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源机制综述
汶川8.0级地震序列的小震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

第 1 期
.
21 00年 1月
J OURNAL EI M OLOGI OF S S CAL ES R EARCH
J n ,2 1 a. 00
汶 川 8 0级 地 震 序 列 的 小 震 震 源 机 制 及 应 力 场 特 征 冰 .
于汶川 8 0级 地震 及其 强余 震 的震源 机制 、时空分 .
布及余 震 区 分 段 破 裂 特 征 ,已 有 很 多 研 究 结 果 ( 陈运 泰 等 ,20 ;胡 幸 平 等 ,20 ;王 卫 明 等 , 08 08
2 0 ;C ege a ,2 0 ;张 勇 等 ,2 0 。 汶 川 0 8 h n t l 0 9 0 9) 8 0级地 震 是一 次 以逆 冲为 主 、兼 少量 右 旋 走 滑分 . 量 的地震 。主 震 及 其 强 余 震 震 源 机 制 解 给 出 的 主
源机 制 解 会 受 限制 。因 此 ,梁 尚 鸿 等 ( 9 4) 提 18
余震 区北 段 及 青 川 断 裂 带 的强 余 震 多 呈 现 走 向滑
动 特征 ( h n t l 0 9 。研 究 人 员 利 用 不 同 C e ge a ,2 0 )
}收 稿 日期 :2 0 0 2 . 0 9— 7— 4
方 位一致 。发 生 在 龙 门 山 中央 断 裂 带 上 的 强 余 震
多呈 现 以逆 冲 为 主 、兼 右 旋 走 滑 分 量 。 而 发 生 在
算结 果误 差 较 大 。 由于 大 量 中 小 地 震 仅 能 被 数 量 有 限的 台站 记 录 到 ,采 用 P波 初 动计 算 地 震 的 震
程可以看出 ,余震区在 2 0 0 8年 8月 、9月 、1 和 20 2月 0 9年 1 月处于应力场调 整阶段 。最后 研究 了余 震区南 、北
2011年Ms4.6瑞昌-阳新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发震构造探讨

次地震 的发震构 造 。 吕坚 等 ( 2 0 0 8 ) 认为九江一 瑞 昌地 震 序 列 的 主震 可 能 是 由瑞 昌盆 地 内的 一
条N W 向 隐伏 断层 活动 引发 的。那 么 此 次 瑞 昌一 阳新 地震 的发 震 构 造 是什 么 呢 ?本 文 主 要 从
地震 学及 地质 学 的角度来 综合 分析 , 讨论 此次 地 震 的震 源 机 制 和发 震 构造 特 征 , 这对于中国中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2 1收稿 , 2 0 1 3 — 0 2 — 0 5改 回。
[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 4 1 0 0 4 0 2 0 ) 和 中 国地 震 局 地震 研究 所所 长 基 金 ( I S 2 0 1 1 0 2 6 4 3 ) 共 同资 助 。
4 . 6瑞 昌 一 阳新 地 震 是 瑞 昌地 区继 2 0 0 5年 M5 . 7地 震 后 的 又 一 中 等 强 度 地 震 ,
文 中从 多 角 度 对 此 次 地 震 的 发 震 构 造 进 行 了 探 讨 。 利 用 双 差 定 位 法 进 行 的 地 震 精 定 位 结 果 显 示 , 主 震发生在 N E向 断裂 的西 南 端 , 余 震 的分 布 则 呈 现 出 沿 N N E和 N W 两 个 方 向展 布 的 特 征 。野 外 考 察 发现 , 等震线长轴方 向为 N E, 沿 此 方 向烈 度 衰 减 较 慢 。考 虑 震 源 时 间 函数 的影 响 , 采 用 波 形 反 演 方 法 得 到 了此 次 地 震 的 震 源 机 制 解 。节 面 I 走 向3 0 2 . 2 。 , 倾角 6 8 . 2 。 , 滑动角一 3 . 8 。 ; 节 面 Ⅱ走 向 3 3 . 6 。 , 倾 角8 6 . 5 。 , 滑动角一 1 5 8 . 1 。 。 综 合 分析 认 为 , N N E向郯 庐 断裂 的南 端 隐伏 段 ( 瑞 昌一 武 穴断裂 ) 为 此 次 地 震的发震构造 , 而与 N W 向断裂的共轭作用造成了部分余震沿着 N W 向分 布 的特 征 。 关 键 词 矩张量反演 瑞 昌一 阳新 地震 发 震 构 造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2 5 3 — 4 9 6 7 ( 2 0 1 3 ) 0 2 — 0 2 9 0 — 1 0
地球科学大辞典地震地质学地震地质学

地球科学大辞典地震地质学地震地质学总论【地震】earthquake,seism俗称地动。
地壳某个部分的岩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突发剧烈运动而引起的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现象。
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天然地震主要有:①构造地震,起因于岩石脆性破裂时积累应变的释放。
破坏和影响范围很广。
通常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深度小于70千米的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千米的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深源地震。
尚未发现在720千米以下的震源。
②火山地震,由火山爆发引起,一般强度和波及面较小。
③岩洞崩塌、大陨石撞击等也会产生地震,但很稀少。
人工地震是人工方法产生的地震,包括:①用于工程、勘探、地壳结构探测的人工地震,一般震源能量较小,以达到勘探目的为限,不会造成灾害。
②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等产生的地震。
③水库等大型人工水体也会诱发地震,应加强监测,避免发生灾害。
【地震学】seismology研究地震及其有关现象的科学。
掌握地震活动的规律,实现地震预报,进行抗震防震,以及探索地球内部的结构,是地震研究的主要目的。
可以根据仪器所测得的资料进行研究,还可以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如地震宏观调查探讨。
【地震地质学】geology of earthquake,seismo geology见86页“地震地质学”。
【地震构造学】seismotectonics着重利用地质和地球物理等资料(包括地震折射、地震反射、地球重力、地球磁力、大地热流密度等)分析历史记载和仪器记录到的地震活动性,研究孕育强震的构造环境、构造条件和地震的复发习性的学科。
活动构造学是地震构造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古地震学】paleoseismology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
利用地貌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学和新年代学等方法研究史前地震的识别、发生的期次和年代、震级、复发间隔和断层滑动习性等的分支学科,包括进行单个地表破裂型地震发生后数十年、数百年或数千年后的地质调查,以便获得有关地震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等方面的定量参数,以及地震断层上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复发间隔和复发模型等。
震源位置的定位方法与原理

震源位置的定位方法与原理在地震发生后,震源的位置的准确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决定了地震的震级、烈度和震源机制等参数。
震源位置的定位是通过测量地震波的传播时间和速度来实现的。
本文将介绍两种主要的定位方法和涉及到的原理。
一、普通定位法普通定位法也称三角定位法,需要至少三个观测点,通过计算地震波到达三个观测点的时间差和距离来确定震源的位置。
这种方法是最常见的定位方法,原理类似于三角形的解析几何。
两个观测点之间测量的距离越长,定位的误差就会越大。
而利用地震台网的多组观测记录,可以使用精确计时系统,从而提高准确性。
同时,由于地球的大气层、岩石和土壤的密度不同,导致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不确定,这种误差也会被考虑到定位结果中。
此外,由于这种方法利用距离和时间来计算震源位置,因此所得到的不能直接确定震源深度,而只能确定震源位置的水平坐标。
因此,震源深度还需要通过其他方法来确定。
不过,普通定位法是最为基础的定位方法,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震学发展。
二、反演定位法反演定位法也称倒置定位法,是一种通过观测数据反演地震源深度、震源位置和震源机制的方法。
这种方法获取的信息更加详细,可以补充普通定位法无法确定的震源深度。
在倒置定位法中,可以使用两种方式进行反演。
第一种是直接进行非线性反演,通过多组观测数据计算震源位置、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
这种方法对计算机的要求较高,因为需要高强度的计算能力。
第二种是利用前向建模的方式。
在这种方法中,首先对震源附近的形成导致地震事件的地质结构建模。
接着,对设定点进行计算,用得到的结果与已观测的记录做比较,缩小误差范围。
最后可以得到一个与观察结果相符的模型。
这种方法在计算上较为简单,对计算机的要求较低,并且可以重复进行多次,提高计算准确性。
通过倒置定位法反演,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地震信息,如震源机制、能量释放、应力场的变化等,对预测未来可能的地震发生有很大帮助。
但是,这种方法不仅计算复杂,而且需要提前建模,因此通常应用于有明显的震源复杂性或者深部地震等情况下。
剪张型微地震震源机制与振幅分布特征

剪张型微地震震源机制与振幅分布特征唐杰;王浩;温雷;张文征【摘要】水力压裂诱发的微地震事件中有很多为非双力偶源,表明岩石可能发生了剪张破裂.与纯剪切型震源相比,剪张型震源在震源特征以及记录振幅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本文研究了剪张源微地震震源机制,分析了剪张源微地震信号的辐射花样和能量传播特征,通过数值计算获得了地表接收的不同震相的振幅分布.主要内容包括:①水力压裂微地震中剪张破裂被认为是较为合理的震源模型,可以采用走向角、倾角、滑动角和张裂角表示其源张量,结合介质参数可获得矩张量;②剪张源包含双力偶(DC)成分和非双力偶(Non-DC)成分,非DC成分包括补偿线性偶极子(CLVD)和各向同性(ISO)成分,各成分的百分比可采用Hudson图和钻石图等进行研究;③剪张型震源辐射能量会随张裂角而发生变化,地面接收的信号振幅分布与震源机制、模型参数和检波器位置等有关.研究剪张型微地震震源机制与振幅分布特征,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微地震震源特征及其信号分布规律.【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年(卷),期】2018(053)003【总页数】9页(P502-510)【关键词】微地震;源张量;矩张量;辐射花样;剪张源;张裂角【作者】唐杰;王浩;温雷;张文征【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07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07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07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1 引言水力压裂是页岩气增产的主要手段,是用高压泵组将流体注入页岩层产生剪张裂隙[1]。
江西瑞昌4.6级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研究

Abs t r a c t B a s e d o n t h e w a v e f o r m r e c o r d s o f 9 s e i s m i c s t a t i o n s b e l o n g t o H u b e i a n d J i a n g x i r e g i o n a 1 s e i s m i c
黩 牲 4 3 0 0 7 1 )
摘 要 基 于湖北 、 江西 区域 台网共 9个 台的宽频带数 字地 震记录 , 采用 C A P法反演江西瑞 昌 2 0 1 1年 9月 1 0日
Ms 4 . 6地震震源机制解 , 其最佳双力偶解 为节面 I 走向2 0 4 。 , 倾角7 9 。 , 滑 动角 一2 2。 ; 节 面 Ⅱ走 向 2 9 8 。 , 倾角 6 8 。 ,
呈N N E分布 , 个别呈 N W 方 向分布 。由此推 断该 地震 发震构造与 2 0 0 5瑞 昌 5 . 7级 地震 的发震 构造 为同一组 构造
系列 , 从地表考察判 断其 与 N E向枫林桥 断裂有 关。
关键 词 瑞昌地震; 震源机制解 ; C A P 法; 地震构造; 枫林桥断裂
i n EW :t h e bi g g e s t a f t e r s h o c k i s Ms 2. 8 wh i c h i s ls a o n o r ma l di ps l i p f a u l t .And a f t e r s h o e ks s e qu e n c e s ma i n l y p r o p - a g a t e d a l o n g NEE.v e r y f e w a f t e r s h o c k s p r o p a g a t e d a l o n g NW .S o we i n f e r t h a t t h e Ms 4. 6 e a th r qu a ke a n d a f t e r - s h o c k s a r e c a us e d b y t h e NE s t r i k e i n F e n l i n q i a o f a u l t f r o m t h e e a th’ r S s u r f a c e i n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 t he s e i s mo g e n i c s t r u c t u r e i s t h e s a me t o t he Ms 5. 7 Ru i c ha n g e a th r q ua k e i n 2 0 0 5.
2019年四川长宁6.0级地震主震及中强余震(MS≥4.0)的震源机制及其应力场

共同资助。 通讯作者:徐志国,男,1979年生,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动力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高
图 1 研究区域构造背景、本研究定位和震源机制反演所用台站分布(a);
长宁 MS60地震主震、余震序列分布及兴文 MS57、珙县 MS53地震震中(b)
Fig.1 Mapoftectonicbackgroundofthestudiedregionanddistributionofseismicstationsusedinloca
关键词 长宁地震 地震定位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反演 长宁背斜 先存断裂
中 图 分 类 号 :P315.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0253-4967(2020)03-0547-15
0 引言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北京时间 2019年 6月 17日 22时 55分 43秒,四 川 省 宜 宾 市 长宁县发生 MS60地震,震中位 置 为 (2834°N,10490°E),震 源 深 度 16km。本 次 地 震 震 中 位于四川省长宁县双河镇,距 长 宁 县 城 约 24km,距 四 川 省 会 成 都 市 约 269km(图 1)。尽 管 此
tionandfocalmechanism inversioninthethisstudy(a),andtheChangningMS60earthquakesequences,
XingwenMS57andGongxianMS53earthquake(b).
南北地震带震源机制解和应力特征

Ⅱ-152南北地震带震源机制解和应力特征崔子健1)※ 王勤彩1) 李 君2)1)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62)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西安 710054中图分类号:P315.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0253-4975.2018.08.077南北地震带北起宁夏贺兰山,跨越西秦岭,穿过龙门山、小江、红河等断裂带向南延伸至缅甸境内,成为分隔中国大陆东部相对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四川盆地、华南地块与西部地震活动性强烈的青藏高原之间的重要边界带。
它是中国大陆浅源地震最活跃、地震分布带状明显的巨型地震带,对南北地震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地震波可造成破坏,但也带来了震源力学性质、构造运动等信息。
利用地震波反演得到的震源机制解能给出震源断层参数和应力状态。
大量的震源机制解结果可以反映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构造运动特征,因此,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是目前研究地壳应力场和构造运动区域特征的一个重要手段。
与数量少且分布相对集中的强震相比,中小地震发震频次高且分布范围广,充分利用大量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可以弥补数据样本的不足,是认识区域构造应力场时空特征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研究基于CAP 方法,利用收集到的信噪比高的宽频带地震波形数据,计算得到了2009年1月—2017年8月期间南北地震带及周边区域466个M 3.5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
在补充收集1976年1月—2017年8月“全球矩心矩张量(GCMT )公布”的259个M 4.5以上震源机制解的基础上,分析了南北地震带震源机制和应力特征。
震源机制空间分布显示,不同断裂带、块体内部及块体间表现出不同的震源机制空间分布特征,该特征与南北地震带不同段落活动构造性质基本吻合。
作为青藏高原东边界的南北地震带,由于动力环境复杂,其内部P 轴方向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南北地震带北段P 轴呈NE 向分布;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除NE 段P 轴取向为NW —NNW 向外,其他地段P 轴近EW 向;川滇菱形块体内部P 轴呈NNW 向,而其西边界以西呈NNE 向,东边界以东呈NW 向,应力方向转换带与川滇菱形块体边界基本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前人对震源机制解的研究历程
地震震源处地球介质的运动方式。通常所说的震源机制是狭义的,即专指研究 构造地震的机制而言。构造地震的机制是震源处介质的破裂和错动。震源机制研 究的内容包括,确定地震断层面的方位和岩体的错动方向,研究震源处岩体的破 裂和运动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和震源所辐射的地震波之间的关系。对地震震源的 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初叶。1910 年提出的弹性回跳理论,首次明确表述了地震断层 成因的概念。在地震学的早期研究中,人们就已注意到 P 波到达时地面的初始振 动有时是向上的,有时是向下的。20 世纪的 10~20 年代,许多地震学者在日本和 欧洲的部分地区几乎同时发现,同一次地震在不同地点的台站记录,所得的 P 波初 动方向具有四象限分布。日本的中野广最早提出了震源的单力偶力系,第一次把 断层的弹性回跳理论和 P 波初动的四象限分布联系起来。此后,本多弘吉又提出 双力偶力系,事实证明它比单力偶力系更接近实际。美国的拜尔利(P.Byerly)发 展了最初的震源机制求解法,1938 年第一次利用 P 波初动求出完整的地震断层面
图 4.2
双力偶点源沿正 x 方向移动速度为S波速度的一半时, 力偶平面内P波和S波的辐射花样
两个节面中有一个是断层面, 但仅根据 P 波初动方向记录无法确定哪一个是断 层面,还必须根据其他资料,例如现场地质考察资料、余震的空间分布、地震波 辐射辐射花样的不对称性(图 3.2)和地震波辐射的多普勒效应等,来从两个节面 中分析判定实际的断层面,这种判定一般只对大地震才能实现。 4.2 P 波和S波振幅比方法 利用P波初动方向记录反演震源机制解虽简单易行,但也有缺陷。为能将地震 波节平面的空间位置约束住,最好要有紧靠节面位置的初动符号观测数据,然而,
2
按断层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滑动角判定
图 2.1
断层的参数表示
3
图 2.2 3.2、断层面上的错动
滑动角λ取不同数值所描述的断层类型
断层滑动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断层面上的错动主要是平行于断层面的剪切 位错,描述这些错动的参数如下: (1)地震矩 M 0 :将地震看成断层面上的突然位错,则形成地震力矩,定义 如下 (2)地震能量 ET : (3)应力降 ∆σ : (4)破裂速度 v : 3.3、震源模型 震源机制解(又称地震机理)是指震源区 地震发生时的力学过程。 鉴于地震机理的研究 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还属于推断性认识, 一 般采用各种震源模型进行解析, 一种是点源模 型,另一种是非点源模型。前者根据点源作用 力的不同, 又进一步划分为单力偶震源模型和 双力偶震源模型; 非点源模型也划分为有限移 动震源模型和位错震源模型两种。 以上震源模 型,在分析求解后,提供两组力学参数,一组 为断层面走向、倾向和倾角;另一组为最大主
4
任何运动效果,但在弹性体内部作用,则会使震源区介质产生突然的变形,从而 向外辐射地震波。
4、 震源机制解的测定
利用双力偶点源模型,根据地震波观测(或地震前后的地形变测量资料等)求 震源模型参数的结果,通常称为震源机制解答,有人称作地震的断层面解。 所根据的观测资料可以是 P 波的初动方向、S 波位移的偏振方向、直达 P 波和 直达 S 波振幅的比值大小,以及 P 波和 S 波的波形资料等。双力偶点源模型的独 立模型参数只有 3 个,例如可以是断层面(P 波两个节面中的一个)的走向、倾角 和滑动角(图 2.1) ,也可以是为确定“震源坐标架”x-y-z(图 2.3)相对于“地平 坐标架” x − y − z (例如可分别选为北、东、下三个方向)的空间方位所需要的三 个角度值。 求解的基本方法是先假定震源模型参数,计算出在给定地球地震波速度结构 时,该震源模型在各观测台站所产生的地震波特征,然后与各个台站的实际观测 地震波资料进行对比,二者拟合最好的模型参数就作为震源机制的解答。求解过 程可以运用反演的数学方法来实现,即选定一种使各个台站的计算结果与观测结 果互相拟合的准则,然后使随模型参数变化而变化的准则函数 (或目标函数 )最优 化,即使其最小或最大,而解出模型参数来。 4.1 P 波初动方向法 求震源机制解答最简单的方法是根据 P 波初动方向的观测资料来求解。
图 3.3 震源坐标系 x-y-z 和观测 坐标系 r-θ-φ
应力轴、 最小主应力轴和中等主应力轴的方位 和产状。根据我国境内 150 次地震震源机制
解,P 波初动符号资料确定结果表明,大多数主压应力轴(P 轴)和主张应力轴都 近水平(T 轴) ,中等应力轴近于直立。地震学的震源理论证明,在均匀弹性介质 中,若在一个小的平面断层上发生一个突然的纯剪切错动,则会产生地震波辐射, 这样的剪切错动震源产生的远场地震波与在震源处突然有一个双力偶的作用产生 的地震波相同。即剪切元位错震源与双力偶点源在产生远场地震波的意义上是等 价的。因此,当可将震源近似看成点源时,双力偶点源模型就成为描述发生了剪 切错动震源的常用模型。双力偶由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偶组成, (图 2.3) 是一种合力和合力矩都等于零的集中力系。这样的力系作用于刚体时,不会产生
7
给出了G随入射波入射角的变化曲线。观测的振幅比需除以G后才能得到入射波 的振幅比。由图(2.7)可见,当入射波的入射角为 30 多度时,G值变化剧烈,很难 从观测的振幅比求出稳定的入射波振幅比。因为大约 35°多的角度是 SV 波入射 的临界角(大于此角度后,入射 SV 在自由面上反射的P波出射角变为 90°,质点 呈椭圆振动,振幅随深度衰减),反射P波有相移,由入射 SV、反射 SV 和反射 P 波三者合成的地表位移振动变得比较复杂。梁尚鸿等(1984) [6]的程序用的观测量也 是垂直向直达 SV 和 P 波地动位移振幅比, 他们用计算层状介质理论地震图的办法 来考虑介质结构的影响,其中也包含自由表面的影响。需要选择符合实际的层状 结构才能有效消除结构的影响,否则模型结构的误差会影响机制参数的正确测定。 当只用振幅比的大小(振幅比的绝对值)测定震源机制解时[5,6],只能求出两 个地震节面的空间位置,而不能确定可能断层面的运动特性(旋性) ,或不能确定 P波的压缩和膨胀的象限,也即不能确定P、T轴的具体方位。为确定后者,还 必须至少要知道一个P波初动方向的可靠读数。如果程序中考虑了观测P波和S 波的初动方向对振幅比取正负值的影响了,则可以求出完整的震源机制参数来。
1
解。
3、断层及断层面参数
3.1、断层参数及分类 地震断层通常用断层的走向φS、倾角δ和滑动角λ三个参数来描述(图 2.1)。 按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描述方法,这些参数的定义是: 走向φS: 断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 但此交线有两个方向, 为唯一确定起见 , 按以下原则确定其中之一为断层的走向:人沿走向看去,断层上盘在右。走向用 从正北顺时针量至走向方向的角度φS 来表示,0º≤φS< 360°。 倾角δ: 断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0º<δ≤90°。 滑动角λ: 在断层面上量度,从走向方向逆时针量至滑动方向的角度为正,顺 时针量至滑动方向的角度为负。 滑动方向指断层上盘相对于下盘的运动方向。 -180< λ≤180°。 (仰角:力轴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 90 度) 方位角:力轴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与北方向之间的夹角 倾向:节面的上表面的法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与北方向之间的夹角,顺 时针量取。 ) 走向φS 和倾角δ是断层的几何参数,二者规定了断层的产状;滑动角λ是断 层的运动参数,由这一参数的具体数值,即可描述断层的各种运动类型(图 2.2 )。
图 4.1
台站 Si 的观测量要归算到震源球面上相应的位置 Si’上去
5
地表垂直向地震仪记录的初至 P 波的振动方向,有的向上,即压缩波,记为正 号,有的向下,即拉伸波,记为负号。由于介质速度结构的影响,从震源发出的 P 波一般不是沿直线到达每个台站 Si(i =1,2,…)的,如图 3.1 所示意表达的。求震源 机制解时,需根据已知的速度结构推算出到达每个台站 Si 的 P 波从震源处是沿什 么方位 Si’发出的,即需要将台站 Si 的记录标在震源球面的相应位置 Si’上去。震源 球面是包围震源的一个球面 S,要求球面内的射线不再发生任何弯曲。若将每个台 站 Si 所记录到的 P 波初动方向都标在震源球面上的相应位置 Si’上去后, 人们发现, 对于天然构造地震,只要记录足够多,并且 Si’在球面上的分布范围足够广,则可 以找到过球面中心的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将震源球面上的正、负号分成 4 个象 限,这两个平面就是上述的双力偶震源的两个节平面。找到两个节平面的空间位 置后,震源坐标架的 x、y、z 轴和 P、T 轴的空间方位也就知道了。上述求解过程 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
δ
0~90 0~45
左旋逆 冲断层
λ
90~180
右旋逆 冲断层 右旋逆 断层 右旋正 断层 左旋走 滑断层 左旋走 滑断层 逆断层
180~270 270~360
0
90
逆冲断层
180
右旋走 滑断层
270
正断层
45~90 左旋逆
断层
有人用断层的倾向代替走向,倾向指下盘断层面向上的法线之水平投影的方 向,倾向恒等于走向加 90°。在地震学中,通常已较少用倾向描述地震断层。
6
由于P波辐射花样的固有特征,愈靠近节面,P波愈弱,初动方向愈不易辨认。 再有,由于地表台站布局的限制,观测数据点在震源球面上的覆盖范围经常难以 令人满意,当在震源球面上某位置有零散的初动方向数据时,它只能告诉你该点 应处在P波的正象限或负象限,但不能获得节面与此观测点间的角距离有多大的 信息(震源球面上某点观测到的波的振幅大小或波形资料,则含有节面离该点角 距离有多远的信息) ,因而零散分布的初动方向数据对解答起不了多大的约束作 用。此外,经常有矛盾的P波初动方向读数。上述这些因素常引起解答的不确定 性。 为解决这些问题,对于较大的远地震,目前多利用在不同方位且具有不同震中 距的台站上获得的地震波形记录来反演震源机制解。对地方性的中小地震,有人 提出利用从震源向上射出的直达P波(Pg)和直达S波(Sg)引起的地动位移振幅比 求解震源机制的方法[5-7]。 由(2.1)—(2.3)式可见,利用直达P波( u r )和 SV 波( uθ )或 SH( uφ )的振幅 比,实际是利用它们的辐射花样的比值来求解震源机制参数。振幅比的辐射花样 随空间方位的变化比单种波的辐射花样要强烈得多。在力偶平面内(图 3.2)振幅 比的辐射花样呈8瓣分布。从此意义来说,只要有正确的直达波的观测振幅比, 且观测值归算到震源球面上后的位置是正确的话,振幅比观测对震源机制参数有 较强的约束能力。 (但是,振幅比的测量误差和射线在震源球面上出头点位置的误 差也容易引起地震节面解的大误差。 )此外,对于近震,可近似认为仪器对直达P 波和S波的频率响应是相同的,求振幅比时可以消去仪器影响。 但在实用中, 也存在一些困难。 主要困难是直达S波的识别和结构影响的校正 。 求震源机制解的理论模型分析的皆是直达P波和直达 S 波的振幅比,对于近 震,确定初至S波振幅常常比较困难,特别要使用垂直向的 SV 波初动振幅时[5,6], 测量更困难些。 观测量是地动位移, 为求震源机制解需要将地动位移的振幅比校正为入射波位 移的振幅比。例如,Kisslinger 等(1981)的程序[5],用的是地方地震的P波和 SV 波 垂直向地动位移的振幅比 (USV/UP)Z,由于地震较近,用的是上行直达波引起的地 动位移,回避了地壳内结构对波的影响,只考虑了自由表面的作用。若令垂直向 地动位移振幅比(USV/UP)Z 与入射波垂直向位移振幅比(uSV/uP)Z 的比值为G, 图(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