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与艺术的融合

合集下载

浅析设计中艺术与商业的关系

浅析设计中艺术与商业的关系

17 ・ 0
艺术 设计行业 目前正 在进入 一个历史 上少有 的
艺术设 计发 展的必 由之路 , 们必须 自觉 、 我 主动地把
握知识 经济社会 的特 点 , 设 计 思想 、 计 观念 、 使 设 设 计方法 、 设计手 段 、 设计 传播 等诸多方 面打上 信息时
突飞猛进 的时代 。随着 世界 经 济 中心 地位 的确 立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追溯 人类 历史 , 不管 是从 西方 到东方 , 还是 从古 代 到现代 , 艺术 设计 无 时 不 给人 类 提 供 着 不 可 缺少 的精神 和物质 服务 , 在 一 定 意 义上 改 变 了我 们 的 并
生 活 。如果说 古代 的设计 是被 动地适 应 人类社 会 发

经 济 发展 与 艺 术设 计
社 会 发展 与 艺 术设 计 之 间 的关 系 , 在社 会 经 济 高度 发展 时期 , 就是艺 术设 计大 发展 的繁 荣 时期 。 也
如在英 国, 为人 类工业 的萌发地 , 高度发 展 的政 作 其 治 、 济 、 化使其 成 为现代设 计 的发 源地 。而在 我 经 文
潢、 服装 、 多媒体 展示 等领域 , 深度 , 其 广度 还在 进一
步 发 展 之 中 。总 之 , 多少 种 需 要 , 应 有 多 少 种 有 就
设计

时代所 相 容等 等 。其 实任 何一件 产 品或者作 品 只要
是 以人为 本 , 为人 所 接 受 , 现 人 的感 情 寄 托 , 就 体 也 体 现 了作 品的魅 力 所 在 。随 着 经 济 的发 展 , 们生 人 存 要求 的变化 , 们 的审 美趣 味也 在 不断 地 发 展变 人 化, 这就 促 使我们 设计 要不 断地走 在时代 的前 沿 , 引 领 人们 的 审美情 趣 。艺术设 计影 响着人 们 的生存方 式 。以计算 机 网络为代 表 的信息技 术高 速发 展的今

音乐的艺术性与商业化

音乐的艺术性与商业化

音乐的艺术性与商业化00413021 周家丽人类的音乐(尤指西方音乐)由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音乐形式发展到当代音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革。

这其中一个显著的过程,就是音乐的商业化。

音乐商业化的进程有着音乐和商业方面的背景。

文艺复兴时期以前,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音乐,一是教会出于钳制人民思想之目的而炮制的宗教音乐,二是在民间广为流传却无地位可言的世俗音乐。

这些音乐显然不可能发生商业化。

文艺复兴后,在解放人性思潮的影响下,音乐形式得到空前发展,产生了巴洛克音乐,以至后来的古典乐派与浪漫主义乐派。

然而这些音乐定位于高雅艺术,产生的作品多为宫廷贵族所享,并不适合商业化。

直到20世纪初,爵士乐这种汇集了世界诸洲文化的音乐形式在美国诞生,才为音乐的商业化带来了契机。

爵士乐之所以适合商业化,是因为它是一种真正属于大众的音乐——它无论从欣赏还是演奏的角度讲,都不需要很高的成本;它谐谑、自由而富于活力,在美洲大陆有着广阔的市场。

当然,工业革命带来的诸多成果(如世界市场的形成、音乐录制和复制技术的发展等)也为音乐的商业化带来的不可小视的影响。

自此以后,音乐的商业化进程一直没有停滞。

时至今日,商业成分已经渗入到了音乐的许多部分——创作、制作、出版、发行……音乐与商业进行了充分的结合。

不可否认,艺术与商业分属两个范畴,而艺术性才是音乐的本质属性。

将商业成分带入音乐,必将影响到音乐的艺术性,而且这种影响具有两面性。

近现代音乐之所以走上商业化的道路,首先是出于商业运作带来的好处。

第一,现代音乐的制作对设备、技术、场地、多人分工配合和其他一些条件的要求都比较高,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商业行为最有可能提供这些资金。

第二,一件音乐作品若要体现它的艺术性和生命力,就不能只停留在作曲家自娱的层面,而是应该被推向广大听众,在带给他们艺术享受的同时,接受他们的鉴赏、评价与筛选。

商业运作具有渠道系统化、效率高、市场广泛等特点,其用以推广音乐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电视植入式广告应做到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结合

电视植入式广告应做到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结合

电视植入式广告应做到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结合摘要:近几年来植入式广告发展迅速,借助于网络、电视、电影等媒体延伸向各个方面,已然获得了媒体与广告主的青睐,然而过于“露骨”的广告植入却给观众收视造成了障碍,使其心生厌恶的情绪,如何做到合理有效、富有艺术美并且不至于引起观众反感的植入广告,将是业内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点。

文章通过对近两年热播的都市爱情情景喜剧《爱情公寓》内植入广告的分析,来阐释电视剧植入广告的原则与方式。

关键词:爱情公寓;植入广告;艺术性植入式广告,又称植入式营销,是指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甚至服务内容策略性地融入电影、电视剧或电视节目内容中,通过场景的再现,让观众留下对产品及品牌的印象,继而达到营销的目的。

它是一种隐蔽的广告形式,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从它的定义看来,植入式广告讲求的应该是其悄无声息的“说服”作用,不能因其存在而影响影视作品的艺术审美,从而导致观众对此不满。

这几年中,植入式广告在中国本土市场上可谓是“呼风唤雨”,不论是一年一度的春晚中植入的搜狐、国窖1573,还是冯小刚贺岁电影中植入的海南航空公司、招商银行信用卡等,无处没有植入广告的身影,同时,精明的广告商们还瞄准了电视剧市场。

然而,观众收看电视剧,其根本目的只是为了娱乐自我,并不想在收视的过程还会被各种各样的“雷人”广告“电”到,于是,对于广告商和电视台来说,如何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又不破坏电视剧的艺术审美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植入广告需要做到与电视剧融合以及黏合,顾及人们的生活常识、受众心理、观赏规律等。

一、电视植入广告的几种类型根据品牌及产品信息植入方式的不同,植入式广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场景植入,也就是在影视剧的场景设置中,安排展示出某品牌或产品信息的实际物品,如广告牌、品牌标志等,这是一种比较消极的被动植入传播方式,由于植入的广告指示作为背景等场景一闪而过,除非给予特写一般不会太引人注目,所以适用于那些知名度比较高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比较熟知的品牌。

电影产业:艺术与商业的平衡

电影产业:艺术与商业的平衡

电影产业:艺术与商业的平衡在电影产业的广阔舞台上,艺术与商业的平衡一直是导演、制片人和观众之间微妙的博弈。

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其核心价值在于表达创作者的创意和情感,同时,它也是一项商业活动,需要吸引观众、创造利润。

如何在艺术追求与商业成功之间找到平衡点,是电影产业永恒的话题。

艺术性是电影的灵魂。

电影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情感体验。

导演和编剧通过电影讲述故事,探讨人性,反映社会现实,甚至挑战观众的思考。

艺术电影往往追求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深度,它们可能不追求票房,但能够赢得评论家和电影节的青睐,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电影也是一项商业活动。

制片人需要考虑成本回收和利润,因此,电影的制作和发行往往需要考虑市场需求和观众口味。

商业电影通常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它们通过明星效应、特效场面和紧凑的剧情吸引观众。

商业成功可以为电影公司带来资金,支持更多的艺术创作。

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寻找平衡,并不意味着两者必须相互妥协。

事实上,许多成功的电影都证明了艺术性和商业价值可以并存。

例如,一些独立电影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主题赢得了观众和评论家的认可,同时也在票房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而一些主流大片,如《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不仅在艺术上有所追求,更通过精心的制作和营销策略,实现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为了实现这种平衡,电影产业需要不断创新。

技术的进步为电影制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使得艺术表达和商业运作可以更加紧密地结合。

同时,电影市场也需要更加多元化,为不同类型的电影提供生存空间。

电影节、艺术影院和在线平台为艺术电影提供了展示的机会,而大型连锁影院和流媒体服务则为商业电影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总之,电影产业的艺术与商业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电影人、观众和市场共同努力。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我们可以期待电影产业在未来能够更好地融合艺术与商业,为世界带来更多优秀的电影作品。

商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启示

商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启示

据统计 ,2 0 —2 0 0 4 0 5年 爱丁堡市艺术 节 分 。据 爱丁堡市政 府发布 的报告 称 ,2 0 - 04
( 年 )一 共 吸 引 了约 3 参 与 者 ,在 这 些 全 1 9万 参 与 者 中有 3% 为 当地 居 民 ( 丁 堡 市 区 ) 3 爱 . 20 0 5年 爱 丁 堡 市 艺 术 节 ( 年 ) 对 爱 丁 堡 市 全
堡 市 带 来 了约 3 7 0 0万 英 镑 的 经 济 效 益 和 7 0 7
万的净收入 。
家 、 何 团体 或 个人 都可 以获 得邀 请 . 组 委 游 业的兴旺 ,国 内外 游客人数达 到爱丁堡城 任 但
会在艺术上 、 经济 上、法律上 , 生活上不 为参 市 人 口的一倍 以上。有关统计数据表 明, 旅游 加者承担 任何义务 。边 缘艺术节参 加者的 活 业 为爱丁堡每年带来逾 1 亿 英镑 的收入 .提 1
维普资讯
i业 与艺术 的完美结合
爱丁 堡 国 际 艺 术节对 发展文化创意产 业 的启示
文 /夏
丁堡市是英国
, 一
1
乃 至 整个 欧 洲 文

爱丁 堡 市 目 ; 螓 撩
活 动 贯 穿全 年
-
节其褰j 媲 对 爱 丁 堡
0


万 人 争 睹 这 庄 严 而 华丽 的场 面

。 一
内人 都 会 在 悠 长 的 苏 格 兰 风 笛 声 中 感
t I1
,
-
,
@ B9 ~ E3 更 为 引 人


"

艺 术 节 最 引人 注 目 的旅 游 节 目

垒城 市 所 蕴 含 的 深 厚 文 化 内 涵

影评分析这部电影如何平衡商业与艺术

影评分析这部电影如何平衡商业与艺术

影评分析这部电影如何平衡商业与艺术影评分析:这部电影如何平衡商业与艺术在电影的广袤世界中,商业与艺术的平衡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且颇具挑战性的课题。

有些电影过于追求商业价值,沦为纯粹的娱乐快餐,缺乏深度和内涵;而另一些则过度强调艺术表达,曲高和寡,令观众难以产生共鸣。

然而,总有一些出色的作品能够在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目标之间找到巧妙的平衡,给观众带来既具有观赏性又富有思想性的视听盛宴。

今天,我们就以电影名称为例,深入剖析它是如何实现商业与艺术的完美融合的。

商业性是电影制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首先,从演员阵容来看,电影名称汇聚了一众备受观众喜爱和认可的明星。

这些演员不仅拥有出色的演技,更具备强大的票房号召力。

他们的加盟无疑为电影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和观众,成为影片商业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

在视觉效果方面,电影名称更是下足了功夫。

无论是宏大的场景构建,还是精细的特效制作,都让人眼前一亮。

电影中的动作场面惊心动魄,画面美轮美奂,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种对视觉效果的极致追求,满足了观众对于电影视听享受的期待,也增加了影片的商业吸引力。

此外,电影的宣传和营销手段也对其商业表现起着关键作用。

电影名称在宣传上精准定位目标受众,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广泛而有效的宣传。

线上线下的海报、预告片、社交媒体互动等,都成功地营造了话题和热度,让观众对影片充满期待,从而在首映时吸引了大量观众走进影院。

然而,仅有商业元素的堆砌远远不足以成就一部经典之作。

电影名称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并未忽视艺术的表达和内涵的挖掘。

在故事层面,影片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且发人深省的故事。

它并非简单地迎合观众的喜好,而是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情节设置,深入探讨了人性、社会问题等深刻的主题。

这种有深度的故事不仅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还能让观众在观影后产生思考和回味。

在角色塑造上,电影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丰满。

他们不是单一的平面形象,而是具有复杂性格和内心世界的个体。

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两者关联

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两者关联

二者联系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是属于电影类别的两个概念。

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区别,并不在于前者有商业性而没有艺术性,后者又只有艺术性而无商业性[15]。

只要是电影,它在本体属性方面总是同时具有商业性和艺术性。

区别只在于这两种属性在不同类别中各自表现出强势与弱势,形成不同组合,因而导致影片在精神结构、叙事策略、形式特征等方面更细致的分化。

所以,有些艺术电影会因为雅俗共赏而获得可观的商业回报,如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因为艺术影片也照样具有商业性;而有些商业电影也会因为制作的精美获得较高的艺术品味,如史庇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

目前,好莱坞和香港电影,是商业电影的典型代表;而欧洲电影,则是艺术电影的翘楚[16]。

既然是商业电影,就要遵循一定的商业规则,影片中就必然存在很多商业性元素;而艺术电影,由于不以盈利为最终目的,从而摆脱了商业规则的羁绊,创作者就能随心所欲地表达一些来自心灵的真实的东西;因此,艺术电影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具有先锋性和探索性。

但如果我们来考察一下电影本性的话,我们会发现,其实商业性是电影与生俱来的特征。

因为电影不像绘画、雕塑、诗歌那样,富有富的玩法,穷有穷的玩法,电影本来就是一个奢侈品。

如果创作者没有钱,可能连胶片都买不起;如果创作者拍出来的电影不受欢迎,不能收回投资,那么创作者也就很难再有拍片的资本和机会,“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艺术才华又怎么能够表现出来呢?其实,说到底,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不应该是对立的,也不存在一个是“下里巴人”,一个是“阳春白雪”这种分类法;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应当彼此借鉴,形成交融和互补。

我们应当把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看成人类文化长廊中的两枝奇葩,用正确的眼光去衡量它们、欣赏它们。

中国电影的突围之路1.1注重国际营销策略现在,世界电影的商业化趋势愈见明显,国际电影节也表现得日益商业化。

电影节逐渐成为电影营销的工具,耍进入国际市场,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在国际电影节上成功[11,13]。

跨界艺术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跨界艺术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跨界艺术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跨界艺术是指在艺术领域中,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随着人们对艺术的需求多样化和创新的追求,跨界艺术在当代艺术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跨界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以及其对艺术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艺术与科学的交叉与融合艺术与科学是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在许多方面产生了令人惊艳的创新。

例如,艺术家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如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创造出更具沉浸感和视觉冲击力的作品。

科学家借鉴艺术的创造力,将科学知识以更直观和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大众,提高科普教育的效果。

二、艺术与技术的交叉与融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艺术与技术的交叉与融合变得日益紧密。

艺术家可以利用各种数字媒体和软件工具,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形式。

例如,数字艺术、互动艺术和虚拟艺术等,都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而技术的发展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使艺术家可以更好地实现他们的创意和想象。

三、艺术与人文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艺术与人文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最为常见和深入的一种跨界艺术形式。

艺术家可以通过对历史、哲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和理解,创作出更具思想性和深度的作品。

同时,艺术也为人文学科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观众能够通过视觉和感官的体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人文主题。

四、艺术与商业的交叉与融合艺术与商业的交叉与融合在当代艺术中越来越普遍。

商业的支持和赞助为艺术家进行更大胆的创作提供了条件。

同时,商业市场也越来越重视艺术的价值,推动艺术市场的繁荣。

艺术家本身也开始注重营销和商业化,通过与品牌、企业的合作,实现了艺术与商业的双赢。

总结来说,跨界艺术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不仅拓宽了艺术的创作领域和边界,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灵感和思考方式。

艺术与科学、技术、人文学科和商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不仅丰富了艺术形式和内涵,也为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跨界艺术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开展多领域的合作和交流,并推动跨界创作的重视和支持,为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与艺术的融合
【摘 要】张艺谋电影艺术成为众多电影评论家、文
学批评家的评论焦点。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 张
艺谋最早走了一条“跨国的中国电影”新模式, 运用艺术
化电影技术结合本土化的小说进行再创造, 完美地体现了
其艺术审美情趣, 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电影的“东方魅力”,
并使之走向了世界, 文章以此为契机来分析。

【关键词】商业;电影;张艺谋;策略
一、商业操作手段下的张艺谋电影
张艺谋从1982年进入影坛以来,始终创作不辍。他以
其作品示范了不同时代所要求的艺术选择和出路,对新时期
电影30年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筚路蓝缕的突出贡献。透
过他的一系列创作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时期以来中
国电影遭逢的语境变化,以及张艺谋对之所做出的敏锐反应
及其造成的广泛影响。而作为中国电影人张艺谋,学习和借
鉴了香港和美国好莱坞电影的许多成熟的做法,从影片的前
期筹备到后期的宣传营销充分利用国际先进的技术设备和
海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大牌明星,缔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
票房奇迹。一部好的电影,不但要追求艺术个性,同时也要
追求商业和艺术的两全其美,而营销像在其它商业经营领域
一样,起到了激活全局、攸关成败的关键作用。
(一)品牌策略
电影《英雄》在国内所创造的票房奇迹不仅使电影界,
也使新闻界、文化界和一般国民感到震惊。《英雄》剧组几
乎囊括了当时最具市场影响力的人物,在张艺谋导演自身的
电影品牌宣传下,观看他制作的电影的电影粉丝们同样也会
义无反顾的继续相信选择他的电影。在这种电影营销策略下,
无疑就增加了很多电影的潜在观众。只有在进行准确市场定
位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观众是非常愿意到影院观赏国内外最
优秀影片体验无与伦比的现场感受的心理,才能发挥独树一
帜的艺术性和商业性完美融合这一独特销售主张,使目标观
众群及社会公众对影片品牌产生清晰的认知。
(二)造势策略
营销电影首先要抓住传播环节。好莱坞国际化的宣传造
势是世界上其它国家无可比拟的,它拥有健全的机制、完善
的装备、充足的资金而独立运行,它充分利用一切媒介大造
声势。《英雄》宣传费,据说新画面投了大约1500万,以期
通过专业设计创意及有效的传播,在相关推展、广告、事件
营销与公关活动中始终保持影片视觉形象与诉求核心的统
一。张艺谋《英雄》和《十面埋伏》的合伙人张伟平曾经指
出电影商业运作的核心是“事件”营梢,最好是制造“盛事”,
因为只有“事件”尤其是“盛事”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媒体和
社会的关注,自然而然地炒作出一种文化消费的氛围。他说:
“推动片子的手段,要由小变大,从娱乐新闻变成家喻户晓
的文化事件,成为每一张嘴茶余饭后的谈资才行。”
二、商业操作手段对电影风格形成产生的影响
(一)作为商品的电影与艺术之间的矛盾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商业电影
行业迅速繁荣起来,并逐步走向了市场化的道路。在市场经
济的竞争中,营销水平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整部电影的成败,
继而影响导演的再拍摄。但我国的电影营销目前仍处于较低
水平,有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存在。从营销策略方面来看:中
国商业电影创作本身存在问题;后电影市场开发不充分;拙
劣的电影促销手段削弱了电影自身的艺术性等。从营销理念
方面来看:营销者对观众现实和潜在的需要把握不准确;电
影观众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过高等。这一系列问题伴随着中国
商业电影营销的发展而日益凸显,从各个方面对其产生了不
利影响。
(二)张艺谋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之间调和和创新
以张艺谋为例,面对如此情况下,他正视我国商业电影
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探求可行的对策,对于整个中国电影
产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商业电影营销者应以市场为
导向,切实完善营销策略:提高中国商业电影本身的创作水
平;协调商业电影定价与观众的支付能力;充分开发中国后
电影市场;优化电影促销手段,保鲜商业电影的艺术性。此
外,应当提倡健康的电影营销文化,正确引导文化价值走向:
适当弱化电影营销的经济目的,注重其文化艺术内涵;提高
行业人员的文化艺术水平,营造良好的营销氛围。
三、营销所产生的效果、创新所带来的正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社会下,商业化的电影营销策略给张艺谋的电
影带来了正负不同方面的影响。好的方面比如有,良好的银
行信贷营销策略为电影的融资带来了坚定地基础。2011年,
国内著名导演张艺谋作品《金陵十三钗》投资共计近6亿元
人民币,其中银行贷款近1.5亿元,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这些导演和演员对于广大观众和商家具有很高的号召力和
吸引力,他们是商家眼中的摇钱树,掀起了艺术文化的热潮。
上面说的都是好的方面,不过也有为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比
如,倾力打造的武侠巨作《英雄》,高关注、高成本、高收
益的“三高”套路,一时间引来了广大电影商家竞相效仿。
不可否认,这为国内商业电影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
作用,却也留下了电影内容空泛的硬伤。电影人将更多的关
注点放在了阵容排场、视听效果等直接感官层面,无意间忽
视了商业电影之为电影的内涵,从长久角度来看,这必然会
限制电影营销的发展。
四、电影营销策略形成的背景或原因
(一)大众话语权的建立
在电影界,张艺谋之所以会转变为商业策略,是当时我
国的整个电影文化市场和社会环境分不开的。伴随市场经济
的发展,对物质商品的追求超过美学、文学的精神探讨,大
众话语权得以确立。这也就意味着消费者因具有自由选择权
决定了商品再生产。而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满足他
们的消费心理,就必须采取适合他们的电影策略。
(二)消费文化的兴起
九十年代中国进入政治经济文化的转轨时期,伴随改革
开放和西方文化思想的传播,中国社会的深层文化语境与八
十年代相比出现了巨大的转变。九十年代尤其是九十年代中
后期,作为第五代电影创作人之一的张艺谋在不同程度创作
上受到日常生活审美化影响,大量现实生活影像、人物生存
体验、原生态时代风貌进入影片,强调历史批判、追求宏大
叙事的精英主体意识逐渐淡化。
虽然在成功的电影营销策略下,张艺谋很好的完成了自
身电影的风格转变,但是如要要想提高国内商业电影的营销
水平,首当其冲便应在电影创作本身下足功夫。商业电影的
商业属性固然重要,但若想在市场中走得更远,就必须要以
优秀的电影创作为支撑。电影内容是整部电影创作乃至营销
的根本所在,倘若一部电影拥有了完整的故事、细致的情节
以及深刻的寓意,它才能够以此为基础去扎实地制作和有效
地推广。电影的成功在于营销,也在于创作,只有当创作能
力提高时,正确把握观众的消费需要便是一名优秀的电影营
销者所需要具备的素质,才能提供更好的条件去开展营销。
相信只有这样,电影的未来才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陈捷.《第五代电影:现代性的追求与反思》.中国电
影出版社,2005.
[2]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王一川.《张艺谋神话的终结》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4]李道新.《电影批评史 1897-2000》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
[5]张颐武.《第五代与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 《当代电
影》2005. 3.
[6]曹霁.《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生态描述》《电影艺术》
2004.4.
[7]蓝爱国.《后好莱坞时代的中国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4.
[8]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
译林出版社 2000.
[9]贾虹琳.电影营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
社.1999.
[10]尹鸿.跨越百年,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1]张银枝.中国电影营销分析[J].文艺争鸣.艺术评
论.2010 年第6期.
[12]詹庆生.营销视野中的中国电影[J].影视艺术.2005 年
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