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探讨
基于可拓的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s g bet edcs n maig hsr l e ytei ea ao fh c nf n vt nait, vr me h hr o n hc i l oj i eio — kn, a ai dsnht vl t no esi ti i o ao b i oec e ot mi w i ne cv i e z c ui t e ic n i ly o t s c g h
a i t,h s c rid o h e e c a e e r h t h ce t i n o ai n a i t v l ai n meh d r vd s a n w s in i c a d b l y a are n t e b n f i lr s a c o t e s i ni c in v t b l y e au t t o ,p i e e c e t n i i f o i o o i f
ZHANG Xi n, TAO Hu - e S Jn x e, ZHANG Ya a y , UI i- u n
( c o lo n o main a d Elc mcEn i e ig S a d n n t u eo S h n o gI s t t o i f Bu iesa d T c n lg , na h n o g2 4 0 sn s n e h oo y Ya ti a d n 6 0 5,C ia) S hn
的评价归结为单 目标决策,实现 了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克服 了单一评价方法所存在 的缺 点。通过对 中国大陆1 个省 市 2
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 实证分析和评价 ,对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进行 了有益的探 索 ,为科技创新决策提供一种科学实用的
新方法。
关键 词 :科 技 创 新 ;创 新 能 力 ;可拓 理论 ;可 拓评 价 中 图分 类 号 :F 0 24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 10 — 9 X 2 1 )3- 4 — 4 0 4 2 2 (0 0 0 - 0 2 0 0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近年来,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研究备受关注。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其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对于高校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进行探讨,并介绍一些常用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旨在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以客观全面地评估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在这个研究领域中,学者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评价体系需要考虑到高校的科研产出。
科研产出是衡量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和影响力等。
常用的科研成果指标包括论文发表数量、专利授权数量、科研项目经费等。
此外,研究者还关注高校科研团队的实力和创新能力,如科研人员的学术影响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指标。
其次,评价体系需要考虑到高校的科研投入。
科研投入对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包括科研经费投入、科研人员数量和结构、实验室设备和科研平台等。
高校的科研投入能力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同时也反映了高校对科技创新的支持程度。
第三,评价体系需要考虑到高校的科技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环境对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科技创新环境包括政策环境、人才培养环境、产学研合作环境和创新文化等方面。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评估高校的科技创新环境是否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发展。
在研究评价指标和方法的过程中,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常见的方法包括文献综述、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等。
通过文献综述,研究者可以了解国内外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可以获取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相关观点和意见。
数据分析则是通过采集相关的数据指标,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评估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可以构建一个综合评价体系来评估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综合评价体系需要将各个指标进行加权,以反映不同指标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程度。
科技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估与提升研究

科技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估与提升研究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科技创新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评估和提升研究,对于推动企业持续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评估方法,并提出提升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首先,评估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
传统的评估方法主要注重技术创新,如专利数量、技术领域的创新性等。
然而,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远不止技术方面,还应包括企业文化、组织创新、市场适应能力等。
因此,评估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时,应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指标,对企业整体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其次,在评估创新能力时,应借鉴既有的评估工具和方法,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进行量化分析。
目前,已经有一些评估创新能力的常用工具,如布鲁克斯法则和赫茨伯格-格罗斯曼矩阵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对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估,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潜力。
然而,各个企业的创新能力评估指标和权重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战略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创新能力评估指标,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量化分析。
在评估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科技创新型企业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以保持竞争优势。
首先,企业应加大对创新的投入。
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研发、实验和试错,需要企业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支持。
因此,企业应合理配置研发经费和人力资源,建立创新研发团队和实验室,鼓励员工提出新创意和尝试新技术。
其次,企业应积极开展合作创新。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需要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
因此,企业应与各类合作伙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创新项目,分享资源和技术。
通过与大学、科研院所和其他企业的合作,企业可以获取更多的创新资源和信息,并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另外,企业还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文化建设。
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优秀的创新人才和积极的创新氛围。
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和技能。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企业和个人实力的重要标准。
因此,建立一套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可以为国家、企业和个人提供一个科技发展的标尺,也可以帮助各方面在科技创新方面找到自己的短板并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研究内容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对参与科技创新的各方面进行厘定,确定科技创新的指标以及这些指标的权重,最终形成一套可用于评价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 制定科技创新的指标科技创新的指标是评价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其研究应该从科技的不同层面进行,例如:-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因此评价科技创新能力必须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出发。
如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技术转让等。
- 人才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灵魂,因此评价科技创新能力必须从人才创新的角度出发。
如高端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流动等。
- 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保障,因此评价科技创新能力必须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出发。
如科技政策、科研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
科技创新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机构中占据的比重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制定科技创新指标的时候,必须对这些指标给出不同的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考虑科技创新指标的重要性、影响范围以及政策、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衡量。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是单一的指标,而是由多个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
因此,需要建立科技创新指标的评价体系来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评价体系中需要定义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目标与标准,明确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个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方法方向,应该是综合性的。
既需要从实际中进行归纳总结,又要从实证分析中推广和普及。
1.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一种常见的科技创新能力研究方法,它可以采用面对面、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调查。
科技企业创新绩效评价模型及案例研究

科技企业创新绩效评价模型及案例研究科技企业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创新是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科技企业如何评价其创新绩效,进而指导和优化创新管理,已成为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科技企业创新绩效评价的模型,并通过案例研究进行实证分析。
一、科技企业创新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创新绩效评价是科技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
科技企业的创新绩效评价涉及多个维度,包括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影响力、研发投入效率、竞争优势等。
科技企业需要通过评价创新绩效来了解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为未来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二、科技企业创新绩效评价模型1.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技术创新能力是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因此评价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企业持续创新至关重要。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可采用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主观评价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专家和管理层的意见,客观评价可以通过评估企业的技术专利和发明创新等指标来衡量。
2. 市场影响力评价模型市场影响力评价是评估科技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可以使用市场份额、销售额增长率、品牌价值等指标来评价科技企业的市场影响力。
同时,还可以考虑客户满意度、品牌知名度等指标来评估企业在市场中的形象。
3. 研发投入效率评价模型研发投入效率评价是评估科技企业研发活动的成本效益的关键模型。
可以使用研发投入与产出的比率,例如研发投入产出比、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率等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研发投入效率。
此外,还可以考虑研发项目的成功率以及研发时间的控制情况等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研发效果。
4. 竞争优势评价模型竞争优势评价是评估科技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的关键模型。
可以使用市场份额、产品差异化程度、核心技术壁垒等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竞争优势。
此外,还可以考虑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战略定位等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案例研究:XYZ科技企业的创新绩效评价XYZ科技企业是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企业。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05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策 略建议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培养与引进并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重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 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鼓励学科交叉和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际优秀科技 创新人才,提高引进人才的待遇和生活环境,吸引更 多的人才来华从事科技创新活动。
包括政府、企业等各类主体的研发投 入,以及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的人 员经费等。
研发人员数量
指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创新活 动的人员数量。
每万人口研发人员数量
衡量研发人员的密度和分布情况。
研发机构数量
包括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研发中心 、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
过程类指标
科研项目数
指在研和已结题的科研项目数量。
总结词
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详细描述
加强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要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 作与交流,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同时,要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推动 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格局。
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
总结词
优化政策环境,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综合评价方法
主成分分析法
将多个指标降维为少数几个主成分,以实现对科 技创新的综合评价。
数据包络分析法
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评价科技创新的相对 效率,考虑投入和产出的多方面因素。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基于灰色关联度理论,从时间序列角度对科技创 新进行综合评价。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研究与评价方法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研究与评价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些企业通常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可以为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科技突破与经济增长。
然而,如何准确评价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成为了一个挑战。
本文将探讨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和评价方法,并介绍其中一些常用的方法。
首先,了解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企业通过独特的技术、商业模式或组织形式,在市场竞争中实现持续增长的能力。
了解企业的创新能力,可以从其技术研发实力、人才队伍、研究与开发投入、技术转化能力等方面入手。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估可以揭示企业的创新潜力和创新动力,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其次,建立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个合理有效的指标体系是评价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指标应具有科学性、完整性和操作性。
这些指标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不同的创新阶段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包括技术创新能力、组织创新能力、市场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等方面的指标。
技术创新能力考察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包括专利数量、科研人员比例等指标;组织创新能力考察企业的组织变革和创新管理水平;市场创新能力考察企业的市场研究和营销策略等;创新绩效则是考察企业创新成果的实际效果。
第三,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AHP)、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等。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可以通过建立层次结构和使用专家判断来确定指标之间的权重;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将多维指标归纳为几个综合指标,简化评价过程;数据包络分析法则可以判断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否达到最优状态。
此外,还可以结合SWOT分析法和财务指标分析法等方法,综合评价企业的创新能力。
最后,在评价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时,需要考虑一些限制因素。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不仅受企业内部的因素影响,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
科技特长生培养的综合素质评价

科技特长生培养的综合素质评价科技特长生培养旨在培养具有优秀科技特长的学生,为国家的科技创新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然而,如何对科技特长生进行全面的综合素质评价却是一个挑战。
本文将从科技特长生的专业素质、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养三个方面探讨科技特长生培养的综合素质评价。
一、科技特长生的专业素质评价科技特长生在相关领域拥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是其成长和发展的基础。
评价科技特长生的专业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学科知识水平:科技特长生应该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理论基础牢固,同时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积极的科研态度。
2. 实验和操作技能:科技特长生在实验和操作技能方面应该表现出色,能够熟练运用实验设备,掌握实验方法,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科技特长生应该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出创新性的科研问题,并能够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二、科技特长生的创新能力评价科技特长生的创新能力是评价其科技特长的重要指标之一。
创新能力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创造性思维:科技特长生应该具备开放的思维,善于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通过创造性思考产生新的科研思路和想法。
2. 科研项目参与能力:科技特长生应该具备参与科研项目的能力,能够积极参加各类科研活动,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并为科研项目做出积极贡献。
3. 创新项目成果:评价科技特长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通过其创新项目的成果来衡量,创新项目的实施效果和影响力能够反映出科技特长生的创新水平和能力。
三、科技特长生的综合素养评价科技特长生的综合素养评价是对其全面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包括学术素养、创新精神、科学道德等多个方面。
综合素养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学术表现和科研荣誉:评价科技特长生的学术素养可以通过其在学术论文、竞赛等方面的表现和取得的科研荣誉来衡量。
2. 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参与:科技特长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通过实践和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造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科学管理研究
第20卷
出的四个主因子(它们概括了原来所有指标的 度较大的指标有:K教育事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
85.894%(累计贡献率)信息,因子选取的效果很 例、X16国家指导性计划项目,这两个指标反映了一
好):(1)在主因子F1中,影响程度较大的指标有:xl 个地区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和一个地区承担的国家重
八个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科技人力资源和科技
(2)计算因子得分。运用SPss中FACTOR模
创新成果的多少,可以将主因子F1概括为科技创新 块中的SCORES功能计算各主因子得分,并算出各
人力及产出综合因子。(2)在主因子F2中,影响程 地区科技创新实力的综合得分,用Z;代表综合得
度较大的指标有:X,技术开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 分,z1;、z2;z3;Z4i代表各主因子Fl、F2、F3、F4的
1科技创新指标体系
如何制定科学、系统、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是 科技创新综合评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仅采用一 个单项指标或某几个指标对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进行 评价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为此,笔者认为 在选择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时应遵循统计学中指 标选取的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和可行性的一般原 则。鉴于我国目前还未有比较系统的评价科技创新 能力的统计指标体系,数据采集较为困难,只能设置 可利用的现有的统计数据和易于收集统计资料的指 标。对于部分虽有价值但无法统计或难以取得资料 的指标,暂不纳入指标体系,从而使指标体系具有较 强的可操作性。
3实例运用及结果分析
根据建立的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 系,本文选取我国除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 疆外的25个省市自治区的指标统计数据进行综合 评价,以验证该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通过运用sPSSl0.0统计软件中的FACTOR 模块,分析计算数据,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评价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可以从 以下四个综合指标去考虑,即通过因子分析法抽象
重、x9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X10 得分,
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X,。新产品产值
Zi=(O.51893×Z“+0.17155×Z2i+0.09747
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四个指标,它们从企业的角度反
×Z3i+0.07100×乙i)/0.85894
映了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及科技创新产品产值对
根据科技创新活动的自身特点和指标体系设置
的基本原则,本文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科技投入、 科技创新产出三方面选择了如下16个指标: 1.1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指标
(1)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X1(单位:人):即登 记注册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地区人口的比率;(2)每万 人高校教工数X2(单位:人);(3)从业人员受教育程 度磁(单位:%):该指标选用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 文化程度的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4)研究与发 展全时人员当量X4(单位:人年):研究与发展人员 指参与研究与发展项目研究、管理和辅助工作的人 员,包括项目课题组人员,企业科技行政管理人员和 直接为项目课题活动提供服务的辅助人员,全时人 员当量是指全时人员数加所有非全时人员按工作量 折算为全时人员数的总和;(5)技术开发人员占从业 人员比重x5(单位:%):各地区大中型企业中技术 开发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 1.2科技投人指标
25
一O.8334
23
一1.1325
24
一O.5351
22
辽
宁
O.4021
4
一1.0046
22
1.2789
4
O.9050
5
O.2622
6
吉
林
0.3078
5
—0.9275
2l
一0.5187
15
0.6733
8
—0.0025
10
黑龙江
上
海
0.2605 1.3375
6
—1.4127
2
1.6979
23
—0.3854
系。 林学军,1963年生,男,广州暨南大学药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企业管理。
万方数据
第5期
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探讨
元):指报告年内从各种渠道筹集到的科技活动经 费,包括政府资金、企业资金、银行贷款等。(4)有技 术开发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X。(单位:%): 用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数除以企业数,在此采用 各地区大中型企业为统计对象。(5)技术开发经费 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xlo(单位:%):指各地区大中 企业中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百分比。 1.3科技产出指标
=
l
口
^+口12^+
+口1文+e1
2 = 口 ^+口22^+ +口2√乙+e2
溉邑一巧 ,●,●(●●、
=口 p
fl+ap2f2+
万方数据
+a晦fq七£p
且满足下列条件: (1)E(,)=O,D(厂)=L (2)E(£)=o,D(e)=d缸曙(d},口;,…,仃:) (3)c0V(,,e)=0 上述模型中,fI,f2,…,fa称作公共因子,是潜在 于众多原始指标中的公共因子;aii表示第j个公共因 子对第i个原始变量的解释程度。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步骤是: (1)对原指标先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对评 价结果的影响,并求出标准化后的指标间的相关系 数矩阵; (2)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并根据特征根 大于l的原则,找出主因子及其贡献率; (3)计算因子载荷矩阵; (4)为了使主因子有明显的含义,对因子载荷矩 阵进行正交旋转,使每个原始变量在主因子上载荷 向0和1分化,从而可以对每个主因子的实际意义 做出明确的解释。 (5)计算主因子得分。主因子是原始变量某类 性质的抽象表示,其数值无法直接观测但在实际的 统计分析中,我们希望用具体数值来描述主因子作 为一个综合指标在个体上水平的差异,就需要利用 公共因子和原始变量的关系,估计出不同公共因子 的得分。常用的估计因子得分的方法有:回归法、巴 特莱特法、汤姆森法。由于各个指标数值均进行了 标准化处理,被比较对象的平均水平为零分,正分为 高出平均水平,负分则表示低于平均水平。 (6)计算综合得分。综合得分由每个主因子的 得分加权求和而得,其中权数由各个主因子的贡献 率在累计贡献率中所占的比例确定。 虽然因子分析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但是通过 运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因子分析(FACTOR)模块 可以十分方便地完成上述运算,为我们的实际分析 提供了有力的运算支持。
12
O.3734
11
一O.2960
16
福
建
—0.7261
25
2.0568
1
0.1744
11
一1.1565
23
—0.1037
12
江
西
—0.4670
19
0.2873
11
一O.6055
17
一O.2951
15
一O.3179
18
山
东
一O.1604
10
—0.1418
15
1.3452
3
0.9705
7
0.1077
7
1.0666
4
O.2632
5
广
西
一O.7137
23
一O.0322
13
—0.8816
20
—1.1517
21
—0.6329
24
海
南
—0.2448
14
—0.7923
18
—1.3498
25
—2.5254
25
—0.6680
25
重
庆
—0.0415
7
O.0043
12
—0.9073
21
一O.5852
18
一O.1756
第20卷第5期 2002年10月
科学管理研究 SCIENTIFIC MA NAGEMENT RESEARCH
V01.20 No.5 Oct.2002
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探讨
李宗璋 林学军
(暨南大学 广东 广州 510632)
摘要:本文从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出发,提出了科技创新指标体系的设置架构,探讨了如何运 用因子分析法对该多元指标体系做出综合评价,并且结合我国25个省市的实际数据做出实证分 析,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2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
由前面确定的指标体系,可见不同地区科技创 新能力要由众多指标来描述。本文拟采用因子分析
法进行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因为因子分析法通过运 用多元统计方法可以从众多观测变量中找出少数几
个不能直接观测的综合因子来解释原始数据,它能 够克服指数综合法、层次分析法等其他综合评价方
法需要主观确定参考变量、评价结果会因人而异的 缺陷,客观有效地寻找综合指标,为了达到既包罗原
3
—0.5742
14
—0.6751
19
一O.2243
15
18
1.3505
2
1.1936
2
江
苏
~0.1980
12
O.5688
8
2.7811
1
1.1519
3
O.4048
3
浙
江
—0.4298
17
—0.8470
19
O.8904
5
—0.2551
17
一O.34S9
19
安
徽
一O.7077
22
0.6326
7
一O.2263
河
南
一O.4268
】6
一O.3270
16
0.7390
6
0.3513
9
—0.2103
14
湖
北
—0.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