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合集下载

地方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评估

地方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评估
设计评估流程
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设计评估流程,包括数据收集、整理、分析、 评审等环节。
制定评估标准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评估标准,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地方科研机构创新能
05
力现状分析
创新投入现状
创新资金投入
地方科研机构在创新活动中投入的经费、设 备等物质资源情况。
创新人才投入
地方科研机构在创新活动中投入的科研人员 数量、素质和结构情况。
评估方法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文献调研、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数据分 析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根据评估目的和范围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确保 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地方科研机构创新能
02
力概述
创新能力定义与特点
创新能力定义
创新能力是指个体或组织在科学、技 术、文化等领域中,通过不断学习、 实践和探索,产生新知识、新思想、 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
跨学科合作
地方科研机构需要加强不同学科 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实现跨学科 合作,推动科技创新的整体发展。
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
03

创新投入指标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反映地方科研机构对研发活动的经费 支持力度,计算公式为研发经费总额 与GDP的比值。
研发人员占比
反映地方科研机构对研发活动的重视 程度,计算公式为研发人员数量与总 员工数量的比值。
创新过程指标
科研项目进展率
反映地方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计算公式为按时完成的项目数与总项目数的比 值。
科研成果转化率
反映地方科研机构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计算公式为成功转化的科研成果数与总成果数 的比值。
创新产出指标
专利申请量
反映地方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计算公式为一定时间内专利申请的总数。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组长:贾敬敦副组长:赵红光王振林杨经学主要研究人员:杨经学张亮王强霍明李俊清张超王云诚宋长青马伟编者按经过十五年的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集成转化的前沿阵地,农业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的摇篮,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的培育基地,促进农民增收就业的重要渠道,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力引擎。

其创新能力评价既是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活动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2015》是2015年度国家创新调查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系列报告的延续,是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尺度形成的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指数以及发展情况的综合评价。

报告包含园区创新支撑、创新水平和创新绩效三个一级指标和十八个二级指标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据2014年10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填报数据,采用赋权加总、差异分析、效率测算、聚类分析以及纵向对比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总体创新能力发展以及各分项创新能力指标的状况进行了评价与分析,从而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尽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中仍然存在园区之间、地域之间创新能力差异较大、创新水平略显不足等问题,但较2013年相比,园区多方发展已经有所改善,整体发展呈现上升态势。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经济发展以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为加速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总体评价篇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总体发展情况从10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指数来看,2014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指数差异仍然较大,变异系数为26.49%,但相对于2013年的园区创新能力变异系数为38.53%有所下降,这说明园区之间创新能力指数的差异有所缩小。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第25卷 第2期2010年4月北 京 农 学 院 学 报JOU 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 Y OF AGRICU LTU REVo l.25,N o.2A pr.,2010收稿日期:2010 03 05;修订日期:2010 03 20 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9102006)作者简介:李娇,1986年出生,女,内蒙古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通讯作者:胡宝贵,1965年出生,男,北京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农村产业经济研究,E mail:hub aogui@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李 娇,胡宝贵*(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2206)摘 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的重要领域。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主要包括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两个方面。

通过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关 键 词:科技创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中图分类号:F061 5,F 2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 3186(2010)02 0078 03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Innovation Ability at Home and AbroadLI Jiao,H U Bao gui*(Eco no mics&M anagement College,Beijing U niv ersity of A g ricult ur e,Beijing 102206,China)Abstract :T 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ical innovatio n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topic of scientif ic and technical inno vation ability r esearch.There are tw o aspects on the evaluation of reg ional science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ability,one is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other is the m ethods of evaluation.T his paper gives the rev iew and sugg estio n on them.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 y;innovation ability;evaluation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发展区域经济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1]。

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区域经济发展从有形的物质资源主导型向创新能力主导型转变,地区之间的竞争也从依赖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建立在知识资源、创新能力之上的区域竞争优势。区域创新能力成为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位优势。研究和评价区域创新能力是提升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一、区域创新系统概念的提出与演化上世纪八十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首次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他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一个主权国家内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中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作用促进了新技术和组织模式的开发、引进和扩散”。其后,学者们不断对国家创新系统进行研究探讨。国家创新系统不仅仅包括进行R&D的机构网络,如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与用户之间结成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包括相关的激励和调节系统,如政府政策和相关环境。在区域创新系统中,企业是区域创新的主体,处于系统的中心地位,其他主体实际上是为企业的创新提供服务的。政府部门作为网络中的一个基本节点,在积极营造区域创新环境、促进创新网络的形成、有效规范地方市场行为以及挖掘区域内部潜在创新资源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研院所和大学是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和科技创新源,通过知识的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和竞争力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为区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证。区域内的各类中介机构,不仅可以促使技术知识创新资源按照市场机制进行扩散、流动和有效整合,而且可以为中小企业在风险投资、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应用推广、无形资产评估、企业资信评估、战略咨询、法律顾问和财会管理等方面提供综合服务,降低创业风险,从而促使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与竞争力的提高。二、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区域创新能力构成分析区域创新能力是指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对创新资源进行创造性集成,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新的能力集。其中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以及由区域文化、经济、机制、社会服务等环境要素的创新组合决定的支撑创新能力,构成区域创新能力集的能力基。由能力基可衍生出包括区域知识创造能力、传播能力等区域创新能力构成的能力集。1、技术与技术创新能力。目前学者们所普遍接受的一个技术创新的定义为:技术创新是指“从一项新产品、新工艺或新的社会服务方式设想的产生和形成开始,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和成功到达市场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主要表现在新产品、工艺、服务的创新和改进;资源的有效开发及利用;新技术的发明和利用;新需求和新市场的开拓与占领。技术创新是以创造性和市场成功为基本特征的周期性技术活动的全过程。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区域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体现。在整个区域创新系统当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其进行技术创新的直接动力。2、制度与制度创新能力。制度创新是指对现存制度的变革,它的实质是一个社会以新的、更富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取代旧的缺乏效率的制度安排,包括产权制度、竞争规则、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各种主要的正式规则或非正式规则。好的制度选择会促进技术创新,不好的制度选择将导致技术创新离开经济发展的轨道从而被其所抑制。在区域创新体系当中,政府是制度创新能力的主体,是区域创新活动规则的制定者。政府通过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对各个行为主体的创新活动进行规范和协调;从全局出发对区域创新活动进行规划和引导;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行提供服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通过对教育的投资,提高人们的素质和增强创新能力,以及提供创新信息,推广创新技术;通过制定宏观政策、采购政策、产业政策和对科研机构、各大学的投资直接推动创新系统的运行。3、支撑创新能力。支撑创新能力是由区域文化、经济、机制、社会服务等环境要素的创新组合决定的支撑创新能力要素,是对区域创新活动影响最大的环境背景要素,是区域创新能力结构系统中的基础要素,包括区域的经济环境、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生活环境以及智力资源等方面。学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是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知识和人才保证。中介机构在政府、创新主体、创新源以及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发挥桥梁、传递、纽带作用,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技术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是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组成区域创新能力的三元结构中,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能力的核心,在区域创新能力的结构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支撑创新能力要素是对区域创新活动影响最大的环境背景要素,与区域创新网络中各个节点的相互作用;技术创新能力与支撑创新能力要素形成良性互动,形成最有效的运作方式和实现最有效的组合,必须形成有利的制度创新体系。而制度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保障要素,对区域内方方面面都产生重要影响,是一种总体性的支持性能力。三、创新指标体系构建为了系统地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高低,我们首先要选取不同的指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然后给予这些指标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这个指标体系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整体评价。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法有多种,我们采用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首先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自上而下分为技术创新能力、网络支撑创新能力和环境支撑创新能力。进而根据对区域创新内涵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参考,选取近百项基础指标,然后进行分析和筛选,剔除那些被替代和可以被包容的指标,最终形成如表1的指标体系。四、指标体系计算方法1、指标量的确定。对于我们所选取的定性指标,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首先评价该指标量的等级,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分别对应1.0,0.8,0.6,0.3,从而实现对定性指标的量化。对于定量指标,由于不同量纲之间无法相互比较,我们通过用同一指标的最大值去除每一个指标的方法将其无量纲化。2、指标权重设定方法(1)标度值的确定。指标权重的设置对于最后的评价结果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权重设置很可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根据层次分析法,我们采用Saaty等人提出的1-9的尺度来比较指标两两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表2)对介于上述判断之间的情况,我们采用2,4,6,8来处理。在B与A比较时,我们用A与B比较所得到的标度值的倒数来表示,从而可以得到指标之间的两两比较矩阵。(2)比较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我们要求比较矩阵的一致性应该保持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就要进行比较矩阵的一致性检验。(a)计算比较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b)计算抑制性指标CI=(λmax-n)/(n-1),其中n是比较矩阵的阶数;(c)将CI与随机一致性指标RI相比较得到CR=CI/RI。当CR<0.1时,我们就认为比较矩阵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要对其进行修改,直到达到满意为止。(3)计算权重。通过一致性检验的比较矩阵的最大特征跟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经过标准化之后,即可作为该组指标对于上一层的权重。在此之后,我们还要计算每一层的指标对目标的相对权重。我们设目标层为第一层,则第K层对第一层的相对权重为:αk=Ak×αk-1这样,我们可以得到最底层对任意一层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如果一共有s层,最底层对第一层的相对重要性权重为:αs=As×As-1×…×A3α23、区域创新力计算与评价。通过以上工作,我们得到了指标层对每一准则层直到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只要将先前经过处理的指标量的数据与其权重相乘之后加总,便可以计算出区域创新能力以及每一准则的得分。通过对不同区域得分之间的比较,就可以找出本地区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区域创新实践提出建议。。

湖北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湖北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第2 8卷第 1 期 20 0 9年 3月








V0. No 128 .1 M a oo L2 9
J u n l o W u a P ltc n c U ie s y ora f hn oye h i n v ri t
文章 编号 :0 94 8 ( 0 9 0 - 9 4 10 -8 1 2 0 ) 1 0 4 3 0 4
技术 创新投 入指 为保 证创新 活 动 的成功 而投 人 的各 种生 产要 素 , 包括 有 形 要 素 和 无形 要 素 。 由于 无形要 素 的投入 指 标 的测 度 数 据 很 难 获 得 , 以通 所 常情 况下 都用有 形 的投入 要素来 反 映技 术创 新 的投 入 能力 。本文 采用 国有企 事业 单位 专业 科 技人 员数

李曼 晶
( 武汉工业学 院 经济与管理学 院,湖北 武汉 4 0 2 ) 30 3

要 : 分析 区域技 术创 新 能力 内涵 的基 础 上 , 建 了一种 改 进 的技 术 创 新 能 力评 价 指标 在 构
体 系, 并选取 了 l 4个要 素作 为评 价指 标 , 通过 采 用 因子 分析 方 法对 湖 北省 技 术 创新 能 力进行 了定量 评价 和分析 。研 究 结果 显示 , 北省技 术创 新 能 力总体 上处在 全 国 中游偏上 的 水平 , 湖 个 别指标 对技 术创 新 的贡献 率还有 待提 高。 最后 有针对 性地提 出 了对 策和 建议 。
究。
技术 创新 产 出能力 反 映评价 对象 的技 术创 新 的
实 力和 创新投 入所 带来 的结果 。技 术创新 产 出 的形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报告
环境
中国
中国
各地区
评价
特点
能力
报告Hale Waihona Puke 创新 方面发展趋势
评价
能力
地区
区域
一些
进行
现状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是一本对中国各地区创新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的权威报告。 本书基于大量的数据和实地调研,结合国内外创新理论,对中国各区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全面的 评估,旨在揭示中国区域创新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为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决策参考。 报告首先对中国区域创新的总体状况进行了概述,指出中国各地区在创新能力上存在的差异和不 平衡性。随后,报告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等多个维度,对各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了 详细的分析和评价。在创新投入方面,报告了各地区在研发经费、研发人员、创新平台等方面的 投入情况;在创新产出方面,报告重点分析了各地区在专利、科技论文、新产品等方面的产出成 果;在创新环境方面,报告则对各地的政策环境、金融环境、市场环境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报告还对中国各区域的创新特点进行了总结,指出了一些地区在创新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对我国的区域创新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国 各区域的创新能力差异较大,但总体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我也看到了我国 在创新方面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创新投入不足、创新环境不完善等。 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解决。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报告。它不仅全面、深 入地展示了我国各区域的创新能力,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启示和建议。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国的区域创新能力和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
建立相 对完善 、 系统 的区 域科技创 新能力评价指标体 系( 如表 1 所示 ) 。
二 、区域 科 技 创 新 能 力 的 评 价 方 法
科技 创新 是 区域科 技 创 新 能 力 的基本 源 泉 。科
学 研究 能力 主要 取 决 于 高 等 院 校 、 研 究 与开 发 机 构
第3 6卷第 2期
2 0 1 3年 3月
辽 宁师范 大学 学报 ( 社 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Li a o n i n g No r ma 1 U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认为, 影 响 区域 科 技 创 新 能 力 的 主要 因素 索 建 立我 国 区 域 科 技 创 新 能 力 评 价 的 指 标 体 系 , 并 能力 报告 》
依 据 评价结 果对 提 升 区域 科 技 创 新能 力 提 出相应 建 是知 识创 造能 力 、 知识 流 动 能 力 、 企 业 的 技术 创 新 能 议, 这 不仅 有助 于全 面 了解 各 地 区 的科 技 创新 能力 , 力、 创新的环境、 创 新 的 经 济 绩 效 等 。据 此 , 设 置 相 而且对 各 个 地 区 科 技 创 新 能 力 的差 异 性 有 进 一 步 关 的五个 综 合 指 标 , 将 它们 分 别 分 解 为若 干 个 子 指
子、 知识及 技 术流 动 因子 以及 企 业 技 术 因子五 大 主 因子 , 构 建 衡 量 区域科 技 创 新 能力 的综 合 得分 的评 价模 型 , 并 以此科 学地评 价 我国 3 O个 省 级行 政 区域 的科技 创新 能力 。研 究结果 表 明 了各 个 省份 的 区域 科技 创 新 能力 的 不平 衡 , 与 中西 部 地 区 的省 份 相 比 , 我 国东 部 地 区省 份 的 区域 科技 创 新能 力 明显较 强。

区域科技支持能力的评价体系构建

区域科技支持能力的评价体系构建

用, 主要是由科技活动主体来完成。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 又离不开
技支持主体的作用。由此出发, 科技系统 生为科技运行体 系和 } 亍 利技支持体 系两仔 系统。 科技运行体系是—个由科技资源投入,经过科技主体运作,
( 科撼 1 )
龈 刨哲 , 数 反映科技支持体系的硬件建设。 本指
科技管理和服务主体的支持与保障, 即政府、 市场和中介组织科 标采用专家打分法。 科技支撑环境指数 , 是保证科技活动 良好运行的软件环 境, 是科技政策、 金融服务、 文化环境和科技意识等的综合反映。 本指标采用专家打分法
维普资讯
区科支能的价系建 域技持力评体构
文 /刘希宋 于雪霞


区嗡辩 技支 巴 持膏力的内涵
体现—个地区的科技实力 , 并在一定程度 【 = 反映经济增长潜力和 。政府科技三项费 占财政支出比重, ) 是政府财政对科技资
2科技环境建设。是指营造有利于科技活动的软硬环境。 、
域市
略尔; 成都 羲
中波
西安
毫岛
厦n
丈连
相 对效率 08 6 . 6 0州 7 . 2 .41 .2 047 .1 07 9 . 9 06 3 50 52 .2 4 7 0 0 0 9 2
从 D A相对效率 阶结果看, E 各城市科技支持能力差别较 1科技资源投人。 、 主要是指科技活动人员和科技活动经费的 大。 长春、 沈阳、 州 、 广 南
遵循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服务于评价的内容和 目的的原则, 重,反映了企业研发水平,间接体现一个地 区的科技支持能 在借鉴国内外有关科技支持能力评价研究的基础上 , 构建区域科 力 。 技支持能捌 介 j 系如下: 区域科技支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