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胍在 我国 已经有2 0 多年的临 床应用经验 。1 9 9 5 年 ,美 国
食 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F D A)正式批 准二 甲双胍用于治 疗2 型糖 尿病 ( T 2 D M )。2 0 0 4 年 ,欧盟正式批准二 甲双 胍用于治疗 1 0 岁 及以上T 2 D M患 儿。国内外主要糖尿病指 南均建议 ,无论对于超重还是体重正常f l  ̄ J , T 2 D M患者 ,除 非存 在禁忌证 或无法耐受 ,否则都应 从一开 始就使 用二 甲双胍 治疗 ,且联 合治疗 的方案 中部 应包括 二 甲双胍 , 这体现了该药在糖尿病 治疗 中的重要地 位。
来 ,该共识 已成为临 床医生 正确认识 、合理 使用二 甲双 胍 的重要学术 参考文献 。近 两年 ,针对二 甲双胍的研 究 涌现 出 了一些 新的临 床证据 。为此 ,内分泌临床专 家、
糖 尿病 天 地
临床 2 叭6年 第 1 0 卷第 1 1 期
4 81
. …b 3 6 5. c u I 1
洲板说 明书 已删 除慢性 心 衰竭的禁忌证 ;2 0 1 5 o / 的中国研究则 示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 后,以二 甲双胍为基础
的 口服降精药治 ? - ! t - 仃能 ’ 效改善 胰岛素抵抗 ( I R)、更好地控制体重 及成l 本一 效益 比更佳等优势。因此 ,多位 内分
泌 临 床专 家 、药学 专家 于 2 0 1 6 年 对2 0 1 4 年 版 的共 识进 行 了更 新 。
A
效具有 剂量依赖效应。在患者可 以耐受的情况下,建议 逐渐加量至最佳有效剂量 ( 2 0 0 0 mg / d )以使
患者血糖达标并得到长期 良好控制
・
有可靠的降糖疗效 ,单药治疗可使Hb Al c 下降达1 . 0 %~2 . 0 % ( 去 除安慰剂效应后)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控制达到目标水平。
对于老年人和肾功能受损患者,需调整剂量。
四、不良反应与安全性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但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发生乳酸酸中毒,但这种情况多数与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等其他疾病有关。
因此,在使用二甲双胍前应进行肾功能评估,并注意监测肾功能和乳酸酸中毒的风险。
五、二甲双胍的联合用药二甲双胍可以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等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但需注意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
六、特殊人群的使用对于妊娠糖尿病、青少年糖尿病、老年糖尿病等特殊人群,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结论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之一,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且已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临床医生和患者应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二甲双胍,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导排卵,提高生育率。
二甲双胍是一种可靠的降糖药物,可使HbA1c下降1%~2%。
它可以与其他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物联合应用,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加用其他降糖药后可进一步获得明显的血糖改善。
此外,二甲双胍与胰岛素联合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和减少胰岛素用量,并减少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体重增加。
对于特殊人群,二甲双胍可用于10岁及以上儿童,65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不推荐使用最大剂量。
在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中,造影前不必停用二甲双胍,但使用对比剂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停用48~72小时,复查肾功能正常后可继续用药。
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多出现在治疗的早期。
二甲双胍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能够改善脂肪合成与代谢,改善血脂谱,对NAFLD患者的肝脏血清学酶谱及代谢紊乱均有显著改善。
此外,虽然二甲双胍没有治疗PCOS的适应证,但可以提高PCOS患者的雌二醇水平,改善多毛症,使月经规律,诱导排卵,提高生育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表 3 主要推荐意见
项目 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 且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如果无禁忌证和不耐受 , 二甲双胍是治疗 T 2 DM 的首选药物 , 也同样适用于非超重/肥胖的 T 且疗效和不良反应与患者的 二 甲双胍不仅是超重或肥胖 T 2 DM 患者的首选用药 , 2 DM 人群 , BM I无关 二甲双胍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 T 但在我国预防糖尿病尚不是二甲双胍的适应证 2 DM 的风险 , 作用机制 二甲双胍主要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和改善 I R 而降低血糖 剂量与临床疗效 / ; / , / , 疗效呈现剂量依赖效应 , 在患者 最佳有效剂量 2 成人最大推荐剂量 2 二甲双胍起效最小剂量 5 5 5 0m d d 0m d 0 0m 0 0 g g g / ) 可以耐受的情况下 , 建议逐渐加量至最佳有效剂量 ( 以使患者血糖达标并得到长期良好控制 2 0m d 0 0 g 去除安慰剂效应后 ) 二甲双胍具有可靠的降糖疗效 , 可使 H c下降 1% ~2% ( b A 1 二甲双胍可与其他任何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物联合应用 , 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 , 加用其他降糖药后可进一步获得 明显的血糖改善 二甲双胍与胰岛素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和减少胰岛素用量 , 并减少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体重增加 二甲双胍可与胰岛素联合应用治疗 T 1 DM 特殊人群用药 二甲双胍可用于 1 0 岁及以上儿童 , 6 5 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不推荐使用最大剂量 二甲双胍在患者血清转氨酶超过 3 倍正常上限时应避免使用
表 1 循证医学证据的分级
证据等级 I级 证据来源 按照特定病 种 的 特 定 疗 法 收 集 所 有 质 量 可 靠 的 R C T 及对其所做的系统性评价或 M e t a分析 单个的样本量足够的 R I I级 C T 研究 设有对照组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的研究 I I I级 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 I V级 专家意见 、 个案报道和临床总结 V级 证据等级标注于正文相应证据后的括号中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要点梳理

二甲双胭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要点梳理二甲双服因良好的降糖效果并可降低体重、具备良好安全性以及心血管保护相关的证据,且有多种降糖外的作用,已被多个指南推荐为2型糖尿病控制高血糖的基础治疗药物。
近年来,关于二甲双服临床应用的证据日益丰富,基于此,《二甲双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后文简称为《共识(2023年版)》)在2018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
现整理主要推荐意见,以供参考学习。
1、二甲双服的临床地位有无变化?二甲双服具有良好的降糖疗效,并可轻度减轻体重,同时其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在掌握好禁忌证的前提下,长期使用不增加高乳酸血症或乳酸性酸中毒风险,《共识(2023年版)》推荐二甲双服作为控制高血糖的基础治疗药物。
>>>推荐意见:♦二甲双肌是控制高血糖的基础治疗药物。
在无G1P-1RA或SG1T2i心肾保护强适应证的情况下,建议二甲双服作为2型糖尿病的首选一线降糖药物,并一直保留在治疗方案中;♦因改善心肾临床结局需要优先使用G1P-1RA或(和)SG1T2i治疗时,二甲双服可作为联合治疗方案首选的降糖药物;♦二甲双服适用于体重正常、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疗效和不良反应与体重指数无关。
2、二甲双服的最佳剂量是多少?《共识(2023年版)》指出,:二甲双服可在进餐时服用或餐后立即服用,剂量调整原则为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
二甲双肌起效的最小推荐剂量为500mg/d,若无明显胃肠道不良反应可逐渐增加剂量,最佳有效剂量为2000mg∕d o>>>推荐意见:♦二甲双肌起效最小剂量为500mg/d,最佳有效剂量2000mg/d,成人最大推荐剂量2550mg∕d o二甲双服的疗效具有剂量依赖效应。
若患者能够耐受,建议逐渐加量至最佳有效剂量;♦二甲双服单药治疗可使HbAIc下降1.0%-1.5%z并可与其他任何降糖药物联合治疗,以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
3、肝肾功能不全者可以使用二甲双服吗?(1)肾功能二甲双服本身对肾功能无不良影响,但因二甲双胭以原形从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二甲双肌蓄积和发生乳酸性酸中毒的风险增加。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摘要自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以来,该共识已成为临床医生正确认识、合理使用二甲双胍的重要学术参考文献。
近两年来,针对二甲双胍的研究涌现出了一些新的临床证据,如2016年发表的中国最新二甲双胍联合二肽基肽酶-4(DDP-4)抑制剂临床研究显示,无论单药还是联合治疗,二甲双胍均能有效降低HbA1C;2015年ADA/EASD立场声明,建议放宽二甲双胍用于中度肾功能不全T2DM 患者的限制;欧洲版说明书已删除慢性心力衰竭的禁忌证;2015年,中国研究显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口服降糖药治疗能有效改善IR、更好地控制体重及成本-效益比更佳等。
因此,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对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
【关键词】二甲双胍;共识;临床应用二甲双胍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近年来,虽然有多个新型降糖药物上市,但二甲双胍仍是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有良好的单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证据,以及心血管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明确的临床证据。
因此,该药已经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二甲双胍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
199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T2DM。
2004年,欧盟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10岁及以上患儿T2DM。
国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建议,无论对于超重还是体重正常的T2DM 患者,除非存在禁忌证或无法耐受,否则都应从一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且联合治疗的方案中都应包括二甲双胍,这体现了该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自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以来,该共识已成为临床医生正确认识、合理使用二甲双胍的重要学术参考文献。
近两年,针对二甲双胍的研究涌现出了一些新的临床证据。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肠道反应并无显著性差异。
再次之。因每种制剂给药后血药浓 较少的低血糖风险对老年人有一定
二甲双胍起效的最小推荐剂量 度峰值、达峰时间、表观半衰期等参 益处,但需要定期监测肾功能(3~6
500 毫克/天,成人最大推荐剂量 2550 数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多剂量给药 个月检查 1 次)。80 岁以上患者肾小
天 二 甲 双 胍 可 降 低 糖 化 血 红 蛋 白 释放。
的使用没有具体年龄限制。
0.6%,2000 毫克/天则可降低 1.2%,
普通片剂在胃内的溶出速度较
老年糖尿病患者合理应用二甲
且 1000 毫克/天或 1500 毫克/天时,胃 快,肠溶片和肠溶胶囊次之,缓释片 双胍治疗可以达到良好的降糖效果,
具 有 可 靠 的 双胍是第一个被证明能预防糖尿病
短 期 和 长 期 或延缓糖尿病发生的药物。二甲双
降糖疗效,单 胍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 独 使 用 可 有 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且具有良好的 效 降 低 2 型 耐受性和长期的有效性。但需要指
○宜华
专家共识解读 糖 尿 病 患 者 出的是,在我国预防糖尿病尚不是二 的 空 腹 血 糖 甲双胍的适应证。
且在中年腹型肥胖的患者中干预效
一。近年来,虽然有多个新型降糖药
在相似的基线条件下(糖化血红 果 最 佳 。 2012 年 国 际 糖 尿 病 联 盟
物上市,但二甲双胍仍是在全球使用 蛋白水平),最佳有效剂量(2000 毫 (IDF)全球 2 型糖尿病指南推荐,预
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 克/天)的降糖疗效显著强于其他口 防糖尿病最好选择生活方式干预,对
监部门尚未批准二甲双胍用于妊娠 反应的发生常见于药物治疗的早期 保护作用。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 2 1 治疗 2 型糖尿病的一线首选用药 二甲双胍 具有可靠的短期和长期降糖疗效。单独使用有效降 、餐后血糖 低 2 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FPG ) ( , 可以使糖化血红蛋白(HbA c )下降 1% ~ PPG) 可使中国新诊断 2 型糖尿病患者的 HbA c 2% [ ], 下降 1 8% (可能含安慰剂效应) ,且不受体重影 [ ] 响 ; 在相似的基线 HbA c 条件下, 最佳有效剂量 ( 2000 mg / d )的降糖疗效显著强于其他口服降糖 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疗效不佳的患者, 联合其 药[]; 他口服降糖药可进一步获得明显的血糖改善[](Ⅰ 级) 。联合胰岛素可降低血糖、 改善血脂, 同时减轻 该药 胰岛素引起的体重增加, 减少胰岛素用量[]; [ ] 目前惟一被指南推荐为有 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 明确心血管获益证据的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的长 期治疗与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及已经发生了心 血管疾病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下降相关[ ](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Ⅰ级) 和耐受性, 低血糖的发生率低, 胃肠道副反应多为一 过性, 不导致肾脏损害, 长期使用不增加高乳酸血症 [ 和乳酸酸中毒风险 ]。与其他降糖药物相比, 具 [ ] 。如果无禁忌证, 二 有更好的成本效益比 ( Ⅰ级) 甲双胍是 2 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 且应一 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2 2 超重或肥胖 2 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用药 回 顾性和前瞻性的临床研究结果均显示, 二甲双胍在 正常体重、 超重、 肥胖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疗效相
3 9 18 - 19 20 21 22 19 23 24 25 26 27 - 28 29 30
效果与剂量 (500 ~ 2000 mg / d )呈正相关关系, 500 mg / d 二甲双胍可以降低 HbA c 0 6% (减去安 慰剂效应后, 以下同) , 2000 mg / d 标准剂型降糖效 果达最大可降低 HbA c 2% , 且胃肠道反应与 1000 或 1500 mg / 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 级) 。UKP DS 研究中二甲双胍强化治疗剂量中位数达到 2550 mg / d [ ]; 长效剂型推荐最大用量为 2000 mg / [ ] 标准片推荐成人最大剂量为 2550 mg / d[ ]。 d , 二甲双胍起效的最小推荐剂量 500 mg / d, 成人最大 推荐剂量 2550 mg / d, 最佳剂量 2000 mg / d。 4 2 剂量调整原则 二甲双胍的剂量调整原则为 “ 小剂量起始, 逐渐加量” 。开始时服用 500 mg / d l ~ 2 周后加量至 1000 mg / d; 或小于 1000 mg / d, 继 续 1 ~ 2 周 加 量 1 次,最 佳 剂 量 为 2000 mg / d ( 。二甲双胍 1000 mg, 2 次 / d 或 2000 mg, 3 次 / d) 晚餐 可在进餐时或餐后立即服用; 缓释剂型 1 次 / d, 时或餐后立即服用。考虑药物的临床疗效及患者依 从性, 可采用简化的剂量方案: 建议起始 500 mg, 2 次 / d, 如 无 明 显 胃 肠 道 反 应,2 周 后 可 增 加 至 1000 mg, 2 次 / d。可根据患者状况个体化治疗, 每 日总剂量 1500 ~ 2550 mg, 分 2 ~ 3 次服用。老年人 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调整剂量, 具体调整方 法详见“ 特殊人群用药” 部分。 4 3 剂型 目前国内外主要有单一成分的二甲双 、 二 胍普通片( 250 mg / 片, 500 mg / 片或 850 mg / 片) 甲双胍缓释片或胶囊( 、 500 mg / 片或 500 mg / 胶囊) 二甲双胍肠溶片或胶囊( 250 mg / 片或 250 mg / 胶 囊) 、 二甲双胍粉剂, 以及与其他抗糖尿病药物(如 磺脲类药物或 DPP - 4 抑制剂) 组成的复方制剂。 4 4 不同剂型的疗效有区别 ( 1 )各种剂型的主 要区别在于给药后制剂中药物的溶出释放行为不 同。普通片剂在胃内崩解释放; 肠溶片在从胃排空 到肠道后崩解释放; 缓释片和缓释胶囊在胃肠道内 缓慢地溶出、 释放; 肠溶胶囊在肠道内溶出、 释放。 ( 2) 普通片剂在胃内的溶出速度较快, 肠溶片和肠 溶胶囊次之, 缓释片再次之。因每种制剂给药后血 药浓度峰值、 达峰时间、 表观半衰期等参数存在一定 的差异, 所以多剂量给药后的达稳时间也不一致。 ( 肠溶片(胶囊)和缓释片(胶囊)相对于普通片 3) 剂而言, 可减少给药后的胃肠道反应, 提高患者的用 [ ] 药依从性 。( 在相同的给药 4 )合格的药物制剂, 剂量下, 各种剂型之间应该具有生物等效性。( 5) 不同剂型的临床疗效是否一致, 尚需更多的大样本 临床研究证实。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背景二甲双胍自1957年问世,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当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近年来,虽然有多个新型降糖药物上市,但二甲双胍仍是在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单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以及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证据。
无论对于血糖控制,还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二甲双胍都有明确的临床证据。
因此,二甲双胍已经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二甲双胍在我国已经有近20年的使用经验。
1995年美国FDA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2004年欧盟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10岁以上儿童2型糖尿病。
国内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建议:无论对于超重患者还是体重正常的患者,除非有肾损害的证据或风险,否则患者应从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且联合治疗的方案中都应包括二甲双胍,体现了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基石地位。
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临床医生和患者对二甲双胍的使用(有效性、剂量、用法、安全性、疗效与体重的关系等)存在认识误区。
例如:因担心胃肠道反应未能发挥二甲双胍的剂量优势;因担心二甲双胍损害肝肾功能和引起乳酸酸中毒等,使一些原本可从二甲双胍治疗中获益的患者错失治疗良机。
为此,我们组织内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共同制订《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医生和患者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二甲双胍。
推荐意见和循证医学证据分级表1 主要推荐意见推荐级别:A:强力推荐。
证据肯定,能够改善健康结局,利大于弊;B:推荐。
有较好证据,能够改善健康结局,利大于弊;C:不作为常规推荐。
有证据能够改善健康结局,但无法明确风险获益比;D:不推荐。
证据不足或对健康结局弊大于利表2 循证医学证据的分级备注:证据等级标注于正文相应证据后的括号中表3 常见缩略语一、临床地位1. 二甲双胍为什么被推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首选用药?二甲双胍具有可靠的短期和长期降糖疗效,单独使用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可以使HbA1c下降1%~2%[1-3],可使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降低1.8%(可能含安慰剂效应),且不受体重影响[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摘要自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以来,该共识已成为临床医生正确认识、合理使用二甲双胍的重要学术参考文献。
近两年来,针对二甲双胍的研究涌现出了一些新的临床证据,如2016年发表的中国最新二甲双胍联合二肽基肽酶-4(DDP-4)抑制剂临床研究显示,无论单药还是联合治疗,二甲双胍均能有效降低HbA1C;2015年ADA/EASD立场声明,建议放宽二甲双胍用于中度肾功能不全T2DM 患者的限制;欧洲版说明书已删除慢性心力衰竭的禁忌证;2015年,中国研究显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口服降糖药治疗能有效改善IR、更好地控制体重及成本-效益比更佳等。
因此,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对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
【关键词】二甲双胍;共识;临床应用二甲双胍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近年来,虽然有多个新型降糖药物上市,但二甲双胍仍是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有良好的单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证据,以及心血管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明确的临床证据。
因此,该药已经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二甲双胍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
199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T2DM。
2004年,欧盟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10岁及以上患儿T2DM。
国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建议,无论对于超重还是体重正常的T2DM 患者,除非存在禁忌证或无法耐受,否则都应从一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且联合治疗的方案中都应包括二甲双胍,这体现了该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自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以来,该共识已成为临床医生正确认识、合理使用二甲双胍的重要学术参考文献。
近两年,针对二甲双胍的研究涌现出了一些新的临床证据。
为此,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对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更新。
推荐意见、循证医学证据分级、常见缩略语见表1~3。
一、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1.二甲双胍被推荐为治疗T2DM的一线首选和全程用药:二甲双胍有T2DM 可靠的短期和长期降糖疗效,单独使用能有效降低T2DM患者的FPG、PPG,可使HbA1C下降1.0%~2.0%(去除安慰剂效应后),可使中国新诊断T2DM 患者的HbA1C降低1.8%(可能含安慰剂效应),且不受体重影响。
在相似的基线HbA1C条件下,最佳有效剂量(200 mg/d)的二甲双胍的降糖疗效强于其他口服降糖药。
数据分析显示,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疗效不佳的患者,联合其他口服降糖药可进一步获得明显的血糖改善(Ⅰ级)。
与以其他口服降糖药物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的患者相比,以二甲双胍作为一线治疗的患者加用第二种口服降糖药或需要联合胰岛素治疗的时间最晚,今后需调整治疗方案的可能性也最低。
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可进一步降低HbA1C,减少胰岛素用量、体重增加和低血糖风险。
另外,二甲双胍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二甲双胍的长期治疗与新诊断T2DM 患者及已经发生心血管疾病的T2DM 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下降相关(Ⅰ级)。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低血糖发生率低,其胃肠道反应多为一过性,不导致肾脏损害,长期使用不增加高乳酸血症或乳酸酸中毒风险。
与其他降糖药物相比,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比(Ⅰ级)。
如无禁忌证,二甲双胍是治疗T2DM 的首选药物和联合治疗方案中的基础治疗药物,且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2.二甲双胍是否只是超重/肥胖T2DM 患者的首选用药:回顾性和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均显示,二甲双胍在正常体重/超重/肥胖T2DM 患者中的疗效相当(Ⅰ级)。
因此,体重不是能否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的决定因素。
无论对于超重/肥胖或体重正常的患者,国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推荐二甲双胍为治疗T2DM 的首选用药。
3.二甲双胍能否预防糖尿病:二甲双胍是第一个被证明能预防糖尿病或延缓糖尿病发生的药物。
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T2DM 的风险,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长期的有效性。
但在我国预防糖尿病尚不是二甲双胍的适应证。
DPP是一项糖尿病预防计划的随机对照研究,该研究结果显示,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850mg,2次/d)治疗,3年T2DM 的发生率分别降低58%和31%(Ⅰ级)。
DPP随访研究显示,以安慰剂为对照,二甲双胍可降低IGT人群糖尿病发生率约13%(Ⅰ级)。
DPP/DPPOS结果显示,与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相比,二甲双胍能减少糖尿病前期发展为糖尿病的发生率,减少患者体重增加,且10年花费更低(Ⅰ级)。
印度IDPP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单独或与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联合应用均能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分别为26.4%和28.2%(Ⅱ级)。
2012年IDF全球T2DM指南推荐,预防糖尿病最好起始生活方式干预;对于IGF、年龄<60岁的肥胖人群,可给予二甲双胍干预。
建议糖尿病前期人群应起始生活方式干预,对生活方式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患者,给予二甲双胍可有效预防糖尿病。
接受二甲双胍干预的患者应限于有预防糖尿病意愿、有很好的治疗依从性并有条件按照医嘱定期接受糖代评估的糖尿病前期个体。
二、作用机制二甲双胍改善高血糖主要机制包括:(1)作用于肝脏,抑制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2)作用于外周组织(肌肉、脂肪),改善肌肉糖原合成,降低FFA,提高IS,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3)作用于肠道,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提高GLP-1水平。
三、剂量与临床疗效1.二甲双胍的最小、最大及最佳使用剂量:临床研究显示,在500-2000 mg/d的剂量围,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与剂量呈正相关。
500 mg/d二甲双胍可降低HbA1C0.6%(减去安慰剂效应后,以下同),2000 mg/d可降低HbA1C 2.0%,且与1000 mg或1500 mg 比较,胃肠道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KPDS研究中,二甲双胍强化治疗剂量中位数达到2550 mg,缓释剂型推荐最大用量为2000 mg/d,普通片推荐成人可用的最大剂量为2550 mg/d。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起效的最小推荐剂量为500 mg/d,成人可用的最大剂量为2550 mg/d,最佳有效剂量为2000 mg/d。
2.二甲双胍使用时的剂量调整:剂量调整原则为“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
开始时服用2000 mg/d或<1000 mg/d,l~2周后加量至最大有效剂量2000 mg/d或最大耐受剂量。
二甲双胍可在进餐时或餐后立即服用,缓释剂型1次/d,晚餐时或餐后立即服用。
考虑药物的临床疗效及患者依从性,可采用简化的剂量方案,建议起始500 mg,2次/d,如无明显胃肠道不良反应,随后可逐步增加至1000 mg,2次/d。
二甲双胍的血浆半衰期为5.1 h,但其同时分布于红细胞储藏室,使得全血消除半衰期达17.6 h。
二甲双胍1000 mg,2次/d,可维持24 h有效血药浓度。
可根据患者状况个体化治疗,通常剂量1500-2000 mg /d,分2~3次服用。
注意老年人群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调整剂量,具体方法详见“二甲双胍在特殊人群的使用”。
3.二甲双胍的剂型:目前,国外主要有单一成分的二甲双胍普通片(250 mg/片、500 mg/片或850 mg/片)、二甲双胍缓释片或胶囊(500 mg/片或500 mg/胶囊)、二甲双胍肠溶片或胶囊(250 mg/片或250 mg/胶囊)、二甲双胍粉剂,以及与其他口服降糖药,如磺脲类药物或DPP-4抑制剂组成的复方制剂。
4.不同剂型二甲双胍疗效的区别:(1)各种剂型的主要区别在于给药后制剂中药物的溶出释放行为不同,普通片剂在胃崩解释放;肠溶片从胃排空到肠道后崩解释放;缓释片和缓释胶囊在胃肠道缓慢地溶出、释放;肠溶胶囊在肠道溶出、释放。
(2)普通片剂在胃的溶出速度较快,肠溶片和肠溶胶囊次之,缓释片再次之。
因而每种制剂给药后血药浓度峰值、达峰时间、表观半衰期等参数存在一定的差异,多剂量给药后的达稳时间也不一致。
(3)缓释片/胶囊和肠溶片/胶囊相对于普通片剂而言,可减少给药后的胃肠道反应,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4)合格的药物制剂,在相同的给药剂量下,各种剂型间应具有生物等效性。
(5)不同剂型的临床疗效是否一致,尚需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
5.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的降糖疗效:一项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减去安慰剂效应后,二甲双胍单药治疗29周可降低FPG 3.2 mmol/L、PPG 4.0 mmol/L、HbA1C 1.8%(Ⅰ级)。
在中国人群开展的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中,1000 mg/d或1700 mg/d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可使HbA1C分别降低0.7%和1.0%(去除安慰剂效应后)(Ⅰ级)。
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在新诊断的曾经接受短期胰岛素治疗后的T2DM 患者中,以二甲双胍(2000 mg/d)为基础的口服降糖药物组疗效与甘精胰岛素组的降糖疗效相当(Ⅰ级)。
在中国人群中的研究显示,2000 mg/d二甲双胍的疗效与1000 mg/d二甲双胍联合DPP-4抑制剂的疗效相当(Ⅰ级)。
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在新诊断的T2DM 患者中,二甲双胍(1500 mg/d)的降糖疗效和阿卡波糖(3000 mg/d)相当。
6.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药物的疗效:二甲双胍可改善IR,减少肝糖输出;磺脲类药物可促进胰岛素分泌,两类药物联合,作用机制互补,具有更全面针对T2DM 病理生理缺陷的特点。
一项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显示,二甲双胍联合格列本脲治疗组比单用二甲双胍或单用格列本脲组能更好地控制FPG和HbA1C(Ⅰ级)。
磺脲类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治疗18周后,格列吡嗪/二甲双胍复合制剂治疗组的血糖达标率(HbA1C<7.0%)为36.3%,分别是单用二甲双胍治疗组(8.9%)和单用格列吡嗪治疗组(9.9%)的4.1和3.7倍,同时复合制剂治疗组FPG水平控制更好(Ⅰ级)。
在中国T2DM患者中开展的一项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显示,二甲双胍联合格列喹酮治疗组的HbA1C降低幅度(1.7%)高于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治疗组(0.9%),且两组低血糖、体重增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级)。
另有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研究显示,与相同剂量的格列本脲相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联合含有格列本脲的中药固定复方制剂降糖效果相当,但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减低(Ⅰ级)。
7.二甲双胍联合TZDs的疗效:二甲双胍联合TZDs能更好地降低HbA1C,显著改善胰岛功能和IR,但联合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体重增加、升高LDL-C)高于单用二甲双胍;罗格列酮/二甲双胍的复合制剂与单用二甲双胍比较,复合制剂降低HbA1C和FPG 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