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在骨缺损修复中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

二甲双胍在骨缺损修复中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
宋李治;陈慧坤;张奕纯;黄子聪;张智勇
【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
【年(卷),期】2022(38)12
【摘要】由于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性骨折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对骨修复和再生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骨质疏松、糖尿病炎症、肿瘤、外伤骨折、先天性骨骼畸形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骨缺损,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骨缺损修复一直是临床的难点。
二甲双胍已被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目前,有大量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对不同类型骨缺损修复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本文旨在对二甲双胍在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和相关临床试验进行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总页数】6页(P1443-1448)
【作者】宋李治;陈慧坤;张奕纯;黄子聪;张智勇
【作者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1
【相关文献】
1.骨填充材料在骨肿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3.骨缺损修复中复合型可注射型骨替代材料的临床应用
4.β-TCP
材料改性研究进展及在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5.先进材料在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患者对降低血糖的影响论文

二甲双胍的临床与应用【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综合症,治疗药物包括降糖药和抗糖尿病药,作用机制各异,而二甲双胍降糖药独树一帜,本文总结其优势。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及免疫机制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一种内分泌代谢异常综合症。
中国是世界上糖尿病高发的国家之一,加上中国方式的改变如饮食无节制、缺乏体育锻炼、生活紧张、肥胖等,这些因素使糖尿病的患者迅速增多。
二甲双胍的作用优势双胍类药的应用源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首例药物苯乙双胍(又称降糖灵),苯乙福明,但苯乙双胍服用后可使血乳水平升高27%~52.2%,成为在国外被淘汰的原因。
迄今已有多个商品问鼎如格华止、迪化糖锭、美迪康等。
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是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1 项为期56 个月的临床研究,初始应用噻唑烷二酮类联合二甲双胍,或单独应磺酰脲类降糖药,结果证实:联合应用双胍类可显著减少心梗发生的风险,相对于磺酰脲类降糖药组,出现心梗的风险,二甲双胍不导致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不良反应小。
【关键词】糖尿病;二甲双胍;降糖药。
糖尿病治疗的回顾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基于糖尿病者的两个主要代谢异常环节:即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
其治疗药物包括降糖药和抗糖尿病药,前者包括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磺脲类药,主要替代或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后者包括双胍类药、胰岛素增敏剂、α-葡萄糖甘酶抑制剂、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胰升血糖受体拮抗剂、β3受体拮抗剂、肾上腺素α2受化体拮抗剂、糖原异生抑制剂和釩化合物等,主要对抗糖尿病者糖代谢的各种障碍。
(一)副作用与临床应用二甲双胍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反应,如厌食、恶心、腹痛、腹泻等,但如果在餐中和餐后服用,症状会减轻,一般不必停药。
如果用药指征把握不当或者大剂量服用有可能诱发乳酸酸中毒(尽管发生率很低),另外,长期使用本品还可能降低人体对维生素B12的吸收。
二甲双胍的临床用途1、二甲双胍是超重和(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它不会使体重增加,甚至有一定的减肥作用;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单用磺脲类药物疗效不满意时,加用二甲双胍可能会取得较好的降糖效果。
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 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1年9月 第19期综合医学论坛2型糖尿病作为临床中十分多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当前生活中困扰人们的一项重大疾病,其临床病理属于代谢性系统疾病,常常会以血糖增高为主要特征,也被称作是高血糖,这通常是因为患者胰岛素分泌存在缺陷而导致血糖升高,而在血糖不断增高或者长期持续高血糖状态时,患者生物作用会受到严重损伤,同时在加上其他因素影响,患者血糖代谢功能也会渐渐发生紊乱,最终给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1-3]。
近几年以来,在人们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下,生活方式发生明显变化,生活饮食结构也随之改变,这也导致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渐增高,当前临床中哦个并不具备能够彻底根治疾病的方法,但是如果患者长时间受到高血糖的影响,则十分容易引发一系列心脏系统疾病发生,并且累及患者肾脏与血管等功能,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极大威胁,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干预,以改善患者血糖水平,促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以往临床中大多采用胰岛素开展疾病治疗,虽然可以对患者血糖水平进行一定改善,但长期服用胰岛素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例如患者体重增加或者低血糖等,给患者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药物应用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有着显著的作用,并且配合胰岛素联合治疗,能够发挥出更好的药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基于此,本文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共48例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效果展开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经验借鉴。
1 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全都来自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时间内在我院接收的共48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研究对象都经过临床病理学诊断确定患有2型糖尿病,且患者均不存在严重肝肾功能异常与严重并发症发生,都自愿签署此次研究同意书,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通过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分成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4例,参照组男女比重13:11,年龄34~69岁,平均(54.31±2.11)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3.04±1.03)年;研究组男女比重12:12,年龄33~67岁,平均(54.28±2.09)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3.11±1.02)年;将所有资料统计,无明显差异(P>0.05)。
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Ⅱ)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Ⅱ)治疗 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Ⅱ)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80例于2020年4月-2021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并以等量电脑随机法均分成A、B两组。
予以A组二甲双胍片治疗,B组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Ⅱ)治疗,并对比疗效。
结果 B组临床疗效较A组更高,血糖水平改善情况较A组更佳,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A组,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Ⅱ)治疗2型糖尿病更具有效性,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
【关键词】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Ⅱ);2型糖尿病;血糖水平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itagliptinPhosphate/metformin Hydrochloride Tablets (II) in the treatment oftype 2 diabetes.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from April 2020 to April 2021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They were pided into two groups by A computer and B. Group A was treated with metformin tablets and group B was treated with sitagliptin metformin tablets (Ⅱ), and the curative effects were compar ed. Results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group B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and the improvement of blood glucose level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group A(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group B wasslightly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A, but the comparison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SitagliptinPhosphate/metformin Hydrochloride Tablets (II) is more effective in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an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blood glucose level of patients.[Keywords] Sitagliptin Phosphate/metformin Hydrochloride Tablets (II);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lood glucose level2型糖尿病为继发性糖尿病,主要与部分疾病、油腻或不均衡饮食、工作压力过大、长期不良情绪、遗传等因素相关【1】。
二甲双胍疗效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疗效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摘要: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二甲双胍属于一线药物,能够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但是在临床中,二甲双胍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在较多因素中,基因多态性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检索,旨在对其特定基因在降糖效果方面的影响进行阐述,为药物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二甲双胍糖尿病基因多态性二甲双胍是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最常见的药物[1],具有较好的降糖效果,其具体作用是抑制肝脏和肾脏糖异生,抑制肝糖原输出,同时能够提高肝脏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
研究指出,有多种蛋白参与了二甲双胍在机体中的代谢,包括二甲双胍的吸收、转运以及排泄过程,并且相关蛋白的基因多态性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本文通过对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就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与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相关的多药物和毒素排出转运蛋白(MATEs)、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OCTs)及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基因(ATM)的多态性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MATE1基因多态性与二甲双胍疗效的关系 MATE1信使RNA被检测到表达于肝、肾组织中,其编码基因中含有多个变异位点,主要包括V10L、A310V、N474S、G64D、D328A等。
其中除V10L外,其余几个变异位点如果发生基因突变,则会对MATE1的转运活性造成明显影响,尤其是G64D围边基因发生变异会对MATE1的转运活性造成直接影响,致使MATE1的转运活性降低或者消失,使得转运至胆管内的二甲双胍和尿液中的二甲双胍减少,而体内的二甲双胍浓度上升[2]。
有学者进行了二甲双胍与MATE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
Tsuda等人[3]分别对基因敲除和基因未敲除的小鼠静脉注射二甲双胍,其中在基因敲除的小鼠尿液中二甲双胍排出量显著减少,并且二甲双胍在肝脏的浓度增加。
MATE1是由SLC47A1基因编码的,关于二甲双胍的疗效受到SLC47A1基因多态性影响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其中rs2289669位点多态性是当前研究最多的。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的新认识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的新认识二甲双胍主要应用于临床上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改善,低糖耐量的纠正,并且可起到降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近几年的临床应用中发现其对脂肪肝(非酒精性)和多囊卵巢综合征也具有治疗作用。
标签: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糖代谢;多囊卵巢综合征;脂肪肝(非酒精性)二甲双胍的化学结构式由胍基和含甲基侧链组成,因数量均为2个,所以化学名为二甲双胍。
该药的亲脂能力比以往使用的双胍类药物差,而且半衰期也比以往使用的双胍类药物短,临床应用半衰期为90 min,最终可随尿液排出体外[1]。
70年代时该药临床应用的适应证并不多,再加上其他种种原因导致药物的应用量较小,直到90年代发现该药对糖尿病具有治疗作用,其用药量便迅速的大幅度增加。
2006年至今二甲双胍主要应用于临床上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改善,低糖耐量的纠正,可起到降低抵抗胰岛素的作用,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2]。
随着药理药性的不断研究,发现该药可应用的适应证增多,本文将就临床应用展开探讨。
1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1.1二甲双胍具有降糖的功效,但与磺脲类在此方面的作用机制不同,该药无法促进机体分泌胰岛素,只能通过增加体内糖的无氧酵解和利用来发挥作用,所以小肠为其作用部位。
有学者做了动物实验,数据表明该药增加了糖的利用度(幅度约为20%),且能抑制肝糖原的转化分解,减少肝糖的输出量,同时促进胰岛素清除血糖[3]。
1.2新的研究发现除上述作用外二甲双胍还能抑制DPP IV活性,从而对GLP-1效应起到延长作用,增加对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抑制作用,间接的促进机体分泌胰岛素。
所以在2008年该药成为降糖一线用药(2型糖尿病)。
2低糖耐量的纠正作用2.1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前期会出现低糖耐量的现象,是糖代谢异常的前兆,但并不是发生这种现象就会患有糖尿病。
临床统计30%的低糖耐量者会产生糖尿病[4],其余人群的一半会转变为糖耐量正常,另一半维持现状没有变化。
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

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摘要】目的:对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片及拜糖平进行治疗,分析并比较治疗效果。
方法:从本院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将他们平均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0例,给予治疗组二甲双胍片进行治疗,给予对照组拜糖平进行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
结果:两组患者在服用药物后血糖都有所降低,血糖水平在治疗前后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二甲双胍和拜糖平都具有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的作用,但二甲双胍更加安全可靠,不良反应低,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理想药物之一。
【关键词】二甲双胍;拜糖平;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2-0170-021.引言近年来受到各种不良因素影响,糖尿病患病人数逐年上升。
糖尿病是人体血液中所堆积的葡萄糖过多的一种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是一种最常见的“成人型糖尿病”,虽然这种疾病对身体不会产生太大的危害,但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所带来的并发症却会威胁到人体健康[1]。
在临床治疗上,一般选择药物治疗,二甲双胍就是一种有效降低血糖的双胍类药物,通过临床研究证实,此药物对人体不会带来很大伤害,而且副作用少,是治疗糖尿病较为理想的药物之一。
而拜糖平是一种α-葡萄糖甘酶抑制剂,它可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对患者降低餐后血糖也具有一定效果。
本课题为了证明二甲双胍疗效和优势,特意和拜糖平进行了对照比较,现作如下报告:1.研究对象及方法1.1 研究对象本组100例均为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他们都符合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且所入选的病例都不存在严重的肾、肝、心等重要脏器损害情况。
100例患者中,其中男患者42例,女患者58例,他们的年龄为37~78岁,平均年龄为(51.4±6.2)岁,他们的病程为2个月~13年,平均病程为(5.6±1.2)年。
降糖药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优势及临床应用新进展研究分析

许多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在高血压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中起着重
要作用 。造成血压 升高 的 因素 是胰岛素抵 抗时使得 外周血管 阻力增 加所致 。另 外研究显示 ,二 甲双胍 可以明显改善 由于 p 一 受体 阻滞剂及
验证实,胰腺癌细胞系的细胞分裂增值作用能够被二甲双胍药物明显
抑制 ,并使癌细胞 逐渐凋 亡 ,从而达 到一定 的治疗与预 防的效果 。总
血 ,不孕不育 ,男性化改变 ,如喉结增 大 、痤疮 、乳房不 发育等 ;高
胰岛素血症是空腹胰岛素≥8 5 p mo l / L ,它是冠心病 高血压高血脂以及
1 I 型糖尿病 脑 卒中等共 同的发病基础 。P C OS 发病 的机 制是胰 岛素的 抵 制效应 。二 甲双 胍有 良好的胰岛素 增敏作用 ,能够 明显提 高其对 胰
二 甲双 胍 能够 明显增 加肌 肉组织对于 葡萄糖 的摄取 和利用 】 ,其 作 用机 制是二 甲双胍 能够促进 肌 肉组 织细胞 中的葡萄 糖转移 因子4 由
细胞 内微粒体 向细胞膜转 位。近年来通 过研究证实 , 在 脂肪的代谢 与 合 成 中,二 甲双胍 对其有 明显 的降低作用 , 降低总胆 固醇 ( T C )、 L D L — C 、T G ,升高H D L — C 】 ,从 而起 到调节血脂 ,改善 脂代谢 ,减少
生和发展 】 。
2 . 5癌症 的治疗 及预防
肥胖患者总体脂肪及内脏脂肪含量,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1 . 3大血 管保 护作用 以及改善血管反 应性 、降低血压的作用
研究表明,在患者应用了二甲双胍后,癌症患者体 内的A MP K 酶
被有 效激活 ,A MP K 酶 能够 阻断癌细胞获 取细胞 分裂增殖 的信号 ,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
2018-12-21T11:08:33.813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21期 作者: 蔺绍波1 孙鹏飞2 孙昊昊3 刘喆3
[导读] 不良反应方面,二甲双胍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乳酸酸中毒,但发生率极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大学
新疆石河子 832000)
摘要:二甲双胍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口服降糖药物,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相比,其降糖效果肯定,低血糖发生风险小,价
格适中,因而被国内外各大指南推荐为一线降糖药物。二甲双胍主要通过抑制肝糖原异生,减少肝糖输出,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抑制肠道吸收葡萄糖而降低血糖;此外,二甲双胍还有延缓
2型糖尿病的发生、调节血脂、减轻体重、保护心血管的作用;还可用于2型糖
尿病患者骨质破坏的防治、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其还具有抗肿瘤作用。不良反应方面,二甲双胍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最严
重的不良反应是乳酸酸中毒,但发生率极低。
关键词:二甲双胍;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
二甲双胍作用机制:
①通过抑制糖异生和减少糖原分解来降低肝糖输出,二甲双胍抑制糖异生的主要机制是抑制肝脏对乳酸的摄取。②增加周围组织的胰
岛素敏感性,增加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二甲双胍对周围组织的作用主要依赖于胰岛素。对伴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通过提高胰岛素
的生物作用来降糖;在胰岛素缺乏的情况下,通过促进骨骼肌细胞的糖运输来降糖。③通过抑制肠道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来降低餐后血
糖,二甲双胍可以减少小肠细胞摄取葡萄糖的作用来降低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
2.
二甲双胍的临床作用大致高括为两类
2.1
延缓糖尿病发生和降糖作用
2.1.1
延缓糖尿病发生:糖尿病前期是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一种状态,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必经阶段,是糖尿病发生的预警信
号。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糖调节能力已经遭到破坏,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这部分人群的糖尿病发生风险和未来心脑血管事件的
发生风险显著增长
[1]。二甲双胍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和延缓作用首先被证实,它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有效性
和耐受性良好。
2.1.2
降糖作用:本药降糖作用强而有效,单药治疗可以使糖化
血红蛋白的水平降低达1.5%-2.0%。二甲双胍降糖作用主要是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肝糖原的输出以及改善肌肉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通过一系列依赖和不依赖胰岛素作用机制拮抗血糖,最终减低循环中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水平,缓解糖毒性和脂毒性而改善胰岛素敏感
性,从而发挥降糖作用
[2]。
2.2
二甲双胍降糖以外作用
2.2.1
调节血脂和心血管保护作用:二甲双胍可通过激活蛋白激酶使之磷酸化,参与多个体内能量调节途径来调节脂代谢紊乱,从而增
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3]。有研究证实二甲双胍能有效的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及三酰甘油,升高高密度脂蛋
白,从而改善脂蛋白代谢紊乱,其升高载脂蛋白
A1及降低载脂蛋白B的作用比格列吡嗪更明显[4]。此外它通过改善脂质代谢,及通过抗血
小板聚集作用改善纤溶酶活性,从而对心血管产生保护作用
2.2.2
抗肿瘤作用:糖尿病可能与子宫内膜癌、乳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相关,二甲双胍可通过激活蛋白激
酶通路,降低血糖,改善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此外,还有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作用,同时可提高化疗效果,减少化疗药
物所致的不良反应,还可以增加对放疗的敏感性,预防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5]。另有最新研究表明,二甲双胍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可以使糖
尿病合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局部复发得到明显改善。
2.2.3
骨保护作用:二甲双胍可通过促进体外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细胞外基质矿化,逆转高浓度葡萄糖对成骨细胞功能的损伤,抑
制破骨细胞的形成来保护糖尿病患者的骨质
[ 6]。
2.2.4
改善胰岛素抵抗: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相对的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存在有严重的胰岛素抵抗。二甲双
胍通过抑制肝糖原的输出,增加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消耗及有效的胰岛素的转运,最大化发挥胰岛素在组织中的作用。而这一作用有助于减
少胰岛素的需要量,削弱血糖对胰岛
β细胞的刺激,从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症状。
3.
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
3.1
消化道反应
消化道反应是二甲双胍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腹泻、腹痛、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这可能是服药后药物局部
浓度过高,刺激胃黏膜所致,普通剂型时有发生,改用缓释剂型后,消化道症状明显减少,这类不良反应在服药的前
10周发生率比较高,
但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患者的耐受性会逐渐增强,症状也会逐渐消失,以小剂量起始用药,剂量递增可减少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
3.2
乳酸酸中毒
二甲双胍在发挥降糖作用的同时,会增加体内乳酸的生成,抑制乳酸的代谢,从而增加体内乳酸含量,但目前二甲双胍与乳酸酸中毒
的相关性没有得到确切的证据支持,正常肝肾功能的患者使用二甲双胍不会增加乳酸酸中毒的风险
[ ]。在某些特定的病理状态下,如败血
症、失代偿性充血性心衰、休克、低灌注、脱水、酗酒、缺氧,血乳酸产生会增加,当肾功能受损,二甲双胍清除时间延长,导致二甲双
胍血药浓度增高,以致发生乳酸酸中毒,所以有上述病理状态的患者,应禁用二甲双胍。
4.
结语
在糖尿病的治疗领域中,二甲双胍已被公认为临床应用最广泛、疗效证据最充分、卫生经济学效益最高的单药,从一度在退市边缘挣
扎,到如今的首选、全程用药,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奠定了二甲双胍的王者地位。无肝肾毒性,偶见消化道不良反应,罕见乳酸中
毒,避免有禁忌证的患者使用,是保证用药安全的关键。另外,随着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探索,二甲双胍更多的非降糖作用也逐步被发现,
其将来必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余姝璇,丁玉泽.小议“神药”盐酸二甲双胍[J].科技风,2018(26):174-175.
[2]
王珍,秦旭平.二甲双胍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8,46(03):326-328+332.
[3]
刘佩娟.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研究进展[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7,24(24):11-12.
[4]
孙岩.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7,32(11):20-23.
[5]
甘立霞.二甲双胍的临床作用及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11):1601-1605.
[6]
鲍玉红.世界抗糖尿病经典药物二甲双胍的开发应用进展[J].黑龙江医药,2015,28(02):32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