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关于语文的50条语录:讲的通俗而深刻

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关于

语文的50条语录:讲得通俗而深刻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1.现在我要告诉读者,文章不是吃饱了没事做,写来作为消遣的。也不是恐怕被别人认作呆子痴汉,不得不找几句话来说说,然后勉强动笔的。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自己有一种经验,一个意思,觉得他跟寻常的经验和意思有些不同,或者比较新鲜,或者特别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个人生活的记录,将来需用的时候还可以供查考;为了这个缘故,才提起笔来写文章。否则就是自己心目有少数或者多数的人,由于彼此之间的关系,必须把经验和意思向他们倾诉,为了这个缘故,就提起笔来写文章。前者为的是自己,后者为的是他人,总之都不是笔墨的游戏。

2.但是要知道,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练习就不得不找些题目来写,好比算术课为要练习计算,必须做些应用题目一样。并且,善于教导学生的老师无不深知学生的底细,他出题目总越不出学生的经验和意思的范围之外。学生固然不想写什么文章,可使经老师一提醒,却觉得大有可写了。

3.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书写,这就能够写文章了。

4.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是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而周密一点儿罢了。如果为了要写出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末倒置。但是在实际上,一个人要在社会里有意义的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并不是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凡是经过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而写出来的往往是好文章。

5.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6.现在我们要相信,不论什么人都能写文章。车间里的工人能写文章,田亩里的农人能写文章,铺子里的电源,码头上的装卸工,都能写文章:因为他们各有各的生活。

7.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

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

8.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譬如坐得正站得直,从生理学的见地看,是有益于健康的。但是决不能每当要坐要站的时候才想到坐和站的姿势该怎么样。

9.临时搬出些知识来,阅读应该怎样,写作应该怎样,岂不是要把饱满的整段兴致割裂得支离破碎?所以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它,那才是真正的受用。

10.说话要没有多余的话,作文要没有多余的文句。既然读者自然能领会到,那么明白写下反而是多余的了。

11.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点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

12.记载一件东西,叙述一件事情,发表一种意见,吐露一腔情感,都可以成为文章。把眼睛里看见的光景记下来,当然也成为文章。

13.要写的一定是感到兴趣、觉得有意思的一番光景。至于那些平平常常的光景,虽然看在眼里,决不高兴拿起笔来写。

14.记叙景物,手法不止一种。有的自己不露脸,只用文字代替风景画片,一张一张揭示出来给读者看。有的自己担任篇中的主人公,他东奔西跑,左顾右盼,一切由他出发,把看见的感到地告诉读者。

15.所以抒写感情并不在乎堆砌“快乐”“痛苦”之类的字眼;这些字眼竟可以一个也不用,自由别的办法收到抒写感情的效果。如果你把引起你感情的原油和经过写出来,无论外界的事物或内心的变化,都照当时所感受的写出来,这就抒写了感情了。别人看了你的文章,虽然不曾接触过那些事物,发生那样变化,可使由文章的媒介,却像接触过了,发生过了,结果自然来了感动。

16.抒写感情的文章大都是记叙文。离开了事物,感情也就无从兴起。任何感情,都由个人和环境围绕的人、物、事故发生交涉而来。因此,除开了记叙,也就很少纯粹的抒情文。同样的记叙文,仅仅以记叙事物为目的,当然是记叙文;如果其中有一股感情灌注着,的目的原在抒写着一段感情,那就是抒情文了。

17.随笔是最自由的文章。形式既没有一定,题材也随处可取。不比书信,书信

有通行的款式,你若不按款式写,人家就说你不懂世务。不比传记,传记要叙写人物的重要言行,你若叙了一桩丢了三桩,人家就说你颇有疏漏。

18.随笔可以说毫无规模,三言两语也成,从一个大范围抽出小小的一片段来写也成,一思想藤蔓一样蔓延开去,直到藤梢和根部都不收拢也成。至于题材,凡是实际生活以内的一切都可以充作随笔的题材。

19.得动手写随笔,读者的乐于读随笔,都为着新鲜的意趣。……新鲜的意趣只能以自己作准,自己觉得新鲜,同时又料想到必然有一部分人也会觉得新鲜,这一篇随笔就很值得写了。

20.所谓热情,源于天性和环境。具有热,又遇到不受阻遏甚至足以助长的环境,胸中的热情就像火一样炽盛起来了,但是热情的人表现在外面的,如态度、说话、作文等等,未必个个一样,大概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胸中虽然怀着热情,可是表现在外面的依然是那么平淡。另一派却不然,表现在外面的同内面一样的热烈,无论一个态度或者是一句话,都毫不隐藏的显示出他胸中所怀的一腔热情。21.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里所不曾经验过的事勉强拉到笔底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人固然不必为这些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但是做了人就得担负起人的责任,就的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

22.像这种并非勉强拉到笔底下来的材料,里头交织着的思想和情绪,写成文章,自然成为出色的一篇,受读者的欣赏了。

23.人类生活非常繁复,人与人之间不能够单把所接触的东西、所知道的东西互相告诉了就完事,还得把所发现、所理解的道理互相传授、互相印证,使彼此的知识更加丰富起来。因此,写文章不能只写记叙文,还得写说明文。

24.说明文的好坏在乎所发现、所理解的道理准确不准确。发现的准确,理解的准确,写下来的就是最好的说明文,除非文字上有什么毛病。

25.说明文说明道理,道理是附着于事物的,它本身不是“视而可见,触而可知”的事物,有时不很容易领会。为了使读者领会起见,说明了道理之后,最好指出一些实例来。

26.从说明文进一步,也是说明一种道理、原由、关系等等,但是同时伴着一种愿望,必须说服读者,使读者信从。这时候,所说的道理、原由、关系等等就成

为的主张,从文章体例上说,这篇文章就成为议论文了。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

27.写一篇文章,当然期望它能收到最大的效果。什么是最大的效果呢?就是能使读者看了之后明白到十分,感动到十分。如果仅能使读者明白到三四分,感动到五六分,那就没有收到最大的效果。现于实际生活的经验,限于写作技能的素养,也许无论如何都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可是一个认真写作的人总不肯放弃这个目标,总要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28.一个意思,可以用来表达它的文章体裁不止一种。可是这许多体裁之中,必然有一种最适于意思的本身和当前的读者的。须要选到一种最合适的体裁,意思才会恰如原样地表达出来,读者才会深切地明白和感动。

29.有许多文章,几乎完全不拿出自己的意思来,或者只拿出一部分来而留着其他的部分。完全不拿出意思来并不是没有意思,而是把意思隐蔽在文章的背后。那隐藏着的和包含着的意思都有待读者自己去发现。读者自己从文章中发现了意思,其明白和感动的程度,比直接从那里接受意思更要深切。所以,有了一个意思,要不要老师拿出来,或者只拿出一部分来而留着其他部分,这又是动笔以前应该斟酌的一件事情。

30.古今的传记中间,像(《差不多先生传》)这样创造出人物来写成的也有好些篇。写这种传记大抵寄托着一种意思,不把意思说破,让读者自己去领会,作用和“寓言”相仿。读了一般的传记,结果是认识了世间实有的某一个或几个人物;读了像《差不多先生传》那样的传记,结果是领会了所要表达的某种意思。31.就一个人来说,言语、举动虽然和许多人大体相同,可是总有着“小异”之点,待人接物也有他的态度和方法。把这些综合起来,人家对他就有更深切的认识,不仅是声音,是面貌,凡是一言一动,都觉得印着他的标记:这是这一个人而不是其他的人。

32.过分在一两个字眼上推敲,往往会弄成纤巧,不自然。在一段一节上用功夫,正是所谓“大处落墨”的办法。

33.一般人往往以为幽默就是说俏皮话,嘻嘻哈哈,乱扯一顿,要不就是讽刺,对人生对社会来一阵笑骂和嘲弄。这却无论如何是一种误会,幽默绝非如此。34.然而报告文学却教报告书和文学结了婚。应用文的报告书,一般读者往往懒

得看下去,因为不看下去也会知道无非这一套。而报告文学可不然,读者向被吸引住了一般,纵向一直看下去,知道它的究竟。

35.(报告文学)不是事务上的应付。对社会中某一方面的情形非常熟悉,而这一方面的情形不只是几个人的身边琐事,而是有关于社会全体的大事。

一种强烈的欲望激动着他,必须把他所熟悉的一五一十告诉大众才行,不然就像在饥饿的人群中间私自藏下多余的饭,是不可饶恕的自私的行为。于是他提起笔来。他站在大众的客观的立场,视野广大,见得周到,把捉到的都是真实情况。

36.写什么呢?与其写一些空泛的议论,不如写一些亲身经历。所以,议论怎样推行新生活,怎样使国家强大起来,不如叙述曾经经历过的某一桩事情,不如抒写对于本乡本镇的感情。这些还只是限于个人方面。弱国能够推广开来,把自己所熟悉的社会中某一方面的情形作为写作材料,那就更有意义了。

37.因为动笔写文章,同开口说话一样,得看当时的心情和娜事件的关系,要骂的时候自然不妨骂,该严谨的时候也不必故意做得不严谨,这都是所谓“求诚”,是写的基本品质。

38.慷慨激昂,感情激发,甚而至于谩骂,这是一种态度。叙事说理,完全理智,像法官下判词那样严谨,这是一种态度。并不遏抑感情,但是也不让感情过分放纵,对于该受责备的人给他责备,但责备里头含着宽恕的心情和深切的期望,这又是一种态度。……只觉得怀着一颗热烈的心,那心的跳动绝不比请愿学生弱一分一毫,但是他却把它按捺住了,只用一些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越平淡,越是耐人寻味,于是我们受到了深切的感动。

39.作序文也是同样情形,如果你只能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话,就大可不写,读者也大可不读。

40.以通常说法,做文章要“言之有物”。写仪式的文章既然是被动的,就不免要“无中生有”。在经验丰富的人,即使“无中生有”,也可以写成很好的文章,他的一些意思是平时寄居在那里的,知识临时加以组织加以配合罢了,可以做到不露一点儿牵强的痕迹,和柱中的作文章并无二致。所以,平时的几句很重要,没有什么意思积聚在那里,“无中”决“生”不出“有”来。……仪式的文章不是可以随便敷衍的。第一,要有意思。第二,必须切合当时的情景。

41.所以写旅行记和写日记一样,第一得先放弃那完全记录下来的野心,因为这

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必需的事情。写旅行记和写日记都不能做全部的记录,只能从一连串的生活中间选择若干部分来写。

42.什么叫当时的感觉呢?无论何时何地,我们的周围总是有许多事物环绕着。这许多事物并不逐件逐件闯进我们的意念,对于我们,大部分是虽有如无。唯有引得我们的注意的几件,我们才感觉到他们的存在。而且同样一件事物,只因环境不同,心情不同,在他感觉它的时候也就见得不同。不问那事物在别的时候怎样,只说这一回感觉它的时候怎样,这就是所谓当时的感觉。

43.写文章把自己的见闻告诉人家,能够捕捉当时的感觉,顺次卸下来,就是人家如临其境······至于文艺,注重在叫人家感动,叫人家欣赏,适宜用后一种方法。有修养的能够像写出自己当时的感觉那样写出来,使读者随时有如临其境的乐趣。

44.描写不是死板地照抄实际事物。用适当的文字,把事物的外面的和内面的特质表达出来,是人家是人它的整体,这才算描写到了家。

45.描写人物以描写他,容貌、态度、服装等等常常作为性格的衬托,只有在足以显出人物性格的当儿,才是真正必要的。写的虽是人物以外的环境,而着眼点却在衬托出人物的性格。

46.作诗的人往往捉住情和境发生关系的那个当儿的一切,作为他的诗的材料。——不但做诗,就是画家画画,雕刻家作雕刻,也是这样。

47.作为同作文都一样,不妨从想象中找材料。最要紧的事虽属想象,而不违背真实。换句话说,想象必须入情入理,使人觉得确然有此情景,方才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诗中情境并非必须从想象得来,自己的情、亲历的境也是作诗的好材料,古今有许多好诗就是用这种材料写成的。

48.诗要念起来觉得和谐有节奏,除了用韵以外,还得在句中各处讲究声调。有的是不用韵,但声调还是要讲究。

49.所说在此,所思在彼,原始生活中常有的事儿。话剧要他的作品见得真切,就不能不在这种地方下工夫。他站在剧中人物的地位,设想他们当着此情此景,心底应该怎样想,挂到嘴上的言语应该是什么,然后写下他们的对话来。

50.在能烘托出郁那(人名)的苦恼的地方,都细细地描写。有的地方不止白描一些情态,他还写到藏在情态里的意思,教我们跟着想进了一层。

语文教育与生活——重温叶圣陶语文教育与生活关系的论述

语文教育与生活——重温叶圣陶语文教育与生活关系的论述 语文教育与生活——重温叶圣陶语文教育与生活关系的论述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道出了语文教育与生活关系的真谛。“联系生活”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思想,也已成为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将初中语文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是“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这是语文教育生活化道路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它以教材的生活化强化语文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但有了科学的教材,并不必然意味着有科学的实践。教材的科学性到实践的科学性,操作权在教师,教师的思想观念起决定性作用。要打破语文教育的封闭局面,今天重温叶圣陶先生的有关论述,很有必要。 语文教育与生活,作为两种社会现象,它们有着内在的联系。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叶圣陶先生,他的语文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在语文教育与生活关系上的论述上,见解独到而深刻。 一 语文教育是生活所需。语文教育并非应某一个人的心血来潮而出现的,它是应生活的需要才产生的。叶老说:“咱们为了生活上的需要,从小就学习语言。”1“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在叶老看来,作为一个现代公民,需要进行广泛的社会交流,语言文字的应用是最基本的工具,否则就缺乏必要的生活能力。为了生活的需要,就必须在学校设专门的语文课程,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专门训练。 现代哲学告诉我们,一切理论、一切科学、一切知识都以生活为基本的前提。没有生活,一切理论、科学、知识都成为无本之末、无源之水。语文教育,作为学科理论、学科实践、学科知识体系,自然,生活是它的根,离开了生活,其意义将不复存在。“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具体的周围世界之中。而我们的一切关注如努力都指向这个世界。”3握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这个地球,无异于异想天开。学校设置语文课程,学生接受语文教育,要想脱离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解释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解释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家和语文学家,对于语文的解释具有深 远的启发意义和价值。他将语文定义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仅 是教授语言文字表达和阅读能力,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人文素养 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纽带。本文将通过分析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解释,探讨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语文的内容与范围 叶圣陶先生将语文的内容与范围定义得十分广泛,他认为语文包括 汉语言文字、文学、修辞、修辞意象、修辞的技巧、文化和历史等多 个方面。他强调了语文教育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希望通过对这些内容 的学习与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学素养以及深入思 考问题的能力。 二、语文教育的目标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思维能力 和社会责任感。他强调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通过对文学作 品的欣赏和思考,让学生更好地领会人生的智慧,塑造积极向上的价 值观。叶圣陶先生也提到,语文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引导他们能够将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并为社会做出 贡献。 三、语文教育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主张在语文教育中注重运用“情感”的教育方法。他认为,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应当充满热情和情感,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 读和赏析,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表达能力。同时,叶圣陶先生也强 调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和独立思维,培养他们的 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语文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叶圣陶先生强调了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的重要性。语 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人文素养的体现。通过语 文教育的学习,学生可以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思想,拓宽自己的 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语文教育也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 力和批判思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思考,为未来的学习和 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起来,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解释意味着广泛的语文内容与范围、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的目标、情感教育和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和掌握 语言文字,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使他们成为有 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综合型人才。我们应当认识到语文教育 的重要性,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以培养更多具有创造力 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人才。

叶圣陶语文思维教育观

叶圣陶的语文思维教育观 一、阅读教学:从课文受到思维训练,养成思考的习惯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要实现训练思维的目标,主要是由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来实现。叶老对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论述。 (一) 阅读训练的基本功:要弄清作者的思路 阅读能力包括阅读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而理解能力是核心。叶老认为,所谓理解,最主要的是能够理解作者的思路。叶老说: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这就是注意思路的开展。(论集/545)看人家的文章,把他的思路弄清楚,主要的意思也就弄清楚了。(论集/692)他说:“就文章本身而言,了解文章里作者思想发展的途径最为切要。……了解了这个,你才跟作者合得拢在一块儿,你才有接受它,信从它,欣赏它,感受它,辨正它,批评它的资格。”(论集/208)他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文集

/1/630)所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主要地也就表现为能否真正理解文章作者的思路;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主要地也就是训练学生能够看明白作者的思路,这可以说是阅读训练的基本功。正如叶老所说: 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这些就叫基本功。练,就是练这个功夫。 (二)阅读教学的任务:凭借课文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思考的习惯 教学生理解文章作者的思路,既是理解整篇文章的需要,也是借以训练学生思维的需要。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凭借着课文训练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叶老说: 教语文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训练思维的材料就是课文。一篇篇的课文都是作者动了脑筋写出来的。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就要学习作者是怎样动他的脑筋的,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教师一方面给学生指点和引导,一方面督促学生练习,这就是训练。 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名篇和范文,这些课文不仅是语言的典范,而且是思维的典范。我们凭借着一篇篇的课文进行训练,让学生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也就学到了作者思维的经验,获得了思维的能力。在能力和习惯的关系上,叶老认为无论哪一种能力,只有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

关于教育的名言名句叶圣陶

关于教育的名言名句叶圣陶 篇一:叶圣陶的名言与教育 叶圣陶,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概括出了教育的本质和原则,培养出了无数的优秀人才。下面,我就来谈谈叶圣陶的名言与教育。 1.人的一生要用功读书 冀朝峰的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名言集,其中叶圣陶的名言居多。而这句“人的一生要用功读书”,是叶圣陶曾经给冀朝峰写过的纪念词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一出来,就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说实话,这一句话虽然简单却深刻。它告诉我们,想要在一生中取得更好的成就,就必须刻苦用功地读书。与此同时,也告诉我们,只有不懈努力,才能闯过阻碍升上高峰。 2.教育本身就是幸福 教育是一种“既劳心又费力的劳动”。叶圣陶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还提到了这样一句话:“教育本身就是幸福。”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叶圣陶对教育的看法十分高尚。在他看来,教育并不是一项沉重的负担,而是一份美好的事业,是教师快乐的来源。在我看来,教育不仅是经济、政治和文化所带来的利益,还是一个人从懵懂无知到成长成材的过程。如果有机会做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就像叶圣陶一样,要把幸福带给更多的人。 3.发展能使人类和社会繁荣昌盛 如果说教育是一种充满幸福的事业,那么对社会的发展就

更是有巨大的贡献。叶圣陶曾经说过:“发展能使人类和社会 繁荣昌盛。”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因为只有懂得发展,才能 够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换句话说,只有社会发展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够享受到繁荣的生活和福利。 综上所述,叶圣陶对教育的贡献不可言喻。借用一位伟人的名言,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一生中深深记住“人的一生要 用功读书”,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像叶圣陶那样,把教育事 业推向前进,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作出贡献。 篇二:叶圣陶思想与教育 叶圣陶,教育家、语文学家、外交家、翻译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叶圣陶在他一生中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语言,成为了一部分人生的座右铭。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叶圣陶思想与教育。 1.注重教育的方向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的方向必须以增长心灵的健全为 根本。”这句话从根本上反映出了叶圣陶对于教育的理解。其实,很多人都认为,学生应该学习更多的知识,这样才可以获得好的结果。但是,叶圣陶告诉我们,教育的方向其实是让学生拥有强大而健康的心灵。 2.注重教育的作用 叶圣陶的思想还在于,教育的作用是让学生变得富有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必须是启发理智,发扬思维,提高学生的 自由灵活。”这句话让我们明白了,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

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关于语文的50条语录:讲的通俗而深刻

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关于 语文的50条语录:讲得通俗而深刻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1.现在我要告诉读者,文章不是吃饱了没事做,写来作为消遣的。也不是恐怕被别人认作呆子痴汉,不得不找几句话来说说,然后勉强动笔的。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自己有一种经验,一个意思,觉得他跟寻常的经验和意思有些不同,或者比较新鲜,或者特别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个人生活的记录,将来需用的时候还可以供查考;为了这个缘故,才提起笔来写文章。否则就是自己心目有少数或者多数的人,由于彼此之间的关系,必须把经验和意思向他们倾诉,为了这个缘故,就提起笔来写文章。前者为的是自己,后者为的是他人,总之都不是笔墨的游戏。 2.但是要知道,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练习就不得不找些题目来写,好比算术课为要练习计算,必须做些应用题目一样。并且,善于教导学生的老师无不深知学生的底细,他出题目总越不出学生的经验和意思的范围之外。学生固然不想写什么文章,可使经老师一提醒,却觉得大有可写了。 3.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书写,这就能够写文章了。 4.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是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而周密一点儿罢了。如果为了要写出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末倒置。但是在实际上,一个人要在社会里有意义的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并不是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凡是经过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而写出来的往往是好文章。 5.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6.现在我们要相信,不论什么人都能写文章。车间里的工人能写文章,田亩里的农人能写文章,铺子里的电源,码头上的装卸工,都能写文章:因为他们各有各的生活。 7.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

2020年叶圣陶关于语文的名言

叶圣陶关于语文的名言 叶圣陶名言名句: 1、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 2、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然有深浅广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 3、教育方面,宜将儿童所固有文艺家的宇宙视善为保留,一方固须使其获得实际生活所需的知识,一方更须以艺术的陶治培养其直觉、感情和想像。 4、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5、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6、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7、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8、教育之要点,当天逾养成儿童正确精神之思想能力。 9、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10、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 11、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12、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 13、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 14、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 15、理想是事业之母。 16、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17、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巧为善教者也。 18、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 19、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要熟练的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的应用,一辈子也用不尽。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发

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发 叶圣陶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语文教育家,其对语文教学思想的影响深远而持久。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主要包括“感悟”、“体验”、“启发”、“交际”、“规范”等 方面,这些思想对于现代语文教育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叶圣陶强调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感悟。他认为,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定 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这种感悟不仅包括对语言文字 的理解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对生活、情感、人生等方面的深刻感悟。在现代语文教育中, 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让他们从阅读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从写作中表达自 己的情感,从语言中体会人生的意义。 叶圣陶主张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体验。他认为,语文教学不应该局限于死板的知 识传授,更应该让学生通过实际的体验来感受语文的魅力。在现代社会,语文教育也应该 注重学生的体验,让他们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和文学作品的欣赏体验来感受语文的魅力,激 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 叶圣陶还提出了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启发学生思维的观点。他认为,语文教学不应该仅 仅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创 造性思考。在当今社会,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注重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更能够主动探索和思考。 叶圣陶强调语文教学应该注重交际。他认为,语文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语文教学应该 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当今社会,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让他们通过语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 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际交往。 叶圣陶强调语文教学应该注重规范。他认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 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在当今社会,语言文字规范意 识已经成为重要的素质要求,因此语文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让 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语言文字习惯,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对现代语文教育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在语文教育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体验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和规范意识,让他们在语文学 习中既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又能够提高综合素质和语言文字能力。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 努力,现代语文教育一定能够为培养具有高度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含义的论述

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含义的论述 作者:纪正海 来源:《南北桥·人文社会科学学刊》2012年第09期 摘要:1949年,叶圣陶先生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工作,建议把旧有的“国语”和“国文”一律更名为“语文”,从此开始了“语文”一词广为使用的新时代。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的名称,其基本内容包括听、说、读、写的训练。叶圣陶说:“‘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 “语文”既作为课程名称,又作为教材名称。 关键词:“语文”含义;书面语;教材 中图分类号:C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9.010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9-023-02收稿日期:2012-08-22 1950年6月,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全国统一的以“语文”命名的教材。这套教材的《编辑大意》指出:“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 无论是以“语文”作为课程名称,还是以“语文”作为教材名称,其基本思想似乎都可以明确表述为:“语文”即“语言”,包括“口头语言”(语)和“书面语言”(文)。叶圣陶解释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学科的命名及其解说,曾得到语文教育界的普遍认同。吕叔湘先生在1978年4月22日以《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为题的讲话中说:“语文这门课,是老办法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好呢,还是想法统一起来?当时有一位同志提议说,我们就叫它语文行不行?语也在里头,文也在里头。后来就决定用语文这个名称了。”张志公先生在1979年5月写的《说“语文”》一文中也说:“原来的‘国语’和‘国文’,经过研究,认为小学和中学都应当以学习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加学一点文言文;至于作文,则一律写白话文。总之,在普通教育阶段,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根

谈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精品文档

谈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 一、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内容论述 1.语文教学目的“应需”观。在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中,他认为语文教学根本的价值和目的在于“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这一思想是在对语文教学本质科学的认识为基础上而产生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叶先生对社会价值的正确把握以及对现代语文教学目的理性认识。现代教学的价值及目的在于:以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取向,意在将人们培养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全的公民,促进人类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而如今我国语文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要的工具,能够熟练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来应对生活也已成为做人最为基本的条件,是作为一个健全公民所必须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语文教学目的“应需”观念,正是对现代教学价值及目的的良好体现,叶圣陶关于语文教学思想的这一观念强调,语文教学要切合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需要,切勿实行模仿、记诵式的与现实社会相脱离的教学;语文教学内容及方法要使学生终身都能够受用,而非只是一时作为应试之用。与此同时,这一观念也意味着现代语文教学在教育人群上,要由过去针对儒生及官吏进行教育的贵族化语文教学,向面向广大劳动者的大众化语文教学转变,进而真正意义上实现民主、科学的现代语文教学。 2.语文教材的“科学”观。叶圣陶自1912年参加语文教学

工作起,就开始致力于语文教材的分析、革新工作,对于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叶先生还亲自参与了多种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其具有丰富的语文教材编写理论和思想,涉及面十分广泛。关于语文教材的作用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除了应发挥其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作用外,还应当起到提高和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作用,成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关键点,进而作为语文教学例子、工具、凭借的一种而存在。针对这一内容,叶圣陶提出了“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的著名理念,这一理念打破了长期以来封建社会将教材视为不可更改的藩篱,对当时的语文教材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指出了语文教材的本质,以及在语文教学中教材的作用和地位,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其主旨在于提倡发挥语文教材举一反三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文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这一理念对那些错误的认为语文教师就是讲教材、教教材,围绕教材开展语文教学的观点,能够起到纠正的作用,能够使语文教师正确的看待教材,开展科学的语文教学工作。 二、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特点 1.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特点。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其科学性表现为:叶先生能够深刻而准确地认识语文这一学科,并对其进行恰当而正确的定位。叶圣陶科学语文观基本的立足点在于“用语文”,其中“用”即运用、使用,掌握语文知识使其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Happy First, written on the morning of August 16, 2022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 纲要:改革教学方法 1、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 2、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 启迪: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1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2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多改;多想.. 3、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国文教育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 4、切实提高语文鉴赏水平和语感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整体改革观中的重头戏..教学得法;事半功倍;学生受益且一辈子受用;教学不得法;事倍功半;学生受罪甚至学了比不学还要糟糕.. 叶圣陶极力提倡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他说:“许多东西用语言文字是绝对说不清的..像一只杯子;你怎么用文字来正确的说清楚它的形状呢……要讲清一个茶杯;恐怕一百个字还不够;在这一百个字当中;有生字;有虚字;而等到学生把生字认得记得了;把虚字

弄清楚了;整个茶杯也就没有了..”又如要让学生认识橘子;老师在黑板 上写一个“橘”字;旁边再画一个圈圈;再作一番讲解;其结果;“孩子们 所识得的只是一个圈圈;那就何不把一只橘子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看;岂 不简单明了得多..”显然;这种从直观入手进行教育的方法;完全符合马 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规律;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像更为深刻.. 叶圣陶曾经严肃地指出;学校里的各种功课;“国文教学受的传统影 响最深;书塾的一套办法传到学校的国文课;这是国文教学劳而少功的一 个原因..”为着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排除书塾的一套办法;让学生们多 多受益;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每个学生在上课之前都要先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并自觉利用工具书独立解决 课文中字词的障碍;同时能通过预习提出心得、疑问和难点..等到上课时;学生应该在老师的主持和指挥下积极地参加对课文的讨论;由于每个学生在预习时的收获和困惑各不相同;所以课堂讨论时通过相互取长补短;集 思广益;问题就可以解决一大半;而剩下的那一小半;只要由教师三言两语的指点和引导就能开窍..最后的历练应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历练得多了;学生就能养成学习语文的一系列良好的习惯;就能收到举一反三的好效果..三教段理论值得一试按照叶圣陶的三教段理论;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自己尽量少讲;把大量的时间都让给学生:阅读 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多改;多想..语文教师倘若能长期坚持这样做;则学生就会练成“展卷而自 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教师也可由“教”逐渐进入“不需要教”的 理想境界..所以;教师再也不能一讲到底唱独角戏了;更没有必要对学生

叶圣陶先生的60句教育名言

叶圣陶先生的60句教育名言 寄语: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叶圣陶先生的60句教育名言由收录,欢迎阅读。 1.教师要使自己的教育活动真正有益于学生,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之 间就要团结合作,互相配合。 2.不要盲从“开卷有益”的成语,也不要相信“为读书而读书”的迂谈。要使书为你自己用,不要让你自己去做书的奴隶。 3.语文教师以讲解为务者尚不乏其人,以为学生鲜能自览,必为之讲解始能明 晓。鄙意则谓今日而言教育,此一点首宜打破。 4.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语文课本。 5.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6•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导引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 7•阅读任何东西不可马虎,必须认真。认真阅读的结果,不但随时会发见晶莹的宝石,也随时会发见粗劣的瓦砾。于是收取那些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自己才会渐渐地成长起来。 8.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9.我要告诉你,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的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必罗罗嗦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读书看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教的虽是一篇一篇的课文,目的却在于使学生善于读其他的书。看书读书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 10.教育方面,宜将儿童所固有文艺家的宇宙视善为保留,一方固须使其获得实 际生活所需的知识,一方更须以艺术的陶治培养其直觉、感情和想像。 11.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方 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 CuH 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叶圣陶关于语文教学的名言

叶圣陶关于语文教学的名言 1.关于语文学习的名言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释义: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 释义: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释义:经常读唐诗三百首,即使不会自己作诗也会吟诵诗歌。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增广贤文》 释义: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必不可少的。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论语·为政》 释义: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6、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陈寿《三国志》 释义:读书一百遍,其中的意义和思想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2.关于语文学习的名言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释义: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释义: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孙洙《唐诗三百首序》释义:经常读唐诗三百首,即使不会自己作诗也会吟诵诗歌。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增广贤文》释义: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的读书笔记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的读书笔记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老的语文教育文集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更是我汲取“营养”的不竭甘泉。 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叶圣陶老先生就提出了“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明确指出:第一,国文是语文学科,在教学的时候,内容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意。第二,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 一、阅读方法 阅读不是拿到一篇文章来读,就算了事。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华。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就看以上两点。我想现在的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这样才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文本统一 叶老文集写于1962年1月7日的文章《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中明确指出∶文道应该是统一的。该怎样讲才能体现文道统一,还得自辟蹊径。根本之点还是透彻理解课文,光靠拿来不行,要自己下功夫钻研。怎样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叶老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叶老还强调:阅读必须认真,先求认真,次求迅速,这是极重要的基本训练。认真找出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作者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有条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诸如此类。学生就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靠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我想在平时课堂上注重“有效阅读,文本统一”,着重突出了文章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可以以课题为契入点,引导学生读课题背后的内涵;或以关键词为导入点,引导学生抓重点段;或以文本的结构为品析点,探索文本的篇章意识。 叶老的语文教育名著、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特别是语文教学特点和规律的深厚的研究,是值得我们不断重温的思想宝库。我们应多学习,再在课堂教学中去实践。 叶圣陶先生是思想博大精深,在文化教育界独领76年的风骚,既体现文化巨子——教育家叶圣陶的教育个性,又体现宽广的时代教育背景和文化内涵。我怀着对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的崇敬之心,再次翻开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教育文集》,跃入眼帘的是一个个鲜灵的故事,透过一篇篇文章,我看到了作者那大海般宽容的胸怀,那天地般博大的爱。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以权威自居,居高临下,或是不自觉地怠慢,冷落学生,教学形式基本上是教师教、学生听的灌输式。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当下也有相当多的糊涂和错误观念。有人认为讲得越多越好,管得越细越好。而新课程则强调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因此,把教学定位为交往,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与此相适应,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既注重师生间的交往,也要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往。 在《叶圣陶教育文集》这本书中,叶老不仅对语文教育上的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还对教育上的众多问题作了深切详明的阐述,提出了精辟、独到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阅读教学观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阅读教学观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点——阅读教学观 以养成习惯为高标的的阅读教学观 叶圣陶在《国文科之目的》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目的是“整个的对于本国文字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养”。换句话说,语文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养成阅读能力”、“养成写作能力”。可见,他认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半壁江山”。并且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连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因此,他在阅读教学方面多有论述。 在阅读教学目的方面。叶圣陶认为:阅读教学目的“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晓明。课外更选读本,用意亦复如是。”叶老的这种“习惯论”是基于他对阅读的意义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凭文字吸收’与‘用文字发表’都是随时需要的事。大凡一辈子需要的事最需养成好习惯。……好习惯已经养成,足够一辈子受用。” 在阅读教学任务方面。在以“养成习惯”为目的的阅读教学思想指导下,1945年,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序》中提出了阅读教学的三重任务:一方面训练了理解的能力;一方面传播固有的和现代的文化;另一方面提出写作的范本。这三项任务,以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为主,同时兼顾文化即人文内容的传播及写作范本的提出,全面而平衡。 在阅读教学过程方面。叶圣陶把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预习是训练阅读的主要阶段,也是整个训练过程的准备阶段。它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开始,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报告和讨论是训练阅读的中心环节。它是师生集体阅读的阶段,是预习的延伸,有利于纠正预习中的错误、弥补个体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先生从一九一二年起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编辑、出版工作,前后六十多年,对于这半个多世纪里我国语文教育工作中的利弊得失知道得深切详明,写下了大量文章,收在这论集里的就有一百多篇。凡是关心语文教育问题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论集。这本论集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到现在还有深刻的现实借鉴意义。因为里头论述的都是语文教育中的根本问题。 论集里的文章,涉及的面很宽,性质也多种多样,有商讨语文教育的理论原则的,也有只谈论一篇文章或者评议一两个词语的。最重要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那就是他经过半个世纪的思考,而概括出来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至理箴言。早在1922年,叶老就提出“目的在使其自生需要,不待教师授与”的观点,在这之后又多次提出类似的看法。解放后,他在不同的场合又反复强调这一观点。1962年,他又指出:“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叶老在这里对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途径,这种认识,较之早期更加深入、系统。这一思想最完整、最严密、最精确的表述是1977年12月给《中学语文》杂志的题词:“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在这里,叶老对这一观点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一是辩证指出教与学的关系,二是指出教与学应达到的境界,三是实现这一标准的具体方法、途径。此后,叶老又多次围绕这一问题作出过解释。1983年6月他在民进外地来京参观教师茶话会上说:“刚才有一位同志说到我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后来我加了四个字:‘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觉得这样表述比较明白。是不是不教了,学生就学成了呢?非也。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不再需要老师教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 叶圣陶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教育哲学思想纲领,是他大半个世纪中对语文教育的真切体认与深刻感悟,是其教育思想的高度浓缩,他以此为纲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许多认识与新课程标准有着高度的一致。 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叶圣陶先生一再强调的。所谓“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换句话说,就是具备了自我教育的本领。叶老认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必须是一个具备足够的自学能力的人,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我教育的人;否则,算不得是个受过教育的人。他认为,在现代社会要做个“够格”的现代人,应该掌握的知识太多,各种教育机构只能取其重要的、基本的,作为例子教给学生;其他的更多的东西,必须由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自己去学习,去研究,去掌握,去扩充。人类的知识财富,其积累主要不是机械相加,而是发展演进。因此,受教育者对于现代的知识,决不可“光知守而不知变”,一定要在接受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改革、有所创新才是。这种发现、改革、创新,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必须在自学过程中逐步到达这样的境地。从这个基本出发点,他主张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一辈子受用不尽。不应该把教育仅仅看成是积累知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解释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解释 “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纯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种解释与愿意为近,唯“文”字之含义较“文学”广,故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课本中有文学作品,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可以证之。第一种解释之“文字”,如理解为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原意合矣。 文章体文本的语言,分析字、词、句、段、篇的意义,目的是要理解文章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意义;文学作品不同,它在音、义构成了进一步生成再现性客体世界,相当于文学理论界所经常谈论的艺术形象。文学作品的音义最终不是指向意义(如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是再现某种类似形象的客体世界。而且文学作品再现的这种客体世界不是确定的所指,它的意义所致和再现的客体隐含着许多不确定点。“文学作品作为艺术,最终展现的是一幅艺术图景,而不是像议论文那样最终表达的是思想意义,这就是作为文学艺术的作品与非文学艺术作品的重大区别。”(蒋济水《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 沈玲荣在《谈实用文阅读》一文中提道: 一、实用文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 1.实用文阅读内涵。我们把现代文阅读分为文学阅读和实用文阅读两大类。实用文阅读包括说明文、科普文、传记、报告、评论、杂文、科技论著等的阅读。实用文阅读的目的主要是获取信息、获得知识、发展思维等。课标教材中《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说“屏”》《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等的阅读都属实用文阅读。 2.实用文阅读和文学阅读的差异。实用文是真实地描写客观事物,属于科学认识,它的阅读目标在于获取信息、开智启思,发展抽象思维能力,重在实用;文学是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属于艺术认识,它的阅读目标在于移情易性,获得美感,发展形象思维,重在审美。从阅读思路看,实用文阅读思路较为简洁,弄清语言结构,理解思想内容,明白社会效用即可;文学阅读思路较为复杂,感知语言,转换形象,挖掘内涵,最后还要品味风格技巧。从阅读方法看,实用文阅读旨在求真,获取信息,发展思维,常用结构阅读法;文学阅读旨在审美,常用形象分析法。从读者和文本的关系看,实用文阅读是“得其意可以忘其言”“得意忘形”,读者关注的是文本中的信息,而不是文本形式;文学阅读是“品其言才能会其意”“意文兼得”,读者要体验文中人物的艺术美,必须沉浸在文中,对文中的语言、细节、场景等,细细揣摩,反复品味。 义务教育新课标对实用文阅读和文学阅读也有明确的区分。第三学段:“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第四学段:“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首先,新课标明确指出实用文阅读(包括说明性文章阅读)和文学作品阅读(叙事性作品阅读)应该有差异,并指出说明文、议论文等实用文应怎么阅读。其次,新课标对实用文阅读和文学阅读的目的、内容、方法等也有所区分。实用文阅读要抓文章的要点及基本的说明方法,要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即实用文阅读要注重文章的逻辑结构。实用文阅读的目的是领会作品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考判断能力。文学阅读要阅读事件中的人物、细节、场景等,体验人物的情感,并能说出读后的情感体验。阅读目的是通过虚构的作品丰富读者的

叶圣陶的教育名言

叶圣陶的教育名言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叶圣陶的教育名言)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叶圣陶的教育名言的全部内容。

叶圣陶的教育名言 叶圣陶,名绍钧(1894——1988)-—-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账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角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角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曾与夏丏尊合作出版了《阅读与写作》、《文心》、《文章讲话》等。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同志被人们誉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一代宗师,是当之无愧的。 1.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2.自己摸索得来比向别人学更重要. 3.“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 4.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 5.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6.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7.“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8.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