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晚清重臣曾国藩以几近完美的人生经历,赢得近世中国各派政治领袖的服膺,也让今天许许

多多的普通中国人备感兴趣。毫无疑问,他是一位人生大成功者,而导致曾氏成功的原因很多,如从主观努力这个角度来看,主要有六个方面:

其一,严格修身,为人生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曾氏修身的功课为《朱子全书》,重点

在五门:修诚、居敬、主静、谨言、有恒。

其二,抓住机遇,把事业做大做强。曾国藩抓住时代所赐予的良机,将团练办成军队,

然后又利用种种机会,将军队做大做强,直到自己拥有了湘军这样一支“子弟兵”。

其三,屡败屡战,坚忍不拔,以顽强取胜。在湘军与太平军长达十一年多的角逐中,曾

国藩败多胜少,他甚至曾有过两次自杀的经历,也遭受过许多指责和委屈,但他都以“好汉打

脱牙和血吞”与“屡败屡战”的精神最终挺过来了。

其四,最大限度地排除通向成功之路的人为障碍。对外,曾国藩以“让满人出任湘军名义

首领”的做法尽量消除朝廷的猜疑;对内,又以严格治家来确保“后院平静”。

其五,晚年遵奉道家旨趣,以“功成身退”应对朝廷。打下南京后,曾氏以让功、辞退、撤军等一系列“退”的策略,使他本人、曾氏家族和湘军集团安然度过一道表面风光、内里险恶的

关口。

其六,曾国藩最大的本事还在于识人用人。曾氏有他一套独特的识人用人本事,时人说

他善于衡人,尤擅长相士。曾氏用人的原则是德为主,才为辅,先看德行操守,次看学识,再看才具,这使他在自己身边组建了一个庞大的人才群体。得天下众多英才之助,是其成功的最大关键。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导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清末民初学者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湘军名将刘长佑担任直隶总督时,在“剿捻”的方案上主张的是“合剿”;而湘军统帅、奉命主持全盘“剿捻”事务的曾国藩主张的则是“分堵”。二人意见不合,然而曾国藩却对刘长佑极力称道。刘长佑感慨地说:“涤翁于此乃毫无芥蒂,良由做过圣贤工夫来也。”曾国藩老先生在这件事上竟然毫无芥蒂,实在是因为做过圣贤工夫呀。每一个领导者都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社会文化的情境下,究竟什么样的领导力才会使领导者走向成功?对于这个问题,曾国藩无疑是揭开答案的线索之一。无论是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还是蒋介石所说的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都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曾国藩的身上,一定有某些与中国情境下成功的领导行为相契合的要素。中国古人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可以达到“三不朽”的人物。 所谓的“立德”,就是道德的提升与德性的修炼。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前提。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所谓

的“圣贤”,就是德性成熟与道德完美的人。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成圣成贤的理念,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而不向自我妥协,他的“立功、立言”,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德性与品格的修炼对于一个人领导力成长的至关重要的价值。所谓的“立功”,就是建功立业。曾国藩做的最大的事情是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王朝。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人们当然可以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承认,这件事情的做成,是非常不容易的。曾国藩是一个文人,没有学过军事指挥;曾国藩所率领的军队是湘军,湘军最早就是团练,也就是民兵、地方武装,它不是国家的正规军,它得不到国家资源的支持。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带领一支非正规的地方武装,竟然完成了正规军都没有做成的事业,这其中一定有它的道理。湘军最早是草根起家的团练,开始时就是乌合之众,曾国藩竟然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把湘军打造成了那个时代最有凝聚力、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他是怎么打造出这样一个部队的?曾国藩事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用人。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优秀人才都愿意为他所用,他的手下也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让下属心甘情愿地追随于你,本身就是领导力的重要内容。曾国藩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曾国藩是文人,指挥作战的能力其实并不高明,但是他非常善于进行战略的谋划,湘军虽然打过

大道至拙-以理念而非权谋为核心的领导力

大道至拙:以理念而非权谋为核心的领导力 曾国藩的领导力,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他用以理念为核心(所谓的“忠诚”、所谓的“卫道”、所谓的“以道德、气节、廉耻为提倡”)的抱负,激励起一批有着同样理念的人共同投身于他所谓的事业,从而使湘军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有主义的军队”(蒋百里语),成为一支“扎硬寨,打死仗”“尚朴实,耐劳苦”的军队。 不少人心中的曾国藩,往往是“权谋”的形象。曾国藩因此也成为官场权谋的代名词。事实上,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而是理念。 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个“书憨”,即书呆子。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即他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杰出人物中,被认为是最笨的一个。 曾国藩对自己也很有自知之明,他评价自己“生平短于才”“自问仅一愚人”。曾国藩在给家里写信时也说,“吾兄弟天分均不甚高明”,即我们兄弟的天资都不高。他曾以读书、做事为例,“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即我性格鲁钝,别人一眼就能读两三行,而我用尽全力却读不完一行;别人立刻就能办好的事情,而我却犹豫半天也不能了结。曾国藩的作战指挥也是如此,“行军本非余所长,兵贵奇

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即行军打仗本来就不是我的强项,因为打仗贵在出奇制胜,而我过于平淡;打仗贵在权谋变诈,而我过于直接。曾国藩的这些特点,同以聪明和才略而著称的胡林翼和左宗棠相比,确实是非常钝拙的。 然而曾国藩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恰恰因此而发展出了一套“困勉”“拙诚”的功夫。所谓的“困勉”,就是一步步从艰苦中勉力做出。曾国藩说:“自以秉质愚柔,舍困勉二字,别无入处。”即我天资愚钝柔弱,除了困知勉行之外,别无下手之处。所谓的“拙诚”,就是不存投机取巧之心。他认为“天道忌巧”,他相信“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梁启超认为曾国藩的成功,恰恰就是这个困勉拙诚的功夫,“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民国学者萧一山也说曾国藩“不尚机权,惟务质实”,这是曾国藩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他一生得力之处。 在我们今天看来,曾国藩的领导力中,并非完全没有权谋的因素,但其大体,却是以卫道为激励之本、以纯朴为用人之本、以推诚为驭将之本、以耐烦为治心之本、以包容为处世之本、以大局为决策之本、以勤实为治事之本、以力行为修身之本。而其核心,则是“忠义血性”的理念。 曾国藩是以书生从戎,他所面临的环境非常险恶。一方面是太平军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另一方面,曾国藩所处的时代,又正是封

曾国藩读后感_曾国藩读书心得五篇

曾国藩读后感_曾国藩读书心得五篇 曾国藩读后感范文【一】 近日无意中读到一本曾国藩传记,使我颇有收获,也改变了之前对清 朝官员皆是腐败无能的印象。曾国藩在晚清时期虽充当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讲违背历史发展自然规律,但其在修身、治军、治家等方面的确颇有建树,也为后来许多政治家所推崇。在此记录 下自己的一点心得,希望能给和我一样在人生道路上求索的年轻人些许启发。 曾国藩29岁中进士进京为官,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都是以一个愤 青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眼中。当时的清王朝是一个病势危急、行将就木的病人。朝廷内部,腐败已经渗入帝国每一个细胞,一场翻天覆地的大起义正 在酝酿中。而大清朝的政治家们却安然若泰,敷衍度日,只有曾国藩忧心 如焚。他怀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想挽救危难的清 王朝于万一。但由于行事太过刚直,处处碰壁,举步维艰。 在京为官的时候,曾国藩多次上书咸丰皇帝建议改革官员选拔办法, 扭转官场的泄沓风气,指出清朝官僚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吁皇帝大刀 阔斧改革,都不被理睬。为挽救大清帝国,他干冒生命危险,上书咸丰皇 帝直言批评他的三个缺点,想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险些被咸丰治罪。出 国留学网 后曾国藩回家乡湖南为母守孝期间受命协助湖南地方政府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起义,保卫乡里。他马上设立“审案局”,严打动荡社 会下滋事做恶的土匪流氓,使社会秩序迅速得以安定。由于动了地方官员 的“权利”这块奶酪,惹得地方官员心生怨恨。曾国藩认识到清朝军队绿 营军的腐败,大胆创建湘军,想练出一支崭新的有战斗力的队伍。湖南的

绿营军对曾国藩怨恨在心,闯进曾国藩公馆闹事,湖南巡抚就在隔壁却假 装不知,曾国藩夺门而逃,险些送命。湖南官员个个眉开眼笑,把这事当 成笑话飞传。 曾国藩打落牙齿和血吞,把湘军带往僻静的衡阳,吃尽千辛万苦,终 于在湘潭之战中战胜太平军,取得太平军兴起以来清军唯一一次重大胜利。此时曾国藩没有实权,连军饷都要自筹。咸丰皇帝又派他去江西镇压太平军,江西巡抚气度狭隘,寸权必争,曾国藩处处受气,左右为难。恰好又 逢曾国藩的父亲病逝而皇帝不愿他回乡太久,曾国藩趁机将愁苦倾诉给皇上,希望能给他职权。不料咸丰皇帝逞起妇人之智,以为太平军势力已经 衰弱,平定指日可待,便顺水推舟允许曾国藩守孝三年,实际上解除了曾 国藩的兵权。 曾国藩遭受当头一棒,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千辛万苦竟换来如此结果, 正是乘胜追击的绝佳时刻,自己却要回了老家。在家休息的两年间,极端 痛苦的曾国藩拿起老庄着作,像闭关一样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终日不出。 他像放电影般把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一遍遍回放。慢慢地,他恍然见到了另 一片天地,大悔大悟。 待人处事他变得周到谦虚,对待皇帝也不再直来直去,而是学会讲究 方法。官场上一些以前他所不齿的虚文俗套他也开始讲究,令自己不再成 为异类。这些改变使他来自外界的阻力大大减少,渐渐如鱼得水,经过几 十年的历练,到了晚年的曾国藩,权倾天下,成为晚清为数不多的封疆大 吏之一。 一个单线思维、愤世嫉俗的愤青,通过在与世界的战斗中一次又一次 跌倒而变得圆融通达。虽历经千折百磨,但曾国藩的初心却无任何变化, 依然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由一名文人赤地立新创建湘队最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一生恶名与荣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之贼”、“曾剃头”的恶名。他作为一位儒丈,却能善始善终,成为时人推祟的处世圣人,他家族兴旺,成为了每个成功者争相效仿的楷模;他作为一位完善的成功者,给后人留下了用之不竭的人生经验。换句话来说,曾国藩在近代中国是一位影响力很大的人物,他的人生,他的智慧广为流传,乃至于他已经成为现代人必知的品牌。 青年毛泽东对他这位有名的老乡评价甚高,历数古代帝王无赞语,独服曾文正公,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之为“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梁启超曾惊叹:“如无曾文正毅力,必为失败之人”。这些都归于曾国藩一生中的十三套学问中能流传后世的一套——《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最有影响力的100封家书中,每篇都是脍炙人口,每句话都耐人品味。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其中一篇——对其弟们劝学的.之道。简述了:读书之道,早上知道了真理,到了晚上就是死了也无遗憾,要做到这点,十分不容易。闻道,必须是真的理解了,而且非常信奉,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心中已经没有把握,有怎么能闻道呢? “唯学问远过古人,乃可评讥古人,而等差其高下”。学问之道,不可轻率地区评价或讥笑古人,只有在堂上的人才能评判堂下之人的曲直是非。而现在那些讲理学和汉学的人,动不动就贬评汉唐儒家,这都狂妄的不自量力的陋习。善于学习的人应该对古人的书籍,逐一品读,不能妄加评论。只有学问远远超过了古人,才可以讥评古人,排列古人的高下位置,才是学问之道。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对于《曾国藩家书》的博大精深,精妙绝伦的语录,本人虽是浅读,但却收益良多,让我也懂得了生活学习之道,时刻谨记:为学之道,最要虚心。

曾国藩的启示心得体会

曾国藩的启示心得体会 效时代楷模,承时代精神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大讲堂第二十五讲座,主讲人是周俊武教授,他主要给我们讲述了曾国藩成功之道,这让对大学生活还有些懵懂的我得到了一些感悟。 进退有我,顺逆有方。曾国藩在家书中表达道:“顺逆不惰,逆境不馁,以心制境,万事可成”我认为不管顺境逆境,掌握了正确的为人之道,才能使自己得以安然地立身处世。顺境时,要学会看清自己,及时收敛成功的喜悦,懂得居安思危,不要停止学习的步伐。逆境时,要懂得看重自己,不气馁。一个人想要做成一件事情,就必须要有很强的意志力,曾国藩就是凭借着自身意志之艰,成就一番功名,转屡战屡败为屡败屡战,不是在没有准备的战役中屡屡败退,而是不断吸取经验继续战斗,从结果上看这两个词都是在屡屡失败,但过程确是天差地别。所以我们要不被失败的过往所裹挟,时常保持乐观,要懂得跟自己和解,宽恕自己。 终身学习,为发展不断充电。曾国藩最大爱好就是学习,在跟敌人战争时都不忘学习。除却学习时间的充裕,他也讲究“从量而精”,如在看书中,他便展现出独到见解:“一本不完,不读二本;一句不解,不读下句。”步入大学后的我没有了备战高考的压力,时间管理却一团糟。书的阅读不谈量,更谈不上精读,大一个人时间是充裕的,但我分配给自己的学习时间少之又少。从他身上,我看到我们身为青少年该有的状态,我们应时刻保持一颗好学的心。

创新不囿,为国家勤谋远略。曾国藩倡导洋务运动,创立湘军。身为大学生,我们不应该被局限在框框里,我们应主张创新,创新是丰富生活的手段,创新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动力。我们要在创新中求生存,求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迈出前进道路上坚实的步伐,走向新世纪。 管理团队,严执法纪制军。曾国藩注重研究军事管理并有自己的管理方法,无规矩不成方圆,他的严于治军,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先决条件。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而一个班集体也需要有班规,这样集体才有良好的秩序。一个群体的奋进,也需要一个有条不紊的脚步,规矩立下,也就是为集体前进的脚步奏起引领的鼓音。 19世纪50年代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曾国藩一直用“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所许。”来嘲笑自己,相比而言,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曾国藩》读书心得15篇

《曾国藩》读书心得15篇 《曾国藩》读书心得1 “汉奸,刽子手,卖国贼”是曾国藩载入史册的评价。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一个研究,评论曾国藩的热潮。同一个人物,为什么会引起截然相反的论断?曾国藩生活在中国社会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我想,是激烈、尖锐、复杂的民族斗争把他推到风口浪尖的,造就了他复杂的思想和性格。他一生的活动对中国社会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三个方面:戎马生涯、开创实业和治学修身。溢美、苛求都不是我想说的。曾的功过还是留给思想更深刻的读者去给予论断。我想说的,是我再读他的家书之后的,关于他家书中贯穿始终的“做老实人”的言语内容。 曾国藩兄弟五人,他为老大。作为兄长,他全面负担着弟弟们读书做人,修身立世等方面的重任。他的家书中多次提到他祖父曾玉屏的治家遗训。从处世为人、从政治事、谨守家风、保养身心等方面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兄长的风范。“诲弟”篇中一种是专门写给在家主持家务的澄弟,和曾国荃的。曾国藩坚持训导弟弟们读书做好人,抛开很多方面,这一点,让感动了很久,于是不由自主的想写下来与我的同行朋友们共勉。我个人认为谁也不会有异议的。 咸丰八年正月,曾国藩给其弟曾国荃的信中说,做人还是要做个老实人。曾国藩自信自己本性是老实人,只因为世事沧桑看得多了,饱经世故,有时也多少用一点机巧权变,使自己学坏了。(呵呵,读到这里,我还是觉得这家伙多少有给自己开脱的嫌疑)看看下句,又能接受了。他又说,实际上用这些技巧权变之术总不如人家得心应手,徒然让人笑话,有什么好处呢?他反思自己,以为不如“将自家笃实的本质还我真面,复我固有”因为聪明人首先应是个老实人,一心向平实处努力。他奉劝弟弟尽早回复忠厚老实的本性,千万不要走入技巧权变那条路,那会越走越卑下。他认为即使别人以巧诈待你,你仍旧以淳朴厚实待他,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其实不论什么时代,大道至简,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才往往困于他的天才,超前时代,并因此陨落,而脚踏实地的庸才,才运筹帷幄,臻至成功。 1.志之所向,金石为开 许多人心目中的曾国藩是权谋家的代表,这是对他的误解。曾国藩的领导艺术虽不无权谋因素,但其核心却是“忠义血性”的儒家理念。 曾国藩生于雍、乾后,举国风气的败坏,几乎达到了顶点。在曾国藩看来,最可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统治阶级本身的人心陷溺、人欲横流。因此,曾国藩与罗泽南等人,宣讲举世都不宣讲的儒家学说,以传承圣人的价值体系为己任,最终排除千难万险,成就了“以转移社会风气来造就一代之人次”的功业。 2.尚朴实,耐劳苦 如果说在理念上曾国藩高扬的是“血性忠义”,那么在人才的选拔上,他选择的则是能够切实认同这种理念并加以践行的“朴拙之人”。 曾国藩从最根本的选人环节入手,提出军官一定要选“质直而晓军事之君子”,兵勇则一定要选“朴实而有土气之农夫”。 湘军靠什么打胜仗?靠什么持续地打胜仗?就是这种“尚朴实,耐劳苦”的作风。曾国藩的用人,从表面看来迂阔笨拙,其实正

是他的过人之处。 3.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管理最忌讳的就是全无实际而空谈误事。曾国藩从一开始就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强调“军事是极质之事”,来不得半点虚浮的东西。他厌恶听到高谈阔论,只喜欢平实之言、平实之行。曾国藩的管理风格亦是以“勤、实”二字为核心。他认为,带兵一定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步步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日积月累,见到成效。 4.还我真面,复我固有 曾国藩说过:“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在曾国藩的身体力行之下,湘军形成了一种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组织文化。这种坦诚相待的“湘军精神”,也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来源。 5.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 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充满了挫折与逆境,但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以“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的意志力量坚持到了最后。 曾国藩说:“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得来,而可大可久者也。”取巧只是小聪明,只会得利于一时;拙诚才是大智慧,方可奠基于长远。梁启超这样评价:曾国藩并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著名人物中,他被认为是最迟钝愚拙的一位。 他的一生,也一直在逆境之中,然而他立德、立功、立言,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体会5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体会5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1 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细读《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到这句话其中的深意,仿佛是在与一位满腹经纶的长者对话,书中一行行细腻的文字,一封封深情的信件,让我感受到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对于自身,他注重讲德,讲求诚心、正意、修身、齐家的道理,努力做到不负父母生养之德。他终其一生都在严格要求自己,体察人才,一直都心存善念。从他的家书中,不难看出他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每天都要用小册子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失败教训,以便及时克服。他“吾日三省吾身”,在自省中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兄弟,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我们时常懒散,在一件事情上即使是有了去实现的想法,最终却做不到知行合一。因此,我们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讲德行、讲孝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对于工作,他尽心尽力。欲成大事者,一定要有大格局、大气魄。做一件事情,要心思缜密、注重细节、全神贯注,自始至终不松懈。人没有恒心,做任何事都不会有成就。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是神圣的,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工作中遵规守纪、安分守己、踏实做人、干净干事。对当事人负责到底,心中时刻记得群众,耐心倾听群众的诉求和心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好各种法律问题。时刻讲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做有品位、有品质、有品德的人。对于学习,曾国藩在《致诸弟》中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他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书到写字再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作为青年干警,我们始终要注重增强理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系统性、条理性,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在学习书本上知识的同时,更要运用到实践中,和同事讨论学习,互帮互助,努力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同时对照标准要求,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剖析,做到从心灵深处查找自己认识上的不足,从工作态度中查找工作落实上的不足,从生活态度中查找在自身要求上的不足。

2023年《曾国藩》读书心得(15篇)

2023年《曾国藩》读书心得(15篇) 《曾国藩》读书心得1 有句话说:“若觉中年无作为,劝君重识曾国藩。”要我说学知识不问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记得第一次翻开《曾国藩家书》时,还是17年的一个盛夏,最近实在书荒,不由得再翻起这本收录了半个圣人的书信故事,更得来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随记一下在书中得来的感悟。 曾国藩说:“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为别人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小缺点,而忽视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优点,也不要因为与他人有了一些小过节就忽略了别人以往帮忙过你的大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 这两句话都是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小错误,一点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与你产生了一点小恩怨以后,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带给你的恩惠。 《礼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看重一个人于是发现了他身上更多的缺点,因为厌恶一个人最终反而发现了他身上不少的优点。 所以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必须不要凭第一感官去定义一个人。而是要深入了解以后客观、公正地看待他的缺点和不足。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从古至今,没有什么成就的人唯一“懒”字罢,不管你学识多高,家境如何,懒惰的人,终成不了大事。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有大才大识的人,最终失败无非是因为一个“傲”字,这种人自认高人一等,不懂谦虚,最终昙花一现,消失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 刘邦有一次问韩信:“你说我最多能带多少兵?” “主带兵无非十万尔。” 刘邦又问那你带兵能带多少? “多多益善。” 不久后,韩信被杀。 不能否认韩信是有大才之人,后世也尊称他为兵家四圣其一,可是落的个不能善终的下场,也并非就不是我上头所述之因。 很多名家评论说中国有四个半圣人。 孔孟朱王四大圣,唯曾国潘只占了半个,因为他没有创立自我的理论,他所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以前面四个圣人为标杆,自身奋进。 依我拙见,曾国潘一生勤,仁,义,知世故,懂进退,已是我们后生学习之典范,称圣与不称圣又如何。 圣人多半是被神话出来的,可是圣人能被称圣,自然是他们的思想,言论,行为值得被后人所习,他们的精神,故事,形象能够被立为标杆。 再次拜读过曾国潘家书之后,更感慨还有太多修身立德的真理,为人处世的事故值得我们学习,此书在中华五千年凝聚文化下头也只是冰山一角,古代人讲究修身,立业,现代人都是立业,修身,更何况太多人立业后不修身。 只是如今社会又有几人能舍弃手中之物平静下来与这些白皮黑字作伴呢?

曾国藩经典故事

曾国藩经典故事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卓越才能、深厚学问和严格的自律。以下是一些曾国藩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有趣,而且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的成长历程和个性特点。 一、智力过人 曾国藩的智力过人,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在他五岁那年,父亲教他认字读书,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他便已经把“四书”“五经”等经典读得滚瓜烂熟。八岁时,曾国藩已经能够熟读《史记》《汉书》等历史名著。十二岁时,他开始研习科举考试要用的八股文,表现出了过人的文学天赋。 在曾国藩的成长过程中,他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有一次,他家中的一匹马突然死亡,年幼的曾国藩非常疑惑,他决定亲自解剖马匹,探究死亡原因。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研究,他发现了这匹马是因为饮食中缺乏某种微量元素而死亡。这个故事展示了曾国藩从小就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勤学好问 曾国藩是一位勤学好问的人。他在年轻时非常勤奋好学,每天都要读书到深夜。有一次,他在读一本重要的兵法经典时遇到了难题,于是他连夜给一位名叫窦兰泉的学者写信请教。窦兰泉收到信后非常高兴,认为曾国藩如此虚心求教,将来必成大器。 曾国藩不仅善于向书本学习,而且善于向人学习。在办理军务期

间,他经常与各级官员打交道,了解各地的情况和经验。他善于从这些官员身上学习他们的长处和优点,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能力。这个故事展示了曾国藩不断追求知识、不断进步的精神风貌。 三、忍耐与自律 曾国藩的成功得益于他的严格自律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在他年轻时,他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信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才能够取得成功。他非常注重自我修养和人格塑造,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在办理军务期间,曾国藩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他非常注重节约和自律,要求自己必须在生活上保持简朴和清廉。有一次,他因为吃了一碗鸡汤而感到身体不适,于是他严厉批评了自己并决定以后不再吃鸡肉。这个故事展示了曾国藩的高度自律和对自己严格要求的精神风貌。 四、以德服人 曾国藩是一位以德服人的领导者。在他看来,领导者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他认为领导者的职责就是教育和引导群众走向正确的方向,因此领导者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尚的品德。 有一次,曾国藩的手下犯了一个错误,他非常生气并决定要严厉惩罚这个人。但是当他听到这个人的妻子刚刚去世的消息后,他放弃了惩罚并派人给这个人的妻子送去了一些银两和物资表示慰问。这个故事展示了曾国藩以德服人、关心他人的精神风貌。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曾国藩全集》读后感(通用9篇)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篇1 最近几日翻看了数页《曾国藩全集》,虽然内容看的不多,但是感慨颇深,尤其是“以诚待人,以和待人”这八个字,我禁不住和大家分享分享。“诚”,信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待人诚心诚意,做事诚实守信,最终诚至金开・・・・・・ 以诚待人,这是一个做人的首要条件。我想每一位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最注重的词句之一肯定有“诚实”。以真诚去缔造真诚,换回来的才是别人对你的真诚。 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在事业追求中,把集体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视为高于一切,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这种前提下来谈待人,应该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以平常心处事,不与他人攀比,堂堂堂正正做人,真真诚诚待人。无论何时何地,用堂堂正正做人,真真诚诚待人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成为他人的楷模。 诚信为人,是做人的道德准则;对同事,对社会,对客户,对合作伙伴,我们诚实守信,恪守承诺,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我们坦诚相待,推心置腹。 诚信是做人之本,立业之基;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诚信是你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诚信是你价格不菲的鞋子,踏遍千山万水,质量也应永恒不变;诚信是一股清泉,它洗去欺诈的肮脏,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洁净・・・・・・ “和”字,字祥意丰,意味深远,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对人和善、和蔼,对己平和、气和;家和万事兴,邻和胜亲人;商场上和气生财,困难时和衷共济;人类向往和乐,世界需要和平・・・・・・ 我们做人就要待人和气,不能因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生命的天空是多么广阔。我们不要在一些锁碎小事上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天空很大,但人的心灵比天空更大。 当我们扬起智慧的风帆,整理好行装,就要出海驶向社会时,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告诉我们:一定要以“和气”导航。驶进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港湾,“和气”以它独有的光辉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曾国藩家书》收获与感悟(精选5篇)

《曾国藩家书》收获与感悟(精选5篇) 《曾国藩家书》收获与感悟(篇1)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3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3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前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前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读书心得书信5篇

读书心得书信5篇 关于读书心得书信1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腐败的满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作为中国近代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述人生梦想和道德修养.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我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到达监督的作用.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个人一读.古语云:盛可是三代.而曾国藩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和科学家.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儒家文化要求人们进取地应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的发挥.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时候,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仅有对自我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出较高的本事和素养,应对世界. 一.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0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0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 近日,刚参加完统一考试完毕,不知结果如何,心中着实悬念。虽然说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但也是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所以说无挂怀属于虚无之谈也。如果一味沉浸再次补习功课或者是攻读高级,觉得也有不妥之处――这样仅以此职业书本为自己所读,感觉有点书呆子气了。于是,十年后再读此书确另一番感受。 首先,曾氏在信中表示对九弟回家之一路上的牵挂,表达兄弟之情,我想我们生活中兄弟姐妹(所谓同胞者)何尝不应该这样呢?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同胞者各自成家立业后彼此的关心少了。或者关心依然存在,可是一旦牵涉经济、政治利益时,兄弟反目成仇者大有人在,我们以前所在的集团公司便是如此。看看曾氏一家兄弟的和睦,也给我们重新感受兄弟伦常中的一些同胞之爱啊! 然后,予身体较九弟在京时一样,总以耳鸣为苦。问之吴竹如,云只有静养一法,非药物所能为力。而应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着实养静?拟搬进内城住,可省一半无谓之往还,现在尚未找得。予时时自悔,终未能洗涤自新。可见曾公一生成就,一直将静字看得非常之重。另一位湖南前辈唐鉴向曾氏指静字功夫最是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这一点,我也着实需要学学,如今三十多岁,依然不以静。更无从如曾公所言时时自悔,洗涤自新了。 这封信在谈到为学时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是猛火煮漫火温法。这是子思、朱熹等人从熬肉中得到的启发:肉必须经过这样的熬,味道才会全部出来。读书亦是如此:先在短期内集中精力阅读,掌握所读之书的概貌;然后再对其中的章章节节乃至字字句句作慢慢细细的咀嚼,读熟读透,以求探到书中的精义之处。对

于必读的经典书籍,这种猛火煮漫火温的方法值得借鉴。这种学习的方法,我们何尝不需要借鉴呢? 这封信的另一处主要谈到德讲诚正、术求专攻。其在信中提到艺多不养家,其实并非艺多的过错,而是我们人,学艺多了便受到时间等限制而不能,不能专。想想,我这一生学艺倒是不少,到头来三十出头还是一事无成啊! 这封信其实还有二处细节之处,一处为曾公讲到自已与家人以后往来信件都以固定的纸张来书写,以便保存,说明连信纸的规格均有了恒字,以至有了我们如今阅读的《家书》。我们的一生中,家信、情书又何其多?可要整理起来,确属不易。信中另一处是常写日志或作日记的方法,可以使人进步。当然,这两处均得持之以恒。其实关于持之以恒一词应该是我父亲在我从小能记事开始用得最多个成语,可是我至今仍然没有作到这个恒字或者说到今天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个恒字。而我父亲就做到了而且随着他老人家年岁的增长作得更好,比如不苟言笑、不说脏话、不轻浮、举止稳重 以上这些说明,不仅曾公警世之言值得学习,其实我们所应学习之处在我父亲已经言传身教了我三十多年(我如今的岁数里),我何时能真正体会、运用呢?深思深思。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2 我信步于我的书架中,偶然,我发现了一本有些陈旧的《曾国藩家书》,我随手翻开,不禁投入到了这本书中…… 我默默地合上了最后一页,心中却不禁感慨万千。 那不过是几十封普普通通的家书,却是当年曾国藩万千智慧的结晶。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无所不有。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人生必修课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人生必修课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的日常生活,除去公务外皆以修身十二法按部就班,以此为戒,终成伟人。“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所能、作字、夜不出户”,是曾国藩给自己及后人定下的修身十二法。曾国藩成功之道颇多,《家书》更是洋洋洒洒几大卷,太繁杂,太冗长,难以坚持,很少有人能完整读下来。而曾国藩修身12法,又叫自律12法,又称修身12项铁规,简单易行可操作通俗易懂,即有时间管理,早中晚干什么?又有精气神管理,又有身心体管理,养心养气养神,又有文武艺,又有儒释道融合,兼顾各类门派各种学问,面面俱到。是进行自我管理,自我修行,自我革命的好课程,也是一门MBA课程。要象曾国藩一样长期坚持,有志有学有恒,念念相续,无有疲厌,信受奉行,必有回响,定能成就第一等功夫,第一等事业。 第一天:原文及译文 1.主敬,整齐严束,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2.主静,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小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看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5.读史,廿三史每日十页,虽有事亦不间断。 6.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皆需一一记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