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无机化学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工业分析与检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环境保护与监测、精细化工、材料工程技术等化工类专业及相关专业基本素质模块中的职业素质板块课,是学生在具备必要的数学、物理、中学化学等基础知识之后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无机化学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高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化学计算方法;加强化学反应现象的理解;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及从事化工技术工作打下比较巩固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

1.教学目标

(1)了解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化学在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掌握无机化学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2.教学内容

(1)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2)化学在国民经济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无机化学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3.教学重点

无机化学的学习方法。

4.教学难点

学习观念的转变。

5.教学建议

借助教学课件互动或通过问题解决思路来展示学习要求,建立新的学习观念。

第二部分化学基本概念和理想气体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基本概念;

(2)掌握反应热效应和热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3)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

2.能力目标

(1)能准确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基本概念进行相关计算;

(2)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3)会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进行有关计算。

(二)教学内容

1.化学基本概念: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标准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

2.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溶质的质量或浓度的计算,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溶液的稀释。

3.热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的表示,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4.理想气体定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道尔顿分压定律,阿玛格分体积定律。

(三)教学重点

1.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2.热化学方程式的理解。

3.理想气体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

1.基本单元的理解。

2.分压与分体积的理解。

(五)教学建议

1.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实施教学。

2.使用必要的图示或多媒体动画资源,加深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第三部分物质结构基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原子轨道及电子云描述的意义;

(2)理解四个量子数的意义,取值范围,掌握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规律;

(3)掌握基态原子核外电子分布规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4)掌握主族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5)理解化学键理的概念,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本质、特征,掌握共价键的类型,离子电子构型和离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6)掌握s-p型杂化轨道与分子构型的关系;

(7)理解分子的极性,分子间力类型及变化规律,氢键的形成条件、本质及特征,掌握分子间力和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规律;

(8)掌握晶体的类型、特点,了解离子极化概念,理解不同晶体性质差异的原因及离子极化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规律。

2.能力目标

(1)能区分s、p、d电子云的形状及伸展方向;

(2)能比较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会判断等价轨道及能给交错现象;

(3)会书写1〜36号元素原子及离子的核外电子分布式、原子实表示式、价电子构型和轨道表示式,能指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族、周期、区);

(4)能根据元素周期律,比较、判断主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差异,会计算元素的氧化数;

(5)能判断极性键和非极性键,。键和n键,推断1〜36号元素离子的电子构型及比较主族元素离子半径的大小;

(6)能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常见分子的形成及分子构型;

(7)会判断分子的极性,比较共价化合物的熔、沸点高低,溶解性强弱等性质;

(8)能判断分子间力、氢键及离子极化对物质物理性质影响。

(二)教学内容

1.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四个量子数、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2.原子核外电子分布与元素周期律(基态原子核外电子分布规律、核外电子

分布与元素周期律)。

3.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电离能、元素电负性、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的氧化数)。

4.化学键(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5.杂化轨道与分子构型(杂化与杂化轨道、s-p型杂化与分子构型)。

6.分子间力与氢键(分子的极性、分子间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7.晶体类型(晶体的特征及内部结构、晶体的基本类型、*离子极化)。

(三)教学重点

1.四个量子数的表示及意义。

2.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布规律。

3.原子的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

4.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及其规律。

5.各类化学键的特征和性质。

6. sp型杂化轨道类型及其相应的分子构型。

7.分子间力和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

*1.量子化的理解。

2.原子的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

3.杂化轨道的形成。

4.氢键的形成条件。

*5.离子极化及其与晶体物理性质的关系。

(五)教学建议

1.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关系部分的介绍要理论联系,通过实例来展示判断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2.分子间力、氢键部分的教学应通过实例来展示对其判断及分析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可通过模型、投影或教学课件展示分子的空间构型。

第四部分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等宏观规律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4.知识目标

(1)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表示,掌握质量作用定律;

(2)掌握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

(3)掌握化学平衡状态及标准平衡常数的概念;

(4)理解同时平衡;

(5)掌握平衡移动原理,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6)理解酸碱解离理论和酸碱质子理论要点,掌握酸碱反应实质;

(7)掌握一元弱酸弱碱溶液的解离度和pH的计算方法;

(8)掌握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的概念,理解缓冲溶液各组成的作用;

(9)掌握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有关计算,了解标准滴定溶液的配制方法;

(10)了解酸碱滴定法滴定原理、指示剂变色原理及变色范围,掌握指示剂法直接准确滴定一元弱酸(弱碱)、多元弱酸(弱碱)可行性的判据,了解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11)掌握溶度积常数的意义,会书写沉淀溶解平衡表达式溶度积表达式,掌握溶度积规则;

*(12)掌握莫尔法、佛尔哈德法和法扬司法的测定原理及其应用,了解佛尔哈德法避免发生沉淀转化通常采用的措施;

(13)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配平方法;

(14)了解原电池的组成、原理及电池的表示方法;

(15)理解电极电势产生和标准电极电势的意义,掌握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

(16)掌握电极电势和元素标准电势图的应用;

*(17)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法的特点,理解条件电极电势的意义;

(18)掌握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的方法原理及滴定条件,了解应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水中化学耗氧量COD的方法原理及结果计算方法;

(19)掌握配合物的概念、组成、命名及化学式的书写方法,*了解配合物

的价键理论;

(20)理解配位平衡常数的意义,掌握K稳和K不稳的关系;

*(21)掌握EDTA及其配合物的解离平衡,理解酸效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的意义;

* (22)掌握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掌握金属离子能被准确滴定的判据,了解酸效应曲线的应用;

*(23)了解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2.能力目标

(1)能正确写出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指出反应级数;

(2)能应用这些规律指导化学实验;

(3)会书写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及进行有关化学平衡计算;

(4)能应用多重平衡规则求出有关反应平衡常数;

(5)能判断浓度、温度及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6)会计算共轭酸碱对的解离常数K0、K0 ; a b

(7)会计算一元弱酸弱碱溶液的pH和解离度;

(8)能进行缓冲溶液的pH计算,以及配制缓冲溶液的有关计算;

(9)会利于化学计量方程或根据物质的量规则计算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滴定度和质量分数;

(10)会计算化学计量点的pH,并据此选择合适的指示剂;

(11)能进行溶度积和溶解度的换算,能判断沉淀生成或溶解,会进行沉淀转化及分步沉淀的计算;

*(12)了解用于滴定分析的沉淀反应具备的条件,理解银量法的分类方法,会根据指示剂不同对银量法的分类,会选择滴定条件,能用莫尔法进行水中氯含量的测定;

(13)能用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14)会用原电池符号表示原电池;

(15)会查取标准电极电势表,能用能斯特方程计算氧化还原电对在不同条件下的电极电势;

(16)能应用电极电势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比较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能力的相对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方向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能利用元素标准电势图判断歧化反应能否发生;

*(17)能根据能斯特公式计算化学计量点的电极电势和滴定突跃,并根据氧化还原滴定曲线选择合适的氧化还原指示剂;

*(18)能根据待测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滴定剂,能进行溶液的配制、标定的有关计算;

(19)会命名配合物,正确书写配合物的化学式,并指出其中心离子、配位体、配位原子和配位数,*能说明中心离子的杂化类型与配合物空间构型的关系;

(20)能根据配位平衡进行有关计算;

*(21)能计算条件稳定常数;

*(22)能确定离子能被准确滴定及连续测定的酸度条件;

*(23)能进行水中钙、镁含量测定的计算。

(二)教学内容

1.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的表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化学平衡(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气体分压定律与化学平衡常数、多重平衡规则)。

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浓度、压力、温度、平衡移动原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的综合应用)。

4.酸碱理论(酸碱电离理论、酸碱质子理论、弱酸、弱碱解离常数和解离度)。

5.弱酸弱碱解离平衡的计算(一元弱酸弱碱溶液、*多元弱酸弱碱溶液)。

6.缓冲溶液(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

*7.滴定分析(基本概念、基准物质和标准滴定溶液、滴定分析的计算)。

*8.酸碱滴定法(滴定原理、酸碱滴定法的应用一一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

9.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常数、溶度积与溶解度的换算)。

10.溶度积规则(溶度积规则、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11.沉淀滴定法(概述、滴定方法、沉淀滴定法应用一一水中氯含量的测定)。

1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一一离子电子法)。

13.原电池和电极电势(原电池、电极电势)。

14.电极电势的应用(判断原电池正、负极及计算原电池电动势、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方向、元素标准电势图及其应用)。

*15.氧化还原滴定法(滴定原理、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应用一一水中化学耗氧量COD的测定)。

16.配合物的基本概念(配合物的定义、配合物组成、配合物命名、螯合物)。

*17.配合物的价键理论(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外轨配合物和内轨配合物)。

18.配位平衡(配位平衡平衡常数、配位平衡移动)。

*19. EDTA及其配合物(EDTA的解离平衡、EDTA的配合物、EDTA配合物的解离平衡)。

*20.配位滴定法(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配位滴定的方法、配位滴定法应用—

—水中钙、镁总含量的测定)。

(三)教学重点

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质量作用定律及应用。

2.化学平衡常数,多重平衡规则。

3.浓度、压力及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4.弱酸、弱碱解离常数和解离度。

5.一元弱酸弱碱溶液解离平衡的计算。

6.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的概念,缓冲溶液的pH值计算。

*7.滴定分析的计算,滴定原理。

8.溶度积与溶解度的换算。

9.溶度积规则及应用。

*10.沉淀滴定法应用。

11.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12.电极电势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能斯特方程式,电极电势的应用。

*13.氧化还原滴定法应用。

14.配合物组成、结构、命名,配位平衡平衡常数。

*15.配位滴定法应用。

(四)难点

1.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2.一元弱酸、一元弱碱和水的电离平衡的有关计算,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缓冲溶液的pH值计算。

*3.滴定分析的计算及滴定法的应用。

4.分步沉淀的计算。

5.电极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的应用。

6.配合物组成命名,配位平衡的移动。

(五)教学建议

1.教学中,应在化学平衡的知识基础之上,进行弱酸弱碱解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的教学,便于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

2.教学中,对难点部分不追求严密的数理推导,重在对其结论的应用。

3.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意某些结论的条件性和局限性,把握关键词的分析,这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建立自学能力的基础。

4.教学中,一定注意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例如,阿伦尼乌斯方程的应用部分的教学。

5.可以借助合适的图表或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课堂知识。

6.可以设计多项任务,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课堂教学。

7.也可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开展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

第五部分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分布及在地壳中的丰度,理解并掌握非金属元素的通性,理解各族非金属元素的通性;

(2)掌握卤素单质、卤化氢、氢卤酸、氯的含氧酸及其盐的化学性质;

(3) 了解氧、硫单质的性质,认识硫的其他含氧酸,掌握H2O2、H2S、H2sO3、H2sO4、Na2s2O3及过硫酸盐的氧化还原性;

(4)了解氮、磷的氧化物、磷的氯化物的性质,掌握NH3、铵盐、亚硝酸及其盐、HNO3及其盐、亚磷酸、H3PO4及其盐的酸碱性、稳定性、氧化还原性规律;

(5)了解B2O3、H3BO3、硅酸盐、硼砂的性质,理解碳、硅的氧化物及其盐的化学特性;

(6)理解金属元素的通性,了解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掌握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

(7)了解铜、银、锌、汞、铭、锰、铁单质的性质,会描述它们在空气中的状态、稳定性;

(8)掌握铜、银、锌、汞、铭、锰、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及重要盐的稳定性,

酸碱性,不同氧化态之间的转化,氧化还原性及介质酸碱性对其的影响;

(9)了解含银废水、含汞废水、含铭废水的处理方法及原理。

2.能力目标

(1)能判断非金属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及水溶液的酸碱性强弱,含氧酸的酸性强弱;

(2)能完成氯的各氧化态之间的转化;

(3)能判断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可能性,会描述反应现象;

(4)能判断一些反应发生的可能性,会描述反应现象;

(5)能完成氧化物及其盐之间的转化;

(6)能比较碱金属和碱土金属、P区金属、过渡元素的金属性强弱;

(7)能根据它们的酸碱性及化学特性判断有关反应现象;

(8)能判断相关反应能否发生,会描述反应现象,分析反应原理及写出重要反应方程式;

(9)建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

1.元素的自然资源(元素的丰度、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非金属元素通论(非金属元素的通性、各族非金属元素的通性)。

3.重要非金属(卤素、氧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磷及其化合物、碳及其化合物、硅及其化合物、硼及其化合物)。

4.金属元素通论(金属元素通性、金属单质通性)。

5.重要金属(铜及其化合物、银及其化合物、锌及其化合物、汞及其化合物、铬及其化合物、锰及其化合物、铁及其化合物)。

(三)教学重点

1.卤素单质、卤化氢、氢卤酸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氯的含氧酸及其盐的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2. H2O2、H2S、H2sO3、H2SO4、Na2s2O3及过硫酸盐的氧化还原性。

3. NH3、铵盐、亚硝酸及其盐、HNO3及其盐、亚磷酸、H3Po4及其盐的酸碱性、稳定性、氧化还原性规律。

4.铜、银、锌、汞、铭、锰、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及重要盐的稳定性,酸碱性,不同氧化态之间的转化,氧化还原性及介质酸碱性对其的影响。

(四)难点

1.卤素单质、卤化氢、氢卤酸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氯的含氧酸及其盐的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2. H2O2、H2S、H2sO3、H2so4、Na2s2O3及过硫酸盐的氧化还原性。

3. NH3、铵盐、亚硝酸及其盐、HNO3及其盐的性质。

4.铜、银、锌、汞、铭、锰、铁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递变规律。

(五)教学建议

进行有关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递变规律的教学时,要结合元素周期律进行讲授,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能力。

三、实验、实训内容

1.无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玻璃仪器的洗涤和干燥;

(2)化学试剂的取用与称量;

(3)常用热源及加热操作。

2.溶液的配制

(1)由固体试剂配制溶液;

(2)由液体试剂(或浓溶液)配制溶液;

3.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4)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5)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酸碱解离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

(1)比较醋酸和盐酸的酸性;

(2)溶液pH的测定;

(3)同离子效应;

(4)缓冲溶液;

(5)沉淀溶解平衡;

(6)沉淀的转化;

(7)分步沉淀。

5.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1)原电池原理;

(2)比较电极电势的相对高低;

(3)浓度和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4)浓度和酸度对氧化还原反应产物的影响;

(5)常见氧化剂、还原剂的反应。

6.配位化合物

(1)配合物的组成;

(2)配离子稳定性的比较;

(3)简单离子与配位离子的区别;

(4)配合物与复盐的区别;

(5)配离子颜色的变化;

(6)配位平衡的移动;

(7)螯合物的生成。

7.卤素及其重要化合物性质

(1)氯、澳、碘的性质;

(2)卤化物的性质;

(3)氯酸盐氧化性;

(4)卤离子的检验。

8.氮、氧、硫化合物的重要性质

(1)氮的化合物;

(2)氧的重要化合物一一H2O2;

(3)硫的化合物。

9.过渡元素(铜、银、锌、汞)

(1)铜、银、锌、汞的氢氧化物生成及性质;

(2)铜、银、锌、汞的配合物生成及性质;

(3)铜、银、汞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

10.过渡元素(铭、锰、铁)

(1)铭Cr (III)化合物、Cr (W)化合物;

(2)锰Mn (II)化合物、Mn (皿)的氧化性;

(3)铁Fe (II)化合物、Fe(III)化合物、Fe3+与Fe2+的转化、铁的配合物及Fe3+、Fe2+的鉴定。

四、学时分配(理论与实训教学)

五、其它说明

1.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适用于高职三年制工业分析与检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环境保护与监测、精细化工、材料工程技术等化工类专业,包括选讲和实验部分,总计授课108学时。

2.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必修和选修(带“*”号的部分)两部分,教学中可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介绍。

3.各部分内容与顺序,可适当调整,基本内容是进行评估和统考的依据。

4.实验教学的安排可以灵活掌握,根据实际需要可采取随堂实验、演示实验两种方式进行,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综合性实验教学(可另安排2 周实训)进行专门深化训练。

5.在教学中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按照学习规律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课堂教学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要特别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训练,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适时引入新知识。

6.对教学效果的检验,采取全程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参与意识、思考问题的深度、有无创意、发问能力;检查作业的及时、准确程度等,提倡有痕迹的学习。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高职高专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教学学时:30(理论)+ 30(实践) 课程学分:3 先行课程:对于五年制学生,需要先学习基础化学;对于三年制学生,则可直接进行学习 适用专业:药学 参考教材: 1、《无机化学》牛秀明吴瑛主编人民卫生 2、《无机化学》主编:孟长功高等教育 一、课程性质: 无机化学是药学专业专科层次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无机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和应用的科学。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一种主要方法和手段,人类的生活能够不断提高和改善,化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包括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两部分。容包括化学平衡、溶液化学、电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原子和分子结构、配位化合物、元素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理论教学,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奠定坚实基础、从而使学生具备从事药学专业的学习和工作所必需的无机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药学应用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良好的科学研究思维方法以及基本素质。通过理论和实验的综合教学,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增强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准确掌握无机化学术语和一些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有关基本量和计算。 (2)掌握无机化学相关基础理论。 (二)职业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达到加深、巩固并扩大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归纳、撰写报告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注重实际应用,实现工学结合。 (三)素质养成目标 通过无机化学的学习,增强学生课程的职业认同感;注重理论技能化,原理方法化,强化规,训练技能以及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三、教学容及学时分配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 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工业分析与检验》 适用课时:108课时 学分:6 1.前言 1.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一年级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学习必须具备初中毕业化学课程的基础和化学实验中常用玻璃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本课程作用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无机化学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具备化学运算的基本能力,能够应用基本的化学原理理解、认识生活和工作,树立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科学生活的理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为专业课程的学习(职业能力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制订以《中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标准》为导向,邀请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所涵盖的职业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此为依据确定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按专业学习和岗位任务的综合要求确定学习要求,教学活动以课堂教学、课程实验(在课程内容中实验部分用红色字体标出。)为载体,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学习内容和实验项目组织教学, 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能力,满足学生继续学习、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既定的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用途 ②掌握物质的量相关计算 ③掌握物质结构、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理论、氧化还原等理论

(2)技能目标 ①掌握有关物质的量计算 ②掌握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③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素质目标 ①培养学生关心社会问题,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②培养学生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③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踏实勤奋的职业素质。 3.课程内容和要求 根据中职院校工业分析与检验类专业标准的要求和《无机化学》的课程目标,本课程的内容与要求如下:总学时 108学时,6节/周,一学期开设。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 适用专业:工业分析与检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 学时数:72 学分:3 2010年 4 月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 《无机化学》课程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通过研究单质和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反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期律、分子结构、氧化还原、配合物、化学热力学等初步知识,并在原理的指导下,理解化学变化中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初步从宏观和微观不同的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使学生掌握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溶解性、热稳定性、配位能力及典型反应,熟知元素周期表中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本课程为职业能力课,后续课程有《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技术》《化工安全技术》等课程。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构建以“化工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教学工作项目设置为指导,并结合了中山市及珠三角地区化工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和学院专业教学标准。它基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密切结合专业生产的需要,精选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保证了基本内容的深广度及科学性,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本着宽基础、多方向的就业思路,根据专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从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方法。本门课程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其中,理论知识模块包括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氧化和还原、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配位化学和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等几个部分,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化学实验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数据表达与处理、玻璃管加工及塞子的打孔、台秤与分析天平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电导率仪的使用、酸度计的使用、醋酸电离常数的测定、水合硫酸铜结晶水的测定、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等。 无机化学作为化学专业最基础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要注重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三、课程教学目标 《无机化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化学思维方法和实验动手能力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化工相关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为后续课程学习作前期准备,为学生顶岗就业夯实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职业道德情操,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作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主要实现以下目标:专业知识目标: (1) 理解和掌握周期律、分子结构、氧化还原、配合物、化学热力学等初步知识。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无机化学课程代码120010课程类型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课程代码:120010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总学时:90学时理论学时:74学时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适用专业:药学 一、概述 (一) 课程性质 无机化学是高等职业教育药学专业基本素质模块中的职业素质重要的课程,是学生在具备必要的数学、物理、中学化学等基础知识之后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设计兼顾了企业和个人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即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二) 课程基本理念 无机化学教育必须从素质教育的需要出发,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不但发挥智育功能,而且在德育和美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应把培养人作为最重要的任务,通过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来落实“科教兴国”基本国策和满足社会需要。 1.让学生学得生动、主动 无机化学课程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以学生为主体,改进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构,让学生生动、主动地发展;要以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身心特点为依据,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培养学生基础性学力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使学生能适应社会生活和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要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满足学生发展的多种需求。 2.让学生亲自体验、手脑并用 无机化学课程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会科学,学会科学过程,学会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学会人和自然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观;要注意联系化学科学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学习科学知识是怎

样获得的,学习科学知识是怎样应用的;要注意让学生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初步领会科学思想、养成科学精神、学会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要加强实践和实验环节,注意联系实际,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让学生应用新技术、获取新信息 无机化学课程要努力克服传统学科课程的封闭性,注意反映现代化学的特点、反映化学科学的新发展,注意反映化学跟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注意科学文化外延的扩大,注意职业导向,扩大视野;要积极改革课程的设置、内容、教学、评价,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科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内容和体系。 4.让学生参与教学、尝试成功 无机化学课程要为全体学生提供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机会和氛围,使学生在参与教学中感受到自己有长处,只要自己认真投入,并跟他人互相合作,就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提高,就有可能取得成功,并能跟他人一起分享获得成功的快乐。本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即与目标和学习活动相对应的全方位的评价,还要强化教学评价的激励机制。 (三) 课程设计思路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是在课程理念指导下形成的一个整体系统,这个整体系统又是科学学科群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它的结构和相互关系表述如下: 1.课程理念在本课程标准中是起指导性作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决定了目标的制订、内容的取舍和教学实施的指向等。 2.课程目标划为科学态度、知识和技能及过程的方法和能力三个方面,要全面地认识课程目标的内容和意义,既要树立具有长远目标的意识,又要及时完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无机化学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工业分析与检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环境保护与监测、精细化工、材料工程技术等化工类专业及相关专业基本素质模块中的职业素质板块课,是学生在具备必要的数学、物理、中学化学等基础知识之后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无机化学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高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化学计算方法;加强化学反应现象的理解;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及从事化工技术工作打下比较巩固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 1.教学目标 (1)了解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化学在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掌握无机化学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2.教学内容 (1)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2)化学在国民经济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无机化学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3.教学重点 无机化学的学习方法。 4.教学难点 学习观念的转变。 5.教学建议 借助教学课件互动或通过问题解决思路来展示学习要求,建立新的学习观念。 第二部分化学基本概念和理想气体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基本概念; (2)掌握反应热效应和热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3)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 2.能力目标 (1)能准确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基本概念进行相关计算; (2)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3)会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进行有关计算。 (二)教学内容 1.化学基本概念: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标准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 2.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溶质的质量或浓度的计算,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溶液的稀释。 3.热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的表示,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4.理想气体定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道尔顿分压定律,阿玛格分体积定律。 (三)教学重点 1.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2.热化学方程式的理解。 3.理想气体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 1.基本单元的理解。 2.分压与分体积的理解。 (五)教学建议 1.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实施教学。 2.使用必要的图示或多媒体动画资源,加深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第三部分物质结构基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原子轨道及电子云描述的意义;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课程标准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课程类别:基础课 适用专业:钢铁冶炼、焊接技术等专业 实验教学总目标: 《无机化学》实验是完成无机化学课程教学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是无机化学课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归纳、撰写报告等多方面能力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目的是:1、是课堂中讲授的重要理论和概念得到验证、巩固、充实和提高,并适当地扩大知识面。无机化学实验不仅能使理论知识形象化,并且能说明这些理论和规律在应用时的条件、范围和方法、较全面地反映化学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只有正确的,才能得出准确的数据和结果,而后者又是正确结论的主要依据。因此,化学实验中基本操作的训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学生需要学会联系课堂讲授的知识,仔细的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从中得出结论。4、培养学生的科学工作态度和习惯。科学工作态度是指实事求是的作风,忠实于所观察到得客观现象。如果发现实验现象与理论不符时,应检查操作是否正确或所应用的理论是否合适等。科学工作习惯是指操作正确、观察细致、安排合理等,这些都是作好实验的必要条件。 二、实验项目明细表

三、各实验项目的实验目的及实验教学的内容和任务 实验的程序与要求: 1.预习充分预习实验教材是保证做好实验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时,应当搞清楚实验的目的、内容、有关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并初步估计每一反应的预期结果,根据不同的实验及指导教师的要求做好预习报告。对于每个实验中实验前准备的思考题,预习时应认真思考。 2.提问和检查实验开始前由指导教师进行集体或个别提问和检查。一方面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检查的内容主要是实验的目的、内容、原理、操作和注意事项等。若发现个别学生准备不够,教师可以停止他进行本次实验,在指定时间另行补做。 3.进行试验学生应遵守实验室规则,接受教师指导,按照实验教材上所指导的方法、步骤、要求及药品的用量进行试验。细心观察现象,如实记录与实验报告中。同时,应深入思考,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若有疑问,可互相讨论或询问教师。 4.做实验报告实验完毕后,应当做好实验报告,由课代表收齐交给指导教师。学生可以根据每个实验的不同要求,按照统一报告格式。但是实验报告要记载清楚、结论要明确、文字要简练、书写整洁。不合格者,教师可退回学社重做。 实验一: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1.天平的使用。 2.灯的使用和加热。 3.玻璃仪器的洗涤。

《无机化学与实验》课程标准

《无机化学与实验》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 《无机化学与实验》是化学、应用化学专业第一门主干必修基础课程,本课程与高 中化学课程相衔接,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它是培养化学类专业高级人才的整体知 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机化学以学生学习和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用途为主线,运用化学基本原理知识,阐述元素化学与社会、科学、生产 的联系,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 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一般无机 化学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内容

本课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实验(单独设课)、习题、答疑、期末考试。通过上述环节,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自学无机化学书刊的能力。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具体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已具备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深入浅出,帮助学生加深对无机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做好与九年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知识的前后衔接。 教师应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品质。对比较抽象的化学知识,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教育技术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应重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同时,教师要善于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关于2023年新版化学课程标准的解读

关于2023年新版化学课程标准的解读 在2023年,教育部门发布了新版的化学课程标准,这一标准 对化学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都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和提升。接下来,我 们将对这一新标准进行详细的解读。 一、课程目标 新版化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 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一目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 基础理论知识:强调对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包括化学 物质的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化学反应的机理等。基础理论知识:强调对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包括化学物质的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化学反应的机理等。 2. 实验技能和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包括操作技能、观察记录和数据处理等,同时强调实验安全意识的培养。实验技能 和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包括操作技能、观察记录和数 据处理等,同时强调实验安全意识的培养。

3.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科学技术与 社会的关系: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等多 方面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课程内容 新版化学课程标准将化学知识进行了模块化的整合,具体包括 以下几个模块: 1. 基础化学:包括化学物质的构成、化学反应、化学物质的性 质和用途等基础化学知识。基础化学:包括化学物质的构成、化学 反应、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等基础化学知识。 2. 无机化学:包括无机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反应等。无机化学:包括无机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反应等。 3. 有机化学:包括碳的全键、碳的共价键、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反应、合成等。有机化学:包括碳的全键、碳的共价键、有机化合 物的性质、反应、合成等。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宣化科技职业学院农林技术系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等相近专业必修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它是培养上述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继化学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课堂讲授,并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密切结合,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理论去解决一般无机及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查阅和自学一般无机及分析化学书刊、选择正确的分析测试方法,以及正确判断、表达分析测试结果的能力,为解决工农业生产与科学研究的实际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物质结构 初步了解原子能级、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等原子核电子运动的近代概念,熟悉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熟悉s、p、d原子轨道的形状和伸展方向,掌握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的一般规律及主族元素、过渡元素价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会从原子半径、电子层构型和有效核电荷来了解元素的性质,熟悉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从价键理论理解化学键的形成、特性(方向性、饱和性)和类型(σ键、π键)。熟悉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dsp2、d2sp3、sp3d2)与分子或离子构型的关系,了解分子轨道的概念,并用以说明一些物质的稳定性及磁性。 从自由电子概念理解金属键的形成和特性(无方向性、无饱和性)。用金属键说明金属的共性(光泽、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 理解不同类型晶体的特性。熟悉三种典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理解晶格能对离子化合物熔点、硬度的影响。 了解分子间力、氢键、离子极化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熟悉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2.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能用Δf H m计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效应,学会用Δf G mΘ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2)化学反应速率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级数的概念,能用活化能和活化分子概念说明浓度、分压、温度、催化剂对均相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影响多相反应速率的因素。(3)化学平衡 掌握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规律,能用平衡常数(KΘ)计算平衡的组成。理解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实际应用中需综合考虑的必要性。 掌握酸碱质子理论、酸碱及其共轭关系、酸碱强弱及其衡量、K aΘ与K bΘ的关系、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离解平衡(含分级的离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解离度、稀释定律、同离子效应及盐效应)。了解活度与离子强度,理解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分布及平衡组成计算(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并能分析多重平衡系统中的成分及其相互影响。熟悉质子条件,能计算一元弱酸(碱)、多元酸(碱)、两性物质、弱酸及其共轭碱混合体系的pH值。掌握缓冲溶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无机及解析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合用专业: 编制单位:

《无机及解析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程肩负单位【】 学分【 4 】总课时【56 】 编制人【】拟定日期【】 审查人【】审查日期【】 一、课程性质和定位 本课程是系各本科相关专业的专业骨干课程。 本课程是依照系各专业人材培育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对本专业所面向的高级食品检验工、高级营养师、环境工程师以及制药工程师等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该课程作为各专业课程的前导课程。 二、课程目标 整体目标 本课程主要由化学中的“无机化学”及“解析化学”整合而成,与物理化学、构造化学也密不行 分。作为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学好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确定坚固的基础, 并为基础化学实验实训累积基本理论知识。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全面、系统、深入地认识化学的基根源理,无机及解析化学的基本看法、基础理论和元素 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对物质的化学构造和化学构成进行定性和定量解析的基根源理和方法。 2、技术目标 能够掌握并运用重要化学基础原理如溶液胸怀、化学热力学知识、阿仑尼乌斯公式,能斯特方程 等,并熟练对物质、能量等进行量化运算。掌握化学定性定量解析的重要方法和原理,并能够在 相关的实验实训课程中正确运用。 3、素质养成目标 经过基础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育学生观察问题、解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通 过对溶液构成、化学热力学知识,化学速率与均衡、元素周期性质、物质构造、酸碱均衡、积淀均 衡等重要知识的学习,形成科学思想能力,为后续基础课程和实验实训打下优异基础。同时培 养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优异的工作习惯。 4、证书目标 能够获得食品检验工高级工或助理食品安全师职业技术或资格证书。 三、设计思路 无机及解析化学是检验科学与技术系本科各个相关专业的基础专业知识,依据专业岗位群技术要 求,从而确定教课内容、教课时数和教课方法。本门课程设计侧重理论基础知识教课,在内容上承 接实践课程,对知识目标描述使用“认识、理解、掌握”等目标动词,对能力的描述使用了“掌 握、运用、知道”等目标动词,在教课内容选择上本着基础知识以“必要、够用”为度,在教课方 法上侧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增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育。 主要内容说明:经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修业生不但掌握无机化学与解析化学的基根源理,掌握四 大均衡及四大滴定解析方法和实质应用,熟习仪器解析测试的基根源理和合用范围,认识元素化学 的性质与应用,而且能熟练运用基根源理,联合相关知识解决实质问题,正确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 学解析方法,针对当前各专业岗位群的技术要求状况,讲课中坚持理论联系实质的原则,注意介绍 学科发展的前沿与最新成就,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线,注意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研究能力,培育 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 课程组织安排说明:《无机及解析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化工类或进化学类各专业的第一门必修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学时学分:136(理论学时76、实训学时60)/6 专业:精细化工、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先修课程:初中化学 后续课程:基础化学(有机) 一、前言 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精细化工、工业分析与检验等化工类专业及相关专业平台课程之一,是学生 在具备必要的数学、物理、初中化学等基础知识之后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2.设计思路 (1)以书本知识为基础,注重实践教育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使 职校学生能够过早的融入社会,轻松将自己规划自己职业生涯,在理论中联系实践,在 实践中学习理论,真正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的专业性人才。 (2)注重知识体系,对专业知识扩展加深建立学生完整的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使学生 在初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化学反应的一般 规律和基本化学计算方法;加强化学反应现象的理解;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和辩证唯 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职业资格证 书的考取及从事化工技术工作打下比较巩固的基础。 (3)行动导向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课程教学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构建“真实的虚拟”学习情境,遵循为行动而学习原则,让行动成为学习的起始点,尽可能地让学习者 通过行动来学习,学生不再是教学的受体,更重要的是学习的主体。精心设计以生产实 践中具体产品的品质检测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教学,按照“基本技能训练—技术知识— 单元技能训练—技术理论—综合技能训练—创新实验”体系架构各模块中的教学任务, 每个任务可以作为一个教学小单元组织教学,或2个课时、4个课时、6个课时,也可能 多个课时,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主要 在实验实训室完成,整个过程学生基于主动,自调、建构以及情境、引导、社会化意义 的“学”,教师基于激励、支持、咨询以及指示、描述、解释性意义的“教”。 总之,以职校学生自身特点为基础,结合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对他们进行教学规划,加入现在无机化学最新发展和科学的运用,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在职校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说明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1. 课程在专业人才培育方案中的定位 本课程是化工类化学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根底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把握一般化学的根本原理,及对化学人才的有关的无机化合物的性质、组成和构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在中学化学学习的根底上较系统地把握无机化学根底理论、根本学问、重要化合物的性质、试验技能和独立工作的力量,以期为学生今后的工作、科研和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根底。 2. 课程设计 本课程遵照教高[2023]14 号、教高[2023]16 号、教高厅函[2023]47 号等文件精神,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育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全面提上升职高专教学理念,明确高职教育的特色内涵、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明确人才培育模式的根本特征;进一步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切实加强试验实训基地建设,树立全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力量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提倡者;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肯定要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我提高的思想贯彻于课程教学过程中,而教师更多的是发挥教练与导演的引导、启发和沟通的作用。 在课程内容上,依据高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编写而成,表达“必需”、“够用” 的原则。全书分为理论和试验两局部。理论局部包括:绪论,化学根本量和化学计算,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卤素,原子构造和元素周期律,分子构造,化学反响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硼族元素和碳族元素,氧化复原反响和电化学根底,氮和磷,氧和硫,配位化合物, 过渡元素。试验局部包括:无机化学试验须知,无机化学试验及其根本操作。个别章节还附有阅读材料,以拓宽学生的学问面。 在课程教学组织设计上,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乐观推广探究 教学做一体化、情境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学问技能体系系统化的目的。到达课程内容来源于真实,而又高于真实的目的。 在培育过程中,留意全人进展、效劳学习,把以“学生就业竞争力与进展潜力培育融为一体、教育与教学融为一体、职业素养养成与职业技能培育融为一体、课内与课外培育融为一体”的理念涵盖人才培育全过程的思想,有机地融入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从实现学生专业力量、社会力量和方法力量的提升。 3. 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根底必修课,对本专业学生的后续课程学习供给重要的相 课程名称 无机化学 开课分院(系部) 材料与能源分院 适用专业 应用化工技术 课程编码 1017011 学时 64 先修课程 化学必修 1、必修 2 后续课程 物理化学,化工单元操作技术 编制人 张三英 审定人 丁 琦 制(修)定日期 2023 年 12 月 8 日制定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南昌职业大学专科《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2) (一)课程基本信息 (2) (二)课程性质 (2) (三)课程任务 (2) 二、专业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 (一)专业核心素养 (2) (二)课程目标 (2) 三、课程结构 (3) (一)课程模块 (3) (二)学时安排 (4) 四、课程内容 (5) (一)基础模块 (5) (二)拓展模块 (5) 五、学业质量 (5) (一)学业质量内涵 (5) (二)学业质量水平 (6) (三)考核方式 (6) 六、课程实施 (6) (一)教学要求 (6) (二)学业水平评价 (7) (三)教材编写要求 (7)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学习环境创设 (7) (五)教师团队建设 (7) (六)对学校实施本课程的要求 (8) 附录教学设备设施配备要求 (8)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 无机化学课程是药品类学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解决一般无机化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课堂讲授、自学与讨论,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律、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化学热力学及动力学、溶液中的酸碱平衡、氧化还原平衡、沉淀平衡和配位平衡四大平衡等初步知识,并在原理的指导下,了解化学变化中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初步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理解化学变化基本特征,掌握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结构、变化规律和用途。 (三)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酸碱反应、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配位反应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重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培养学生具有解决一般无机化学问题和化学计算的能力,并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的额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以及药物分析、生物化学和环境化学等后继课程打下基础。 二、专业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专业核心素养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一个良好的化学核心知识体系: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反应规律的宏观把握、化学反应原理的认识与掌握,无机知识体系、物质结构知识体系等。 2、化学学科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方法。如守恒思想、平衡思想等。 3、化学实验能力。包括基本操作动手能力,设计实验检验或验证某一猜想是否成立的能力等。 4、规范表述某一现象、某一性质的表达能力。 5、构建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等。 (二)课程目标 1.职业技能能力目标 (1)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相燕)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课程性质和价值)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迅猛发展的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化学课程体系。根据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推进课程改革工作的通知,结合我校实际,为了更好地、充分地、体现现代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本着“必须、够用、适用”循序渐进的原则,立足于培养实用型人才,同时又考虑后续课程所需的知识,最终达到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有突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过硬的动手操作能力,特制定《无机化学》必修模块课程标准。 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教育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无机化学》必修模块是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每位学生的必修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理论联系实际和科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实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基础知识面的实用操作型的人才。 (二)课程基本理念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B0301301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授课系(部):制药与环境工程系学分学时: 6学时/周 一、课程定位与作用 1.课程的定位: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应用、组分分析方法和实验技术的一门应用学科,是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大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根据专业特点选定的。 理论课以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的应用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主要包括溶液及其浓度的表示、电解质溶液和沉淀—溶解平衡、原子结构、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和电极电势、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滴定分析法概论、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等。 实践课以化学基本操作技术、滴定分析操作技术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根据专业需要开设实验,所开实验包括化学基本操作、溶液的配制和标定、物质含量测定等。 2.课程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从事分析检验工作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确立正确的“量”的理念,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为学习后续课程或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今后到各类相关企业工作或从事产品质量检验和控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承接中学化学,为后续的《药用基础化学》、《仪器分析》、《药物化学》等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化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掌握从事分析检验工作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确立正确的“量”的理念,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气体溶液、物质结构、化学平衡的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分析化学中误差及数据处理;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 适用专业:工业分析与检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学时数:72 学分:3 2010年4 月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 《无机化学》课程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通过研究单质和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反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期律、分子结构、氧化还原、配合物、化学热力学等初步知识,并在原理的指导下,理解化学变化中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初步从宏观和微观不同的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使学生掌握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溶解性、热稳定性、配位能力及典型反应,熟知元素周期表中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本课程为职业能力课,后续课程有《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技术》《化工安全技术》等课程。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构建以“化工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教学工作项目设置为指导,并结合了市及珠三角地区化工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和学院专业教学标准。它基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密切结合专业生产的需要,精选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保证了基本容的深广度及科学性,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本着宽基础、多方向的就业思路,根据专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从而确定教学容、教学时数和教学方法。本门课程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其中,理论知识模块包括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氧化和还原、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配位化学和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等几个部分,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化学实验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数据表达与处理、玻璃管加工及塞子的打孔、台秤与分析天平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电导率仪的使用、酸度计的使用、醋酸电离常数的测定、水合硫酸铜结晶水的测定、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等。 无机化学作为化学专业最基础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要注重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三、课程教学目标 《无机化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化学思维方法和实验动手能力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化工相关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为后续课程学习作前期准备,为学生顶岗就业夯实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实事、勇于创新的职业道德情操,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作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一、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无机化学》 英文名称:《Inorganic Chemistry》 二、学时与适用对象 课程总计90学时,其中理论课60学时,实验课30学时。本标准适用于四年制药学、药剂专业学生。 三、课程性质地位 无机化学是药学相关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优秀医药学人才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掌握了无机化学基本原理和重要元素的化学基础知识,注重化学与医药学的交叉与结合,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思路。 四、课程基本理念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本着为学员终身学习奠基的思想,强调“重基础、重能力、重素质”的原则,着重介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逐步提高学员的自学能力,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根据《军队院校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以课程基本理念为指导,在总结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课程目标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具体明确的阐述。 《无机化学》课程的学习包括理论课、实验课。理论课的安排60学时,实验课30学时。理论课采用大班课教学,辅以多媒体电教手段,以教员讲授为主。教学中灵活运用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教学,增强教学互动,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验课采

用小班课教学,以学员亲自动手操作为主,实验课教员只做必要的讲解、示范和提示,全面培养学员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逐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为了尽可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员对无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评价学员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本课程考核采用理论考核与实验考核相结合,将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本课程最终成绩的评定依据,二者按20~30%、70~80%的比例构成本课程的综合成绩。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对《无机化学》的学习,能掌握元素周期律、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等基本理论;掌握溶液的酸碱平衡、氧化还原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和配位平衡;在原理的指导下,了解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掌握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结构、变化规律和用途;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具备科学思维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为其它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分类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基本理论知识 (1)掌握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熟悉溶液的依数性并了解其生理意义; (2)熟悉质量作用定律、化学平衡定律; (3)掌握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原理及pH值的有关计算,了解缓冲溶液的应用; (4)掌握溶度积概念和溶度积规则,熟悉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的基本知识和计算; (5)熟悉氧化还原平衡、能斯特方程相关计算;熟悉氧化还原的有关概念; (6)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熟悉四个量子数的意义及其取值。熟悉原子的电子 层 结构与周期表、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7)掌握价键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并能运用上述理论判断分子的空间构型; (8)掌握配合物的概念、组成、命名和配合物中的价键理论; (9)了解一些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组成、性质及离子鉴定等有关知识。 2、基本技能 1、独立进行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 2、掌握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等实验仪器的使用;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无机与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应用、组分分析方法和实验技术的一门应用学科,是化妆品技术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大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根据专业特点选定的。 理论课以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的应用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主要包括溶液及其浓度的表示、稀溶液依数性、电解质溶液和沉淀—溶解平衡、胶体溶液和表面现象、原子结构、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和电极电势、常用的化学元素、配位化合物、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滴定分析法概论、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电化学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 实践课以化学基本操作技术、滴定分析操作技术和常用的仪器分析操作技术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根据专业需要开设实验,所开实验包括化学基本操作、溶液的配制和标定、物质含量测定、常用分析仪器(电子天平、酸度计、分光光度计等)的正确使用等实验。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从事分析检验工作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确立正确的“量”的理念,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为学习后续课程或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今后到各类相关企业工作或从事产品质量检验和控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适用专业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学分开课 学期 学时分配 相关课程 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其它学时总学时 前期课程同步课程 化妆品技术与管理HZ12086.0 必修课 5 1 62 16 2 80 化工基础 备注: 1、学分: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致。 2、开课学期为第一学期。 3、“实践学时”指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而安排的实操训练学时,“其它学时”是指除实验之外的现场观摩、参观、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活动学时。 4、“总学时”指本门课程实际教学学时,不可随意删减。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化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掌握从事分析检验工作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确立正确的“量”的理念,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正确理解专业中常用的化学基本知识。 (2)能理解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应用和操作技术,把常用的分析方法、操作技术用于精细化工产品的质量检查与控制。 (3)能对分析结果进行处理和表述。 (4)能正确使用常用化学仪器和分析仪器,并掌握其操作技术; (5)能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条件,对化妆品进行质量检验。 (6)能对分析结果进行处理,并对分析中的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 2、能力目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