用社及其县市联社已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支 持农村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 2.证券类金融机构在规范中发展 近些年来,中国证券类金融机构快速发展,管理逐步规范。到2001年底,中国共有证券公司109家,证券投资基金51家,基金的发行总规模804.23亿元,基金资产总值804亿元。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证券类金融机构发

2018年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发展趋势分析

2018年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分析【图】 一、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7 年7 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三大任务,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被视为中国金融界最高规格会议,1997 年以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每五年召开一次。2017 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指引未来多年金融业的发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等原则将会在金融监管中得以落实。 2017 年12 月出台的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中提及,规定的出台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资管新规象征着融监管正式进入到一委一行三会框架的新阶段,金融业进入到了统一协调监管的新时代,金融监管趋严方向不改。当部分市场参与者认为金融去杠杆去的差不多之时,2017 年12 月中下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却再次定调,防范化解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位列今后三年三大攻坚战之首。而防范化解风险重点是金融风险,根源是高杠杆率,目标是使得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管控。金融去杠杆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2018 年是今后三年的开局之年,预计会比2017 更严,2018 年去杠杆尤其是金融去杠杆将进一步推进。2018 年上半年可能仍有较多 监管政策出台,且监管协调性大幅提升。 1、金融防风险,任重道远 自2012 年以来,监管机构相继放松了对保险资管、券商资管、基金及基金子公司专户的监管限制。在此过程中,部分资管机构逐步演变成为影子银行产品的通道,商业银行资金借助各类通道追逐高收益资产。期限利差驱动之下,商业银行通过同业存款、同业存单等短久期负债去对接期限3-5 年的资产,期限错配情况严重。 老16 家上市银行同业负债规模(含应付债券)规模仍达24.7 万亿

中国的金融行业现状

目前国内已经上马信息化的金融企业大多只是为客户提供信息查询而已,提供理财、咨询服务的不多。 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金融信息化建设是从无到有、从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今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处理模式,建立了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清算系统和金融管理系统。中国的金融数据通信网络框架基本形成。但是国内金融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金融行业信息化问题1、目前各金融体系的建设标准很难统一,阻碍了金融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国有商业银行全面实施国家金融信息化标准前,许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体系,由于机型、系统平台、计算机接口以及数据标准的不统一,使得各地的差距比较大,系统的整合比较困难,标准化改造需要一段时间。 金融行业信息化问题2、金融信息化建设中,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如国内众多的银行卡之间要实现互联互通,似乎需要经过一番长途跋涉。其实,为了实现银行卡的互联互通,中国人民银行早就牵头组织各商业银行共同出资成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以解决各银行之间的ATM和POS机的共享问题。可是真正要实现联通的时候,各银行又都在盘算自己的利益。因为银行卡的联通意味着小银行可以分享到大银行的资源,大银行当然不愿意了。因此,金融企业的互联互通,必须找到一种市场驱动机制来谐调各方的利益,找到最佳的利益平衡点。 金融行业信息化问题3、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业务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金融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偏重于柜面的负债、核算业务的处理,难以满足个性化金融增值业务的需要。同时,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的收集、储存、挖掘、分析和利用,信息技术在金融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层次较低,许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还处在半信息化的阶段。 金融行业信息化问题4、网上金融企业的认证中心建设速度缓慢。目前中国各金融企业的客户很多,都是网上的潜在客户,然而由于国内金融企业在建设认证中心的意见上难以实现统一,使得网上金融的认证标准没有统一。而外资金融企业又虎视耽耽,一旦外资进入,美国标准、日本标准将在中国大地上大行其道。分析人士认为,网上认证中心不解决,那么网上金融将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网上金融。 金融行业信息化问题5、实现数据大集中与信息安全的矛盾。数据大集中意味着统一管理,减少重复建设,数据集中以后,能够有效地提高金融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进一步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资金营运的效率,有效地改善金融企业的管理机制。而且,数据集中是实现各种新业务和新服务的前提基础。然而,数据大集中虽是金融信息化的一大趋势,但集中从某种角度上讲增加了系统的不安全性,一旦某一地方的系统出了问题,那全国的系统都将受到影响。 中国金融https://www.360docs.net/doc/d415648408.html,行业信息化发展思路 中国的金融行业信息化被业内人士认为是“起步晚,却发展迅猛”。但与国外的金融企业相比,我们还停留在金融信息化的初级阶段。目前国内已经上马信息化的金融企业大多只是为客户提供信息查询而已,提供理财、咨询服务的不多。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金融信息化不是为了向客户提供一批简单的海量信息,而是要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成为客户的投资理财专家,为客户整合加工所有的信息,分析投资动态,推荐投资产品等。 金融信息化的前景是美好的,但如何让信息化落到实处,主要是做到以下几点: 1、数据大集中。自90年代以来,国外的金融企业为顺应金融业务和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大趋势,斥巨资将过去分散的、功能较弱的、以业务自动化处理为主的单一计算机系统改造为功能强大的集中式计算机应用系统。如今,这种系统已经成为国外金融企业经营管理和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