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前外侧壁的解剖

合集下载

腹腔及其内容局部解剖学课件

腹腔及其内容局部解剖学课件
胃底、胃体一部分
脾、胰尾、结肠左曲 左肾一部分
脐区
左腹外侧区
胃大弯(充盈时)、横结肠、大网膜、 降结肠
两输尿管各一部分、十二指肠一部 空肠一部分
分、空回肠各一部分
左肾一部分
耻区
左腹股沟区
盲肠、阑尾 回肠末端
回肠一部分、膀胱(充盈时)、子宫 乙状结肠一部分 (妊娠期)、乙状结肠一部分、两输 回肠一部分 尿管各一部分
第四节 结肠下区
概述 • 空肠 jejunum • 回肠 ileum • 盲肠cecum • 阑尾 vermiform appendix • 结肠colon
一、空肠及回肠
空肠占近侧2/5;回肠占远 侧3/5。空肠位于左腰区和 脐区;回肠位于脐区、右腹 股沟区和盆腔内。
(1)空肠管径较粗,管壁较厚,血 管弓级数较少,呈粉红色,粘膜 皱襞高而密。
高位阑尾 腹膜外阑尾 浆膜下阑尾
临床意义:诊断阑尾炎时, 确切的体表投影位置并不十 分重要,有临床价值的症状 是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并在 右下腹有一个局限性固定压 痛点则更具有诊断意义(问 号上的一点)。
阑尾动脉:多为1支(92%)
阑尾静脉:临床上要注意:
1. 化脓性阑尾炎时,细菌栓子可随 血回流入肝内。
2 5
4 3
6
肠系膜 系膜三角 左肠系膜窦 右肠系膜窦 血管
















肠切除吻合术时肠系膜应作扇形切除,且对系膜缘侧的肠壁应稍多切除一 些,以保证吻合口对系膜缘侧有充足的血供,避免术后缺血坏死或愈合不
良。
空回肠的神经
空回肠的淋巴

腹部大体解剖与分区

腹部大体解剖与分区

边界
有包膜、清性
囊性,无回声 好
实质,回声强弱不 等,分布 不均

后方增强效应

有或无
肿块良恶性鉴别(2)
侧后声影 衰减 加压试验 进展 其它
良性 内收
无 有改变 缓慢 软,无压痛
恶性 外展
有 无 迅速 硬,有压痛
盆腔实例(图1)
盆腔实例1
前位子宫,宫体大小约57*46*48mm,表面光 滑,实质回声中等,光点分布均匀,宫内膜厚 约11mm,宫腔内未见异常回声。
表(3)
右髂区
腹下区
左髂区
1.盲肠 2.阑尾 3.回肠末端
1.回肠袢
1.大部分乙状结肠
2.膀胱(充盈时) 2.回肠袢
3.子宫(妊娠后期)
4.部分乙状结肠
5.左右输尿管
上腹部图
下腹部图
肝脏解剖图
腹部肿块与假性肿块的鉴别(1)
定向扫查
腹部肿块 有较清晰轮廓的 肿块断面图像
假性肿块 不一定有边缘清晰
腹腔实例3
腹腔内探及明显的液性暗区,最大面前后径99mm。 肝硬化,大量腹水,脾稍大 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壁水肿 门脉高压
右卵巢大小31*19mm,左卵巢显示不清,子宫 上方探及一大小为81*48*89mm的囊性暗区, 内透声可,后方回声增强,内壁不平,囊壁附 着多个乳突状的强回声结节,其一大小为 9*9mm。
盆腔实例图2
盆腔实例2
右侧髂窝见厚16mm的液性暗区。腹腔探及一囊性包块, 包膜完整,内透声可,后方回声增强,包块上达剑突下,下 达盆腔,左右达两侧腋前线,前后径123mm,前方与腹壁 紧贴.
完整的断面图像
加压扫查
内径大小无改变
有改变

医学-局部解剖学-腹股沟区和阴囊(一教班中文版)

医学-局部解剖学-腹股沟区和阴囊(一教班中文版)
腹部(二)
腹股沟区和阴囊
• 腹股沟区层次结构 • 腹股沟管 • 阴囊 • 精索、睾丸和精索的被膜
腹股沟区的境界和特点
• 腹外斜肌已移行为腱膜。 •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缘达不到腹股沟 韧带内侧部。 • 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和 腹横肌筋膜形成了一个肌筋膜间隙, 称为腹股沟管。管内男性有精索,女 性 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人体站立时,腹股沟区所承受的腹内压 力比平卧位时高三倍。
精索、睾丸和精索的被膜
睾丸下降与隐睾、交通性鞘膜积液或先天 性腹股沟斜疝发生的关系:
1.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脊 柱腰部的两侧,在腹后 壁的腹内筋膜和壁腹膜 之间。 2.胚胎3个月时,睾丸 下降至髂窝内。 3.胚胎7个月时,接近 腹股沟管深环,同时壁 腹膜形成鞘突。 4.待出生前,进入阴囊 内。
阴囊、睾丸和精索被膜与腹前外侧壁层次的延续关系
与腹膜陷凹的关系 从腹股沟外侧窝脱出 从腹股沟内侧 窝脱出
疝脱出的方向 出
自外上方向内下方脱出
向前脱
谢谢!
腹前外侧壁
阴囊、睾丸和精索
1.皮肤
1.皮肤
2.浅筋膜
2.肉膜
3.腹外斜肌腱膜及其筋膜 3.精索外筋膜
4.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及其筋膜4.提睾肌及其筋膜
5.腹横筋膜
5.精索内筋膜
6.腹膜外筋膜
6.脂肪组织
7.壁腹膜
7.睾丸鞘膜
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鉴别
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直

脱出部位
腹股沟深环
腹股沟三角
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 疝囊颈位于动脉的外侧 位于动脉的 内侧
因此,该区是腹前外侧壁的薄弱区, 易发生腹股沟疝。
腹股沟区的层次
•皮肤 •浅筋膜 •腹外斜肌腱膜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筋膜 •壁腹膜 •血管和神经

4.腹壁和腹股沟区

4.腹壁和腹股沟区
浅层为Camper筋膜(脂肪层) 。 深层为 Scarpa 筋膜 ( 膜性层 ) ,致密 成膜状,具有弹性纤维。
Scarpa筋膜的附着
向内:附着于腹白线。 向下:髂嵴及腹股沟韧带 下方一横指处阔筋膜。 在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间继续下行,
与会阴部Colles筋膜相延续。
当尿道球部破裂,尿液可充满会阴 浅隙、达同侧腹前外侧壁Scarpa筋膜 深面,但不会到股部及对侧腹壁。
腹壁下动脉
旋髂深动脉
⑵ 旋髂深动脉:起自 髂外动脉,沿腹股沟 韧带外侧半的深面向 外上方斜行至髂前上 棘的稍内侧,行向髂 嵴的上缘。
肌支:腹股沟韧带 附近肌肉;
升支(腹壁外侧动脉) 至腹前外侧壁肌肉。
髂骨营养动脉: 数条小支经髂嵴内唇进入髂骨,有同名静脉伴行。临床 上作髂骨带血管蒂的骨移植时,常取旋髂深动脉作营养动脉。
③疝囊颈与腹 A外侧 壁下A关系 ④疝囊与腹股 Lig.上方 沟韧带关系 ⑤疝囊与精索 精索前方 关系 ⑥与腹膜凹陷 腹股沟外侧窝
无关
阴囊 位于阴茎根和会阴之间
的皮肤囊袋。 阴囊缝:纵行,位于正中线 上。 1.皮肤薄,有皮脂腺、汗腺、 色素细胞、神经末梢。
2. 阴囊肉膜:由结缔组织和散在的 平滑肌组成,无皮下脂肪组织。与皮肤 紧密相连,但与深面仅借纤细的疏松结 缔组织连结,因此有明显的活动度。寒 冷时肉膜收缩,阴囊皮肤出现很多皱襞, 并使睾丸距离腹腔变近;温度升高时, 肉膜舒张,阴囊皮肤表面积增大、距离 腹腔变远,以此来调节阴囊内睾丸温度 的恒定,有利于生殖细胞的生长发育。 阴囊中隔:位于阴囊缝相对的深面, 将阴囊腔分成左、右两部,各容纳一个 睾丸、附睾和精索下部。
Inguinal region and scrotum
腹股沟区

局部解剖学_王怀经_第四章腹部

局部解剖学_王怀经_第四章腹部

局部解剖学教案(中文版)第四章腹部学习目标一、了解腹部的境界.二、掌握腹部体表标志、腹部分区及主要脏器的体表投影。

三、掌握腹部表面标志。

四、掌握腹前外侧壁的基本层次安排,及其上下份不同的特征(三层扁肌配布特点、腹直肌鞘的组成)。

五、掌握腹外侧壁血管和神经的分布。

六、掌握腹股沟管的解剖特点。

七、掌握腹部脏器及腹膜的基本安排。

八、掌握胃的毗邻和血管供应。

九、了解胃的淋巴回流及神经支配。

十、掌握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胆管、动脉、静脉的安排。

十一、掌握胆囊的形态、位置和胆囊动脉的行径。

十二、了解脾的韧带及其所包含的动脉。

十三、掌握大肠的形态特征、位置及血供。

十四、掌握阑尾的形态、血供。

十五、掌握小肠的分部和空、回肠的血供特点。

十六、掌握十二指肠的位置和毗邻。

十七、掌握肾的被膜、位置和血供。

十八、了解输尿管的行径和毗邻。

十九、掌握腹后壁的主要血管。

二十、了解腹后壁的淋巴结和植物性神经丛。

二十一、掌握腰区到达肾脏的层次结构。

第一节腹壁(一)境界腹壁上界为胸骨的剑突、肋弓,下界依次为耻骨联合上缘、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和髂嵴,两侧界为腋中线。

(二)、体表标志在腹壁上、下界可以摸到的骨性标志主要有剑突、肋弓、髂嵴、髂前上棘、耻骨结节、耻骨联合。

在腹前正中线的深部有白线。

白线的中部有脐。

脐的位置相当于第3~4腰椎之间的高度。

白线两侧为腹直肌。

腹肌发达者,当腹肌收缩时,在脐上方可见到由腹直肌腱划形成的横行浅沟。

(三)、层次结构特点腹壁由浅入深可分为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固有筋膜浅层、肌肉血管神经干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下筋膜)和腹膜壁层等7层。

1.皮肤除脐及腹股沟区外,腹部的皮肤均较薄,而且富有弹性,移动性大。

2.浅筋膜(皮下组织)腹壁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构成。

其厚薄不一,个体差异较大。

内有腹壁浅动、静脉、浅淋巴管和皮神经。

腹前外侧壁上部的皮下动脉细小,来自肌膈动脉和肋间动脉的分支。

腹前外侧壁下部有两条较大的皮下动脉,它们是起自股动脉的腹壁浅动脉和旋髂浅动脉。

解剖学

解剖学

腹直肌鞘由腹前外侧壁3块扁肌的腱膜构成,包绕腹直肌。

鞘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

在脐下4-5cm处3块扁肌的腱膜全部转到腹直肌的前面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使后层缺如。

因此,腹直肌鞘的后层由于腱膜中断而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弧形分界线,称弓状线(半环线),此线以下腹直肌后面与腹横筋膜相贴。

9脑干内上行四个丘系的名称、位置及功能。

①内侧丘系:传导同侧深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二级纤维,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②脊髓丘系:为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痛、温、粗触觉的脊髓丘脑前束和脊髓丘脑侧束行至延髓时合并形成的纤维束,行于下橄榄核和内侧丘系的背外侧,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③外侧丘系:为由蜗神经核发出的,传导听觉的二级纤维,终于内侧膝状体。

④三叉丘系:传导头面部痛、温、触觉的纤维,10掌握脑基底核的组成及其功能,掌握内囊的位置和分部;掌握大脑皮质的主要功能区。

脑基底核位于白质内,包括纹状体、屏状体和杏仁体。

苍白球称旧纹状体,尾状核和壳称新纹状体。

内囊是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和豆状核间上、下行纤维中形成宽厚的白质纤维板。

11试述内囊的位置、组成、分部及各部通过的纤维束。

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内囊前肢:额桥束、丘脑辐射内囊膝部:皮质核束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2)右侧内囊损伤可能出现什么症状?为什么?左侧半身运动障碍(偏瘫),由于损伤锥体束。

左侧半身深、浅感觉障碍(偏麻),由于损伤丘脑中央辐射,双眼左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由于损伤视辐射硬膜外隙的概念: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间有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

硬膜外隙不与颅内相通,此隙上部略呈负压。

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即将药物注入此隙,以阻滞脊神经根内的神经传导。

蛛网膜下隙的概念: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间有宽阔的蛛网膜下隙,腔内充满脑脊液终池:蛛网膜下隙下部,自脊髓下端至S2水平扩大,内有马尾。

腹股沟区解剖

腹股沟区解剖

肌肉
髂腰肌
由髂肌和腰大肌组成,连接腰椎和骨盆,主要作 用是使髋关节前屈。
腹横肌和腹内斜肌
这两块肌肉位于腹部,对维持腹压和腰椎稳定性 起到重要作用。
腹外斜肌
覆盖腹部侧面,形成腹部的外层,并参与使髋关 节屈曲和旋转。
韧带
腹股沟韧带
连接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对稳定腹股沟区域的结构起到关键作 用。
髂耻束
连接髂骨和耻骨,强化了髋关节的稳定性。
02
对于男性而言,腹股沟区的位置接近精索,是男性生殖系统的重要组 成部分。
03
对于女性而言,腹股沟区的位置接近卵巢和子宫,对于生殖系统的正 常运作有一定的影响。
04
腹股沟区的结构和功能在生殖和泌尿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于维 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构成
01
02
03
腹股沟管
腹股沟管是腹前外侧壁的 一个裂隙,由腹股沟韧带 将其分为上壁、下壁和前 壁。
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韧带是连接髂前上 棘和耻骨结节的强韧纤维 带,对维持腹股沟区的稳 定起到重要作用。
神经和血管
腹股沟区内有重要的神经 和血管通过,包括生殖股 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股 神经等。
02 腹股沟区的层次结构
神经
髂腹下神经
起源于第10、11胸神经,沿着腹外斜肌的深面下行,支配该肌以及腹内斜肌和 腹横肌。
生殖股神经
起源于第2、3腰神经,沿骨盆侧壁向前下方行进,支配大腿内侧的皮肤和肌肉。
04 腹股沟区的淋巴系统
淋巴结
淋巴结是淋巴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腹股沟区的淋巴结主要分为浅淋 巴结和深淋巴结两类。
保护功能
腹股沟区位于骨盆和大腿之间, 内部有重要的血管、神经和淋巴

解剖

解剖

1.椎间盘:相邻两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有中央的髓核和周围的纤维环组成。

2.椎孔:椎体和椎弓围成椎孔,内有脊髓通过。

3.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稍上方,是腹前外侧壁三层扁肌之间的斜行裂隙,是腹前外侧壁的薄弱部位。

4.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交界处微向前突称为胸骨角,平对第2对肋,是计数肋序数的标志。

5.翼点:颞窝内在额、顶、颞、蝶四骨中交会处形成的“H”形结构,此处骨质菲薄,内有脑膜中A前支通过,易骨折损伤致颅内出血。

6.第8-10对肋软骨形成的一条连续的软骨缘,是触诊脾肿大的标志。

7.腹直肌鞘:腹前外侧壁三层扁肌之间的腱膜包绕腹直肌形成的结构。

8.椎间孔:相邻椎弓根围成椎间孔,内有脊神经通过。

9.界线:由骶骨的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线,是骨盆的分界标志。

10.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1块胸骨借骨连结形成。

11.前囟:新生儿颅骨尚未完全钙化,其中位于额骨与两顶骨之间的较大面积的结缔组织膜称为前囟,呈菱形,出生后1-2岁后闭合。

12.后囟:新生儿颅骨尚未完全钙化,其中位于枕骨与两顶骨之间的较大面积的结缔组织膜称为后囟,呈三角形,出生后不久闭合。

13.腹股沟韧带:紧张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的腹外斜肌腱膜。

14.关节:又称滑膜关节,是骨的间接连结,相对骨面之间有间隙,一般具有较大的活动性。

15.咽峡:由腭垂、两侧腭舌弓和舌根围成,是口腔与咽的分界。

16.腹膜腔:壁腹膜与脏腹膜之间移形围成的潜在性腔隙,内有少量滑液,男性是密闭的,女性的与体外相通。

17.麦氏点:即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的中外1/3交界处。

18.小网膜:是连于肝门与胃小弯、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包括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

19.回盲瓣:回肠与盲肠连接处,回肠末端突入盲肠,上、下分别形成一唇状皱裂,称回盲瓣。

该瓣具有括约功能。

20.齿状线:由肛柱下端和肛瓣连成的锯齿状环形线称齿状线,是皮肤和粘膜的分界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