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诺贝尔奖评语

老人与海诺贝尔奖评语
老人与海诺贝尔奖评语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老人与海诺贝尔奖评语

篇一:关于老人与海的颁奖词80字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海明威

1954年

瑞典学院常务秘书安德斯·奥斯特林

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美国作家对文学的各个方面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看到人们对文学的兴趣发生了变化。这不仅意味着市场行情的时时改变,也说明人们精神境界的迅速转移,它的意义是深远的。

美国近年来不断崭露头角的新作家们成为举世瞩目、激动人心的标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无不反映哺育他们成长的美国文化。欧洲的读者大众热烈地欢迎他们。人们普遍希望,美国作家应该以美国人的身份和精神来写作,这样才能对世界文坛的竞争和繁荣作出他们自己的贡献。现在我们大家热烈谈论的正是这样一位先行的美国作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和他的任何一位美国同道相比,海明威使我们更

清楚地看到,屹立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正在寻求准确方式来表达自己意见的朝气蓬勃的民族。海明威本人也与一般文人迥然不同,他在许多方面表现了戏剧性的气质和鲜明的性格。在他身上,那股勃勃的生机按照它自己独特的方式发展着,没有一点这个时代的悲观色彩和幻灭感。海明威在新闻报道的严格训练中锻炼出了他自己的文体风格。他曾在堪萨斯城一家报馆的编辑部学艺。这份报纸对记者有一套不成文的要求,其中首要的一条是:“使用短句和短小的段落”。海明威在这里所受的技术训练,显然使他形成了一种非同寻常的艺术自觉。他曾经说过,修辞只是电动机里迸出的蓝色火花。在美国文学传统中,他的宗师是马克·吐温和他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那部作品直截了当和不拘陈规的叙述方

式和节律对他影响很大。

这位来自伊利诺恩州的年轻记者迅捷被卷入了第一次

世界大战,他自愿到意大利去作救护车司机,结果在皮亚韦前线经受了战火的洗礼:被弹片击中,负了重伤。当时他19岁。战争中的经历成了他传记中极重要的篇章。这不是说,战争消磨了他的勇气,而是恰恰相反,战争使他发现,像托尔斯泰在塞瓦斯托波尔那样亲自考察战争对一个作家来说

是无价之宝,这样,他才能真实地描写战争。然而,谈何容易,等他能够全面地,艺术地再现1918年在皮亚韦前线痛

苦而迷惘的印象时已经过去了好几年。这便是使他成名的小

说《永别了,武器》(1929)。当然,这以前两部以战后欧洲为背景的作品《在我们的时代里》(1924)和《太阳照常升起》(1926)已经证明他具有编写故事的才能。在以后的岁

月中,他那喜爱圣洁行动和宏大场面的本能把他引向了非洲的狩猎和西班牙的斗牛。当西班牙陷入战争之后,他又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第二部长篇小说的灵感,这就是《丧钟为谁而鸣》(1940)。

这部作品写一个热爱自由的美国人为“人的尊严”而战斗的情形,它比别人的作品更多地流露出海明威个人的情感。在提及他作品中这些关键的因素时,人们不应忘记他叙事的技巧。他能把一篇短小的故事反复推敲,悉心裁剪,以极简洁的语言,铸入一个较小的模式,使其既凝练,又精当;这样,人们就能获得极鲜明、极深刻的感受,牢牢地把握它要表达的主题。往往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艺术风格达到极致。《老人与海》(1952)正是体现他这种叙事技巧的典范。这

篇故事讲一个年迈的古巴渔夫在大西洋里和一条大鱼搏斗,给人以难忘的印象。作家在一篇渔猎故事的框架中,生动地展现出人的命运。它是对一种即使一无所获仍旧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讴歌,是对不畏艰险,不惧失败的那种道义胜利的讴歌。故事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在我们眼前渐渐展开,一个个富有

活力的细节积累起来,产生了一种震憾人心的力量。“一

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毁灭他,但却打不败他。”

诚然,海明威早期的作品流露了某些粗俗野蛮的、玩世不恭的、冷硬麻木的缺憾。可以说,这与诺贝尔文学桨,对一部理想作品的要求是不吻合的。但是,另一方面,他也不乏那种英雄式的哀惋,这形成了他理解生活的主导因素。他还有一种喜欢冒险的男子汉气概,真诚地赞颂那些在充满暴力和死亡的现实中不惜代价,敢于奋斗的每一个人。无论如何,这正

是他崇拜男子汉精神的积极方面。如果不是这样,这种男子汉情神就容易变得软弱无力,从而失去意义,人们应该记住,勇气是海明威作品的中心主题——具有勇气的人被置于各种环境中考验、锻炼,以便面对冷酷、残忍的世界,而不抱怨那个伟大而宽容的时代。

海明威并不是那种试图解释各种教条和原则的作家。一个叙事的作家必须要客观,而不能拿严肃的事开玩笑。这一点他在堪萨斯市作编辑时就已经懂得了。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把战争看成对他们那一代人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悲剧命运,同时又以极冷静的现实眼光来观察战争,不掺杂幻想和任何感情色彩,做到严格的客观。他之所以能做到这样客观,正是因为获得这种客观的眼光来之不易。作为这个时代伟大风格的缔造者,海明威在25年来的欧美叙事艺术中有着重大

的意义。这种风格主要表现为对话的生动和语言的交锋。容易模仿,但却很难真正掌握。他能十分圆熟地再现口头语言在色彩、音调、意义、感情等方面所有细微的差别,以及思维板滞或者情绪激动时的停顿。他的叙述有时候听起来仿佛是无所谓的聊天,但只要人们明白他的方法,就会发现这些聊大决非无聊琐屑、漫不经心。他喜欢把心理的思索留给读者。在他看来,给读者以自由可以引发他们自发地观察和思考。

当我们说到海明威的作品时,一些生动的场景会油然浮现于脑际——亨利中尉经过卡波莱托的惊恐,在秋雨连绵和泥沦不堪中开小差逃走,当西班牙山中的那座桥被炸时,乔丹献出自己的生命,在远离灯火明灭的哈瓦那的大海上,那位老渔夫在暗夜里孤独一人和鲨鱼拼搏。

此外,我们还可以追溯海明威的后期作品《老人与海》和美国文学中的经典、麦尔维尔的《莫比·狄克》之间的联系。《莫比·狄克》讲述的是一条白色的巨大鲸鱼被一位患有偏执狂的船长疯狂追逐的故事。这种联系可以说是时间这部织机中贯穿百余年的一条经线。不论麦尔维尔,还是海明威,他们都无意创造一种寓言。深不可测的茫茫大海和其中的各种邪恶力量可以充分地被用作诗的成分。但用不同的方法,即用浪漫主义的方法和现实主义的方法,却可以表达同样的主题——人的忍耐力,或者说,人敢于和不可知的自然

拼搏的能力。“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因此,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当代一位伟大的作家、一位忠实地、勇敢地再现时代的艰辛危难的真实面貌的作家。这样,迄今为止,今年56岁的海明威就成了第5位获得这一奖赏的美

国人。出于作家本人身体欠佳不能出席今大的授奖仪式。现在把这项奖交给美国大使,请他代转。篇二:老人与海《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提炼、整合信息的能力;

提升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来把握人物——桑提亚哥这位硬

汉子形象,找出文中人物的内心独白,进一步明确人物的永不屈服的精神和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把握课文的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老人的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让学生感悟拼争和尊严的意义。

教学重点

体味老人的硬汉形象,培养学生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

教学难点

1、对文本的文学性欣赏;

2、对“硬汉”精神内核的把握;

3、对失败的深层解读。

教学方法

问题研析法,鉴赏讨论法。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程序及内容

一、导入

(课前播放诗歌朗诵《老人与海》)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在颁奖词中这样说道:他忠实、勇敢地再现了他所处时代的艰辛和危难,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他,就是以三万多字的中篇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艺术大师海明威。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他的获奖作品《老人与海》。板书

二、作家作品

(多媒体展现)

海明威20世纪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参加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出生入死,遍体鳞伤。在从事记者工作和写作之余到处冒险,多次死里逃生。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终用猎枪自

杀。在艺术上,他那简约的文笔(电报式风格)和多种现代派手法(内心独白)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

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一位风烛残年的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几乎都快饿死了;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经过三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但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

三、赏析形象

1、老人先后几次与鲨鱼搏斗?结果如何?

a用鱼叉杀死一条鲭鲨失鱼叉,鱼被吃四十磅

b用刀子杀死两条星鲨鱼被吃掉四分之一;

c用刀子杀死一犁头鲨刀子折断;

d用短棍击退两条星鲨半个鱼身被咬烂了

e用短棍劈打成群鲨鱼大马林鱼只剩下残骸?

2、老人在什么状况下与鲨鱼接二连三进行搏斗的?

年老体衰精疲力竭

头昏眼花右手受伤

左手抽筋没有食物

缺乏武器孤立无援

3、小说为什么要描绘鲨鱼的凶残?

对比——力量悬殊的对抗

4、老人愿意和鲨鱼搏斗吗?他是怎么想的?

老人在绝望和希望中挣扎,但还是希望战胜了绝望,和鲨鱼拼搏到底。“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5、如何理解老人与鲨鱼的搏斗?

人与自然的搏斗。人在生存中遇到的一切困难:不幸、厄运、困境、挑战

6、桑地亚哥的失败了吗?你如何看待?

一个不屈服命运的强者,无论环境如何艰苦卓绝,他都凭借无比的勇气和毅力进行了奋勇的抗争。虽屡遭厄运,却从不服输。他的身上体现了人的自尊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了的英雄。

6、老人在你心中的形象

一个面临厄运甚至绝境,但却自强自信、敢于挑战的、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子!

四、拓展探究

1、生活中的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从老人身上你获得什么启发?像老人那样勇于拼搏、奋发向上,做生活中的强者

2、海明威的“硬汉”形象给美国人树立了无与伦比的

民族自豪感,中国有吗?

五、作业

如果有一天厄运来临,我??

板书:

老人:永不屈服、永不放弃

与战胜

海(自然):不幸厄运灾难篇三:老人与海

人可以被毁灭,

但不能被打败

学院:文学院专业:对外汉语班级:1106学号:1111030142姓名:于美玲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论《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精神

「摘要」美国作家海明威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形象。《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可以说是海明威式“硬汉”形象的概括和升华。主人公桑提亚哥是海明威精神的完美体现者,也是海明威的化身。桑提亚哥在于自然的斗争中是一个失败者,但他没有被打败,面对悲惨的命运,他勇往直前,赢得了精神上的胜利。桑提亚哥的一句名言:“butmanisnotmadefordefeat.amancanbedestroyedbutnot defeated.”(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1」这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关键词」老人与海桑提亚哥“硬汉”精神

一、引言

欧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和短篇故事作家,是20世纪文坛上最伟大的作家。他是“迷惘的一代”的杰出代言人,也是第六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人。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对现当代美国和世界文学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海明威一生写过很多作品,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硬汉”形象,其中的作品《老人与海》最为著名,该作品曾于1953年和1954年先后为海明威赢得了美国普利兹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2」海明威本人也认为《老人与海》是他一辈子中写得最好的作品。

二、关于《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的素材取自于一位古巴老人的真实经历。其中的情节十分简单,主要讲述一个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已经连续84天未捕到鱼了,因此同行都远离他,连最崇敬他的孩子也在父母的强迫下离开了他。可老人没有放弃,第85天老人独自一人出航到很远的地方,竟然捕捉到一条比自己的渔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可大马林鱼是鱼中豪杰:它机灵、沉着、“搏斗起来一点也不惊慌”,老人凭借自己丰富的打鱼经验与精湛的技巧,经过两天两夜的生死搏斗,最终

制服了这条大鱼,并把它绑在船边上,但在归途中,又被成群

的鲨鱼轮番侵食。尽管老人奋力拼搏,最终还是抵挡不住凶猛的鲨鱼的进攻,当回港上岸时,老马林鱼被鲨鱼吃得只剩

下一副又粗又长的白色脊骨了。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向往斗争,敢于拼杀,精力旺盛,意志坚强,永不认输,顽强拼搏,忍受孤独,

蔑视死亡的“硬汉”典型。桑提亚哥宽厚、仁慈、充满爱心、有着永

远不败的精神力量。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着不可逆转的厄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而不是要别人保护的可怜虫。桑提亚哥是海明威“硬汉”性格塑造的飞跃和升华,使“硬汉性格”的塑造达到了顶峰。他一改以前硬汉英雄自我欣赏式的怜悯和徒劳的反抗,而是平静地接受自己的命运,体现出超越的人格魅力和更强大的生命力,完美地体现了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样一种崇高、伟大的“硬汉”精神。“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3」这是桑提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与海》的主旨。

三、桑提亚哥德“硬汉”精神

桑提亚哥是海明威以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调塑造的具有

浓厚象征性的硬汉典型,他是海明威笔下一系列硬汉形象的发展与升华。他“象征着一种高度哲理化的人类精神,一种永恒的超越时空的存在”[4]。海明威将富有生命力的人物

形象与朦胧抽象的寓意、把

现实生活的诗情画意与丰富深刻的哲理有机融合,从而创造出这位体现着人类尊严、在厄运乃至悲剧性命运的重压下昂首挺立而不弯腰的硬汉子典型。

作为硬汉性格的最典型体现,桑提亚哥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1.首先具有一般硬汉所共有的勇敢、倔强、不屈不挠的精神特质。桑提亚哥在接连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的困境中,毫不气馁,再度出海。在远海上为制服马林鱼,周旋了三天三夜;归途中又与蚕食自己劳动果实的凶猛鲨鱼展开殊死搏斗,鱼叉丢了用刀,刀子折了用船桨,桨把断了再用舵??

2.超时空的主体情境,赋予了桑提亚哥豪迈的人格力量。海明威笔下的许多硬汉总是活动于具体的时空,而桑提亚哥则明显不同,始终是孤零零地漂泊于浩瀚无际的大海上,先后与大马林鱼和鲨鱼展开搏斗。在这种超越具体的时空中,老人与大海及与鱼的关系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性意义:他与大鱼的较量成了一曲人类与自然、人与命运相抗争的颂歌,老人失败转化为寓言意义上的胜利,老人由此而获得了豪迈的人格力量。

《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剩下的只是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意志的力量,这也是海明威为“硬汉”所下的定义。作为一名渔民,桑提亚哥每天都要去面对复杂多变的大海,即使

海上有很多危险会夺去他的生命,他也不能逃避,因为这就是他的命运。桑提亚哥在战斗中没有显示出慌乱与孤独空虚,就是一种在恶劣环境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无畏风度,这是一种意志;而坚强的意志往往是带领我们走向最终胜利的惟一法宝。贫穷不走运的桑提亚哥看似悲哀,但他其实是一个令人钦佩的老人,他敢向人生的种种磨难宣战,敢于向生命的极限挑战并超越它,在与大海、大鱼的较量中,他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谱写了一曲生命赞歌。面对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的窘境,老人决心在第八十五天驶向远方去钓大鱼,这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人类要征服自身懦弱的表现,更是对我们面对真实人生的一种生命要求。在老人与大马林鱼相持的两天两夜里,面对无法预知的未来和挑战,他始终没有放弃:渴了,喝点冷水;饿了,吃些生鱼;困了,把钓绳绕在肩上打个盹儿;手抽筋了,咬咬牙忍住。对老人而言,生命的存在并不是第一位的,只有伟大人格的存在,只有保持男子汉的尊严才是第一位的。桑提亚哥是人类伟大精神的代表,他那打不败的顽强精神正是人类捍卫尊严,寻求新的出路的精神写照。

3.小说结尾的点睛之笔,给桑提亚哥的硬汉性格注入了独有的乐观因素。和其他许多硬汉相比,桑提亚哥并没有带着悲壮的神色走向必然的失败,而是在遭受了那么多磨难之后,仍满怀信心地梦见了力量的化身——一头雄狮。

桑提亚哥已经不是单纯的硬汉子了,他的背后是人类永恒存在的价值:自信、自强和自尊。桑提亚哥的形象具有象征性的哲理意义,他不再代表他个人,他的行为也不是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象征了永恒的人类精神存在。他激励人们向困难和死亡挑战,他的行为准则就是拼,不顾一切地去拼,虽死犹荣,决不屈服。所以,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颁奖词最后颂扬海

篇二:海明威及其《老人与海》赏析

海明威及其《老人与海》赏析

湖北当阳祖铨

一、海明威简介

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XX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

小说”中。

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海明威的童年时光大多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小时候喜欢读图画书和动物漫画,听各类型的故事。因此从小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的海明威,很热爱大自然。1913年到1917年间,接受高中教育的海明威,学业、体育上成绩优越,在英语方面天赋突出。在初中时,为两个文学报社撰写文章的他有了首次的写作经验。升上高中后,他更成为了学报的编辑。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顾父亲的反对的海明威,辞掉了记者一职,并尝试加入美国军队以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情况。海明威在意大利前线目睹了战争的残酷。1918年7月8日,海明威在输送补给品时受伤,并把意大利伤兵拖到安全地带,被意大利政府授予他银质勇敢勋章。后来,海明威在米兰一个美国红十字会的医院工作。他早期小说《永别了,武器》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此。海明威把自己当作小说中的主人公,进行本色创作。

1920年,海明威迁往安大略省多伦多,其间,在《多伦多星报》找到工作,他成为自由作家、记者和海外特派员。1921年,海明威娶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后来安德森引导海明威参与“巴黎现代主义运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