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其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省域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中国省域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库(CEADs);经济发展水平(PGDP)、城镇化水平
GOV、UR、PDEN、RD 分别为人均 GDP、对外开放水
(UR)、人口集聚(PDEN)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
平、外商直接投资、工业化水平、政府干预、城镇化
鉴》;政府干预(GOV)、对外开放水平(OPEN)数据
水平、人口集聚以及技术创新水平。μ it 为误差项。
2021 年第 2 期
区域经济
引用格式:
刘真真,
马远.中国省域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
2021(2):
53-62.
中国省域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刘真真 马远
(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摘要:文章采用核密度估计及 ESDA 方法,分析 1997-2017 年中国各省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及空间
参考李建豹等 、沈杨等 及冯杰等 对碳排放
PDEN。
(8)技术进步:研发投入可以带来技术创新
影响因素解释变量的选取以及本文研究的需要,本
能力的提升,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影响
文的主要解释变量选取如下:
(1)经济发展水平:人
碳排放量。本文选取 R&D 投入衡量地区的技术创
均 GDP 能够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因此用其
二、
变量选取、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带来大量能源消耗,从而使得碳排放量增加,但是
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发达地区逐渐走向城市集
(一)变量选取
考虑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
约化发展,加之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会带来碳排
仍然较高,碳排放总量仍然呈上升趋势且短时间内
放强度下降。用各地区城镇人口与年末常住人口

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邵敏;郝晴;闫桂焕;许崇庆【摘要】测算了山东省2000—2016年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采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法(LMDI)建立了山东省碳排放分解模型,分析了山东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和人口因素对山东省碳排放起到了拉动作用,且经济发展是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因素;能源效率对山东省碳排放起到了抑制作用,是抑制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但其抑制作用逐渐变缓;能源结构因素对山东省碳排放的影响在2015年由拉动作用转变为抑制作用,是未来抑制碳排放的重要因素.调整能源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山东省实现碳减排的必由之路.【期刊名称】《科学与管理》【年(卷),期】2019(039)004【总页数】5页(P64-68)【关键词】碳排放;影响因素;LMDI模型;山东省【作者】邵敏;郝晴;闫桂焕;许崇庆【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科学院生态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3;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科学院生态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3;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科学院生态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3;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科学院生态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240 引言气候变化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的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是地球气候变暖的最主要因素[1]。

气候变化问题目前已不仅仅是科学问题,而上升为全球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2]。

山东省是能源消费大省,长期以来,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煤炭能源的低效利用,使得山东省碳排放量在全国处于较高位置。

因此,结合山东实际,系统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寻求碳减排路径对山东发展低碳经济至关重要。

近年来,因素分解法成为研究碳排放驱动因素的一种常用方法。

田立等分析了影响黑龙江省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发现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是拉动黑龙江省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3];饶群采用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发展对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的影响,发现经济发展为人均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4];郝晴等分析了山东省交通领域能耗碳排放驱动因素,发现经济因素和能源强度因素是交通碳排放的主要正向驱动因素,产业结构因素是负向驱动因素[5];刘洪久等分析了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因素对江苏省碳排放的驱动作用及贡献值[6];杜颖建立了广西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研究了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因素对广西人均碳排放的影响[7]。

山东海洋碳汇加速走向“深蓝”

山东海洋碳汇加速走向“深蓝”

山东海洋碳汇加速走向“深蓝”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介绍 (3)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二、山东海洋碳汇概述 (5)2.1 山东省海洋资源概况 (6)2.2 山东省海洋碳汇功能与价值 (7)2.3 山东省海洋碳汇发展现状 (9)三、山东海洋碳汇加速走向“深蓝”的背景与动因 (10)3.1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碳汇的重要性 (11)3.2 国家政策导向与地方发展需求 (12)3.3 科技创新推动海洋碳汇能力提升 (13)四、山东海洋碳汇加速走向“深蓝”的路径与策略 (15)4.1 深海贝类养殖技术与应用 (16)4.2 海洋牧场建设与生态修复 (16)4.3 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17)4.4 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 (19)五、山东海洋碳汇加速走向“深蓝”的挑战与对策 (20)5.1 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提升 (21)5.2 监管政策与标准体系完善 (22)5.3 资金投入与多元化融资渠道拓展 (23)5.4 社会参与与国际合作 (24)六、结论与展望 (25)6.1 研究结论 (26)6.2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与机遇 (27)一、内容综述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海洋碳汇作为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之一,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山东省作为我国的重要海洋大省,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区位优势,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速推进海洋碳汇的发展,迈向“深蓝”时代。

本综述旨在概述山东省在海洋碳汇领域的最新进展、主要成果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山东省在海洋碳汇方面的努力包括但不限于:增强海洋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发展海洋渔业碳汇、推动蓝色碳产业的发展以及加强海洋碳汇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

通过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山东省的海洋碳汇事业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的海洋碳汇事业贡献了重要力量。

本综述将详细介绍山东省在海洋碳汇领域的具体行动和成果,包括政策制定、项目实施、科学研究、技术应用等方面,旨在全面展示山东省在海洋碳汇领域的积极探索和取得的成就。

新时代山东省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新时代山东省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新时代山东省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山东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大省,近年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山东省经济空间结构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优化研究,以实现经济发展的持续健康增长。

山东省经济空间结构不均衡。

目前,山东省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而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不均衡的经济空间结构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区域发展失衡等问题。

需要通过优化经济空间布局,加大对内陆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全省经济的均衡发展。

山东省经济空间结构过于依赖外部投资。

近年来,山东省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外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发展。

过度依赖外部投资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如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外资企业撤离等。

山东省应该加强内生动力的培育,培育本土企业,推动创新发展,减少对外部投资的依赖,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

在山东省经济空间结构优化中,需要注重区域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一方面,对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应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含量,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对于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应加大支持力度,引导优势产业发展,推动特色经济发展。

山东省应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山东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条件,应该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推动经济发展。

发挥沿海地区的港口优势,加强港口产业的发展,提升物流效率。

发挥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促进农产品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

山东省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优化经济空间布局,加大内陆地区的支持力度,培育本土企业,注重区域差异,发挥区域优势,才能实现山东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基于GIS的山东省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GIS的山东省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GIS的山东省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山东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大省之一,也是中国人口大省之一,人口规模庞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山东省的人口分布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其时空特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对山东省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于深入了解山东省人口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山东省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形起伏较大,自然资源丰富,同时也是中国的农业大省之一。

山东省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主要呈现出东部人口密集、西部人口稀疏的特点。

以县级行政单位为例,山东省东部的沿海地区、济南市、地处济南市西北的淄博市、青岛市等城市人口密集,而西部的滨州市、菏泽市、潍坊市等地人口相对较少。

在时间上,山东省人口分布的特点也在发生着变化。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山东省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农村人口逐渐减少。

这使得山东省的人口分布呈现出城市“吸纳”农村人口的现象。

大城市周边的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也引领了人口的集聚。

二、山东省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1.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山东省,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发展相对滞后的乡村之间人口自然会有所差异。

城市人口数量多是因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2.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也对山东省人口分布产生较大影响。

山东省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人口的集聚。

而西部山区、盆地等地形复杂的地方人口数量就相对较少。

3. 政策因素政策的影响也对山东省的人口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

政府出台的城市化发展政策、农村转移就业政策等都会引导人口向城市集聚。

4.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人口的分布。

山东省地处黄河流域,水资源相对较少,同时气候条件以及自然灾害对人口分布也产生了影响。

地理信息系统(GIS)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地理学原理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山东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与脱钩弹性研究

山东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与脱钩弹性研究

曹 俐,王 莹,雷岁江.山东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与脱钩弹性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7):250-256.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0.17.050山东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与脱钩弹性研究曹 俐1,王 莹1,雷岁江2(1.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1306;2.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上海201306) 摘要:为探究山东省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基于农药、农膜、化肥、农用机械柴油、翻耕、灌溉等农业生产中的6个方面,采用碳转化系数法测算山东省1997—2015年的农业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并选取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样本,比较山东省各地碳排放的区域差异,最后运用Tapio脱钩模型计算山东省农业碳排放的脱钩弹性系数。

结果表明:(1)从1997年以来,山东省农业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总体呈现出简单的倒“U”形变化,“上升—下降”两阶段演化特征突出;(2)山东省农业碳排放量高的地区多集中于鲁西北平原区,碳排放强度高的地区多聚集在山东半岛东部和胶东丘陵西部地带;(3)山东省农业碳排放和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扩张负脱钩、弱脱钩、强脱钩3种不同类型的弹性特征,2008年后以强脱钩为主导,脱钩状态较为理想,说明近年来山东省在农业碳减排方面成效显著。

关键词: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脱钩弹性;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17-0250-07收稿日期:2019-12-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71333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7187308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18YJC790157)。

作者简介:曹 俐(1972—),女,山西太谷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能源经济与环境政策、环境金融研究。

E-mail:l-cao@shou.edu.cn。

山东 碳达峰碳中和

山东 碳达峰碳中和

山东碳达峰碳中和山东碳达峰碳中和1. 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峰值,并逐步减少至零排放的过程。

这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

2. 山东省的碳排放情况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工业基础雄厚,但也伴随着较高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山东省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为3.5亿吨左右。

3. 山东省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山东省提出了具体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其中,到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到206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零增长或负增长。

4. 实现目标的主要措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山东省采取了多项措施:(1)加快能源结构调整。

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强新能源和储能技术研发。

(2)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加强企业节能管理,推行“绿色制造”,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环保性。

(3)控制工业产业增长速度。

实施环保税收政策,加强污染治理,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4)加大碳汇建设力度。

大力发展森林、草原、湿地等碳汇资源,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抵御气候变化的能力。

5. 山东省碳达峰碳中和的意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于山东省具有重要意义:(1)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山东省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2)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通过加快结构调整、推动节能减排、控制工业增长速度等措施,可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并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3)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加大碳汇建设力度,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抵御气候变化的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6. 结论山东省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目标,山东省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控制工业产业增长速度等。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并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山东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实证分析

山东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实证分析
中 图分类 号 :2 5 F 0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8—2 7 (0 1 0 0 9 0 10 6 0 2 1 )5— 0 0— 6
引 言
近 2 0年 来 , 0 随着 人 口持续 增 加 以及工 业化 、 市化 进 程 的不 断 加 速 , 界 能源 消 费 剧 增 , 城 世 生态 环 境 不 断
及经 济发 展 的关 系角度 进 行分 析 , 探讨 的是 整个 国家 的碳排 放 问题 。也有 一 些研究 从 区域 角度 探讨 碳 排放 问
题 , 秀 萍 、 伟林 、 国 志等分 别 对我 国省 级 区域碳 排 放 、 邹 土 李 江苏 省 的碳 排 放 、 国碳 排 放 的区域 差异 等进 行 J 我 ,
经济 数据 来源 于《 山东统 计 年 鉴 》 为剔 除经 济 发 展 中的 价格 变 化 因素 , 有 经 济 数 据均 已换 算 为 19 , 所 95
年可 比价 格 。按照 山东 统计 年鉴 对 G P的划分 原则 , 经济 系 统 的二 氧化 碳 排放 量 ( 活用 能 源 排 放 除外 ) D 将 生
王 宜 虎
( 东财 经 大 学 经济 学院 , 山 山东 济 南 2 0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 0 4
摘 要 : 随着 我 国社 会 经济 的迅 速发 展 , 能源 消耗 带来 的碳 排 放增加 已经成 为 国际社 会 关注 的焦
点, 控制 和减 少碳 排 放也 相 应成 为一 项 曰益 紧迫 的 重大课 题。 山东 省 作 为 我 国 的经 济 大 省和 碳 排 放 大省 , 临着越 来越 严 峻 的减 排压 力 。 为此 , 用 迪 氏对 数 指标 分 解 法 , 立 山东 省 碳 排放 增 量 的 因 面 采 建 素分 解模 型 , 19 2 0 对 9 5— 0 9年 间产 业规模 、 业 结构 、 排放 强度这 三个 主 要 因素对 山东 省碳 排 放 增 产 碳 量 的影 响进 行 了定 量分析 。研 究发 现 , 业规模 的扩 大是 导致 山东 省碳 排放 量增 加 的主 要 因素 , 业 产 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 土 与 自然 资 源 研 究

1 O・
T ERRI T ORY & NATURAL RE S0URCES S TUDY
2 01 3 NO . 6
文章编 号 : 1 0 0 3 — 7 8 5 3 ( 2 0 1 3 ) 0 6 一 Ol 0 — 0 4
2 0 0 9年 开始在 省级层 次上试 点 实施温 室气体 减排 政策 。省 一
LUAN A— s l l i e t a l
( C o l l e g e o f U r b a n a n d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c i e n c e s , J i a n g s u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Xu z 为 中国 区域性行 政单位 的最 高级别 , 是 落实 降低 中国温 室 气体政 策着力点 。山东省既是 我 国经 济发展最 快 的省 份之 一 , 也 是我 国经济 、 环境、 社会 系统 协调 发展 , 逐 步提 高生 态效 率 , 破解 资源环境 约束 的示范性地 区 。因而 , 研究 山东省 碳排放 时 空变 化规律并分 析其影响 因素 , 对于其低 碳经济 发展 和生态 省 建设 具有重要 现实意义 , 对 于我国顺利 完成碳 排放强 度 目标 也
U 型 曲线 。
增加到 2 0 0 8年 的 2 0 4 6 9 . 7 6万 t , 增 长了 2 6 . 4 5 %。 1 9 9 7年 以来 , 山东省 C O 排放 量 以年 均 1 3 %的速 度递增 ,并 以 2 0 0 0年 为分
界, 共 经历 了两个 阶段 : 2 0 0 0年 以前 增 长较 慢 , 年均 增 长率 为 1 . 8 %, 2 0 0 0年以后排放量 加快 , 年均增长 率高达 1 7 . 6 %。同时 , 其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2 0 0 7年碳排放强度 下降为 0 . 4 6 t / 万元 , 比1 9 9 7年降幅达到 4 2 . 9 %。相反 的 , 人均碳排放 量则 以 1 0 . 6 4 % 的年均增长率增长 , 2 0 0 7年人均碳排放量增至 1 . 5 5 t 碳, 人。 本研 究 的土地数 据采 用 中 国统 计年 鉴 、 中国林 业统 计 年 鉴 、山东省统计年 鉴以及 1 7省辖市 的统计 年鉴 公布 的土地 利 用现状 数据 ; 化石能源 消耗 数据采 用山东 省十七 个地市 历年 的
具有 重要 的战略意义。 1研 究 区域 概 况 及 数 据 来 源 ( 1 . 江苏 师范大 学 城 市与环 境学院 , 徐州 2 2 1 1 1 6 ; 山东省 国土面积 1 5 7 1 . 2 6万公 顷 , 现设 1 7地级 市 , 3 4个 县 2 . 南京人 口管理 干部学 院 , 南京 2 1 O O 0 0 ) 级市, 6 O个县和 4 9个市辖 区。2 0 1 0年末 全省常住 总人 口 9 4 7 0 摘要: 基 于《 山 东省 统计 年 鉴》 , 核算 2 0 0 0  ̄ 2 0 1 0年 间山 东省 及 万人 , G D P达到 3 9 4 1 6亿 元 , 2 0 0 0年 ~ 2 0 1 0年 G D P年 均增 长将 1 7个 省辖 市能 源 消 费、 农 田 系统 碳排 放量 、 森林 草 地碳 汇量 。 近 1 3 %, 远 高于 同期 全 国平 均增速 9 . 2 %的水 平 。2 0 1 0年 山东 选 取人 均碳 排放 量 、 碳排 放 强度 等指 标 , 利 用基尼 系数 , 结 合 省经济总量 约 占全 国的 1 0 %, 仅次 于广 东 、 江苏 而名列第 三 。 经 GI S空 间分析 法分 析 山东碳 排放 的 时空规律 , 并利用库兹 涅 茨 济的迅速发展促使 了碳排放量 的增加 ,从 2 0 0 0年 的 5 6 1 9 . 7 3万 t 曲线分析 经 济增 长对碳 排放格 局的影 响。研 究表 明 : 山 东省碳 排放 量 随时 间变化呈 较为 明显 的上升趋 势 。 其 中能源排放 比重 较 大, 区 域 之 间存 在 明 显 的 差 异 , 呈 现 出 中 间 高 边 缘 低 的 分 布 特征 ;人 均 G DP与碳排放 强度之 间存在线性相 关关 系,呈倒
基金 项 目 : 江 苏省社 会科 学基金 项 目( 1 1 s H c O l O ) ; 南 京人 口管理 干部 学院精 品课 程建设 项 目( 2 0 1 1 J P K C 0 1 )
山东省 碳 排放 时空格 局 及 其 与经济 增长相 关性分析
栾 阿诗 , 沈 山 , 杨 莉2
Ab s t r a c t : Ba s e d o n t h e r e l e v a n t d a t a o f S h a n d o n g P r o v i n c e S t a i t s i t c s Ye a r b o o k ,a c c o u n t i n g S h a n d o n g P ov r i n c e i n t he y e a r s 2 0 0 0 ̄ 2 01 0 a n d 1 7 p ov r i n c i a l c i i t e s e n e r g y c o n s u mp i t o n a n d
统计 年鉴 的数据 , 并 与全省 能源 消耗量 进行 了校 核平 衡 ; 经 济 数据采 取中国知 网(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统计数 据库 ) 、 山东省 历 年统计 年鉴 、 山东省总体 规划 、 1 7省 辖市历 年统计 年鉴 以及 1 7
关键词 : 碳 排放 ; 时空规律 ; 经济相 关; 山 东省
中图分 类号 : F 0 6 2 . 3 文献标识 码 : A
S p a t i a l a n d Te mp o r a l P a t t e r n o f S h a n d o n g P r o v i n c e Ca r b o n Em i s s i o n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