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归纳总结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归纳总结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归纳总结

中国法制史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归纳总结

战国(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历时250多年,承春秋乱世,诸侯国众多,以兼并战争频繁而著称。其中,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齐、楚、燕、、、,这七个国家被称作“战国七雄”。在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举国变法,自上而下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和新的经济体制在各国得以确立,生产力加速进步,从而加速了战国社会的进步。

一、国悝变法

1.背景:战国初期,国国君文侯任用悝为宰相,为增强国实力,变法图强。

2.主要容:(1)政治上,废除传统的世卿世禄制,选贤任能。“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根据功劳和才能选拔任用官吏,用任人唯贤的官僚制度取代任人唯亲的世卿世禄制。(2)经济上,①尽地力之教。尽地力即统一分配农民耕地,劝诫农民“治田严谨”,督促农民勤于耕作,并指导农民“比杂五种,以备灾害,力耕数耘,收获如寇之至”,充分利用土地,解决国人口多土地少的问题,增加粮食产量,提高财政收入。②行平籴之法。平籴法即国家在丰年平价收购粮食储存,在荒年又以平价卖给农民,取有余而补不足,以防谷贵扰民或谷贱伤民,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生产力发展。(3)法律上,制定《法经》,加强法制。“撰次诸国法,著法经六篇”,即《盗法》、《贼法》、《捕法》、《杂法》、《具法》,以法律形式保护变法成果,加强了封建法权。《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成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刑法法典的核心和基础。(4)军事上,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即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奖励其中的优秀者,并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战特点,重新将他们进行队伍编排,发挥军队的作战优势。

3.特点:悝变法主要集中在经济和刑法两方面。

4.结果和影响:悝的改革不仅使国很快富强起来,而且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悝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变法,其容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其成功也有深刻的原因。俚变法不仅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而

且在国首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

二、楚国吴起变法

1.背景:国外各诸侯国虎视眈眈,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国力一直萎靡不振。在此外交困情形下,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今,主持变法。

2.主要容:(1)政治上,①减贵族爵禄,废除世卿世禄制。对没有功勋军公族及其后人,实行“均其爵、平其禄”政策;将爵禄作为奖励军功的工具,提高将士的积极性。进而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使封君子三世而收爵禄”,以解决楚国“封君太众”的问题。此外还徙贵族于边境,以实广虚之地。②整顿吏治,革新政治。削弱大臣威权,“禁朋党以励百姓”;奖励百官尽忠职守,不越权,以解决“大臣太重”的问题。与此同时,整顿吏治。一是“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即杜绝权门请托之风,廓清吏治。二是“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固毁誉”即要求官吏公私分明,言行端正,不计较个人得失。三是“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即裁减冗官,选贤任能,拔出无能无用之辈。(2)军事和经济上,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变法宗旨“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注意耕战并重,亦兵亦农,编练精兵,鼓励耕作。此外,还收减百官和贵族的俸禄,以保证军队给养。(3)法律上,“明法审令”,实行法治。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禁止纵横家游说,保证法律的权威性。(4)其他方面,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加强楚国国都郢的建设。

3.结果和影响:吴起变法虽然失败,但使楚国国力强盛,促进了楚国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也影响到国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是一次打击世袭贵族政治经济特权的运动。其各项措施在楚国的政治生活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三、国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初期,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其他六个大国。为了增强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2.第一次变法主要容:(1)法律上,颁布实行国悝的《法经》,实行“什伍连坐”,奖励告奸。即“改法为律”强调法律的的公平性和一致性。“令民为什伍,而相

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百姓有彼此相互告发“奸人”的责任。告发则与斩敌同赏,不告则处以腰斩。一家藏奸,什伍连座。(2)政治和军事上,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建立军功爵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制。即“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重新规定了20等爵制。“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废除奴隶主世袭特权,按军功大小确定政治、经济地位,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3)经济上,①重农抑商,发展农业生产。根据国具体国情,制定《垦令》鼓励开垦荒地,扩大耕地,发展农业生产。“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凡是努力经营农业生产,多缴纳租税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凡是弃农经商或怠惰以致贫穷而交不起租税者,没收为官府的奴婢。②实行“分户令”,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即凡是一家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必须分家,各立户头,否则就要加倍纳税。

3.第二次变法主要容:(1)经济上,①“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是指重设田界,授土于民,不再收回,允许买卖,承认土地私有。②统一度量衡,“平斗桶权衡丈尺”。向全国颁布统一的量器标准,即传世的“商鞅铜方升”。③按户及丁口征收军赋,改革赋税制度。“舍地而税人”,按户口征收户赋和口赋。“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男子成年而不分家立户的,要加倍征收户赋。(2)政治上,普遍推行县制。“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每县设县令、县丞、县尉,县令是一县之长,县丞掌管民政,县尉掌管军事。(3)思想文化上,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说之士。“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打击复古思潮,加强思想统治;整顿吏治,禁绝私门请托和游说求官的政治钻营活动。(4)风俗上,革除戎狄落后风俗,“令民父子兄弟同室息者为禁”。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用华夏族的风尚教化人,提高家庭部男女老幼尊卑之间的伦理水准。

4.结果和影响:商鞅虽死,变法犹存。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国申不害变法

1.背景:各国的变法运动风起云涌,不变法就有落后和被别人吃掉的危险。在已

经进行的变法中,国的悝变法是比较成功的一个榜样。悝是法家人物,所以,昭侯也想用一个法家人物主持变法。他选中了法家重要的代表人物—申不害。公元前355年,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在国实行变法。

2.主要容:(1)政治上,整顿吏治,加强君主集权统治。在昭侯的支持下,首先向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和段氏三大强族开刀。果断收回其特权,推毁其城堡,清理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这不但稳固了国的政治局面,而且使国实力大增。与此同时,大行“术”治,整顿官吏队伍,对官吏加强考核和监督,“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有效提高了国家政权的行政效率,使国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局面。(2)军事上,建议整肃军兵,并主动请命,自任国上将军,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使国的战斗力大为提高。(3)经济上,重视土地问题。极力主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同时,还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所以战国时代,国冶铸业是比较发达的。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出”的说法。

3.特点:申不害提倡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主以“术”治国。“术”,主要是指国君任用、监督和考核臣下的方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君臣之能者也。”

4.结果和影响:申不害相15年,实行以“术”为主的法制,加强了君主集权,使国“国治兵强”,政治局面比较稳定,国力也有所增强。但是申不害与昭侯用“术”有余,定法不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的问题。昭侯一死,国很快又衰落了,因此申不害变法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但申不害重“术”的法制思想却为历代封建帝王加强君主集权提供了理论和经验,也为一些人搞阴谋诡计开了先河。

五、齐国齐威王和邹忌变法

1.背景:齐国的改革主要在齐威王时期。齐威王即位初期,一度出现了“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严重局面。针对齐国“百官荒乱”的局面,齐威王在淳于髡和邹忌的协助下,对吏治进行了整顿,同时要求广开言路,鼓励臣民书谏谤议。

2.主要容:(1)推行法家“谨择君子”政策。重视推荐人才,主选择“君子”担任官吏而防止“小人”混杂。(2)推行法家“谨修法律而督奸吏”政策。(3)提倡群臣及百姓进谏。接受臣下意见,注意选拔人才,除去不称职的奸吏,奖励得

力的将领和官吏,其目的是在巩固统治秩序的同时,谋求国家的富强,这自然也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3.特点:推行法家政策

4.结果和影响:经过一番改革,齐国在政治、经济上都有了新气象。但是国力并没有明显的提升,邹忌死后,齐国又恢复老样子。

六、国的改革

1. 公仲连变法:烈侯时,公仲连任相国,他主持了国的改革。公仲连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化人民、建立选官制度和改善财政方面。公仲连推荐了牛畜欣、荀欣、徐越等三位有才之士。他们分别向烈侯提出了改革的建议,“牛畜侍烈侯以仁义,约以王道”,“荀欣侍以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徐越侍以节财俭用,察度功德”。烈侯委三人以重任,并奖赏荐才有功的公仲连。

2. 武灵王“胡服骑射”:(1)背景:武灵王即位的时候,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国眼看着被别国兼并。为了富国强兵,武灵王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2)主要容:改革的中心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3)结果和影响: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国,国民的生产能力和军事能力大大提高,在与北方戎狄侵略者及中原诸侯的抗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成为当时除国外,国力最强的国家。胡服骑射不单是一个军事改革措施,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移风易俗的改革,是一次对传统观念的更新,被历代史学家传为佳话。减弱了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归依心理,缩短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进而推进了民族融合。

七、燕国的改革

1.背景:燕国的改革始于燕王哙(前320—前314年在位)。六国的改革早已完成,致力于合纵连横,而燕国尚未改革,国弱民贫,处境险恶。

2.主要容:燕王哙苦身忧民,“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甚至亲自参加农耕活动。但他轻信鹿毛寿的进言,竟仿效传说中的尧舜禅让,将国家拱手交给子之。他行禅让的目的是为了赋予子之以全权,让子之改革燕国政治。但是此举遭到旧贵族的强烈的反对,在齐的进攻下燕几乎亡国。昭王即位后,“卑身厚币以

招贤者”,“乐毅自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3.结果和影响:经过昭王的励精图治,燕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参考文献:

1.《史记》;

2.《战国策》;

3.《非子》;

4.《吕氏春秋》;

5.《子》;

6.教科书《中国法制史》第二版;

7.从web网页上查找相关资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