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临床应用最新进展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的学术文献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在当今社会,糖尿病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慢性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超过4亿人口患有糖尿病,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糖尿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医疗资源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压力。
治疗糖尿病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手段。
而二甲双胍作为一种口服降糖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
其疗效如何,一直是学术界和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根据学术文献,对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进行深入观察和探讨。
一、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1. 二甲双胍的基本特点二甲双胍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属于双胍类药物。
其主要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肝糖异生和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 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二甲双胍在治疗糖尿病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抑制肝糖异生:二甲双胍可以通过抑制肝糖异生酶的活性,降低肝脏对于葡萄糖的合成,减少了糖尿病患者在空腹时的血糖水平。
(2)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二甲双胍可以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3)促进血糖排泄:二甲双胍可以增加肾小管对葡萄糖的排泄,从而减少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降低了血糖水平。
二、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1.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许多临床试验和观察研究都证实了二甲双胍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良好疗效。
二甲双胍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缓解了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症状。
二甲双胍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了外周组织对于胰岛素的抵抗,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性。
二甲双胍还可以降低患者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从而减少了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脂血症的机会。
2. 二甲双胍的长期疗效观察除了短期的临床疗效外,二甲双胍在长期治疗中也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一些长期随访研究显示,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可以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进展,并且减少了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总结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总结二甲双胍应用于临床已有60余年历史,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为全球防控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临床地位和临床疗效1、临床地位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首选药物和全程药物,且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2、治疗糖尿病二甲双胍可降低T2DM患者的FPG(空腹血糖)及PPG(餐后血糖),可使HbA1c下降1.0%~2.0%。
与其他口服降糖药作为一线治疗相比,以二甲双胍作为一线治疗的患者,加用第2种口服降糖药或需要联合胰岛素治疗的时间最晚。
3、预防糖尿病二甲双胍能够减少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850mg,2次/d)治疗,3年内T2DM的发生率分别降低58%和31%。
特别提醒:目前我国尚未批准二甲双胍用于预防糖尿病。
4、减重效果中国新诊断T2DM患者经二甲双胍单药治疗16周,正常、超重、肥胖患者的体重分别下降1.47kg、2.81kg、2.92kg。
磺脲类、胰岛素等药物的使用可增加患者体重,联合二甲双胍可减轻上述药物对体重增加的影响。
与单用胰岛素治疗相比,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体重少增加2.28~3.85kg。
5、降糖机制作用于肝脏,抑制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作用于肌肉、脂肪:改善肌肉糖原合成,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作用于肠道: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提高GLP‐1水平;激活AMPK,改善肌肉、脂肪、肝脏的能量代谢。
降糖外作用1、改善血脂的作用二甲双胍可显著降低T2DM患者血浆TG、LDL‐C及TC水平,但对HDL‐C改变不明显。
2、心血管保护作用二甲双胍通过有效改善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IR),降低基础和负荷后胰岛素水平,起直接或间接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3、使用二甲双胍的肥胖T2DM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相对下降35%、心肌梗死风险下降39%。
4、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二甲双胍可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降低雄激素水平,提高雌二醇水平,改善PCOS患者的多毛症,使月经规律、诱导排卵。
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新进展

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新进展二甲双胍是经典的降糖药物,发挥着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基石的作用,在临床应用已有60多年。
其主要降糖机制包括:(1)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转移到肝细胞膜,增强肝细胞中胰岛素受体的活性;(2)抑制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分解,抑制肝脏和骨骼细胞中脂肪积累,降低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3)减轻高脂饮食引起的炎症;(4)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5)通过增加胰岛素非依赖性组织中葡萄糖的利用率,二甲双胍减轻胰岛素抵抗对靶器官的影响。
由于二甲双胍的代谢调节作用,指南也推荐二甲双胍用于糖尿病预防。
本文汇总分析二甲双胍最新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为其临床获益背后的作用特点提供探讨和思考。
一、糖代谢调节作用机制二甲双胍主要通过AMPK通路和非AMPK通路两种方式调节糖代谢。
AMPK由α、β、γ三大亚基构成,当细胞内单磷酸腺苷增多时,肝激酶B1被激活,它可以直接磷酸化α亚基苏氨酸172(Thr172位点)激活AMPK;AMP增多也可通过直接结合γ亚基CBS区域变构激活AMPK。
我国研究证实,临床相关浓度的二甲双胍结合γ分泌酶复合物中的早老素增强因子2蛋白,再结合ATP6AP1蛋白募集到溶酶体空泡型ATP 酶复合物上,导致空泡型ATP酶变构,便于LKB1募集到溶酶体,接触并激活AMPK。
非AMPK通路中二甲双胍可抑制线粒体内膜电子传递链复合物Ⅰ,导致产生的三磷酸腺苷降低,AMP水平增加,继而抑制糖异生关键酶果糖-1,6-二磷酸酶,并变构激活糖酵解关键酶磷酸果糖激酶,抑制甘油和乳酸转化为血糖。
通过与METC复合物Ⅳ相互作用降低其酶活性,二甲双胍间接抑制氧化还原穿梭酶-线粒体甘油-3-磷酸脱氢酶,减少甘油转化引起的糖异生。
二甲双胍还通过激活生长分化因子15,促进葡萄糖从肠壁排至肠腔等方式调节糖代谢。
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机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机制复杂,与胰岛素抵抗、高血糖、慢性炎症、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控制达到目标水平。
对于老年人和肾功能受损患者,需调整剂量。
四、不良反应与安全性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但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发生乳酸酸中毒,但这种情况多数与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等其他疾病有关。
因此,在使用二甲双胍前应进行肾功能评估,并注意监测肾功能和乳酸酸中毒的风险。
五、二甲双胍的联合用药二甲双胍可以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等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但需注意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
六、特殊人群的使用对于妊娠糖尿病、青少年糖尿病、老年糖尿病等特殊人群,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结论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之一,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且已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临床医生和患者应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二甲双胍,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导排卵,提高生育率。
二甲双胍是一种可靠的降糖药物,可使HbA1c下降1%~2%。
它可以与其他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物联合应用,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加用其他降糖药后可进一步获得明显的血糖改善。
此外,二甲双胍与胰岛素联合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和减少胰岛素用量,并减少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体重增加。
对于特殊人群,二甲双胍可用于10岁及以上儿童,65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不推荐使用最大剂量。
在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中,造影前不必停用二甲双胍,但使用对比剂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停用48~72小时,复查肾功能正常后可继续用药。
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多出现在治疗的早期。
二甲双胍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能够改善脂肪合成与代谢,改善血脂谱,对NAFLD患者的肝脏血清学酶谱及代谢紊乱均有显著改善。
此外,虽然二甲双胍没有治疗PCOS的适应证,但可以提高PCOS患者的雌二醇水平,改善多毛症,使月经规律,诱导排卵,提高生育率。
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1. . 3降低血脂水平 。 2 恢复胰 岛素分 泌 二 甲双 胍减少 1%一 0 0 3 %游离脂 肪酸 (F 氧化 , F A)
少增加 2 , 甲双胍可抑制糖异生减少肝糖 输出 , 倍 二 降 低 F G 2%一 0  ̄ P 5 3 %t 。能降低三磷酸腺苷浓度 ,后者是
丙酮 酸激酶 的变构抑制剂 , 因此增加丙酮 酸激酶 的浓 度, 这是肝糖产生减少 的重要原 因。 二 甲双胍抑制糖异生 的主要机制是抑制肝脏对乳
加周 围组织的胰 岛素敏感性 , 降低血 脂, 复胰 岛素分泌 , 制肠道摄 取葡萄糖 , 恢 抑 降低餐后血糖 ; 改善胰 岛素抵抗 , 有心血 管保
护作用 , 改善血 管 内皮 细胞反应性 , 有效降低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 率和死亡率。二 甲双胍 最常见的副作 用是 胃肠道反 应 , 乳酸 中 毒罕见 , 死亡率高。 但
维普资讯
内分 泌专题
恢复胰岛素分泌。
增 加基础乳 酸水平 。实际上 , 有报道 的二 甲双胍相 所 关乳 酸酸 中毒 都 发生在 急重 症疾 病 时 ,如 肾功能 不
1 . 抑 制肠道细胞摄取葡萄糖 , .4 2 降低餐后血糖 二 甲双胍减少小肠对 葡萄糖 的吸收 ,降低血糖特 别是餐后 血糖 , 小肠 葡萄糖 消耗增 加 , 输 到肝脏 的 运
维普资讯
内分 泌 专 题
二 甲双 胍 的 临床 应 用 及 研 究进 展
方弄 生 , 舀 李春霖 ( 解放军总医 院老年内 分泌科, 北京, 05) 1 83 0
摘要
本 文综 述 二 甲双 胍 ( t 咖 i) 临床 应 用 及 研 究进 展 。 二 甲 双胍 通 过抑 制糖 异 生 和 减 少糖 原 分 解 来 降低 肝 糖 输 出 , Me6 n 的 o 增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随着二甲双胍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据不断丰富,我国内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对《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更新,尤其是二甲双胍心血管保护作用的阐述,要点如下。
1. 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如无禁忌证和不耐受,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首选和全程药物,且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A)。
二甲双胍是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的首选用药,同样适用于体重正常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与体质指数(BMI)无关(A)。
二甲双胍有效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T2DM的风险,目前我国尚未批准用于预防糖尿病(C)。
2.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二甲双胍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二甲双胍可减少新诊断及已经存在心血管疾病的 T2DM 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A)。
二甲双胍可通过有效改善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IR),降低基础和负荷后的胰岛素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
UKPDS 研究显示,使用二甲双胍的肥胖T2DM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相对下降35%、心肌梗死风险下降39%(Ⅰ级)。
UKPDS 10年随访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治疗所带来的大血管并发症及死亡风险的获益具有延续效应,且其降低死亡和心肌梗死的作用显著优于磺脲类和胰岛素(Ⅰ级)。
REACH 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治疗2年,全因死亡相对风险下降24%。
HOME研究结果提示,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比单用胰岛素可以减少大血管事件风险。
意大利多中心队列研究结果提示,与其他降糖药物治疗相比,二甲双胍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
SPREAD 研究显示,对于有冠心病病史的T2DM 患者,与格列吡嗪组相比,二甲双胍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风险降低 46%(Ⅰ级)。
降糖药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优势及临床应用新进展研究分析

许多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在高血压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中起着重
要作用 。造成血压 升高 的 因素 是胰岛素抵 抗时使得 外周血管 阻力增 加所致 。另 外研究显示 ,二 甲双胍 可以明显改善 由于 p 一 受体 阻滞剂及
验证实,胰腺癌细胞系的细胞分裂增值作用能够被二甲双胍药物明显
抑制 ,并使癌细胞 逐渐凋 亡 ,从而达 到一定 的治疗与预 防的效果 。总
血 ,不孕不育 ,男性化改变 ,如喉结增 大 、痤疮 、乳房不 发育等 ;高
胰岛素血症是空腹胰岛素≥8 5 p mo l / L ,它是冠心病 高血压高血脂以及
1 I 型糖尿病 脑 卒中等共 同的发病基础 。P C OS 发病 的机 制是胰 岛素的 抵 制效应 。二 甲双 胍有 良好的胰岛素 增敏作用 ,能够 明显提 高其对 胰
二 甲双 胍 能够 明显增 加肌 肉组织对于 葡萄糖 的摄取 和利用 】 ,其 作 用机 制是二 甲双胍 能够促进 肌 肉组 织细胞 中的葡萄 糖转移 因子4 由
细胞 内微粒体 向细胞膜转 位。近年来通 过研究证实 , 在 脂肪的代谢 与 合 成 中,二 甲双胍 对其有 明显 的降低作用 , 降低总胆 固醇 ( T C )、 L D L — C 、T G ,升高H D L — C 】 ,从 而起 到调节血脂 ,改善 脂代谢 ,减少
生和发展 】 。
2 . 5癌症 的治疗 及预防
肥胖患者总体脂肪及内脏脂肪含量,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1 . 3大血 管保 护作用 以及改善血管反 应性 、降低血压的作用
研究表明,在患者应用了二甲双胍后,癌症患者体 内的A MP K 酶
被有 效激活 ,A MP K 酶 能够 阻断癌细胞获 取细胞 分裂增殖 的信号 ,实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药理研究进展

18中国处方药 第16卷 第1期·综述·参考文献[1] 苏雅,夏黎明,祝永福,等. 针灸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研究进展.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17):38-40,42.[2] 唐晓琴. 中医调护对乳腺癌术后癌因性疲乏的缓解作用. 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0(7):28.[3] 罗志芹,焦杰,年伟艳,等. 温灸联合中医五行音乐对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干预效果观察. 天津护理,2015,23(2):155-157.[4] 张永慧,林丽珠. 癌因性疲乏患者的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3(4):485-489.[5] 于颖,柯小娥,李洁,等. 传统中医疗法在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中的应用. 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第二次高峰论坛,2015.[6] 王海明,李柏. 癌因性疲乏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吉林中医药,2015,35(2):214-216.[7] 侯恩存,陆运鑫,林梅英,等. 中医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研究. 中国医药科学,2014,(1):106-108.[8] 张永慧. 恶性肿瘤患者的癌因性疲乏中医证型临床研究.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9] 陆云,屈惠琴,朱勤芬. 中医护理在缓解直肠癌造瘘术患者癌因性疲乏中的应用. 当代护士(专科版),2014,(1):95-96.[10] 张涛,夏黎明. 癌因性疲乏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治研究进展.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4):24-25.[11] 林允照,顾华,沈健,等. 癌因性疲乏研究进展. 浙江预防医学,2014,26(8):796-799,802.[12] 罗苑玲,程锡芳,余玲玲. 护理干预对肺癌放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 广东医学,2015,21(16):2476-2478.[13] 王梅芳,姚晚侠. 康复期乳腺癌癌因性疲乏及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9):651-657.[14] 邹凌云,杨柳,何晓玲,等. 有氧运动对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疗效的 Meta 分析. 中国全科医学,2014,(13):1524-1528,1537.[15] 吴奕帆,侯黎莉,顾芬,等.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肺癌患者化疗后癌因性疲乏的效果观察.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9):693-698.[16] 陈建楠,徐国君,郭慧芳,等. 护理干预对胶质瘤术后放疗患者生活质量、焦虑、抑郁和癌因性疲乏的影响.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6,45(12):1139-1142.糖尿病(DM)是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异常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其高血糖水平是由于胰岛素作用缺陷和(或)胰岛素分泌缺失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平中医院 ---黄永青
2014年2型糖尿病 药物治疗四大进展
1.吸入型胰岛素Afrezza获得FDA批准,并将于2015年由赛 诺菲公司开始上市销售。
2. 二甲双胍:对这个老药的新观察惊奇地发现,使用二甲 双胍的2型糖尿病患者比那些无糖尿病者更长寿。 3.GLP-1/基础胰岛素复合制剂在27个欧盟国家和瑞典获得 上市批准,预计2015年初进入欧洲市场。 4. 一种患者友好型GLP-1:第三代一周一次GLP-1激动剂 研发成功,并已获得美国和欧盟批准上市。
最大剂量2550mg/d。疗效呈剂量依赖效应。(A)
具有可靠的降糖疗效,可使HbA1c下降1%-2%。 (推荐等级A) 可与其他降糖药合用,进一步改善血糖。(A) 可与胰岛素合用,减少胰岛素用量,减少胰岛素
引起的体重增加。(推荐等级B)
可与胰岛素合用治疗1型糖尿病。(推荐等级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特殊人群用药
无论对于血糖的控制还是预防心血管并发症,二
甲双胍已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谢谢大家!
降糖外益处
改善血脂合成与代谢,改善血脂谱。(推荐等级C)
对脂肪肝引起的血转氨酶升高有显著改善作用,
但组织学改善不明显。(推荐等级C) 虽没有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适应症,但可提高 此类患者的雌二醇水平,改善多毛症,使月经规律, 诱导排卵。(推荐等级C)
二甲双胍的使用可能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肿瘤风
二甲双胍 临床治疗误区
停用
胃肠道 反应
肝肾功 能损伤
乳酸酸 中毒
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
如无禁忌或不耐受,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首 选药,且一直保留在治疗方案中。(推荐等级A)
作为2型糖尿病首选药,无需考虑患者肥胖与否,
且其疗效与不良反应与BMI无关。(推荐等级A)
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风险,但
可用于10岁以上儿童,65岁以上不推荐最大剂量。 (推荐等级B)
肝功能异常,血清转氨酶>3倍患者避免应用。B
肾功能异常,eGFR≥60ml/min*m³时,可安全用药,
eGFR在45-60ml/min*m³ 之间,谨慎用药(减量),
eGFR<45ml/min*m³ ,停药。(推荐等级B) 需要造影患者,肾功能正常的,造影后停药2-3天, 肾功能异常的,造影前停药2天,造影后停药2-3天。 (推荐等级A)
安全性
胃肠道反应是主要不良反应,可逐渐耐受至症状
消失,小剂量,饭后服药可减轻症状。(推荐等级A)
无肝肾毒性。(推荐等级B) 目前无证据证明与乳酸酸中毒有关,长期应用不
增加乳酸酸中毒风险。(推荐等级B)
心血管益处
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二甲双胍的治疗可减少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及 已经发生了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 发生的风险。(推荐等级A)
险下降有关。(推荐等级C)
总结
二甲双胍1957年问世,应用于临床有50多年历史,
我国有20多年用药经验,1995年,FDA批准其用于
治疗2型糖尿病,2004年,欧盟正式批准其用于治疗 10岁以上的儿童2型糖尿病。国内外糖尿病指南均建 议:处非有严重肾损伤,否则均应开始就使用二甲 双胍治疗。体现了二甲双胍的“基石”地位。
在我国尚未应用于预防糖尿病。 (推荐等级C)
作用机制
直接抑制肝糖原异生,降低空腹血糖。 提高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降低餐后
血糖。
减少小肠内葡萄糖吸收。
减轻胰岛素抵抗。
升高胰高血糖素样肽,促进胰岛素分泌。
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剂量与临床疗效
起效最小剂量500mg/d,最佳有效剂量2000m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