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的研究发展

青霉素的研究发展

一、青霉素的发展

1、青霉素的发现

青霉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毒性很小又能有效杀菌的抗生素,从其发现到量产经历了14年。1928年,英国人亚历山大·弗莱明意外地发现了一种能够“溶解”葡萄球菌的霉菌,他把这种霉菌命名为青霉素。1939年,他将历时10年培养的菌种提供给牛津大学澳大利亚病理学家弗洛里和英国生物化学家钱恩。1940年,他们完成了制备青霉素结晶体和动物实验。

辉瑞公司第一个盯上青霉素的人叫约翰·史密斯,他1906年加入辉瑞实验室,一直致力于把辉瑞从化学品提供商转型为主要的以研究为基础的制药企业。1914年,他曾经一度离开辉瑞,加入施贵宝公司负责研发,1919年回到辉瑞。1930年后,他了解到弗莱明对青霉素的早期研究之后,对其疗效做了进一步的调查。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史密斯接受了美国政府下达的艰巨任务:大规模量产青霉素,以供战时之需。辉瑞采用其特有的深罐发酵技术完成了任务(由约翰·麦基具体领导),并同时成为世界上首个生产青霉素的公司。1945年,辉瑞生产的青霉素已经占到全球产量的一半(我国从1953年开始生产青霉素,从当时看,也是紧跟世界的脚步了,到2001年,我国生产的青霉素也超过了全球产量一半,可是辉瑞已经准备关闭其抗生素工厂了),无数在战时负伤感染的人得到拯救。

2.1、青霉素的发展

自1940年青霉素投入使用以来,该类抗生素以其疗效确切、对人体细胞毒性小且价格低廉而广泛应用,临床首选于G+球菌所致的感染。目前,青霉素类抗生素已从抗阳性窄谱品种发展到广谱的品种,按其抗菌作用可分为:①主要抗G+菌的窄谱青霉素,如天然青霉素G、青霉素V,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甲氧西林、氯唑西林、氟氯西林。②主要作用于G-菌的窄谱青霉素,如美西林、替莫西林。

③抗一般G-杆菌的普青霉素,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仓氨西林。

④抗绿脓杆菌的广谱青霉素,如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阿洛西林、阿扑西林等。

2.2、青霉素向制药方面的转型

由于青霉素不具有专利保护,当时主要制药企业都在大规模生产,到1947年的时候,辉瑞的市场分额已经跌到23%。青霉素的发现不仅仅是一种药品的发现,而是一类药品,甚至是一种新的研发思路的诞生。当时的几家领先公司都在几乎同一时间投入新药的研究。1948年,美国氨基氰公司洛沙平实验室推出了商品化的金霉素,1949年,帕克·戴维斯公司研制出氯霉素。

辉瑞眼看就要落后,已经担任董事长的约翰·史密斯分别在康涅狄格州和印地安纳州建立了实验室和发酵工厂。利用其在青霉素生产中积累的经验,大范围寻找新的抗生素类药品。1950年他在董事长任上去世,在他去世之后一周,辉瑞取得了土霉素的专利权。充满激情的新任董事长约翰·麦基积极地向医生和医院促销。

1926年,23岁的约翰·麦基获得布鲁克林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学位之后加入辉瑞,由于他在入职几年内就掌握了辉瑞第一手的运营经验,很快就得到史密斯的赏识,1935年他被派往英国伦敦,参与设计和建造一所柠檬酸发酵厂。项目进行得很成功,1938年他被任命为布鲁克林总厂的副厂长,四年后成为厂长。能够提升为厂长,主要因为他主导的10000加仑深罐发酵青霉素生产设备大大地提升了产能。约翰·麦基习惯于每天在厂区巡视并用小本记下所有的事情,这样几年下来,他已经可以叫出所有几千名职工的名字,因为他不管遇到谁都会打招呼。在辉瑞百年庆典那年,麦基被任命为总裁,从此执掌这个百年企业长达19年。

麦基在1950年组建了一只由10名零售人员组成的营销团队,次年发展到一百多人。而且他创造性地在医学专业杂志上为土霉素和其他处方药品做广告,当时,同行还没有采用这种营销方式。同业最强劲的竞争者默克公司直到1953年才建立起营销组织。依靠土霉素,辉瑞正式进军制药业,土霉素也是第一个使用辉瑞品牌销售的药品,两年间其销售额就达到4500万美元。1965年,麦基从总裁位置退下来那年,土霉素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5亿美元,面对如此佳绩,麦基说:这只是个开始。

整个20世纪50年代,麦基领导公司着眼于发现更多的抗生素类药,用多种方式增加产品系列、扩大销售领域,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产品系列包括:新抗生素多西环素(Vibramycin)成为公司最盈利的产品,以土霉素为基础,添加其他药物配制成治疗牲畜疾病的

动物药。通过并购和内部的投资,辉瑞相继成为治疗糖尿病、精神病等以及用于预防脊髓灰质炎的索尔克和萨宾疫苗等药品的主要制药企业。

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它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通过数十年的完善,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已能分别治疗肺炎、肺结核、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继青霉素之后,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不断产生,增强了人类治疗传染性疾病的能力。但与此同时,部分病菌的抗药性也在逐渐增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目前正在开发药效更强的抗生素,探索如何阻止病菌获得抵抗基因,并以植物为原料开发抗菌类药物。内服易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肌注或皮下注射后吸收较快,15~30min达血药峰浓度。青霉素在体内半衰期较短,主要以原形从尿中排出。

二、青霉素的药理作用

1、作用机理

青霉素药理作用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的结构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的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对革兰阳性球菌及革兰阳性杆菌、螺旋体、梭状芽孢杆菌、放线菌以及部分拟杆菌有抗菌作用。

青霉素对溶血性链球菌等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和不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对肠球菌有中等度抗菌作用,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牛型放线菌、念珠状链杆菌、李斯特菌、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对本品敏感。本品对流感嗜血杆菌和百日咳鲍特氏菌亦具一定抗菌活性,其他革兰阴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对本品敏感性差。本品对梭状芽孢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厌氧菌以及产黑色素拟杆菌等具良好抗菌作用,对脆弱拟杆菌的抗菌作用差。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连桥的结合而阻碍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有效,由于革兰氏阴性菌缺乏五肽交连桥而青霉素对其作用不大。

2、不良反应

青霉素是各类抗生素中毒副作用最小的,因为其作用机理在于破坏细胞壁形成过程和结构,而人体没有细胞壁。青霉素对人体基本没有药理毒性,但大剂量青霉素也可能导致神经系统中毒。青霉素的副作用主要原因在于青霉素的提纯不足,其中的杂质容易使人体过敏。

1.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反应较常见,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严重的过敏反应为过敏性休克(Ⅰ型变态反应)发生率为

0.004%~0.015%,Ⅱ型变态反应为溶血性贫血、药疹、接触性皮

炎、间质性肾炎、哮喘发作等,Ⅲ型变态反应即血清病型反应亦较常见,发生率为1%~7%。过敏性休克不及时抢救者,病死率高。因此,一旦发生必须就地抢救,立即给病人肌注0.1%肾上腺素0.5~1ml,必要时以5%葡萄糖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作静脉注射,临床表现无改善者,半小时后重复一次。心跳停止者,肾上腺素可作心内注射。同时静脉滴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并补充血容量;血压持久不升者给予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亦可考虑采用抗组胺药以减轻荨麻疹。有呼吸困难者予氧气吸入或人工呼吸,喉头水肿明显者应及时作气管切开。青霉素酶应用意义不大。

2.毒性反应:青霉素毒性反应较少见,肌注区可发生周围神经炎。鞘内注射超过2万单位或静脉滴注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肌肉阵挛、抽搐、昏迷等反应(青霉素脑病),多见于婴儿、老年人和肾功能减退的病人。青霉素偶可致精神病发作,应用普鲁卡因青霉素后个别病人可出现焦虑、发热、呼吸急促、高血压、心率快、幻觉、抽搐、昏迷等。此反应发生机制不明。

3.二重感染:用青霉素治疗期间可出现耐青霉素金葡菌、革兰阴性杆菌或白念珠菌感染,念珠菌过度繁殖可使舌苔呈棕色甚至黑色。

4.高钾血症(低钾血症)与高钠血症:如静脉给予大量青霉素钾时,可发生高钾血症或钾中毒反应。大剂量给予青霉素钠,尤其是对肾功能减退或心功能不全病人,可造成高钠血症。每日

给予病人1亿单位青霉素钠后,少数病人可出现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和高钠血症。

5.赫氏反应和治疗矛盾:用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或其他感染时可有症状加剧现象,称赫氏反应,系大量病原体被杀灭引起的全身反应。治疗矛盾也见于梅毒病人,系由于治疗后梅毒病灶消失过快,但组织修补较慢,或纤维组织收缩,妨碍器官功能所致。

3、副作用

1 青霉素类的毒性很低,但较易发生变态反应,发生率约为5%~10%。多见的为皮疹、哮喘、药物热、严重的可致过敏性休克而引起死亡。

2 大剂量应用青霉素抗感染时,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反射亢进、知觉障碍、抽搐、昏睡等,停药或减少剂量可恢复。

3 使用青霉素前必须作皮肤过敏试验。如果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0.1%肾上腺素0.5ml~1ml,同时给氧并使用抗组胺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注:由于青霉素过敏性反应实为杂质引起的,所以目前有部分进口高纯度青霉素无需皮试,可直接使用)

4 肌注钾盐时局部疼痛较明显,用苯甲醇溶液作为稀释剂溶解,则可消除疼痛。(2005年,国家药监局发文禁止苯甲醇作为青霉素溶剂注射使用。

三、环境改变,我国青霉素市场前景看好

滥用抗生素现象,一直是让我国相关部门的人纠结的事情。可是,这一现象却控制不了。这一现象的出现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最近一项详细调查显示,在我国,治疗普通的感冒发烧,使用抗生素

的比例达到80%~90%。近年来,国内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愈演愈烈,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临床应用环节,一些医院受利益驱动大量购入价格昂贵的头孢类抗

生素,而廉价的青霉素类药品用量大幅减少。受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国内抗生素市场也在发生结构性改变,头孢类抗生素已成为众多抗生素生产企业的重点发展品种。医药招商网指出,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有关方面正在不断加大力度引导和规范基本药物合理使用,居临床用药额首位的抗生素的需求结构必将发生积极变化。促进抗生素市场的结构优化,引导头孢类抗生素市场理性增长,对推动国内抗生素市场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头孢类抗生素发展迅猛

近日,卫生部宣布今年将开展“抗菌药物应用专项治理行动”,并出台抗生素相关使用标准,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的医院,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理。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严谨副主任医师表示,抗生素滥用问题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感染就打青霉素,这是几代国人的集体记忆。

当下,青霉素已被边缘化,它在医疗机构中使用量大幅度减少,许多社区医院干脆弃用青霉素。早在2007 年,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

就曾发布《医院用药数量和结构成为当前抗生素药品费用过快增长的主要原因》调研报告,称在利益驱动下,部分医院用价格较高的头孢类抗生素替代廉价青霉素,是导致百姓人均药费负担不断上涨的主要原因。有关调查显示,国内青霉素注射剂的用量已从1997 年的第2 位,退居到2010 年的第13 位。在目前医院销售排名前20 位药品中,头

孢类抗生素及各类复合抗生素占一半以上。“近几年,国内众多药企都在争上头孢生产线,除了终端市场需求萎缩外,另一重要的背景是青霉素工业盐价格每况愈下。”医药代理介绍说,一方面,青霉素的终端市场需求在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竞争加剧,青霉素工业盐价格已接近边际成本,这就迫使众多国内抗生素生产巨头进行战略转型。比如,一向以青霉素为主流产品的华药,从去年开始向头孢转型。如今,华药已完成其向下游的头孢氨苄和头孢拉定延伸的布局。

四、青霉素类抗生素再受青睐

由于对抗生素的过分依赖和滥用,近年来,国内耐药菌株发展速度触目惊心。耐药菌的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如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药品都很敏感,现在则几乎“刀枪不入”;绿脓杆菌对阿莫西林,头孢呋辛钠等8 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达100%;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呋辛钠、头孢他啶等16 种抗生素的耐药性高达52%~100%;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除万古霉素等少数抗生素外已经无药可治。耐药致病菌株的出现,以及已消灭

疾病(如肺结核、疟疾、黄热病、淋病等)的死灰复燃,让人们不得

不重新认识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抗生素的研究与开发热潮再度兴起。以青霉素的研发为例,随着青霉素化学结构与其抗菌作用间构效关系研究的深入进行,人们开始对青霉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改造,合成了一系列半合成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在上世纪60 年代~70 年代间得到快速发展,新品种不断问世。目前临床使用的半合成青霉素有50 多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霉素类产品“家族”。主要品种有:阿莫西林、阿扑西林、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等。其中,阿扑西林的研发最为业界所关注。作为青霉素类药物中对绿脓杆菌作用最强的抗生素,阿扑西林比同类抗菌活性强2~4 倍。另外,它还对大多数产酶和不产酶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及阴性杆菌均有效,是超广谱抗生素。

青霉素自问世以来,一直以疗效显著而成为抗生素市场的基石。20 世纪90 年代,青霉素市场进入相对饱和状态,价格出现下降,在此

期间其生产也大幅减少,直到2000 年第四季度青霉素行业才开始回暖。经过几轮价格和市场大战,青霉素产品生命周期已走出快速发展期,进入成熟期的后半部分。这主要表现为量大质稳,技术成熟并不断提高,生产成本大幅下降。

医药招商网强调,随着我国新医改的加快推进,国内青霉素市场需求将不断扩大。同时,面对国际市场销售受阻,国内市场竞争加剧,青霉素产业也在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步伐。“青霉素市场在相对萎缩。但不可否认的是,青霉素在临床中是不可替代的,青霉素类抗生素市场前景依然被看好。”医药代理表示,青霉素是被人类

第一个发现并应用于临床的天然抗生素,具有杀菌作用强、疗效优、毒性低、价格低等优势。我国抗生素类药物用量位居世界首位,市场规模在600 亿元左右。其中,头孢类抗生素和青霉素类抗生素占主导地位。专家认为,目前国内抗生素市场呈现非理性发展态势,头孢类抗生素产能已出现过剩。在我国,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头孢类抗生素品种已超过40 种。在过去几年中,国内头孢类抗生素的增长速度达到30%左右,已经超过医药产品平均增长。2010 年国内头孢类抗生素产量人均占有量大约相当于美国的3 倍。从国内发展和临床合理需求的角度来看,头孢类抗生素已明显过剩。当下,国外头孢类抗生素使用比例正在日益下降,这与我国头孢类抗生素的高景气度形成较大反差。但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以及基本药物的规范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将成为基层临床用抗生素的首选药物。以后临床抗生素的需求结构将走向更理性、更规范的发展。也将带来一大批临床药品招商人员,将会促进临床药品发展。

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发展前景。关于青霉素类抗生素,中国医药商业协会认为,目前我国医药市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社会需求稳步增长.增幅趋缓。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增加健康投资四个不可逆转的因素是国内医药市场稳步增长的基本条件。二是全国医药零售市场持续畅旺:三是农村市场亟待开发。特别是中央制订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部人民的医疗水平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其广大的医药市场将进一步活跃起来;四是药品市场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差异

继续扩大i五是药品销售结构呈现出进口药销售回落,合资药稳步增长.国产药增幅加大的趋势。根据以上形势以及青霉素工业、国内临床用药情况,可以说,青霉素类抗生素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由于国内经济形势的原因.青霉素类药物市场有可能出现回升,那些疗效确切、质量可靠、价格低廉的老药将与疗效好、价格高的半合成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青霉烯类以及复合型0一内酰胺类新药并驾齐驱。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颁布,青霉素类这种大众药物由于疗效确切、质量可靠、价格低廉,仍会受到广大医患者的青睐.必将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另外.医药分业.医疗机构与药品营销之间的经济联系被切断,统一价格,良性竞争.使药品零售业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制药企业以产品为龙头.大公司、

大集团的联合与重组,使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市场竞争力加强j国家经贸委关于严格控制进口.严格控制新开办药厂.对低水平、过剩的生产能力坚决予以压缩的紧缩战略.制止重复建设.建立长线产品定期公布制度,将逐步实现医药经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医药商品市场的盲目竞争将得到有效遏

制,医药市场流通秩序有望好转。

所以,青霉素生产厂家应进一步加大技术投入,依靠高科技含量的产品,采用最新生物工程技术.提高青霉素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发展半合抗的紧迫感.加强企业问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联合对其生产技术进行攻关j集中资金引进国际上较为先进的半合抗生产技术和工艺.以促进其发展:同时.扩大国际间同

时要努力开拓国外市场,扩大青霉素工业盐及相关产品的出口。总之.只要将国内的大环境处理好.企业选好方向.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就一定能迎来青霉素类抗生素美好的明天。关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由于其高成长性和良好的临床表现,

在全球抗感染药物市场上占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头孢菌素是当代医药史上发展最快的品种.到20世纪末已有56个药物用于临床,我国头孢原料药及其上游产品国产化进程加快后.头孢类复合制剂的产销也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国外信息咨询公司预测:在新药研究、品种筛选,临床试验的合力推动下,到201 0年全球将有2 1个新抗生素陆续投放市场.从而拓宽了应用范围。我国的头孢菌素市场正处于大力发展阶段,市场预测7一AcA供应仍偏紧.头孢菌素市场巨大的发展空间.吸引了不少厂家频频涉足,从而带动了上游原料药、中间体的发展.使得这一产业链条得以有效的延伸而更趋完整。回顾2004年的头孢菌素市场.供应紧张的局面持续了整整一年.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这一抗生素市场的正常发展,并让众多下游原料药和制剂生产商饱受其苦。而7一AcA市场全年整体平稳的价格定位.也让国内仅有的几个生产厂家牢牢地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但由于价格竞争、产能扩张、出口贸易争端这些因素对头孢菌素原料药领域的影响,使原料药行业利润受到压缩,原料药的生产经营将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不过.我国头孢菌素的发展速度之快确实令人吃惊.我国的头孢菌素产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的这5个年头里,领域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领域内的竞争也更加充分。在国际

市场抗生素新品种不断涌现的背景下.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这就给众多的新品种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头孢菌素产业整体向好.大品种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小品种生产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头孢菌素领域这种“大”“小”品种被不断追捧的情况.有力地推动着整个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也提高了新品的推出速度和水平。众所周知.抗生素类药物是战胜细菌感染疾病的良方。自从青霉素开创了抗生素药物的市场后.大量针对不同致病细菌的抗生素类药物问世。人类对细菌感染疾病的战斗还会继续.所以人类与细菌的战斗是一场持久战。随着发病率的上升和新药的不断涌现,临床治疗急需的新型抗感染药物将成为医药市场上增长的新热点.故研究生产新型抗感染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9一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本类药物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我们相信,通过我国医药科研人员的努力,通过市场竞争机制的制导作用,我国p一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科研、开发、生产、使用一定能够稳定、协调、健康的发展,今后仍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 I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5.5(3):98~1 02

2 郑虎:药物化学,2001.1 1(4):288

3 李端:药理学,200f.11(40):500~51 [1]郭春柳,王朝,彭向前.卢一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发展概述[J].

河北化工,2006。29(10):11—13

4 Leviton 1.Separatingfact from fiction:the data behind allen#es and

side effects caused by penicillins,cephalosperins and carbapenem

antibiotics[J].CurtPhannDes,2003,9(12):983-988

5 Hughes D.Exploiting genomies,genetics and chemistry to combat

antibiotic resistance[J].Nat Rev C.ertet.2003,4(6):432-441 6 Edward Turos,G.Stu№sh Kumar Beddy,Ken'in Greenhalgh,et

al。Penicillin—bound polyaerylate姗oparticl∞:Restoring the aCo

fivity ofa—l舰舡m snfibioties agail城MBSA[J].Bioorganic&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2007,17(12):3468—3472

7 Lisa A.Snider,Lorraine I.mugee,Marcia Slattery,et

a1.Antibiotic

prophylaxis with azithromycin or penicillin for childhood—orlBet

nettropsyehiatric disorders[J].Biological Psychiatry。2005,57

788—792

8 A口Oll L.Walton,Benjamin P.Howden,Lindsay M.Gmyson.et a1.

Continuous·-infusion penicillin home—-based therapy for serious

infections due to penicillin—susceptible妒

thngens[J].Interrmfionxl

Journal of Antimierobial Agents,2007,29(5):544-548

青霉素发展历程

青霉素发展历程 青霉素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广泛应用的抗生素,能够有效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其发现和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1909年,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在伦敦帝国学院的实验室里偶然地发现了青霉素。当时,他正在研究溶菌酶对细菌的作用,发现一盘已被细菌污染的培养皿中,有一块细菌未能生长的区域。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在这个区域上长出了一种绿色的霉菌,这就是后来命名为青霉素的微生物。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弗莱明努力地研究和提炼青霉素,试图开发出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然而,他的努力始终未能成功,部分原因是由于他并未进行足够系统和持久的研究。 直到1940年代,医学科学家霍华德·弗洛里(Howard Florey)和 恩斯特·鲁斯卡(Ernst Boris Chain)开始对弗莱明的青霉素进行 研究。他们使用更加系统和科学的方法,最终成功地将青霉素提纯为一种可供医疗使用的药物。 1941年,英国博彩公司赞助了弗洛里和鲁斯卡的研究,并且 他们成功将青霉素用于治疗小鼠和猴子的感染性疾病。紧接着,他们开始进行人体试验,并于1942年成功地治愈了第一个青 霉素敏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这一突破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兴趣。 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青霉素开始大规模生产,并在二战期间被广泛用于治疗军队中的感染病例。这极大地提高了军队

的存活率,并为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 青霉素的成功也催生了抗生素的研究和开发领域的蓬勃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许多新的抗生素被发现和应用,为医疗领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青霉素的发现和发展成为了现代医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人类的健康和医疗提供了巨大的贡献。

了解青霉素的发现和发展

了解青霉素的发现和发展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抗生素,它的发现和发展对人类健康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介绍青霉素的发现历程、作用机制、应用范围以及发展的挑战与前景。 一、青霉素的发现历程 青霉素最早是由英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于1928年发现的。当时,弗莱明 在实验室中进行细菌培养的研究,偶然间发现了一种由青霉菌产生的物质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并开始了对其进一步的研究。 随后,英国的霍华德·弗洛里和恩斯特·巴林提取出了青霉素,并对其进行了纯 化和结构鉴定。他们发现青霉素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这项重要的发现为青霉素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青霉素的作用机制 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其抗菌作用。细菌细胞壁是细菌繁殖 和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霉素能够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导致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破坏,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具体来说,青霉素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酶,阻断了细菌合成细胞壁所需 的关键步骤。这使得细菌无法维持细胞壁的完整性,导致细菌细胞内部的物质外溢,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三、青霉素的应用范围 青霉素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对多种细菌感染具有良好的疗效。青霉素可以 治疗许多常见的细菌感染,如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泌尿道感染等。此外,青霉素还可以用于治疗梅毒等其他疾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细菌对青霉素产生了耐药性。这主要是由于细菌产生了一种称为β-内酰胺酶的酶,它能够降解青霉素,使其失去抗菌活性。这导致青霉素在某些细菌感染中的疗效下降,需要使用其他抗生素进行治疗。 四、青霉素的发展挑战与前景 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为人类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前所述,细菌的耐药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科学家们不断努力寻找新的抗生素,或者改良已有的抗生素,以提高其抗菌活性。 此外,青霉素的副作用也需要引起重视。青霉素过敏是一种常见的副作用,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甚至休克。因此,在使用青霉素时需要谨慎,特别是对于已知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期待在抗生素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改造青霉素分子结构,提高其抗菌活性,或者开发出新的抗生素来应对细菌的耐药性。同时,加强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监管,也是保护抗生素疗效的重要措施。 总结起来,青霉素的发现和发展是医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青霉素在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不断努力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以确保抗生素的疗效能够持续发挥作用。

青霉素的发现与历史

青霉素的发现与历史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它的发现与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本文将介绍青霉素的发现过程、对医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它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 一、青霉素的发现 青霉素最早是由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在1928年发现的。当时,弗莱明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一种青绿色的霉菌,它抑制了附近细菌的生长。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弗莱明发现这种霉菌分泌的物质可以杀死多种细菌,这就是青霉素。 然而,在弗莱明的研究中,青霉素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直到十年后,英国的奥克斯福德大学科学家佛洛里对青霉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才发现了它的巨大潜力。佛洛里和他的团队成功地提取出纯净的青霉素,并证明了它对多种细菌的杀菌作用。 二、青霉素的重要意义 青霉素的发现对医学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有效的抗生素。在青霉素发现之前,人们对于细菌感染的治疗非常有限,常常依赖于外科手术或草药治疗。青霉素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使得细菌感染可以通过简单的药物治疗得到有效控制。 其次,青霉素的发现也为后续抗生素的研发奠定了基础。青霉素的成功启发了科学家们对其他微生物产生的物质进行研究,从而发现了许多其他类别的抗生素。这些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健康状况。 三、青霉素的局限性

尽管青霉素在医学上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但它也有一些局限性。首先,青霉素 只能对细菌感染起作用,对于病毒感染无效。这是因为细菌和病毒的生物特性不同,导致它们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也不同。 其次,青霉素的广泛使用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细菌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长期暴露在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压力下,一些细菌会产生耐药基因,从而对抗生素产生抵抗。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谨慎,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此外,青霉素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等。因此,在使 用青霉素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 总结起来,青霉素的发现与历史是医学领域中的一大里程碑。它的发现不仅为 人类提供了有效的抗生素,也为后续抗生素的研发奠定了基础。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青霉素的局限性,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以保护其疗效和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青霉素与抗生素的发展史

青霉素与抗生素的发展史 抗生素是现代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药物,它们可以有效地治疗感染疾病。而 青霉素作为第一个被广泛应用的抗生素,对于抗生素的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青霉素的发现、应用以及抗生素的发展历程。 一、青霉素的发现 青霉素的发现归功于英国生物化学家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于1928年的一次意外。当时,弗莱明正在进行溶菌酶的研究,他注意到实验室中的一个细菌培养皿被一种蓝绿色的霉菌污染。然而,令他惊讶的是,这种霉菌周围的细菌竟然死亡了。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弗莱明将这种霉菌命名为“青霉菌”,并将其分离出来。二、青霉素的应用 青霉素的应用在二战期间得到了广泛推广。当时,士兵们在战场上很容易感染 创伤性伤口,而这些感染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青霉素的出现为治疗这些感染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大大降低了伤亡率。这也使得青霉素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药物之一。 然而,青霉素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青霉素只能对抗细菌感染,对于病毒和真菌感染无效。其次,由于细菌的耐药性问题,一些细菌逐渐对青霉素产生抗药性,使得青霉素的疗效下降。这促使科学家们不断寻找新的抗生素。 三、抗生素的发展历程 在青霉素之后,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的抗生素。例如,链霉素、红霉素 和四环素等,它们的发现极大地拓宽了抗生素的范围。这些抗生素的不同结构和作用机制为治疗不同类型的感染提供了更多选择。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问题变得日益严重。细菌能够通 过基因突变或水平基因转移等方式获得抗生素耐药性。这使得一些抗生素在临床上

逐渐失去了疗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不断努力寻找新的抗生素,并开展了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 四、抗生素的未来 抗生素的发展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新的抗生素,以应对不断出现的耐药性问题。同时,他们也在研究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管理,以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 此外,一些新的治疗策略也在发展中,如抗生素联合疗法、免疫疗法和基因编 辑等。这些新的方法有望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并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总之,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是抗生素发展史中的里程碑。它不仅拯救了许多生命,也为抗生素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然而,抗生素的发展仍然面临许多挑战,我们需要继续努力寻找新的抗生素,并合理使用现有的抗生素,以保护我们的健康。

青霉素发展历程

青霉素发展历程 青霉素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的抗生素,它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并且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青霉素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以下是一个详细的青霉素发展历程。 青霉素最早于1928年由英国维多利亚公园伦敦大学的亚历山大·弗莱明博士发现。那时,弗莱明正在进行研究,他注意到 在培养细菌的培养皿里有一块蓝色霉菌,而细菌在这个霉菌周围生长的地方并没有增殖。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弗莱明发现这种霉菌分泌一种可以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并命名为“青霉素”。 然而,发现青霉素的这项研究并没有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青霉素的研究陷入了停滞的状态。直到1939年,英国牛津大 学的诺曼·赫克才开始对青霉素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赫克在研 究中发现,青霉素可以杀死一些致命的细菌,但在体内的效果并不理想。 赫克的研究引起了英国政府的关注和资助。1940年,赫克与 化学家霍华德·弗洛里共同合作,成功地提取出纯净的青霉素。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动物实验,证明了青霉素的疗效,并得到了治疗感染的证据。 1941年,青霉素的临床试验开始在伦敦的一个医院进行。首 批试验结果非常成功,一位患有严重葡萄球菌感染的病人在注射青霉素后奇迹般地康复。青霉素被公认为是第一个真正有效的抗生素。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进。最初,青霉素的生产运营困难重重,国家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持青霉素的生产,并建立生产工厂。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青霉素的需求急剧增加,极大地推动了青霉素生产技术的发展。 到了20世纪50年代,青霉素制剂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价格也逐渐普及。此时,青霉素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成为治疗多种感染疾病的主要抗生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细菌对青霉素产生了抗药性,青霉素在一些疾病治疗中的效果开始下降。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开始研发新型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虽然青霉素的应用受到了竞争,但它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在某些感染治疗中仍具有广泛的应用。 总结起来,青霉素的发现和发展历程经历了几个关键的里程碑。从弗莱明的发现,到赫克的进一步研究和青霉素的临床试验,再到生产工艺的发展,青霉素成为一种具有重大临床价值的抗生素。虽然青霉素在一些方面已经多年失去了它的统治地位,但它仍然是医学界的里程碑之一,为后续抗生素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青霉素的起源与发展

青霉素的起源与发展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抗生素,它的发现和应用对于人类的医疗 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青霉素的起源、发现、发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青霉素的起源 青霉素最早是由苏格兰生物化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于1928年发现的。当时, 弗莱明正在研究溶菌酶对细菌的作用,偶然发现他的培养皿中有一个细菌区域没有生长,周围却有一种绿色霉菌生长。他注意到这种霉菌分泌的一种物质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这就是后来被称为青霉素的物质。 二、青霉素的发现 弗莱明对这种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他发现这种物质能够杀 死多种细菌,包括产生疾病的细菌。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并开始研究如何从霉菌中提取出纯净的青霉素。 然而,由于技术限制和抗生素的复杂性,弗莱明无法进一步研究和应用青霉素。直到十年后,英国生物化学家霍华德·弗洛里和诺曼·赫斯特成功地提取出了纯净的 青霉素,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三、青霉素的发展 青霉素的发现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开始意识到它的巨大潜力。在二 战期间,青霉素被广泛用于治疗战场上的感染伤口,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这进一步推动了青霉素的研发和生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青霉素的理解也逐渐加深。20世纪50年代,人 们开始合成不同种类的青霉素,以提高其抗菌活性和稳定性。此后,青霉素的结构和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为青霉素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青霉素的应用 青霉素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可以用于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脑膜炎、皮肤感染等。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破坏细菌的结构,从而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 然而,由于细菌的耐药性问题,青霉素的应用逐渐受到限制。在过去几十年里,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株,这使得青霉素对某些感染疾病的治疗效果大大降低。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研究和开发,以寻找新的抗生素或改良 青霉素的结构,以提高其抗菌活性和抗药性。同时,加强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管理,也是防止细菌耐药性发展的重要措施。 总结: 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对医学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的起源与发展展示了科学 家们在抗生素领域的努力和创新精神。尽管青霉素在面对细菌耐药性的挑战时受到了一定限制,但它仍然是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药物之一。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对抗生素的研究和管理,以确保它们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青霉素的发展历史

青霉素的发展历史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青霉素的发展历史 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译盘尼西林)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苄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的 一种,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 杀菌作用的一类,是由中提炼出的抗生素。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 素(β-lactams),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类、头霉素类等。青霉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药品。但每次使用前 必须做皮试,以防过敏。 一.青霉素的发现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 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当时若某人患了肺结核,那么就意味着此人不久就 会离开人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探索,然而在这 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却源自一个意外发现。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 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1928年2月13日英国圣玛莉医学院细 菌学弗莱明在他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 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 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 在青霉菌的近旁,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 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 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1938年由麻省理 工学院的钱恩(Earnest Chain, 1906-1979)、弗洛里(Howard Florey, 1898-1968)及希特利(Norman Heatley, 1911-2004)领导的团队提炼 出来。 二.青霉素的药效 1.青霉素的药理 青霉素药理作用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的结构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的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 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 菌起到杀灭作用。 2.青霉素的分类 青霉素G类:如青霉素G钾、青霉素G钠、长效西林等。 青霉素V类:(别名:苯氧甲基青霉素、6-苯氧乙酰胺基青霉烷酸) 如等(包括有多种)。

青霉素发现的历史

青霉素发现的历史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它的发现是医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本文将带您回顾青霉素的发现历史,并探讨它对医学领域的重要影响。 一、青霉素的发现 青霉素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28年,当时英国生物化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在伦敦的圣玛丽医院担任研究员。弗莱明在实验室中进行细菌培养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一种细菌无法生长的区域。他发现这种现象是由一种由青霉菌产生的物质引起的。 弗莱明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并开始进一步研究它的抗菌作用。然而,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他无法从青霉菌中提取出纯净的青霉素。因此,他的研究并没有立即引起广泛的关注。 二、青霉素的研究与开发 青霉素的研究与开发在20世纪30年代取得了重要进展。英国的霍华德·弗洛里和诺曼·赫斯利等研究人员对青霉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成功地从青霉菌中提取出了纯净的青霉素。 1939年,英国的埃尔斯特·查恩和奥斯瓦尔德·艾弗里等科学家发现,青霉素可以有效治疗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感染。这一发现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为青霉素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三、青霉素的临床应用 青霉素的临床应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取得了重要突破。在战场上,伤员的感染问题一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然而,青霉素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

1941年,英国医生霍华德·弗洛里成功地将青霉素用于临床治疗。他首次将青 霉素应用于一名感染伤寒的患者身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这一成功案例引起了全球医学界的关注,青霉素很快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青霉素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感染病的治疗方式。它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的生长, 从而阻止感染的进一步发展。青霉素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感染疾病,包括肺炎、皮肤感染、中耳炎等。 四、青霉素的进一步发展 青霉素的发现和临床应用只是青霉素研究的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 对青霉素的研究不断深入。 20世纪40年代末,英国的诺曼·赫斯利等科学家成功地合成了青霉素,从而解 决了青霉素产量不足的问题。这一突破使得青霉素的生产大幅度增加,从而更好地满足了临床需求。 此后,人们又陆续发现了其他类似于青霉素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红霉素等。这些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进一步拓宽了临床治疗的范围,使得更多感染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五、结语 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是医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感染病的 治疗方式,拯救了无数生命。青霉素的研究也为后续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奠定了基础,为医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使得抗生素的应用 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加强抗生素的研究和开发,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感染病威胁。同时,合理使用抗生素也是至关重要的,以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青霉素的研究发展

青霉素的研究发展 一、青霉素的发展 1、青霉素的发现 青霉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毒性很小又能有效杀菌的抗生素,从其发现到量产经历了14年。1928年,英国人亚历山大·弗莱明意外地发现了一种能够“溶解”葡萄球菌的霉菌,他把这种霉菌命名为青霉素。1939年,他将历时10年培养的菌种提供给牛津大学澳大利亚病理学家弗洛里和英国生物化学家钱恩。1940年,他们完成了制备青霉素结晶体和动物实验。 辉瑞公司第一个盯上青霉素的人叫约翰·史密斯,他1906年加入辉瑞实验室,一直致力于把辉瑞从化学品提供商转型为主要的以研究为基础的制药企业。1914年,他曾经一度离开辉瑞,加入施贵宝公司负责研发,1919年回到辉瑞。1930年后,他了解到弗莱明对青霉素的早期研究之后,对其疗效做了进一步的调查。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史密斯接受了美国政府下达的艰巨任务:大规模量产青霉素,以供战时之需。辉瑞采用其特有的深罐发酵技术完成了任务(由约翰·麦基具体领导),并同时成为世界上首个生产青霉素的公司。1945年,辉瑞生产的青霉素已经占到全球产量的一半(我国从1953年开始生产青霉素,从当时看,也是紧跟世界的脚步了,到2001年,我国生产的青霉素也超过了全球产量一半,可是辉瑞已经准备关闭其抗生素工厂了),无数在战时负伤感染的人得到拯救。 2.1、青霉素的发展

自1940年青霉素投入使用以来,该类抗生素以其疗效确切、对人体细胞毒性小且价格低廉而广泛应用,临床首选于G+球菌所致的感染。目前,青霉素类抗生素已从抗阳性窄谱品种发展到广谱的品种,按其抗菌作用可分为:①主要抗G+菌的窄谱青霉素,如天然青霉素G、青霉素V,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甲氧西林、氯唑西林、氟氯西林。②主要作用于G-菌的窄谱青霉素,如美西林、替莫西林。 ③抗一般G-杆菌的普青霉素,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仓氨西林。 ④抗绿脓杆菌的广谱青霉素,如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阿洛西林、阿扑西林等。 2.2、青霉素向制药方面的转型 由于青霉素不具有专利保护,当时主要制药企业都在大规模生产,到1947年的时候,辉瑞的市场分额已经跌到23%。青霉素的发现不仅仅是一种药品的发现,而是一类药品,甚至是一种新的研发思路的诞生。当时的几家领先公司都在几乎同一时间投入新药的研究。1948年,美国氨基氰公司洛沙平实验室推出了商品化的金霉素,1949年,帕克·戴维斯公司研制出氯霉素。 辉瑞眼看就要落后,已经担任董事长的约翰·史密斯分别在康涅狄格州和印地安纳州建立了实验室和发酵工厂。利用其在青霉素生产中积累的经验,大范围寻找新的抗生素类药品。1950年他在董事长任上去世,在他去世之后一周,辉瑞取得了土霉素的专利权。充满激情的新任董事长约翰·麦基积极地向医生和医院促销。

青霉素研究史

青霉素研究史 青霉素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种抗生素,且应用非常广泛。早在唐朝时,长安城的裁缝会把长有绿毛的糨糊涂在被剪刀划破的手指上来帮助伤口愈合,就是因为绿毛产生的物质(青霉素素菌)有杀菌的作用,也就是人们最早使用青霉素。 [2]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当时若某人患了肺结核,那么就意味着此人不久就会离开人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探索,然而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却源自一个意外发现。[2] 近代,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 1928年,英国科学家Fleming在实验研究中最早发现了青霉素,但由于当时技术不够先进,认识不够深刻,Fleming并没有把青霉素单独分离出来。 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然而遗憾的是弗莱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纯度青霉素的方法,于是他将点青霉菌菌株一代代地培养,并于1939年将菌种提供给准备系统研究青霉素的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和生物化学家钱恩。[2] 1938年,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3-4] 弗洛里和钱恩在1940年用青霉素重新做了实验。他们给8只小鼠注射了致死剂量的链球菌,然后给其中的4只用青霉素治疗。几个小时内,只有那4只用青霉素治疗过的小鼠还健康活着。此后一系列临床实验证实了青霉素对链球菌、白喉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的疗效。青霉素之所以能既杀死病菌,又不损害人体细胞,原因在于青霉素所含的青霉烷能使病菌细胞壁的合成发生障碍,导致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动物的细胞则没有细胞壁。 1940年冬,钱恩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这虽然是一个重大突破,但离临床应用还差得很远。[3-4] 1941年,青霉素提纯的接力棒传到了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瓦尔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国军方的协助下,弗洛里在飞行员外出执行任务时从各国机场带回来的泥土中分离出菌种,使青霉素的产量从每立方厘米2单位提高到了40单位。[3-4] 1941年前后英国牛津大学病理学家霍华德·弗洛里与生物化学家钱恩实现对青霉素的分离与纯化,并发现其对传染病的疗效,但是青霉素会使个别人发生过敏反应,所以在应用前必须做皮试。所用的抗生素大多数是从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的,有些抗生素已能人工合成。由于不同种类的抗生素的化学成分不一,因此它们对微生物的作用机理也很不相同,有些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有些抑制核酸的合成,有些则抑制细胞壁的合成。[2] 通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实验,弗洛里、钱恩终于用冷冻干燥法提取了青霉素晶体。之后,弗洛里在一种甜瓜上发现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霉素的霉菌,并用玉米粉调制

青霉素的发现及其历史

青霉素的发现及其历史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抗生素,它的发现和应用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青霉素的发现历程以及其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一、青霉素的发现 青霉素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28年,当时英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在进行一项关于溶菌酶的实验时,意外地发现了青霉素的存在。在实验中,弗莱明注意到培养皿中的一个细菌区域周围出现了一块无菌区域,而这块无菌区域正是由青霉菌(Penicillium)产生的。他推测青霉菌释放出了一种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这就是后来被称为青霉素的物质。 然而,弗莱明当时并没有深入研究青霉素的应用价值,他只是简单地将这个发现记录下来,并没有进一步探索其潜力。直到十年后,青霉素的研究才得以重启。 二、青霉素的研究与应用 1938年,澳大利亚科学家霍华德·弗洛里(Howard Florey)和英国生物化学家埃尔斯特·鲁斯卡(Ernst Chain)开始对青霉素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们成功地提取出了青霉素,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验证其抗菌效果。 1940年,弗洛里和鲁斯卡首次将青霉素应用于人体,成功地治愈了一名患有严重感染的病人。这一突破性的成果引起了全球医学界的广泛关注,青霉素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 青霉素的应用不仅在临床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对抗生素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霉素的发现开创了抗生素时代,为人类战胜许多致命疾病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三、青霉素的作用机制

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实现的。青霉素能够干扰细 菌细胞壁的形成,使其变得脆弱,最终导致细菌的死亡。 细菌细胞壁是细菌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到保护细菌并保持其形状的作用。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酶活性,阻碍了细菌细胞壁的形成,导致细菌细胞壁的脆弱性增加。这使得细菌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破坏,最终导致细菌的死亡。 四、青霉素的进一步发展 自青霉素的发现以来,科学家们不断努力改进和发展这一抗生素。通过对青霉 素结构的研究和改良,人们成功地合成了多种青霉素类似物,拓宽了其抗菌谱和应用范围。 此外,由于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科学家们也在不断寻找新的抗生素替 代品。然而,青霉素作为第一个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其重要性和影响力无可否认。 总结: 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对医学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它的发现不仅开创了抗 生素时代,也为人类战胜许多致命疾病提供了有力的武器。青霉素的作用机制以及其进一步的发展都为医学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然而,细菌的耐药性问题仍然存在,我们需要继续努力寻找新的抗生素,并合理使用现有的抗生素,以保护人类健康。

青霉素发展史

青霉素长史 (2012-03-22 15:57:12)转载▼ 分类:YYつ文献材料-// 标签:青 霉素 历史 菌城旧事(二)Comments>>八爪鱼发表于 2009-06-30 13:24 | Tags 标签:原创, 弗莱明, 磺胺, 细菌, 菌城旧事, 青霉素 青霉素的长剧 人类对抗细菌的最早尝试,可能又是来自古代中国。尽管不知道什么导致着伤口的溃烂,也不知道发霉是怎么回事,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古代中国人就意识到“霉”能帮助伤口顺利愈合。其实为了避免伤口的腐溃,人们曾用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敷用矿物,或者一些稀奇古怪的植物,甚至动物的粪便。在漫长的摸索过程中,人们隐约觉得这个看似混乱的世界,好像存在着一种相互约束相互拮抗的秩序。 青霉素菌株 自然界用隐晦的方式向人类提示着她的秘密。无数的探索者日以继夜地研究,希望能找到征服感染疾病的方法。尽管直到二十世纪,基于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以及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的伟大成就,人们才认清感染的元凶是各种各样的细菌,但是历史上无数的先行者从以往的不断尝试中受到启发,早就开始打霉菌的主意了。他们中不少人其实已经触到了答案,却茫茫然失之交臂。1875年,英国细菌学家约翰·泰达尔(John Tyndall)就在研究细菌的时候发现青霉菌能控制其他细菌的生长,并公开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他之后,至少有七位科学家也获得了类似的发现,而在他之前,记载的类似发现更是不胜枚举。可惜,他们的发现,甚至没能让饱受细菌摧残的世界感受到一丝希望。也许是因为人类在阴影下生活得太久了,细菌带来的死亡和伤痛已经让我们变得麻木而绝望。人们甚至悲观地认为,“抗菌药物是幻影(Antibacterial drugs are a delusion)”。

青霉素的发现与应用历史

青霉素的发现与应用历史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它的发现与应用历史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青霉素的发现者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于1928年在进行 细菌培养实验时,意外发现了青霉菌对细菌的抑制作用,从而开启了抗生素时代的大门。 1. 青霉素的发现 弗莱明是一位英国微生物学家,在伦敦的圣玛丽医院工作。1928年的一个夏天,他正在进行溶菌圈实验,用细菌培养皿培养溶菌圈菌株。然而,他意外地发现有一个培养皿上的细菌培养物出现了一个无菌区域,周围的细菌都被抑制了生长。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这是由于培养皿上的一个青霉菌(Penicillium)产生的物质所致。弗莱明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并开始研究其抗菌作用。 2. 青霉素的初步应用 尽管弗莱明对青霉素的发现很感兴趣,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他无法从青霉 菌中提取纯净的青霉素。因此,青霉素的研究进展缓慢。直到十年后的1938年, 澳大利亚科学家霍华德·弗洛里(Howard Florey)和诺曼·赫利(Norman Heatley) 重新发现了弗莱明的研究,并决定进一步研究和发展青霉素的应用。 3. 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 弗洛里和赫利带领一个研究团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致力于青霉素的生产 和纯化。他们成功地将青霉素从青霉菌中提取出来,并发展出了一种大规模生产的方法。1940年,他们首次将青霉素应用于临床,成功治愈了一名患有严重感染的 患者。这标志着青霉素的临床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 青霉素的抗菌机制

青霉素的抗菌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作用。细菌细胞壁是细菌生存和繁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霉素能够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导致细菌细胞壁的破裂和细菌的死亡。 5. 青霉素的广泛应用 青霉素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临床上最重要的抗生素之一。它可以用于治疗多种感染,包括肺炎、脑膜炎、皮肤感染等。在二战期间,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对于救治伤员和减少感染起到了重要作用。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被认为是医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人类赢得了对抗细菌感染的宝贵武器。 6. 青霉素的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 尽管青霉素在治疗感染方面非常有效,但它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一些人可能对青霉素过敏,出现过敏反应,甚至引发严重的过敏性休克。此外,由于细菌的进化和适应性变化,一些细菌已经产生了对青霉素的耐药性。这使得研究人员不断努力寻找新的抗生素,并加强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宣传和教育。 结语: 青霉素的发现与应用历史是医学领域中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发现不仅为人类赢得了对抗细菌感染的宝贵武器,也开启了抗生素时代的大门。然而,青霉素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继续研究和发展新的抗生素,并合理使用现有的抗生素,以保护人类免受细菌感染的威胁。

青霉素的研究综述

姓名:何科伟学号:09312071 班级:09药学(2)班 有关青霉素的研究综述 摘要:青霉素是一类被广泛应用的抗生素,在与细菌作斗争和保护人类健康中起重要作用。第二次时间大战期间,青霉素青霉素拯救了无数战士的生命,同时也成就了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人们把青霉素、原子弹和雷达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三大发明。时至今日它依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发现、发展、分类、作用机理、合理应用、耐药性、合成一、霉素的发现、发展史 (一)青霉素的发现 1928年9月,弗莱明来到实验室检查培养皿时发现一个没加盖的培养皿长出了一团青色的菌,但令他惊奇的是,与青色霉菌接触的葡萄球菌都在消。于是他又开始了进一步的研究,惊讶的发现,不仅这种青色霉菌有强烈的杀菌作用,而且培养汤也有较好的杀菌能力,于是他推论,真正杀菌的物质一定是青霉菌生长过程的代谢物,他称之为“青霉素”。[1]. 1935年钱恩正注重研究溶酶菌的效能[2],他在图书馆献时无意中发现了弗莱明发表的关于青霉素的文章,这篇文章极大地鼓舞了钱恩正的同事弗洛里。于是他们便把精力投入到青霉素的研究中去。经过多年的研究,于1940年两人把研究成果刊登在著名的杂志上,一直在关注这项研究的弗莱明发现了这篇文章,深受鼓舞,于是他们便开始一起有关青霉素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青霉素派上了用场,一开始并不顺利,很多人对他表示怀疑,直到后来受伤的士兵越来越多,青霉素的需求也不断在增加,它的疗效也逐渐显露出来,救了许多受伤的战士。在诺曼底战役中,一位陆军少将由衷的称赞道:青霉素是治疗战伤的一个里程碑。并在军方的大力支持下青霉素走上了工业化生产的道路。使得曾经危害人类的疾病,如猩红热、白喉、淋病、梅毒、肺炎、伤寒等,都受到了有效的抑制。

青霉素的发展历史

青霉素的发展历史 青霉素的发展历史 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译盘尼西林)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 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分 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 是由青霉菌中提炼出的抗生素。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β-内酰胺类抗生 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类、头霉素类等。青霉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须做皮试,以防过敏。 一.青霉素的发现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当时若某人患了肺结核,那么就意味着此人不久就会离开人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探索,然而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却源自一个意外发现。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1928年2月13日英国伦敦大学圣玛莉医学院细菌学教授弗莱明在他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 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 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1938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的钱恩(Earnest Chain, 1906-1979)、弗洛里(Howard Florey, 1898-1968)及希特利(Norman Heatley, 1911-2004)领导的团队提炼出来。

青霉素的发明

青霉素的发明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 青霉素发明者、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在他的实验室内 澳大利亚病理学家霍华德.弗罗里因进行 青霉素化学制剂的研究,而与弗莱明 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学术论文,报告了他的发现,但当时未引起重视,而且青霉素的提纯问题也还没有解决。 1935年,英国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家钱恩和物理学家弗罗里对弗莱明的发现大感兴趣。钱恩负责青霉菌的培养和青霉素的分离、提纯和强化,使其抗菌力提高了几千倍同,弗罗里负责对动物观察试验。至此,青霉素的功效得到了证明。 图中央是青霉菌,周围是致病细菌。距青霉素最远的细菌个大、色浓, 活力十足;距青霉菌较近的细菌个较小、色较浅,活力较差;而最接近青霉 菌的细菌个最小、色发白,显然已经死亡 由于青霉素的发现和大量生产,拯救了千百万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患者的生命,及时抢救了许多的伤病员。青霉素的出现,当时曾轰动世界。为了表彰这一造福人类的贡献,弗莱明、钱恩、弗罗里于1945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葡萄球菌这些形如珍珠的东西就是危害人体健康的葡萄菌,青霉素能消灭它们。

青霉素的发展历史

青霉素的发展历史 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译盘尼西林)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 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分 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 是由青霉菌中提炼出的抗生素。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β-内酰胺类抗生 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类、头霉素类等。青霉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须做皮试,以防过敏。 一.青霉素的发现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当时若某人患了肺结核,那么就意味着此人不久就会离开人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探索,然而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却源自一个意外发现。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1928年2月13日英国伦敦大学圣玛莉医学院细菌学教授弗莱明在他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 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 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 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1938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的钱恩(Earnest Chain, 1906-1979)、弗洛里(Howard Florey, 1898-1968)及希特利(Norman Heatley, 1911-2004)领导的团队提炼出来。 二.青霉素的药效 1.青霉素的药理 青霉素药理作用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的结构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的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2.青霉素的分类 青霉素G类:如青霉素G钾、青霉素G钠、长效西林等。 青霉素V类:(别名:苯氧甲基青霉素、6-苯氧乙酰胺基青霉烷酸) 如青霉素V钾等 (包括有多种剂型)。 耐酶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新青Ⅱ号)、氯唑青霉素等。 广谱青霉素:如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 抗绿脓杆菌的广谱青霉素:如羧苄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呋苄青霉素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